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与太阳系教案 湘教版(1)

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与太阳系教案 湘教版(1)

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与太阳系教案 湘教版(1)
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与太阳系教案 湘教版(1)

太阳与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第2课时

1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 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 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建立地球档案》说课稿各位教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科学上册《建立地球档案》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让学生知道地球的构造,了解相关地球的过去经历了原始森林、恐龙时代等几个时代,初步了解地球上的一些奇特的地貌,了解地球的现在,坏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探索地球的一些秘密,使学生懂得保护地球、保护坏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是:知道地球的构造,了解相关地球的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责任感。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份“地球档案”。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与地球的过去和现在。 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制作“地球档案”。 二.说教法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和思维水平,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即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电子课件播放影像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些秘密,使学生在探秘中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三.说学情 科学这门功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有些内容学生又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应善于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到当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很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 2.学生交流相关地球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很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注重一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的刘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 2、教材的编排: (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2 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 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至5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4、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同一类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的差 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3)、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德育目标:(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5、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题(最全)

科学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题 填空题: 1、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 5、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6、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9、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二、判断题。 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 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x ) 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

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 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 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 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 1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x ) 1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2、香蕉树, 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x ) 三、单项选择题。 1、仙人掌的根会朝着(A、)的方向生长。 A、有水 B、无水 2、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B )。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3、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B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A )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 )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

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复习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复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共有4课,课题是《蜡烛的变化》《锈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本单元着重是讲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熟知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和复习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记物质变化的两大类,并能根据现象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种类;掌握铁钉生锈的成因、熟知防锈办法和原理; 2、能正确理解、掌握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等科学概念,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碱物质;熟记肥皂去油污的原理。 3、通过自己回忆、同伴合作与交流、评价与练习等方式,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两类变化,并能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性、碱性物质。 本节课教法学法选用: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讲解法。 本节课教学用时:1课时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此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质疑设问、谈话导入;二、复习整

理知识点;三、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一、质疑设问、谈话引入。 1、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同学们还记得内容吗?(板书:物质在变化) 2、(学生打开科学书)浏览本单元各课的知识点。 3、本单元共有几课?(4课)它们的课题分别是什么?(《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 4、本单元主要讲《物质在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回忆各课的知识点。 二、复习整理知识点。 (一)《蜡烛的变化》知识点: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燥的烧杯,杯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上白瓷碗,底部会变黑,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板书)如:铁水变钢锭、水的三态变化、压扁饮料罐、将白糖加热至融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板书)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如:生鸡蛋变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树叶颜色变化、盐酸滴在石灰石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碱中倒入白醋、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二)复习整理《铁钉生锈了》知识点: 3、铁坚硬呈银白色,锈松软呈暗红色。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4、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等因素会使铁更容易生锈。 5、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把玻璃杯换成了集气瓶,因玻璃杯大且长,故改用集气瓶,大小合适,而且与玻璃片配套,当然用合适的玻璃杯进行实验也可以。

2、把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进行了更改。由1:3更改为:小苏打10毫升,白醋多于30毫升。因为白醋并不是由100%纯醋酸组成,并且在上课前,我实验了多次,发现只有多于3倍的白醋才能将小苏打反应完全,现象会更加明显。 3、将蜡烛熄灭这一实验作了修改,教材上倾倒的方法我在课前试了几次,都没成功,认真分析后才发现:(1)、瓶口大,一部分气体散发到空气中,向下倾倒时不利于气体集中在蜡烛的火焰上。(2)、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不足以将蜡烛熄灭,所以我告诉学生把蜡烛的灯芯剪的短些,让火焰小点,这样就容易成功。(3)、倒气体的同时容易将液体倒出杯外,气体还没完全倒出来就会有液体流出。所以我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塑料注射器,等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完后用注射器把杯底的液体抽出就不至于把液体流出。而后,我引导学生用分析、想象、推理的方法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这一特性。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理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为:(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3)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4)阅读资料是什么气体。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讲课前,我直接出示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来认真观察它们的特点,他们怀着好奇而又急切的心开始了观察。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直接导入法,用具体的材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观察后让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教师播放课件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2014六年级科学下册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教案 湘教版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资料的分析和学习,大致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2.通过实验制作,亲历污水处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正为保护水环境而不断努力,树立为保护环境而尽一份力的责任感。 科学知识 1.了解污水处理技术的大致过程。 2.了解其他方面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从小憧憬着建设美好家园,争做一个个环保小卫士。 教学准备 污水处理厂流程图或联系参观污水处理厂事宜;制作简易滤水器的材料:去底塑料瓶,砂石、沙子、木炭、棕或海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的主题: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整个自然环境,也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严重的后果。治理水环境,减轻水污染是我们人类不可回避的共同话题,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是每个人的责任。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了解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二.了解污水处理技术 1.学生读图,教师解说 污水处理大致分为这样几个过程: (1)格栅:去处大型漂浮物。 (2)沉砂池:沉淀砂石等粗颗粒物质。 (3)生物处理设施:用微生物分解部分有机污染物。 (4)二次沉淀池:继续去处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5)混凝沉淀池:加入混凝药物,使更细小的物质凝结沉淀。 (6)消毒池:投氯消毒,杀灭微生物。 (7)出水泵:将处理之后的水排放到自然水域。 三.水的净化实验

1.介绍实验步骤: (1)静置,沉淀 (2)加入明矾等混凝剂,继续静置,沉淀 (3)分离沉淀后的水和沉淀物 (4)用自制滤水器过滤。 2.分组实验:静置,沉淀,及时提醒学生在约3分钟的时候添加明矾。 3.在污水进行沉淀的时候,辅导学生制作滤水器。方法如下: (1)取一个塑料瓶洗净去底。 (2)将瓶子倒置,在瓶口处垫上适量海面或棕。 (3)在海面或棕上铺设2~3厘米厚的木炭层,轻轻压平。 (4)再在木炭层上铺设2~3厘米厚的沙子层,轻轻压平。 (5)最后再在沙层上面铺设2~3厘米砂石层,轻轻压平。 4.按步骤完成水的净化。 5.常识介绍: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并告知学生沉淀和过滤,一般只能分离出污水中可见的颗粒状杂质,有许多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和有害的化学物质,还需要通过其它措施去除,才能使水变得更洁净。 第2课时 一.阅读引入: 1.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资料:污水处理等技术只是防治水体污染的一项补救措施,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有些方面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来家庭生活以及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对水体的污染也随之加剧。因此,我们在进行污水治理的同时,还必须让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阅读教材第32页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二.做一个环保少年 1.完成我们的水质保护建议 先分组讨论:通过前面的调查研究,你认为地表水污染存在的最大问题使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地的水质? 后一起拟定关于保护本地水质的建议? 鼓励学生将建议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宣传 2.搜集资料,制作资料卡,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并交流。 3.策划或参与环保活动 思考:用什么形式?在什么区域?怎样获得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找拱形》说课稿

科学《找拱形》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找拱形》。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第二单元第4课,通过前2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也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通过第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拱形承受压力的特点。本课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研究圆顶形、球形等与拱形相似的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及生物体中的天然拱形。 本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是具有与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在形状上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圆顶形和球形承受力的特点。 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塑料饮料瓶形状结构的设计,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了解生物体中的拱形结构。与生命世界的学习联系,加深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

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第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拱形承受力的特点,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为之后分析圆顶形、球形承受力的特点打下基础。但学生很难入手去寻找圆顶形、球形与拱形的联系,对比较抽象的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征也很难完整贴切地概括出来。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空间想象寻找圆顶形、球形和拱形在形状结构上的联系。 2.能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圆顶形、球形的承重情况,概括出它们承受力的特点。 3.能利用表格数据,进行简单地逻辑推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多角度、多思维地思考分析问题。 2.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小学科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开发新能源》说课稿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开发新能源》说课稿开发新能源是小学六年级下册能量单元的一节课,其主要教学目标为: 1、关心与能源有关的新科技、新产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了解能源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3、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节能减排。 教学重点是: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搜集关于能源的信息资料,导入新课。 二、讨论交流: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能源。 1、提出问题:人类广泛应用的常规能源有哪些?这些能源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2、引导思考: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 学生观察世界石油储备分布图。谈感想。 3、小结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 三、了解人类开发的新能源 1、交流 2、这些新能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3、师生共同总结: 热能、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可燃冰、波能等都属于目前尚未被人类大规模利用,而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合理利用的能源,它们被叫做新能源。虽然从目前来说,新能源的制取成本大,但它们具有热值高、无污染、来源广的特点,必将取代常规能源而被能源所利用

四、畅想未来新能源 (1)小组活动。 (2)集体交流。 五、节能减排,我能做什么 1.观看节能减排宣传片,讨论:节能减排,我能做什么 关于新能源的教学,主要用视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用身份带入的方式,如果我是总统、科学家、工人等各种职业,应该怎么样应对能源问题。这种方法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 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一棵顽强的小树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一棵顽强的小树 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科学《电和磁》说课稿

科学《电和磁》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电和磁》。 一、说教材 本课先用一段话告诉学生,科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他发现了什么呢?书中没有说出来,这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自己来做实验发现。 第一部分: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学生学过的磁铁的知识、简单电路的知识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开始让学生组装电路,回忆电流在电路中流过的路线、指南针指南北的性质。 通电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教科书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先用小灯泡电路中的长导线做实验,再用去掉了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中的长导线做实验。第一步是正常的电路,实验现象不会很显著,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多探索一会儿。第二步用的是短路大电流,现象非常明显,但只能在老师带领下做一两次。这样安排注重的不是只让学生看到现象而是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第一步探究中有机会发现更多相关的现象,把前后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作比较,能初步意识到电流大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把非正常短路电路作为特例处理也是恰当的。

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断开电流,磁针复位。 教科书要求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最后归纳出只能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第二部分: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教科书插图呈现了做线圈的方法。在三根手指上绕线圈,线圈大小能套在一般大小的指南针盒上,大约要绕10圈,用一节电池效果已经不错。让学生在实验中试一试,会发现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本课电生磁的实验,先用小灯泡电路做,再用短路电路做,最后绕线圈做,三个实验形成了一个活动结构——增大电流、增加圈数可以增加磁力的结构。 二、说学情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研究过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铁的磁性能使放入磁场的磁针发生偏转;而且在四年级下册《电》主题单元的学习,对点亮小灯泡的实验有一定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1.《拓展》 苏教版

《拓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拓展》,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运用已有知识解释一些具体科学现象,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关注个体差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创造、生存的能力。更是要让学生清晰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解释更多的生活想象,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未学过的一些科学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是通过“信任背摔”、“钻电网”、“独木桥”、“小垫子”拓展训练。中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 三、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情是:这节课是小学科学课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本领,为了帮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地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了解更多自然现象,探究更多的问题,知识面能够越来越广,个人能力越练越等等,从而形成学知识,用知识,积累知识的良

好学习模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故安排了这一节的拓展课。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展运用已有知识解释一些具有科学现象的练习活动。 难点:在解释现象中分析条件差异。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以学生爱动爱玩是天性,学生是否有兴趣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课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关键是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信任背摔”“钻电网”、“独木桥”、“小垫子”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拓展训练。把“放”与“收”、“教”与“玩”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练习氛围中去探索体育运动的乐趣。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使体育课的魅力紧紧的吸引着学生。 学法: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只有当教师所采取的教法和学生相应的学法积极配合时,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就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完整word版)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一棵顽强的小树 1、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第二节、从“南橘北枳”说起 1、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原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这些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P7页例子)例如: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产于北方的水果有:苹果、葡萄、梨子、哈密瓜等。产于南方的水果有:柑橘、荔枝、橙子、香蕉、芒果、菠萝、火龙果、榴莲等。 3、动物的生存也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极熊、鱼、非洲豹、骆驼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第三节、走进池塘 1、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3、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第四节、假如大树都倒下 1、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严重时,甚至造成某些物种灭绝,这就是生态灾难。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2、乱砍滥伐,破坏森林会给人类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假如大树都倒下了生物们将会失去食物不能生存,土壤流失,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引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爱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除此之外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等。 2、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淀粉遇碘酒变蓝紫色;脂肪涂在纸上会使纸变得透明。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消化与吸收》教案设计

消化与吸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 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科学知识 1、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脏、胃、小肠、大肠等组成。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一、教学导入 1、提问: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包括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这些营养成分又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的呢? 4、过渡:让我们开始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动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 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确: (1)首先牙齿将馒头有切断,大块的馒头变为小块。 (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变得湿润,便于食物的下咽。 (3)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6、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了解到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将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让学生懂得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 7、提问:人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是如何进行的呢? 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继续学习。 三、活动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 1、过渡:咀嚼后的馒头哪里去了? 2、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学生掌握食品经过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告之学生肝脏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找一找我们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位置。 4、填好教材第25页的填充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1说课稿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进化 第三课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一、说教材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2.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2.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说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多种信息源,了解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受到的挑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充分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理念观。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从认识达尔文到了解他的进化论;从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到对比两种选择中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实例的启发到鉴别运用进化论来解释自然界生物发展过程的变化差异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经历都紧紧围绕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信息渠道交叉提供、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知识互为补充,旁征博引相互启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表象与实质性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最后,在讨论澄江生物群的考古发现证据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哪个观点发生了冲突 四、说教学步骤: 1.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部分学生分课题查阅好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研究相同课题的几个人组成专家组进行汇报交流,最后各“专家”回到本组,向本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讲解。 2.在讨论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师生结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选择绵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间捕捉白色绵羊”的例子. 它建立在三个业已得到确认的观察基础上: (1)在每种机体内部的遗传因素中,都存在某些变化; (2)某种遗传因素使某些个体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过其他个体的优势;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姓名:计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植物的根总是向下、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叫 做、。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的方向生长,这种特性叫做。 2、、水分、和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相同、不相同)的。各地区的特定环境也决定了该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分布。 3、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时,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 4、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5、在右图中的括号内填写对应的消化器官的名称。 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中被人体吸收的。 人体的小肠很长,内表面布满了,这些特点 都是为了更好地。 6、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 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 7、火山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状的高山。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还会喷 出、。 8、、、等都会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研究植物的茎叶是否总朝着光的方向生长的实验中,除了改变()条件外,其它条件要加以控制使之其本相同。 A、温度 B、水分 C、土壤 D、光照方向 2、下面几种水果中来自北方的是()。 A、香蕉 B、苹果 C、芒果 D、荔枝 3、夜莺的生活习性是白天休息,夜晚觅食,到了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影响这两种习性的因素是()。 A、阳光和食物 B、温度和食物 C、温度和水分 D、阳光和温度 4、将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的是() A、阳光 B、微生物 C、鱼 D、水 5、食物链总是从()开始,食物链除了动植物外还有微生物。 A、动物 B、微生物 C、植物 6、科学家曾在喜马拉雅山脉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发现了鱼类、海藻、海螺的化石。由此可推测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在很早以前可能是() A、森林茂密的高山 B、辽阔的平原 C、汪洋大海 7、地震的发生与()有关。 A、雷电 B、洪水 C、岩层运动 D、泥石流 8、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陆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 C、大海中 D、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9、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要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利用。 A、可以再生的资源 B、不可再生的资源 C、能否再生无法确定 10、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破碎地貌形成的原因有() A、黄土结构疏松,本来就容易流失 B、气候干旱,降水量少 C、人类的活动破坏了高原上的森林和草原 D、以上原因都是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讲解:“南橘北枳”的故事。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 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提问: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3.走进池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科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科学六年级下册《垃圾的处理》说课稿 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垃圾的处理》,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科学教科书(科教版)下册的第四单元第二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这是一篇与我们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课,主要让小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分类后该怎样处理,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垃圾的排放和污染。让小学生明白环保小卫士从我做起的道理。 根据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以及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们所见到的垃圾有哪些。 2.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初步写出生活中你对垃圾的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总结出垃圾的分类,并谈谈怎样尽可能第减少垃圾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4.预设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对我们的危害。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教学难点:如何对垃圾进行处理和落实环保行为。 教具: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透明杯子一个、小石子半杯、洗净的细沙半杯、浸过墨水的纸团两个等。 二.说教法 1.激趣引入法 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自主调查。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用

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多媒体情境,唤起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2.实验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强调让学生亲历亲为自己动手去做,自主选择,独立完成。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的大部分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根据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实践,去获取知识与体验。 三.说学法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事先让学生进行对自己身边垃圾的调查,并填好调查表,通过定论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小主人。 2.小组合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和养成团队精神,学会与别人沟通交流。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去亲自参与实践,得出自己的调查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那这么多垃圾我们平时怎么处理的呢?最终是到哪里去了?(可以回收就回收,不能回收的由垃圾清运工人运到垃圾场) 二、关于垃圾的讨论 1.师:垃圾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请看一组数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