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乙对楚宣王阅读答案

江乙对楚宣王阅读答案

江乙对楚宣王阅读答案
江乙对楚宣王阅读答案

江乙对楚宣王阅读答案

江乙对楚宣王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群臣莫对:(2)虎求百兽(3)天帝使我长百兽:(4)子以我为不信:

[答案与提示]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答案与提示]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

(3)子无敢食我也(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答案与提示]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

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书卷气阅读答案王若风

篇一:书卷气阅读答案王若风 篇二:书卷气阅读答案王若风 书卷气王若风①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书乡浸淫日久.则胸次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②轻轻推开了图书馆的大门.阵阵浓淡交杂的书卷味混合着空调的冷气便徐徐地送到我面前.使我不自觉地深深吸了一口.浑身的细胞顿时好像接触到从文化宝藏散发出来的那股渊博深远之气一样. ③漫步走过排列整齐的书架.凝视着一部部厚厚薄薄的书籍.内有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也有艰涩难明的哲学读本.有 .也有令人读来 --身处在书丛中的我.骤然间备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实.就好像读荷马的史诗.若尝试将自己投入迷离的古希腊世界.学习呼吸其中的气息时.你就能充分欣赏荷马作品崇伟而瑰丽的境界一样. ④翻阅一本好书时.真有如寻宝一般.既刺激又富挑战性.我想阅读大抵是一个发掘的过程.当我们闯进书内的另一个世界时.便与作者组合的时与空.人与事有所交流,透过阅读.我们的思维与书本的精神结合了.这工程带来的.可能是冲击.矛盾.傍徨.又或者是安慰.信心.平静. ⑤品尝书本相信也是生活的享受.“阅读让生活充实 .在不同的心境下.可以选择翻阅情调各异的文章.悠闲时不妨欣赏一些清雅脱俗的小品或散文.刚烈时也可朗读几首豪情奔放的诗词.再不然.在阅读了一大堆西方的名著之余.也不妨顺手拈来一本.尝尝倾城之恋的滋味.又或者找来.洗刷一下呆滞的脑袋.甚至是博益的“书仔也会合胃口的.总而言之.正是“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 ⑥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试问一个有气质的读书人又怎会沉醉于浅薄晦涩的书中呢?怎么样的人.便会看怎么样的书,相对地.看怎么样的书.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这或许不是个定律.但也有它的道理.今日.在这种繁忙的工业社会里.人要是没有一点文学修养做底子.一味追求时髦和偏向物质的享受.张口闭口都是钱.南来北去都是房子.股票.问他莎士比亚是何人也?则瞠目结舌.这种满身铜臭的人.充其量只是语言无味.而且可憎的“空心一族而已. ⑦古诗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修养精湛.表现在外自是雍容的气度.出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华(用“灵气逼人一句不算夸张吧?)还记得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就应该为自己的脸负责. ⑧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纪.虽然是头皤齿豁.满脸布满岁月沧桑.但在那填满生命中的悲酸欣喜的容颜.却是一派安然.慈祥和无边的笃定?但有一些却又是一副猥琐不堪的容颜?这无他.日日端为衣食谋.却不知多读读书.充实充实自己.因此离开学校的日子愈久.就愈是语言无味.愈是面目可憎了.相对地.书乡浸淫日久.则胸次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即“书卷气之谓也!固然.我们不必强调中国古代名文人黄山谷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但如果穷年累月.一襟风尘.满面烟火.人就真的是俗不可耐的. ⑨读书的好处.如不在名利上打算.则以此清逸书香.洗磨你的心灵之镜.焕发你的智慧之光.自然你的面目有一些灵气.你的语言有许多趣味的.难怪古代埃及有一位帝王.将书籍称之为:“灵魂的药剂 .法国文豪法朗士则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 .美国哲人杜威也说:“真理的探险 . 读完一本好书.就好像完成一个旅程.途中有芬芳的书卷味作引路指标.使我们进入古代文化的心脏.穿梭于现代文明的脉搏,观摩书卷的姿彩与魅力.经验它的丰富与生命.一路上度过了不少春雨的洗涤.夏日的煎熬.秋风的吹袭.冬雪的孤冷,但也尝尽了多少朝露的滋润和晚霞的温馨.随着岁月的加增.读书人的心胸渐渐早育出一股典雅含蓄的气质.读书人读的书愈多.则心胸愈开朗.不但能容人.而且能容物.当人接触他的时候.便不自觉地从他身上呼吸到那股散发出来的“书卷气 --就是那含蓄典雅的气质. ( 选自2004年11月29日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宝藏-( ) 骤然-( ) 晦涩-( ) 清逸-(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 混合- 温馨-(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浸淫――迷离――呆滞――瞠目结舌―― 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根据前两句的意思.给整个句子补充完整.“漫步走过排列整齐的书架.凝视着一部部厚厚薄薄的书籍.内有家喻户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 ..经史,兼有才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

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沈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匠师如其言()(2)人皆伏其精练() (3)尝射于家圃()(4)惟手熟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3.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5.《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 ..()(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

精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答案) 一、答案:(黑龙江绥化2017)《低到尘埃的愿》,回答1-4题(8分)1.作者由民工打牌时满足和愉悦的状态顿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评分说明:(2分)概括事件1分,精神状态1分。 2.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或者过渡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承接上文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引出了下文生活中许多渺小的愿望。 评分说明:(2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题,各1分。 3.“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饱含着朋友对“我”的关爱;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向上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收获快乐,而不仅仅是疲惫追逐。 评分说明:(2分)从情感角度和含义理解两方面来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来自学校、家庭、自然或社会的幸福账单。 评分说明:(2分)写出一份账单不得分,写出两份账单得1分,写出三份账单方可得2分。 二、答案:(2017湖北荆州)阅读《新年礼物》(侯发山) (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李娟买礼物的情节,所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文章第六段,在内容上,承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在结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内涵.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注①镵: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能刑窃盗者刑:处罚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 C.经诽誉以导之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8.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书卷气王若风阅读答案

篇一:书卷气王若风阅读答案 书卷气王若风①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书乡浸淫日久.则胸次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②轻轻推开了图书馆的大门.阵阵浓淡交杂的书卷味混合着空调的冷气便徐徐地送到我面前.使我不自觉地深深吸了一口.浑身的细胞顿时好像接触到从文化宝藏散发出来的那股渊博深远之气一样. ③漫步走过排列整齐的书架.凝视着一部部厚厚薄薄的书籍.内有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也有艰涩难明的哲学读本.有 .也有令人读来 --身处在书丛中的我.骤然间备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实.就好像读荷马的史诗.若尝试将自己投入迷离的古希腊世界.学习呼吸其中的气息时.你就能充分欣赏荷马作品崇伟而瑰丽的境界一样. ④翻阅一本好书时.真有如寻宝一般.既刺激又富挑战性.我想阅读大抵是一个发掘的过程.当我们闯进书内的另一个世界时.便与作者组合的时与空.人与事有所交流,透过阅读.我们的思维与书本的精神结合了.这工程带来的.可能是冲击.矛盾.傍徨.又或者是安慰.信心.平静. ⑤品尝书本相信也是生活的享受.“阅读让生活充实 .在不同的心境下.可以选择翻阅情调各异的文章.悠闲时不妨欣赏一些清雅脱俗的小品或散文.刚烈时也可朗读几首豪情奔放的诗词.再不然.在阅读了一大堆西方的名著之余.也不妨顺手拈来一本.尝尝倾城之恋的滋味.又或者找来.洗刷一下呆滞的脑袋.甚至是博益的“书仔也会合胃口的.总而言之.正是“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 ⑥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试问一个有气质的读书人又怎会沉醉于浅薄晦涩的书中呢?怎么样的人.便会看怎么样的书,相对地.看怎么样的书.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这或许不是个定律.但也有它的道理.今日.在这种繁忙的工业社会里.人要是没有一点文学修养做底子.一味追求时髦和偏向物质的享受.张口闭口都是钱.南来北去都是房子.股票.问他莎士比亚是何人也?则瞠目结舌.这种满身铜臭的人.充其量只是语言无味.而且可憎的“空心一族而已. ⑦古诗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修养精湛.表现在外自是雍容的气度.出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华(用“灵气逼人一句不算夸张吧?)还记得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就应该为自己的脸负责. ⑧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年纪.虽然是头皤齿豁.满脸布满岁月沧桑.但在那填满生命中的悲酸欣喜的容颜.却是一派安然.慈祥和无边的笃定?但有一些却又是一副猥琐不堪的容颜?这无他.日日端为衣食谋.却不知多读读书.充实充实自己.因此离开学校的日子愈久.就愈是语言无味.愈是面目可憎了.相对地.书乡浸淫日久.则胸次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即“书卷气之谓也!固然.我们不必强调中国古代名文人黄山谷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但如果穷年累月.一襟风尘.满面烟火.人就真的是俗不可耐的. ⑨读书的好处.如不在名利上打算.则以此清逸书香.洗磨你的心灵之镜.焕发你的智慧之光.自然你的面目有一些灵气.你的语言有许多趣味的.难怪古代埃及有一位帝王.将书籍称之为:“灵魂的药剂 .法国文豪法朗士则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 .美国哲人杜威也说:“真理的探险 . 读完一本好书.就好像完成一个旅程.途中有芬芳的书卷味作引路指标.使我们进入古代文化的心脏.穿梭于现代文明的脉搏,观摩书卷的姿彩与魅力.经验它的丰富与生命.一路上度过了不少春雨的洗涤.夏日的煎熬.秋风的吹袭.冬雪的孤冷,但也尝尽了多少朝露的滋润和晚霞的温馨.随着岁月的加增.读书人的心胸渐渐早育出一股典雅含蓄的气质.读书人读的书愈多.则心胸愈开朗.不但能容人.而且能容物.当人接触他的时候.便不自觉地从他身上呼吸到那股散发出来的“书卷气 --就是那含蓄典雅的气质. ( 选自2004年11月29日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宝藏-( ) 骤然-( ) 晦涩-( ) 清逸-(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 混合- 温馨-(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浸淫――迷离――呆滞――瞠目结舌―― 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根据前两句的意思.给整个句子补充完整.“漫步走过排列整齐的书架.凝视着一部部厚厚薄薄的书籍.内有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也有艰涩难明的哲学读本.有① .也有令人读来② . 仿写句:① ,② . 5.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鸿儒________ ②劳形________ ③甚蕃________ ④鲜有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4)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1)大;使……劳累;多;少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鸿:大。蕃:多。鲜(xiǎn):少。词类活用词,劳:使……劳累。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只。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可:只能。而: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戏弄。 (3)《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热点作家作品导读

中考语文“热点”作家:凹凸 【作者简介】 凸凹,(1962.3—),本名魏平,男,先锋诗人、实力作家。祖籍湖北孝感,生于四川都江堰,5岁随家迁往大巴山,31岁返回成都。当过工厂设计员、规划员、编辑记者、机关助理员、公司经理、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政府职员等。1986年与人创建端午文学社。 【中考试题】 (一)福建泉州卷——《故乡滋味》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专练一、(2019江苏南京)现代游记阅读。(10分) 小明和你阅读一篇游记,你们边讨论,边做旁批。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 我是个俗人 ..,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于是在近处便爬鼓楼,登台城,眺望一下玄武湖;远处,只去了一趟幕府山,由燕子矶直游到三台洞。 燕子矶其实并不高,但对生长在苏北平原的我说来,自然是颇有“登泰山而小鲁”之慨了。况且当时小明的批注: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1.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画线句中点出一个关键词,你会点哪一个?为什么?(3分) 1

的长江是直抵矶下的,还大有惊涛拍岸的气概。登临其上,连我这个俗人,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东风拂衣,也仿佛飘然欲飞。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脚步声。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 “好玩么?”他似乎随便地问我,并且笑笑。 “好!”我有点惊奇,心想:他也有此雅兴?便反问:“你也上来看看风景?” “哎,”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 我微感不快,他偷偷地跟着我上山来,是怕我不给车资从小路逃走么?还是怕我耽搁他太多的时间, 不愿等候呢?总之,把我一生中难得的雅兴冲散了。我便跨下崖石,悻悻然下了山。 沿着幕府山,从头台洞、二台洞一直游完了三台洞。他一路上再没催促过我,而且把有关这三个洞以及那“铁索链孤舟”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我们感情接近了,一起在三台洞喝了茶,吃了点心。返回的路上,他的腿脚也欢快得多。再经过燕子矶时,小明:这位车夫真有意思,我想他当时催促作者的表情一定是(紧张而急切)的,因为他担忧作者的安危。 2.读到重返燕子矶车夫询问作者是否需要再游玩时,你也想画表情。请概括你想画的车夫表情并说明理由。(3分) 2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 一、学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奋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好学 15.“圣小儿”祖莹 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7.张溥与《七录斋》 18.文徵明习字 19.顾炎武手不释卷 20.桓荣苦读得功名 21.董遇论“三余”勤读 22.纪昌学射 23.刘羽冲死读书 二、品性 24.陆元方卖宅 25.唐临不扬仆过 26.刘宽不计较 27.高念东为人 28.蔡磷坚还亡友财 29.卜式为国分忧 30.沈、刘处世不同 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 32.顾荣施炙 33.王安石余饼自食 34.郑玄成人之美 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 36.范仲淹还金授方 37.卓茂让马 38.范元琰不泄盗名 39.王恭身无长物 40.朱晖心诺 41.洪亮吉大器量 42.子罕勿受玉 43.李虞有清德 44.李勉埋金 45.何岳两次还金 46.孙泰克己为人 47.甄彬还金 48.韩琦大度 49.鲁宗道正直 50.钱大昕观弈 51.程氏爱鸟 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 54.势利鬼吴生 三、抗敌 55.苟灌冒险救父 56.杨氏力守项城 57.张二杀倭寇 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 59.严颜临死不低头 60.张飞横矛当阳桥 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 62.马援誓死沙场 63.钱金玉以身殉国 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 65.王长年智斗倭寇 66.赵广誓死不屈 67.老妇智斗辽敌 68.苏武牧羊北海上 69.岳飞抗金 四、教育 70.孟母三迁 71.曾子杀猪 72.陈谏议教子 73.银工家出宰相 74.狄青不去面文 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 76.张飞身教马超 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 78.墨子善教 79.孔子因材施教 80.张伍罢猎 81.断织教子 82.陶母责子 83.车夫妻子的规劝 84.于令仪诲人 85.子路受教 86.仲永的不幸 87.芒山盗临刑 88.艾子杖责孙儿 89.愚蠢的父子 五、情义 90.陆绩怀橘 91.缇萦救父 92.李勣煮粥侍姊 93.宋弘不弃糟糠妻 94.苟巨伯探病友 95.黄仙裳助人 96.季札赠剑 97.包惊几为人嫁女 98.卢文弨灵前焚帖 99.漂母饭韩信 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一)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8—21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20.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21.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18.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19.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20.(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21. (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②方两三级() ③但逐层布板讫()④人履其板()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

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_阅读附答案(2019湖北荆州中考试题)

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阅读附答案(2019湖北 荆州中考试题) 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 ①1600 年前,她诞生在东晋谢家。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 ②《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季,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飘动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纭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尚无来得及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站起来讲: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因而被人们称颂为咏絮之才。 ③转眼间,谢道韫到了出嫁的春秋,谢安把眼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琅琊王家。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却常常不遂人心愿。虽然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凝之却略显愚钝。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谢道韫很绝望,大薄凝之。虽然对丈夫的畏退缩缩不太满意,但她仍是恪尽妇道,该干吗干吗。 ④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会萃地。许多文人、官宦、字画绅士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聚会。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出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辩,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争辩,居然被

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纭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张口结舌,甘拜下风。 ⑤读书多的人,通身带着一股书卷气,慧黠幽默,清雅睿智,在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挡也挡不住熠熠闪烁的辉煌。 ⑥日子就这样在精彩与无奈间切换着,一天天过去了。 ⑦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叛乱,会稽被围,城中大乱。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其实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任她磨破嘴皮子,他仍然不为所动。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概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刻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畏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会稽。 ⑧战乱停息后,家园残破,事过境迁,谢道韫把家里整理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成千上万。 ⑨谢道韫最使人敬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彩,而是那种任波涛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位魏晋才女,用一辈子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意。 ⑩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丽人。 ?那个读书多的女孩,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作者:孟庆果,选自《散文百家》2019.02,有删改) 1.(2 分)第⑥段加点词语各指甚么内容? 精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 - 19题。(19分)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几个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 ..着我的耳膜。 ..厚厚的门板,冲击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_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 ?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小时候,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训练卷(二)文学作品阅读(含答案)

专项训练卷(二)文学作品阅读 一、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草木结霜 鲍尔吉·原野 ①草并不知道,秋天,它们要披上白霜的铠甲。 ②草出生之后被称为青草,它们身穿绿衫在天涯奔跑。草给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泥土打上绿印,绿是植物的命,是无处不在的生长。天下没有黑草,就像没有绿色的煤炭。只有绿才可以打通阳光的能量通道。绿把阳光变成蛋白质,草们吃阳光,喝地下水,草的生活方式至简至净、至广大。 ③草在绿里安家,绿色的脉络里有水渠和马路。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这一点比人强多了,自由从此诞生。春天起,草一直生长。它早上长还是夜里长?草什么时候都在长,如同听过“草活一秋”的咒语。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草所做的只是生长,它只会生长,那就一直生长。生长很舒服,它觉出自己的腰拔高了。阳光拢在叶子里,暖洋洋。草不悲观。悲观是干什么?是跟自己作对吗?大凡生长者都不悲观。当你无选择地置身足以悲观的处境里面,先要剔除悲观。我相信草在短短一生看到的东西比人一生看过的更多。草看到天鹅绒的 黑夜镶满银钻。草看到雨水在空气中亦疾亦徐地跳舞。草看到白粉沾满蝴蝶的翅膀。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 ④秋天到了,草停止生长。草长了一生也不过一巴掌高。它们站立不动,一如等待判决。它不知是谁、是什么不让它们继续生长,是立秋白露还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自然界,不生长就意味着凋亡。但草不知道什么叫死,太阳照耀它,雨还在下,土地还有许多地方没长草。草离开此世,世上似乎什么都没少,草没有草的遗产,没有草的车辆和文字。只不过,没有草的土地露出了土地。草站在秋天的驿站张望等待,这时候五谷丰登,果树挂满亮晶晶的水果取悦人类。草在告别,一身之外一无所有,甚至发不出一声鸟鸣来辞行。 ⑤草叶等待霜降。霜降之前,天要下上几场雨,为霜准备原材料。土地变成一片烂泥之后,白霜从天而降,于子夜,于星星全体明亮之时,草换了衣装。它们白衫白冠,凛然发亮。这是要出征吗?每一根草都像一位士兵,披着亮甲,茎叶犹如银枪。这是去杀谁呢?草有什么可杀的东西吗?大地沉寂,无物可杀。阳光转过来,每每融化草的刀枪。至凌晨,它们再度披霜。 ⑥白霜冻不死树木与河流。它之降临,只为让草退场。霜让绿色从草的身上飞逸,为每一株草换上黄衫。阳光从此停止与草的能量交换,草的叶子呈现白金色——人类高档时装的颜色。从此,大地长出一层迷蒙的金羊毛,曰枯草。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 ⑦秋日里,山坡的枯草以黄金的色调显示高雅。枯掉的不过是草的躯壳,草的绿色灵魂升上天庭牧场与上帝欢聚。风吹不走草的白金躯壳,它站在它原来站立的地方。草一生未走半步,却早把种子送往四面八方,换来成千上万条命。于是,枯萎的草仍然优雅,在冬日越来越近的夜晚,它们披挂白盔白甲,而后在阳光下卸妆。 ⑧跑步时,我见到北陵后面结霜的苹。结了霜的草似乎比原来高了。它们好像刚从西伯利亚回来,好像在卸车,好像张着毛茸茸的睫毛。我放缓脚步并庆幸我还没结

文言文:王冕僧寺夜读 习题详解答案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释义】 (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窃人学舍( ) (2)辄默记( ) (3)儿痴如此( )(4)恬若不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听已,辄默记。 (2)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4.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能够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