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毛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历史经验表明,能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而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又包括精神需求,所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先进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结晶。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能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能不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在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并集中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进步。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系到在新世纪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历史的。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三个代表”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代表物质文明,这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代表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代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这是推动人类文明走向辉煌的根本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三个代表”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指针。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要求,所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高度,创造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既反映经济、政治基本特征,又对经济、政治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十六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再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

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应当看到,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比较,我国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亟须加强和改进。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如果不能培育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不能在全民族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没有自觉的道德纪律,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不可能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总之,没有繁荣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从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全面提高的事业。始终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大文明全面提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实行的战略方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

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人民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引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充分发挥文化对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世界上每个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正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

精神支柱。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自强意识,才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全国人民才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奋进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奋斗。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从文化方面说,它既给我国带来了博采各民族之长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外来腐朽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它们总是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名义下,极力输出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实现其“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