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3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3

【精品】新编语文(人教版九下)导学案:9-12课+答案

9.《谈生命》参考答案 1 2 3 略 4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毅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5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课文第一句话。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写了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了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余下部分。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6"一江春水"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一棵小树"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 7结合本文可以这样理解:希望你的一生能够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你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情景。 8、“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9、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10.“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11.(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只有生命不息、奋斗前进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5)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6)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 12.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达标检测答案:1.破壳出土----春天繁华似锦----夏天绿叶成荫,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 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 2. 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严乐观 3.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4.第一问:“成树”预示着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如果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第二问:这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地下森林断想

蒙阴四中教师语文教案 课题: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四七班任课教师公娜 备课日期:2014年12 月12 日编号:37 学习目标 1、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2、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重点2、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 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 3、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 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 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 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 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 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难点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 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 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 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 力。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 语言精美 情景交融 哲理深刻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饱含感情,蕴含哲理的散文,现在,我们就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品味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拉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画面的内容。 听读课文,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难点: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预习展示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三>整体感知

【人教版】20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的断想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39

11* 地下森林断想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袅袅(niǎo) 鼎(dǐnɡ)盛万籁(lài)俱寂 啾啾(jiū) 嶙峋(lín xún) 瘠(jí)薄

沉湎(miǎn) 徘徊(pái huái) 窥(kuī)测 愤懑(mèn) 孱(chán)弱 (2)词义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2、作者名片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3、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正值文革结束后不久,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感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什么是地下森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11《地下森林断想》学案楼德一中张静教师寄语: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基础知识: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浩瀚无垠袅袅鼎盛万籁俱寂啾啾镜泊湖嶙峋瘠薄 沉湎吝啬 愤懑孱弱2、解释下列词语。 浩瀚:沉默寡言:鼎盛:万籁俱寂:沉湎:隐姓埋名:自主理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合作探究: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思考: 5.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拓展延伸:6、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课内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

谈生命导学案

《谈生命》教案 主备人:顾广师上课者:顾广师 时间:2010 年元月6日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规律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学生能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 情感目标: 1.学生能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发挥合理的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读法3.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语: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使我们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对我们有怎样的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生命有关的文章,冰心的《谈生命》,来感受生命的“流动”和“生长”。 作者简介:(投影幻灯片) 二、在朗读中初识“生命” 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问题: 1.掌握下列生字词:(投影幻灯片,布置学生齐读) 云翳.()巉.岩()羞怯.()丛莽.()休憩.()骄奢.()清吟.()枭.鸟()荫.庇()芳馨.()怡.()悦挟.()卷心魂惊骇.()一泻.()千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合作探究,欣赏形象美: 探究“一江春水”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课件): 1. 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2. 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3.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4.从一江春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怎样的规律? 请仿照这部分探究“一棵小树”部分:(学生独立完成)(课件)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二、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

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第一: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 学案设计附习题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11《地下森林断想》学案 教师寄语: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基础知识: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浩瀚无垠袅袅鼎盛万籁俱寂啾啾镜泊湖嶙峋瘠薄沉湎 吝啬愤懑孱弱 2、解释下列词语。 浩瀚: 沉默寡言: 鼎盛: 万籁俱寂: 沉湎: 隐姓埋名: 自主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 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 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合作探究: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思考: 5.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拓展延伸: 6、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7.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狼嘷()虎啸②碾()成粉末③渗()进石缝④怜悯()8.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9.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10.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1.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同步练习(I)卷 一、基础运用 (共7题;共33分) 1. (5分)根据下面的情景,按要求作答。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会上,一位著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的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请设想一下,下列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说出怎样的话。 ①大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说:________ ②一个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________ ③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________ ④一位著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________ 2.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伫立(chù)急遽(jù)强聒不舍(guō)拈轻怕重(ni1n) B . 冗杂(rǒng)驽钝(nú)恪尽职守(gè)擎天撼地(qíng) C . 剽悍(piāo)稔熟(rěn)鲜为人知(xiǎn)一抔黄土(póu) D . 挑衅(xùn)荫庇(yìn)挑拨离间(jiàn)脍炙人口(kuài) 3. (2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束手无策转瞬既逝骸骨 B . 海市蜃楼咳嗽陌生 C . 漠不关心奄奄一息蜿蜒 D . 无精打采踉踉跄跄窒息 4. (2分) (2017七上·宁河月考)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 小红才五岁、机灵活泼,一有不明白的事儿,就缠住你问,不问个水落石出不罢休。

B . 亭亭玉立的五层教学楼共设四十间教室,十间办公室。 C . 这几天来校参观的人真多,车辆络绎不绝。 D . 这篇作文几经改动,总算差强人意。 5. (2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 ,这是一首________诗(填诗体名称)。 6. (15分)联系上下文,探究下边括号中的问题。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7. (5分)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某校在学校礼堂举行“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主题演讲比赛。比赛进行到一半时,不少同学在下面讲小话,影响了会场秩序。小华作为演讲比赛的主持人,他对大家说:“ ”小华说完,会场立刻安静了下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0分) 8. (25分)(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风景中的风景 “你去看了那棵百年老松吗?”一个到婺源旅游的朋友来玩,我问他。“导游说,那是一个最次的景点,没有必要去。”我说:“但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个最次的景点。” 我们到达婺源县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和一位朋友,包了一辆车赶到思溪村,留宿在一个家庭旅馆。次日早上,天刚亮我们就起来了。这时才发现,整个村子都是一幢幢的白墙黑瓦建筑。但我们最想看的,还是山里面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地下森林断想》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浩瀚无垠”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学习重点: 1 ?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张抗抗的资料。 2、解决生字新词: 一、自主积累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无垠()霎()时峭()立 簌簌()愤懑( 柞()木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mi d n( ) 沙 1 1() ch a n() 浩h d n()黑y 6 uy o u()()气浪zhu o()人3 ?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黑的词。 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 愤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学常识填空。 〈〈地下森林断想》体裁是________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 。 二、小组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

5?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6?文中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你能说说阳光怎样嫌弃“它”吗?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作者极力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9?作者提到地下森林时说,“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山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你认为是什么如此强烈的震动了“我”的心怀? 三、巩固提升,升华主题 10、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联系全文,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吗?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四、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情况,读课文,积累字语,理清行文思路,探究记叙顺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探究主题思想。 3. 归纳课文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 自学导入 课前导语资料链接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 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 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 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 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 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 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1. 读课文,给下面字注音,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雄伟zhuàng( ) 丽遮天bì( ) 日浩 hàn( ) 无yín( ) 黑黝黝( ) 袅袅( ) 成默guà( ) 言与世无 zh e ng() 湖沼()鼎()盛shùn() 息灼() 人shà() 时山b e ng()地裂沙砾()万籁()俱寂啾啾( ) 镜泊( ) 湖嶙峋( ) 瘠

( ) 薄郁郁葱葱( ) 狼嗥( ) 沉湎( ) 吝啬( )( ) 徘徊( )( ) 窥( ) 测堰( ) 塞( ) 湖愤懑( ) 感召( ) 怜悯( )( ) 孱( ) 弱簌簌( ) 崛( ) 起瘠薄( )( ) 参考答案 雄伟zhuàng( 壮) 丽遮天bì( 蔽) 日浩 hàn( 瀚) 无yín( 垠) :形容广大; 繁多。黑黝黝(y o u)袅袅(ni a o)成默guà(寡)言与世无zh e ng(争)湖沼(zh a o)鼎(d 1 ng)盛shùn( 瞬) 息灼(zhuó) 人 shà( 霎) 时山b e ng( 崩) 地裂沙砾(lì) 万籁 (lài) 俱寂啾啾(ji u )镜泊(p o )湖嶙峋(Iín xún) 瘠(jí) 薄郁郁葱葱(c o ng)狼嗥 (háo) 沉湎(mi a 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吝 啬(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窥(ku i )测堰(yòn) 塞(sè) 湖愤懑(mèn) :气愤,抑郁不平。感召 (zhòo) 怜悯(lión m 1 n)孱(chán) 弱:软弱无能。簌簌(sù) 崛起jué 瘠薄(j i bó) 2. 理清行文思路标段序,说说课文的记叙顺序,找出能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三部分内容; 再将课文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概括层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4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与不公之命运抗争——《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与不公之命运抗争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跳读语段,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旺盛生命力的描写以及地下森林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品读表达之美。 2.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坚韧顽强、无私奉献、沉着谦逊、执著追求生命等品质的赞美之情。 3.学习地下森林的品质,获得生活的启迪,培养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积极乐观,坚强不屈,执着追求的生活态度。 重点目标:目标1和2. 难点目标:品读表达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读熟课文,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跳读感知 (一)引课:直接引课,并提出学习目标:悟情理,品表达。 (二)揣摩2个词语,“地下森林”和“断想” 1.地下森林。 它为什么叫做地下森林呢?请找出原文来回答,并朗读,思考,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语气来读。这种情感在课文中是以哪些表达技巧来表达的。 明确:19段,赞美之情,主要用“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蔚为壮观”等四字词语表达,好处在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形象感,情感充沛。(板书:四字词语) 22段,主要用拟人修辞,“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等描写树木的颜色的偏正性短语来表达,好处是读来节奏整齐,上口,又活泼跳跃,欢乐愉悦,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偏正短语) 2.“断想” “断想”,什么意思呢?作者刚刚看见地下森林的瞬间,她生发的感想是什么呢?在哪一段?如何朗读? 明确:“断想”的意思是片段感想。作者第一瞬间生发的感想在第2段,是关于地下森林的来历的疑问,以及对地下森林感到“不公平”的愤懑之情。主要用3个疑问句,直抒胸臆来表达。好处是引入

思考,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并为下文描写地下森林作出铺垫。(板书:疑问) 二、跳读,感受“不公平” (一)第一环节:感受“不公平!” 1.哪些语句是在写地下森林的不公平的呢?找出相关语句段,并概括,朗读,体会。 通过学生自学,诵读,展示,明确课文从以下方面来写“不公平”:(1)环境之不公平恶劣——死寂荒凉,毫无生机 明确:3、4、5、6、7、8、9段写出环境之不公平,表达上主要使用了四字词,叠词,短句,对称句等词语和句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死寂荒凉,毫无生机的恶劣环境,朗读时声音低沉,缓慢,读出惨烈之景、悲壮之情。(板书:叠字叠词、对称句式) (2)阳光之不公平偏心——吝啬徘徊,从不待见 明确:10、11、12段写出阳光之不公平,采用排比,拟人,对比,反问等修辞,对称句句式,对阳光偏心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板书:反问、多种修辞) (3)时间之不公平漫长——千年万年,无人问津 明确:17、19段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突出峡谷荒芜死寂时间之长,从而突出阳光对于地下森林的不公平,读出环境之残酷,惨烈,沉重。读出阳光之偏见,愤激。读出时间之漫长,语音缓慢,低沉。 三个过程之后,板书:不公平!突出感叹号。 (二)第二环节:感受“不公平?” 文章中的文字真的就全部是在写地下森林的命运之不公的吗?请找出相关语句来析读。板书:不公平?突出问号。 明确:14段,15段,16段用拟人修辞,动作描写写出大风、山泉、植物种子们的理解相助。19、20段写出时间终归的公平,创造出了生命奇迹。朗读时声调比前面要上扬一些,节奏要欢快一点。 (三)第三环节:感受“不,公平”(品读地下森林的品质以及时代精神) 1.师设问过渡:请注意刚才找的这些体现公平的地方,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理解、明白、心心相通”,是大风、山泉、植物们对峡谷的怜悯吗?不是,是他们被峡谷的心思和精神品质所“感动”,才可能用“理解明白”等词语,就像你们如果不强烈的表达出某种意

《地下森林断想》的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的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关的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同步测试题 新人教版1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瘠.薄( ) 吝啬.( ) 袅.( )袅灼.( )人 愤懑.( ) 啾.( )啾沉湎.( ) qīn( )佩 pái( )徊怜mǐn() jué( )起chán( )弱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浩瀚无垠怪石嶙峋肃然起敬 B.岩浆横益狼嗥虎啸郁郁葱葱 C.狂风呼啸气浪灼人遮天敝日 D.万籁具寂奇形怪状依然如故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艰难地行走在浩瀚无垠 ....的沙漠中,干渴、劳累考验着大家的意志。 B.夏天的雨说来就来,伴随着狂风,大雨滚滚而下,霎时间天昏地暗 ....。 C.每到周末,公园里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壮观 ....。 D.教室里正在上公开课,同学们秩序井然,万籁俱寂 ....。 4.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3月12日,在中国将迎来第三十八个植树节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三十五周年。②植树节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强大带动作用和良好示范效应,推进了中国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③三十多年来,国民绿化意识日益提高。 5.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____________。 ①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②那么,他的人生轨迹不会美好。 ③而如果他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 ④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 ⑤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A.②⑤①④③ B.④①③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⑤④②③① 6.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注意书写工整、规范) 给予是一种幸福。溪水的幸福,是能让鱼儿自由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空的幸福,是能让鸟儿展翅翱翔。7.“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而且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你从这句话中感悟到的道理。 7.“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而且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你从这句话中感悟到的道理。 断头树也有春天 [英]珍·古德 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几周后,“幸存者”再一次起死回生。

河南省永城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阅读练习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地下森林断想》阅读练习2 一、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序跋bá 秾丽nóng 啜泣cuò 累赘zhuì B.扉页fēi 长髯rán 稚嫩zhì 吐露lù C.妥当tuǒ 阴霾lí 攀附fù 说教shuō D.蹩脚biē 憔悴qiáo cuì 向隅而泣yú 糟粕zāo 2.根据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A.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 B.一株衰老不材的橡树微微啜泣。 C.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 D.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3.根据词义,在后面的括号内写词语。 A.用一种有孔的器具,把细东西漏下去粗的留下。() B.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C.个人对着墙角哭。() D.搜寻奇异的东西。() 4.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汉字是() ___然他已经丧失了明___是非的能力,那么__使跟他争____得面红耳赤,恐怕无济于事。A.即辩既辨 B.既辩即辨 C.既辨即辩 D.即辨既辩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A ,,《》。 B 。;“ ” 。 C ,;《》? D 。,“ ” ? 6.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对称句。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童年就是浸满淡淡清香的扉页;如果人生是一首曲,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生是一个故事,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生是一年四季,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 ①日本动画片《狐狸的故事》里有组耐人寻味的镜头:狐狸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舒适的洞穴。惊慌失措的小狐狸恋着父母使劲地要往回跑,但饱经沧桑的老狐狸却无情地厮打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潜伏着危险,却又能任其施展才华的大千世界。 ②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中写到:“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③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是宝贝,在孩子的生活中只充当保姆的角色,后来小孩到了大学还不会剥鸡蛋壳;而有的家长太溺爱自己的小孩,任由他们胡作非为,结果使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 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二、阅读理解 1. ① 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 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