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教学案例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教学案例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教学案例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教学案例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新课标下课堂学生意外发问的思考

刘赛帅【案例背景】

虽然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成为最时髦的教育术语,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依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新旧教育理念的冲击和矛盾无处不在。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氛围下,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坚持老师权威的“一言堂”,老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金玉良言”,学生丝毫不能反驳和提出异议;要么全面放手,“权力”全部下放,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个星期,在试上《莫斯科公国》这一课时,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让我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又多了一些感悟与理解。

【教学实录】

当我讲到课文第二目“伊凡四世”时,我课前已经先让学生去了解小伊凡的童年时光,在课堂上,我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接着让学生归纳伊凡四世登基成为沙皇后的对内对外措施,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轻松地完成了。然后我用PPT 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伊凡四世面露狰狞的头像,学生马上就被其“有杀气”的眼神所吸引,效果达到。第二幅是油画《伊凡雷帝杀子》,我讲解道:他(伊凡四世)在盛怒之下,用手杖砸与之争辩的儿子,不小心砸中太阳穴,他儿子一命呜呼了。这时候学生一片议论,我并没有制止。大约几十秒后,我提出任务:评价伊凡四世这一历史人物。我的本意是通过对伊凡四世的童年生活和性格的了解、对俄罗斯的改造和疆域的开拓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对伊凡四世有整体的认知和理解。既知道他对俄罗斯崛起的贡献,也清楚他个性的怪异和手段的激烈残酷。从而训练学生对历史任务的评价之时把握“客观”两字!这也是我的三维目标之一和教学重点!

在之前的备课过程中,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作了两手准备,学生能客观评价最好,即便有的学生对伊凡四世的评价不够客观,我也可以拿来用作反面典型来剖析和矫正。就在我认为万无一失之时,起来交流的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伊凡四世的思想好像与中国春秋战国时候诸子百家中的法家思想很接近。老师,你能解释一下吗?”我顿时“手脚冰凉”,但提问的还不止一个学生。此时,又一位邻座的学生举手发问:“老师,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伊凡四世和秦始皇很年像,那秦始皇是法家的吗?老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不仅要回答,学生还希望你“具体解释”。而此时,下课的时间已然逼近。下面我预设的教学环节是对本课进行小结,5分钟!总共只有5分钟!如果我老套地以“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搪塞过去,那无疑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效果来看,也没有在全班面前讲清楚好,其实是一种变相拒绝。而如果这时候展开的话,不仅“具体解释”不清,而且下一个环节也无法进行,课到一半,只能嘎然而止。套用哈姆雷特的话“That’s a question.”

我灵机一动,看着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实在不忍心“拒绝”。于是,我分别当场任命两人为“课题组长”,有“招募权”。一组负责“法家思想探究”的课题。而另一组负责“君主与法家思想”课题。因为教育配合多媒体电脑,我要求两组以PPT和电脑小报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下一节课课堂交流。

最后的结果还是比较另人满意的,虽然多花费了一个课时,但与收获相比,

与学生积极参与的兴奋劲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反思】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重。”但愿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践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