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中华水塔”三江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2007-11-30 11:01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 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

放牧在三江源地区的羊群。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

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牧民

高原彩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地理位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4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其东、东南部与甘肃省、四川省相邻,南部、西部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北部分别与治多县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和都兰县交界,东北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贵南县、贵德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接壤。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4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15.23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4.05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26.6%;长江源区面积9.4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61.7%;澜沧江源区面积1.78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1.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4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不仅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这一地区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和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9年,中国探险协会组织了水资源专家与其他科学家对澜沧江的综合考察,通过考察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保护三江源”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家林业局、青海省政府、中国科协及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2000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以林护自字[2000]31号文《关于请尽快考虑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函》下发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编写了青海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初步意见,并在2000年3月21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着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将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证。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重要使命,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目前,建立保护区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会后,青海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了碑文,表达了中国政

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为具体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指示,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林业局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旗舰工程”,已先期于2001年投资启动实施。

2001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派出专家组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也派员参与了考察。依据这次考察的成果,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和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护区2001-2010年的10年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就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级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结合三江源保护区及主管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而成。该规划将作为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长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2006-09-29 13:03

(1)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湖泊、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加剧,冰雹、霜冻、干旱、雪灾等次数有增无减;草地沙化严重;虫鼠危害严重,三江源地区10%以上的面积有鼠害,虫害面积占3.73%;水土流失严重,占三江源地区的11%由于盗猎等行为,野生动物锐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如果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严重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好江河源头的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

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自然条件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4

(一)地质地貌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m,最低海拔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m左右。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由于受第四纪冰期作用和现代冰川的影响,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

保护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气候

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气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

全年平均气温为-5.6~3.8℃。其中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6.4—13.2℃,极端最高气温28℃;最冷月1月为-6.6~-13.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

262.2~772.8mm,其中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则达55%~66%。年蒸发量在730~1700mm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0~65%,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辐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二)人口及民族

保护区内总人口为约76000人,占三江源地区总人口的13.7%。在保护区总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它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保护区平均人口密度只有0.5人/km2。

(三)湿地与水文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

1、河流湿地

三江源区河流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有大小河流约180多条,河流面积0.16 km2。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黄河、澜沧江(上游称扎曲)三大水系,支流有雅砻江、当曲、卡日曲、孜曲、结曲等大小河川并列组成。流域总面积为237957 km2,多年平均总流量为1022.3 m3/s,年总径流量324.17亿m3,理论水电蕴藏量为542.7万kw。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三江源区内长1217km,占干流全长6300km 的19%。除正源沱沱河外,区内主要支流还有楚玛尔河、布曲、当曲、聂恰曲等,年平均径流量为177亿m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省内全长1959km,占干流全长5464km的36%,主要支流有多曲、热曲等,年平均径流量232亿m3,占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9%,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42%;澜沧江发源于果宗木查雪山,三江源区内长448km,占干流全长4600km的10%,占国境内干流全长2130km的21%,年平均径流量107亿立方米m3,占境内整个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5%,占三江源区总径流量的22%。

2、湖泊湿地

三江源区是一个多湖泊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和长江、黄河的源头段,大小湖泊近1800余个,湖水面积在0.5 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88个,总面积0.51万km2。其中,矿化度1~3g/l以下的淡水湖和微咸水湖148个,总面积2623 km2。盐湖共计28个,总面积1480 km2,矿化度大于35g/l。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有扎陵胡、鄂陵

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等。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

3、沼泽湿地

本区环境严酷,自然沼泽类型独特,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km2。沼泽基本类型为藏北嵩草沼泽,而且大多数为泥炭沼泽,仅有小部分属于无泥炭沼泽。

长江源区有沼泽面积约1.43万km2,占江源区面积的13.9%。沼泽大多集中于江源区潮湿的东部和南部,而干旱的西部和北部分布甚少。从地势方面看,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滨湖周一带的低洼地区,尤以河流中上游分布为多,当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的中上游一带沼泽连片广布。以当曲流域沼泽发育最广,沱沱河次之,楚马尔河则较少,显示长江源区的沼泽东部远多于西部地区。在唐古拉山北侧,沼泽最高发育到海拔5350m,达到青海高原的上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黄河河源区沼泽发育受到半干旱特征限制,主要分布于河源约古嵩到曲、两湖周围及星宿海地区。澜沧江源区大小沼泽总面积为325 km2,占江源区土地总面积的3.1%。主要集中在干流扎那曲段和支流扎阿曲、阿曲(阿涌)上游。其中,较大的沼泽群有扎阿曲、扎尕曲间沼泽、阿曲、干流扎那曲段流域内沼泽。

4、雪山冰川

三江源内雪山、冰川约2400km2,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m3,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和粗尔肯乌拉山西段,昆仑山也有现代冰川发育。以当曲流域冰川覆盖面积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玛尔河流域最小,冰川总面积1247 km2,冰川年消融量约9.89 m3。雪山冰川规模以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岗及祖尔肯乌拉山的岗钦3座雪山群为大,尤以各拉丹冬雪山群最为宏伟。黄河流域在巴颜喀拉山中段多曲支流托洛曲源头的托洛岗(海拔5041m),有残存冰川约4 km2,冰川储量0.8亿m3,域内的卡里恩卡着玛、玛尼特、日吉、勒那冬则等14座海拨5000 m以上终年积雪的多年固态水储量,约有1.4亿m3。澜沦江源头北部多雪峰,平均海拔5700米,最高达5876米,终年积雪,雪峰之间是第四纪山岳冰川,东西延续34km

长、南北12km宽的地带。面积在1 km2以上的冰川20多个。澜沧江源区雪线以下到多年冻土地带的下界,海拔4500m~5000m,呈冰缘地貌,下部因热量增加,冰丘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类型发育。山北坡较南坡冰舌长1倍以上,冰舌从海拔5800m雪线沿山谷向下至末端海拔5000m左右,最长的冰舌长4.3km。源区最大的冰川是色的日冰川,面积为17.05 km2,是查日曲两条小支流穷日弄、查日弄的补给水源。

5、地下水

三江源区不但水资源蕴藏量多、地表径流大,而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据估算,仅玉树州的地下水贮量就约达115亿m3。地下水属山丘区地下水,分布特征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空隙水。地下水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的垂直补给和冰雪融水。

(四)土壤

三江源区土壤属青南高原山土区系。由于青藏高原地质发育年代轻,脱离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时间不长,现代冰川还有较多分布,至今地壳仍在上升,高寒生态条件不断强化,致使成土过程中的生物化学作用减弱,物理作用增强,土壤基质形成的胶膜比较原始,成土时间短,区内土壤大多厚度薄、质地粗、保水性能差、肥力较低,并容易受侵蚀而造成水土流失。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海拔差异很大,并且高山山地多,相对海拔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沼泽土、潮土、泥炭土、风沙土等为隐域性土壤。

高山寒漠土:分布于4700m以上、雪线以下分水岭脊的陡坡地段,三江源区内面积约194.23万hm2,主要集中分布于玉树、果洛州。植物种类单调、盖度不超过15%,但分布有雪莲、贝母等高山特有珍贵药材。

高山草甸土:分布于4000~4700m山地阳坡,是区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之一,总面积达1445.61万hm2。植物以莎草科的蒿草、禾本科为主,有少量的豆科植物,是适宜的牧草资源。

高山草原土:是森林郁闭线以上和无林山原高山带较干旱区域发育的土壤,分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宽谷、湖盘阶地和缓坡,面积约为648.28万hm2。主要植被为紫花针茅、异针茅等疏丛禾草建群种类,盖度达60~80%,鲜草产量约500~1200kg/hm2,是良好的天然牧草资源。

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海拔3400~4300m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浑圆山顶、河谷阶地以及较高海拔的山前滩地,降水量较高,达387~650mm。主要植被为蒿草、垂穗披肩草、早熟禾等,阴坡、半阴坡还长有杜鹃、金露梅、锦鸡儿、小蘖等灌丛。盖度75~80%,鲜草产量达2600kg/hm2以上。宜作牲畜四季草场。

高山灌丛草甸土:分布于林区乔木线以上、海拔3400~4200m的阴坡半阴坡的冷湿地带,植被类型为密集高寒灌丛,主要建群种类为百里香杜鹃、头花杜鹃、山生柳、金露梅、鬼箭锦鸡儿等,草本有蒿草属(Kobresia)、苔草属(Carex)等。草本根系较多,腐殖质厚约5cm,有机质含量多在10%以下。

灰褐土:分布于三江源区的东南部、海拔4300m以下的中低山谷地,植被有云杉、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等,是亚热带和温带山地垂直带向高原沿河谷指状延伸的地带,有腐殖质累积、钙化和淋溶过程。

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分布于玉树、果洛各林区海拔3300~4100m的阴坡,乔木树种主要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鳞皮云杉、红杉、白桦和红桦等。土壤剖面为暗棕色或棕色,有腐殖质积累、粘化和棕壤化过程,土壤层次过渡不明显其它如栗钙土主要分布于河谷阳坡、半阳坡、阶地、中小河流下游的阶地、洪积扇上。沼泽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河漫滩、河流交会处低洼地带、高海拔滩地和河流上源。泥炭土分布于河源地区缓坡下部、宽谷洼地及大滩的低洼地段,地表长期积水、多热融坑和冻胀丘或塔头草墩,以高山带、亚高山带的多年冻土或岛状冻土区较多。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泥炭层发育深厚。植被生长茂密,盖度达90%,种类以藏蒿草为主,产草量1500~2000kg/hm2。

(五)植被

1、植被类型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

森林植被以寒温性的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的东部、东南部,属于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和温带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峡区域。主要树种有川西云杉、紫果云杉、红杉、祁连圆柏、大果圆柏、塔枝圆柏、密枝圆柏、白桦、红桦、糙皮桦。

灌丛植被主要种类有杜鹃、山柳、沙棘、金露梅、锦鸡儿、锈线菊、水荀子等。

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种类为蒿草、针茅草、苔草、凤毛菊、鹅观草、早熟禾、披碱草、芨芨草以及藻类、苔藓等。

植被类型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水平带谱自东向西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2、植物区系

三江源区植物区系属泛北极植物区。源区的玛多、杂多、治多、曲麻来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大致为源区的西部)的植物区系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地区,主要由东亚中国—喜马拉雅和中亚区系衍化而来,在高原环境下特化的本地特有种组成。源区其它地区的植物区系则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横断山脉地区,垂直分布明显,是世界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区域。

三江源植被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因受冻土地貌、高海拔和高原气候的影响,大多数地区植被区系成分简单,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群种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适应高寒半湿润环境的高寒草甸得到了最广泛发育。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状态。

3、植物种类

三江源区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在471属中,乔木植物11属,占总属数的2.3%;灌木植物41属,占8.7%;草本植物422属,占89%,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居多。

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

(六)野生动物

三江源区野生动物区系属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可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动物分布型属“高地型”,以青藏类为主,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种分布。

1、动物种类

据调查,区内有兽类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羚、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兽类:三江源区85种兽类,占青海省兽类的82.5%;占全国兽类的16.8%。在85种兽类的地理分布中,古北界有62种,占总兽类种数的73%;东洋界16种,占19%;广布种4种,占5%;另有待确定3种,占3%。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29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34%;占青海省国家兽类保护种数的49%;占全国兽类保护总数的27%。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为9种,占保护区保护种类的31%;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为20种,占69%。

——鸟类:三江源区237种鸟类,占青海省鸟类的77%;占全国鸟类的19%。在237种鸟类的地理分布中,古北界有178种,占总鸟类种数的75%;东洋界14种,占6%;广布种45种,占19%。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9种,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6%,占全国

鸟类保护总数的16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为7种,占保护区保护种类的18%;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为32种,占82%。

——两栖爬行类:两栖爬行类15种,占全国两栖爬行类的2%。其中两栖类7种,占47%;爬行类8种,占53%。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类1种。

——昆虫: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

2、动物组成

动物组成是以山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等为主的生态地理动物群,种群比例上兽类、鸟类数量巨大,而两栖类和爬行类物种组成简单,种群数量相对较小。

——山地森林草原动物群

该动物群主要分布于玉树州的囊谦、玉树、杂多和称多的部分地区和果洛州的斑马、达日、久治三县的部分地区的亚高山针叶林内,是三江源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分布区在江西、白扎、东仲、麦秀和多可河林区。兽类的代表动物有白唇鹿、马鹿、马麝、岩羊、猕猴、毛冠鹿、豹、小熊猫、野猪、豺、狼、黄鼬等,在东仲和江西林区有鬣羚的分布,也是弥猴分布的海拔和经度的上限,有一个约300只的弥猴种群。另有灌丛草甸及向高原过渡的类群如黑熊、棕熊、雪豹等动物。鸟类的珍稀、优势种为白马鸡、蓝马鸡、血雉、雉鹑、斑尾臻鸡、绿尾虹雉、高原山鹑、环颈雉、藏雪鸡、岩鸽、红隼、鸳、胡兀鹫、大嘴乌鸦、黑枕啄木鸟、斑啄木鸟等,以林区鸟类为主兼有高山灌丛鸟类。两栖类相对是保护区内分布最丰富的地区,有西藏蟾蜍、大蟾蜍、花背蟾蜍,中国林蛙、西藏山溪鲵等。爬行类有青海沙蜥、秦岭滑蜥、枕纹锦蛇和蝮蛇等。

——山地草原及草甸草原动物群

该动物群主要分布于玉树州的称多、玉树和果洛州的玛沁、甘德,海南州的兴海、同德,黄南州的泽库、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集中分布在通天河两岸和年保玉则山一带的山地草原和草甸草原或杜鹃、绣线菊等灌丛。兽类主要有赤狐、藏狐、棕熊、石貂、香鼬、艾虎、藏原羚、藏羚、藏野驴、白唇鹿、岩羊、喜马拉雅旱獭,为典型的高原兽类群落。鸟类以猛禽为代表有大鵟、普通鵟、金雕、高山兀鹫、猎隼、藏雪鸡、石鸡、褐

背拟地鸦、角百灵、棕背黑头鸫、白腰雪雀和百灵科、伯劳科鸟类,部分湿地宽谷地带有灰鹤、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棕头鸥、鱼鸥、红脚鹬、反嘴鹬等。两栖类的优势种为中国林蛙、倭蛙、花背蟾蜍。爬行类的优势种为青海沙蜥和蝮蛇、高原蝮。

——高山荒漠及湿地动物群

该动物群主要分布于长江和澜沧江水系的源头地区,保护区的西部地区,是有蹄动物和珍稀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三江源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类群。兽类有野牦牛、藏羚、藏原羚、藏野驴、白唇鹿、岩羊、盘羊、雪豹等优势动物,其次还有猞猁、香鼬、荒漠猫、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等。同时由于这一地区湿地大、湖泊星罗棋布,许多珍稀水鸟也主要分布于此,主要有黑颈鹤、灰鹤、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玉带海雕、斑头雁、赤麻鸭、棕头鸥。特别是当曲湿地已成为我国高原珍禽黑颈鹤的又一重要夏季繁殖地,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鲜为人知的黑颈鹤种群。雉类有荒漠类型的西藏毛腿沙鸡、雪鸡,主要的猛禽为大鵟、金雕、高山兀鹫、胡兀鹫、猎隼,雀形目主要有角百灵、长嘴百灵、棕背伯劳、棕背雪雀、白腰雪雀、麻雀等。两栖类主要是沼泽、湖泊等湿地内的倭蛙、中国林蛙。爬行类的优势种为青海沙蜥和高原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生态环境状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3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据调查,保护区所在的三江源区50~6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996年退化草场面积达250万hm2,占本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7%。同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了20~30%。仅黄河源头80~90年代平均草场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三江源区“黑土滩”面积已达11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占全省“黑土滩”面积的80%。而沙化面积也已达253万hm2,每年仍以5200 hm2的速度在扩大。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70~80年代的3.9%,增至80~90年代的20%。原生生态景观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地区的逆向演替趋势。

2、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三江源区是全国最严重的土壤风蚀、水蚀、冻融地区之一,受危害面积达1075万hm2,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34%。其中极强度、强度和中度侵蚀面积达659万hm2。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754万hm2,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万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21万hm2,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303万吨;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也达240万hm2。既损失了土壤,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下游的河道淤塞、水利设施的危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草原鼠害猖獗

三江源区发生鼠害面积约503万hm2 ,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17%,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8%,高原鼠兔、鼢鼠、田鼠数量急剧增多。黄河源区有50%多的黑土型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严重地区有效鼠洞密度高达1334个/ hm2,鼠兔密度高达为412只/ hm2。

4、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

近年来源区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流域的形势更为严峻。水文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1997年第一季度降到历史最低点,源头首次出现断流;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2m,两湖间发生断流。源头来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还由于黄河青海出境水量占到黄河总流量的49%,源头水量的持续减少致使下游断流频率不断增加,断流历时和河段不断延长,下游地区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5、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青藏高原部分生物及其种群数量呈现锐减状态,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并将持续面临巨大的破坏与威胁。一是生境破碎化、岛屿化和多样性的丧失;二是物种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目前青藏高原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三是高原生物具有强大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随着高寒生物物种资源的灭绝与濒危,这种适应高寒生境的遗传基因优势也受到了威胁。

6、生态难民逐年增加

由于冰川退缩、湖泊萎缩,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化。由此,一方面使地表水径流减少,引起一些居民点(包括一些城镇)水资源危机,到了守着源头没水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草场退化,可放牧草原资源减少,牧民为了维持生活,只得增加牧压,引起草原退化加剧,草原退化的最终结果是牧民搬家。再是自然灾害加剧。在牧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还很欠缺的情况下,防灾抗灾能力有限,一旦遇上干旱、洪涝或雪灾,将给牧民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

(二)主要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是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根本的自然因素,使原本很脆弱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低,恢复能力更弱。气候变暖、蒸发加大成为生态环境逆向演化的驱动力。

与70年代初相比,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2℃~0.4℃,尤其是冬季气温升幅较大,气温年较差逐年减小。由此,除造成冰川萎缩、雪线上移、湿沼旱化外,关键是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表现为季节冻结深度变小,融化深度增大,在多年冻土区边缘地带及融区附近形成呈向上不衔接的具有融化夹层或深埋藏的多年冻土,尤其是高原东部大面积的岛状冻土区内,多年冻土下界分别升高50~150米,多年冻土总面积约减少10%。气候转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40米深以上的地温,特别是20米以上的浅层地温最为明显。近15~20年来的地温对比表明,高原季节冻土区,河流融区及岛状冻土区内含冰(水)量较小的地段,年平均地温升高了0.3℃~0.5℃,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层内地温上升0.1℃~0.3℃,多年冻土层减薄5~7米。冻土退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多年冻土层,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季节融化层和天然地表层的恶化,如草场严重退化,土地冻融性沙化和荒漠化,地表景观变劣等。

2、人为因素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畜牧业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型产业,以及资源管理监督不力造成偷捕乱猎、乱采滥挖泛滥等是诱发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草场超载过牧

三江源区少数民族占绝对优势,在观念上崇尚“多生孩子、多养牛羊”的习俗。自50年代以来,区域内人口增加了3倍,家畜数量也成倍增长,而每个羊单位占有的可利用草场则从1953年的35.3亩降低到1994年的16.8亩,致使牧压成倍增加。草场的超载过牧直接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迫使部分牧民迁往高海拔的山地放牧,最高达到了5500m,使人为影响或破坏的范围更大。

——偷捕乱猎

青海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大省,分布着许多高原特有、经济价值极高的野生动物种群。80年代以来,大肆猎捕野生动物行为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偷猎对象也有明显的变化。从80年代初的围捕麝类,使青海麝资源损失10万余只。80年代后期掠夺鹿类,使区内鹿类急剧下降了90%。到90年代初的乱杀猫科大型动物,使雪豹等珍稀动物已难觅踪迹。90年代中后期的大规模猎杀藏羚,几年内损失藏羚近3.2万只。当前的偷猎野牦牛、野驴,使珍稀和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另外,保护区内的扎陵湖、鄂陵湖等高原湖泊中,盛产无鳞花斑裸鲤等经济鱼类7~8种,但因长期无计划大量捕捞,致使渔业资源和湖区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乱采滥挖

近年来,数以万计的人员受利益驱动,进驻三江源区无序采挖沙金、药材,当地政府也鼓励这种破坏生态、自杀式的短期经济行为,植被人为破坏极为严重。80年代采金占用草地107万hm2,毁坏草原3.3万hm2。2000年进入三江源区采挖药材的外来人员达20万人,仅一天砍挖灌木作燃料就破坏灌木林地200 hm2左右。当地牧民的生活能源也以畜粪、茅柴占主导地位,使草原植被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般看来,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速度毕竟很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恶化速度加快是在近半个世纪内发生的。因而,可以认为社会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即不当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口快速增加加剧了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恶化的程度,而牲畜超载、过度放牧则是在较大范围内破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由于过份依赖天然畜牧业,导致了两次牲畜数量失控。在载畜量过大的情况下,抑制了植物群落的繁衍和更新,草被高度和盖度明显下降,优良牧草比例逐年减少,有些地方还采用焚烧

草地灌木林的来扩大草场,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使众多的鸟兽消失,虫鼠害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加剧了草地的退化。

(三)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保护“中华水塔”,中央和青海省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一批生态工程。到1997年底,江河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5.69 km2,封山育林保存面积23万hm2,植树造林保存面积27万hm2,建设围栏草场174.1万hm2,改良草场90.6万hm2。使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总体下降30~50%,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平均减少10%。

目前,三江源区已建、在建或规划建设的主要国家级生态工程有:

1、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以1998年由青海省政府发布禁止天然林资源采伐的公告为标志,正式启动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全面停止采伐,林业职工转岗分流。工程主要涉及保护区内的所有国有林场和玛可河林业局。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已规划将区内的那些水土流失严重、产出水平低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干旱缺水、广种薄收、农作物保收率低的25度以下的山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高寒耕地和80年代以来毁林毁草新垦耕地共计95.32万亩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包括玉树州的玉树、囊谦、称多、治多、杂多、曲麻来县和果洛州的班玛县,2000年开始了试点示范工作。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一期工程列入玉树、果洛两州的玉树、称多、斑马县和玛可河林业局,建设期从1990~2000年,共完成人工造林4833hm2,封山育林10.8hm2,新建苗圃40 hm2,设置网围栏20万m,建设树木钢制保护圈2万个,公路绿化近40km。

4、“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保护区黄河流域的县,经过了三期工程建设,主要进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农田林网、四旁植树,使民用木材和薪炭材的供需矛盾得到了缓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建设工程规划列入了保护区内的兴海、同德二县,其中人工造林1000 hm2,封山(沙)育林40000 hm2。

5、治沙工程

1991年启动治沙工程,主要涉及治多、曲麻来等沙化严重的县,进行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设置网围栏,目前已经结束。

6、保护母亲河绿化工程

1999年开始,沿黄河流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完成造林200 hm2,整地667 hm2。

7、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0年,国家林业局已开始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进行投资建设,包括保护区碑址处造林绿化、4个管理站建设和鄂陵湖-扎陵湖核心区保护示范建设工程。

8、休牧育草工程

从2001年开始,三江源地区10年规划休牧育草11354万亩,草地建设内容包括草地改良、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黑土滩”治理、鼠虫害治理。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现状评价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3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乱了行星风系的临界尺度,迫使大气环流改变行径,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区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院系:管经学院 班级:2016146班 学号:201614617 姓名:杨文珍

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2。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三江源

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目录 1地理位置 2特点 3地质特征

4湿地水文 1. 4.1 河流 2. 4.2 湖泊 3. 4.3 沼泽 4. 4.4 雪山冰川 5. 4.5 地下水 5自然作用 6自然景观 7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

2009年经我国三江源[1]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源头;当曲为长江的源头;扎曲为澜沧江的源头。 2特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3地质特征

三江源 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流出国后叫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 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三江源地区地处“高亚洲”地区核心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号称“亚洲水塔”,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6500多个。但是这里的湿地生态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在这一地区频繁断流,过去,这里的玛多县境内,有湖泊4077个,被誉为“千湖之县”,现在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61个。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牧场超载压力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首先表现是源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失速度加快。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破坏土地资源,二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 其次表现是源区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据青海林勘院1994年的普查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64.8万公顷,较1977年增加了107.2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2.14%。1994年与1959年相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67.8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2%。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还会增加,而且还要严重。第三表现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荒漠化严重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和制约源区省份畜牧业的发展。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源头地区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04亿吨,致使源头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4、生物多样性严急剧萎缩,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危险。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主要表现在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区和生态特征。目前,全省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等,是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是狐狸、狼、黄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的乐园,时至今日,它们数量锐减,很多甚至已经绝迹。源区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珍贵的高原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威胁。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化,高原生态暖干化趋势发展加剧的大背景控制下,人为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所致。 1、人类活动加速和促进对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在早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受到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错误思想的影响,天然草地的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70—80年代之间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过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机大大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杂毒草孳生,地表侵蚀和鼠害大面积发生,都直接影响天然草地退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对植被和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问题不断产生。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3、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的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对保护对策方案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本来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遭到破坏,而且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5、自然灾害如:雪灾、山体滑坡、洪水袭击、干旱、地震等的频繁出现和发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本文根据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指导今后的移民工程建设,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但是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要使移民真正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办法,使生态移民工程在生态环境和移民致富两方面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青海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而年输出总水量63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它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和黄南、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各两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著名河流。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9省试点之一。以国家公园体制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聚合和最优效能,是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而有效的新举措。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四大发展优势,并指出了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模式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论文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问题、游客的高原畏惧心理以及完善旅游市场建设等方面,紧抓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思路,努力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建设”目标定位。 研究认为,三江源地区道路、医疗服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低,营销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和大型稳定的客源市场,使得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论文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应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进而,在遵循环境保护、限制性开发和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新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划分旅游功能区,构建产业运营体系,完善旅游市场保障制度,坚持旅游惠民策略,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理论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原则的梳理及模式构建方面,其现实意义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及建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全州有35个乡镇,10.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防治鼠害2260.89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 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青政[2014]76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12.31 【实施日期】2015.01.3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 见 (青政[2014]7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按照《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精神,结合草原、林地、湿地管护现状,现就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

明先行区建设,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高度出发,以激发内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管护职责、提升保护成效为改革方向,加快建立一支“牧民为主、专兼结合、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生态管护员队伍。改革管护员监管体制,采取属地管护、层级监督、动态管理、上下联动模式。创新生态保护机制,管护补助与责任、考核与奖惩、报酬与绩效相挂钩,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提升草原、林地和湿地管护成效。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结合草原、林地、湿地分布特征、管护面积、牧户和人口数量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定管护员,优化管护员队伍结构,力争不漏乡、不漏村、基本全覆盖。坚持每户不超过一个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原则。 2.坚持易地搬迁户优先、就近管护、生产生活生态并重的原则。生态管护员优先在易地搬迁户、无畜户、困难户中聘用,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参与生态管护工作,力争人有事干,尽到保护责任。 3.坚持分级指导、村级管理、明确职能的原则。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承担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考核等职能;乡级人民政府对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考核等工作进行监督;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查指导;县乡两级将管护落实情况纳入对下一级的责任目标考核范畴。 4.坚持量化指标、绩效考核、养人治事的原则。强化绩效考核,细化、量化生态管护员职责和考核指标,并将此作为年终生态管护员考核、考评、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力争做到人尽其用,钱见其效。 二、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 (一)草原。综合考虑交通、通讯、牧户、人口、牲畜等因素匡算,将目前5万亩草

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公开招标文件 采购项目编号:甘肃海天公招(货物)-号 采购项目名称: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采购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农牧科技局 采购代理机构:甘肃海天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年月

目录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 (5)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8) 一、说明 (8) .适用范围 (8) .采购方式、合格的投标人 (8) .投标费用 (8) 二、招标文件说明 (8) .招标文件的构成 (8) .招标公告、招标文件、采购活动和中标结果的质疑 (8) .招标文件的澄清或修改 (9) 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9) .投标文件的语言及度量衡单位 (9) .投标报价及币种 (10) .投标保证金 (10) .投标有效期 (11) .投标文件构成 (11) .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 (12) 四、投标文件的提交 (12) .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12) .提交投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 (12) .投标文件的补充、修改或者撤回 (13) 五、开标 (13) .开标 (13) 六、资格审查程序及方法 (13) .资格审查 (13)

七、评审程序及方法 (14) .评标委员会 (14) .评审工作程序 (16) .评审方法和标准 (18) 八、中标 (20) .推荐并确定中标人 (20) .中标通知 (20) 九、授予合同 (21) .签订合同 (21) 十、招标代理费 (22) 十一、其他 (22) 第三部分青海省政府采购项目合同书范本 (24) 第四部分投标文件格式 (37) 资格审查文件封面(上册) (37) 资格审查文件目录(上册) (38) ()投标函 (39) ()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40) ()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41) ()投标人承诺函 (42) ()投标人诚信承诺书 (43) ()资格证明材料 (44) ()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45) ()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 (46) ()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47) ()投标保证金证明 (48) 符合性审查文件(下册) (49)

藏族传统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8866660.html, 藏族传统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者:冶青措 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0期 三江源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西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这里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有虫草等一些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数10种;这里也是英雄史诗《格萨尔》流传最广的地区。世居于此的藏民族不仅适应了这里独特的高原环境,还创造了悠久的藏文化。他们因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与其他民族的信仰、禁忌等习俗,在这些独特的习俗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习俗和环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 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山川、江河都是神灵,只可敬畏爱护,不可污染亵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包括花草树木,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因而也是有灵魂的。主张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代藏族人民的这种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引导人们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热爱雪域之邦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要去破坏或伤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在藏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首先表现在对大山、大河、大湖的敬畏。他们认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青海湖以及包括各个地区的著名山川湖泊,都赋有神的性格,神山、圣水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虾都不可随意损折或打捞,否则会遭受天谴。对一切生物的杀戮残害,都是有悖天理的罪过。因此,当捕捉到良禽益兽时,往往采取“放生”的办法,让其回归自然。 在藏区的民宅、各寺院的壁画中,都悬挂有传统的卷轴画即“唐卡”,其中有一幅叫“六长寿图”,即:岩长寿、水长寿、树长寿、人长寿、鸟长寿、兽长寿。这幅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与一切生物和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健康长寿,颐享天年。此外,藏族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四兄弟图”的故事,即:大象、猴子、小兔和羊角鸡,又称之为“和气四瑞”。按照传统的说法,这四种动物互相尊重,互救互助,和睦相处,象征着地方安宁,人寿年丰。 在藏民族的传统意识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戒“杀生”。按照藏族传统的观念,杀生是有罪的,是万恶之首。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践踏一棵小草,踩死一只幼虫,也等于是犯了“杀生”之罪。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例子。如在西藏、青海许多寺院,从农历的六月十五日起,分别有半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为禁止喇嘛出寺门的日子,名叫“夏令安居”或“住夏”。因为此时正是百虫生长盛期,外出行走,“有伤上天好生之德”。在这些日

三江源生态调研的策划

三江源生态调研 一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1.活动背景 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亚洲冰塔”,她孕育了我们中华名族赖以生存的长江和黄河,也是以澜沧江为代表的横贯东南亚各国的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等的水质水量,对于我们中华名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三江源因处于“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的腹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湿地类型和独特的动植物种群,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的原始栖息地,是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在科学研究、生态平衡乃至人文地理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区大小湖泊、河流快速萎缩甚至干涸,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消失,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鼠害猖獗,源头产水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世界只有一座青藏高原,中国只有一个“三江源”。为此,这一地区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在“三江源”区建立了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初,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十九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是目前我国在一个区域内实施的最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规划项目,掀开了三江源保护的又一崭新篇章。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也再次强调。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

三江源环境污染

开展项目的原因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大河发源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三江源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总面积达到1800多平方公里,是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因此,三江源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更是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素有“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之美誉。 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地处高寒,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此区域有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由大量老鼠和昆虫造成的草地退化,由于当地旅游和薄弱的垃圾处理能力导致的垃圾污染,由于在河流中建造了大坝,给鱼群回流繁殖产生的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防治和治理方法 1.草地植被的退化 三江源地处高寒,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依然严重。草地退化继续扩展,现有黑土滩、严重沙化草地、毒杂草草地灯中等以上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以上,可利用草地退化现象堪忧。鼠害猖獗,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由于草场牲畜超载过牧、鼠害猖獗以及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十分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着当地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 2.增值放流 三江源分布有各类水生野生动物63种,其中鱼类51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鱼类主 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是我国水生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著鱼类原栖息地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枯竭,造成产卵场破坏,资源量锐减。同时,随着水电水利工程的兴建,阻隔鱼类洄游通道,阻碍上下游鱼类种质交流,造成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库区水深、流速等水文情况的变化造成了原有水生环境的改变甚至消失,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原有资源受到了一定影响。实施三江源长江黄河特有土著经济鱼类增殖放流项目,恢复其繁殖种群数量,对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草原的虫害鼠害问题 虫害----据2013年调查统计,我省三江源区草地害虫种类主要有草原毛虫、草原蝗虫等由于草原毛虫的危害,三江源区年牧草损失高达1.78亿公斤,相当于12.2万个羊单位的年饲草 量,在密度较大的草原毛虫分布区每年放牧家畜因误食毛虫后引起中毒死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三江源区草原毛虫是青藏高原草原毛虫危害的重灾区,由于多年来防治规模较小,防治手段滞后、防治效率低,全区草原毛虫发生危害面积逐年扩大 鼠害-----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致使草地退化,水土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

概述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而得名,地理位臵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平均海拔为3500-4800m,为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聚水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仅玛多县境内就有大小湖泊4070余个。 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中南半岛文化,因此,三江源地区在世界地理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政治、历史、文化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2009年我国三江源科考队经过严谨、细致的考证,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源头,沱沱河为长江源头,扎曲为澜沧江源头。 2000年5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19日,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18日,“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青海省林业局正式成立,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管理机构。青海省政府组织编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于2005年全面实施。从2004年开始到

2010年,国家已投资约75亿元实施该总体规划。2014年1月10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同时启动。二期工程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达160.6亿元。这足以体现中央治理三江源生态的决心,同时也触发了三江源生态治理结构向着更为有效、合理的方向改善。省政府对三江源地区的投资建设:6年来省财政共投入3亿元改善了三江源区23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省政府从2009年起每年下达资金4000万元,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进行生活困难补助。 三江源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活动,饮食以肉乳为主,面米为辅。较特色的食物有手抓,风干牦牛肉,酥油茶,糌粑等。在服饰方面,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穿藏袍。热贡艺术是三江源地区最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从所辖范围来讲,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6个县)、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全境和海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和格尔木市的1个乡。因享受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省内其他各地和省外人口不断迁入,三江源地区人口总数以及占青海省总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三江源地区有614121人,其中藏族580514人,藏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4.5%,汉族33607人,回族10059人,蒙古族30658人,撒拉族1518人,土族1146人,其他民族386人。

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

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三江源仅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就有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以及著名的约古宗列沼泽、星星海沼泽,著名的岗钦等雪山冰川。这里还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生态危机步步紧逼 然而,如今的三江源却有着美丽背后的哀愁:放眼望去,翠绿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沙圈;驻足观察,草地上布满了鼠洞;长江上游的河水混浊不清…… 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为何退化?业内人士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最根本的自然因素。与30年前相比,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2~0.5摄氏度,除了造成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沼泽旱化外,还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由此引发草场严重退化、土地冻融性沙化和荒漠化……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冰川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专家介

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重要补给水源,但当前冰川正在急剧退化。仅在1993年~1995年三年间,冰川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融水量减少7亿立方米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一成,约16万平方公里。 在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原有的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原先这一地区没有沙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片沙漠。在卡日曲、扎曲、约古宗列曲及扎、鄂两湖一带,原有的高寒草原化草甸,如今大部分已变得干黄而稀疏。从整体上看,三江源已有50%~6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 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加上放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三江源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11%,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各为1万、1.55万和0.87万平方公里。据悉,沙化土地每年向长江和黄河输送的泥沙就达1亿吨,在长江源沱沱河一带至通天河流域更加严重,当地牧民说:“沱沱河早先是清清的,现在变浑了,水也少多了。” 三江源湿地的整体萎缩和退化,还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受到严重生

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精)

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 保护区概况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江河,历来为世人所熟知。它们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再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的源头竟是如此之近,血脉相连。恐怕这就是三江源头的神奇魅力。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保护区,素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之称。现在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这个地区。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约31.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4.1%。地理上,这个区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为主,峰岭绵连,到处是峡谷冰川,海拔在3335-6564米之间。区域内的主要大山脉有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等。 这里属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日夜温差大、空气稀薄。 独特的三江源生态造就了世界上最大面积最高海拔湿地生态景观,河流遍地,湖泊密布,沼泽众多,雪山和冰川比比皆是,异常冷峻神奇。三江源是世界上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天然湿地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3大类,共7.33万平方公里。 河流湿地,主要是由长江、黄河和澜沧江3大河流的干支流水系及其河床型湿地构成,境内有大小河流多达180多条,总面积达1607平方公里. 湖泊湿地由三江源的1.6万个大大小小湖泊构成,总面积0.5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188个,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最著名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依然错、多尔改错等,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沼泽湿地,是缘于多年冻土层发育和大量冰川雨雪积水而形成,面积达6.66万平方公里,著名的有星宿海沼泽、当曲沼泽、扎阿曲沼泽等。 三江源孕育了极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据不完全统计,三江源地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在野生经济植物中,仅中药材就达400多种,著名的红景天、雪莲、冬虫夏草、贝母、大黄、藏茵陈、黄芪、羌活等,遍地皆是。 三江源的野生动物和珍奇动物也很多,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一级保护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金钱豹、白唇鹿、黑颈鹤、金雕、玉带海雕、胡兀鹫等。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三江源区玉树州治多县境内,源头在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雪山融水形成沱沱河源头。长江在青海境内干流长1217公里,流域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积水面积多在4000米以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