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音韵1

第四章 音韵1

第四章   音韵1
第四章   音韵1

第四章音韵

【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传统音韵学有三个分支,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以及声韵调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表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表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惯用的汉字作为表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

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表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分支,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表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今音学。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现代音,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韵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例如,我们用今天的音读唐诗,就会发现押韵有不和谐的地方。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和“家”、“花”今天读起来就不押韵,这是古今韵母发生了变化的原因。但是,在某些方言里,如江淮方言仍把“斜”读成qiá,这样就押韵了,说明在古代“斜”、“家”

和“花”是押韵的。如果读《诗经》的话,会发现不押韵的现象更为严重,那是因为《诗经》时代的语音和今天差别更大。如《硕鼠》二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麦”、“德”、“国”、“国”、“直”本来是押韵的,但今天看来韵母差别非常大。古韵母和现代韵母的不同,也可以从迭韵联绵词方面看出来。某些古代迭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却并不迭韵,如仓庚、芣(fú)苡(yǐ)等。

古今声母的不同,在双声联绵词方面也有所体现。有些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声母并不相同,如玄黄、缤纷、容与等。

声调古今也不相同。从调类看,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是阴、阳、上、去四声,古今调类不同,而且同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所属的调类也可能不同。如: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韵脚字是“响”、“上”,押上声韵,在普通话中,“上”已变为去声。

但是,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如《经典释文》所载南朝(梁)沉重的《毛诗音》就是,在《诗经?邶(bèi)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民”中,“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到宋代朱熹发展到极至,称为“叶(xiè)音”。

2.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即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3.改经:唐玄宗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bēi,不平)

以上的说法和做法都是对语音缺乏历史认识,不知道语音是发展变化而造成的。他们拿时音来读千百年前的韵文,当然会有不和谐的感觉。

明代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明确认识到了语音是随着时空而变化的。

古音与今音不同,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还要掌握一定的音韵学知识,解决古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学习音韵学的意义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传统称为小学),是关于汉语语音的研究。语音是语言的要素之一,所以,音韵学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音韵学,它研究什么,有什么功用,与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有什么关系,对古书阅读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将要涉及的内容。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全称为汉语音韵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声、韵、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古今对应关系的学问。

一、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有着自己的语音系统,它和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就这几个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助于学习和推广普通话

现代汉语的语音是由古代汉语的语音发展而来的,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怎样发展变化到现代语音,这样就能够了解现代汉语的渊源。分析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系统时,声母、韵母、声调这些名词都是传统音韵学的术语;要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关系,需要音韵学知识,如:

为什么g/k/h/z/c/s只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而j/q/x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这是语音历史演变的结果。讲四声、讲阴阳上去,这些名称也是传统的,为什么平分阴阳,这也要从语音的历史演变中找出答案。现代的语音结构规律与古代的语音演变规律密切相关,只有懂得了古代语音演变规律才能进一步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

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工作需要音韵学,审定读音时要以古音或语音的演变规律为依据。

方言调查离不开音韵学。汉语方言是历史形成的,它们演变成今天的语音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方言区的人运用音韵学上语音演变的规律自觉地纠正学习普通话时的发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些人的部分入声字的声调问题;z组与zh组的区分;n、r、l的区分(泥母、日母、来母);前后鼻音的区分(来自中古的不同韵部)。

(二)研究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调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学习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有帮助。

语音本来就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汉语当然要学习语音部分,所以,了解古代的语音以及语音的发展变化就非常有必要。

具体地说,古代汉语的一些工具书需要有音韵学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如用反切注音或用古音编排的工具书。

阅读古书,通假字是一个难点,而正确地辨认和理解通假字都与语音的关系十分密切。

词源学在考察同源词时,除了依据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古音关系。

文字、词汇、语法都与语音有关系。音韵学与文字学的关系: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加深对形声字表音功能的认识。音韵与词汇及训诂的关系:清代人提出因声求义的方法。音韵与语法:上古的第一人称代词之间、第二人称代词之间语音关系明显。

(三)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k],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k]。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k],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

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四)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

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

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唫(君吁而不吟),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唫”的字注道:“呿,开;唫,闭。”“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ǐ],韵腹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所谓通假字,今天看来就是古人写别字。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荀子·非十二子》)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唐人“佛,读为勃。勃然,兴起貌。”“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一个声母是b,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

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例如:《诗经·邶风·柏舟》五章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一作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瀚衣”应为“翰音”。“瀚”、“翰”上古音同属“元”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i],“侵”部读音为[?m]。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母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原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翰音”就是鸡。《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张协《七命》:“封熊之蹯,翰音之跖。”吕延济注:“翰音,鸡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

(五)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例如:《诗经·郑风·子衿》二章

青青子佩[bu?],悠悠我思[si?]。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现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同时,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史、经济学史、法律史的,也需要音韵学方面的知识。

音韵学与文学的关系:押韵、平仄,文学作品中的字义考证,作品欣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通假字教学等。

研究中国历史、哲学、经济学史、法律史的,也需要音韵学方面的知识。

二、怎样学习音韵学

1.了解常用术语的含义,运用现代语音学的知识去学习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如“镇星”又作“填星”,“田完”后来又写作“陈完”,“亡”通“无”,“萧墙”即肃墙,潘以番为声符,玄黄双声,仓庚迭韵,迎逆双声,吴语“打”读dang,阿房宫、番禺等地名读音特殊。而古书注音、诗词押韵和平仄等问题就更多了。《康熙字典》“筹,直留反”;《诗经》、唐诗若以普通话去读多不押韵;于谦的“粉骨碎身”、岳飞的“好水好山”;《镜花缘》里的“吴郡大佬,倚闾满盈”,《红楼梦》中的“十三元”。这些都与音韵学相关,都可以用音韵学的理论去解释或解决。

2.打好基础,掌握基础知识。

掌握普通语音学和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知识,对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对古音中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音值、音类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少人对音韵学著作读不懂,其中一个重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不了解现代语音学知识,就不容易接受音韵学中的一些术语、概念。

3.多思考,多记忆。

音韵学的种种问题要勤于思考,对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知识要多记忆。例如经过历代学者不懈努力考订出来的上古韵部的归字情况,要些功夫记忆。记住这些,在阅读《诗经》、《楚辞》、《论语》等先秦时期的诗文时,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像古代韵文押韵问题,古籍中的同音通假现象等等。再如,记住《广韵》中的反切上字的“声类”,对准确拼读《广韵》中的切语,对于掌握常用汉字在中古的音韵位置,都是很重要的。

4.要联系实际,利用方言和古音,特别是自己家乡的方言。

我们拿现代普通话语音和古代语音面貌相比,既可以了解现代汉语的来源;又方便学习和掌握普通话。如果能够联系自己的方音,拿中古音和自己的方音作对比,不仅有利于理解一些古音现象,还可以弄清楚自己方音中某些语音现象的来源。

5.要有时间观念。

书中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语音现象,一定要做到心理清楚,不能上古中古不分,中古近代混同,那样会把许多问题混在一起,缠夹不清。

6.要有地域观念。

谈到方言情况的时候,要有地域观念。南方的方言反映古代语音状况多,北方方言反映现代语音现象多。

第四节中古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产生

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现存的最早的韵书,有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但这两本书早已亡佚。唐代封演的《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而《韵集》是以宫、商、角、征、羽五声各为一篇。但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起,各有土风,递相非笑。”由此可见,六朝后,是韵书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的韵书。

韵书是我国古代按韵编排的字典,目的是便于人们辨音、作诗、写文章押韵之用。为了适

应要求,韵书编排时就具有了别四声(平仄)、分韵类(押韵)、用反切(注音)的特点。

《切韵》,是今传最早的韵书,隋朝陆法言所作,成书于公元601年,《切韵序》里讲述了成书的经过,它是在比较以前诸家韵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这部韵书一出世,六朝的其他韵书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而渐渐被淘汰,这也就是那些韵书失传的原因之一。《切韵》是音韵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韵书体例,后代的主要韵书都是依照它的体例来编排韵部的,即便是反映近代音的《中原音韵》等书仍不难看出受《切韵》的影响。《切韵》收字一万两千多,分一百九十三个韵,按四声分卷,共五卷。

《切韵》,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成书,原本已佚。英国斯坦氏在敦煌得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皆残缺不全,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陆法言在《切韵》自序说:“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谐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唐时,孙缅等人因切韵注有差错,文复漏误,加以修订,称为《唐韵》,现已存残卷。到宋时,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重修,称为《大宋重修广韵》。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隋唐时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它是中古文学语言的标准,唐宋以来,诗词的作者,多以这个音系押韵。

根据序言,《切韵》未必是一时一地的实际语音,比如支与指,鱼与虞,当时的普通人已不能分别,陆法言是依照古音和方音制定出来的,故而许多音韵学家不把《切韵》当作隋朝的实际语音研究。

《广韵》,是在“王三”(指1947年从故宫博物院发现的宋濂跋本唐写本王仁玽(gǒu)《刊谬补缺切韵》,这是最全的本子,成书于公元706年,简称“王三”。)发现之前所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成书于公元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作者是陈彭年、邱雍等,是奉皇帝之命修订的。《广韵》流传后,《切韵》也就失传了,《广韵》中保存着《切韵序》。人们研究《切韵》实际是研究《广韵》,《切韵》的语音系统实际是《广韵》的语音系统。现存《广韵》的本子很多,有繁本和简本,学习音韵学最常用到的是《宋本广韵》《巨宋广韵》。《广韵》是音韵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韵书,它既是研究古音学的阶梯(上推古音),又可以和现代普通话及方言相比较(下证今音)。宋元《等韵图》也是以《广韵》做原始基础的,所以需要了解《广韵》。《广韵》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广”为增广之义,它比《切韵》多收了一万多字,总共收了两万六千多字。其体例是继承《切韵》而来,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分为二百零六韵,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声一卷,因平声字多而分为两卷,

称为上平声、下平声(与阴平阳平没有关系)。每一韵目前都用数字来标明次第,韵目是该韵的代表字,各韵下所辖的字都是同一韵的字。声韵都相同的字归在一个小韵,小韵之间用小圆圈隔开。一个小韵又叫一纽,每一小韵的字数多少不同,多的达八十七个,最少的只有一个。每一纽第一个字下用小体字注释:先释义,后注音,用反切注音,之后是本纽所辖的字数。

《广韵》的编纂,是为了科举考试写诗作文而制定的规范韵本。但由于它对字音进行了分析,对汉字的古代读音作了系统的归纳,所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还在语音方面,为后来研究汉语的历史语音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因为有了《广韵》一类的韵书,我们才能较详细地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才能由此上推古音,下证今音,更好地探讨汉语语音发展史。

《广韵》(即《切韵》)的语音性质:一般认为《切韵》音系不仅综合了南北许多方言的特点,还吸收了古音的特点,是一个兼有古今南北的综合音系。

《广韵》之后有《集韵》,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丁度、贾昌朝奉旨增修《广韵》编写的。还是二百零六韵,但反切变动较大,编书时考虑了实际读音的变化。后来的《五音集韵》分为一百六十韵,《韵会》分为一百零七韵,是依平水韵(宋平水人刘渊分韵而得名)而来的。这些数字主要是合并了《广韵》的韵部,在语音系统和编书体例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由于《广韵》的基础是《切韵》,所以一般称和《广韵》同一体系的韵书为《切韵》系韵书,其实指的是《广韵》系统。

《广韵》体例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卷。共26194字,分为206韵。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卷之内,把同韵的字收在一起,选第一个字为韵目。

每个韵目之下,韵母都相同,但声母不一定相同,又根据声调划出“小韵”,也就是同韵字,《广韵》共有3890个小韵。

二、中古声母与《广韵》的声母系统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1.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

字母:在音韵学上,把声母代表的字称字母。它有字母、母、声类、声、纽、声纽、音纽等名称,这些都是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称呼。古代没有今天意义的字母,既没有拼音也没有英文或其他表音文字的字母。但是受梵文影响,对声母有所认识(对声母没有认识是不可能创制反切的),有人就用汉字来代表声母,传统音韵学的每一个字母,就是一个声母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最早创立字母的人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根据梵文的音理创立了三十个字母,用三十个汉字作代表,也就是说守温第一次制定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代人在此基础上又补

充了六个字母,成为三十六个字母,这反映了唐代到宋代语音的发展,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说的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那时的一个声母。代表字是随意的,后来沿用下来。

附:

守温的三十个字母:

唇音:帮、滂、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来

牙音:见、溪、群、疑,

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日,

喉音:影、晓、匣、喻,

五音和七音:这是古代学者就声母的发音部位所作的划分,他们把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谓之五音,五音之名最早见于南梁顾野王《玉篇》卷首的《五音声论》;到了宋代,增为七音,即加上了半舌、半齿两类,最早提到七音的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清、浊: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是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是浊音。等韵学又把清音分为两类:不送气是全清(纯清。如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把浊音分成浊(全浊。如定d),次浊(如泥n)。浊音在现代普通话中丧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

按照发音方法,古人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清音和浊音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这是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四声、平仄:中古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个声调。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由于反切出于不同人之手,同一个声母可以有若干个比较常用的反切上字,如“都、丁、多、当”作反切上字切出来的是同一个音。反切下字也是同样情况。

2.中古三十六字母

中古的声母要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广韵》的声母系统:《广韵》声母系统和三十六字母不同:无非敷奉微、无娘母;照组

一分为二;喻母一分为二。

1.如何求《广韵》的声类?陈澧《切韵考》所用的反切系联法,基本条例和补充条例。基本条例有:同用、互用、递用。所谓“同用”就是两个被切字同用一个上字。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和“当”同用“都”作上字。所谓“互用,”就是两个被切字互相用对方作切上字。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都,”作“当”的切上字,“当”作“都”的切上字。所谓“第用”就是被切字甲用被切字乙作切上字,被切字乙又用被切字丁作切上字。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当”,德冈切“冬,”用“都”作切上字,“都”用“当”作切上字,“当”用“德”作上字。同用、互用、第用的反切,被切字和切上字的声母一定相同,因此,“冬”、“当”、“都”、“德”的声母相同。

2.《广韵》的声母系统:陈澧求出四十一个声类,后代学者各不相同。李荣认为《广韵》有三十六(七)个声母。即:

帮滂并明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俟(sì))章昌船书禅日见溪群疑影晓匣喻

广韵四十一个声母表

三、中古的韵部系统

宋元等韵学家把206韵中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韵部归为一摄,又称韵摄,共分为十六摄。摄有统摄之义,每一摄含有几个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韵部,每一摄根据是否合口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呼,每一呼又根据开口度的大小和舌位的高低分为四等。

共206韵,290个韵类。

首先记住57个平声韵;其次是知道,因开、合口以及等的不同,一韵之中可以有不止一个韵类;再次是四声相配的原理,以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概念。

二百零六韵和十六摄: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入声34韵只和舒声韵中的阳声韵相配。

《广韵》的韵类:陈澧分为293类,韵母142个;

韵: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部类。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就是同韵。如206韵。每一个部类有一个代表字,即韵目。这种部类代表的韵母和韵类,也叫韵。如206个韵包含290个韵类。

小韵:韵书中把同一韵部中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归在一起,这就成了一个小韵,同一小韵的字,声母、韵母、韵尾、声调完全相同。

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如《广韵》有206韵,或206个韵部(上古音里的韵部和中古音的韵部有所不同,它不考虑声调,上古音的韵部又称部)。

韵目:韵书里韵部的标目,是同一个韵部里选出的代表字。如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作用是便于排列和称说,为什么用这些字做代表字,与字母一样,都是随意的,一经使用就沿用下来。

韵类:指韵母相同的字组成的音韵单位,清陈澧《切韵考》创造反切系联法,把根据《广韵》的反切下字系联而得的类叫做韵类。

韵摄: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纳在一起称为韵摄。

韵、韵母的区别:韵考虑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不考虑韵头。如: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麻、家、瓜,开口、齐齿、合口可以押韵,同在麻韵。而韵母考虑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不考虑声调。

呼:等韵学将主要元音或介音是u的韵,称为合口呼;其它的韵为开口呼。如,寒韵是开口呼,桓韵是合口呼。这两韵的分别只是开、合口的不同。

等:根据韵腹的侈或敛(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以及声音的“硬”或“软”(有无i介音)等状况所分析的声音洪细类别。等韵图依韵和韵类的的洪细分四等。同一个韵中,如果有不同韵类,其区别在于介音的有无或不同,放在不同的等,如一东韵分为两类,一类无介音,在一等;另一类有介音i,在三等。不同的几个韵,同收尾而主要元音洪细不同,安排在不同等,如《韵镜》第二十三图开口“寒、删、仙、先”分别放在一、二、三、四等,第二十四图合口“桓、删、仙、先”分别放在一至四等。

洪音:指四呼中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呼所属的韵母。它们的韵腹元音开口度较大,舌位较后。声音洪亮。

细音:指四呼中齐齿呼和撮口呼两呼所属的韵母。它们以[i]、[ü]作韵头或者韵腹就是[i]

或[ü],开口度较小,声音较细。

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以下三类。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不带韵尾,或带母音韵尾的是阴声韵;如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包括—n,—ng,—m;指以鼻音收尾的韵,如真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包括—p,—t,—k。如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四、中古的声调及其演变

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我们应该主要掌握其变为今天普通话的规律。声调的变化受声母清浊的影响。

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而演变,演变的规律有: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去声不变。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去声不变。

D.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1.平分阴阳:(1)中古清声母平声字,普通话里读阴平;(2)中古全浊、次浊声母平声字,普通话里读阳平。中古平声调的字,依其声母的清(全清和次清)还是浊(全浊和次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平分阴阳)

2.浊上变去: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在普通话里读去声,与原去声字合流;原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今仍读上声。中古上声调的字,全浊音变为去声(浊上变去);其余均为上声。

3.入派四声: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调,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归入四声,无明显规律。中古入声字,全浊变为阳平,次浊变为去声;清音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入派四声)

4.中古去声今仍读去声,没有变化。中古的去声字,全部为去声。

《广韵》的声调

中古的四个声调,实际调值已不可考,前人略有描述: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唐处忠和尚)

五、反切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比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如:都,当孤切。被注音字“都”称为被切字,用作反切的前一个字“当”称为反切上字,也简称切上字或上字,用作反切的后一个字“孤”称为反切下字,也简称下字。所谓“上”“下”是就汉字直行印刷的款式而说的。反切的缺点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d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反切的基本原理本来很简单,极容易掌握。但自宋代以后逐渐难学了。这不是反切本身出了毛病,则是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切韵》产生于隋末,书中所用反切多数采自南北朝韵书和经书注音,换言之,《切

韵》以及《切韵》系统韵书的反切,反映的是隋末唐初以及这以前的语音,用宋代或宋代以后的语音拼读隋末的反切,自然会感到隔膜,如果用现代音去拼读中古反切,不能顺利切出字音的情况就更多了。要想准确拼读中古反切,势必要学习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历史,掌握了变化规律,自然就能顺利拼读中古反切了。此外,还有另一条简便的途径,就是阅读有关解释反切的普及读物,记牢书中所揭示的拼切规律,也能比较好地拼读中古反切。

这里介绍把中古反切转化为现代拼音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主要有下面几条:

1.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和调;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如:都,当孤切;冬,都宗切;妒,当故切。

2.上字定阴阳,下字定开合;中古只有平声,没有阴平阳平之分,现代则有,阴阳是由声母的清浊所定的,所以当反切下字为平声字时,反切上字的清浊决定了被切字是阴平还是读阳平。如:东,德红切;公,古红切。皆,居谐切;毛,莫包切。心,息林切;同,徒公切;盆,蒲奔切;央,于良切;延,余仙切。土,他鲁切;奴,乃都切。即平分阴阳。

3.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反切上字是全浊声母时,被切字读送气与否,根据下字是平是仄来确定。平送仄不送。如:豆,田候切;郡,渠运切;病,皮敬切;坛,徒干切;权,巨员切;强,巨良切;度,徒故切;杂,才纳切;团,度官切;团,度官切;秦,匠邻切。

4.浊上声变去声:反切上字为全浊声母,反切下字为上声时,切音变为去声。这就是浊上变去。如:断,徒管切;厚,胡口切;皂,昨早切;静,疾郢切;父,扶雨切;上,时掌切;簿,裴古切;件,其辇切;践,慈演切;渐,慈染切。

第五节上古音韵

上古音又称古音,指周秦时期的语音,更广泛的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学习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主要对象,而先秦时期的古书是文言的典型,其反映的语音系统就是上古音系统,所以学习上古音是很有必要的。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代表音系是《诗经》。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成就也小得多。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但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大致勾勒出了一个上古声母的轮廊。

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端”,“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对上述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稍加

阐述。

掌握了中古声母,以中古36个声母往上推上古音的32个声母,就很容易。上推的方法与古声母研究的几个发明密切相关:

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这个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并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个称轻唇音(即唇齿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4母。钱氏从异文、音注、声训、方言诸多方面列举了大量论据。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并、明。“旁”从“方”声,“匍”从“甫”声,“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轻唇音是上古重唇三等合口音在后代分化出来的。即唇音一至四等古为一类。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再如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辈;方----旁;奉----棒。

所谓古无轻唇音,用现代科学的语音理论来解释,就是唇齿音f作声母的音节在上古是双唇音b和p作声母,一些u领头的零声母字在上古是双唇(鼻)音m作声母。如“畐”作声符的字:匐、富、副、福、幅、辐、蝠的声符今读唇齿音f_g 葍偪逼的声符今读双唇音b;但在上古,富、富、福、幅、辐、幅、逼的声符是“帮”母,副、副、堛的声符是“滂”母,匐、?的声符是“并”母,同属双唇音。又如:“文水”的“文”,今读是u领头的声母,但在上古的声符是“明”母,也属双唇(鼻)音。江南有些方言区,“辅导”的“辅”还保留着双唇音(重唇音),念成“pǔ导”。

古代没有f,只有b、p。古代w发成近似m的音。

古无舌上音。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个论断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古无舌上,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

面前塞音)。如,“直”古读如“特”,《说文》“冲”读如“动”,古音“竹”如“笃”……舌上音是上古端、透、定的二、三等在后代分化出来的。即舌音一至四等古为一类。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zh、ch、sh)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d、t)3母。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雕琢”,又写作“敦琢”,“古读‘枨(chéng)?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

所谓古无舌上音,用现代科学的语音理论来解释,就是zh、ch之类作声母部分音节,在上古是d、t之类作声母。如程、酲二字,今声母是ch,但在上古同属“定”母。又如“中”作声符的字:忠仲的声符今读zh,仲的声符今读ch;但在上古,“忠”是“端”母,“忡”是“透”母,仲是“定”母。江西抚州一带的方言音,“中”、“痔”、畅”三字还保留着上古舌头音的痕迹,把今声母zh、ch分别念成d、t,分别属于上古的“端”、“透”、“定”三母。

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章太炎提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不义不昵”,《说文》引作“不义不暱”。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zī)’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辗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所谓娘日归泥,用现代科学的语音理论来解释,就是n、r作声母的很多音节在上古都是n 作声母。这从形声字的谐声关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如“弱”字今声母是r(“日”母),但在上古是n(“泥"母),用“弱”作声符的“愵”、“溺”等字,读还保留着“泥(n)”母的痕迹。现代方言裹还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如:“热”、“肉”、“日”的声母,南昌、徽州等地方言是“n”,还保留着上古时期的“泥”母痕迹。

古r读n:日纽声旁字都读n声母。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这个论断是黄侃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禅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纽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禅审”)表示,照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精清从心(舌尖前塞擦音)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他认为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
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汉字
注音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xue2
x[ ]
ü[y]
ê[ ]
2/35

hao3
h[x]
a[ ]
o[u]
3/214

han4
h[x]
a[a]
n[n]
4/51

yu3
0[0]
ü[y]
3/214

sheng1
sh[ ]
e[ ]
ng[ ]
1/55

yun4
0[0]
ü[y]
n[n]
4/51

diao4
d[t]
i[i]
a[ ]
o[u]
4/51

xi4
x[ ]
i[i]
4/51

tong3
t[t ]
o[u]
ng[ ]
3/214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汉字
注音
声母

hai3
h[x]

kuo4
k[k ]
韵母 韵头
u[u]
韵腹 a[a] o[o]
韵尾 i[i]
声调 3/214 4/51

ping2
p[p ]
i[i]
ng[ ]
2/35

yu2
0[0]
ü[y]
2/35

yue4
0[0]
ü[y]
ê[ ]
4/51

tian1
i[i]
a[ ]
n[n]
1/55
t[t ]

gao1
g[k]
a[ ]
o[u]
1/55

ren4
r[ ]
e[ ]
n[n]
4/51

niao3
n[n]
i[i]
a[ ]
o[u]
3/214

fei1
f[f]
e[e]
i[i]
1/55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一、现代汉语声母表
发音方法
塞音
发音 部位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1 / 16

[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 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 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 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 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 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 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 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 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 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自己的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现代汉语声母表

、现代汉语韵母表 开口呼齐口呼合口呼撮口呼 -i[] [] ; i[i] u[u] u [y] a[] o[o] e[] e [] er[] - - y - e - 复ai [ai] [ | uai[uai] 韵母鼻韵母 ei [ei] uei[uei] ao[u] iao[i u] __ ____ __ __ __ _______ ____ ____ _ __ .................. ""鬥 ou[ou] iou[iou] 1 an[an] ian[i n] uan[u n] u an[y n] en[n] in[in] uen[u n] u n[yn] an g[] i ian g[i] i uan g[u] ■ 1 1 ■ 1 1 en g[] 1 in g[i] i uen g[u] i i i on g[u] i ion g[y] E S I

塞音:阻碍部位完全闭塞,然后突然打开,使气流骤然冲出。 擦音:阻碍部位不完全闭塞,留有狭窄的缝隙,让气流挤出来,发生磨擦塞擦音,先塞后擦。 鼻音:口腔中某个部位完全闭塞,打开鼻腔的通道,使气流从鼻腔出去。边音:舌头中间的通道闭塞,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流出去 颤音:发音器官有弹性的部分被气流冲击颤动,气流忽通忽塞,急速交替通音:阻塞部位没有完全闭塞,气流通过时,只产生很轻微的磨擦,甚至没有磨擦。如r j w 声带振动的叫浊音,不振动的叫清音。 气流强的叫送气音,气流弱的叫不送气音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 第一节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 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 上古音的研究是徒韵部开始的,这是因为汉代以后,人们读《诗经》、《楚醉》等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去进行探索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例如《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徒《诗经》时代到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是押韵的,自然没有问题。但二章后四句和第三章,从韵律上看,显然“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是韵脚之所在,但现在读起来却完全不押韵了,因为它们彼此之间,韵母都不同,不仅主要元音不同,有的甚至韵尾也不同。它们在《广韵》音系里,差别也很大,例如“服”属通摄屋韵,“侧”属曾摄职韵;“采”是蟹摄咍韵上声海韵字,“友”是流撮尤韶上声有韵字,而“芼”属效摄豪韵去声号韵,“乐”属宕摄入声铎韵,不仅不同韵,而且不同摄。那么《诗经》的作者为什磨要这样用韵呢?从六朝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不断提出各种看法和解释。例如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据《经典释文》所引)于《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远送于南”的“南”字,本读那含反[nam],但在这里为了与上下文的“音”、“心”押韵,应当改读为乃林反[ nim]。这种“协句”的主张实际上是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又提出一种“叶音”说。他认为古今读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如《燕燕》三章中的“南”字,与“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字改读为“尼心反”(同“乃林反”)就协韵了。又如《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朱熹于“采”字下注“叶此履反”,“友”字下注“叶羽已反”,即分别改读为“此”音和“以”音,就押韵了。“叶”就是谐和的意思。这种“叶音”说和“协句”一样,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是错误的。 其实,《诗经》和其他先秦韵文,每个入韵的字都有固定的读音,不可能时而念甲音,时而念乙音。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个人是不能随便改变它的读音的。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观点。他认为《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在先秦的读音本来就押韵,后代读音不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他还认为先秦的“采”本来就念“此”音,“友”本来就念“以”音。这种看法,现在看来不免简单化一点,但在三四百年前,陈第就具备了这种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古韵学家,自顾炎武开始,在陈第论著的启发下,进一步对《诗经》用韵和先秦其他韵文用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比如《诗经·关雎》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相押,今韵母不同,主元音和韵尾都不一样,一是[-ai],一是[- ],但在《诗经》里,这两类韵母的字相押并非偶然,下面是一些例子:《周南·芣yǐ》一章:“采采芣yǐ,薄言采之,采采芣yǐ,薄言有之。”叶“采、有”。 《小雅·六月》六章:“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囗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叶“喜、祉、久、友、鲤、矣、友”。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 《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的首句入韵,押平声韵。这里的“苔”、“栽”、“来”押韵(押ai 韵),它们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作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 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自己的姓名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现代汉语声母表

1、现代汉语韵母表 -i[l 」][i ] I i[i] u[u] Uy] ■ I 1 a[A] ia[iAJ i ua[u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英语中断句、语音、语调读法

1 断句 当句子较长时,人们会觉得很难一口气把话说完。这时,可以按语义和语法的关系把句子分 为若干段,每一段就是一个意群。换句话说,意群就是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意思的一段, 是组成句子的部件。 意群和意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停顿,这种停顿和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一致的。但一个意群中的 各个单词之间则不可停顿,整个意群读下来就像一个长单词一样。记住:英语不是一个词一 个词地说的。 例1:Repeating after tap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beginners. 意群:Repeating after tapes | is very important | for beginners. 跟读录音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例2: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happy, and wise. 意群:Early to bed | and early to rise | makes a man | healthy, happy, and wise. 睡得早,起得早,健康、快乐、头脑好。 意群之间的停顿,根据说话人的情况而定,并非一定要停顿不可。但如有停顿,则必须在意 群之间,随意乱停就破坏了语言的节奏。 2 句子的重音 英语中有一则有关句子重音的笑话:有一个人去邮局买了一张邮票,准备发信,他问:“Must 由于on 不该重读而重读了,原意“我自己贴(在信封)上吗?”却成了“我I stick it on myself?” 得把邮票贴自己身上吗?”结果出了洋相。可见,正确处理句子重读绝对不可忽视。 句子重读的一般规则 在连贯的话语中,不可能所有的词都同样重要,必须有些词较为关键,有些词则相对次要一些。一般来说,关键词需要重读,这就是句子的重音,而其他词则不必重读。或者可以说成:实词重读,虚词不重读。 一般需要重读的词(实词/关键词): 实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疑问词和感叹词等。 一般需要重读的词(虚词/非关键词): 助动词、情态动词、冠词、介词、连词、物主代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等。 另外,人称代词、连词、介词和助动词等一般不重读,但在特定情景中,也需要重读。如人 称代词做并列主语或宾语时需重读,句首的介词也需要重读,做主语或宾语的指示代词也需 要重读。

音韵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字母:字母,即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才找一些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些字就称为字母。按照发音部位可分为牙音、舌音、齿音、唇音、喉音五音,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如三十六字母能够反映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字母的归并就可大致看出上古音的声母。 1、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2、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商、变徵声韵学,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3、清浊:分析發音方法時所使用的術語。清音,反聲帶不振動的輔音,濁音,把聲帶振動的輔音,音韻學上共分為四種: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4、假二等:《韻鏡》的每一橫欄的四行,由上而下就是一、二、三、四四等,依韵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纯二等,依聲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假二等。 5、早梅诗:《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原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7、阴阳对转: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即阳声失去鼻音尾韵变为阴声,阴声加上鼻音尾韵变为阳声。例如:三san -仨sa,两lia?-俩lia。 8、等呼:根據開口度的大小,把韻分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母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開口呼。 9、阴声韵:“阴声韵”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母。王力先生归类的阴声韵包括之、幽、宵、侯、鱼、支、脂、微、歌部。 10、五音: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二、填空 1、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2、10 13 17 25 22 18 21 32 28 30 31 四、简答 1、1.通摄包括东冬锺 2.江摄江 3.止摄支脂之微 4.遇摄鱼虞模 5.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6.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7.山摄元寒桓删山先仙 8.效摄萧宵肴豪9.果摄哥戈10.假摄麻11.宕摄阳唐12.梗摄庚耕清青 13.曾摄蒸登14.流摄尤侯幽15.深摄侵16.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2、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日(舌上音) 牙音见君溪群疑

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终审稿)

停顿重音语调语速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⒈停顿 停顿是指演讲语流中声音的间歇。停顿在口头表达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气、突出重点的功能,能起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和语意表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恰到好处的停顿,可使语句结构清楚、语意鲜明,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还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如果停顿不当,该停顿的没有停顿,而不该停顿的却停顿了,就会使语句混乱,影响语意的表达,有时还会造成误解。 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三种基本类型。 ⑴语法停顿 一般认为,语法停顿是指依照标点符号所作的间歇。标点符号反映了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语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停顿的时间长短,相比之下,段落之间的停顿要长于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又长于句子内部的停顿;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省略号)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要比逗号长,逗号又比顿号长。 ⑵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突出某一语意,在没有标点的地方所作的停顿,也叫强调停顿。 ⑶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情而作出的停顿。这种停顿通常出现在感情强烈的地方,诸如兴奋异常、悲痛欲绝、恼怒至极等。在感情停顿的地方往往配合有感情重音、呼吸急促或屏住气息等手段以表现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感情停顿比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的时间长。例如: 你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防空洞,而当你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平了。(《阿妈妮》) 在“而当……时候”后面多停顿一会儿,既可表示演讲者不忍马上说出当时发生的不幸事情,又能对听众的心理、感情造成一定的冲击作用。 语法停顿使语言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逻辑停顿使语言目的明确,表意充分;感情停顿使语言感情饱满,生命力强。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如果说,没有逻辑停顿的语言是文理不通的,那么,没有感情停顿的语言就是无生命的。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一、音韵平仄问题 1、基本原则两条 一是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读发音为准,一二声调字为平声字,三四声调字为仄声字,平不分阴阳,仄不分去上入。二是字的书写 和发音均以《新华字典》为准,不符合《新华字典》的书写字和字 发音则为错别字和错别音。 2、韵押与音押问题 二、诗的问题 诗,采用两分法。以新文化运动的“五四”为分界线,在这之前的诗统称旧体诗,旧体诗包括古诗和律诗两部分,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称旧律诗,不合唐律的诗称古诗;在这之后的诗统称新体诗,符 合新格律的诗称新律诗,不符合新格律的诗称新诗。“五四”以后 创作的字句整齐的诗符合新诗或新格律诗音押音律原则的划入新体诗,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1)新诗的特点有二 一是押音,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隔句一押,可押平音,可押仄音,也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可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等。三字称三字诗,四字称四字诗,余类推。 (2)新格律诗特点有三:

一是押音,隔句一押,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可押平音,也可押仄音,但不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只能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四字称四字律诗,余 类推。 三是诗句尾字除首句起音押外,都须符合平起仄受或仄起平受。如第三句尾字音是仄或平,第四句尾字音就应是平或仄。 由此可见,新格律诗依然需要讲究平仄,追求节拍,但不是旧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是一三五、二四六均可互变,变的前提是四字律诗应避免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五字以上律 诗应避免四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1、四字律诗,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押平音) 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三字平仄可以通变,通变的结果不能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如“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均可,不可“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 2、五、七字律诗,基本格式依然是旧律诗的'平仄格式,除首句起音押外,隔句一押,句押平音或仄音,八句之内,不可平仄互押。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应避免四 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3、六字律诗,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押平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 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要避免四字连 平或四字连仄。 三、词的问题 词,采用两分法。“五四”以前的词统称旧体词,“五四”以后的词统称新体词。“五四”以后的长短句新诗符合新体词音押音律 原则的划入新体词,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新体词特点有三:

音韵学试题答案A、B

鲁东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本音韵学末考试(A卷)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 三、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共3分):(1)同用;(2)互用;(3)递用。 2、(共14分):(1)三;二;假二。假四。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2)合口三等韵。 3、(共4分):真正;二;外;内。 4、(共5分):古;居;苦、去、渠。 5、(共6分):东;冬;江;支;微;鱼。 6、(共4分):通、蟹、果、曾。 7、看图表填空(共4分): 其主要元音是分别是: 、 、 、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2、分尖团:北京话中中古见组([ ]、[ ]、[ ])与精组([ ]、[ ]、[ ])的各一部分合并为[ ]、[ ]、[ ]等声母。如:精、清与经、轻同音。但有的方言中二者并没有合并,精组仍读[ ]、[ ]、[ ],此为尖音,见组读为[ ]、[ ]、[ ](或仍读[ ]、[ ]、[ ])此为团音,总之二者没合并的就可以称之为分尖团。 五、据图表写出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演变的三条主要规律(10分):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例如:东风吹衣。(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时传奇、牛迷难来。而且全浊声母的一般要读作送气清音,如:唐传等。 1

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⒈停顿 停顿是指演讲语流中声音的间歇。停顿在口头表达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气、突出重点的功能,能起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和语意表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恰到好处的停顿,可使语句结构清楚、语意鲜明,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还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如果停顿不当,该停顿的没有停顿,而不该停顿的却停顿了,就会使语句混乱,影响语意的表达,有时还会造成误解。 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三种基本类型。 ⑴语法停顿 一般认为,语法停顿是指依照标点符号所作的间歇。标点符号反映了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语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停顿的时间长短,相比之下,段落之间的停顿要长于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又长于句子内部的停顿;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省略号)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要比逗号长,逗号又比顿号长。 ⑵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突出某一语意,在没有标点的地方所作的停顿,也叫强调停顿。 ⑶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情而作出的停顿。这种停顿通常出现在感情强烈的地方,诸如兴奋异常、悲痛欲绝、恼怒至极等。在感情停顿的地方往往配合有感情重音、呼吸急促或屏住气息等手段以表现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感情停顿比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的时间长。例如: 你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防空洞,而当你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平了。(《阿妈妮》) 在“而当……时候”后面多停顿一会儿,既可表示演讲者不忍马上说出当时发生的不幸事情,又能对听众的心理、感情造成一定的冲击作用。 语法停顿使语言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逻辑停顿使语言目的明确,表意充分;感情停顿使语言感情饱满,生命力强。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如果说,没有逻辑停顿的语言是文理不通的,那么,没有感情停顿的语言就是无生命的。 ⒉重音 重音是指演讲时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比较强的音。重音有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它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增强语言节奏感、提高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语句重音是指演讲者为了突出某种思想信息或感情信息,有意重读某些音节,造成一种引人注意的加强音,这种有意重读的音节就是语句重音。语句重音往往落在那些需要强调的词语的词重音上。根据重音出现的环境和条件,一般把语句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三种。 ⑴语法重音?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 树德中学尹德华 初中课文<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小学生可以惊叹祖国语言的美,哪怕是个小小的发音。我还记得一个英国小孩自豪地给我朗诵一首小诗: I try I try to do my best each day , 每天我都在尽最大的努力, In my work and in my play . 无论是工作还是嬉戏, And if I always do my best , 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 I needn't worry about my test . 就不必为考试着急 .听懂的部分我感受到了美,没听懂的部分我也觉得很美。美在音节,美在唇齿之间。可是,今天我要说,中国汉语言更美!不仅外型美,音域美,书法美,而且意境也美。尤其是古诗词,读懂了,品味它的意境,研读它的词句, 读不懂也能够赏析它的外型美,聆听它的音乐美,感受那份读不懂的晦涩与朦胧之美,还有那令人销魂的音韵美,更有那停留在唇齿之间和满口的余香。 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诗歌的知识?有关诗歌的音乐美你又知晓多少?老师有几个疑问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七种能力。其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还有我们每天都在训练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你们的这些能力具备了吗? 教学设想: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诗歌的音乐美没有更真切的了解,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很难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所以在诗歌的鉴赏上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那份对诗歌的狂热的喜爱。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具体体现,激起对古典诗词的那份狂热。 2.运用这些诗歌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 1.关于诗歌语言美的几个关键问题。 2.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的音乐美。 3.高考试卷中怎样具体作答。 4.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吟诗玩词。 古琴声具有平稳、宁静的精神,缺乏跌荡起伏的戏剧性。琴是自娱,铮是娱人。 今天老师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问题1:为什么古诗中以五言、七言的居多?而没有发展出较多的六八言诗歌? 问题2:五言、七言的音乐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古诗的声调、节奏的美的具体体现又是什么呢? 问题4: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诗歌鉴赏有没有好处呢? 二、诗歌与音乐的妙合关系

音韵学试题

鲁东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言专业本科试卷 A 课程名称音韵学 课程号(1100240)考试形式(闭卷)时间(120分钟) 一、判断。本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 1、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与汉语的语音系统的一门科学。 2、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的,所以又叫《广韵》学。 3、等韵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或者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4、北音学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研究对象,它与“近代语音学”没有多大关系。 5、音韵学的这四个分支中,应该以“今音学”为基础。因为这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6、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以五母的字基本上都成了零声母。 7、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 (2)浊音变阳平。 8、“声类”则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9、刘复分析汉语音节结构特点时用“头、颈、腹、尾、神”来表示我们今天的“声调、声母、介音、韵腹、韵尾”。 10、首创“反切系联法”的是明朝人陈第。 二、选择。(正确答案有一个选一个,有多个选多个)本题共4小题, 满分20分。 1、看图表(共8分): 概念 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E声母 小韵 + + + + + 韵类 韵 韵母 韵部 韵摄 - ≌ + - (+表示相同,-表示不同,≌表示相近。) 如上图所示,属于同一个小韵的字必须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E声母五个语音成分全部相同,换言之,在做这一级语音单位的分类时,须同时考虑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这一项就选作:小韵(A、B、C、D、E);仿此,做下面几题:韵类();韵();韵母();韵部()。 2、(2分)下面关于《广韵》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按韵编排; B、工具书; C、字典; D、韵书; E、按部首编排。 3、看图表答题(共8分): 中古现代例字 摄韵等 效摄豪一 au 褒袍毛刀桃劳遭 萧四 iau 刁挑条辽箫浇尧 肴二 iau 交胶教 au包胞泡 宵三 au 朝超少 iau标苗燎 就一般的观点来说,()韵字原先没有i介音,()韵字原先有i介音,今天变化都非常整齐;而()韵字原先有i介音,其中舌齿音声母的字有些失落了i介音;()韵字原先没有i介音,其中喉牙音声母的字有些后来滋生了i介音。 A、萧; B、宵; C、肴; D、豪。 4、(2分)下面哪些韵是四等韵() B、先韵; C、萧韵; D、青韵; E、添韵。 三、填空。本题共7小题,满分40分。 )属于用;)属于用;)属于用;2、看韵图填空(共14分):

音韵学复习题

一、填空 1.韵图大约产生于__________时期,盛行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韵图属于前期,__________的韵图属于后期。 2. __________有三十字母系统, __________有三十六字母字母系统。__________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 3.__________ 以前,诗歌押韵没有法定标准,大部分作品押的是 __________韵,即按照当时的共同语音系押韵。到了__________,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中文人必须遵守的押韵标准。 4.“官韵”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界特别是传统诗歌,而不仅仅是科举。宋王朝为了让文人使用起来方便,在纂修__________之外,还为这个系统编写了简缩本的__________ ,作为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手册式工具书。 5.到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对峙时期,金朝学者索性把同用的韵都合并在一起,并且略加调整,成为__________韵系统。 6. __________年,__________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公元1252年,又有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7.从__________规定了“同用”的《切韵》系统到平水韵,这个一脉相承的官韵系统在文化界的影响一直很大,千年内的近体诗用韵都以它为准绳。 8.从宋朝就有人试图分辨上古的韵部系统,__________代_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陆续对他的系统加以修正改进,近人 __________定上古韵为30部,这是数百年来学者对古韵分部的总结。 9.构成韵部的语音条件是__________ ,但一个韵部里边还包含由介音区别的不同韵母。诗歌押韵以及谐声字等都不能反映出介音的差别,音韵学家就凭借《切韵》音系的韵、开合、四等条件,给各韵部分出不同的韵类,再为各韵类拟测出韵母。 10.__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二、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 职吏切先机切彼役切力至切 博怪切之芮切苦到切五劳切 奴教切敕九切胡南切乌感切 既剪切卢困切乌浪切乌光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