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省黄陵中学本部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本部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本部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

A.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

B.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据此判断,这只漆杯产出于()

A.家庭手工作坊B.民营手工工场

C.官营手工工场D.田庄手工工场

3.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

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

B.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C.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4.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粤商

5.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

A.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C.加强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6.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7.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物出盆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8.光绪十八年(1892)镇江口海关报告称:“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咨价廉而坚。”这一现象表明

A.洋布具有价格优势

B.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

D.政府经济政策转变

9.1874年李鸿章主持筹议海防建设时,大理寺卿王家壁警告他“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这主要反映了

A.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B.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体制

C.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抵制

10.辛亥革命后,“抵制洋货”“实业救国”的行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里主要抵制的是

A.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C.英国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D.俄国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11.1942年到1948年,国民政府先后在福建、甘肃、绥远、四川等省进行了以扶植自耕农为核心的土地改革,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贷欲等方式协助农业经营并规定了佃农一系列权利。国民政府此举

A.意图缓解财政经济困难

B.废除了农村封建生产关系

C.背离了平均地权的政策

D.和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一致

12.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三大改造的实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13.1958年,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为267亿元,比上年的138亿元增加97%,相当于“一五”期间投资总额550亿元的一半。这

A.有利于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B.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体现

C.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贡失调

14.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5.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

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一改革

A.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形成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D.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6.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宜布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实行自由交易。这项政策

A.保证了农民收人逐年提高

B.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加快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

D.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该谈话回答的当时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最主要是

A.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B.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C.国家统一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缓和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

C.以物种交流、文化碰撞等为主要内容

D.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

19.据历史学家研究,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

A.大西洋沿岸优越的地理位显

B.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

D.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20.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最大增的同时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英国的农业革命

A.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使农业保持了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2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继建立主要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暂时受挫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重大进展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建立

D.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

22.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建设横贯大陆铁路的方案,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政府予以补贴。其后美国掀起了兴建铁路的狂潮。1869年后多条横贯大陆的干线相继竣工。美国交通业的发展

A.导致垄断企业控制国家交通

B.有效防止了南北战争的姆发

C.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D.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2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教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

D.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4.据统计,1920一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而工人的工资只增长了2%。占全国人口5%的富人几乎占了全部收人的l/3,约60%的美国家庭收人仅够生活在温饱线上。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B.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

C.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效果不明显

25.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

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6.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社会各阶层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7.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笑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号召工人接受低水平工资以降低成本

B.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率以保护本国市场

C.鼓励国内各行各业充分发挥生产能力

D.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8.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体现出什么特点?

A.发展新经济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自由放任主义

D.大规模国有化运动

29.1987年,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签署《欧洲一体化法案》,决定取消各国间的一切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实现统一的欧洲内部大市场。该法案的签署

A.开启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为欧盟成立其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30.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

车头”。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困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以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的送往粮食征集中心。这批粮食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列宁《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

(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苏联共产党中央全会决议汇编》回答:

(1)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2.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第55页材料二 1964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于三天后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他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戴高乐言论集》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歇尔推行“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何在?西欧国家对此

计划持何态度?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试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呈何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的问题,故A 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

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学生应该可以直接分析出这属于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材料中的这只汉代漆杯,从“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以推测出它的生产规模之大、程

序监督之严格,只有官营大作坊才能做到,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故排除。

3.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当时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内也有店铺,故B选项正确;在唐朝之前城市坊市分

离格局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的信息,故C选项

错误;当时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不能说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

选项错误。

4.D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故A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出项辅助商业活动的金融机构,“市”中出现

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故B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

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C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实力最强、

人数最多的两大商帮是晋商和徽商,故选D。

5.A

【解析】

据材料“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免赴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导致白银的货币地位日益突出,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

选项正确;纳银代役保证了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能体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故B选项错误;纳银代役使工匠可以摆脱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故C选项错误;纳银代役虽然使政府有了财政收入,但这部分收入需要雇人赋役,故政府财政收入没有增加,故D选项错误。故选A。

6.B

【解析】

据材料“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购田置地体现了农本思想,故材料反映了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选项正确;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该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7.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说明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即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A选项正确;1920年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故B选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8.C

【解析】

据材料“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价廉而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民购买棉纱织成棉布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故C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织布,不是洋布,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

现小农经济迅速解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容易错选A选项,其原因在于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并提

取关键信息,材料“自织,其织成布匹”反映了手工织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9.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反映了封建顽固派反对以夷变夏,体现了对洋务运动的抵制,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故A项排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

方科技,不是体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故C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10.B

【解析】

根据所学,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则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妄图吞并中国,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11.A

【解析】

据材料“1942年到1948年……扶植自耕农为核心的土地改革……协助农业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困难,土地改革、农业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缓解财政经济困难,故A选项正确;农村

封建生产关系是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基础,不可能被废除,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土地改革、农业经营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政策无关,故C选项错误;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材料未涉及该政策,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超额完成,材料中涉及的

成就明显与“一五计划”的实施有关,故B正确;三大改造的实行是在1953~1956年,涉

及的是生产关系变革,故A错误;大跃进运动还未开始,故C错误;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而且方针并没很好的贯彻,故D错误。

1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础建设投资总额持续增加,导致重工业和基础行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D选项正确;仅仅只有重工业发展的经济不是持续健康的,故A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基础建设投资无关,故B选项错误;一五计划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1957年基本完成,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4.A

【解析】

据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故A选项正确;当时的经济调整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故B选项错误;对“左”倾错误的调整不等于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的粮食供应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其实际是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A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B项不符合史实;由统收统支的到厂长(经理)负责,这是经营方式的改革,不是分配方式的改革,C项错误;国营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与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无关,D项错误。

16.C

【解析】

据材料“1985年……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多数产品,逐步放开,实行自由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加快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故C选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保证农民收人逐年提高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副产品的问题,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B选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7.D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期的困扰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如何进行的问题,并没有关于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排除A。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南方谈话,排除B。20世纪80年代,关于国家统一问题,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排除C。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D正确。所以选D。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这一体系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加剧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A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影响

19.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荷、英经济的高增长,故D选项正确;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是荷、英经济的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也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0.B

【解析】

据材料“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等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等条件,故B选项正确;英国的农业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完善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问题,故C选项错误;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这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1.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重大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从未;D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表现

22.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掀起兴建铁路的狂潮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故D选项正确;垄断企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A选项错误;南北战争在1861年至1865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B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C 选项错误。故选D。

23.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者多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这说明当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D选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各种经济、政治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具有必然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对技术改良与发明重视与否,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4.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一1929年属于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故A选项错误;工人的工资低、富人垄断财富,这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使消费市场相对狭小,故B选项正确;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供需矛盾尖锐,故C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一位士兵家里的粮食被全部抬走了。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士兵的话针对的是余粮收集制,因此选择A。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排除B。选项CD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6.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但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社会各阶层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产销矛盾只是具体因素,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27.D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没有号召工人接受低水平工资以降低成本,故A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也未涉及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率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鼓励农民减产,而不是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故C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积极争夺国际市场,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故D选项正确。故选D。

28.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均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发展外向型经济只适合日本,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均不再自由放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大规模国有化运动是英国而非西欧和日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9.B

【解析】

据材料“1987年,欧洲共同体……取消各国间的一切非关税壁垒……实现统一的欧洲内部大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大大加深了欧洲共同体的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为1993年欧盟成立奠定基础,故B选项正确;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已经开始,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欧洲政治一

体化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欧元发行在1999年,与材料时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

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说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亚洲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将增加亚洲各国的经济实力,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所以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 C两项目前已经实现与将来时间特征不符。故选D项。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31.(1)巩固苏维埃政权。

(2)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2)由材料一“所以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的送往粮食征集中心”,可知是实行余粮收集制,特征是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由材料二“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

制”“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特征是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放弃直接过渡,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32.(1)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外国列强的阻扰和侵略。

(2)①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②促进了社会会经济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扰,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

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输格局。

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总结即可;第(2)问,抓住要求,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可从经济,地区联系、思想观念,等角度思考;第(3)问,旧中国铁路发展困难重重,新中国“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考点: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铁路交通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始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发展缓慢。(3)从地域看,近代铁路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从作用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3.(1)目的: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借以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称霸世界。

态度: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普遍持欢迎态度。

原因:西欧各国遭到大战的破坏,急于得到美元医治战争创伤。

(2)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一个沉重打击。戴高乐的预言变成现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

(3)欧洲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目的。由材料“‘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从而防止“‘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借以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称霸世界。第二问,态度。由材料“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可知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普遍持欢迎态度。第三问,原因。战后欧洲需要“大量额外的援助”,也就是西欧各国遭到大战的破坏,急于得到美元医治战争创伤。

(2)第一问,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可知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一个沉重打击。第二问,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戴高乐预言“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预言实现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

(3)欧洲联合的趋势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期末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B.等级制度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黑龙江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大庆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命题人: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后汉书》所述:樊重三世共财;缪彤兄弟四人皆同财业,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彤乃闭户自挝,诸弟及妇闻之,悉谢罪;蔡邕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 分财,乡党高其义。材料表明当时 A.数世同居共财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B.政治结构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宗法组织参与构建社会行政体系 D.对合族而居现象有一定的认可度 2.《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B.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C. 诸侯国内部政权争夺激烈D.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3.“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4.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 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此学者论述的制度属于 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 5.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D.加强了君主专制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D.工匠水平的高超 3.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下列古代历史名人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顾恺之——画圣B.毕昇——雕版印刷 C.祖冲之——《九章算术》D.郭守敬——《授时历》 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 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7.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的授田制。这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产生B.政治制度的变革C.自然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 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 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 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次数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0.85 次/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年 18.5 次 / 年19.9 次/ 年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曾祖父) 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行政机构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8. 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 万织布工人和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 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 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 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11.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 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2.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 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 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C、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如果约翰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个雅典公民,那在他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B、他可能被推举为法官 C、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D、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8、下列各项中,哪些能够协调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关系 ①元老院②公民大会③保民官的设立④执政官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的民主制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有 ①差额选举制②任期制③议会制④保护人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答案)

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大、小宗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D.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2.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开始于( ) A.秦朝 B.清朝 C.明朝 D.唐朝 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是( ) 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B.片名与剧情不符 C.当时已经废除了“宰相” D.剧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4.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②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一些西方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这种观点( ) A.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B.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D.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 6.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之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8.下图是北京大学为纪念一场爱国运动而发行的纪念章,这场运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载入史册。这场运动应当是指( )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9.某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他可以选择( )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③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④是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列句子皆选自毛泽东的诗词,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如果按发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度下学期泗县二中高一期末检测卷 历史 一、选择题 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2.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下列言论中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 5.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分别出现在什么朝代() A、汉朝和唐朝 B、春秋战国和汉朝 C、三国时期和唐朝 D、都是唐朝6.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③④ 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所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一期末水平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2.一名日本人在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制 B.贵族制和平民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寡头制和僭主制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8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

山东省日照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 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右表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所占有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租佃制日益普遍 B.农业收益提高 C.自耕农经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 3.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 贩人数过多。这长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 的行业。这种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B.“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 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 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5.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

2019第二学期高一期末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一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2.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打破 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4.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私营手工业发达 B.官营手工业兴盛 C.雇佣关系出现 D.家庭手工业普及 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7.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电力 8.与烟草、土豆等农作物最初从美洲传向欧亚大陆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9.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江西省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9—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计分2分,共60分) 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影响今天中国人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据此分析可知,魏征当时任职的部门可能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 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 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 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 以六部分割相权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4.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5.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 ) A. 河北 B. 江西 C. 陕西 D. 四川 6.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权力机构是() A. 内阁 B. 六部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军机处 7.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 B. 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 C. 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 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下列对此理解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优秀率为%,及格率为%,期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相差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 卷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铭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2008。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8、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9、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统一 C、秦推行法治 D、秦推行郡县制 1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腾八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 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 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3.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C.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D.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且提高了行政效 率 4. 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 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5. “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 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将第Ⅰ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请用蓝色或黑色笔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 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光武中兴 B、秦统一六国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3.君主专制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D、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 是基于习俗。”的正确理解是(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5. 以下有关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城邦内居住的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 B、创造了一系列法治基础上的民主政治的新方式 C、有利于调动雅典人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D、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盛时期的到来 6.自秦汉以来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不正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渐趋加强B、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D、强化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7.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2001 20001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开卷部分60分钟) 一、选择题(10分) 1、明清时期组织中国军队击败过侵略军的历史人物是: ①汪鋐②顾宪成③康熙帝④乾隆帝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①④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 、工人和农民 B 、新贵族 C 、资产阶级 D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中国近代史开端比世界近代史晚了: A 、100年 B 、200年 C 、300年 D 、400年 4、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工业革命开始②《南京条约》签订 ③第一次经济危机④七月王朝垮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5、雅各宾派专政的重要机构是: A 、国民公会 B 、立法会议 C 、救国委员会 D 、国民会议 二、列举题(17分) 1、列举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崇尚实际的学风的四位杰出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2、列举西欧近代四个科学社团。 3、列举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巩固革命成果颁布的文件各一个。 4、列举英国工业革命中关于动力和交通运输方面的主要发明和发明家。 5、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三、识图题(8分) 1、观察左图并回答: ①拿剪刀的是谁?_________②拿拐杖的人代表哪个阶级________ ③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___________ 装 订 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装 订 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④为什么要剪胡子?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鸦片战争形势图回答: ①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地点: _________ ②B所标的通商口岸是:________ ③C所标的通商口岸是:________ ④概括五口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分析题: 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它过去一切世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摘自《共产党宣言》(4分)问:(1)“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指哪一段时间? (2)“过去的一切世代”指哪几个历史阶段? (3)引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引文的含意说明了什么? 二、“英国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世界接触。与外国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引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6分)请回答: 1、请政府奉行的与世隔绝的什么政策? 2、英国是怎样用暴力打破这种“隔绝状态”的?当时中国是哪个皇帝在位? 3、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问答题:(15分)

高一历史必修期末试题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08年潍坊市高一期末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回答1—7题 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 2.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 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②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③东汉精耕细作技术 得到提高④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4.2008年5月,广东省南澳县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考古 工作者从该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中不可能有 A.大量白银货币B.粉彩开光花尊 C.五彩镂空云凤纹瓶D.精美的棉布船帆 5.“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6.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私营手工业发达B.官营手工业兴盛 C.雇佣关系出现D.家庭手工业普及 7.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自耕农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