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发展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弘扬华夏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的任务,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认为以华夏传统文化命名中华传统文化更为合适,本人认为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概念。而文化与教育又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化教育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华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德育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能更好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文化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二十年多前的教育的光辉旗帜,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在俞启定教授的“中国教育传统的成因和嬗变研究”一讲中,他按照历史发展脉络,从成因和嬗变两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考查,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代教育自汉代定型后,虽然也有发展和嬗变,但是其基本构架是高度稳定的,内容上以儒家经学和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体制上是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各方面办学并举,教育与选士制度紧密结合,以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为目的,从而构成了积淀深厚的固有教育传统。

历史研究有其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历史研究除了让人掌握历史事实以外,还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现实服务,为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本文结合俞启定教授的讲解,试图对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做出思考。

一、中国教育传统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借鉴

我国为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下面谈谈中国教育传统可供现代教育改革借鉴的3个问题。

(一)国家办学与民间办学

国家形成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设置教育机构来培养统治人才。中国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受学校教育,因为学校与官府统一,故称“学在官府”。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开始发展时,为了适应社会变革时期平民学习文化的需要,民间私学兴起。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担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禁私学的事件,最突出的是秦始皇禁私学,再有一次是北魏太武帝禁私学。其他封建统治者吸收禁私学的教训,政策上放开,不禁私学。唐代还提倡民间自由办学,这种做法被以后的朝代所沿续。

私学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私学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服从政府的政令,参照官学的目的和内容培养人才,以选举或科举为政治出路,国家容许私学存在,不用花教育经费而坐收人才选用之利。第二、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官学极少有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依靠私学来解决。私学多层次多类型灵活地培养人才,为社会做出大贡献,特别是皇朝没落、社会长期动乱的年代,官学停顿,只有靠私学来传递文化和培养人才。第三、私学能满足民众学习文化的多种需要。私学分布面广,依靠所在地的群众支持,受

教育者自出学费的观点很容易接受。私学的经济来源虽不一定充裕,但因陋就简、节约开支的话,还能维持。

私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长期存在,但没有像美国的私立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成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一流名校,也跟上述原因有关。中国的私学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政治上不独立于政府和统治阶级,因而很容易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统治阶级需要它时,私学就兴旺发达;统治阶级不需要它时,就任其发展,甚至禁止其发展。

在近代新旧教育交替之时,旧的私立学校被改造,转变为经过登记备案、接受政府管理、按资产阶级教育方针办学、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私立学校。历史上的私学、私立学校,在现代可以称为民间办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观念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在文教方面要兴无灭资,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应该在党领导下由国家直接管理,国家拨出教育经费进行义务教育,高等学校由国家接管。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改革,普通教育改革后存在3种类型:公办学校、基层集体办学、工厂企业办学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发展虽有很大成就,但还满足不了群众提高文化的要求,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总结历史上民间办学的经验,现代教育改革也是可以借鉴的。第一、民间办学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是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是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培养现代合格国民所办的教育事业。人民的事业由人民办人民管,以便满足人民提高文化的需要,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思想,重新认识民间办学的社会作用。第二、民间办学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还出现了一批民营股份制企业或公司的投资者。他们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出得起学费,有的还乐于捐助教育事业。这就为民间办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考试与人才的选拔

考试最早产生于中国,故中国被称为考试的故乡。追根溯源,考试起源于奴隶社会的选士,此事在古文献《礼记·王制》有所记载,它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逐级选优推荐,选择有两方面的标准,即德行之贤和道艺之能,领导论定后任官,任官后享有爵禄。选士的过程很复杂,选士的每一环节都利用考试手段选出最优秀者,再升于高一级。依照标准择优,按程序逐级推选,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制度,后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对此大加赞赏。

汉代继承历史上选士考试的制度,用于察举的检验,如汉文帝诏举贤良方正,对贤良方正进行集中策试。以后考试也被运用于学校教育中,作为管理学业的一种手段,毕业考试的等第成为任官的重要根据。

隋唐产生科举制度,在科举制度中考试更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并影响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学生入学、教学过程的阶段、学年结束、毕业等都要考试,形成学校考试系列。科举考试完全制约学校考试。

考试是一种手段,不能说它绝对好或绝对坏,重要的问题在于考试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效果。科举考试的经验,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和人才选用产生直接影响,也对近代现代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考试的一些基本方式,溯其渊源,大多处于隋唐。认真总结隋唐以来的考试经验,也有值得现代教育改革借鉴的地方。

1、考试是社会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起存在具有合理性,现在想取消考试是难于全部如愿的,否定考试的作用是不明智的。

2、考试是要长期存在下去的,但考试制度与考试方法则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因此考试的改革是必然的。通过改革,创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考试制度。

3、考试的方式取决于考试的目的与内容。适应不同的考试目的与学科内容需要选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因此,有多种考试方式供选择才合理。

4、革新考试制度,选择最合适的考试是一代行政领导的责任。在教育机会不均等与就业机会不充分的条件下,运用考试手段来筛选,这是现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问题归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归教育问题,不要把社会问题也归因于考试。

5、就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的关系来说,考试内容对人才素养导向性影响更大,应该更关注考试内容的适时调整。

6、考试成绩评定的用意在于体现差别,能够区分差别,便可依考试目的来做处理。因此传统的等级评定制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不一定全部都采用百分制。

7、人才可来自学校教育,也可来自自学考试,自学考试是造就人才的另一途径,让不同的人都有机会发展。现在可以发挥自学考试的作用,以满足不同人的学习需要,减少不能升学所造成的压力。

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取消考试的时候就想取消考试,那么在各级学校中用什么手段来进行学业管理,社会上用什么办法来公平选拔人才?如果还没有更好的手段和办法来代替考试就把考试取消,会制造新的不公平,增加行政腐败的因素,与求安定的意愿恰好相反。既然否定不了考试,就只能认真重视它,正确运用它,把考试组织得更加合理和科学。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道家与佛教的教育思想起辅助作用。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和引进,中国的教育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是中西教育全面接触、冲突、吸收和融合的历史。近代中国教育往往与民族救亡相联系。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教育并没有完全丧失其意义和活力。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中国古代丰富的教育成果是发展现代教育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特征及其现代启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培养是核心

传统教育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体而言,教育能使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一定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具有保江山、稳民心的社会教化功能。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德行的培养,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不计得失成败,不问个人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3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教育。孔子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的实践证明,中国古代深厚的德育文化底蕴不是走向知识经济的障碍,而是建立规范市场经济制度的文化优势。我们应该而且能够从民族传统教育

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现代教育中,一方面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德性与理想教育。

2、终身学习是目标

当代社会呼唤终身教育,也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相一致。汉代王充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反对知识的先验论,说:“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他提倡终身学习,一积土成山、河水结冰为例说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他主张“宿习”,反对“暴习”。宋代的教育家张载等人也特别强调终身学习:“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近而不息”。他告诫学生学习只有终身不已,学问才会“日增日得”。明清之交的黄宗羲认为天下之事,未有不积累而成者。他明确指出知识学习和德性培养不但要重积累,而且要持之以恒。当今世界,科技与生产的急剧变革对各类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的飞速更新和职业的频繁变动,都要求将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教育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古代教育家是当代终身教育的先驱者。

3、社会教育很重要

中国古代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孟母“三迁居所”,岳母“精忠报国”的刺字,是古代家庭教育流传千古的佳话。在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社会教育的论述。墨子是较早意识到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的古代教育家。他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子也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儿童天性善良,但如果长期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中,其古有的善心就会丢失。王夫子称社会环境为“外物”,认为“外物”对学生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社会的整体趋势会不断加强,

学校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同社会化大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不仅是学校和老师,而且也是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重温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造就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启迪在于:我们要汲取红汞传统教育中合理、科学和民族的精髓,克服中国传统教育中封建、陈腐、落后的糟粕,从而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使中国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现代化社会中发扬光大,真正达到中国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

一、

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一)

文化与文明

袁振国认为: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

群体关系,利用宗教、艺术等调节自身情感。

“文化”和“文明”是最复杂的两个概念,有很多含义和不同的理解角度。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化是人们转向自身的结果,

它是人与人自己的工作。文明是人们朝向自身以外,面向自然的结果,他是人与自然的工作。因此,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内在方面,而文明则是外在方面

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观点:文化包括文明;文明包括文化;文等化于文明。上面可以看出一般来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的文化都是属于第一种观点即文化的概

念要大于文明,不仅包涵内在的精神体系还囊括了外在的物质我们一般说一个人“有文化”,是个“文明人”,主要是指一个人爱过了良好的教育从而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和外在表现就是“文明礼貌”,是无文化的野蛮人相区别的,这个说法也可以推广到一个集体乃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二)华夏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我们都知道华夏民族的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诼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开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 - 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具体含义一般人们认为: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财富。因为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 还有道家、墨家等诸了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藏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华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她既有民族性,以有世界性。而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是古代的中华民族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将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就是华夏传统文化。在上文已经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

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岭南文化西藏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到子文化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有以下特性:

(1)

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

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

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今天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生。

(4)

华夏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文化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

华夏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华夏文化传统具有世俗性;华夏文化传统具有伦理性等。

二、

华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一)现化化与教育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是所有国家和民族摆脱封闭落,

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现人现代性,但大部分学者把它当做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

的动态过程。而不同的国家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原因,对现代化也有和不同的理解,有三类观点:一现代化是西方化,二是照抄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三是因本国情况而有选择的现代化。就是具体到我国属于第三种理解,但在不同时期还是有不同的理解,如我国在清末的早期现代化是对华夏传统文化的质疑中提出来的,然后五四时期的否定传统文化为主流,到新中国成立后也是经历的一个曲折的过程,由全面学习苏联到上世纪80年代快速西化再到90年代后的与传统文化相互启发与融合的过程。一般学者们认为教育现代化是领导人所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即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子系统。而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依赖于培养人的教育的现代化。翻阅文献可以发现以上观点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早在1983 年9月邓小平同志就在为景山学校的提词中是提出了“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思想,为我国教育提出了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学者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基本上都同意现代化从层次上可以归结为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也就是教育现代化对教育的思想观念,管理和设备方面提出要求。

(二)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的“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就把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称为“现代教育”。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因此就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知识技能,现代教育强调能力和素质;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

创新。上面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是相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至于其“现代”体现在什么地方是学者们主要的争论地方,

还有对于什么是传统教育及它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上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现代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相通之处就是关于教育的“现代”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即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的教育才是教育实现了现代化,才是现代教育。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这间也是相互区别的:

首先前者更多的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的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过程更中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再者前者更多的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更多的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去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的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因此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

华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首先是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叶澜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而这个系统有自己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如果我们再具体的把教育的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分别

是文化概念中的人,观念和物质;教育的结构深受文化的影响;教育的和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功能。并且她认为文化一是对教育的影响可分为一是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即“学校亚文化”;二是以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及文化背景的方式来影响教育。

袁振国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因此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因此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

我在上文中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时具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开长时间里处于世界民民族先进之林,因此对对华夏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无庸置疑的。我在谈到到现代教是也认为它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是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因此现代教育的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简单说就是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和好发展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色色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

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比享受而是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华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是根本的保证。

华夏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来说,总体上优点体现在注重“德”和“人”,对于教育和教学的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且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涉及的如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及生活习惯等具体学科,鉴于本人学力有限、学识浅溥和篇副有限,下文只能按本人对儒、道、墨、释几家的点滴认识及体会做一表述。

(一)

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儒家主张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和好发展和谐相处的世界。当今是一个文明时代,而不是文化时代,文化遭到了文明的排挤和代替,所有人都努力使自己成为文明人。有良心的文化人越来越少,从地球上几近消失,缺乏良知的文明人却随处可见。现代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与这种潮流抗衡,回归到培养文化人的途径上来。

(二)

在古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文化人。当宗教出现以后,教育培养的不再是文

化人,而是宗教人。现在——只培养文明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错误的教育体系深入到了几乎所有的国家。这个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大量减少,有时甚至缩减到了零,如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取消了教育学和哲学,把它们消融于各们具体学科当中。

人本主义指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的文化和人的本质。儒家的人本主义追求和谐与道德,以群体利益为发展社会的基础。儒家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孔子所谓的“成人之教”、“为仁由己”;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等等,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色。儒家人本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人性论”、“社会论”和“道德观”。人性论谈“善”和“恶”的问题。“善”即人的社会性,是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恶”是人的自然性,是不能与他

人和谐相处。典型的有孟子“人性本善”的“性善论”、荀子“人性本恶”的“性恶论”。社会论是专门研究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其中更是揭示了中国传统解决矛盾的方法。道德是人的社会性的最高表现。

(三)

儒家本着人性本善的精神,提出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在当今时代的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变得空前旺盛,不仅是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连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变得国际化起来,以我们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我校的国际教育中心就有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我们的附属中学、小学用于服务人民,而不是拿来屠害人民和祸害百姓。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哲学家如尼采叫嚣“强力意志”,叔本华力争“生存空间”促使了恶魔希特勒运用最先进的杀人机器向人类宣战,这种战争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孕育出来,那无“耻”日本便抓住有利时机也学起了这

种杀人游戏。

在现代教育中墨家思想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对于以学习理工科的同学来说,一定要关注民生和爱好和平的思想,而不是把技术当做转化金钱和名利的工具。现在不是有这样的“专家”专门研究对大公司雇主有利的科研成果,而对广大人民和消费者不利的结果却隐而不报。这样就失去了一个“文化人”的良知。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优秀的科学家无不是关注广大民生的,如,张衡,徐光启,僧一行,祖冲之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为了救人民于危难之中而倾力之作。

(四)

有责任感和克己自律佛教的精神是见义勇为的心理基础中国佛教教育以现世的超越为目标,以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为核心,以自度度人的社会责任感为追求,以克己自律的人格追求为基本特征,既满足了中国人精神结构上出世的文化需求,又在精神结构的深层上以“自度度人、普度众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占主流形态的儒家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和大丈夫情怀相契,特别是克己自律、悲天悯人的宽容宽厚更与儒道两家在本质上趋于一致,因而在中国不仅立稳了脚跟,而且成了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育追求的到善至真,为“不畏生死”的大无畏精神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佛教的影响下产生了宋明理学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生死观,这种生死观使优秀华夏儿女在祖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可以英勇就义;在和平时期,面对社会的上的一些邪恶现象,凡是热血之士都会“两肋插刀”,路见不平一声音吼,见义勇为。

一个冷漠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性,一个没有血性和正义感的民族是

没有前途的民族,而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社会里充满了热情和正义感,特别是广大群众青年的正义和有作为精神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现代教育里要引导青少年树立责任感和克己自律精神,使其成为社会优秀一员。

上面是主要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主干流派作一个总体性的概述和讨论对现代教育的

启示,那么在具体的经典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下面我就再列举一二。

(一)

“有教无类”普及教育的萌芽和教育公平的思想“有教无类”作为一个命题,首先是有孔子提出来的。依据前人的研究以及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教无类”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 “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华族与夷族,不分贵族与平民,,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

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相传孔门弟子三千,可考的仅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载有姓名就有77人。他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受等级、地区、年龄身份等。因此可以说有教无类是现代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萌芽。

但是现代教育是一个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基本上普及了教育,但教育公平的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特别是在教育机会上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明文规定不招收农民工子女和外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中小学把学生按户口分

为几等,如本地城市户口,本地农村户口,外地城市户口,外在农村户口,并实行不同的收费和教育行为,这些都是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

(二)

学而不厌的终身学习观与诲人不倦的专业教育者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代宗师,

他本人就是一个虚心好学的光辉典范。他认为,学习是为了充实与提高自己不是在别人面前炫耀。

孔子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孔子所称道的是“以能问于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正是有了这种基本态度,所以,孔子好学不倦。《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晚年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孔子有关论述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但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点就是孔子的思想中有着终身学习的观点,这正是我们现代教育要发扬地方。

孔子不仅自己博学,而且善于因材施教,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与关注。他主张诲人不倦,并且主张求学之道不耻下问,这些从现代教育看来都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三)

孔子的知识观关于孔子的教育方法,《论语》为政篇第3章中,孔老夫子有教诲:“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许多人认为是对待学生问题的观点: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pdf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 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 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 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2020年整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心得体会.doc

本学期在学校课程安排下,我了解并学习了与我日后教师工作相关的一门课程—《现代教育技术》。 刚开始看到课表有这门课程的时候,就直接把这门课定义成如何去学习制作好的PPT和怎么运用计算机教学设备。因为在以往的观念中,老是上课基本都是通过PPT演示、播放视频和word文档等来向大家讲授课程,所以脑海中对教育技术便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就是老师如何教大家制作PPT的各种技巧以及一些多媒体器材的运用。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才发现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现代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通过PPT、视频、动画、网络教学等其他信息化技术来向学生表达和传授每门课程,从而更好的使学生理解和学习每门课程。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性,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在高等院校内,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化现象,个别老师借用黑板粉笔等方式来授课反而会让人感到奇怪。因此可以看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现代化教学综合了课堂讲授、书本教学与电化教学的长处,把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懂、理解快、记得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其特点是: 一、学习方式方面: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外乎听老师用PPT讲课、播放视频、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等进行学习。而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他们觉得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和培训,并且可以随时中断学习,然后再从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这样便可以做到不用去教室也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假设学生在课堂上面有些内容不明白或者有些东西没及时记下来,学生可以通过拷贝老师的上课课件或者通过网络课程重新学习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二、教学环境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老师的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形象。特别是在演示和实验方面的仿真功能,能使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看法

我对现在教育技术的看法 在我看来,课堂教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动感画面和饱含情感的配乐朗诵,形象而又生动的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课文内容中去。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教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那么在这里就可以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现代教育工作的展开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新颖等特点,都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 例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科技手段,扩大知识传输量,增大教学密度,用声、光、色等多种信号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音频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感悟生活,在这点上现代教育技术要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媒介,多媒体的运用让教师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使得学生也对枯燥的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忙忙碌碌地记,对教学内容来不及想像和思考,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学,这时教师从形式上完成了任务,但学生得到的是一些干巴巴的知识或肤浅的印象,不久就会忘记;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研究学生怎样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彻底改变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受到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自我价值观的支配,使学生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并在学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获得、使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信息传递过程的现代化水平。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信息可反复地播放或有选择地存储,古代的、异域的、细微的事物都可以变成具体可感的有声画面,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信息的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能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体现在媒体之中。虚拟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交互等,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思维习惯。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单一,内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信息的广度,使得学生获得教学信息的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这些信息以立方体、多维方式作用于学生,有助于学生以一种发展的、多维的观点来观察、认识事物,使他们的知识视野极大地开阔和丰富,这种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上《项羽本纪》时,可以通过观看《楚汉之争》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项羽的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即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传媒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这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常常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扩充知识信息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共享,最新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三、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速度慢、范围窄的缺点,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四、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五、有力促进教学相长。现代媒体参与之后的课堂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的流向成为双向的,多维的,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由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另外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立体三维互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至今,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要达到普及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

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认识

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认识众所周知,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而中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基础,因此中小学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教育也逐步兴起,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也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话题。 现代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生活。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作为主体,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少年时期,更容易接受生动的东西,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就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首先,现代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课堂也自然离不开它。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学效果及质量。因此通过现代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比课本本身更加重要。因为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只有从生活中学习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实施现代网络教育的核心条件,它不仅传输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可能的条件,搞好资源建设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适用的、有效的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三要素应为资源、服务和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去感受知识,比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讲述日食、行星等问题,这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的科目也一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学习键盘操作放在学习鼠标操作的前面,并且将其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但这种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发现,如果一开始学习键盘操作,长时间的集中练习会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姓名:居梦琪 学号:10410212 美术系1002班。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得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我们当今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我国的教育能迅速地与国际教育接轨。让我们尽快地进入教育手段现代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现代技术教育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现代技术教育使用的设备: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机、扩音机、复读机等轻设备;还有语音实验室、电视录像系统,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重设备。无论是轻设备还是重设备的制造和使用,都是建立在声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设备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是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文化艺术等。如教学电影,从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在制作和放映过程中,又运用了摄影、录音、放映等多种技术。因此,要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现代技术所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即节省时间,提高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能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取得最佳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又促进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学校加强联合,共同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学校能吸引到多少学习者,就取向等各方面。学校必须走联合之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之间的联合非常容易,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因此,各国因此推进学校之间的合作。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法过程在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对面传授给学生,而要逐步转向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教师熟练掌握操作各种先进的教育工作;要掌握现代认识理论,帮助学生设计出最佳学习程序;要具备多门学科共同的基础,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科学方法,使自己在并不擅长的领域里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个别化学习方式,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合的学习进度,在没有负担的轻松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代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技术现代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物征。为了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十分重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探索提高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规模的新途径。同时,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满足于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的关键问题是教育思想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的提高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谈谈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谈谈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以现代教育媒体、方法和教学设计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我认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德育方面现代教育媒体能用生动形象地具体事物将抽象的知识表现出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用现代教育媒体表现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楷模,有利于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在教学方面,它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知识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视、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媒体学习到丰富多彩的的知识,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质量。列出你所了解的教育技术方面的网站,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1.h t t p://w w w.n r c c e.c o m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主要内容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比赛,最新信息、资料下载,相关链接等内容。 2.h t t p://w w w.m s i t21.c o m/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网 这个网站的主要特点是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主要内容板块有新课程、硬件看台、软件交流、网络技术、网上教研、伢儿乐园、友谊链接等。网站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你认为教育技术教师应该为学科教学做哪些工作? 1.对一线学科教师进行有关实用信息技术的培训。如:flash.frontpage 等的使用与简单制作。 2.帮助学科教师实现教学设计及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3.帮助学科教师搜集一些实用小软件、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与资料。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心得

引领式学习好平台促我进步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有感 中江县集凤镇初级中学校周正海为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2010年暑假,中江县教育局安排了全县部分教师网上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我们学校共有七位教师参加学习,我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通过这次学习,不仅提高了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水平,下面我主要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给我带来的变化谈谈我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在高科技成果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主体向平等伙伴关系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向导学方向的转变,教师成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培养的重心也向全面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转变,促使我们必须对教师、现代教师、教师素质的内涵及其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1、现代教育技术是联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往往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如语言、教科书、板书和挂图等媒体作为中介的,比较方便、亲近。但它呈现信息受时空的限制比较严重,有许多教学内容无法用它来进行有效的再现,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过程的表达、活动图像的表现最为深刻,克服了传统教学媒体

的主要缺陷,从而可以使教育手段实现现代化。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联系师生之间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现代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应用于教育的专门技术。 2、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进行学习和科研必备的工具 在如今信息时代,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水平,学习最新知识主要通过各种网络和多媒体教材两种途径来进行;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所从事的专业知识、研究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试验,这些都需要在网络上进行资料查寻、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等,还需要多媒体的配合与支持。由些可见,教师不管是学习还是科研都离不开网络和多媒体,而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作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它们。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具有竞争力的体现和标志 常听说,在求职时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会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吗?你会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用软件吗?会制作网页吗?会使用校园网吗?"等等,实际上是在考查我们究竟懂多少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把这些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前几年,我们的中心校领导,在选拔学校中层干部时,就要求必须会电脑技术,凡是电脑技术好的教师大多都被提拔成了中层干部或学校骨干教师。我想,现在和未来,在选拔学校中层干部时,要求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一定是必需条件。可见,用人选材的标准和依据已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以人才市场的这种变化来促进自身修养,提高竞争力,特别是教师更应在这方面加劲努力,它已成为我们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志。 二、通过学习,提高了我运用现代技术能力水平。 1、学习之前我的技术能力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扑克人物】 黑桃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丹麦人霍克拉 红桃J:查尔斯七世的宫廷随从拉海亚 梅花J:亚瑟王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 方块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罗兰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 红桃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国的兰开斯特王族的约克王后 方块Q:是《圣经o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 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o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独裁统治者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发表时间:2019-06-18T10:31:34.527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1期作者:杨润正[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体现,让其继承发展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和内涵:第一,注重精神生活的内在表现,其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侧重物态的表现,以衣食住行的习惯,形成日常外在的规范。第三,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形成独立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成为多元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现代设计的推动力。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设计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之一。其包含的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只有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借鉴、运用等一系列工作,都能够对于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起到启发和深化作用、创作出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跨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过度”的反传统,保护力度的缺乏,都成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问题。 2.1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缩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带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年轻人热衷外国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契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存在断层问题,优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致命的,也动摇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搭建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空间,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交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培育及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力之举。 2.2文化传承“青黄不接”,发展难以与时俱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人渐渐老去,这样尴尬的传承及发展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传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面缺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显得越发渺小,缺乏时代价值的体现;其次,传统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僵化的文化形态、单一的文化形式,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虽然国学热的兴趣,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发展力不足。 2.3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文化流失问题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是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实反映。首先,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缺乏有效的工作建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进而文化保护不到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流失;其次,文化创新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文化创新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保护,这样的形态,必然导致文化流失。3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站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构建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包容西方优秀文化,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3.1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到位。为此,①我国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在融合发展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②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强化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拓展,在创新发展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③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价值,能够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共筑美丽、幸福中国。 3.2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