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特点是转移困难,就业范围狭窄,工资水平低。因此我们应分析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找出对策,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良性循环趋势发展。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深化农业收入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近期,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也被提上议程。然而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尤其是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重重困难。作为一名来自中国农业大省——河南的学生,深切体会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与迟缓,是制约河南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南省广大农业人口贫困的主要问题。

2000年河南部分地区劳动力数量、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密度

地区别农村劳动力数

量(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

数量(万人)

密度(人/

平方)

全省4103.91 2247.87 135 郑州174.56 82.03 110 开封216.16 126.5 196 洛阳255.13 141.98 93 南阳475.55 252.81 95

商丘373.23 216.8 203

而目前我国究竟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性的估计为2-2.5亿。

按性别分按城乡分按年龄分

男女城镇乡村

14岁以

下15-64

65岁以

51.65% 48.35% 37.70% 62.30% 22.50% 70.40% 7.10%

中国人口的构成情况,大体如上图表所示的比例(%)由此可看到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巨大压力以及人口性别比例的不平衡和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以每年增加1000万的速度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改进农村落后的状况,缩小城乡差距,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1)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农村本地的就业空间非常有限,东部和中部的农业大省,由于人口稠密,人均农业资源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较大,而西部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少,此种情况更甚。2)农

村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且不具备一些专业技能,致使其可从事的工作岗位较单一,大多为劳动强度大,工资低的岗位。近些年随着我国劳动力工资的上升一些企业不愿意花更大代价去聘请无技能的普通劳动力,然而劳动力市场上的技术人员缺乏,致使东南沿海的部分工厂出现了“招工难”和农村普通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3)部分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没有做好和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的合作事宜,没能为农村劳动力寻求更适合的出路,致使农民外出务工具有较强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并且转移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从事高负荷的体力劳动。4)乡镇企业和农业的深层次发展还比较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大,致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而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民的收入增加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工资所得,对拉动农村地区的实质性发展作用不大。5)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也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在农村的大多属老弱残,一方面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吸收新的思想促进农业的深化经营影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的实际性利益。尤其是近期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现状及原因

首先我们初步分析一下当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现状,1)具有较强的裙带行和自主性,通过调查及日常观察可知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戚邻里的带动,且往往很少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这一方面归咎于农民缺乏一种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学且就业途径的理念,另一方面是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以及某些短期利益的驱动致使没有足够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2)转移的区域广泛,一个地区没有特定的劳务输出地,分布较分散。但是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主要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并且至新疆等地的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变化较明显。究其原因是受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及人均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和旧的观念的影响,以及就近地区发展落后,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较低。3)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短期性和兼业性,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转移时间的长短与家庭劳动力的多少及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主要由是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且旧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性稳定性转移4)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的体力劳动成为转移的主要途径,且大多生活于城市边缘,生活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到外出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由于农村绝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较大。5)即使在农村就近就业也大多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固有的落后的环境乡镇企业发展较慢,很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6)外出务工和就近地务工的工资水平都较低,即一直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城乡收入

差距较大。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而且近期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与之相比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上涨幅度微乎其微,这更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恶劣形势。当然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各级政府一直倡导关于深化农业生产的思想,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一些轻工业,调整各项政策以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大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紧张问题。但是我们不可松懈,应时刻抓紧这一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措施及发展趋势

首先,最迫切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及综合素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开展关于提高劳动技能的各种培训工作,真正把“三农”问题当作核心问题来解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素质低的状况。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也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其次,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和协调机构,加强劳务管理,切实可行的担起责任。政府劳动部门的职能应由城镇延伸到农村,统筹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疏通城乡两条就业渠道,真正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接触,倾听农民的心声。可以通过和发达地区的合作,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以推进本地区的劳务输出,并在劳务输入地设立自己的服务机构,切实维护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

然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最根本途径是抓住当前国家政府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以及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优势,各地区政府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组织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主要依靠农村本地区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就学、就医、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大力扶持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使小城镇成为三大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载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现在乡镇企业管理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各地要支持乡镇企业搞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特别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再者落后地区农村可以通过和发达地区的合作,建立一对一帮助的合作体系,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的投资,带动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为落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协调各地区发展,努力消除城乡二元化体系,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

“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新的契机,农民工就业吸纳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近阶段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会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将会进一步优

化,服务业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将为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持续支撑。同时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将推动农民工工资趋势性上涨。目前,内地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招工难”开始呈现由沿海向内地扩散之势。这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目前,劳动力市场不仅技工严重短缺,而且普工紧缺也呈常态化;季节性用工短缺与一些行业常年缺工并存。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必然会导致企业重视保护劳动者权益,带来了农民工工资上升。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面临新机会。面对用工短缺的困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沿海地区正在加紧实施制造业升级。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已高于一些东南亚国家,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具有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通过实施“雁阵模式”产业转移,可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继续发展,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创造条件切实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内迁就是一个真实写照。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推动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推动农业向深层次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延伸农业产业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参考资料:河南统计网

“十二五”规划纲要

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T.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