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汇总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汇总

一.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1)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目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我国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2)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3)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

(1)强调发展的和平性。维护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前提。(2)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特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3)强调发展的科学性。(4)强调发展的合作性。

3.中国发展起来后也不会在世界上称霸

“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几十年来证明也行之有效:一是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二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三是坚持以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分歧。

4.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建立在同各国的合作基础上,追求的是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中国重视合作,也坚持原则,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于侵犯我国主权、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必须进行坚决斗争。第三,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对内求和谐、谋发展,对外求和平、谋合作,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种压力和挑战。

二.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已确立了在21 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两国间围绕着“历史认识”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不利因素,对准确判断和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主义。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

中国和日本自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地说来友好合作是主旋律。一方面,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问题与摩擦也在不断积累。简而言之,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交流不停、摩擦不断”。从政治上看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1978 年两国缔结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规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但近年来,中日关系呈现“政冷经热”的局面,两国间的高层互访较少。

从经济关系看,自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对华投资也出现活跃势头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的进口来源地。经济合作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也给日本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从文化交流看,在中日两国交往中,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自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文化交流和人员交流不仅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对未来两国社会的发展也将会带来相互融通的有利影响。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

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首先,从有利因素方面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史表明,尽管两国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对立,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其有利因素如下。一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整个亚洲出现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也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二是中日间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依然将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相互投资亦稳定增加。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日经济关系这说明,中日经济关系既是互利的关系,也是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三是历史和文化上的相通为中日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日两国历史渊源相通中国与日本都是东亚区域内的重要国家,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交往的历史,在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比较大,正是由于两国间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中日民众之间形成了无法割断的历史联系。

其次,从不利因素方面看,由于近年来日本内部政局的变化,特别是其政治上呈现出右翼化的态势,使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和摩擦日趋表面化,如对日本侵华历史的认识问题,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上的分歧。这些问题对中日关系在新世纪能否健康、稳定地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1.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困扰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的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国内少数人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越演越烈,使历史问题在今天仍然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二是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对于这两个问题,日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抚平中国人民乃至亚洲各国人民的创伤,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中日两国互相信赖的关系。

2.是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这是影响中日系发展的又一个不利因素,自70 年代以来,中国与日本围绕着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时起时伏,近年来的分歧和摩擦更加表面化。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上看,中国对钓鱼岛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因此,1972 年两国关系正常化时,双方政府都表示愿意从中日友好这个大局出发,将领土问题暂时搁置,待日后解决,这是两国政府的明智之举。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两国领导人又达成了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共识。实践证明,以上述方式处理这个敏感问题是正确的,这样做不仅为钓鱼岛周边海域带来了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且,也为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之间过去虽然有过不幸的历史,但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是短暂的瞬间,持久的友好合作是主流;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存在,使得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中日关系将在曲折中发展、前进。

1.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发展,但分歧是以不破裂两国关系为限度。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众所周知的,分歧和摩擦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日两个民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早已被两国历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21 世纪亚太经济仍将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两国需要利用优势互补来加强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与协调。但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日本加大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还可能会升温,但矛盾和摩擦不会导致破裂中日两国关系。

2.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历史和现实形势来看,在亚太地区的中、日、美关系中,中美关系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中美关系一旦出现动荡,中日关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说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的解冻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70 年代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友好时期的到来,而近年来,中美关系则的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呈现了错综复杂性。但无论是对抗还是合作,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重要。因此,未来的中日关系发展不仅与国际环境、国内背景相关,而且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更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其发展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

三.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主线,形象地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思想内涵(具体表现)

国家富强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复兴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先进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四.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于是生态文明观念应运而生。。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虽堪称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然而人口众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