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与前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与前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与前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与前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触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触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作者:史宝林武艳华张杰孙海鹏王少兰 【摘要】目的:探讨与脑梗死急性发作有关的触发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治突发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完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近期感染OR=752,TIA的OR=211,情绪波动OR=159和预防性治疗OR=015与脑梗死猝发有关联,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期感染、TIA、情绪波动是触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预防性治疗则是保护因素之一。 【关键词】脑梗死;病例对照研究;触发;Logistic回归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for trigger effect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so as to supply basis for preven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roxysm. Methods:The casecontrol study was carried out.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simple and multiple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Multiple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cerebral infarction paroxysm was related to infection(OR=752), TIA(OR=211), emotion pulse(OR=159)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R=015). Conclusion:The study showed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roxysm were infection, TIA, emotion pulse, but preventive treatment was one of the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及防治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及防治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可以是脑梗死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也可以出现于卒中治疗之后。目前的研究报道中,对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说法不一,然而严重的出血性转化致残、致死率高,使得临床医生不得不防。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便是静脉rt-PA溶栓,但毫无疑问的是,溶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控制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生风险,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方面举足轻重。本文将对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防治要点做一概述。 概念与分类 出血性转化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其发生原因仍然不明确,基本上,当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便可发生。在缺血事件发作后几秒至几分钟,血脑屏障破裂,而当脑血管得到再灌注,侧支循环开放时,血液因此更容易外渗。 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的分类标准,基于CT表现,将出血性转化作如下分类: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HI-1型:沿梗死边缘的小点状出血的 HI-2型:梗死区内片状出血,无占位效应 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 PH-1型: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轻,小于梗死面积的30% PH-2型:血肿超过梗死面积的30%,有明显占位效应以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 其中,HI的发生率高于PH,HI和PH、HI-1和HI-2可以混合存在。需注意的是,当CT检查发现脑内不止一处的出血灶时,按出血最严重的病灶分型。

出血性转化的分类 [Stroke, 1999, 30(11):2280-2284] 出血性转化患者有哪些危险因素? 自发因素

脑梗死患者注意事项

脑梗塞出院后注意事项 脑梗塞出院后注意事项,一方面是对本次脑梗塞所遗留功能障碍的处理,如果遗留有后遗症,比如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另一方面是预防下一次发作,主要包括对危险因素的去除、饮食及锻炼等。本期专家观点特邀庄卫生专家,为您详述脑梗塞出院后注意事项。 1、康复治疗。对本次脑梗塞所遗留功能障碍的处理,如果遗留有后遗症,比如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这些问题吃药是没有用的,要去做康复治疗,在医院时要做,出院后要在社区做康复治疗,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障碍;二、预防下一次发作,主要包括对危险因素的去除、饮食及锻炼等。 2、低盐低脂饮食。饮食方面,一般要低盐低脂饮食,有糖尿的不仅要低糖饮食,而且要控制饮食。 3、戒烟限酒。要戒烟限酒,抽烟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不要吸烟,酒要少喝,长期饮酒者每天白酒控制在1两左右,啤酒1瓶,葡萄酒在4两左右。 4、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脑梗塞要常规每天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高血压的要吃降压药物,调节血压,尽量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有糖尿病、肾病的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记住降压药

物要天天服用,最好服用长效降压药物,使血压平稳。 5、服用降脂药物。高血脂的,要服用降脂药物,最好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1mmol/l以下,降脂治疗不仅仅是降低血脂,而且可以稳定动脉硬化斑块,软化血管等作用。 6、控制血糖。伴有糖尿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口服药物、以及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尽量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而且要控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 7、适度的体力运动。规律、适度的体力运动另外还要对血管狭窄、TIA、心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进行干预治疗,那就要另当别论了,作为患者主要了解以上几方面了。 脑梗塞患者注意事项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MRI; 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处方.docx

1.住室要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阳光要充足,温度以20℃~22℃为宜。湿度以40%~50%为宜。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因寒冷可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加重疾病的进展。 2.饮食以低盐、低脂,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可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 1—2 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六大类食物,宜多样摄取,才能充分的获得各种营养素。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日常生活注意戒烟戒酒,适当饮茶。 3.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按时服药,不可自行服用多种降压药或自行停药、换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更换药物。 4. 应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不可过量以不过度疲劳为度。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

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塞、脑栓塞的积极措施。 5.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糖尿病 80% 以上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梗塞形成。心脏病: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当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塞;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 6.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兴奋、激动,易怒、焦燥等能加重此病进展的不良情绪,以防疾病复发,始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定期来院复查血压、血常规、血脂分析、血生化、颅脑CT、肢体及语言恢复情况等。开始每月一次,根据病情做进一步治疗及护理指导,病情无明显变化可每三个月到半年检查一次,待病情完全康复后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88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0例(56~79岁)和高龄组48例(≥80岁)。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同时于病后4周采用Rankin量表进行预后分析。结果高龄组患者发生房颤、肢体乏力及头晕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预后不良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差异,并且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 标签: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 后循环脑梗死是一种发生在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中的严重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我院对收治的88例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给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龄56~91岁,平均(73.2±3.1)岁。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0例(56~79岁)和高龄组48例(≥80岁)。所有患者均于发病7天内入院治疗,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存在前循环梗死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对患者性别、年龄、入院临床表现、既往病史以及家族史、吸烟饮酒史等资料进行记录。 1.2.2 影像学分析 依据头颅MRI(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病灶数量与部位进行记录,参照Caplan 研究方法划分后循环脑梗死责任血管,具体为:①近段:病灶部位在小脑后下动脉与颅内椎动脉的供血延髓以及部分小脑;②中段:病灶部位在小脑前下动脉与基底动脉的供血脑桥以及部分小脑;③远段:病灶部位在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吻侧以及发出的穿通动脉供血的枕叶、丘脑、中脑及部分小脑;④混合:同时受累2个及以上血管[1]。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DOI:10.12037/YXQY.2016.12-20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 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付建忠,黄开梅,王锋,沈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苏州 215001) 【摘要】目的评估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阿司匹林治疗)、双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和观察组(阿加 曲班+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患者治疗7天后均改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分别于入院时(起病48小 时内)、治疗1周及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评估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并于 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检测三组患者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结果入院时三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周后,观察 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单抗组和双抗组(P=0.014,P=0.039),BI评分高于单抗组(P=0.020), 与双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双抗组和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单抗 组(P=0.010,P<0.001),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双抗组(P=0.031);双抗组和观察组患 者B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抗组(P=0.025,P=0.017),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双抗组(P=0.046)。 治疗1周内,单抗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事件;双抗组和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但两组 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P=0.999)。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三组患者 PLT、APTT及IN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1.416,P=0.248)。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 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阿加曲班;阿司匹林;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 Effect and safety of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rgatroban and aspirin in 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 bral infarction FU Jian-zhong, HUANG Kai-mei, WANG Feng, SHEN R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Affiliated Suzhou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su, Suzhou 21500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FU Jian-zhong, E-mail: fujianzhong_js@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8375289.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ects and safety of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rgatroban and aspirin in 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 92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simple anti-platelet group, combined anti-platelet group and observed group by sortition,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aspirin,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argatroban and asprin. After 7 days, all patients changed to use aspirin simply.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taken to evaluat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living ability at admission (48 hours after disease onset), 1 week and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Blood platelet (PLT), 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were examined at admission and 1 week after treatment. Result There were no signi?cant di?erences in NIHSS scores and BI scores at admiss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5). 1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NIHSS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cantly lower than simple anti-platelet group and combined anti-platelet group (P=0.014, P=通讯作者:付建忠 E-mail:fujianzhong_js@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8375289.html,

得脑梗死的人能活多久

《得脑梗死的人能活多久》 虽说迄今为止,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而且发病后存活者几乎一半的人在3—10年内死亡,但也不绝对认为患了脑血管病一定活不长了。 因为脑血管病发生以后再活上20年者也不乏其人,活到70岁或80岁以上者也经常能看到,脑血管病后活5年者占62%,活6~10年者占20%,活11~15年占15%,活15年甚至20年以上者占3%。值得注意的是,脑血管病以后能活上10年以上者占20%左右。该组脑血管病人的平均寿命为66岁,有40%的脑血管病人寿命为70岁以上,5%为80岁以上,有一例活到88岁。 那么如何让此病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命年限呢? 延长脑血管病患者的寿命,其具体措施为: ①脑血管病急性期过后(即初期)是治疗和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因为脑血管和脑组织的修复在早期最有利,口服用药选对药最关键坚持服用二次研发的天欣泰清淡饮食调节,坚持康复锻炼,控制好危险因素一样都不能少。 ②加强护理和功能锻炼,合并症愈少,功能恢复也愈好。 ③预防脑血管病再发或复发。脑血管病可以复发,而且在一年内的机会最大,所以不要认为只要功能恢复就可以了,如果忽视了高血压高血糖的控制、心脏病的治疗、动脉硬化的预防以及防止其他诱发因素等。则脑血管病复发的可能性就很大,第二次发病的死亡率要比第一次更高,这是值得警惕的。

如能做到以上几点,脑血管病人仍然可以多活几年,甚至更长。 另外三分治七分养,要做到: l.血压保持稳定;高压140以下,低压90以下. 2.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3.积极治疗心脏病; 4.戒烟,戒酒; 5.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6.适当锻炼,慢跑,打太极拳等. 7.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有需要可“向其咨询”。心情开朗,要注意控制血压,血压高可用降压药,抗凝药阿斯匹林配合中药龟-龙-脑康,防止脑梗塞复发,有需要可“咨询相关医生”。

脑梗死

脑梗死 定义 又称缺血性卒中, 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流行病学 150万~200万/年新发脑卒中病例;年发病率(116~219)/10万人;年死亡率(58~42)/10万人;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的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包括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前 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大脑半球前3/5。 2.椎基底动脉系统 (后循环) 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液供应 大脑半球后2/5、丘脑、脑干、小脑。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2.高血压hypertension 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4.血脂异常Dyslipidemia 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斑块形成---斑块破裂—胶原暴露—血小 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 2.血液成分变化 3.血流动力学改变 病理 1.超早期(1~6小时):线粒体肿胀、星形细胞足突水肿 2.急性期(6~24小时):细胞结构的破坏 3.坏死期(24~48小时):局部水肿 4.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 5.恢复期(3~4周):胶质瘢痕形成(小病灶)、中风囊形成(大病灶)

病理生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极敏感,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发生改变,1min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5min即发生梗死。 缺血性脑损伤的级联反应: 1.脑缺血→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去极化→钙离 子内流→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大量释放→加剧钙离子内流,神经元去极化→加重细胞损害. 2.钙离子内流→酶激活→导致细胞骨架,线粒体和细胞膜破坏 3.自由基生成增多成,NO合成→加剧神经元损害 4.细胞因子,粘附因子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加剧微循环障碍 5.细胞凋亡基因的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缺血半暗区与坏死区融合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半暗带存在侧支循环和部分血供,有大量可存活神经元。如血流恢复,脑代谢改善神经细胞仍可恢复功能。保护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 脑梗死分期 通常按病程分为 1.急性期(1~2周) 2.恢复期(2周~6个月) 3.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临床表现 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急性起病的肯定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一侧或双侧运动损害,一侧或双侧感觉损害,共济失调,失语,失用,偏盲,复视,凝视麻痹。 伴随的非特异性症状:头晕,眩晕,局部头痛,双眼视物不清,构音障碍,认知障碍(包括精神混乱),意识障碍,痫性发作。

脑梗死的病因有哪些

脑梗死的病因有哪些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的病因: 一、血管壁本身的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二、血液成分改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少数病例可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脑动脉内的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 三、不良生活习惯: 1.吸烟,酗酒: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的对照组,并且每天吸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酗酒肯定是不良生活习性,酗酒是高血压显著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便秘: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便秘可能相关,应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3.体育锻炼,超重与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而脑血管病超重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因此平衡饮食,控制体重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降低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通过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87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158例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的后循环动脉病变差异,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形态特点。结果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椎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数多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椎动脉硬化狭窄病变中,起始段及颅内段占82.18%。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动脉数明显多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后循环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主要血管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最常见。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脑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098-05

Analysis of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CAO Jianshu1 LI Jinxia1 CHU Xiuhua2 REN Hua1 LI Chunzhi1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 2.Department of VIP Clinic,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image data of 245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dmitted to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from January 2012 to Jul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differenc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vascular lesions between 87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158 patients without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detected by CT angiography was compared. The location,stenosi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severe stenosis and occlusion of

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0T10:32:09.1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6期作者:朱发勇杨来通讯作者 [导读] 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朱发勇杨来通讯作者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盱眙 211700 摘要: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年龄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控制,要求患者应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概率。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项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概率。医学上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脑梗死疾病发病概率较高,由于该项疾病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引发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原因。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管长期处于严重的损伤下,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对疾病做好防护性工作具有必要性。本文将2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男126例,女130例,年龄为53~82岁,平均年龄为(65.8±2.5)岁。严格按照病历统计的标准要求,对病历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将不符合的病历剔除掉。纳入标准:①医院诊断患者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②在医院中的住院时间超过10d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短暂性脑出血发作的非“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②住院时间<10d并患有脑疝、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应结合既往脑血管患者的发病情况,将疾病划分为首次脑梗死及复发性脑梗死患者。 1.2 方法 本文主要是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2 结果 2.1首次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见表1。 2.2复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见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由于脑梗死患者多发于老年人中,我国的脑梗死患者数量较多。通过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可知,引发该种疾病的产生与动脉硬化及动脉炎有直接关系,高血压作为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缺血及复发现象,患者如出现持续性高血压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脑内小动脉结构发生改变,功能出现紊乱,引发患者出现再发脑梗死症状。相关的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当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出现持续增大现象,增加了患者脑梗死疾病的发生概率。另外,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也是引发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增加,加速了胆固醇的形成,进而产生严重的动脉

脑梗死健康宣教

脑梗死健康宣教 主讲人陈扬据统计,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一、什么是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二、脑梗死的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常伴高血压,且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2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感染均可致脑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3其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 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出现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或梗死。 2血脂:高胆固醇血症能致动脉粥样硬化 3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糖升高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同时引发组织蛋白非酶糖化,致血管壁弹性减低,阻力增加,管腔狭窄,加速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致凝血系统改变,易发生脑梗死。 4肥胖:过量摄入脂肪可直接导致肥胖,并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心脏病独立或有影响力的危险因素,与腰围和臀围的比例有关,与腹型肥胖有关。 5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脏病、高血压型心脏病、先天型心脏病及可能损害心肌的各种并发症均可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7倍,冠心病可促使脑梗死的发生和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由此可见冠心病和脑梗死关系密切。心房纤颤也可使脑梗死危险性增加,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心源性危险因素。 6吸烟、饮酒:吸烟可使血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壁的硬度,导致血管的舒缩功能和顺应性下降,加重动脉硬化形成并促使血管闭塞;焦油中的芦丁蛋白可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使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液黏度增加;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钙水平下降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血管损害致动脉硬化促进脑梗死形成;酒精也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而引起血管痉挛,促发脑梗死。 7饮食、生活方式及其他:饮食与脑梗死有关"如红肉、有机肉类、鸡蛋、油炸食品,经常使用猪肉炒菜等可增加脑梗死的危险,盐摄入量过多一直都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生活不规律、缺乏锻炼、抑郁、精神压力过大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后循环脑梗塞【医学养生常识】

后循环脑梗塞 文章导读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塞患者,一般占居缺血性梗塞人群的四分之一左右,是一类主要的脑梗塞疾病,尤其在国外人群中较为常见。人体大脑后循环区域的功能相当重要,一旦发生血管堵塞,又未能及时治疗,对人体危害较为明显,后果往往不容乐观。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这种病症呢? 一、概念 后循环脑梗死通常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所引起的中、小梗死。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枕叶及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肢后1/3、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二、病因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原因是椎-基底(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动脉夹层引起动脉闭塞,和心源性栓子脱落引起动脉栓塞。 三、危害 与,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措施没能及时实施,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或严重残疾。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 - 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其复发率增加三倍。 四、症状 1. 延髓外侧(颅内椎动脉梗塞也称延髓背外侧综合症):眼球震颤、眩晕、同侧霍纳综合征、同侧面部感觉缺失、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 2. 延髓内侧:同侧舌肌瘫痪,后期舌肌逐渐萎缩;对侧上肢和(或)下肢轻瘫;单侧触觉、本体感觉缺失。 3. 脑桥: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混合性轻瘫,构音障碍,水平方向眼球凝视麻痹;闭锁综合征,四肢瘫,失语,意识及认知功能保留,眼球垂直运动保留。 4. 基底动脉尖:嗜睡,混乱(丘脑梗塞);双侧视野缺损,未察觉或否认视野缺损(双侧枕叶梗塞)。5.小脑下后动脉:躯干共济失调,眩晕(累及小脑下脚时可伴肢体共

脑梗死定位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全网发布:2011-06-23 22:02 发表者:徐江(访问人次:2451)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的分析

文章编号:1003-2754(2009)03-0353-02 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的分析 卢桂兰1 , 冀瑞俊 2 收稿日期:2009-01-18;修订日期:2009-05-12 作者单位:(1.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海南海口570005;2.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 摘 要: 目的 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功和失败病例,提出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的因素。方法 将后循环脑梗死11例患者按其溶栓疗效分为两组,成功组和失败组,并从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情况,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基础血压偏高,发病后血压较平时略有增高;(2)成功组较失败组临床症状轻,侧支循环建立好;(3)两组病例均有重度血管狭窄。结论 (1)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关键是重视临床,及早发现后循环脑梗死,在有效时间窗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2)后循环脑梗死多有重度脑血管狭窄,须注意控制血压;(3)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是判断溶栓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 743.3 文献标识码:A The s u cce ssful or failure Analysis on thro mbolytic treat m en t i n poster i or c ircu l at i on cereb ral infarc ti on LU Gui -lan,JI Ru i -jun .(C ell T herapy R e habilitation Center ,T heN ongk en GeneralH osp it al ,H ainan P rovince ,H aikou 570005,Ch i -na) Abstrac t : Ob jec ti ve T o observe the successful and fa il ure case o f t hro m bo lytic trea t m en t i n poster i or circu l a ti on ce rebra l i nfarcti on and discuss t he i nfl uence factors for the treat ment .M ethod 11cases o f po ster i o r c i rculati on cereb ra l infarcti on w ere div i ded i nto t w o groups accord i ng to the the rapeutic effec t of thrombolysis treat ment (one i s successf u l g roup ,the o t her is fail ure group).Compar i son o f t wo groups conta i ned such item s :ti m e w i ndow o f t hro m bo lysis ,cli n i ca l si-t uati on ,b l ood pressure situa ti on ,deg ree of ang i ostegnosis ,co ll a tera l c irculati on and recovery .R esult (1)A ll t he pati ents had h i story o f hypertensi on ,t he basic b l ood pressure w as h i gh ,and after t he onse t ,s li ghtl y h i ghe r than usua l blood press ure .(2)Better cli n i ca l conditi on and co ll a tera l c ircu l a tion i n successf u l group .(3)Severe ang iostegnosis w ere f ound i n t wo g roups .Con clusi on (1)T o pay m ore attenti on on c li n i ca l w orks ,d i agno se posterior circu lati on ce rebra l i nfarcti on i n ti m e and g ive the thrombo l y tic trea t m en t to pati ents i n su itab l e ti m e are t he key factors .(2)T he blood pressure must be contro lled because m ost pati ents w it h poste ri o r circu lati on cerebral i nfarction w ith severe ang i o stegnos i s .(3)T he co llate ra l circu l a ti on is the key facto r to predict t he resu lts o f thrombo l ysis . K ey word s : Poster i or c irculation cerebra l infarcti on ; T hrombo l ytic trea t m en t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致残 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 ,通过循证医学的手段证明,只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单元是公认有效的方法,而溶栓治疗是其中最迅速和最直接的方法。后循环脑梗死病情凶险,死亡率与致残 率居缺血性脑血管病首位[2,3]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对该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因此对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北京宣武医院2006年9月~2007年10月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溶栓病例11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成功6例为A 组,失败5例为B 组,前者男性6例,年龄43~59岁,平均为52岁;后者男性5例,年龄52~73岁,平均为67岁。全组病例在溶栓前均经头部CT 平扫,排除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无溶栓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内出血和已知有出血倾向的病史,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史,6个月内有严重脑梗死和头部与脊柱手术史,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脑动脉闭塞的部位,找出责任血管,了解所有侧 支循环情况,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 /m in 持续泵入,总量为30~13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溶栓术后,再复查脑血管造影。对于脑血管再通遗留的脑血管狭窄,可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术后留置导管鞘,争取24h 复查脑血管造影。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脑保护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1.4 疗效观察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GSS)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 结 果2.1 溶栓时间窗 A 组溶栓时间窗3~48h ,B 组溶栓时间窗3~24h 。 2.2 临床表现 A 组发病前出现头晕5例(83%),持续时间4~12h,其中有1例为发作性头 # 353#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6月 第26卷 第3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