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

学生:焦春环指导老师:熊伯芳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常常作为化学药物治疗、静脉高营养治疗、危重病人抢救等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上世纪80年代,PICC在静脉治疗领域的使用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PICC技术凭借其种种优点被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但对其所导致的上肢静脉血栓问题的研究不断,预防PICC引发的上肢静脉血栓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Abstract:From peripheral PICC venipuncture buy tube, the tip of an located on the venous cavity or subclavian vein of a deep venipuncture method. PICC as chemical medication, often intravenous nutrition therapy, high critically ill patient rescue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intravenous route. In the 1980 s, in the field of treatment for the vein PICC in use in global extensively. In the 1990 s began to use it.PICC technology with its various advantages is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but as a result of the upper venous thrombosis, the study of constantly, prevent the upper limbs vein thrombosis by PICC become the urgent problems.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恶性肿瘤上肢静脉血栓

Key word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 Malignant tumor Upper limbs vein thrombosis Nursing progress

PICC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PICC与其他中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相比有以下优势:留置时间更长,不会出现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插管时所引起的出血及气胸等机械并发症,PICC化疗使肿瘤患者免受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还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内膜的刺激和损伤,患者可携带导管回家等[1]。但也存在较严重并发症,其中导管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栓形成后溶栓所致的出血、栓子脱落可危及生命。有报道,PICC有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 %~4 %[2]。Dubois等[3]对214例18岁以下儿童在PICC后第2、第4、第7、第14、第21和第28天及之后每个月做1次超声,直到拔管,发现血栓发生率为9.35%,只有一例伴有症状。袁玲等[4]对43例PICC 拔管后患者全部做B超,发生静脉血栓5例(11.6%),1例无症状,其余表现为上肢肿胀获肩痛。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比普通人高7倍[5] 。吴红娟等[6]对135例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时发现:有症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经查阅文献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King等[7]和Ong等研究报道PICC相关血栓发生平均时间为15d.本文就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1 Pl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机制

目前,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与危险因素的研究不多见[8]。导管相关血栓是指导管外壁或血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9]。部分文献指出纤维蛋白鞘也是导管相关血栓的一种,此类血栓不是常说的附壁血栓,而是附着于导管外壁。PICC作为血管内异物,会直接引起血管内膜损伤,从而诱发引起血栓。Grove等对血栓形成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导管直径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3 Fr(Fr是PICC型号单位, 是French的简写, 1 Fr=1/3 mm)以

下的导管不易形成血栓, 置4Fr导管者发生率为1%[ 10],置5Fr导管者为6.6%,置6Fr导管者为9.8%。因此,在临床上应当尽可能选用适当型号的导管。

2 肿瘤患者相关静脉血栓发生机制

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十分复杂,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了机体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平衡,使机体处于“易栓状态”[11],抗肿瘤的一些治疗可以加重上述失衡状态;同时,机体的这种“易栓状态”对肿瘤的生长、转移起促进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栓形成。Virchow曾提出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大要素: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迟缓[12]。

2.1 静脉内膜损伤

肿瘤患者的肿瘤细胞膜上可产生少量的凝血酶,引起血小板粘附与聚集或沉积于血管内膜,使其功能受损而发生静脉血栓[ 13]。而且使用联合化疗尤其是细胞毒性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均可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

2.2 血液高凝状态

肿瘤可以分泌癌性促凝活性物质,使肿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激活,患者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栓形成的概率越高[14]。

2.3 静脉血流迟缓

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减少,同时担心PICC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使血液流速缓慢,静脉血液缓慢时可致组织缺氧,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产生凝血酶聚集而形成血栓[15]。据报道,久病卧床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比动脉多4倍[16]。

3 静脉血栓的预防

上肢血栓形成症状的典型表现一般为上肢发红、肿胀、有导管的部位获临近部位触痛[17]。目前,国内对肿瘤患者留置PICC血管的选择和置管后并发症的观察,大多采用体外肉眼观察和手触摸估计的方法,这种粗略的手段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血管内部的变化,也不能及时发现细微变化所致的严重并发症[18]。国内外提出了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概念[19-20]。PTS是血栓形成前的一种亚临床状态,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使血液处于易凝状态。PICC置管患者可以采用血管超声技术监测血管内膜变化,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据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静脉血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3%[21]。

3.1 置管前合理选择血管

严格掌握置管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深度,管腔是否狭窄及血管壁结构(如血管内膜是否处于良好状态、血管壁弹性及薄厚、血流速度、血管曲直及血管分布情况等),可有计划地选择导管的型号、穿刺角度、穿刺部位。避免了反复穿刺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壁的损伤,从而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了血栓的形成。

3.2 使用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在长期静脉输液或者化疗间歇治疗的过程中,PICC是被公认为安全、经济、创伤小的一种可靠的静脉输液途径。随着血管条件不佳患者的不断增多,评估和多次穿刺这样的血管非常困难且费时。使用微插管鞘技术(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并且在血管超声(US)的引下,PICC 操作有了很大进步。US和MST应用于PICC穿刺,具有选择合适血管通道、合适留置部位、合适穿刺方法等优势,提高了护士评估上臂血管的能力,能让护士在可视情况下穿刺。穿刺后由B超定位导管在血管内的走向,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极大提高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有效降低静脉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症。在美国,使用US和MST进行上臂PICC置管

成为各个医院专业护士置入导管的金标准。我国一些医院开设PICC维护门诊,为患者提供精细、精确、规范的输液护理服务,保证了导管的安全留置[22]。

3.3 置管后加强指导和观察

置管后加强对置管病人宣教,确保每位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护士要定期督促并检查患者活动情况,防止血液高凝状态。定期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发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大于2000 mL,有利于稀释血液。对于病情较重及化疗反应较重的患者,可由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血液高凝状态。指导患者选择清淡低脂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瓜果、黑木耳等,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23]。置管后使用超声连续观察血管内膜、血流速度、血管壁弹性等细微的变化,与置管前及各阶段的超声资料对照比较,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1 血栓形成的特点

血栓形成后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有报道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1%,超过一半是无症状的。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的典型表现一般为上肢发红、肿胀、有导管的部位或临近部位触痛[24]。血栓后综合征一般表现为静脉高压、上肢水肿以及疼痛。在临床工作中,警惕晚期肿瘤患者有无血栓的早期症状和PICC 带管患者颈部不适症状,及时检查。如PICC带管患者出现颈部不适,应及时行血管B 超探查,以便发现是否有早期血栓发生。

4.2 运用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技术为临床带来了快速、准确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是一项可直观血液凝固过程动态变化的检查,其结果快速而准确。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测定,对探讨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或血栓形成危险性有重要作用[25]。动态观察血栓弹力图变化对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诊断和估计病情、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4.3 确诊后可先不急于拔管

在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确认血小板计数,筛查血栓高危人群。如血小板计数>

300×109/L,应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置管静脉因血液黏滞度增高而诱发血栓[26]。对于PICC,一般确诊血栓形成后,一般处理原则是先拔管,然后采用抗凝治疗[27]。国外研究证明, 留置PICC导管是肿瘤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诱发因素,多数患者在保留导管的情况下进行抗凝治疗血栓可改善[28]。如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 发生后要及时相应给予热敷、肝素钠软膏外涂, 范围沿血管方向, 长、宽均大于红肿处 2cm, 每日治疗 3~ 4 次, 防止演变成血栓性静脉炎[29]。由此可见,今后如患者带管期间发生血栓可在血管外科的配合下,监测抗凝疗法的效果,如有效则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继续保留导管。

综上所述,癌症本身即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30]。留置PICC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个无痛的静脉化疗途径,但高凝状态、血管壁异常、静脉血液瘀滞、血小板异常、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针对肿瘤患者本身及留置PICC致静脉血栓的因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改变常规的选择血管,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宣教,督促患者掌握正确活动的方法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聿秀,高玉芳.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0,17(5A):14-16.

2 张秀丽,罗燕.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35(10):1589-1591.

3 Dubois J, Rypens F, Garel L, et al.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elated to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 CMAJ,2007,177 (10):1185-1190.

4 袁玲 ,李蓉梅 ,吕佳 . PICC 置管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 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22(10):945-948.

5 焦妙蕊 ,郭艳璟.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92-96.

6 吴红娟 ,陈雪峰 ,张美英 .肿瘤患者 PICC 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J ]. 中华护理

杂志 ,2008,43 (2):134-135.

7 King M M, Rasnake M S, Rodriguez R G,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sociated Thrombosi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Risk Factors in Adult Patients[ J ]. SouthMedJ,2006,99(10):1073-1077.

8 Ong B, Gibbs H, Catchpole I, 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n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 sis[ J ].Australas Radiol,2006,50(5):451-454.

9 Tureotte S,Dub 6 S,Beauchamp G.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re Not Superior to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the Acute Care of Surgical Patients on the Ward[ J ].World J Surg,2006,30(8):1605—1619.

10 陈雅玫, 石新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0,14(2):65-66.

11 程燕,蔡欣.恶性肿瘤与血栓[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4):376-379.

12 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9.

13 石书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11-12.

14 王惠杰,张湘茹.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J].癌症进展杂志,2006,4(1):39-46.

15 葛晓霞.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4):1-2.

16 刘继周.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6.

17 Nash E F, Helm E J, Stephenson A, et al.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Adults with Cystic Fibrosis[ J ]. J Vasc Interv Radiol,2009,20(3):347-351.

18 郭丽娟,张鸿雁.超声技术在预防PICC所致血栓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0(13):33-34.

19 Ruggeri Z M.Mechannisms initiating platelet thrombus for mation[J]. Thromb Hae most,1997,

78(1):611- 616.

20 Palevsky H I,Kelley M A,Fishman A P.Pulmonary thromboe mbolic disease.In:Fishman AP (ed).Fishman spul- monary diseases and disorders [M].New York:me Graw- Hill Co.1998.1297.

21 潘晓冬,冉德森.彩超对上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探讨[ J ].首都医药,2007,(10):30.

22 马珊,马容莉.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9):89-91.

23 王绍霞.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干预[J].中医学报.25(149):622-623.

24 Nash E F, Helm E J, Stephenson A, et al. Incidence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Adults with Cystic Fibrosis[ J ]. J Vasc Interv Radiol,2009,20(3):347-351.

25 刘莉,刘仲萍.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1998,11(6):232-244.

26 成芳,刘维红.9例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6B)65-66.

27 Chaitowitz I, Heng R, Bell K. Manag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 How I Do It[ J ]. Australas Radiol,2006,50(2):132-135.

28 Kovacs M J, Kahn S R, Rodeger M, et al. A Pilot Study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urvival

in Cancer Patients Using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Dalteparin) and Warfarin without Catheter Removal for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Catheter Study) [ J ].J Thromb Haemost,2007,5(8):1650.

29朱明炜, 崔红元, 奚桓, 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防治[ J] .中国营养杂志, 2008, 16( 3) : 160-163.

30 赵菁,杨丽,曹桂林等,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静脉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7,22

(18);39

上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上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导语:上肢静脉血栓是现代人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这和平时不锻炼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肢静脉血栓治疗的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上肢失去知觉。那么该 上肢静脉血栓是现代人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这和平时不锻炼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肢静脉血栓治疗的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上肢失去知觉。那么该怎么应对上肢静脉血栓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抗凝和纤溶 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则应采用抗凝和纤溶治疗。虽然全身给药效果良好,但大多数学者主张,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内注入溶栓药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可经臂静脉或股静脉插入导管,做诊断性静脉造影,然后输入溶栓药物。临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首推尿激酶,首次剂量为3000U/h,然后再以3000U/(kg·h)做持续灌注,同时给肝素500U/h,直至血栓消融为止。一般需要12~24h,但有些患者的血栓在数小时内即溶解。血栓消散后即停用尿激酶,将肝素增加为1000U/h,使用3~5天后改用华法林5~10mg/d;如做各种静脉修复术,术中肝素剂量为100U/kg,并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ml,以后以每小时15~20ml持续灌注48h。术后给双嘧达莫(75mg/d)和华法林(5~10mg/d),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15~20s或国际正常比值1.7~ 2.0,出院后维持2~3个月。 二、第1肋切除和静脉松解术 手术途径包括经锁骨下、经腋和经锁骨上3种,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途径。操作方法:患者平卧,肩部垫高。于锁骨下做一长约3cm的切口,显露胸大肌并切断胸小肌腱。切开肋锁韧带和锁骨下肌以游离锁

上肢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上肢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对上肢静脉血栓诊断中超声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疑似上肢静脉血栓进入我院接受诊治的66例患者当成研究对象,均施予超声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可对上肢静脉血栓的时期、部位、范围等进行确定。结论:在上肢静脉血栓诊断中,超声有较大应用价值。 标签:上肢静脉血栓;诊断;超声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上肢静脉血栓(UEVT)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对此疾病,需及时进行准确诊断,并施予干预,在上肢静脉血栓诊断中,虽然金标准是静脉造影,但静脉造影属于有创检查的一种,且有诸多检查禁忌症,大规模的应用往往难以实现。当前,对于上肢静脉血栓的诊断,超声是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不同时期上肢静脉血栓的超声检查结果,以期为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为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间临床疑有上肢静脉血栓的住院及门诊就医的患者66例,超声诊断为上肢静脉血栓患者58例。37例由其静脉置管导致,4例由动静脉造瘘导致,10例肿瘤术后导致,2例由肱骨骨折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上肢拉伤、静脉输液导致的均有1例,其余2例原因不明。 1.2方法 66例均行超声检查,观察检查结果。 2结果 2.1急性期静脉血栓与健侧血管管径比对 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血管管径较健侧宽,(P<0.01),见表1。 2.2慢性期与急性期血管内径比对 慢性期血管内径明显较急性期小,(P<0.01),见表2。 2.3静脉血栓超声表现 1)处于急性期血栓的超声表现如下:血管腔中有明显的实性低回声出现,甚至未见回声,静脈管腔受到不完全甚至完全的填充。在静脉管腔内可见血栓自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护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DVT)。 一、发病诱因 在患者中,发病前有近期手术史,发病一般在术后3~15d。主要包括骨科术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肺癌术后,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以上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级 (一)危险度分级①低危:年龄<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min以内),无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②中危: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③高危:>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VTE)、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④极高危:年龄>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二)治疗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外敷消散,可迅速减轻肢体的肿胀。 二、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d,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②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③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④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临床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 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④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⑤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⑥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①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②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症表现和致病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症表现和致病原因 导语:左上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无论男女和年龄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它主要会出现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症。一般情况下,这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无论男女和年龄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它主要会出现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症。一般情况下,这种疾病的病变多出现于我们的右上肢,原因就在于我们平时右上肢用力较多。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症表现和致病原因。 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是4大主症。上肢肿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从手指到上臂延及整个上肢,而以近侧较为严重。疼痛可与肿胀同时出现,或者仅表现为酸胀,活动上肢时加剧,有时可扪及条索状、有触痛的血栓静脉。约有2/3的患者因静脉淤血,患肢呈紫红色或青紫色改变。浅静脉曲张多在1~2天后形成,以肩部和上臂最明显。多数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等急性症状,几天或几星期或可自行缓解,但尚难达到完全复原,约2/3以上的患者残留后遗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胀和酸痛,或者是活动后出现肿胀和疼痛。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1.原发性致病原因。原发性的致病原因在血管外,一般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游泳、攀登、举重、垒球、网球等),或者因某些职业造成上肢的不习惯动作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血栓形成的护理 一、概述 深静脉血栓(DVT)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管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以下肢多见,上肢深静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于静脉炎和导管留置术后。 血栓发生常见部位 下腔静脉、髂静脉、股深静脉、股总和股浅静脉、腘静脉、胫腓干静脉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1.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他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为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原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三、病理分类 周围型: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 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针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h和之后12h等 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 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 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组/d;足踝关节内外翻、旋转。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抬高患者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②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压力泵30分/次,2-4次/d;下床活动穿抗血栓弹力袜。 ③药物预防:遵医嘱药物抗凝。 (3)高危:预防措施: ( ①基本预防+②物理预防+③药物预防 (4)超高危:预防措施:①+②+③+④; ④实施三级高危随访监控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

能走动0 运动受限(需要辅助工具) 1 运动严重受限(需他人协助) 2 轮椅 3 完全卧床 4 口服避孕药:评分20-35岁 1 >35岁 2 激素替代治疗 2 怀孕及产褥期 3 易栓症 4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 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针对

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 h和之后12 h等 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 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组/d;足踝关节内外翻、旋转。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抬高患者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②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压力泵30分/次,2-4次/d;下床活动穿抗血栓弹力袜。 ③药物预防:遵医嘱药物抗凝。 (3)高危:预防措施: ①基本预防+②物理预防+③药物预防 (4)超高危:预防措施:①+②+③+④; ④实施三级高危随访监控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和护理(完整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和护理(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亚洲骨科大手术患者具有很高的DVT发生率;骨科大手术患者(包括髋、膝置换,髋部骨折手术)均为VTE极高危人群;骨科大手术患者必需常规预防DVT。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 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DVT、PE是同一种疾病VET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静脉壁的损伤 化学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 感染性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造成DVT 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预防在先 加强评估 及时处理 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正确评估病人 哪些人有发生DVT的危险? 危险的程度如何? 评估对象 大手术后 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 ①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