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

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

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
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

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围

内的快速推进,受众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为您服务版为例,就如何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受众需求新闻服务水平

受众通过阅读新闻,可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信息性需求,即受众阅

读新闻主要是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二是求知性需求,即受众通过阅读新闻获得知识和技能;三是利益性需求,即受众能够从新闻中获得利益;四是服务性需求,即受众通过阅读

新闻,获得生活帮助和指导;五是满足娱乐或个人爱好的需要,即趣味性需求。正确把握

新闻受众需求的特点,有助于媒体做好针对性的采编、发布和传播,从而提升新闻服务水平。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

推进,受众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何从历史和社会等多个范畴,全面描绘受众的各种面

相和角色,分析其需求,把握其变化规律,已成为受众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①本文以

《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为您服务版为例,就如何满足受众生活需求,提升新闻服务水平,浅谈几点看法。

一、新闻受众的概念和需求特点

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

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②不同的受众对于同

一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这些受众理论的出现

有力地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③我国新闻受众需求特点包括:

一是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即受众信息性需求。

二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或获得某些知识和技术,需要利用报纸中合适的材料和讯

息进行学习,即受众知识性需求。

三是社会要求人们熟悉和掌握某些有意义的历史资料,比如日夕万变的财经新闻,新闻媒体及时的进行记录和发布,以供受众参考。即受众利益性需求。

四是报道社会上出现的可以满足受众某些需要的真实的信息,受众盼望新闻媒体

进一步提供补充性的信息或替代性的服务(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④,即受众服务性

需求。

五是满足娱乐或个人爱好的需要,即受众趣味性需求。

二、受众的需求与《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为您服务版

学者汪幼海在其《现代报业市场受众需求浅析》一文指出:“报纸产品的价值大

小取决于受众判断,取决于信息对受众有用的程度和对受众接受目的的投合程度,产品信

息价值的大小与投合程度成正比,因此,面对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市场需求,报

业必须考虑受众需求的多种变数,细分报纸产品市场。”

正是由于受众有这五种需求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内容、版式、风格。今年以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重新对为您服务版进行了改版和要求,侧重于这五个方面的需求,让新闻受众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

1、满足受众的信息性需求

报纸产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向消费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满足他们精神生活所需要

的信息型消费资料。⑤受众购买报纸产品是为了获取大量新鲜、生动、有益的信息,获得

能够指导生活并能提供消遣娱乐的丰富多彩的新闻,受众对欲知而未知的传播内容“欲知

其新,欲知其快、欲知其广、欲知其详……”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为您服务版正是

如此,它的版面稿件信息量大,内容广泛,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今年4月7日,该版登出的《构建节能标准化新体系――专家解读关于加强节能

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一文,围绕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意见,全面反映和解读了我国节能领

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成绩和发展规划,满足了读者对这一方面信息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

向全社会宣传节能增效的政策,收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此外,我们还定期围绕热点,

进行策划采编,如在版面上刊登《教育部公布有偿补课统一监督举报电话》、《高温下工

作中暑算工伤》、《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等。

2、满足受众的求知性需求

求知是人类的本能,出于主体生存的需要,受众需要了解当前的新知识、新科技,不断学习进步,满足求知渴望,针对这种需要,现代传媒提供了迅速、便捷的通道。⑦

作为市级媒体,《黄山日报?黄山晨刊》在受众求知性需求上无法与中央、省级

媒体相比较。原因在于一是对于新知识、新科技等新闻发布上很难具备权威性和推广性。

二是对于某个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状态不如此领域的专业报纸报道的专业性。因此,我

们积极争取跳出本地,实施“走出去”的办报战略,适时增加了新华社稿件的采用率,同

时也立足自身采编队伍,加大相关报道力度。如本版刊登的《何时缴、缴多少、谁来

缴――三问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一稿,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我国养老“并轨”工作的新

举措,针对社会关注热点,从缴纳时间、缴费基数以及钱从哪里来三个问题,逐条解答受

众疑问,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为稿件增加了相关链接,进一步介绍外国职业年金如

何运作的内容,双管齐下,达到了稿件宣传的最大价值。

3、满足受众的利益性需求

优秀的报纸产品取得成功的首位因素,就是能够提供给受众独特的利益与好处,

人们能否从付费报纸中“经济”地获取“实利”,是他们选购媒体的标准之一。

围绕经济方面的内容,我们也进行了相关报道。如刊登《新股发行提速不减“牛市”势头》、《公益创业得到许多大学生青睐》、《中国证监会回应资本市场热点问题》

等稿件。针对公众“利益性”需要,版面全方位地提供财经资讯、投资信息,对上市公司

进行价值判断,让受众真心买单。而这些对于一些新闻媒体来说很难达到如此强烈的“经

济价值”,《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为您服务版也进行了加强。今年6月2日,版面登出

的《扔电脑等于扔钱》、《爱运动用运动神器》等稿件,为读者受众介绍省钱和选购的小

知识,收到很好效果。

4、满足受众的服务性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开始走向“大众化”,全国

各家纸质媒体陆续提出“服务性”理念,新闻界也提出“实用新闻”的概念,这种与受众

生活息息相关,帮助受众解决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内容,被称作实用新闻。在这种新闻

理念指导下,非新闻性信息服务专版成为新宠。⑧报纸的内容也逐渐偏向贴近群众、贴近

生活、贴近社会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来迎合受众的服务性需求。”⑨

《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为您服务版每期都用近一半版面的内容来向受众提供各

种生活类的新闻服务。比如《戒烟方法种种》、《肥胖将成为癌症罪魁》、《自拍照也能

成密码》、《爱美食不发胖》、《一坐不愿起?椅上来健身》、《房子正这样影响你的健康》等信息,新闻体裁以消息、图片为主,简洁明快,综合编辑,开门见山,直接告诉读

者想知道的信息,不仅读者容易接受,还增加了信息量。这些新闻资讯内容涉及到吃、穿、住、用、行,“市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实现了新闻与市民生活状态地对接。

5、满足受众的趣味性需求

传播学者赖特在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媒介功能三大作用之外,提出了第四

个功能――提供娱乐。“趣味是吸引读者的良方”,娱乐性内容是报纸读者最欢迎的版面

之一。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读者的兴趣转移,为避免娱乐性的新闻同质化,让读者

“过眼不过心”,我们正视受众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满足低层次消费群体,也将目光更多

地投向高层次的消费者。力争版面的娱乐性新闻稿件做得有文化、有思想、有观点,有深度,并加强网络上新闻稿件的甄别,不以盲目的“吸引眼球”为目的。与此同时,本报在

为您服务版的版面、版式上做了一些技术调整,大量的刊登趣味性图片,充分运用图文并

茂的形式,寓教于乐,丰富内容。不仅在稿件内容上要求编辑做到新、奇、特,而且在后

期制作上,充分利用色彩、抠图等视觉效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正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版面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风格和

内容采编,使得报纸与受众的互动性和评论性得到极大增强。如今年刊登的《新型香水:

出汗越多香味越浓》、《落叶不扫打造浪漫》、《孩子眼中的好爸妈“长”什么样》等标

题新颖,悬念意味十足的稿件就深受读者喜爱。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如何应对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如何应对 摘要:当前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快速宽广,传统传媒,如报纸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如美国已经有数家老牌报纸放弃印刷出版,改用网络发行。我们电视媒体在网络视频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已经有多半电视台将节目搬上网络,采取网络直播、网络录播等等。我们首先应该探索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其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作用、以及探究如何构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用什么样的手段去保护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等。本文分析了在新的传媒竞争情况下,电视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创办更优质的节目,扩大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挑战 一、媒体核心竞争力概述 对传媒竞争力的理论界定,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借鉴经济学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传媒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媒体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媒体更有效地向目标受众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力量或综合素质。构成新闻媒体的

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如下几点:内容为王;杰出的人才结构;良好的资金状况;以及高质量的受众。例如凤凰卫视作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1、核心团队。一大批明星主持、资深评论员和记者、人力资本是凤凰卫视的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用人独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2、核心内容。定位是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3、核心受众: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受众满意度和忠诚度。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长期和持久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所以核心竞争力也就具有如下的特征: 1、这种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媒体相比较而言是独特的, 即人无我有的。而独特性也就导致了这种能力的稀缺性,并不是每家媒体都能拥有这种能力。 其次,这种属于某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别的媒体是难以学习的,也是很难模仿的。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包括:1)媒体基于历史开成的独有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品牌、公信力;知识、信任、创造精神;2)媒体能力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物。如媒体与演艺界、与企业、与政府、与广告商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和友谊。 2、它是不可替代的能力:指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如以 主持人特点量身定制的电视栏目,从广告商和受众的角度出发,应该是有价值并不可替代的;从竞争者角度出是,是独特和不可模仿的。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 外国语学院 083班龚秋霞 内容摘要:纵观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媒事业飞速发展,作为信息传播接收的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心理选择和接受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受众选择媒介的内外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媒介;受众;选择;影响因素 正文 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目前社会已由原来的信息匮乏,供不应求的状态转入信息的膨胀,汹涌而来的状态,当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潮,再也不能照单全收,受众要麽理智的操纵自己选择的标准网筛从中挑出有用的信息;要麽就是将自己的宝贵时间,精力都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一,什麽是受众? 目前,随着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完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播效果的产生和大小始终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受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麽是受众?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

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 论文关键词:认知偏差;认知偏见;逆反心理;传播失效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总结当前的传播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因为受众心理 因素导致的新闻传播失效类型,期望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使传播 者即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调整行为,使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达到有效传播。 传播失效即信息传播后的客观效果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预期效果)相 违背或不相符,传播活动零效果同属于传播失效。新闻传播失效表现 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传而乱向”,即传播的 实际效果偏离了传播的预期效果,要么产生了干扰信号,要么使受众 困惑或产生歧异理解;二是“传而反向”,即传播的实际效果是与传 播的预期效果完全相悖的反效果。因为受众个体差异性和受众心理的 复杂性,由受众心理而导致的新闻传播失效的类型有很多。从认知心 理的角度,作者将这些类型分别归纳为受众认知偏差、认知偏见及逆 反心理三类来实行阐述。 一、受众认知偏差和新闻传播失效 受众的认知偏差是指在受众头脑中不自觉地对传播者或对新闻信息的 误解,从而导致与传播者主观意图或宣传意图的偏离。主要表现为误 解传播者角色、移情、期待等原因来引起的认知偏差。 1、因误解传者角色引起的传播失效 媒体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地有人落水,围观的群众无一人下水救人。看到这样的报道后,有人不禁会问:记者肯定也在现场,记者为 什么不去救人?这就牵涉到这样一个问题:记者首先应表现职业人的角色,还是首先表现社会人的角色。因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受众 会忘记传播者想要揭示的问题,转而对传播者在现场的行为实行评判,导致新闻传播失效。传播者作为社会个体,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 追求,在处理职业人和社会人角色冲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第一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受众特征

当个体的信息接受者暴露在大众传播媒介前并独自接受信息作品时,它是消费者、译码者、参与者、反馈者的角色,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信息接受中,由无数个体汇集而成的受众,其群体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也就是说,在面对以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人数是极为众多和广大的;成分也是极其混杂和多样的;他们彼此分散居住,有的相距千里;这些人行踪不定,互不相识,素无关系,相互匿名;他们之间既无接受协议,也无有关接受准则;无共同感受,也无共同意识;在接受中,他们对别人无控制功能,别人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在任何日常的一天,我国报纸的读者约有4.5亿,广播的听众约有9亿,电视的观众约有8.5亿。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又具有四个特点: 1、自在性 受众不是某种臆想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客观现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这就决定了信息接受者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形貌、个性、兴趣、立场,都把自己划归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之内。 2.自主性 受众不是大众传播者的“侍从”,可以任意驱使,而是某种意义的“主人”;不是大众传播者的敌手,专门揭短拆台,而是大众传播这一巨大工程的合作者。受众同大众传播者一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和自己对信息作品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任意左右或支配。他们虽处于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接受活动从来不是强制的、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不是盲从的,而是自主的。 3.自述性 受众对信息作品内容的感知与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面对各种信息,每一位接受者都会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并据此进行再传播。西方著名案例“比戈特先生”的漫画传播,即能充分说明受众具有很强的自行阐述的特点。所以,如果说传播是传者的自由,那么“自述”就是受众的特权。 4.归属性 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而大众传播媒介也同样有意地把不同性质的各种信息分类集中传播给不同的接受群体,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证券报》、《足球》等报刊,和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台”、“交通台”、“教育台”等都是。

浅谈受众心理

浅谈受众心理 【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传播 一、何为受众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 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 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 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三、受众的类型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四、受众的心理特征 1、新奇心理 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 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4、接近心理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反映在受众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上,这一接近心理便表现在新闻发生地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新闻事件

心理中心新闻稿书写要求

心理中心新闻稿书写要求 ①题目尽量简单明了,主题突出有文采。例如: 把握时间,诠释人生 ——记四川师范大学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大赛决赛 走向心世界,传递正能量 ——记我校5.25心理健康节开幕式及游园会活动(具体根据新闻内容酌情处理) ②“四川师范大学”一律简称“我校” “心理中心”全称“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 ③介绍领导职位全称。例如: 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胡尚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任杨雪梅,四川心理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专职教师王彬,邹晓丹担任评委老师,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校党委副书记王万民,副校长李树勇,学生工作部(武装部)部长朱建军、副部长陈波、团委副书记倪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任杨雪梅及本部各个学院党委副书记、心理辅导站教师。 本次答辩的评委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生团队辅导老师许敏、学生团队负责人陈潇、行动组负责人程斌银、策划组负责人贾月皓、反馈组负责人钟雯、学生团队成员何鹏飞。参加本次竞选的共有12个学院,竞选十佳心理委员和优秀心理干部分别为20和17人。 心理中心老师一般排名由杨雪梅老师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任杨雪梅” ④开篇(本报讯,某某某)例如: (本报讯吕红)5月29日下午4点,我校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办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成龙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二楼隆重举行。 ⑤新闻稿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 A 地点:生态广场,第x教学楼xxx室,桃李园三楼学生活动中心,第二办公区315心理中心办公室,第二办公区313沙盘室,

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定位: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信息、媒介及传播效果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授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受众对 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活动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 量、电台的收听率和电视台的收视率 受传者的特征:1、受传者是无定向的、模糊的 2、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对各个媒体进行比较分析 3、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新闻信息的传播接受不具有强制性 4、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心理反应和行动 5、在新闻信息的传授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他们所表示的意见及其所 采取的行动,构成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反馈的来源 6、受众既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又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的一员,其行为受 群体制约 7、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以后,出于一定的心理需求和人际关系会向他人转述 特征新趋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既是受传者,优势传者;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既具有受者 的角色特征,又具有传者的角色特征 受众的特点(荣):1、广泛性 成员组合和地域范围的广泛性 2、混杂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的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度 3、隐蔽性 受众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隐蔽的存在 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1、政治经济期待 传播者期待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和所发表的意见能为受众所接受,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呢过为受众所认同,从而巩固与提高自己及所在媒介在社会上的威望,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所期待的各种经济、政治的或者其他的功利收益 2、文化规范的角色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有选择的信息传递,为受众接手之后能成为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使受传者体会和感觉到社会认同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并去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组织期待或团体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的传播活动,把受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受众成为自己指挥或指导下的团体的一员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媒介类别分类: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照接触的新闻媒介分类:稳定受众、不稳定受众 3、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分类:一般受众、特殊受众 4、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潜在受众 5、按照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的确立:受众的区域定位、受众的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文化定位

浅谈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浅谈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经济进一步增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数字化生存”的概念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时代,以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博客等为代表的视听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充分满足着受众的多样化传媒需求。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都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兴起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将会同新媒体并存,还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消失,都将取决于传统媒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法。传统媒体在日后的发展中要保留自己的地位,需要审视自身的优劣势,并及时找出应对措施。到目前为止,网络媒体风生水起,带到大众传媒的又一次革命,对传统的纸制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冲击与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在网上停留的时间是一千分钟,大大高于电视收视的时间。博客、播客、威客、网络视频点播、手机电视等等各种新兴媒体风起云涌、迅速成长,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史无前例,随着互联网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传统媒介的受众人数和接触频率开始有所减少。在这里,我主要谈谈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一、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 1、满足受众多样的心理及实际需求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能够极大满足受众多种需求。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使得人们在网络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与现实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关联和反差。这种关联和反差既能让人自由的远离现实社会,又能让人无界限的融入现实社会,这是网络所呈现的丰富世界,它能最大化的满足受众多样的心理及实际需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世界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其实远大于所谓信息海量、快速检索、电子商务等实用功能,这种依赖感之强是传统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2、更多样的互动形式 是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接收、反馈的过程中,改变了受众旁观者的身份,受众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媒体上检索、接收、分享、传播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过程的需要。因此,许多新媒体的传播和互动功能都是以受众为核心而开展,与传统媒体“一切从传播者角度出发”的惯性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当受众由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受众的表达权、参与权等也就得到了更大的实现,互动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3、网络媒体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媒体以强大的信息狂潮,不仅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同时对人类生活也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的案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0756153.html,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作者:程鹏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4期 【摘要】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要搞好新闻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围绕受众进行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正确表达受众的好恶,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以报纸新闻宣传为例,分析探讨了好奇心理、对比心理、得益心理、求近心理等几种常见的受众心理。 【关键词】新闻传播;受众心理;传播效果 办报纸、做新闻工作就要研究新闻受众——读者的心理,只有了解读者,把握读者心理规律,并围绕读者搞好新闻策划,我们的报道才能更加贴近读者,为读者所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才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著名记者安岗就曾在一篇题为《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的文章中强调:“办好党报必须深知自己的读者,我们的敏感首先就要表现在这方面。人民和党心连心,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生活的现实。我们就是要研究人民的心理,掌握他们的脉搏。”当然,读者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既有共性的、普遍的心理,又有个体的心理,而且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握读者的以下几种心理: 好奇心理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或环境时所产生的朝向和探究反射。如听到有人叫就会不自觉地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到有成群的人围在一起就忍不住凑上前看个究竟等等,都属于探究(好奇)心理。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就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一好奇,便又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悉心去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对新闻的喜新厌旧正是出于这种好奇的心理,凡是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的新闻,都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如消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的诡异实验:让死人开口唱歌》(《南方都市报》2002年7月4日),一看标题读者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读完全文:死去的人怎么会唱歌?原来是研究者把人工智能技术加入录像制作,将私人的影像依照声音做出口型,这样就可以“唱歌”了。这一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语言训练、帮助聋人学习说话,或者创造更加鲜活的虚拟人物,或者方便未来的配音工作。 当然,读者的好奇心理是与事物的新鲜程度、新事物出现的次数多少密切相连的。当一个事件第一次出现时,它会因为新奇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时间一久,信息变旧,人的感觉迟钝,它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不过,一旦有了新的内容,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它依然会重新由旧闻变为新闻。

新闻写作教案

新闻写作教案 在正式讲解新闻的写作之前,我想先向大家明确一下新闻的作用,新闻:传播信息—使大家信息共享,彼此了解;沟通理解—及时沟通,信息透明,部门和谐,校内和谐;树立形象—在校内有效传递城市学院的声音,进行系统内的交流。 定义 那什么是新闻呢,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或即将发生事实的报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抓住定义的关键字:新、事实。 例如:以下两条都满足新闻的定义,哪条是真正的新闻? 某同学今天中午将去三餐厅吃饭 教工餐厅今起装修一个月师生将集中在三餐厅用餐 从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新近发生的事实都是新闻,这里就简单讲一下新闻和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客观事实中所存在的、能够满足社会主体需要的新闻属性。 这种新闻属性,越能够强烈、普遍地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它的新闻价值就越大。西方新闻界有这么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上面的例子中,某同学去哪儿吃饭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不能普遍瞒住社会主体的需要,所以,不算是新闻。 怎样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1、时效性,要求新闻要“快”和“新”。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事实、最新出 现的信息的报道,应选择最迅速、最及时、最新鲜的信息。新闻信息量要大。 例如:唐茜教授赴湖北、广东两省考察茶树资源圃并引进茶树新品种 汪志辉副教授一行参加阿坝州藏区(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建设会议 2、接近性。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 闻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在地理上与受众靠近;二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受众心理贴近,能唤起读者的关注、同情和共鸣。 例如,我们在院网上挂一篇某外省发生的换届选举之类的事情,就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但是我们挂出的我们第四届学生会的换届选举、举行的一些专业方面的讲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些事情会直

媒介与受众

媒介与受众 -------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1.报纸、杂志、电台、电影媒介时代,媒介单一化,受众若要获取信息只能选择这些单一 的媒介,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此期间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媒介也一度作为战时的宣传工具。媒介的影响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并且迅速产生传播者想要制造的传播效果,而受众无力抵制媒介的影响,只能按照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媒介威力巨大,受众孤立无援、在媒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功能独特地新媒介逐渐涌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新媒介所开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丰富个人生活而设计,大众更多地感受到它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交流工具,有些人花在媒介上的时间甚至多于与朋友、家人的相处时间,在这些人看来,媒介的出现及发展并非是在腐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混乱,相反它是温和的,大众传播工具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主动地选择、运用媒介来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受众对媒介主动、积极的使用,而并不关注媒介对受众产生的负面效果。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媒介内容不断丰富,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介,媒介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又回到了大众社会理论时期的那种状态;不同的是,公众在面对众多媒介和信息时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媒介的影响力是通过受众对它们的自由选择表现出来的,因而媒介技术倾向于个人化方向发展,如数字电视、电子邮件等技术媒介的出现,媒介并不能强制我们去认同它的观点,相反受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媒介内容的采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又处在“有限效果论”时代。新媒介越来越倾向于与受众的互动或是提倡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网络技术地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媒介的作用力也越发明显,人们更多地通过这种新的媒介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大众传播中将逐渐蕴含人际传播的内容,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谁影响谁的层面,而是朝着相互影响这一更为复杂的层面发展,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的重新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因特网等媒介技术进一步成熟,信息内容不断的丰富,公众不仅有了平等接受信息的机会,而且积极地寻求信息为己所用,在面对同一信息时不同地受众有不同的解读,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选择性。网络技术更是给人们搭建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受众变得更为积极,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现在的受众甚至会充分运用媒介发布信息,变受者为传者。以60年代为界,之前的研究注重媒介效果,是传者本位的时代;之后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媒介受众的研究,是受者本位的时代。如今,在新媒介背景下绝对受者与绝对传者的角色被淡化甚至消失,媒介与受众的绝对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关系越来越暧昧,媒介本应扮演信息真实再现者的角色,生产信息发布给受众;受众应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媒介充分挖掘受众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地以受众而不是以客观的新闻事件为主题去生产信息,迎合受众; 而作为受众则更多地利用媒介发布自己的信息,而不是接收媒介发布的信息,受众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 2.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各个群落组成的,他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信念、爱好和需要,有分析、 有选择地接受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他们还会积极地参与媒介传播活动。如果媒介的传播活动没有受众的参与就不能说是完善的,有时候受众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有时候受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者。所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以传者为主导的信息“推入” 的传播定式是不可取的。那么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究竟怎样呢?大众传播学认为,传播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汇总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dience 系(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 学生姓名:胡妮妮 学生学号:200808020043 指导教师姓名:刘凌云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2 年 5 月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引言 (3) 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 (3)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3) (一)新闻受众的定义 (3)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4) (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4) 三、新闻受众原有基础的心理 (5) (一)受众的动机 (5) (二)受众的需要 (5) (三)受众的兴趣 (6) (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 (6) 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8) (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8) 1、随意性 (9) 2、交融性 (9) 3、互动性 (9) 4、差异性 (10) (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 (10) 1、接受暗示 (11) 2、从众 (11) 3、逆反 (11) (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 (12) 1、求真心理 (12) 2、求快心理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新闻写作素质浅谈

新闻写作主体素质浅论 发表于《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新闻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记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对新闻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是否恰当以及对信息的传达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主体自身的素质。 新闻写作过程中一切与写作有关的心理、思维活动都是记者发出的。换言之新闻写作从采集信息到构思酝酿再到写成作品等各个阶段记者都处于主导地位。 采集信息阶段。新闻写作所需素材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大量信息仅为写作主体提供了采访、感受、认识和研究的对象仅为进入新闻写作流程提供了一种可能。能否采集到新闻价值较大的信息占有真实可信、典型生动的事实完全取决于记者的素质。 构思酝酿阶段。确定了写作对象后从那个角度切入如何立意采用什么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不同的写作主体常常因为素养和能力的不同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尤其在同一题材的报道上表现更为明显。 传达再现阶段。这是将构思时形成的主题借助语言媒介把它定型化、物质化的阶段写作主体的素质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否认记者的主导作用就不能使新闻写作多样化就可能扼杀写作主体和新闻作品的个性结果只能是惹人生厌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新闻写作没有捷径可走。从事这种精神劳动需要记者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这种良好素质以优秀的品质素养为基础由与众不同的思维素质、独特的构思能力以及熟练的传达能力综合而成。它是从事新闻写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新闻写作质量的保障。 主体的品质素养品质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品性。对于记者而言写作技巧是重要的而品质更为重要。品质是后天的因素。为什么同时踏上新闻工作岗位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上突飞猛进佳作频频而有的在原地踏步甚至一事无成呢原因当然有多方面但后天的努力是重要因素。凡在新闻写作上有成就的记者大多具备以下几种优秀的品质 1、强烈的事业心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事业心是记者搞好新闻写作的原动力。当写作成为主体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时记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也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应该承认新闻写作素材来自社会生活写作灵感来自外界信息的刺激但素材不会自动跑到记者的头脑里来灵感也是个不喜欢懒汉的客人。只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使记者主动地深入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同时事业心对正在进行的写作活动还具有持续推动作用。新闻写作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劳动缺乏事业心很可能会随时中断写作过程。 2、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心理学角度看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素质。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使写作主体经常陷于外部困难之中。如时间紧迫记者为赶截稿时间心理压力很大有时写作环境恶劣记者往地上一蹲将稿子垫在膝盖上就开始写作等等。记者不能以此为由而放弃写作。写作过程的各种内部困难更是常见。面对新闻事实的各个方面如何下笔大到情节结构小到选择细节遣词造句都要费尽心机精心设计。即使是一些很有才华的记者也会有文思阻塞的时候。这种来自主体自身内部的困难其阻力往往比外部困难更大。此时坚韧不拔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 3、真诚坦荡的胸怀为人要真诚坦荡新闻写作也需要真诚坦荡。这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可贵的写作品质。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邵飘萍也说愿有志于新闻事业者振起其责任心办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记者因为真诚坦荡才能正视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不至于为了某种目的而歪曲事实写成的新闻作品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4、超乎寻常的胆略新闻写作需要才能同时还得有胆略。古人云昔贤有言成事在胆。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以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惟胆能生

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文学院 浅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班级:1502 姓名:马金平 学号:150322130204 一.媒介概念 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也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间,从中介入参与其中的活动或组织,表达一种组织形式。 二,媒介的分类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和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龚炜,1988)有时它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巴勒特,1986)有时它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

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戴维·桑德曼等,1991)我们认为,媒介概念的混乱,会引起论述的混乱,而论述的混乱又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而混乱的理论是无法指导传播实践的。 麦克卢汉 在媒介研究大师麦克卢汉笔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是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媒介均可以同人体器官发生某种联系。媒介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施拉姆曾经赞扬麦克卢汉使得“媒介这个曾经主要是艺术家、细菌学家和大众传播学家才使用的词风靡一时”。但是,这种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媒介理论忽略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正如美国学者切特罗姆所指出的:“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虽然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他的历史学却难于置信地缺乏真正的人民。” 德弗勒 德弗勒也从广义的层面建构媒介:“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对媒介的认识也有分歧。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巴特勒,1986)有时它与载体、渠道、讯息纠缠:“媒介就是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浅谈媒介娱乐化及其影响

NEWSWORLD 《新闻世界》 科技进步带来了让人欢呼的“读图时代”: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印刷术所带来的“读”的信息接收途径,而更加习惯于由图片、画面等所带来的“看”的视觉冲击力。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变得轻松、愉快,不需要受众作过多的思考,连原本一些严肃性新闻也加入了这股娱乐化的热潮,整个媒介充斥着娱乐的欢歌。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对媒介娱乐化的现象充满了忧虑与批评。诚然,对于媒介娱乐化现象迅速发展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在看清楚媒介娱乐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从辩证的角度看,媒介娱乐虽然“麻醉”了大众,也为他们衔来了“橄榄枝”。 一、媒介娱乐化的“麻醉”性 愈演愈烈的大众媒介娱乐化风潮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早在波兹曼对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展开强烈的批判之前,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就提出了大众媒介的负面功能说———麻醉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娱乐节目以来,以报纸、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开始了一次栏目内容的大换血,娱乐成分的比重不断增加,严肃性的内容则呈减少的趋势。在媒介娱乐倡导的所谓“感官文化”的刺激下,大众没有了深入思考的时间,这与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积淀而形成的审美能力是背道而驰的。在娱乐快餐面前,审美和艺术似乎成为了虚幻的东西,人们需要的是简单快捷、无需思考的娱乐元素。没有人拒绝这种快乐的“麻醉”,没有人在意报纸上的大幅图片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人质疑电视所制造的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信息环境,人们习惯于支离破碎的“点式”的注意力,连点成线的逻 辑思维能力便退化了。 从传播者的角度,也能看出媒介娱乐麻醉作用的影响,即媒介娱乐削弱了媒体的责任感与公信力。为了迎合受众对于娱乐的狂热追求,媒体选择将娱乐成分不断放大。重大报道和深入评论的内容少了,故事化的软性新闻多了;严肃性的话语少了,煽情而吸引眼球的字眼多了;正统的新闻节目、谈话节目、评论节目少了,与暴力、色情、八卦、琐碎沾边的“法制新闻”、“娱乐新闻”、“超级访谈”占据了报纸的头版、电视的黄金时段和各门户网站的首页。这种以利益为最终目的,以刺激受众视觉和听觉感官为手段的制作方式,背离了媒体环境监视的职责,媒体的公信力也受到影响。 二、大众媒介的“橄榄枝”效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媒介娱乐化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休闲方式。一种现象能够存在并发展几十年,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能不看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媒介的娱乐化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普及大众文化的作用。媒介娱乐具有简单易懂、轻松愉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许多媒体利用娱乐元素制作出了相当数量的节目或栏目,掀起了“访谈热”、“养生热”等等,收视率居高不下。因此,尽管媒介娱乐常常让人联想到煽情、暴力、性等,但也起到了普及常识的作用,与深奥难懂、充满逻辑性的理论书籍相比,一个知识水平一般的人更愿意选择轻松娱乐的方式接受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普及,就像递到手上的橄榄枝,温和而让人愉快。 其次,媒介娱乐还具有化解社会矛盾 的作用。这方面的功能是与其消极影响———麻醉作用相辅相成的。媒介提供的娱乐方式之所以让人乐于接受,是因为它的平和轻松,人们在这种充满娱乐的拟态环境下放松了原本紧张的情绪,集中于矛盾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 三、一分为二地看待媒介娱乐化现象 在评价媒介娱乐化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它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它的正面意义。媒介娱乐不是魔鬼,在“读图时代”不断深化的今天,娱乐的意义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人们的生活需要娱乐,也需要大众媒介传播这种娱乐,过分为媒介娱乐化焦虑,甚至谈娱乐色变,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于媒介娱乐正面功能的发挥,也应当注意“度”的把握,防止其演变为“娱乐霸权”而成为新的控制形式。 媒介娱乐既不应泛化,也不应妖魔化。大众不应该放弃思考的权利,也不要割舍娱乐所带来的满足感;媒体不能为了利益而不顾责任感,也不必将自身变成机械传播信息的机器。“读图时代”既需要“橄榄枝”,也要防“麻醉剂”。■ 参考文献 ①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邵志择:《新闻学概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③文然、任勇胜,《当下中国出版娱乐化现象解析》[J].《中国图书评论》,2006(5) ④宋妍,《十年媒介娱乐文化对受众主体性的培育》[J].《新闻大学》,2008(3)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责编:姚少宝 浅谈媒介娱乐化及其影响 ■佟彧 【摘要】本文从辩证的角度,探讨了读图时代下的媒介娱乐的正负功能,揭示了其普及大众文化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正面社会功能以及降低大众审美能力、思维连贯性和削弱媒体责任感、公信力的负面功能。 【关键词】媒介娱乐正面功能负面功能 学子论文选登 13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