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

(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并开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亚国家:

1、“新月沃地”: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一弯新月,故称“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东部为“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不稳定,两河沿岸农业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

(2)居民:

①两河流域的居民: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②沃地西部:希伯来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一带,曾建立希伯来王国,后来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他们是犹太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大致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带,建立过一些古代小国,造船业、航海业和商业很发达,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3)城市:巴比伦;乌尔;乌鲁克。

2、发展历史:

(1)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小国,标志着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文化成就:

(1)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①历史地位: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②制定目的:为了维持统治。(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③主要内容: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④重要影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即奴隶主是统治阶级,自由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⑤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石柱上部的浮雕描绘的是太阳神正把象征国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这一画面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⑥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⑦法典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规定体现了“残忍与不平等”,与现代法律所包含的“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有本质的不同。

(2)天文历法: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了“太阴历”;规定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3)建筑:空中花园。

(4)文字:①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发明了“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②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形成了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这些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

(三)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进入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3、政治制度:种姓制度。

(1)形成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1)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统一印度半岛)(5)传播:两个方向(两条路线)。向北: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北传佛教)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南传佛教)

(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中国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见课本P9:佛教传播示意图)。

5、课本P30自我测评1: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中,有哪些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

(1)古代埃及: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2)古代西亚:字母文字;七天一星期制度。(3)古代印度:佛教;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夏朝、商朝、西周。(史称“三代”)

1、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头”,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4)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纣王”,展开“牧野之战”(一次以少胜多战役),消灭商朝,建立西周。

(2)青铜铸造业发达:

①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③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在现代是“和平”的象征。与鼎有关的成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

(3)文字:甲骨文

①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4)从课本P12图1—16“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②.说明商朝武器的多样、战争的频繁和军队的强大。

从课本P12图1—17“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商朝制定了严酷的刑罚。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定都镐;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时,西周灭亡。

(1)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对象: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

③诸侯的权利:可以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口,并且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④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⑤影响: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2)宗法制:

①含义: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和继承的制度。

②宗法等级:周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他们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阶级。

③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决定,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利越大。

④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重视人的出身。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

(3)礼乐制度:

①制定: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②目的:以便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③内容: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④孔子为什么重视礼乐制度?

孔子重视礼,重视不同社会等级、社会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而西周时期完善的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⑤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

用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害处:礼乐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一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春秋五霸:

(1)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出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王室衰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争做霸主。

3、齐桓公首先称霸:

(1)称霸原因:

①地理位置——临近大海,物产丰富;处于中原东面,较少遭到各诸侯国的包围封锁;

②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③实力雄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④谋略高明——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2)称霸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4、“尊王攘夷”的含义:

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中原诸国组成联军,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5、战国七雄:

方位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灭亡顺序记忆:韩、赵、魏、楚、燕、齐。

6、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不同点:

(1)目的: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2)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

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消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积极: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更替的过程。

8、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春秋晚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个体农民。社会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

9、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2)目的(旗号):富国强兵。

(3)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10、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统治期间。

(2)主要内容: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军事方面——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政治方面——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4)影响: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成功原因: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诚信,得民心;商鞅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精神。(6)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

(三)百家争鸣: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动荡与变革。具体原因——随着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尝试举出反映老子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P16

以柔克刚;积少成多;转败为胜;无中生有;转危为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未被重用,而法家受到重视?

诸侯争霸: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人民不断反抗,需要用严酷的刑罚加以镇压。

变法运动: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

(1)以德治国:儒家的仁、德、礼和“仁政”思想。

(2)依法治国: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3)以民为本: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

(4)清正、廉洁、自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家的崇尚“自然”,“顺其自然”的思想。

(6)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6、请判断,下列格言分别出自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言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孔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孟子)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家)(韩非子)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老子)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家)(孙子)

(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老子)

(7)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家)(墨子)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

(9)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法家)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

(一)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

1、地理位置: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

2、地理环境: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洋和重叠的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城邦纷纷建立。

3、城邦时代:

(1)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200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2)突出特征:小国寡民。(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3)古希腊重要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4)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

确立标志: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全盛标志: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维护措施(监督机制):陶片放逐法。目的: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以破坏民主制度。

优惠权利:为了鼓励和保证公民积极参政,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城邦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鼓励他们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客观评价:(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积极作用——使雅典公民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地参政议政。消极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5)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你怎么理解伯利克里的这段话?

伯利克里的这段话说对了一部分。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但是,雅典公民只是指成年男性公民,

只占人口的少数,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5)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6)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由哪个国家发展而来的?(马其顿王国)

主要靠什么手段成为帝国的?(军事征服)

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大致包括今天的:(欧洲: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亚洲: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部分,印度的小部分);(非洲:埃及)。

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文化交融方面的贡献:(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二)罗马帝国的兴衰

1、罗马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8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3)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2、罗马的对外扩张:(1)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2)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争霸战争,最终取胜,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3)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称为“罗马帝国的小澡盆”。

3、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共和国设有公民大会和元老院,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4、促使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因素:(1)对外扩张,版图扩大;(2)人口日益膨胀;(3)奴隶制度迅速发展;(4)社会矛盾不断复杂化;(5)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6)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共和国制度无力维持,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的军事独裁统治。

5、“罗马和平时期”:罗马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当时,罗马农业和工商业发达,同北欧、印度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P23阅读卡: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贸易往来)。

6、罗马迅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的主要原因?罗马人具有尚武精神;罗马军团兵种齐全、装备精良、作战英勇、战术高超。

7、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亚洲:巴勒斯坦。非洲: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8、罗马帝国的衰亡:(1)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人民起义不断;日耳曼人入侵。(2)395年,罗马帝国分裂。(3)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4)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

9、基督教的诞生:(1)背景: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被罗马帝国征服,遭受残酷压迫,多次起义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神寄托于“救世主”耶稣。这种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2)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节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象征(十字架)。(3)教义: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组织:基督教会。(5)影响范围:欧洲、北美。(6)公元纪年的由来: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称为“公元元年”。

(三)西方文明之源

1、古希腊文化:

(1)古希腊在民主政治、哲学、科学、文学、戏剧、美术(雕塑)、体育等领域成就斐然,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

(2)哲学: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古希腊著名的

哲学家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画《雅典学院》描绘了古希腊人“勤于思考,热烈辩论”的场景。

(3)科学:阿基米德被称为“力学之父”,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4)文学:《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品。

(5)戏剧: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6)美术(雕塑):公元前5世纪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

(7)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希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古代希腊。

(8)建筑:古希腊剧场;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

(9)名言: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古罗马文化:

(1)法学: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2)文字:罗马在文字上贡献最有世界性。拉丁语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古代西亚的腓尼基字母文字)。

(3)建筑:①建筑类型:宗教建筑——万神殿;纪念性建筑——凯旋门、纪功柱;公共建筑——广场、圆形剧场、斗兽场、竞技场、浴场等;道路工程建筑——高架引水渠、道路。②建筑特点:类型多样;规模宏大;道路四通八达;讲究庄严厚重,多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

(4)“拉丁美洲”的由来:16世纪前后,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者进入中南美洲,因他们使用的语言属于拉丁语系,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

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3、大河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尝试说明为什么这些地域会成为孕育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

大致位于北温带上。地理环境: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洲国家

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一)“中世纪”的含义:

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史称“中世纪”。

(二)西欧封建国家

1、法兰克王国: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势力最强。

2、查理曼帝国:(1)建立:800年,查理在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成为皇帝,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2)分裂:843年(9世纪中期),签订“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西部发展为“法兰西王国”(法国),中部发展为“意大利王国”(意大利),东部发展为“德意志王国”(德国)。

3、英吉利王国: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建立起一些小国。这些小国互相兼并,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英国)。

(三)西欧“封建制度”

1、确立标志:9世纪,随着查理曼帝国的扩张,许多破产农民成为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了封建土地制度,标志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2、主要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基督教会处于垄断地位。

3、对立阶级:封建主和农奴。

4、中古欧洲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的,各级封主与封臣之间结成主从关系,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主从关系。(即每个领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四)西欧“封建庄园制度”

1、西欧农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国王、贵族和教会手中,以封建庄园的形式经营。庄园的所有者:国王、贵族和教会(即封建主);庄园的劳动者:农奴。

2、庄园的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子组成,包括领主的城堡、教堂、磨坊、农奴的住宅、耕地和公共牧场等。

3、庄园的主要特点: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只有个别自己不能生产的必需品如盐或铁,才从外部购买。

(五)西欧“封建农奴制度”

1、农奴应该承担的义务:(1)租种领主土地,要向领主缴纳租税。(2)要为领主服劳役。

2、农奴的特点:(1)农奴常年劳累,常用怠工、逃亡等方式发泄不满。(2)缺乏人身自由,依附于封建主。(3)生活极端贫困,平均寿命较短。

(六)基督教文明

1、“丕平献土”:8世纪中叶,在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夺取了法兰克王国的王位。为了报答教皇,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赠予罗马教会。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基础。

2、法兰克国王与教会之间为什么会建立起合作关系?

基督教宣传“君权神授”的观念认证了国王地位的合法性;国王利用国家的力量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国王和教会之间相互利用,借助对方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3、教会在欧洲中世纪的垄断地位:

(1)政治:教会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还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2)经济:通过巧取豪夺和接受国王的赐赠,逐渐控制了西欧封建地产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地产上经营庄园。剥削农奴,征收“什一税”。(直接占有大量的地产)

(3)思想: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谁反对基督教神学,谁就要受到教会打击迫害。

(4)教育和文化:由于当时老百姓和贵族都不识字,教会便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宣传教义,将基督教的影响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七)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条件:从11世纪起,随着农业的和经济的恢复,人们开始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2、代表性城市:(1)巴黎和伦敦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12世纪时,巴黎成为西欧最大的城市。(2)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活跃。(3)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3、作用:(1)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行会的形成。(2)促进市民阶级的形成。(3)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行会:手工业者按照不同行业组成的社会组织。形成条件——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为了反抗封建领主的欺压,保护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5、“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P34阅读卡。

(1)一些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方式取得自治权。

(2)城市居民还通过斗争摆脱了农奴身份,成为自由人。

(3)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中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消与领主的隶属关系,成为自由人。

6、中世纪西欧的农村与城市、农奴与市民的差别:

(1)政治上:农奴缺乏人身自由,与封建主之间存在封建依附关系。城市市民则享有很大的自由。

(2)经济上:农村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城市则商业发达,贸易繁荣,比较开放。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一)阿拉伯半岛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位于亚洲西南的交通要冲,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和沙漠。

2、生活方式与社会状况:

半岛上的大部分阿拉伯部落长期过着游牧生活。

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上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而互相仇杀,社会矛盾十分激烈。面对社会动荡,各个阶层的人都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二)伊斯兰教的创建

1、背景: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激烈,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统一。

2、创建:(1)时间:610年;(2)创始人:穆罕默德;(3)经典:《古兰经》;(4)教徒:穆斯林;(5)建筑:清真寺。(6)教义: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

3、伊斯兰教教历纪元的元年:伊斯兰教主张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遭到了麦加贵族的反对。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在那里获得支持。这一年因此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元的元年。

(三)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伊斯兰教产生与阿拉伯半岛统一之间的关系

(1)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半岛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2)伊斯兰教宣扬只信奉唯一的神安拉,有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促进半岛统一。

2、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军队取得多次战争的胜利,到他去世之前(632年),伊斯兰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半岛基本实现统一。

(四)阿拉伯帝国

1、建立: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从7世纪中期起,穆斯林军队先后征服了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繁荣: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衰落:由于阿拉伯帝国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建立起来的,社会矛盾日趋激烈,10世纪后,阿拉

伯帝国趋于衰落。

(五)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辉煌的文化成就:

(1)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①数学[这:阿拉伯人在数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的名称。现代“代数学”一词也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数学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编著的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后,直到16世纪仍为各大学的通用教科书。②医学:阿拉伯医学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阿拉伯最著名的医生有:巴格达医院院长拉齐斯,著有《医学集成》。伊本·西那,写有《医典》。

(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主体建筑风格多为宏伟的圆顶,周围环绕拱形回廊与高高耸立的尖塔。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3)文学:《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

2、文化成就辉煌的原因:

(1)阿拉伯民族是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2)阿拉伯帝国时期是阿拉伯文化形成与发展时期,当时人才辈出,他们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3、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1)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产生了“阿拉伯数字”的名称。(3)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4)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5)将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1)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具有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地跨三洲,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埃及、两河流域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很强的包容性。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一)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

1、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

2、5世纪时,大和统一了日本本土。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宗教信仰:日本盛行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日本人信仰多神,特别崇拜太阳神——天照大神。天皇也被称为天照大神的后裔,代表天照大神主宰人间。

3、7世纪: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4、8世纪: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5、10世纪: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

(二)大化改新

1、背景:(1)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2)日本周边,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3)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专制中央集权国家。(4)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

2、过程:(1)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反对改革的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孝德天皇继位,年号为“大化”。(2)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

3、内容:(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2)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4、意义:(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2)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3)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标志。

(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1、使者往来:(1)据史书记载,大约2200年前,中国的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认为他去的就是日本。(2)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印绶。(3)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

2、公元1世纪后中日交流的发展: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

3、大化改新期间:效仿隋唐的政治制度实行改革,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4、大化改新后的中日文化交流:(1)教育: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2)宗教: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3)美术和文学: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4)建筑:710年,日本仿照唐都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

5、有学者认为,像日本人那样自觉地、大规模地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这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

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模仿和创新。

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一)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文化景观?

1、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2、人类在地表上的宗教活动的产物叫做“宗教文化景观”。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二)世界三大宗教

(三)不同的宗教景观

1、不同的宗教景观,让我们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

2、佛教寺庙、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佛教寺庙类似皇宫;基督教堂一般高耸入云;清真寺上面的穹顶建筑。象征意义:佛教寺庙用类似皇宫的建筑来表现它的地位;基督教堂高耸入云显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清真寺上面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

3、一个区域内并存两种以上宗教时,宗教景观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我国甘肃临夏县信奉伊斯兰教,宗教景观是清真寺;与之相邻的夏河县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宗教景观是喇嘛寺。

4、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观往往深深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记:如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从建筑风格上可以发现各自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寺庙类似当地宫廷建筑;日本的佛教寺庙类似于日本的民居。

5、同一地域的同一宗教的宗教建筑,也会在历史长河中发生变化,烙上时代的印记:欧洲中世纪盛行尖顶式教堂,表现升入天堂、神权至上的色彩;文艺复兴后,采用穹顶结构,建筑风格尽显平实、亲切。

6、体现宗教景观文化差异的有:建筑风格样式;文字;色彩;壁画;神像等。

7、影响宗教景观文化差异的因素:(1)文化传统:如中国寺庙大殿对面有戏台,而西方天主教堂前面是广场。(2)自然条件:如中国北方寺庙的戏台在大殿对面,是露天建筑。而中国南方寺庙的戏台却在大殿里面。这是由于南北的气候因素决定的。(3)政治因素。(4)经济因素。(5)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1、原因:(1)连年征战,人民渴望统一,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3)秦王嬴政精心勤政,具有雄才大略;(4)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秦王嬴政统治期间,历经十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3、意义: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4、都城和疆域: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广阔,东到东海,西抵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带。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1)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五帝,将“王”改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2)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朝廷),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统一采用“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有所增加)(秦朝时我们金华属于会稽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来控制百姓。(3)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秦朝还颁布了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盗贼令,并通过文书的上传下达来执行。(这套制度此后长期沿用)。

2、经济方面:(1)统一货币:废除东方六国各自的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2)统一度、量、衡。(3)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3、交通方面: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大修驰道,拆除所有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从此,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

4、思想文化方面:(1)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之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方面的书籍,其余一律集中焚毁。后来又将暗中诽谤他的400多个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2)统一文字:秦统一后,将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出现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5、军事上:P58北击匈奴,夺回了大片土地,为更好地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一)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使国内矛盾激化。暴政的表现有沉重的劳役和兵役;严酷的法律。(2)直接原因:戍边农民因大雨无法按期抵达目的地,按律当死。

2、过程:(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2)刘邦、项羽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先后起兵反秦。项羽先是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西攻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二)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1、功:(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统一车轨等,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郡县制和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过:实施“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实施一系列暴政,如大修宫殿和陵墓,征发徭役和兵役,采用严酷的刑罚等,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三)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1)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刘邦彻底击败项羽,项羽自杀,楚汉之争结束。(2)刘邦获胜的原因:刘邦进入咸阳时,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刘邦善于用人,得到了众人的辅佐。(3)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骄傲自大,听不见意见,纵兵杀掠,大失民心。

2、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四)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实施“休养生息”的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

2、“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

(1)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2)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减轻刑罚,废除了肉刑。

(3)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以至一年内,全国处理的案件只有400起。认为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3、实施“休养生息”的结果——出现“文景之治”:文帝、景帝统治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王国问题的出现

1、刘邦实行“分封制”:西汉初年,刘邦大量分封功臣和同姓子弟为王侯,希望以此巩固汉朝的统治。诸侯国可以自行颁布法律,任命官吏,使用自己的年号、历法,权力很大。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2、王国问题:(1)出现: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无视皇帝的诏令,有的甚至图谋夺取皇位。(2)加剧: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位诸侯王起兵反叛,掀起“七国之乱”。后被景帝平定。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1)颁布“推恩令”。汉武帝规定: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这叫“推恩令”。这样,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了。(2)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3)设立“司隶校尉”,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2、经济:将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极大地增加了中央收入。

3、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加以禁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了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

4、教育: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了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私人传授儒家学说的学者也很多。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通过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汉武帝的其它作为还有:P59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大败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

(三)王莽篡权:

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由盛而衰,矛盾加剧,外戚王莽乘机篡权。初期得到广泛支持,由于改革措施脱离实际,遭到失败。不久,各地起兵反抗,推翻王莽政权。

(四)东汉建立:

1、公元25年,参加过推翻王莽军事斗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统治

日益黑暗。最后,在起义军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开放

(一)秦与匈奴的关系(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1、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2、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大片领土。

3、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2)刘邦即位不久,曾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围困,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居住垦荒,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西汉与匈奴的“和亲”:

(1)“白登之围”后,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2)“昭君出塞”:匈奴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东汉派军大败北匈奴。匈奴势力逐渐消失。

2、东汉与匈奴的文化交流:(1)匈奴贵族派子弟到洛阳就学,回去后传播汉朝文化。(2)匈奴仿制汉式铜器和铁器。(3)汉人从匈奴引进重要畜力——驴、骡、骆驼。匈奴的乐器中、歌舞传到汉地。摔跤、赛马等体育活动也源于匈奴的习俗。

(四)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期,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西域大部分以农耕为主,少部分以畜牧为主。盛产稻、麦、葡萄等农产品,还产良马和玉石。

2、张骞通西域:

(1)经过:①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了十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2)影响: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②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张骞通西域经过的地方现在大致属于哪些国家?(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途中会经过哪些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商旅往来。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外交、军事和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外交: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军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行政管理:公元前121年,汉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何时由谁开辟的?(张骞在西汉时期开辟的)。

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的地方:欧洲的大秦,即罗马)。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到欧洲。

3、丝绸之路经过的今境外部分大致属于哪些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5、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6、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贸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时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7、汉代丝路古镇:库车县(史称龟兹);敦煌;武威;楼兰。

(六)汉朝与朝鲜和日本的交流

1、东汉时,朝鲜半岛上各国与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2、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造纸术的产生、成熟:

1、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质量产量提高,使用逐渐普遍。4世纪以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纸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造价低廉,容易推广,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二)数学成就:

1、《周髀算经》: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2、《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成就:

1、西汉时期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这部书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发明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四)史学成就:

1、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史记》:(1)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3)特点: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4)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五)宗教: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1、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寺庙“白马寺”。

2、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强。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跨有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兵势最强。

3、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原因:(联系课本P75资料和所学知识)

①资料1: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操精于谋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资料3:曹操以诚心待人,能宽容人。③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袁绍所没有的政治优势。

4、“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

(1)刘备“三顾”的原因: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吸引人才的诚意。(2)诸葛亮“二拒”的原因:当时政权分立,形势严峻。(3)诸葛亮的策略: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援而不可图”;对刘备:控制西南少数民族,结盟江东,内修政治。总的策略: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6、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修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展,蜀锦非常有名。(3)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7、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退步。因为:秦汉时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三国鼎立后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加剧了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属于大规模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8、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266-280-316)

(1)建立:263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3)灭亡:晋武帝死后,晋

惠帝无力处理政事,西晋皇族起兵争夺皇位,严重动摇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也为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契机。316年,匈奴人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统治。

2、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发展: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垦出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是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③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开始使用粪肥。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⑤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手工业发展:①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高,丝织品产量激增。②棉布生产和使用逐渐发展。③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④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3)联系课本P79资料,说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酷热的状况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③江南民众与北方移民的辛勤劳动。④北方人民迁到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4)影响: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的政局演变

(1)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连年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割据局面结束。

(2)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史称“北朝”。

2、北方的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的因素:①少数民族的内迁;②黄河流域的统一;③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4)民族融合的表现: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传入中原)、服饰、家具(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音乐舞蹈、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生产方式的融合: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

(5)北魏孝文帝改革

(A)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B)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内容: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②汉化政策(禁止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穿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D)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6、课本P82资料:

(1)资料1中,胡服与汉服的区别: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2)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3)资料3中,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蕴含着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促进民族融合,使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减弱。(3)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后来是前秦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曹操、诸葛亮、北魏孝文帝等。(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科技:(1)祖冲之: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①数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了一千年。数学著作《缀术》。②天文学: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只相差50秒;“祖冲之山”和“祖冲之星”。③机械制造:造出“千里船”和“水碓磨”。(2)贾思勰:北朝著名的农学家。著作《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2、艺术:(1)书法——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吸收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圆转流利”。当时人评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2)绘画——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的“三绝”:才绝、画绝、痴绝。)(3)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的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特点。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造像风格上有哪些差异?云冈造像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龙门佛像肃穆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中原文化的风采。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活泼开放,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一)隋的兴亡(581-589-618)

1、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2)隋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打败突厥,稳固后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出现隋文帝统治时出现了开皇之治)(3)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影响: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4)灭亡:隋炀帝实施暴政(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引发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课本P87“隋大运河示意图”①一个中心:洛阳。②两个端点:南起余杭,北至涿郡。③四段:

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沟通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开凿的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4)联系课本P88的资料,评价大运河。①积极作用:大运河作为历代漕运要道,在沟通南北经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隋炀帝滥用民力,挥霍浪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①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绝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显示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发达。②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如漕运;四大徽班沿运河进京,为京剧形成奠定了基础。③京杭大运河还是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证者。如十里红妆。

3、隋朝的制度创新:隋文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

(二)唐的盛衰

1、唐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和灭亡

(1)建立:617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下长安。618年,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2)强盛: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3)衰落: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4)灭亡: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2、“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1)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重视君民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国家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诏令的审核;尚书省及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特点: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完善隋代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选官标准:才能。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课本P89资料:唐太宗这番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

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豪门大族,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用一句话评价武则天(为武则天写一句碑文)(1)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3)毛泽东:“武则天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4、“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①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姚崇、宋璟。

②重视地方吏治:关注各州刺史,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虚心求谏,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2)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①农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的发明)和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的发明),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②手工业:

2018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动物、哺乳动物);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例:青蛙蛇。 1、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海葵(被称“海中之花”)、海蛰、珊瑚虫、水螅(身体有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 (3)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①海蜇经加工可食用。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 珊瑚礁的作用:①形成岛屿;②加固海岸;③为海底鱼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2、扁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但涡虫自由生活) (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精巢发达,呈树枝状得名)、血吸虫、绦虫。 (3)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①人或动物如实使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的鱼虾,就会感染该病。 ②我国南方流行的血吸虫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 3、线形动物(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农作物体内) (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生殖器官发达。)、蛲nao虫、钩虫、丝虫、线虫。(3)预防蛔虫病的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蔬菜水果洗干净,饭前便后洗手; ②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做肥料使用。 4、环节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以植物的枯枝、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主要运动器官肌肉,刚毛辅助运动,靠近环带的为前端。)、沙蚕、蛭(3)与人类的关系:

2018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8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 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 一、从猿到人 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 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 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 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 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 旧石器、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气候有什么特点? 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汇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2.四大文明古国的社会阶级 4.《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性质):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统治的工具。

5.印度种姓制度 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列举四大文明古国中对现在还有直接影响的成就 (1)古埃及的太阳历; (2)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3)古印度人发明的通用计数法 (4)古埃及的几何学、解剖学,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面积,推算圆周率为3.16; (5)古印度的佛教 (6)古代中国的文字 8.古代印度的佛教 1)佛教产生的时间: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佛陀,佛,释迦牟尼) 3)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盛一时,向外传播。 5)北传经中亚到中国内地,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传佛教(印度——中亚——东亚) 南传到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南传佛教(印度——东南亚) 6)宗教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①宗教倡导的宽容、慈善、诚信、尊重生命等观念对于社会道德改善和提高,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②宗教的负面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过度的信仰可能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产生,有害于社会等。 7)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西周 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 2.分封制和宗法制 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规范贵族的身份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人教版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海蜇B.海葵C.乌贼D.珊瑚虫 2、下列各项与生殖没有关系的是() A.孢子B.芽孢C.精子D.卵细胞 3.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其原因是() A.蚯蚓必须生活在水中B.使蚯蚓的呼吸能正常进行 C.以此增加蚯蚓的灵敏度 D. 使蚯蚓完成受精作用 4、国宝大熊猫“团团”、“圆圆”作为大陆人民的友好使者被赠送到我国宝岛台湾。下列不属于大熊猫主要特征的是() 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 C.牙齿分化 D.变温动物 5、下列模式图中,能正确表示骨骼肌与骨、关节之间关系的是() 6、能正确表示生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连线的是() ①蚯蚓——体壁②蝗虫——气门③鱼——鳃④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④B.①②C.②④D.①③ 7、以下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错误 ..的是() A.细菌比真菌个体更细小B.真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C.剩饭变馊主要由细菌造成,而发霉则是由真菌造成D.真菌的菌落多有外观可见的颜色8、梅雨季节,衣物和皮鞋上常常“长毛”,这些“毛”是() A.螺旋菌B.杆菌C.酵母菌D.霉菌 9、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上“万物之灵”,从行为理论上分析,是人类哪方面行为能力最强所致?() A.捕食行为B.学习行为C.防御行为D.社群行为 10、人们将人类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是大肠杆菌制造出能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这种技术叫() A.仿生学B.发酵C.克隆D.转基因技术 11 、做面包,包子需要的微生物是() A.酵母菌 B.乳酸菌 C.甲烷菌 D.根瘤菌

2018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汇编

2018 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汇编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 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3.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长成一个 新个体。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 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牙接两种。 嫁接成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以确保成活。 5.植物的扦插(如薄荷的扦插P.7 ) a.茎剪成 15-20 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 水分散失。保留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

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6.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7.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意义 (1)无性生殖新个体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后代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一致。优点:后代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两个亲代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对于生物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举例:家蚕、蜜蜂、菜粉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 育成熟,仅有翅芽,称为若虫,蝗虫的若虫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 3.昆虫生殖发育特点: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P12 练习]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 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 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知识要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 1: 1、爱琴文明形成于公元前 2000年起, 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历时约 800年,是 古希腊文明 的开端。 2、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 5 世纪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构是陪审 法庭。 4、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弱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 16 世纪。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叫 做“中世纪”(即 3 世纪到 16 世纪)。 雅典 :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使城市繁荣起来。 雅典的民主制: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 ②“五百 人议事会” ③官员抽签产生 ④陪审员抽签产生 ⑤陶 片放逐法保证民主 民主制的评价(实质):①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 政议政 ②建立在奴隶 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 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斯巴达的军事 :①一生都服从军事需要 ②男孩 7 岁 开始军事训练 ③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 阿拉伯半岛 :处于亚洲西部的炎热地带,气候干旱。 伊斯兰教与阿 拉伯创立 :穆罕默于 622 年创立阿拉伯国 家, 去世前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8 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10 世 纪以后就逐渐衰弱下去。 知识点 2: 彼此争战,消 耗很大,公元 前 5 世纪晚期 以 后,古希腊 就衰弱下去。 古希腊文明 相 继兴衰的欧亚国 查理曼帝国 王政时代 :公元前 700 年左右,罗马在地中海沿岸的亚 平宁半岛兴起,经历了 200 年的王政时代。 共和国时代 :公元前 500 年左右,建立了罗马共和国。①共 和国的执 政官权利很大,扈从肩上有“法西斯”。②罗马人 崇尚武力,军队作战英勇,战术高超。军团有青年兵、壮年 兵、后备兵, 又分工兵、 机械兵和骑兵,具有集团军的优势。 帝国时代 :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 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① 2 世纪, 地跨三洲,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② 3 世纪,分 裂为东、西罗马, 476 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从王政时 代进入共 和国时代, 在屋大维 建立帝国 后迅速扩 张,成为地 跨三洲的 大帝国。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查理统治时 期征服了西亚绝大部分地区。 查理曼帝国 :①800 年,在罗马, 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 式,查理曼帝国诞生,查理是第一个皇帝。②封建制度 形成。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帝国分裂与英国兴起 :843 年,凡尔登签定条约, 三分帝 国。后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同时英国兴起。 从王国到 帝国的转 变中,封建 制度逐渐 形成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 教与 阿拉伯 的共 同发展

2018-2019最新八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8-2019最新八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动物学家在南美发现一种被称为树懒的动物。这种动物行动非常缓慢,身上长有长毛,胎生、哺乳。根据树懒这些特征应归类为() A.哺乳动物 B.昆虫 C.鱼 D.鸟 2.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骨与骨之间多以关节相连 B.骨骼肌的两端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C.一个动作的完成需多块骨骼肌协调 D.骨骼肌收缩需消耗能量 3.通过学习认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我们知道空中飞行的动物() A.都是脊椎动物 B.都是无脊椎动物 C.既有脊椎动物,又有无脊椎动物 D.既不是脊椎动物,也不是无脊椎动物 4.下列常见的动物中,名字中都有一个“鱼”字,但真正属于鱼的是() A.鲸鱼 B.娃娃鱼 C.章鱼 D.带鱼 5.下列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6.明明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鱼,发现卖鱼的叔叔不断向鱼池里面通入气体,这样做的目的() A.促使鱼多活动,增加鱼的活力 B.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使鱼获得足够的氧气 C.使鱼向四面散开,充分利用水体 D.提高水温,使鱼生活的时间长一些 7.小林同学仔细观察山地野猴和动物园的猴子,发现了猴子一系列有趣的行为。这些行为属于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是() A.野猴看到陌生人时逃走 B.动物园的猴子向人“行礼” C.野猴爬到树顶摘桃子 D.动物园的小猴子向游客索要桃子 8.渡渡鸟灭绝后,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再也没有种子发过新芽,渡渡鸟对大颅榄树最重要的作用是() A.取食其种子减少其数量 B.产生粪便供树生长 C.有助于大颅榄树种子萌发 D.保护不被其他动物伤害 9.麻雀因啄食农作物曾被列为害鸟,我国开展过“剿灭麻雀”运动。这种做法最主要的危害()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生物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冰箱时,人们就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下列对食物的处理方法中,哪个与发酵技术无关 A.人们把可可豆和细菌混合在一起,酿制成一种巧克力味的饮料 B.用细菌处理后的牛奶,可产生固体的凝乳,再把凝乳加工成千酪 C.将大豆、小麦、盐等碾碎,混以细菌等微生物,制成豆酱 D.将吃剩的肉食冷冻在雪堆中 2.一位同学在牛奶琼脂培养基上接种了甲、乙两种细菌,同时还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几天后,盐水浸过的纸片周围只有乙细菌生长,没有甲细菌的生长.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A.不同的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是不一样的 B.这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样的 C.甲、乙细菌都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D.甲、乙细菌都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3.微生物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时刻都在接触微生物,那么你认为下面四个同学对微生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A.小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B.王芳: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C.李明: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D.张磊:腐生性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4.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真菌都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 B.动物和人类将免于病患 C.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D.动植物遗体残骸堆积如山 5.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宁夏红果酒凭借独特的创意,不仅成为宁夏馆的亮点,更是世博会上创意经济的主角。制作宁夏红果酒所用的微生物是 A.酵母菌B.乳酸菌 C.醋酸茵D.放线菌

二、非选择题 6.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这样的生物属于___生物。 7.如图是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细菌各部分的名称:[1]______,[4]______,[5]_____,[6]______。 (2)从形态上看此细菌属于______菌,除此之外细菌的形态还有_____和__________。 (3)细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假设你手上有8个细菌它们以每20分钟的速度繁殖,在没有洗手或其他影响细菌生活繁殖的情况下,则2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菌如木耳的生殖方式是______。 8.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发酵现象。 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往瓶口,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的窗台上,观察瓶中的情况,瓶中液体会不会冒出气泡,气球会不会胀大。 (1)实验现象:①瓶内的液体_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冒出气泡;②气球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慢慢胀大。 (2)分析过程: ①搅拌的目的:使酵母菌与糖充分混合; ②加入温开水的目的:给酵母菌提供生存所需要的_______和水分。 ③加入糖的目的是给酵母菌的生活提供_________。 (3)原理分析: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属于____________(选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生殖方式是_______,营养方式是_________。 9.为了探究某种细菌的分解作用,生物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P5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 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 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7、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我测评]1.正确答案为B和C。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思考。 3.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4、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P12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5、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观点,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人是由古猿进化而 来的,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2、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称为史前时代。在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石制和木制工 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人工取火的成功,农耕、畜牧的发明,定居生活的实现。 3、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 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以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5、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开始使用天然火,巳掌 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6、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洞穴,巳会人工取火。山顶洞 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了。山顶洞人除了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经过磨光和钻孔处理的小件器物。巳使用骨针。但山顶洞人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7、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还发明了陶器。 8、大约一万年以前,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起来。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 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于是,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野生动物,以补充食品。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九千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10、19世纪末,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岩壁上发现许多动物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这里人们的 狩猎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制作了项链,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也有了宗教意识。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半坡遗址出土了小口尖底瓶,证明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11、古代西亚,流传着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描写特洛 伊战争故事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特洛伊人用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12、炎帝的功绩有: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 器,开辟集市。黄帝的功绩有: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13、炎帝和黄帝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 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2017-2018年八年级上生物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上生物试卷 第1页 共4页 八年级上生物试卷 第2页 共4页 华宁六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 生物 试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考场编号: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 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 ) A.跳跃 B.行走 C.爬行 D.游泳 2、下列除哪项外不是动物运动的主要意义是( ) 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 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 C. 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D.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 3、医生在给骨折病人做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的结构是: ( ) A 、骨髓 B 、骨松质 C 、骨密质 D 、骨膜 4、提一桶水上楼,这时手臂上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分别是:( ) A .收缩,收缩 B .收缩,舒张 C .舒张,收缩 D .舒张,舒张 5、少年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变形,原因是骨成分的含量 ( ) A. 有机物多于1/3,无机物少于2/3 B.有机物约为1/3,无机物约为2/3 C. 有机物约为2/3,无机物约为1/3 D.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多于2/3 6、当控制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这些肌肉将( ) A.能收缩但不能接受刺激 B. 不能收缩但能接受刺激 C.可能萎缩并导致瘫痪 D.肌肉活动不受影响 7、脱臼是指( ) A.关节头从关节囊中脱出 B.关节软骨从关节面上脱离 C. 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 D.关节韧带从关节囊上脱离 8、动物适于飞行的结构不包括 ( ) A.昆虫的足 B.昆虫的翅 C.鸟的翼 D.蝙蝠的翼膜 9、下面哪一项不是运动系统的功能? ( ) A.运动、保持体形 B.支持体重 C.促使心肌发达 D.保护内部器官 10、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行为 ②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行为 ③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④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 A.①③ B.②② C.②④ D.①④ 11、两只雄性织布鸟在繁殖季节为争夺筑巢的树枝,发生激烈打斗行为,该行为属于: ( ) A 、取食行为 B 、攻击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繁殖行为 12、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 A 、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B 、找到配偶 C 、逃避敌害 D 、找到食物 1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采取( ) A 、观察法和文献法 B 、统计法和推理法 C 、观察法和实验法 D 、所有方法综合使用 14、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 ) A .用摄影机拍摄猎豹的动物,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B .用望远镜观察大猩猩的活动 C .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感 D .大熊猫繁殖基地用闭路电视研究大熊猫的生产过程 15、蚂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 行为应属于( ) A .取食行为和社群行为 B .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C .攻击行为和社群行为 D .学习行为 16、受精卵中成对的基因( ) A 、必全为显性 B 、必全为隐性 C 、必为一显性一隐性 D 、以上都有可能 17、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 ) A .卵、若虫、蛹、成虫 B .卵、蛹、成虫 C .卵、蛹、若虫、成虫 D .卵、若虫、成虫 18、鸟卵中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结构是( ) A 、卵白 B 、卵黄 C 、胚胎 D 、卵白和卵黄 19、下列各项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 )

2018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中考考点精华识记(思维导图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水螅、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等。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涡虫、华枝睾吸虫,绦虫、血吸虫等。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秀丽隐杆线虫等。 4.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沙蚕、蛭等。 6.可以根据蚯蚓的环带来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靠近环带的为前端。 7.蚯蚓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就是通过湿润的体表完成呼吸的。因此,在观察蚯蚓的过程 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下雨天蚯蚓跑出地面主要是为了呼吸。 8. 医学上可以利用蛭的唾液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9.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河蚌、扇贝、缢蛏、蜗牛、乌贼、鲍鱼等。 10.贝壳、珍珠质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是鳃。1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1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种类数的80%以上。 13.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昆虫的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因此会发生蜕皮现象。 14.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感觉器官是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摄食器官是口器; 呼吸器官是气门;运动器官三对足和两对翅位于胸部。 15.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16.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蝉、蜘 蛛、蝎子、蜈蚣、虾、蟹、蚊子、蜜蜂等。 17. 无脊椎动物是指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脊椎动物是指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 物。 18.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19.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0.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鱼的体型呈流线型,能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体表常有鳞片覆 盖,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作用。 2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颜色为鲜红色,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能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 鱼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水从口进去,由鳃盖后缘出来,出来的水含氧量减少,含二氧化碳量增多。22.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 用游泳。 2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 皮肤可辅助呼吸。代表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 24.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代表 动物有蜥蜴、壁虎、龟、蛇、扬子鳄等。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25.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1)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正羽排列呈扇形,有利平稳飞翔和滑行。 (3)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利于减轻体重。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龙骨突。 (4) 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5)视觉发达,有的能在疾飞中捕食。 (6)用坚硬的角质喙啄取食物,没有牙齿,可减轻体重。 (7)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可减轻体重。 (8)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的需要。 (9)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26.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7.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 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 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 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 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 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双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古代印度 1.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 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3.种姓制度: 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一婆罗门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 二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 统治阶级三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 第一第二等级 四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 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 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2017-2018八年级上学期生物试卷

天津市部分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生物 (Ⅰ卷)[注:只交Ⅱ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请将答案填在Ⅱ卷表中)。 1.水螅的体壁由()细胞构成 A.单层B.多层 C.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D.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三层2.下列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A.龙虾B.乌贼 C.绦虫D.海蜇 3.假如你要去挖蚯蚓,应该到哪样的土壤中去挖 A.湿润的土壤B.疏松的土壤 C.富含有机物的土壤D.以上三项都是 4.把蝗虫的头部置于水中不能使它窒息,原因是 A.蝗虫可以吸收水中的空气B.蝗虫可以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C.蝗虫通过气门进行呼吸D.蝗虫可以几小时不呼吸 5.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主要是 A.呼吸B.解渴 C.调节体温D.取食 6.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很多农田害虫的天敌B.幼体生活在水中 C.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D.属于爬行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是鱼B.鲸鱼是鱼类最大的一种 C.腔肠动物、扁形动物都比较低等D.乌龟是甲壳动物 8.狼是食肉动物,其最发达的牙齿是 A.门齿B.犬齿C.臼齿D.智齿9.下列关于细菌真菌培养的过程,培养步骤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冰箱 B.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冰箱 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30℃恒温箱 D.配制培养基→接种→30℃恒温箱→观察 10.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单细胞生物B.病毒能够独立生活 C.病毒是一种能使人致病的菌类D.病毒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11.下列关于鸟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以外,绝大多数都不善于飞行 B.家禽是人类食物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C.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观鸟增进了人与鸟之间的情感 D.猫头鹰是鼠类的天敌,啄木鸟可捕食农林害虫 12.与其他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口中有牙齿B.用肺呼吸 C.身体分节D.胎生哺乳 13.鲤鱼、娃娃鱼、鲸鱼这些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有 A.0种B.3种C.2种D.1种

2018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第八章. 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咳镇 咳药?抑制咳嗽反射,缓解咳嗽症状祛痰药痰?降低痰液粘稠度,使痰液易于咳出喘平喘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第一节平喘药哮喘是一种 以呼吸道炎症和呼吸道高反应 性为特征的疾病。哮喘曾被认为是一种呼吸道平滑肌功能异常

的疾病,近年来认为哮喘是一种继发于抗原过敏。慢性呼吸道炎症的. 环境因素遗传易感个抗过平喘炎症细胞、 炎症介质神经调节失衡及气细胞因子的相 互作使用糖皮质激平滑肌结构功能失与其他抗炎药制气道炎气道炎气道高反应环境激发 因支气管平滑肌痉支气管张支气管哮喘.平喘药分类1.气道扩 张药(1)β受体激动药:分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类,?前者如沙 丁胺醇、特布他林、克仑特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后者如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2)

茶碱类:如氨茶碱、二羟丙茶碱。?受体阻断药:如异丙托溴铵、氧阿托品。(3)M?. 2.抗炎抗过敏平喘药(1)糖皮质激素:如曲安西龙、倍氯米松。?(2)抗过敏平喘药:如色甘酸钠、酮替芬?孟鲁司特、扎鲁司特。白三烯受体拮抗剂:(3)?. 一、支气管扩张药目前认为,细胞内cAMP/cGMP的比值决定支气管的功能状态。AMP/cGMP 的比值↑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肥C?大细胞膜稳定、过敏介

质释放减少,有利于哮喘的缓解;反之,则引起哮喘发作。?.(一)茶碱类----氨茶碱【药理作用与应用】?含cAMP抑制细胞内磷酸二酯酶,增加1.平喘作用:?用于各量,扩 张气管,抗炎、增强呼吸机收缩力,,重症及持续状态,静注型 哮喘正性肌力作用,增加血流量,抑制强心、利尿:2.?重吸收。 心源性哮喘和心性水肿Na+、免疫调节和抗炎3?治疗胆绞痛、松弛胆道平滑肌:4?.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知识要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1: 1、爱琴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起,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2、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构是陪审法庭。 4、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弱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16世纪。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叫做“中世纪”(即3世纪到16世纪)。 知识点2: 古希腊文明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雅典: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使城市繁荣起来。 雅典的民主制: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 ②“五百 人议事会”③官员抽签产生 ④陪审员抽签产生 ⑤陶 片放逐法保证民主 民主制的评价(实质):①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 政议政 ②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 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斯巴达的军事:①一生都服从军事需要 ②男孩7岁开始军事训练 ③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 彼此争战,消耗很大,公元前5世纪晚期以后,古希腊就衰弱下去。 古罗马 王政时代:公元前700年左右,罗马在地中海沿岸的亚 平宁半岛兴起,经历了200年的王政时代。 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建立了罗马共和国。①共 和国的执政官权利很大,扈从肩上有“法西斯”。②罗马人 崇尚武力,军队作战英勇,战术高超。军团有青年兵、壮年 兵、后备兵,又分工兵、机械兵和骑兵,具有集团军的优势。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 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①2世纪, 地跨三洲,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②3世纪,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从王政时代进入共和国时代,在屋大维建立帝国后迅速扩张,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 查理曼帝国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查理统治时期征服了西亚绝大部分地区。 查理曼帝国:①800年,在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式,查理曼帝国诞生,查理是第一个皇帝。②封建制度形成。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帝国分裂与英国兴起:843年,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后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同时英国兴起。 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中,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阿拉伯半岛:处于亚洲西部的炎热地带,气候干旱。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创立:穆罕默于622年创立阿拉伯国家,去世前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城市),10世纪以后就逐渐衰弱下去。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的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