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一
一、填空题
1.孔德 19世纪30
2.社会需要
3.直接交往 情感性
4.血缘关系 业缘关系 地缘关系
5.米德
6.家庭 学校 邻里社会
7.人的社会化
8.集中决策模式 民主决策模式
9.自给性强 生活水平低 同质性高
10.财富 声望 权力
11.科层制
12.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13.社会关系失调 人与环境关系
14.个案工作 团体工作 社区工作
15.文化类型 历史三段说
16.经院学派(后工业社会派) 罗马俱乐部学派(悲观学派) 赫德森学派(乐观学派)
17.方法论 调查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具体技术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
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所谓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
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
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
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
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
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
X理论认为
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
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
并以惩罚相威胁
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
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
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
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

5.是指在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和形成的社会制度
它是人类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制度
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6.也称公意
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
是众人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
发挥社会控制作用

7.即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状态
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

8.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

的概念
他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未来发展方向是控制技术的发展和靠智能技术决策

9.研究假设是通过调查研究所要证实的关于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
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是调查研究之前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三、简答题
1.(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
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3)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与自然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时尚形成条件:
第一
社会对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的宽容
第二
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名人)的示范也常对时尚的流行起推动作用
第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对时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第四
时尚发达与否受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制约

健康的时尚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
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
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
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第三
健康的时尚对落后观念的冲击

负面效应:第一
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
第二
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3.城市化概念
纵观世界城市化过程
如下几个因素对它发生了积极影响:
(1)经济发展的促进

(2)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管理机构的完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3)城乡差别
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

(4)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
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现实条件

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相结合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4.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
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人意见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
少数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
会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言行
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

社会舆论可产生两种控制效果
当它代表的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意见
它有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
但是
社会舆论未必能对社会现象给以正确评价
特别是对新生事物
革新者畏于人言
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
这时它的控制作用就属于消极的

四、论述题
1.传统婚姻家庭特征:(1)传宗接代是婚姻的目的
(2)用包办方式缔结婚姻
当事人没有发言权
完全听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3)强调门当户对
注重经济利益
(4)推崇男尊女卑
重男轻女的权力原则
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5)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家庭制度的进步表现为: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新《婚姻法》的颁布
砸碎了封建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枷锁
推翻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支配
代之以新的、自由平等的婚姻制度
使男女在婚姻关系和一般家庭关系中
得到了法律上平等的权利

2."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
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
因此通过多劳多得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
提高效率
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
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
因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
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而来工厂做工的
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的
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
对人给予基本关心
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劳动效率
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
对管理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许多管理思想就源于此理论

3.提示:参见教材第九章第三节中有关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内容
集中表现在七种提法上


参考答案二
一、填空题
1.《群学肄言》
2.生存 享受 发展
3.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规范需要
4.库利
5.非组织性 突发性 反常性
6.人有语言能力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7.抚育和赡养功能 休息和娱乐功能
8.泰罗
9.大聚居、小分居
10.功能论 需要论 天才论
11.概念系统 规则系统 组织系统
12.教育 健全法律体系
13.物质资料再生产
14.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15.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
16.第三次浪潮
17.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
二、名词解释
1.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
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
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了解这个涵义
可从三个方面着眼:(1)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
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
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或发展
(2)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完全主观的
有其客观性
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3)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是客观事物
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
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2.自致角色
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后天活动与努力的结果

3.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可分为软性

和硬性的两个方面
所谓软性的
是指人们的信念、习惯、风俗、传统道德、伦理一类的规范
硬性社会规范
主要指法
它包括国家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一系列强制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部分

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5.是指当某些社会行为规范不相协调以致相互冲突时
人们利用一种社会制度所允许的行为规范来对抗另一种规范以逃避可能遭到的制裁的现象
即当某种行为在用一套行为规范衡量可能会被制裁时
行为者利用另一套行为规范作为挡箭牌
保护自己的行为
由于后一种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制度所认可的
所以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逃避
制度化逃避常常在社会发生变动
新旧制度和规则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出现

6.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
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7.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8.社区服务是指在一定的社区内
以社区居民的自愿、互助为基础
以社区中有特殊需要的困难人群为重点对象
同时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为他们排忧解难
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服务活动
与商业服务追求经济效益不同
社区服务强调的是服务

9.它是运用一定的抽样方法从研究总体中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
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来说明研究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方法
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等方式

三、简答题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第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
属于哲学的范畴
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科学

第三
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4.第一
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

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第二
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
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
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
离婚问题

四、论述题
1.提示:(1)竞争和合作的涵义;(2)竞争与合作并无实质上的冲突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
处于一个范畴内辩证的统一体之中
(3)举例说明

2.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1)内部分工
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
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
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
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
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
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
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

但是
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
而是纯粹理想型的
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
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
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性
影响组织效率

由此看来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而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正功能而避免负功能
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
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3.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同以往社会发展过程不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就越来越强烈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或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举例说明

其次
科学技术也促进了社会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
举例说明

第三
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表现在:科学技术研究队伍的扩大;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多
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研究组织规模从单个组织发展到国家规模
由单个国家发展到世界性的规模

反之
社会发展会更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答案三
一、填空题
1.理论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2.《调动人的积极

性的理论》
3.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规范文化
4.镜中交往
5.骚动 社会动荡不安 时尚
6.稳定性 可变性 倾向性
7.血缘家庭 对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
8.马克斯·韦伯
9.政治组织 文化教育组织 军事组织
10.剥削
11.家庭制度 经济制度
12.内心信念 社会舆论
13.人口数量庞大 人口素质低
14.乡村建设运动 晏阳初 梁漱溟
15.帕雷托 帕森斯
16.罗马俱乐部
17.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
二、名词解释
1.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
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
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
这种需要称为优势需要

2.也称流行
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人对某种新出现的事物或行为方式认同、崇尚和效仿形成的现象
对某种时尚的追逐达到狂热、不理智的程度称时狂

3.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
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
大至一个民族或国家
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

4.城市化是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城市数目增加一般由非农产业发展促成;城市规模扩大一方面因城市人口自身繁衍
另一方面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造成
由于后一种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
因此
城市化又主要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进入城市的现象

5.也称违规行为
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
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6.是指帮助社会生活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
解决困难
预防问题的发生
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
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7.是指在一个社会中
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
在这种变动中
社会结构逐步重组
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地位
不可避免会引起变动
其基本形式一是社会进化
一是社会革命

8.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
也称为职业流动
代际流动即两代人之间的流动
即父辈和子辈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
大量的代际流动现象
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加剧和变动的趋势

9.典型调查是在对研究对象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研究方式

三、简答题
1.第一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第二是1

949年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是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第五是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

2.(1)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
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
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
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2)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
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3)不同点: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
而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
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

3.(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3)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4)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4.(1)自然环境的变化

(2)人口的变动

(3)文化、科技的发明、发现、传播

(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四、论述题
1.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
(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
城乡居民
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
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
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
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3)行政推动
社会保障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
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
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这种社会保障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
稳定了社会秩序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保障水平低;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
使一些人滋生了消极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
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

改革方向:
(1)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保障范围
完备保障项目
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
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农村条件
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3)发展社区服务
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

障资金的不足

(4)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2.提示:本问题在教材中未作集中讲述
回答此问题可考虑如下几个层次:(1)简述城市化的涵义;(2)指出我国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从城市先进于农村
在国家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角度论述);(3)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走大多数农民进城的道路;(4)叙述我国城市发展政策;(5)指出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想法及其意义

3.提示:(1)贫穷的概念
(2)我国的贫穷问题十分严重
从世界水平看
我国一直受贫穷困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我国的反贫穷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3)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通过社会发展
来达到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
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
逐步摆脱贫困
走向富裕
同时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调整
变单纯的分散救济为整体经济开发
变"输血"为"造血"等
(4)经过数年的努力
我国贫困问题逐步缓解
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5)当然
在反贫穷过程中
还有许多问题:反贫穷只注重经济开发
而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
有的地方扶贫效果不明显等


参考答案四
一、填空题
1.康有为 1891
2.宏观上 微观上
3.遗传因素 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
4.合作 冲突 顺应
5.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6.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7.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8.X理论 Y理论
9.优先发展农村 优先发展城市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10.社会分层
11.政治制度 宗教制度 教育制度
12.社会反应他人定义(加标签)
13.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贫穷文化论 社会环境剥夺论
14.农村救灾 "五保"制度 合作医疗
15.五德终始
16.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17.访谈法 问卷法 观察法
二、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2.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
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
在社会交往中
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
就像照镜子一样
看到了自己

3.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内部分工
职位分等
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成员受过专门训练
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
组织内部有严格细密的规章制度
这是

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4.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的劳动分工的需要
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社会的分化也就越来越复杂
社会分化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生物的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5.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
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
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6.是社会在发生剧烈变化时
原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失效
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
从而使得社会成员茫然不知所措而出现的反常现象
关于社会失范发生原因和引起后果的理论称社会失范论
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

7.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
以复兴和建设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较有影响

8.是指社会中某一个人
当他的行为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中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类型或模式时
在这个模式上
其他的人也可以以他的行为为基础
充任同样角色
这种类型或模式
就叫角色模式

9.操作化是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抽象命题或概念变为具体的、经验的、可直接测量的具体概念和测量仪器的过程

三、简答题
1.(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
在微观分析上
一定程度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2.(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3.(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
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
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
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
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
但也有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
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
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
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

活方式有关

(5)另外
在农村
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
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4.社会分层是社会在结构上形成的上下不同而具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
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
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声望
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权力
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
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这三个标准既互相联系
相辅相成
也可在不同情况下作独立考虑

四、论述题
1.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风格
是一时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流行涉及到服饰、音乐、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
流行具有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选择性等特点
通常来说
人们往往关注流行的负面影响
例如:流行时讲究新奇、奢侈
往往会给社会财富带来很大的浪费
流行还会刺激起人们的攀比心理
使一些人不顾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去赶时髦

但另一方面
追求流行又是人们一定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方式
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一方面
它可以满足人们希望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引人注目的心理需求
在竞争性强、地位意识较浓的现代社会里
它是人们向别人表明自己的社会特征和个性特点的一种手段
例如:对自己的承认、个人威望、自我显示、自卑的补偿、心理上的安慰、从众等
流行具有许多积极的功能
包括表达社会感情、形成社会风气、增加社会同质程度、传播新的价值观念、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社会控制等

2.提示:(1)我国城乡关系到经历了城乡对立
进入城乡差别阶段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乡差别是城乡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差异
(3)解放以来
我国在城乡关系的处理上一般偏重城市利益
从而形成城乡二元结构
(4)城乡二元结构既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5)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缩小城乡差别:城市发展政策、城乡沟通、城市支援农村
(6)在缩小城乡差别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标是城乡协调发展

3.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系统
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作用下
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病态现象
这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侵蚀社会有机体
妨碍社会运行
而且还可能导致社会解体
使社会陷入恶性运行状态
因此
一定意义上讲
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当前
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中
诸多属于必发性的
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腐败问题、贫困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就业问题等

这是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转型阶段的一个特殊现象

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表明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社会发展上来
也是一样的道理
问题只有暴露出来
我们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应对
以减轻这些问题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老的社会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
正是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出现、再解决
不断的循环往复
才得以推动社会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社会问题无疑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破坏性
但是
它们对社会的进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前
我国现存社会问题所蕴涵的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
至少是对几十年来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的空前震荡;对计划经济体制和旧有经济模式的极大冲击和破坏;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规范的破坏;对落后的、不科学的社会管理的冲击;对封闭、保守、腐朽的某些传统社会意识、社会观念的严重挑战;等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说社会问题非但不能阻止社会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