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创建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相互信任平等的关系、学会倾听学生问题充当朋友的关系、合作交流同伴的关系、互助沟通桥梁的关系。又由于学习形式是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因此我们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行动理念者,是“导”而不是“教”,是参与者、问题呈现者、对话交流者、情境刺激者、科学指导者、问题评价者,而不是师道尊严。从真正意义上说成了合作伙伴、学习者、参与者、成了学生活动的设计者,成了学生学习研究者。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策略性、智慧性指导,提高学习绩效。落实课程目标,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就是教师在采用结构化备课的基础上,通过教材分析,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又利用全景式学生评价章(个性、爱好、气质、差异、家庭)。分层布置预设问题单。〔按照结构化预习的学习流程安排自学任务。〈一〉预习任务:即教材第几页到第几页。〈二〉完成任务:1.按“六字诀”阅读要求(即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受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阅读内容十五遍。2.结合教

材内容,以填空、选择题的形式完成概念、原理性问题。3.针对当节内容由易到难精心设计,并具有梯度的2—3道题。〈三〉问题评价:即通过预习内容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有:①???②???等,然后采用“五级”评价章进行评价。(即自己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评价、学术助理评价。)最后由老师提炼、归纳、整理,可以作为问题生成单之用。〕再采用“三定”自主学习策略。〈一〉定时间。就是根据“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课型(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训练拓展课、问题综合解决课)及教学工具“一案三单”预设的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闭口,看着《问题导读单》、《问题生程单》或《问题训练单》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建构。〈二〉定任务。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学习目标,按照“一案三单”分层次安排学习任务。把任务安排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声音≤3°进行互动合作交流学习。但不能影响1.5尺以外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三〉定问题。就是大体在分配时间内通过过程体验提升意义上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可以作为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或者留在下一节课作为问题生成单的问题在过程体验中进行解决。

二、合作学习策略

为了是“高效课堂”更有和谐性、开放性、灵活性、情境性、多样性、问题性、体现“高效课堂”的新特征。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应该是坐立自然,行动自由。〈一〉要求在结构自主学习的基

础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伴互助齐参与。训练评价争优先,研究讨论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出成果。〈二〉要求在合作学习技能上。做到学科话语要养成,表达精练扣中心。学会倾听不插嘴,看着对方注意听。听完补充要积极,帮助他人双进步。求助同学要真诚,得到指导要谢谢。帮助同伴要热心,诲人不倦解疑难。自控守约听安排,融入团队爱集体。团结协作智慧多,合作交流有收获。〈三〉要求在同一时间完成下面几个环节。全体起立——全体聚首——学科长开口(安排学习任务)——人人参与讨论(按上面要求〈一〉、〈二〉去做)——多元评价(五级评价)。只要抓住以上的要求和环节,就能够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展示学习策略

按照“六字决”进行展示。即展——展讲。要求话语结构完整,破敬句恰当,表达可用陈述句,讨论话语要准确,结束语句和谐有启发。思——思考。讲求“三定”原则。要求掌握时间度,完成任务,问题评价正确。论——讨论。要求人人参与,要自信、敢于张扬个性。评——评价。有见解、大胆、不怕出错勇于评判。演——表演。要求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活动角色化、表演正确灵活化。记——记忆、记录。要求记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记录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提升意义上的新问题。只要经常坚持展示自己,将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教师策略

在“高效课堂”视野下教师策略。〈一〉课中行动策略。①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②按问题解决课组织学习。③按照课型流程进行。(即问题呈现——自主合作——展示评价——问题训练——提升意义)。④采用一放、二扶、三退、四隐。〈二〉教学行为策略。①问题牵动你、我、他。②对话自由创和谐。③刺激多元点活动(多方激励)④指导科学循规范。⑤评价全面扬个性。〈三〉教师智慧型指导策略。①学生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②学生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③学生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④学生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⑤学生问题深入时——使用递进式、发展性指导。〈四〉教师角色行动策略。①生进师退(想学生之事、做学生之事、促学生之事)。②煽风点火激发学习热情。③评价效果落实质量和目标。

在“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践中。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认真扎实的有效地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教学质量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潜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育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讲究引导策略 发掘探索能力

讲究引导策略发掘探索能力 发表时间:2009-04-08T16:50:48.543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林秋红[导读] 探索数学知识是数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决定探索活动成败的关键摘要: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讲究引导探索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终生的持续发展。要鼓励充分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要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要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 积极探索。 关键词:数学知识探索引导策略 探索数学知识是数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决定探索活动成败的关键。探索的数学知识是未知的,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讲究引导探索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终生的持续发展。 一、鼓励充分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探索数学知识,需要探索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满腔的热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探索活动。只有经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对获得的数学知识才会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灵活。我们提倡合作学习,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个人独立钻研,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的策略。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问题是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例如:在教学“分饼(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索问题的空间,首先创设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情境,“八戒化缘时只化到3张饼,该怎样分呢?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的问题情境。接着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说明你是怎样得到,然后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应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我首先创设了“一张长方形的彩纸,用来做2面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再做11面这样的三角形小旗,需用多大的彩纸?”这一问题情境,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时会发现作已有和知识不易解决今天的问题,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他们自然联想到“能不能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得到一个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进而激发了探究的欲望,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自己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过这样的思考—操作—探索,学生深刻体会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 三、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要着力营造一个“天高任鸟飞”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在新课导入时,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故做神秘地说:“我可以用这张长方形纸变魔术,你们信吗?”全班同学都瞪着好奇的双眼,我先变出一个1/2,并在1/2处涂上颜色,接着把这张纸对折2次、3次、4次……每折一次都记下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自己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出示3个分数: 1/3、2/6、3/9;(1)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谁能把它们变化的规律找出来?(2)哪一个分数最大呢?(3)你还能写出一些分数值是1/3的分数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学生独立写出很多分数值是1/3的分数,然后汇报交流)(4)怎样才能写得又多又快呢?(5)分数值相等的分数,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不是,还有很多组)(7)好!谁来说一个分数,其他同学写出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多。(指名说一个分数,其他学生写出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然后交流)(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分数,看谁能不能写出一些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9)我们写出了很多分数值相等的分数,从中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自己概括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学生探知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获得甚至应用的全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例如,“点阵中的规律”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出示点阵,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索,(1)、每个点阵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想的?(2)、每个点阵可以看成是什么图形?(3)、你是怎样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进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平台,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交流。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考方向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向不当,曲折迂回。在这期间,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而不是走过场,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包办,而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思考;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走出困境;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立即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自主合作探究 开题报告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林井江 负责人所在单位(公章) 前郭县宝甸小学 填表日期

一、基本情况

二、课题论证与研究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像,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有四点: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理论价值: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试图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两个主要层面来进行探索,努力寻找出小学高效课堂的特征和规律,并有针对性制定促进策略,探讨促进的方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凸显教育本质功能的实现。 实践价值: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就是体现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这一实践层面。更加追求质量的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造就一批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教师。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2.课题研究目标、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

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 (1)

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 (项目实施研究报告) 绍兴县柯岩中心小学朱铁琴 【问题的缘起与描述】 2006年底,我在市新课程培训活动中上了一节《三角形的认识》。解读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的编排作了一些改动:三角形的定义描述变简单了,相关的情境却增加了。对于这样的概念教学课型,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呢?我反复地研读教材,反复地试教,也找了许多资料。上完课后,对于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我一直耿耿于怀,也就有了研究这个内容的冲动。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形式。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从而概括出概念的过程。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 模式一:教师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 模式二:提供实际材料→分类命名→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 上述两种模式的概念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参与了“模仿口述”、“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但这些都是指令性的,本应有着思维坡度的抽象活动在教师牵制下“化曲为直”,缺失了思维活动的渐进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概念的演绎代替了概念的形成。 基于对以上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在2008年11月,我们确定了这个研究项目:《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并成立了朱铁琴、倪狄兴和唐月华三位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 【项目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10月)

(一)实施步骤及目标 1、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项目研究方案,完成项目申报。 3、组建项目研究小组。 本阶段目标:完成项目资料收集和初步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立项。 (二)资料的收集 在确定了课题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在2008年10月份从网上和教育教学杂志中对概念学习的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学习。学习了诸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陈幼民,上海教育出版社),《学生错误数学概念的成因及纠正策略》(王利庆,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李星云,南京师范大学)《是概念,还是思维对象?》(王永,《小学教学》数学版, 2007/4)等关于概念教学的文章,从这些文章的搜集和学习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概念教学的引导策略关注度比较低。 (三)原因的分析 我们走进课堂观察和调查,进一步分析这种演绎式的概念形成过程,我们发现在这种简化的范式教学背后隐藏着的一些值得商榷的教学问题: 1、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失当。 有的教师认为讲清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满足于使学生记住,甚至熟背这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不明确,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应用。 2、概念的形成缺乏有效引导。 在演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老师带着学生小步走,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慢慢走”的引导模式。 在分析以上原因后,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在耳濡目染的教学中,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于概念的教学,总是以“抓牢重点字词习得概念就行了”的理念左右着策略的运用,这个主要是教师的思想和理念的问题,所以我们把课题的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概念”的策略探索上,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谈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认识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探索、研究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它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识品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通常是以以下几种方式建组: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及情况可采取多种座位排列的方法 ①双马蹄形排列法;②“T”型排列法; ③田字格排列;④梅花形排列以及自由排列等。 2、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

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孩子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 3、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学具准备情况来分 (1)小组之间合作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施,美术课教材更加强调了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还强调了探索性和研究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和种种问题,要通过学习他们讨论尝试得出结果,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实验教材的活动方式非常多,进行班级集体活动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从中认识美术、感受美术。又因现在的美术课涵盖的范围广,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完成不断变换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有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孩子学习材料准备不足较难完成作业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资源互补,小组成员把自己准备的材料集中起来,共同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现有的学具,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战略管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操作,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现在的小学数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对显性的、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容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分析,特别是后进生,有些连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分析了,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每次练习,碰到解决问题往往要扣很多分数,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让学生能面对实际情景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景,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 【课题的界定】 一、“数学问题”:是指对后进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在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方法的一种情景状态。 二、“问题解决”: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综合运用,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研究内容、对象】 一、研究的内容: (一)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能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数学现象,并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心 得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改革,其出发点就是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语文课程 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就谈一下自己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 感受。 一、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 课堂。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 自主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 们语文教研组采用的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的教 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基本是放手让 学生去学,精读课文教师则采用“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

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课时根据具体的文本 来决定。 下面结合自己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 受。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 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课的设计。导课的设计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如“故事导 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或者采用 游戏导入法,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 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 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存在的问题及疑惑: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不到位,课前自主学习效果不太显著。 以至导致课前预习收效不大。 2、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拓展延伸部分 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备课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由于 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这部分内容大打折扣,为了完成所谓 的教学任务,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真正实效。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金山小学黄凯达 联系方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这就给学生乃至老师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动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知识容量过大又面面俱到,而严重挤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谈谈具体的策略: 一、创设知识疑点引导探究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今人拍手叫绝的解决方案。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独立思考。在这一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挖掘教学知识的思维价值,把思维过程发掘出来。同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的疑难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这就要求教师,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例如: A D 已知:AD//BC,AD=6cm,BC=12cm, S△ACD=18cm2,求:S△ABC=? B C(单位:cm)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从问题着手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求出三角形ABC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CD的高。于是得出算式:18×2÷6×12÷2。 这时为了获得巧解,教师只是单纯地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尽管能引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但是持续时间短,欲速则不达,更可惜的是学生再次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体味着失败的无奈。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 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处于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理论建构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咼。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

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自主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跳出传统“灌输--训练--考试”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的羁绊,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北滩小学:杜积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

自主合作探究开题报告

省教育学会“十三五”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林井江 负责人所在单位(公章) 前郭县宝甸小学 填表日期

一、基本情况

二、课题论证与研究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像,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有四点: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活动课程设计的改进策略

探究活动课程设计的改进策略 探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样的需要更是特别强烈。《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那如何落实这种教学理念呢?在课程的设计中怎样来改进我们的探究活动,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得到有效的升华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引领学生真正参与探究 要改进我们的探究活动,首先先要认识到现在我们的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科学的几年中,我深深地意识到,普遍学生对科学探究是十分有兴趣,但是我们的课堂探究往往存在科学探究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面很广,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的在思考我们要探究什么,怎样来观察,怎样来归纳实验现象,虽然小组同学从表面上看都经过了激烈的研讨和交流。因此我们的探究活动存在着动手不动脑的现象。 我曾经也很用心的观察过,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的。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

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探究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不管在交流还是探究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角色总是跑龙套或者就是单纯的旁观者。所以这些学生常年累月体验不到探究的快乐。我想,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尽可能的在探究的时候是以个人的形式来完成,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探究。 二、“材料准备”深度优化探究 每次上科学课,我最担心的就是怕材料不到位。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但是很多课程的材料在我们的实验室是找不到的,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动员学生这个大部队来一起搜索。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区里要来调研,我按照课程进度应该是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对课本身我准备的相对比较充分,但是这课按照我的备课需要的材料要二十多种。从普通的金属到砖瓦石子,特别是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时半会要找那么多不同的材料还是有点难度的。 提前几天我就让我的“后勤部队”陆续把实验材料带来。在选取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本着材料本身是否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帮助老师准备材料,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升。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所以,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水平,获得科学探究的相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但在科学教育里能够使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湾头镇中心小学毛婉凤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教师作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导师,我认为应该围绕“教学前的准备策略”、“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教学后的反馈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推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使我们课堂教学不断走向四个和谐,即:教学目标的和谐相融、教法学法的和谐统一、师生对话的和谐互动、教学资源的和谐整合。 一、教学前准备策略 1、教学目标的确立——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它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方向,也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意义。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投注于文本内容,而应该将目光转向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与人格完善的需要,使三维目标融合化、具体化、实在化、人本化、发展化。 2、教学内容的研读——倡导“个性解读”。教学内容的研读,倡导“个性化解读”,即教师必须走进教材,在充分理解感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文本的个性解读,准确把握学科与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价值,从而为凭借教材进行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创造最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3、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注重“双管齐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和课堂的

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南漳县东巩镇完全学小学李文先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其目的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其学习语文的综合品质,包含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内容多元性和学习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建构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对众多语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形成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学习品质结构,都得以自主的变革和发展。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 1、多一些民主和平等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2、多一些信任和尊重 一方面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时,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 3、多一些宽容和激励 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局限,难免常常会表现出幼稚和无知。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探索的结果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这时教师要宽容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