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遗产价值论析

文化遗产价值论析

2010年1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Ian.2010第32卷第1期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01.32No.1

文化遗产价值论析

蔡靖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诚如人们所确认的那样,主要体现在历史的、艺术的(审美的)和科技的三大方面。不过,这三大方面的价值并非笼统而抽象的,而是明晰而具体的,在不

同文化遗产对象上有着侧重不同或程度不同的体现。另外,文化遗产的价值也不限于这三大方面,而是体现在

许多方面,特别是其思想的、经济的价值不可忽略。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的多元性和具体性,才

能针对具体文化遗产做出恰切的价值评估,从而对之进行适当、有效的保护和充分、合理的利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具体体现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10)01—0076—11

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的、艺术的(审美的)和科技的三大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件,世界遗产的评定,即主要以这三大价值为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我国文物的定级,也主要以这三大价值为标准。世界各国认定文化遗产,也基本如此。文化遗产林林总总又形形色色,具体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价值不尽相同又多种多样,可是就其总体而言,基本的或主要的价值确如上述三大方面。

不过,文化遗产的三大价值虽然早已为人们确认并成了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的根据,但其价值的具体体现却尚未得到细致探讨。另外,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其它价值如思想和经济方面的价值,也未能予以详加阐明。

一、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遗留物,因而其基本特征就是历史性,其首要价值也是反映历史、证实历史、补全历史、传承历史的历史价值。

1.文化遗产反映历史的价值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地域、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状况。

20世纪以前,人们对于中国史前的历史认识是模糊的,只能依据古史传说而半信半疑。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50年来,在中国境内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遗址构成了南北分别以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与裴李岗、磁山——仰韶——龙山文化两大系统为代表的多个考古学文化系统。这些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先民遗产,较为充分而清楚地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即中国原始社会在距今约7000至5500年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和衰落期;在距今约5500年至4600年时,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入父系氏族社会,并且出现贫富分化,初显向阶级社会发展的趋向,偶现文明的萌芽;在距今约4600年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并重新组成地缘的农村公社、部落和部落联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首领和世袭贵族;文字、城市、冶金、礼仪建筑等文明因素在南北各地都已不同程度地显露,呈现出中国文明多元发生、星光四耀的绚丽景象,中国文明乃在由蕴含文明因素的多元文化碰撞、交流、互补、融会过程中基本催化成熟。正是发现了大量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史的探索和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才成了近20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点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蔡靖泉(1954一),男,湖南东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76

万方数据

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城底比斯及其墓地,真实而直观地反映了古埃及中王国至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底比斯是古埃及作为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首都,前后长达约2000年,遗存有大量的神庙建筑群、新王国诸王庙、墓葬群、方尖碑、石头或青铜雕像残片等。位于底比斯东城北部的卡纳克遗址,是古城遗址中的遗址,著名的阿蒙神庙建筑群和诸王庙建筑及方尖碑、雕像等遗存集中于此。神庙、王庙的塔门、圆柱和墙壁上大都以浮雕、彩画装饰,雕绘的内容包括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王国战争和祭祀、日常生产和生活场面等等,而且画面之间往往有铭文。大量的方尖碑上,都刻有象形文字和图案。人称,卡纳克遗址的建筑和雕绘,是“石头的历史文献”。应该说,底比斯古城的遗存,是古埃及中王国至新王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和历史发展的原始记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反映历史的价值。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长篇传说、故事、史诗及戏曲等,反映历史的价值更为突出。

2.文化遗产证实历史的价值

人类的历史,主要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故文字被发明并且较普遍用于记言记事之后,人类才进入了信史时代。可是,由于时代制约、作者局限、记录不足或文献亡佚等主客观原因,现有古代史籍和文献中记述的人类历史,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多是语焉不详,甚至还真假难辨。文化遗产则是真实的人类遗存,因而也是确凿的历史资料,既可真切地反映人类历史,亦可确凿地证实人类历史。

在著名的“北京人”及其遗址被发现以前,尽管法国的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的化石已经被发现,但学术界仍不承认直立人的存在和“从猿到人”的人类进化史,直至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随后又发现了许多“北京人”遗骨、大量的石器、骨器及用火遗迹等,学术界即以这已知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最为丰富系统的遗存材料,证实了“直立人”的历史存在及其创造的文化,从而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和人类形成之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证据,解决了自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科学界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夏代和商代历史,曾因既没有当时文字资料的记录,又不见当时的遗迹遗物的印证而被史家怀疑,西方史家甚至不予承认。自1928年殷墟被发掘以后,已见的王陵、祭祀坑、宫殿宗庙、城垣基址等遗迹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尤其是

多达15万片、近5000字的甲骨卜辞,不仅较充分地反映了商代后期的社会状况和文明成就,而且多方面证实了商王朝的历史发展。王国维曾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首次证实了《史记?殷本纪》所述商王朝世系的可靠性,仅据b辞作了个别纠正。

正由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证实历史的价值,因此王国维主张历史研究采用“二重证据法”,即将传世的文献资料与出土的实物资料结合起来研究历史。他率先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研究商代历史,乃成为开风气之先、发确凿之论的学术大师。迄今,学者进而认识到,不仅出土实物有着证实历史的价值,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有着证实历史的价值,两者在历史研究中都不可忽略。

3.文化遗产补全历史的价值

文化遗产反映历史,同时也是补全历史记述的缺失;文化遗产证实历史,同时也是纠正历史认识的错误。由于上述原因,现存史籍或文献对历史的记述既难以全面和详尽,又多有缺失和错误。文化遗产,则可以其真实、具体的存在和客观、形象的记录补全历史记述的缺失和纠正历史认识的错误。

中国的文明王朝诞生在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认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个世纪后半叶至今,中国原始社会晚期至文明社会早期的文化遗产大量面世,不仅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阶段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而且补全了史籍和文献据古史传说记述的不足,纠正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片面认识,即据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认识到,中国文明是多元发生、互补促成、耦合演进的。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而南方的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故若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应称长江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江。

前述商代历史也是如此。《史记?殷本纪》中记述商朝先王从契到汤共14代先王,王国维据出土的甲骨卜辞并结合文献资料考注,证实《史记》记述的可靠性,又补正了《史记》阙载的与第七代的王亥同为一世的王恒。《史记》中的《殷本纪》和《三代世表》、《汉书?古今人表》记述商王世系不一致,王国维也据甲骨卜辞并结合文献资料考证后指出,《殷本纪》所记载商朝3l帝、共17世最近历史事实,从而纠正了《三代世表》和《汉书?古今人表》的错误,解除了人们对《殷本纪》所记的怀疑和对商代世系的疑惑。

音乐史家近年在湖北各地采风,发现了“楚声西移”现象,即先秦楚歌中典型的“三声腔”成为了今湖北西南部的土家民歌的基本声腔。楚歌是先秦楚人

77

万方数据

的歌曲,源出于江汉流域。土家主要是先秦时生活在今陕南、鄂西和渝东,尤其是长江三峡地带的巴人后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声西移”,不仅印证了文献记载和考古证实的先秦楚国势力西进历史,也丰富和补充了人们对先秦楚、巴两族历史文化关系的认识。

4.文化遗产传承历史的价值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的体现。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可谓人类历史无言的记录、凝同的承载,以其具体的展现向人们传述历史的发展。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多是人类历史有声的记忆、鲜活的承载,以其形象的表现向人们传承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的作用,更胜于历史教科书。

常言“不到长城非好汉”,实际上不登长城亦非知中国。“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长城,虽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防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而不断增筑的产物,即本为军事战争的产物,可是,它分隔中国境内两大经济区域和政治版块,反映了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中西交通诸方面的历史状况和发展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今天,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万里长城,虽然已经丧失了军事功能,却有似中国历史文化的万里通卷,向今人形象地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辉煌、曲折和厚重。

屹立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是198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雕塑。这尊法国人民于1884年7月6日赠送给美国人民以纪念其获得独立的一百周年的礼物,形象地反映了源出古希腊、复兴于近代欧洲并传播于美洲的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集中的体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精神。瞻仰自由女神像,不啻就是感受美国历史和西方文明史,就是体悟美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精神。

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的,其传承历史的价值更多地有赖于今人的感受和体悟。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多是活态的,其传承历史的价值也更多地可为今人接受和学习。

口头传说和表述,主要指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等传统语言艺术。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含有大量的历史内容。如《格萨尔传》,是藏族规模巨大、结构宏伟的英雄史诗,叙述了西藏经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期间部落战争的历史状况。苗族的《古史歌》,描叙了苗族自远古到近代的居处地域和地貌、历史发展及其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系统地体现了苗族在哲学、宗教、科学、历史、社会诸方面的意识,被称为“是一部形象78化的苗族史,也是一部涉及中国南方的古代史”。不言而喻,民间艺人唱诗、说书、讲故事也就是在传述历史;今人闻之观之,也就是在接受、学习历史。

传统的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各种民间艺术和传统表现形式,因其传统性也在表演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直接传承着历史。2001年列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艺术,是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其自身的发展,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其表演的传统剧目,许多都是根据历史题材创作的。迄今,中国仍有7个昆曲院、团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传承发展着昆曲艺术。演员表演、观众欣赏昆曲艺术的同时,自然也是传承历史的过程。

生活礼仪、岁时节庆等传统民间生活、生产方面的习俗活动,源远流长,久行不绝,反映民族、民间的社会生活、生产的状况及其历史演变。参与这些民俗活动,可谓历史传承活动;参与这些民俗活动,不啻传承了历史。

反映历史、证实历史、补全历史和传承历史的作用,构成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是文化遗产最为突出和普遍的价值,这乃为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二、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价值

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可以说体现为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

1.文化遗产的审美感知价值

审美感知,即人在观赏客观对象时因其形态、色彩、声音、质地等内在和外在各种表现所引起的美的感受和知觉。审美感知,是客观对象直接作用了人的五官而形成的,也是客观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显性反映。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也首先和显要地反映在其具有审美感知价值上。

原始社会先民制作的石器工具,起初为打制的粗石器,逐步发展为磨制的细石器。其演变显然不仅是出于使用方便的需要,也是出于美观的追求。观赏原始先民不同时期制作的石器,即可越来越清楚、强烈地感知到它所具有了匀称、光洁、细致、精巧之美。原始先民已经有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创作,遗存至今的原始社会艺术作品,最为实际地体现出人类童年时代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也最为强烈地给予观赏者以审美感知。

建筑被称为立体的雕塑、凝固的音乐,古往今来,

万方数据

人类都是依据自己的审美意识、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居室、宫殿、教堂、寺庙、堡垒、城市等各种建筑及其群落的。因此,著名建筑及其群落不仅有着精巧奇妙的设计,更有着丰富多彩的装饰,甚至还有优美别致的园林,可给人以审美感知的巨大冲击。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达78万平方米,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内宫殿总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像东西两侧展开,既有高大雄伟的朝会大殿,又有精巧玲珑的寝居小殿,还有秀雅别致的御花园,前朝后寝,平衡对称;殿字楼台,间杂错落;红墙黄瓦,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惊采绝艳;龙飞凤舞,栩栩如生;花繁木茂,春意盎然。置身其中,游历之处,深感美不胜收,不觉留连忘返。

中国的布达拉宫、法国凡尔赛宫及其园林、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爱丁堡旧城与新城等等,无一不让人感觉美伦美奂。就是已成废墟的前人居住遗址,也同样可让人感知到其布局、构造等多方面的美。如198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奥林匹亚遗址,是古希腊宗教圣地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以宙斯神庙和宙斯之妻赫拉的神庙为中心,周围建有竞技运动场、健身房、角斗学校、宾馆、运动会主席团办公厅、圣火坛、祭祀住房等与运动会有关的建筑,布局十分合理。主体建筑——宙斯神庙虽有残留,但仍让人感知到它的雄伟壮丽,无怪乎人称它是希腊古典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其本身就是追求艺术美的产物,而且其代表作更是在经久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得到艺术加工,故其艺术价值尤为突出。一般而言,人们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说、故事、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杂技等等,所获得的审美感知要较观赏物质文化遗产更为直接和强烈。

2.文化遗产的审美体验价值

观赏文化遗产的审美感知过程,实际上也结合着审美体验。不过审美感知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接触审美客体后在感官上直接产生的美的感觉和知觉,而审美体验则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认识审美客体后、也就是在对其有了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而作的情感心理体悟和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感知是表层的,是审美体验的基础;审美体验是深层的,是审美感知的深化。审美体验价值越高的审美客体,其审美价值当然就越高了。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体验价值的高低。

人们参观博物馆,往往会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前驻足留连,反复观赏,即使不得不离去,仍然心系情牵地回味其美感、体悟其美处,这就是因文物所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引发的情感上、心理上细致而深入的审美活动。

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的一套曾侯乙尊盘,是青铜制作的酒器,口沿有细密繁杂的镂空花纹,器身有透雕、浮雕的龙蛇和繁缛富丽的纹饰,乍一见它,无人不因感知到它的精巧奇丽而赞叹。反复观赏体味之后,人们即可认识到它是人类青铜时代的艺术杰作,是人类在公历纪元前制作的青铜器中的极品。

在卢佛尔博物馆观赏闻名世界的断臂维纳斯雕像,人们无不感知到其高贵端庄、成熟丰润的女性美;经反复欣赏、细致体味之后,人们可从其外在形态美体悟出其内在的生命活力和精神智慧、女性的温柔和母亲的慈爱。正是有了对断臂维纳斯雕像的审美体验,古往今来的不少雕塑家都为雕像双臂断残而深感遗憾,并且曾设计过各种方案试图复原双臂,只是无法达到原作的韵致。

文化遗产的审美体验价值,更为明显的体现在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上。因为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的、凝固的、无声的,其审美体验价值需要审美主体、也就是观赏者能动的体昧和验证,有赖于观赏者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文化素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是动态的、活性的、有声的,在传承过程中有参与性,其审美体验价值可以通过其活动的形象、动作、声音等多种方式,让审美主体获得、甚至可让审美主体参与而使之在直接体验中获得。

昆曲艺术是熔诗歌、音乐、舞蹈为一炉的高度综合性表演艺术,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观赏昆曲艺术表演家在舞台上念、唱、做、打、奏、舞而直接感知和仔细品味它高度的艺术美,而且还可以在学习、模仿昆曲艺术表演而尽情肆意地体验它高度的艺术美。从而获得身体和精神的审美快感。古往今来,昆曲艺术有着无数的戏迷和票友。这些戏迷和票友,即深深感知并体验到昆曲艺术审美价值的人。

民间艺人演唱史诗或讲述故事,观者听众不仅可以因其说唱而逐渐感知并在反复品味中体悟到史诗或故事的形式和内容之美,还可以效法其说唱而直接体验到它那难以言传的多方面美。

节庆、礼仪和社会习俗,本是人类追求生活的美好而逐渐形成的,而且本就是~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全民认同并参与的活动。其审美价值也突出表现为审美体验价值。人们正是在参与节庆、礼仪和习俗活动中,体验到运动身体、品尝美味、消受闲适、恣意娱乐、释放情绪、调整心灵、表达愿望等等多

79

万方数据

方面的快感。

3.文化遗产的审美理想价值

审美理想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外在形态美和内在本质美的综合性认识和理想化追求,具体表现为审美趣味,是审美意识的核心。不同审美主体所具有和不同审美客体所寓合的审美理想,既反映了人类本质需求的共同性,又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传统所影响而成差异性。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其审美理想,依照美的规律而创造的成果,故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显或隐地寓含着创造者的审美理想,具有审美理想价值。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环眼或纵目、高鼻、宽嘴、直耳,面目奇特,形象诡异,显然不是真人面目的写实表现,而是古蜀先民据其审美理想所作的夸张表现,意在极力表现其为神灵所应有的神奇、粗犷、孔武。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绘有身着宽袖长袍的妇女和飞舞的凤、升腾的龙。其妇女的形象,即当年楚人对女性美的理想化的表现,有如屈原《大招》所歌咏的“丰肉微骨”、“小腰秀颈”,又有如宋玉《神女赋》中所描绘的“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素质干之酿实兮,志解泰而体闲”。古希腊的《掷铁饼者》、《持矛者》雕像,是古希腊人对男性美的理想化表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雕像,则是古希腊人对女性美的理想化表现。

古今中外的园林建筑,都力图构造出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和谐分布、相互映衬的美景,凝结着创建者的艺术匠心,也尤为集中和充分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国家、地域的人们乃至不同个人的审美理想。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颐和园,是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中国皇家园林。它以自然山水为框架,布局达到了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和山水草木的审美要求的统一,同时显示出皇家的壮丽形象和庄严气派;造景兼具北方山川恢宏辽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秀的韵致,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的意境,同时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原天地之美”又“能备于天地之美”的审美理想。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法国凡尔赛宫及庭园,是欧洲宫殿和园林的典范。其园林面积广大,由大、小多个同林组成,布局规整而严谨,讲究对称和谐调,有葱郁的林木、青翠的草坪、绮艳的花坛,造景为水池、岩洞、喷泉、亭台、雕像等,反映了欧洲人(西方民族)追求平衡对称、和谐统一、伟大崇高的审美理想。1997—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包括了9个80私家园林。这些园林,虽不具有颐和园那样宏大富丽的皇家气派,却因肆心恣意地表现园主那文人投合自然的意趣,甚至更为凸显了上述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又因时代和园主不同而在布局和造景上显示出审美风格的时代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个体差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El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本就是据审美理想的文艺创作,又在民间长期传承过程中不断经过艺术加工,其所具有的审美理想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社会风俗、礼节、节庆,其活动都是民众长期追求美好生活而形成的,其形式又在民众经常性的活动中有着相当程度的艺术化,因此蕴含着民众的审美理想。如中国的春节习俗要吃团年饭,家人要到得齐全、家宴求菜肴不少于10种的“十全”,且北方地区还要包馅足身圆的饺子,即反映出中国人追求完满齐全的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审美意识的核心,是审美创造的指导思想,是与审美创造者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哲学观念密切联系着的。审美理想的价值,因而是审美价值最为重要的部分。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体现的审美理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只是认识和评估文化遗产审美理想价值,又需要人们在对之有了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深入的理论研究才能清楚和确切。

三、文化遗产的科技价值

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或是前人运用其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的成果,或是科学认识和技术经验(包括手工技艺)的世代传承,因而有着科技价值、具体说来,文化遗产的科技价值又可以从其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两个方面来说明。

1.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科学指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各方面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的理论形态。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体现为文化遗产所反映出前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知识。

古埃及的金字塔,不仅反映了古埃及人水平相当高的数学知识,而且隐含了古埃及人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出土于今湖北随州的战国曾侯乙墓中的一件漆木箱箱盖上,绘有二十八宿的全部星名和青龙、白虎图像,表明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天文星象观测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天体星象的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并在距今约2500年就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三幅彩色地图,描绘的是汉初长沙国南部的地形,竟与今日绘制的湖南省南部地形图

万方数据

差不多,表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在地理学及相关数学等方面已达到高度水平,故可以绘制出相当精确的地图。

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泻洪、排沙的典范,在构思、设计、选址、管理、使用诸方面都显示出了高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在水利工程学和自然生态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独步世界的伟大成就。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说:“(它)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的确,“都江堰取得了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P175)

重要的文物,建筑群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有着一定的科学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也强调世界文化遗产或从“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也具有科学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的5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科学价值,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则直接体现着科学价值。

2.文化遗产的技术价值

技术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具体指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技术与科学是密切相联的,凡是寓含有科学价值的创造性成果,一般也具有技术价值,而且其技术价值体现得更为明显、更为具体。文化遗产的技术价值,与其科学价值一样,或由物质形态的成果所体现出来,或由非物质形态的操作而体现出来。

中国东周楚墓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掌握了各种复杂的冶铸技术,而且证实其发明了被称为冶铸绝技的失蜡法熔模铸造工艺。楚墓中出土的黑心和白心铸铁制成的铁器,反映出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铸铁柔化技术。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所见到的古矿井和冶铜炼炉,直接体现了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采矿技术和冶炼技术。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丝制品,种类之全、织造之精、染色之艳、刺绣之美今人叹为观止,反映出中国先秦丝织刺绣工艺的高度水平和辉煌成就。

工程和建筑所体现的技术价值尤为丰富。前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和管理,就是人类水利工程技术的杰作和管理技术的典范。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它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第2项和第5项,强调说:“兴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都江堰灌溉系统是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在仍然很好地发挥着功能。都江堰灌溉系统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P178)中国“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建筑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很高技术和艺术成就”。[2](P143)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2](P143)

五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不体现有技术价值。口头传说的表述,表演艺术的表演,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的从事,都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其特有的技能和技艺。至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本就密切联系技术或属于技术范畴,其突出价值也是技术。

四、文化遗产的思想价值

文化遗产的思想价值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人类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各方面的重要思想皆在文化遗产中有所反映或留存线索。除上述涉及文化遗产诸方面的思想价值外,文化遗产的思想价值还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和哲学三大方面。

1.文化遗产的政治思想价值

人类历史上的历代统治阶级的大型建筑乃至器用、服饰等,往往或多或少地体现有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封建帝王的宫殿、陵园和都城等建筑,可谓明显地体现出帝王的统治意愿。通过文物和建筑群等文化遗产,今人可以了解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领略到文化遗产的政治思想价值。

青铜鼎,是中国商周王朝的首要礼器。鼎的享用及其享用方式,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在周代贵族墓葬中,鼎往往与簋等青铜礼器组合随葬,或见九鼎八簋,或见七鼎六簋,或见三鼎二簋,其用器的数量、大小和精美程度反映出墓主的身份级别,体现了周代“君君臣臣”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度和确定贵族等级身份以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王权巩固的政治原则。

著名的古罗马克洛希姆圆形大竞技场,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场地中央的椭圆形角斗场,是斗兽、竞

8l

万方数据

技、赛马、歌舞、阅兵和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四周梯形看台,可容纳8万余名观众。它兴建于韦斯帕西安任罗马皇帝的时代(公元69—79年),此前的四位罗马皇帝都是暴君,实行暴力和恐怖统治。韦斯帕西安当上皇帝后,采取了相对宽和的统治政策,并拆毁了前朝皇帝的“金屋”,而在原场地兴建了这座大型竞技场。其兴建目的和竞技场的功用,反映了其既崇尚暴力而企图以暴力维持对庞大帝国的统治、又希望借宽松政策使社会歌舞升平、祥和安定的政治统治思想。

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陵园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以秦始皇陵冢为核心,由一条轴线、内中外三个不同层面展开布局,分陵墓区、内城区和外城区,又从内到外分布着陵墓、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礼制性建筑、陪葬墓,各种陵属建筑及陵邑等,布局十分严谨,规划格外精心。陵园俨然是秦帝国皇城的再造,建筑分明是京师大型宫殿建筑的模写,显示出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至高无上的赫赫威势。尤其是陵园的方向为坐西朝东,不仅主次极为分明,而且有不少陪葬的兵马俑坑。巨大的兵马俑坑置放的是成千上万陶塑官兵组成的强大军阵,整体面向东方。秦始皇陵的设计和布局,显然反映了秦始皇奉行高度的中央集权、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尚力隆法,试图以强大的武力和严峻的法治确保帝国四境安宁、社会上下有序、可使“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3]的政治思想。庞大达到秦佣军阵,不仅“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率领千军万马征战六国、统一天下的壮观场面”,[4](P132)而且象征着秦始皇对关东地区的征服和统治,显示出秦统治者凭借暴力兼并天下的传统观念和基本思想。

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具体的思想内容。其思想内容,往往包含政治思想。社会风俗和礼仪,往往也与政治相联系,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民众的政治思想。

2.文化遗产的军事思想价值

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前人的军事用品和军事建筑设施上。传统的口头表述和表演艺术这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战争的内容也表达有军事思想。

古代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兵器和战争用具。由所见到的不同时代、国家、地区和民族使用的兵器和战争用具的种类、形制、功能和数量,即反映了其时其地其人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思想的变化。

中国所见的商代西周兵器,主要是戈、矛、戟、镞和短剑。所见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诸侯国的兵器,基本上沿用传统兵器有所发展。所见同时代的南方楚82国兵器,则有大量的长剑、弓弩以及其它地域罕见的一秘多头戈和多头戟。这表明,当时北方中原人因所处地域开阔平坦,军事思想沿袭传统而尤重徒兵、车兵的短兵相接;南方楚人因所处地域多山林水泽,故军事思想不同传统也不拘一格,既重徒兵、车兵的短兵相接,同时也重适宜于山林格斗和舟师杀敌的远程攻击,以致不仅改造了传统兵器,而且发明了弩这种新式武器。

如前所述,万里长城本是军事斗争的产物,是中国历代王朝为了防御关外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掠夺、保护关内外民众的农耕生产和生活安全而不断修筑成的,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城、营城、卫所,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体现了有备无患、积极防御、守坚攻速、远近照应、体系完备等丰富的军事思想。

3.文化遗产的哲学思想价值

哲学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有,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性活动的成果自然会寓含哲学思想。只是文化遗产所寓含的哲学思想,乃因其种类、性质、规模、功用等不同而有多少、深浅和显隐之别。前述文化遗产中所寓含的历史观念、审美意识、科学思想乃至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都与哲学相联系,有些甚至就属于哲学的范畴。这里所论文化遗产哲学思想价值,主要是其体现在宇宙观、人生观、宗教观、伦理观方面的思想价值。

文物类的一些物品制作器具的造型、纹饰或图案,雕塑作品的形象和内容、绘画作品的内容等,往往明显地反映或表达了哲学思想。

古埃及的木乃伊,就是古埃及人据其生死观制作而成,反映出古埃及人认为人的肉身可消亡但灵魂永存在,若要让死者灵魂永久安息,必须将死者肉身制成千年不腐的木乃伊而致其灵魂永久附体得安。

中国商代后期的主要青铜礼器,器体一般高大厚重而多有牺首装饰,又往往并布满以饕餮纹、夔龙纹为主的各种禽兽纹饰,反映出“殷人尊神,率民以为神”、以为鬼神主宰世界而祭祀鬼神诚惶诚恐的神学观。楚帛画《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墓主在祈祷龙凤引导其升入天国的景象,反映了战围楚人普遍迷信宇宙有天国、人间、地府三界,而人死后灵魂可在沟通天人之际的神物——龙凤引导下升入天国、永享幸福的世界观。战围楚墓中多出土圆形铜镜,而且多为背面有方纽、斜山字和植物纹的“山字镜”。这“山字镜”的造型、纹饰和功用,似乎形象地反映了楚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即天圆而地方,人则参合天地,而与天地合一乃形神俱清,有如其时伟大诗人屈原所谓“秉德无

万方数据

私,参天地兮”。[5]

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皇家祭坛。“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6](P169)

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严格按照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精心设计、刻意建造而成的。它的整体布局、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殿堂居室内外的陈设装饰,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形象展示和生动宣扬。

民族、民间诗歌谣谚、传说故事,戏曲艺术,往往都表达有哲学思想。如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纳西族史诗《创世纪》,苗族史诗《古史歌》等,都形象地描述了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先民的哲学探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则更多地、直接地表现和宣扬着伦理道德思想,因为许多礼节、仪式本就是根据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认同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而形成的,本就是社会道德伦理思想的外在表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则既是科学认识,又联系着哲学认识。

五、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来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表现在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文化遗产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得以提高文化素质,故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增高。

物以稀有珍奇为贵,物以精巧华美为贵,物以成早历久为贵。文化遗产的各种原物、真迹是存世稀少甚至绝无仅有的,其中许许多多是匠心独运、鬼斧神工的艺术品,而且有着人类历史数百万年、尤其是人类文明史数千年的各个阶段、各种类型的文化创造遗存,故文化遗产的不同种类和作品,因其历史、艺术(审美)、科技、思想诸方面价值的高低有产出历史的远近、存世数量的多少等因素,或为无价之宝,或者价值连城,或者千金难求,或者百钱可得。

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收藏增值、投资交易和旅游资源的价值。

1.文化遗产的收藏增值价值

文化遗产、主要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类具有历史、艺术(审美)、科技、思想诸方面价值,为世人所喜爱和珍视,世人也争相收集和珍藏。今天,收藏文物已成为社会风气,收藏文物的方式则分民间收藏和国家收藏。

人们收藏贵重文物,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统治者们,就着意搜求珍品奇物。中国的周代王室,设置了专门机构来收藏国家宝器。自唐宋以来,上至帝王公卿、达官贵人,下及文人士子、商贩平民,喜好收藏古字画、古器物者大有人在。唐太宗喜好王羲之的书法,令人四处搜购、汇集而珍藏之。宋代文人赵明诚与妻子——女词人李清照同好商周青铜器和汉唐以来的石刻,四处搜求,相与把玩,乃据所收藏的青铜器和石刻著成《金石录》三十卷。明清故宫,藏有文物100多万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清书法名画、宋元明清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明清家具等等,是元明清三代帝王们不断收集和皇家累年制作的遗存,尽管在晚清至民国流失不少,但可谓荟萃了唐宋至明清传世的中国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精华。现当代史上,有许多大收藏家闻名于世,如郑振铎、张伯驹、王世襄等等。

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博物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最大、最为集中的文物收藏单位。它是由国家投资、政府兴建的收藏、保护、陈列、研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物的文化教育单位,又分综合性和专门性的博物馆。其中的藏品,乃通过征集、购买、捐献、考古发掘等各种方式获得,多是价值很高的文化遗产精品,集中收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珍宝。

出于研究、教育的需要,许多学校、科研院所也兴建有小型博物馆或文物资料馆、美术馆等等。其藏品比较专业化,数量和价值也远不及国家的公共博物馆。大量的文物,仍为民间收藏。民间无数的私人收藏者,每日每时都在搜求和选购所喜爱、所珍宝的古董、古玩、古字画等文化遗产实物。社会上稍有文物鉴赏兴趣和经济实力的人,大都乐意到文物市场去淘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形成了持久而日盛的文物收藏热。当今中国,各种文物鉴赏与收藏的专刊纷纷出版,各种传媒也纷纷开办相关栏目,大学等教育单位也开设有相关讲座或课程。

国家的文博机构和公共教育、科研机构收藏文化遗产的各种实物,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并不以实现其经济价值为目的。私人收藏文物,则一方面是因为文物有鉴赏、研究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收藏文物可以实现经济价值的增值。因为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具有的历史、艺术(审美)、

83

万方数据

科技、思想诸方面的价值决定了其特殊的经济价值,而这种特殊的经济价值将随着其收藏的时间(也即距其产生的时间)越久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必然会有所增值。1995年,故宫博物院在拍卖市场以1989万元购买了他人收藏的旧题北宋张先的《十咏图》,其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围内古画的拍卖记录。2003年,故宫博物院又在拍卖市场以2200万购买了他人收藏的旧题晋代索晋的书法作品《出师颂》。齐白石的画是拍卖市场的常青树,1970年代末,其一幅画仅100元左右;2003年,其《山水精品册八开》拍出了1661万元的天价。

有道是“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当今中国的收藏者不仅有政府机构、社会企业、投资商和收藏家,还有越来越多的文物爱好者。收藏之风骤然兴起且炽烈煽扬,不仅是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富裕起来而增强了文化消费所使然,也反映出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日益重视、反映出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的认识深化及其经济价值的日益看重。

2.文化遗产的投资交易价值

文化遗产实物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致使其也成了可用于市场交易的商品。古今中外,文化遗产实物(主要是文物)都在市场上或私下里进行交易着。现代社会,更是形成了文物交易的专门市场和大量专门从事文物交易的从业人员。在今日中国,几乎每座大中城市里都有古玩店、古字画店等文物商店及文物交易的专门市场,从事文物交易的从业人员则遍及城乡各地。文物交易,乃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

文物可通过交易而实现其经济价值,文物的特殊性又可增值其经济价值,故利益驱使人们去投资收购文物,以期视市场行情和求购对象再交易出去大赚一笔。今日的许多文物商人,当然最善于牟取文物的投资交易价值。就是许多的文物爱好者甚至以其它商品的生产或销售为主业的企业,也将文物作为投资对象,收购文物后待价而沽,谋求其投资交易价值的最大化。当今中国的文物收藏热的急剧升温,正与文化遗产具有投资交易价值分不开。因为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增值价值,是在文物交易市场上实现的。文物的投资交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新兴的一种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的投资交易价值,又因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而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特殊性。文化遗产实物(主要是文物)虽然进入市场通过交易而可以实现其经济价值,但这种交易都并非等同于一般商品的交易。一般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般商品的交易价格,又主要是受供求关系84的影响而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既可因生产数量少而致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也可因生产数量多而致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文物若用于交易,自然也成了商品,但由于其是人类历史文化创造性活动的成果的遗存,已不具有重复生产的可能(可以重复生产的只是复制品、仿制品、赝品而不具有等同于原物、真迹的价值)。且其中许多原非为交易而生产的,故有存世数量很少甚至绝无仅有的稀缺性,不可能再按原含的社会必要劳动进行等价交换,只能是依据供求关系决定其交易价格,尽管一些具体物品会因时代风尚、世人喜好、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导致交易价格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其价值量弥久益增、其交易价格也随之弥久益涨。

正由于文化遗产实物(文物)的稀缺性,决定了其价值量的不断甚至很快的增长,故投资交易文物往往可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利润,社会各界人士及各种企业都越来越多地热衷于文物投资,致使文物投资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断升温的热点。不过,文物投资交易活动是受到国家严格监管的。国家严禁为牟取暴利的非法倒卖、走私文物活动。

3、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

世人皆好探奇揽胜,世人皆好访古探幽。只要是稍有能力者,皆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外出旅游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长自我的见闻见识。于是,旅游在今日形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产业,又因其不耗能源,没有污染公害而被号称“无烟工业”。世界各国几乎无不重视发展旅游业,许多地区、国家甚至以其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主要就是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凡是具有较高价值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都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几乎都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数百万年,地球上可为人居之处经人类数百万年的创造性活动已多少留有人工的痕迹或文化的遗物。正由于自然已在相当程度上被“人化”,所以更多的旅游胜地或胜景是文化遗产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迄止2009年6月,中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38处,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双重遗产4处。显而易见,中国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文化遗产。全世界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90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文化遗产有689处,自然遗产为176处,双重遗产是25处。不言而喻,世界的旅游资源也主要是文化遗产。

中国的山西平遥,本为经济不发达的小县。当地政府利用平遥古城旅游资源而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地

万方数据

方经济的发展。自1997年平遥古城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后,四方游客蜂拥而至,旅游产业盛况空前。从1998年到2003年,平遥县的旅游综合收入从每年的2000万元猛增至2亿元。据《山西日报》、《太原El报》、《山西晚报》等媒体报道,1997年到2006年,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增长了17.4倍、57.8倍和50.2倍,达到92万元、7350万元和6.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增长到16.4%。2002年平遥的综合旅游收入为2亿元,2003年就达到3亿元,2004年则达到了4.3亿元。2005年,平遥古城接待游客73万人次,旅游景点门票收入达1.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一些古风古貌保存较为完好,古城镇、古村落,如皖南的西递、宏村和苏南的同庄、同里等等,也类同如此。据《光明日报》报道,自申遗成功后,来西递、宏村的游客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从而形成了以遗产地文化观光旅游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西递、宏村共接待游客近110万人次,门票直接收入达46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5293元、5010元,比1999年分别增长270%、290%,其中70%以上是旅游业收入。

文物、古建筑群和古遗址,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和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也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一个地区、国家的民族、民间文化,因其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加之富于观赏性和参与性,故尤能吸引游客。现今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都利用其传统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活动,吸引四方游客。如韩国江陵市从1960年代开始就于每年端午时举办大型的“端午祭”民俗活动,同时邀请各国文艺团体和文化界名人参加,向外推介为观光民俗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和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于2005年将“江陵端午祭”成功地申报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若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为一体,其具有的旅游资源价值则会成倍增长。古城丽江,既是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又因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世居之地而传承着地域的、多元的、丰富的、特异的、鲜活的民族民间文化,加之还有奇丽的自然风光相映衬,故尤为世人向往。资源丰而游客多、游客多而收入高。2003年,丽江古城的门票收入就达近5亿元,而平遥古城的门票只有2000万元;丽江县旅游产业收入高达20亿,是平遥县的10倍。2006年,丽江古城接待游客460.09万次,旅游业总收入高达46.29亿元。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且间接的经济效益要远大于直接的经济效益。文物陈列、古建筑群和古遗址开放,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表演等出售的门票收入,是其直接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很有限的,因为文化遗产是全民的财富,主要由政府的公益事业机构管理和保护。政府的公益事业单位展出文物、开放古建筑群和古遗址、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及民间艺术表演等等,主要目的不是赢利,而是为了展示人类各地、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宣扬其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长人们的综合文化知识,促进当代科学研究,促使今人承前启后、鉴古开新,创造人类光明的未来。因此,许多国家、地区的文化遗产展出、开放甚至表演,是不收门票而免费的,其门票收入,也应该主要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或传承。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却是难以估量且不断增长的。旅客来到文化遗产地的饮食、住宿、游乐、购物等等消费,都为其间接的经济效益。即如前所述,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旅游业收入是每年增长的,而2003年两地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直接效益分别仅约是间接效益的1/9和1/3。

可以说,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旅游资源方面。换言之,文化遗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

收藏增值、投资交易和旅游资源的价值,仅为文化遗产体现的直接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间接经济价值和综合经济价值,则是难以估算的。遗憾的是,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长期没有被世人充分认识到,人们多误以为文化遗产的管理只有保护经费的投入而没有经济效益的产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课题组编写的《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首次通过规范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对文物(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做了计量测算。“经计算,‘十五’期间全国文物系统财政拨款仅占同期GDP的0.018%,而同期全国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占GDP的0.143%,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是同期财政收入的8.1倍,即文物系统财政投人1元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产出为8.1元。”[7](P33)

价值也即意义,意义在于价值。文化遗产的诸多价值,表明了其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巨意义。

解读文化遗产,人类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的历史发展,从而总结历史经验,尊重历史传统,遵循历

85

万方数据

史规律,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使人类社会得以持久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观赏文化遗产,人类可以丰富知识,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增强美感,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使身心得到更为充分、更为完美的发展。

研究文化遗产,人类可以破解更多的自然与历史的奥秘,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科技成果,从而更加有利于增强人类的文化创造能力,更加有助于人类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创造性发展。

利用文化遗产。人类可以发挥文化遗产某方面价值形成的效应及其诸多价值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加快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不能割断历史,人类不能没有文化。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只能在前人创造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发展,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因此,人类必须珍视和保护既有的文化遗产。珍视文化遗产,也就是尊重人类的生命和历史。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根源和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都江堰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青城山和都江堰[A].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c].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武当山旅游经济区文物宗教局.武当山古建筑群[A].中围世界遗产年鉴2004[c].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

[4]秦始皂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皂陵及兵马俑[A].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C].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屈原.橘颂[M].

[6]天坛管理处.北京的皂家祭坛——天坛[A].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C].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自兵]

AnAnalysisofCulturalHeritageValue

CAIJing—quan

(HistoryandCultureCollege,HuazhongNormalUnwersity,Wuhan430079,Hubei,China)

Abstract:Culturalheritageincludes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d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ditsvalueismainlyreflectedinthreeaspects:historical,artistic(aesthetic)andscienceandtechnology.However,thesethreeas—pectsofvaluearenotgeneralandabstract,butclearandspecific,anddifferentculturalheritageobjectshavedifferentorvaryingdegreesofemphasisontheembodiment.Inaddition,thevalueofculturalheritageisnotconfinedtothesethreeaspects,butitisreflectedinmanyaspects,particularlyitsideological,economicvaluescannotbeignored.On—lybyformingacomprehensiveandprofoundunderstandingofthepluralityandthespecificnatureoftheculturalherit—agecanwe

makeareasonableassessmentofthevalueonaspecificculturalheritageandthusconductanappropriateandeffectiveprotectionandfullandreasonableuse.

KeyWords:culturalheritage;culturalvalue;concreteembodiment

86

万方数据

文化遗产价值论析

作者:蔡靖泉, CAI Jing-quan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32(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都江堰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4

2.武当山旅游经济区文物宗教局武当山古建筑群 2004

3.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4.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2004

5.屈原.橘颂

6.天坛管理处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 2004

7.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 2008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束锡红贺兰山岩画的文化价值与游牧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2006

本文多视角地介绍贺兰山岩画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品貌,探寻了贺兰山岩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阐述了贺兰山岩画作为草原文明的多彩画卷的文化内涵,探讨游牧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将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学位论文李杰瑜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民族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个案研究2007

论文以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为调查点,对其境内清永陵和满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状况进行调查采访,分析该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法律法规上具体改进的建议。在对调查点的民族文化遗产个案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进展状况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论文主体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对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进行简要的概述,体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第二部分,对永陵镇清永陵和满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对清永陵的法律保护历史、现状对比分析,探讨目前清永陵保护中存在的资金问题、管理问题、旅游开发问题、保护中涉及的犯罪行为问题等等。结合访问当地百姓、基层管理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清永陵保护的认识和意见,提出改善清永陵保护现状需要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法律法规方面的改进建议。对永陵镇满族地秧歌、满族饮食文化、祭祀活动等传统的满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采访,并到政府部门采访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以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法律上的空白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最大的缺失,结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传承人难找、发展空间狭小、经济效益的制约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法律上有待通过立法明确的问题。

第三部分,结合新宾满族自治县的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现状分析探讨清永陵和满族地秧歌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地方性立法,以改善当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突出体现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四部分,根据对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民族文化遗产的个案调查分析,结合各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进展情况,探讨我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立法方面的改进。

本文希望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个案调查分析,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进步、民族关系的改善等等所起到的纽带作用,以此对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期刊论文曹华新疆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由此本主要分析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分析文化价值时,对不同遗产只分析它的主要价值,如龟兹石窟重点分析它的佛教文化价值等.

4.学位论文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2009

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研究的样本坡芽歌书是文山壮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古老的传承形式,是壮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村。这里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素有“歌海”之称。文山的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丰富的文化生态土壤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坡芽歌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概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正文共六章:

第一章介绍坡芽歌书生成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综述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坡芽村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坡芽歌书生成的人文环境,指出正是壮乡丰富的民歌文化、壮族图画表意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才有坡芽歌书的代代相传。

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坡芽歌书中81首歌的符号意义解读。此三章是作者田野调查的系统总结,并加之文献考证和意义解读的拓展。该部分使用大量篇幅,从歌词大意、图案、符号本意、符号象征、阐释其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对坡芽歌书中81首歌的符号意义进行了全面解读,说明这部歌书采用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1个象征符号,来表示一对壮族青年男女通过探情、热恋、最后共同生活、相伴到老的爱情对唱山歌,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图载歌书。

第五章为坡芽歌书演唱曲调探析。本章对富宁县的民歌曲调、坡芽村村民经常使用的四种民歌曲调分打劳(大河歌),分标乖(老表歌),分果麻(八角林歌),分呃哎(归朝歌)进行介绍,指出这就是坡芽村村民在演唱坡芽歌书时所使用的曲调。

第六章为坡芽歌书文化价值评估。本章通过南方铜鼓、岩画图案和坡芽歌书图案的比较,提出坡芽歌书是中国南方古越人的文化传承物的观点;关于坡芽歌书的符号,作者认为是一种自源性的图画文字;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坡芽歌书图案与歌曲的关系。

在结语中作者汇总了有关坡芽村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的调查结果。指出坡芽歌书把壮族的民歌凝集成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坡芽歌书内容丰富,目前已濒临消失境地,为抢救和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提出了自己几点思考见解。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

1,研究内容的创新。坡芽歌书发现于2006年,目前除对其作翻译整理之外,还未见系统研究出书面世。发现地云南文山是壮族集居区,学术研究水平相对薄弱,本论文拾遗补阙,对坡芽歌书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并在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2,首次对于坡芽歌书歌符号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探讨其文化内涵,有开拓性。

3,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往有关壮族民歌的研究大都是共性研究和音乐文本研究,本课题运用了民族学的方法对坡芽歌书进行了个案解读,为民族学和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与研究案例。

5.学位论文马宁澳门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2006

历史建筑不同于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建筑。它有着自身的特定意义:分布面较广且量大,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原因独特,是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记录与承载者;标志的内涵丰富,甚至是一些城市的特殊肌理的决定性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建筑构成了一个城市历史积淀中的一段篇章,使城市有着值得人们回味的记忆,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构架和基调,增添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可以这样说,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现实社会的需要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阻碍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行动。

对历史建筑进行恰当的改建与再利用,不仅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较好地保留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实现“使用中的保护”,发掘历史建筑在当今时代的特有价值,还能够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环境。正因如此,在世界范围内历史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已成为建筑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旧不如新”的观念深深植入我国人们的思想之中,导致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历史建筑被摧毁,再加上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与系统理论指导,使得许多原本用意良好的“开发利用”也最终演变成了历史建筑的一场浩劫。

相比较而言,澳门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面颇有新意,并探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拟从澳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历史沿革、相关理论体系等层面入手,通过对澳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政策和影响因素,例如法规制度、组织机构、资金保障、价值取向、利用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来建构一个整体和系统的研究框架体系,同时还根据实地调研和实例分析来总结澳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手法和经验,希望可以引发出对我国建筑师在历史环境中进行改、扩建筑创作的思索。

6.会议论文韩甲.韩春英新疆方棋——亟待保护和研究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2007

用树枝画个方格棋盘,随处捡几个小石子、小碎砖当棋,就可以摆开“战场”捉对厮杀。这种在新疆广为流传的民间体育项目名叫新疆方棋,是一种类似于围棋的智力运动。方棋(或称丢方或下方)在我国有好几百年历史,几乎遍布西部各省,爱好者数十万,流传广度仅次于中国象棋。它虽规则简单,容易入门,却又变化丰富,博大精深,实属易学难精的优秀棋种。

本课题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新疆方棋”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文化价值作了粗略的介绍,希望通过本文,使读者能对“新疆方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有一定了解认识,以对其进行深人研究和保护,进而加以创新和发展;同时,把握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构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了解“遗产”所含有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这将是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7.学位论文张祖群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2005

本文在进行多个方面的研究综述后,同时鉴于大遗址研究的多学科参与属性,认为文化遗产的研究应从三方面考虑:①考察调研遗产本身的现状、特征、布局,以及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②认清遗产价值的内涵与构成关系,因而重新评估遗产的文化价值与定量计算遗产的经济价值;③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措施。大遗址的经济价值源自于其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第一位的、主导的、不可经济衡量的;经济价值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可经济衡量的。重新评估大遗址保护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后认为:①汉长安城经过几千年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仍然基本完好保存至今。②汉长安城有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社会文化价值。③应尽一切可能保护中国大遗址,特别是汉长安城,让后人看到前人的智慧与伟大的建筑。从投资和收益上间接计算大遗址的经济价值,建立地价表面,生成城市地价等直线图,得出汉长安城总体保护区划内的总地价漏损P为939.2亿元人民币,总的保护措施费用U为35737.6万元人民币,经济价值E约为935.62624亿元人民币。从福利最大化、文化遗产的利益最大化、零利润时的费用、固定开支减少时的供应、文化遗产的优化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大遗址的优化利用理论。汉长安城遗产保护必须坚持原真性、可读性与可持续性,应该保护其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方面。分析了覆盖保护方法、场馆保护方法、技术保护方法、综合保护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分区保护措施,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区给出了基本保护措施、地上遗址保护措施、地下遗址保护措施与城墙、城门、城角遗址保护措施等。在技术层面上还探讨了实施工程措施的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最后还探讨了社会管理层面保护措施与规划期限内不能搬迁的村庄乡村景观整饬措施。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①初步将文化遗产价值划分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②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初步计算;③提出文化遗产的相应的保护措施;④大遗址价值评估与遗产保护研究可以遵循一定范式。并提出今后需要继续加强研究的问题。

8.会议论文白志伦.彭永努近代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里院建筑2008

里院建筑是产生于近代青岛的最具代表性的青岛地域性本土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文主要从里院建筑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发展、建筑特点、规模现状及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引起各方面对里院建筑的重视,从而加强对这一青岛近代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9.学位论文宋宁中国古代农业档案遗存及其科技文化价值2009

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辛勤的农业劳动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记录这些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丰富多彩。从春秋战国至清末,官私撰著的农业档案达500多种,现存者尚有300多种,属古代大宗科技档案之一,现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农业档案是古代科技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管理也非常科学,我国目前现存古代农业档案数量较多、内容丰富。有综合性的农业档案,有专业性、地区性、月令体裁的农业档案等,它们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等,为我国悠久的农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解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及其价值,不仅能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农业历史,更能进一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本文简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并从直接遗存和间接遗存两个方面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档案遗存,具体阐述了出土类农业档案、奏折类农业档案、图册类农业档案等直接遗存,以及通过官方编纂的官史、实录和私人著述中保存下来的农业档案间接遗存,最后从对古代农业和对现代农业两个方面探了中国古代农业档案遗存的科技文化价值。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从国古代农业档案的起源、形成、以及各朝代对农业档案的管理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档案的直接遗存。分为隋唐以前的古代农业档案直接遗存、隋唐时期的农业档案直接遗存、宋辽金元时期的农业档案直接遗存以及明清时期的农业档案直接遗存。

第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档案的间接遗存。这些档案遗存与其它内容混杂在一起,经过了作者的加工使用,原始记录与作者的创作融为一体,所以称之为间接遗存。此部分分为秦汉以前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几部分。

第四部分在之前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农业档案的科技文化价值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主要是分为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科技文化价值和现代农业的科技文化价值两大部分。

10.期刊论文周冰颖川江号子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研究-中国音乐2007(3)

本文对川江号子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保护川江号子这一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传承川江号子的几点建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7096867.html,/Periodical_sxdxxb-rwshkxb201001017.aspx

授权使用:西北大学(xaxbdx),授权号:28e07dbc-5404-495d-b03e-9e670160146a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