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全文

公共政策全文

公共政策全文
公共政策全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者

考试批次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完成时间

题目1:请结合实例说明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

㈠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分类

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执行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思想诱导手段和经济手段。

㈠什么是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不同,需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反映全部成本的原理,从影响成本和效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以便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当某些情况下不适用市场机制时,就要求有政府干预,结合政府法规共同实现目标。经济手段一般的形式有:收费、补贴、押金—退款制度、市场创建及执行鼓励金等类型。

二、经济手段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㈠应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

环境污染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即某一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生产者私人成本的现象。采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事实上是将环境污染这种外部负效应予以成本化。允许污染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达到环境保护规定的标准,从而节约社会成本。同时也刺激排污企业进行工艺创新与技术

开发,降低污染排放。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采用经济手段,比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更加灵活,也更易实施。

㈡国外相关实例

欧盟国家在处理油漆桶、硫酸瓶、电池等有毒垃圾时,往往采用押金-退款制。即生产商先向管理机构付部分押金;生产商将油漆出售给销售商时,要收取部分押金;等销售商将用过的油漆桶送到回收站时,可以将押金取回;回收站再到管理机构处将押金取回。这一方法可以回收有毒垃圾,减少土地污染。

㈡国内相关实例

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是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手段。为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企业将趋于过少的污染控制。而排污收费和排污许可又要求企业把污染排放控制到规定以内,使企业可以在交排污费和控制污染之间自由选择。

在制定排污收费政策方面,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公布实施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和《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并于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在制定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政策方面,我国在1988年6月,确定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18个城市进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试点工作;到199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实行了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在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排污许可证的买卖,运用经济手段,控制企业排污。

题目3:你认为如何改革和完善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

一、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现状

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是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宪政结构和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党政结构以及行使公共权力的各级国家机关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公共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多数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拥有政策的实质性决定权。而各级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需对各级人民代理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却是国家公共政策的实际决定者。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党组织还会以共同名义联合国家机关发布公共政策。比如2000年3月,中共中央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决策主体不清晰。虽然宪法规定了党的政策决定权,但没有具体规定党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造成目前全国各地参与公共决策的人大、党组织、国家机关等决策主体参与决策的情况和程度大不相同,缺乏明确的运行规则。这间接造成决策过程中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以及决策成本的增加。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协调与党组织、甚至人大、政协等之间的关系。在决策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汇报、磋商。这一方面使决策程序繁琐,另一方面也使决策时间拖延。

2.民众参与程度低,监督弱化。以党为主的决策体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决策参与和监督。党和政府不是一种平行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这种情况下就缺乏没有利益关系的一方进行监督。

二、完善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

㈠理顺党与政府在决策中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在法律上明确规范党组织与国家政策机关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政府作为行政决策主体的作用。政府应在保持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高度一致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具体公共政策的决策。

㈡健全民主制度及监督制度。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让民众有充分的知情权,才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弥补政策可能存在的缺陷。因此除保证民众的民主选举权、民主管理权、民主监督权外,还可采用听证、咨询、公示等多种程序机制,以达到使决策更合理、执行更迅捷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应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首先是自上而下的监督。除人大的监督外,还要健全国家的审计、监察、审查机关的监督。同时也可借用新闻媒体等利益第三方,更合理有效的达到监督的目的。

题目4: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

㈠公共政策执行的内容

当公共政策的方案被采纳后,就需要将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制定公共政策仅是研究问题,执行公共政策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如发布命令、拨付款项、委派人员、创设机构等。公共政策的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政策方案是否正确以及后续如何决策的最终依据。

㈡执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执行中出现偏差。偏差具体表现为:象征性执行、替代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扩大化执行,直至抗拒执行。比如2009年2月17日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省市将二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继续收费,这是一种象征性执行行为。

2.执行中的监督不力。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是党、国家机关和民众对公共政策执行机关的监察和督导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内部包含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外部包含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及舆论监督。监督是一项公共政策得及有效执行的重要一环。但由于监督主体与执行主体重合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我国普遍存在监督不利,甚至监督缺失的情况。

二、影响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因分析

㈠执行中的客观因素

一般而言,一项公共政策越明确、涉及的人越少,执行起来越有效,监督检查越容易。

1.公共政策如果本身存在不明确的地方,在执行及监督中必然受到限制。仍以上文提到的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的政策为例,政策中提到“逐步有序取消二级公路收费”,但在具体实施方案中没有规定明确的时间点,明确的执行对象,这就让少数省市有了钻空子的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将二级公路改造为一级公路继续收费。

2.中国地理广阔,人口众多,一项政策往往涉及面极广。比如1982年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执行近38年。但在执行中仍存在着巨大误差,很多地区将这一政策与高额罚款相联系,而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㈡执行中的主观因素

1.执行主体的利益导向。执行主体是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会有自身的利益。如果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执行者就会选择抵制、规避政策,从而造成执行偏差。

2.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首先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执行人员对政策缺乏明确理解。没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执行中自然会出现偏差。其次是执行者与民众的信息不对称。执行者往往对政策信息具有垄断优势,如若他们对信息随意截留,必然导致民众无从监督,最终导致执行出现偏差。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也就开始有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观察和思考。当这种观察和思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也就有了如何给这门学科命名的问题。这门学科的诞生地美国,其英文名称有很多,对应的中文译名有:政策学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等。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称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概念。然而,在学科发展的现阶段,主流的人士倾向于认为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这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政策研究或公共政策研究: 含义: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社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内涵:1、研究的主题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 提出:其学术术语由林德布罗姆在《政策分析》中首先提出的。作为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是由奥斯丁兰尼编辑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及的出版。 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这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其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 发端:拉斯韦尔、勒纳《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计30分) 1.政策链 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政策链这一概念源于列宁,他在1921年写的一篇文章中把新经济政策看作“历史事变发展的链条”,而把在国家的正确调节或指导下发展商业看作这个链条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2.政策过程 答: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决策行为使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成为一个整体,而决策行为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政策过程研究就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3.元政策 答:(1)元政策,或者叫作总政策(又作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元政策的基本功用在于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因此,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认识到元政策或总政策的这一功用,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②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③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4.渐进主义 答:渐进主义者认为,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 5.政策议程 答: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政策议程强调公共问题得到决策主体的深切关注,感觉有必要由公共权力机构来解决,并纳入了政策的讨论过程等几方面的因素。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6.危机决策 答:危机决策一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精英阶层是恒定不变的,只能来自与上层代表。( F ) 2.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的。( T ) 3.弱势群体往往缺乏利益诉求能力,因此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应当考虑他们的利益。(T ) 4.政治动员型以公众议程为基点,以政府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F ) 5.从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和后评估。( T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精英理论模型 精英模型认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即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是由“少数精英人物”决定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过程。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的分析预测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政策制定中的心理效应。 答:(1)光环效应(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5)定型效应(6)反衬效应 (7)乐队效应(8)黄灯效应(9)新闻效应(10)颂歌效应(11)当局者迷(12)旁观者清

2. 简述政策议程的内外部触发机制。 答:内部触发机制:(1)自然灾害(2)经济灾难(3)技术突破(4)生态变迁(5)社会变迁外部触发机制:(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3)经济对抗(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3. 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和建议,具体是指: (1)评估指标;即确定政策评估得以实施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2)信息;即搜集有关评估对象的信息。 (3)测定;指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指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4. 公共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消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 (3)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的体现。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答:(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2)政策执行的特点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①目标的导向性 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内容的务实性 公共政策执行要面对具体的公共问题,因此其计划、步骤、措施、手段等必须务实,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③行为的能动性 执行者必须在全面领会政策内容的前提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情况,能动地执行公共政策。 ④手段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其执行具有强制性。 (3)政策执行的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它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②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③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答:(1)第一代、第二代政策研究路径各有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代政策研究的自上而下路径 a.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 第一,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二,指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自上而下政策研究路径的缺点: 第一,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第三,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在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 第四,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 第五,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知识讲解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1.2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对象具备组织特征或者参与组织决策过程或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非典期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多项防治非典的措施,这时的北京市政府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当企业发布某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时,企业的决策行为属于私人组织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着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 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

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4、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5、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

公共政策3学习资料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哪些环节?有哪些基本因素会影响政策有效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确定政策执行机构。这是组织准备中首要的任务。常规性、例行性政策的执行,应由常设的执行机构承担,不必另建机构,但有时也可用提高常设机构地位的方式或者改组机构的方式来保证政策顺利进行。如果遇到非常规性或者是紧急而重大的牵涉面较广的政策,则可组建临时执行机构,但应在政策目标实现后予以撤销。 选人用人。从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来说,要求具有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善于用人,做到人尽其才;具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讲求工作效率,善于从实际出发,采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方式方法,有步

公共政策学试卷三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 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 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 A.政治原则的偏离 B.价值体系的排斥 C.政治体系的封闭 D.承受能力的超重 E.表达方式的失当 2、政策目标的特征是() A.层次性 B.多样性 C.科学性 D.系统性 3、群体决策的形式是() A. 群体参与决策 B. 领导群体决策 C. 非理性决策 D. 理性决策 4、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其原因是() A.责任分散 B.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高风险的选择 C.社会比较的作用 D.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低风险的选择 5、一票否决规则的特点是()

A.决策者的决策权不平等 B.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 C.决策者至少有一方会受到利益损害 D.决策者中没有人利益受损 二、名词解释(共计10分,3分/题) 1、公众议程 2. 政府议程 3.触发机制 4.政策规划 5.头脑风暴法

三、简答题(共计40分,10分/小题) 1、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10分) 2、简述政策议程的类型。(10分) 3、简述政策规划的原则。(10分)

4、简述政策目标的作用。(10分) 四、论述题(共计40分,20/小题) 1论述政策议程建立的影响因素。(20分)

2、论述政策规划程序。(20分)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答案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 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 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 A.政治原则的偏离 B.价值体系的排斥 C.政治体系的封闭 D.承受能力的超重 E.表达方式的失当 答:ABCDE 解释: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政治体系的封闭;承受能力的超重;表达方式的失当。见教材P186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2、政策目标的特征是() A.层次性 B.多样性 C.科学性 D.系统性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1~7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

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公共政策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下半年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政策实施的(A)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据 A、效果 B、影响 C、效率 D、反馈 2、(D)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研究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A、政策研究机构 B、政策执行机构 C、利益团体 D、政府官员 3、政策评估核心是集中关注(A)的活动及其对社会影响 A、公共部门 B、决策者 C、决策机构 D、民间组织 4、政策终结过程要重视交流与沟通,消除(A) A、心理抵触情绪 B、主观臆断 C、社会影响 D、领导权威 5、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如果得到政策实施对象的支持和遵守,政策效能就(B) A、低 B、高 C、不变 D、都不是 6、政策实施中把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是政策实施的(C) A、原则性 B、灵活性 C、整体性 D、建设性 7、对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判断是(B) A、政策形成 B、政策评估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结 8、下列哪些属于内部评估者( A ) A、政府机构的政策研究室 B、民间研究组织 C、压力集团 D、公共利益组织 9、从政策作用的对象的感受出发来对政策效果予以评定称为(A) A、对象评定法 B、自评法 C、对比法 D、德尔菲法 10、当一项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自身的存在时,我们称这个因素为(B) A、心理抵触 B、组织惯性 C、认知的局限 D、法律延迟 二、多项选择(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未选全者得1分,选错,该题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策实施可以概括为(ABC)过程 A、政策实施 B、政策结果 C、政策纠正 D、政策检验 2、下列(ABCD)属于政策评估的机构 A、政府内部评估 B、民间的研究组织 C、压力集团 D、公共利益组织 3、政策评估的类型包括(ABCD) A、政策过程评估 B、政策影响评估 C、政策效果评估 D、元评估 4、政策终结是(BCD)的新起点 A、政策变革 B、政策更新 C、政策发展 D、政策进步 5、政策创新的内容包括(ABCD) A、政策内容的创新 B、政策运行过程中环节的创新 C、技术手段的创新 D、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创新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5.0 分)1.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A.横向监控 B.纵向监控 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得分:5 (5.0 分)2. 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得分:5 (5.0 分)3. 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得分:5 (5.0 分)4.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范畴。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得分:5 (5.0 分)5.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分析 得分:5 (5.0 分)6.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得分:5 (5.0 分)7.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得分:5 (5.0 分)8. 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 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得分:5 (5.0 分)9.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得分:5 (5.0 分)1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得分:5 二、多选题 (6.0 分)1. 3、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有()。 A.替代

公共政策学3.

公共关系学(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 A、政府 B、立法机关 C、公众 D、司法机关 2、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政策的制定 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 D、政策的评估 3、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加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际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4、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 B、主体是执政者,客体是制定的政策 C、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 D、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 5、在下列几种环境中,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是()。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人文环境 D、科技环境 6、政府议程指的是政府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又被称为()。 A、政策议程 B、行政议程 C、公众议程 D、正式议程 7、下列中实属政策问题界定,其宗旨是按照社会公益标准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的是()。 A、政策方案分析 B、政策问题分析 C、政策执行分析 D、政策结果分析 8、行政系统的决策特点是快捷、高效,因此,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上的()都会较立法机关要高。

A、集中化程度 B、分散化程度 C、民主化程度 D、公众参与程序 9、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是()的范例。 A、政策变通 B、政策创新 C、理想化政策模型 D、政策执行再决策 10、从组织功用看,政策研究组织与()为目标,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主要特征。 A、改进政策制定 B、提高政策效率 C、保障社会公正 D、发现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进行政策宣传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A、个性化原则 B、强制性 C、适时原则 D、说服原则 2、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大致分为()。 A、决策者的直觉因素 B、政治系统的自身因素 C、内部环境因素 D、外部环境隐私 3、政治制度包括()。 A、政体制度 B、决策制度 C、政治文化 D、舆论控制制度 4、当代公共政策的特征有()。 A、统治政治进一步强化 B、政策问题日益复杂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重视 D、政策预期和政策结果趋于一致 5、政策方案类型包括()。 A、直接的货币方案 B、间接的货币方案 C、直接的非货币方案 D、间接的非货币方案 6、多元的政策评估标准包括()。 A、经济可行性标准 B、技术可行性标准 C、政治伦理可接受性标准 D、行政可操作性标准

公共政策学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分析》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 A ) A、公共利益 B、集团利益 C、个人利益 D、部门利益 2、从评价组织活动形式上瞧,公共政策评价可分为正式评价与( D )。 A、内部评价 B、外部评价 C、执行评价 D、非正式评价 3、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目的就是( B )。 A、拖延决策时间 B、作为重新分配政策的依据 C、夸大工作难度 D、规避责任 4、公共决策体系中可以称为“思想库”或“智囊团”的就是( C )。 A、决断子系统 B、执行子系统 C、咨询子系统 D、信息子系统 5、威廉·N·邓恩认为政策规划过程包括二大基本要素,即政策相关信息与( B )。 A、政策相关资源 B、政策价值取向 C、政策选择方式 D、政策分析方法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 C )。 A、要保证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前提就是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B、我国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一般要经过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与行政首长 签署发布政策等程序 C、政策法律化的主体为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D、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就是指公共政策不能与国家宪法与现行法律相抵触 7、下列不属于古典行政模式特点的就是( C )。 A、行政组织的结构特征就是集权的、层级制的、金字塔型的 B、政治家负责制定政策,行政人员负责执行政策

C、行政组织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趋势 D、行政管理必须依据客观的科学管理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 8、以整体焦点而言,自上而上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的区别在于( C )。 A、前者强调从中央到地方、从公共部门到私营部门;后者强调从地方到中央、从私营部门到公共部门 B、前者强调焦点为中央政府;后者则强调某一政策领域中的地方执行机构 C、前者关心政策控制系统如何达成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政策结果;后者强调政策网络中多元行动者的策略互动。 D、前者强调正式目标的完成,后者的评估标准则较不清楚 9、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绩效评估与( B )。 A、全面推广 B、追踪决策 C、指挥协调 D、政策实验 10、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行为称作( C )。 A、政策优化 B、政策放弃 C、政策终止 D、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 ABCD )。 A、功能 B、组织 C、政策 D、计划 2、从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瞧,可分为( ABC )。 A、事前评价 B、执行评价 C、事后评价 D、正式评价 3、公共政策评价效果一般可分为( ABCD )。 A、直接效果 B、附带效果 C、潜在效果 D、象征性效果 4、政策执行手段中,经济手段具有以下哪些特性( ABC )。 A、间接性 B、有偿性 C、关联性 D、稳定性 5、政策制定主体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 AB )。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裁定原则 C、少数剥削多数 D、个别领导拍板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决断子系统又叫中枢子系统,就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多数规则虽然大幅度降低了决策成本,但可能出现“多数剥削少数”与“周期多数”等弊端。(√) 3、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一般要经过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与通过议案、公布政策等程序。(√) 4、公共政策自上而上的研究路径关注的就是具体的执行结构或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 5、经济手段就是政策执行的最基本手段。(×) 6、从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瞧,可分为事前评价、执行评价与事后评价。(√)

公共政策学6-7章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具有下列特征: ⑴问题的针对性。 ⑵未来的预期性。 ⑶目的的多元性。 二、政策目标的分类 1.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 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目标划分成诸多不同的类型: ⑴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有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如一些长期政策目标和中短期政策目标)。 ⑵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等。 ⑶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 ⑷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更细微的标准将上述一些分类再作进一步区分;或者按照吸收了几种标准的混合标准来作其他划分;或者按照上述并未提及的标准作其他划分,如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区分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成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等。 2.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又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安全等。 三、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1.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⑴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⑵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2.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⑴实事求是。 ⑵面向未来。 ⑶系统协调。 ⑷明确具体。 ⑸伦理考量。 第二节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一、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 1.政策规划的含义及其特点。 政策规划又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⑴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公共政策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分析》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决策过程用一系列决策环节构成的决策过程,用树状图表示的方法是( A ) A、决策树法 B、效果分析 C、成本分析 D、灵敏性分析 2、将预测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的依据是( D )。 A、预测的期限 B、具体计算方法 C、预测的功能 D、预测的时间尺度 3、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将预测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和( B )。 A、长期预测 B、规范性预测 C、中期预测 D、短期预测 4、按照具体计算方法不同,可以将预测分为定性预测和( C )。 A、直觉性预测 B、长期预测 C、定量预测 D、短期预测 5、非任意抽样常见的形式有随意抽样、判断抽样和( B )。 A、单纯抽样 B、定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体抽样 6、提出莫名的“寡头铁律”的精英主义代表人物是( B )。 A、帕累托 B、米歇尔斯 C、赖特·米尔斯 D、林德布洛姆 7、《政府过程》一书的作者是集团分析模型代表人物( A )。 A、阿瑟·本特利 B、戴维·杜鲁门 C、米歇尔斯 D、赖特·米尔斯 8、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即传播模型和( C )。 A、互动模型 B、领导跟进模型 C、内部决策模型 D、创新模型 9、提出支持联盟框架的学者是( B )。 A、鲍姆 B、萨巴蒂尔 C、琼斯 D、伊斯顿 10、目前运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 C )。 A、目标规划 B、动态规划 C、线性规划 D、随机规划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政策运行成本大致有( ABCD )。 A、政策制定费用 B、衔接成本 C、摩擦成本 D、操作费用 2、任意抽象常见的方法有( ABCD )。 A、单纯随机抽样 B、机械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体随机抽样 3、精英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 ABC )。 A、帕累托 B、米歇尔斯 C、赖特·米尔斯 D、林德布洛姆 4、集团分析模型的核心假设在于( ABD )。 A、集团是个人与政府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 B、集团的存在与斗争是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 C、每个决策者首先考虑个人利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