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演示教学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多媒体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演示,所谓教学演示是指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采用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材料、数据、示例等呈现在特定的显示设备上, 以辅助教师的讲解,从而达到知识的高质量的传播。多媒体教学便于给学生提供知识素材,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有利于教师变“结论式教学” 为“过程式教学”。在一机多人的多媒体教室里, 教师通过多媒体和电子投影仪, 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图片、活动图像或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演示有助于节省教学时间,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学演示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不能让演示充满整个教学过程, 过多的演示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 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以下几种情形宜采用演示教学:

1. 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积累的有典型意义的感性材料, 而学生过去又没有感知过;

2. 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不容易直接感受和理解, 需要运用形象直观的材料为学生分类、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提供支撑点;

3. 教学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 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引起情感体验才能记忆深刻。

这些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挂图、实物、模型等无法有效表达, 因此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比较适宜。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 模拟、仿真或再现一些实际中不存在或难以体验的事物, 使学习者身临其境, 增强体验, 提高学习效果,比如飞行员最初学开飞机,就不可能每位学生都使用实际的飞机进行飞行训练,而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仿真技术,给出学生营造飞行时俯冲,旋转等情形,学生只要带上数据头盔、数据手套,数据手套就可以感受真实的飞行情境,或超重或失重或旋转等,并通过数据手柄的操作控制飞行。

通过计算机的仿真技术, 可以给学生创造机械操作、会计工作模拟、模具加工等情形。随着对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的深入, “虚拟现实”技术也日益完善, 使模拟教学更接近于真实环境,人们可以脱离昂贵的专用硬件或辅助设备(如头盔,数据手套,高分辨率的图形工作站等)来进行虚拟,近年来,人们开始使用360 度全景摄影技术所拍摄的高质量图像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它允许用户在windows 操作系统或是macintosh 微机的操作系统支持下,在普通微机上(无需用高档的图形工作站)只利用一只鼠标和一个键盘(无需戴头盔和数据手套)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和vr 技术中一样虚拟情景,并且,这种表现虚拟环境的图像可以压缩为很小的空间,占很少的内存,可见,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虚拟环境教学将会在教学中得于广泛应用。

在模拟教学中, 模拟程序的编制要注意将媒体与音频、视频、字符、叙述、地图和其他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环境, 学生无论模拟哪一个项目, 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三、交互式教学

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 使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 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协作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具有共同的特点, 即都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学习方式。通过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可以使学生得到及时反馈, 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从而调整以后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程序。

多媒体教学程序中要设计中断功能, 以便学生随时可以中断程序进行请教。学生有时需要重复某一章节, 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 因此程序中要设计导航系统, 以增强学生对系统的控制能力。此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教师

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这要求程序设计要强化教师和

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现代远程教学所谓现代远程教学主要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系统,网络传播模式的出现, 使得用于单个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发布到广阔的网络空间, 形成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 受众可以不分年龄大小, 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空间按需进行

学习,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前水平选择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学习。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教学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案例一:应用于演示教学

PEP 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3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的第一课时,包括A丄et ' s try Let ' s talk B .Good to know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句子“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today? 和句子I have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听懂提示语,按照Let' s try 的录音内容判断两张配图的正误。

2、能够用英语“点菜”。

3、能够相互调查一日三餐的用餐情况

4、能用英语设计出适合小学生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

(三)情感、策略、文化目标:

1、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学生乐于合作参与,勇于进行交际实践。

2、了解中西方饮食方面的不同之处。

语言任务:在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角”,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笔头练习。教师和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同时也互相合作、交流,因此又是合作伙伴关系。这次活动采用情景法、交际法及“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渠道,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熟练使用句子“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today? 和句子I have …进行问答练习。

教学难点是句子“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与“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 ”的不同用法,以及对话的理解与拓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Good to know 部分的挂图或手绘图。

2 、教师准备录音机和有关录音带。

3 、多媒体课件。

4 、英文菜单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 、Let 's chant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教师播放本单元第一页上歌谣的录音, 让学生跟着旋律一起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唱一唱,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而且本首歌曲的内容又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绪很快从课外回到课堂中来。)2、Free talk:

T:I like fish, What would you like?

S1: I 'd like some tofu.

教师与学生问答完后,学生之间再互相问答,(对没有学过的食物单词允许学生

说中文,教师说出英文。)

(设计意图:Free talk 通过课前的对话,热身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又为下面交流的一日三餐埋下伏笔。)

二、Preview

1、做“猜谜语”游戏。出示多媒体课件,把食物和饮料的图片用模糊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去猜。(设计意图:通过该游戏既能复习学过的单词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并使学生对后面的学习活动产生探求欲望。)

2、Let ' s try

教师播放Let's try 部分的录音,请学生做出正确判断。教师再放一遍,检查学生判断的正误。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主要句型,并完成听音判断的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为学习新知识Let ' s talk 打下基础。)

三、Presentation

Let's talk (呈现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1、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学生放学后回家来到厨房)

T:Look at the screen, can you guess the topic of this class from the

picture?

Ss:Eating.(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T:Do you know what Mike will say to Mom? 学生思考后试着回答。

教师再放一遍课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Mike: Mom,I 'm hungry, What's for dinner ? I'd like somesoup and rice. Mom: OK, Wait and see.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借助多媒体音、形、色、图文并茂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语言学习在生活场景中更有生命的活力。并感知本课的话题是“用餐” ,开门见山,切入主题。)2、情景对话(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一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T:(扮演Mor)Mike,What do you have for dinner today?

S1: I have …

T: What about you ? (Ask another student)

S2: I have …

教师和学生表演后,再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表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