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心理学知识总结

发展心理学知识总结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拨

《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1、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的心理演进(比较心理学)

2、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亦称毕生发展)

心理发展:发生(从无到有)

发展(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心理发展不仅指“成熟意义上的心理机能水平的提高、协调方向的发展,还应包括成年期的心理变化和老年期心理的退行性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

1、整体性:各个部分相互影响、作用、协调

2、社会性:人的心理受社会环境、生活、文化影响(维果斯基)

3、活动性: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皮亚杰)

4、规律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心理发展的动因(发展心理学理论问题)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遗传性定律:父母1/

2、祖父母1/4、曾祖父母1/16……

2、环境决定论(华生)。

3、二因素论:遗传与环境同等分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4、社会学习获得行为论(班都拉)。通过观察、模仿。

5、社会文化发展论(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的中介而内化为人的心理。

6、认知发展理论(主、客体或内、外因相互作用——皮亚杰)。认知

发展的本质是适应与构建学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因素:⑴成熟(有机体的成长);

⑵经验;⑶社会环境(社会交往);⑷平衡化(各种因素的协调、调正等)。

四、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不分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的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左右):感知运动图式,依动作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依据表象进行思维,思维特点有:泛灵

论、自我中心、不解整体和部分之和、思维不可逆性、少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埃里克森的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特征(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五、心理发展的内动力: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表现为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

心理发展的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

·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早期是独特发展时期;早期发展迅速、明显;早期的负面影响可持续终身。

·出生后早期的“印刻现象”。

·2岁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七、发展心理学的由来

·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

·1882年《儿童心理》(德国普莱尔)为早期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中叶,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心理发展。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出生—3岁

一、新生儿(出生1个月)的反射,从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

新生儿睡眠——觉醒周期模式。每天2-3小时觉醒。新生儿啼哭。

二、婴儿动作发展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也

..,心理发展的指标

..,发展的手段

是认知交往的能力

..。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

....,由内向外的

近远原则

....。

....、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大小原则

三、婴儿的学习(始于胎儿末期)

1、模仿学习是天生学习能力

2、出生后数天能建立条件反射

四、婴儿认知发展

1、婴儿认知发展是个体感知觉最迅速时期(视觉与听觉技能的发展;

模式知觉与深度知觉的发展)

2、婴儿认知发展注意是从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注意内容选择性

3、婴儿认知发展记忆:12个月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12个月后记忆是表象到符号功能;词汇与基本语法,有言语交流;记忆内容主要是表象、词语记忆。

五、婴儿言语发展

1、婴儿言语发展从简单发音到连续音节到学话萌芽;3岁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2、3岁可掌握1000左右词汇,并基本上掌握母语语法规则;

句子的发展从单词句到多词句、复合句。

六、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气质特征按活动性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三种典型: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2、情绪的发展是生物——社会现象

婴儿的微笑: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微笑、有选择行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哭泣:自发性的哭、应答性和主动操作性。

情绪对婴儿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婴儿自我发展。8个月开始主体自我意识(镜像自我),2岁前后

出现客体自我意识(开始把自我作客体来认知,能用“你、我、他”人称代词。)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岁-6、7岁)

一、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主导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游戏对儿童人格与情绪发展的作用;认知学派着重游

戏与儿童认识发展。

·儿童游戏发展为机能游戏(婴儿期的亲子游戏、模仿游戏)到象征性的游戏(幼儿)再到规则性游戏(童年期)。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为非社会性的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游戏(协同与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情感精神寄托、发展的重要渠道、社会交往园地、自我价值的载体。

二、幼儿知识发展

·记忆力发展:无意识记忆为主、形象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同时发展。5岁后开始有记忆策略,10岁后有稳定记忆策略。·幼儿思维的发展:

1、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知发展趋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自我中心现象(判断以自我为中心)

2、逻辑思维初步形成(幼儿提出问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概括能力具体形象为主,本质属性的概括幼儿后期出现)。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以无意想象为多,再造想象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是言语丰富时期,词汇量增长最迅速:3岁:1000个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

·词汇掌握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词义掌握从泛化到分化,由具体到抽象。

·句子的发展: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词序策略、非言语策略。

·口语表达能力: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语用技能的发展:手势沟通,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四、幼儿个性的社会发展

·个性形成是从幼儿开始,明显的气质特点、一定的兴趣爱好、一定的能力差异、最初的性格特点。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向社会性情绪体验。幼儿自尊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岁有10%,4岁60%,5岁80%,6岁90%。

·幼儿的认同的发展:(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幼儿的认同是父母、教师、喜欢的叔叔阿姨。

·幼儿从3-4岁出现反抗父母控制,要求活动自主为第一逆反期。

《童年的心理发展》(6、7岁-12、13岁)

一、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是师生互动过程。

学习逐渐掌握间接知识为主。

“学习社会”是基本的学习任务。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

二、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1、记忆的发展

长时记忆的复诵策略(有意重复)逐步增长。

组织策略(归类识记),高年级出现(6-8岁)。

系统化策略和巧妙加工策略的出现。

2、童年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思维类型转折从9-10岁。

·思维的概括能力从直观形象水平概括(低年级孩子)到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再到本质抽象水平。

·小学生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逐渐在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出现了守恒特点(抓住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不因非本质属性而影响)。

6-8岁:概念与长度守恒。

7-9岁:液体与物质守恒。

8、9岁-10岁:面积和重量守恒。

11、12岁: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

·8岁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期。

3、童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自我控制的延迟:满足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道德情感日益丰富。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儿童道德行为主要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

儿童伙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发展的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

6-9岁:单向帮助阶段;

9-12岁:双向帮助阶段;

12岁以后: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变化趋势,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与同伴交往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老师的交往中年级前而上升,之后一直保持交往比率的20%左右。

《青春发育期心理的发展》(少年期:11、12岁-15、16岁)一、少年期的身体和生理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第二加速期)。

身高、体重快速增长,性的发育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功能成熟。

身心危机:心理生物性紊乱:心理和行为的偏差(神经症、病态人格等)。

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二、少年的认知发展

记忆广度是人的顶峰(最高:11.04);识记的高峰。

思维发展,认知属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形式脱离了具体,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为第一飞跃)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

·情绪变化为积极情绪少,消极情绪多(烦恼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常有压抑、无助感)。

·自我中心多为把自己作为自己和社会关注中心,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

·少年的第二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3岁婴儿的第一逆反使儿童具有“长大感”,少年的第二逆反使少年具有“成人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平等)

四、少年发展的社会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

·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思维紊乱、情绪失控、人格混乱。多表现有社会退缩行为,交往困难,固执,没有幽默感。

·自杀。

·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岁-35岁,人生的黄金时期)一、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生理与心理达到成熟水平;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恋爱、结婚。

二、青年期的思维特点。

1、形式运算思维逐步发展(皮亚杰)(初一开始掌握,初三迅速发展,高中占优势)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考)

3、思维监控能力发展:明确思维的目的;选择思维材料和思维策略;评价思维结果。

三、青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自我概念的发展(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认知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自尊体验)、品行成分(自我态度)

自我概念发展:抽象性日益增强;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分化出不同角色

2、自我认同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价值和个体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

·埃里克森的青年人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青年的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自我意识主要是把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辩证统一起来。·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为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为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经过这个心理过程,会使自我得到深化和提高,形成自我同一感。

·自我同一感的危机(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现实的“我”与理想“我”的矛盾冲突,造成同一性扩散症候群的特征。

小此术启吾归结出六个方面的同一性症候群:(P275)

同一性意识过剩;回避与麻痹状态;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扩散;勤奋感扩散;否定同一性选择。

3、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初中生有42%,高中学生有56%,大学生的74%的人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期间的青年人具有比较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社会与文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4、道德认知发展的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结构发展的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以行为结果为标准,包括惩罚与服从;功利取向二阶段。

习俗水平。以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有“好孩子”与

“好公民”取向二阶段。

后习俗水平。以内化了道德为标准。有社会契约与社会普遍取向二阶段。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35-60岁间)

一、中年的更年期(生理和心理的明显改变时期,又称第二个青春期,50岁左右)

二、对中年人心理发展的认识

·强调中年的转折时期,经过改变,建立新的系统(价值观、信念等)

·中年人的压力大、任务责任重的特殊时期

·多种社会角色,会使中年人体会积极、乐观的

·充满了多种人生挑战,有的人要产生中年危机现象

三、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思维的发展的更加成熟,表现为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卡特尔的特殊智力学说,液体智力(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开始下降,晶体智力(文化知识能力)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中老年仍呈一定上升的趋势。

四、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文格自我发展的理论:

1、自我概念:

人格的核心;

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价值、价值思想进行整合;

制约个体思想道德等组织方式的改变;

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成年人自我发展的水平:

遵奉者水平(按规则办事)少数人;

公平水平(将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形成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自主水平(表现为对社会中的矛盾、冲突的理解、容忍性);

整合水平(表现为正视矛盾、冲突和解决矛盾与修正目的等)。

3、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的水平。(二)中年人的人格特征

1、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人格特质稳定不变

2、人格的成熟性:

·内省日趋明显(人格由年轻人的外倾变得逐渐内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对挫折多采取幽默、升华、利他主义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少用否定、歪曲、退行等消极防御机制);·为人处事日趋圆通(处理问题更加灵活)。

3、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增加了女性柔性,女性增加了男人的果

敢等特质的“男女同化”这一“完美人格”。)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论

·适应环境的控制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模式。

·控制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

·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

....: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创造性适应环境,是人的根本愿望,通过改变环境来发展自我的创造潜能。

·次级控制

....: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认识)·成年人初级控制水平是稳定的,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积极的再评价、保护性归因、激励的调整等);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种更有效的次级控制策略来适应环境。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岁或65及以后)老化:个体成熟后的生命所表现的形态学、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衰老:指老化的最后阶段或结果,如体能失调、记忆衰退、心智钝化。

一、老化的原因

1、遗传系统。精神机能的老化,行为变化由遗传决定,衰化是按遗

传程序实现的。双亲寿命与子女寿命有很高的相关度。

2、行为老化学说。老年行为的退行性是由于精神退化机能引起的。

如,反应时延长理解力、记忆力减弱等。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老化学说有:

“疏离学说”(脱离社会活动)

“适应学会所”(人际交往的减少,造成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

二、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点

1、老年丧失期观点。老年人的心理只有衰退,没有发展。身心健康、

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等人生重要内容是老年人丧失的基础。

2、毕生发展观。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是在人生中任何时期都在变化。

·不同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方向、形式和数率各有不同,如感知觉出现最早、成熟最先,也就最早开始衰退;抽象逻辑思维,较晚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

·从心理发展过程有增长也有衰退,是增长与衰退的对立统一,发展是由获得和丧失的相互作用构成的。

·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不同子系统对不同时期的影响不同:成熟因素对儿童期影响最大;社会文化因素对成熟期影响最大;智力、个性、命运、非规范事件对老年期的影响最大。

三、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1、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双眼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时间长。听觉有65%的老年人听力减退。

味觉、嗅觉、触觉迟钝。

2、40-50岁出现记忆力减退,70是记忆衰退的关键期。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特点:机械记忆明显衰退;意义记忆衰退的较慢,再认比再现衰退的慢;回忆“姓氏”最难(50岁开始减退趋势,60岁日益明显,80岁的成绩仅仅是20岁组的30%)

·老年人的记忆障碍主要为信息提取困难,信息的编码储存过程障碍。

·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如意义联系法、分类化、联系实际法、想象法等。

·老年人文化因素对记忆有影响作用。

·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慢是记忆减退的主要原因(反应速度、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等)。“工作记忆理论”。老年人缺乏信息加工资源,缺少“自我启动加工”能力。

·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利用多种感觉通道;良好的生活秩序;放慢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

有意识改善记忆的训练;增强记忆的信心。

3、老年的智力减退

·智力水平的衰退。

·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人的智力60岁钱稳定不变;70岁以后言语智力明显变化,老年人智力衰退不是各种因素以同一速度衰减。

四、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1、人格的稳定性的倾向。

2、人格的变化特征: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易回忆往事。

3、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生物学的衰老。

·心理上的老化。主要指是否意识到自己已老化、苍老;心理上衰老还表现为疑病和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岛恐惧与老年人抑郁症有很高的相关度。疑病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防御反应。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衰老与社会关系减弱有关:一是社会疏远老人,二是老人退出社会。

五、老年生活的适应(自我调整适应环境或情景)

1、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坦诚面对,做好新人生阶段的准备)

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利用知识、经验、经历等优势,积极生活每一天)

维护老者的尊严。

4、家庭和谐、夫妻恩爱是老年人生活要素。

5、深化朋友间的友谊。

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老年人生活适应模式的类型:成熟型、安乐型、防御型、愤怒型、自怨自艾型。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ps)..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你认为这些原则重要吗?为什么? (1)免受伤害。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要进行风险或利益评估,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研究计划 可以执行,如果风险大于利益则必须放弃研究。 (2)知情同意。研究对象应自愿参加研究并有随时终止和退出研究的权利。 (3)保护隐私。研究者应遵循保密原则,对受试者的信息进行妥善保管和利用。判断个体隐 私的三个标准: a.信息的敏感性b.行为发生的情境。在公众场所的行为一般被认为不属于隐私。c.收集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信息的方式。 (4)欺骗的使用和时候安慰。 2.发展心理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第一,天性与教养(即遗传与环境)的问题,意在回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第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第四,发展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改变。其中后面三个问题涉及对发展的本质的看法。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设计形式有哪些?其优缺点是什么? (1)横断研究。优点:a.在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 b.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 a.由于被试来自不同的族群,可能会将时代变迁的结果与年龄变化的结果混同起来,而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b. 在某一具体历史时间所做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其他时间,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心理现象c. 横断研究不能解答起因,顺序和一致性问题。 (2)纵向研究。优点: a.可以揭示变化的路径:即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 b.变化发生的速率:是突变还是渐变? c.变化的广度:变化是领域特异的还是可以推广至不同领域 d. 变化的 变异性:个体在相同领域中的相似任务上的表现的变异性怎样?能否从不同的个体身上看到相似的模式 e.变化的来源:行为变化的哪些方面代表了变化的来源? 缺点:a.反复测验 会让受试者特别是儿童产生厌烦情绪,并降低动机,可能导致受试者的流失b.重复呈现刺激会产生练习效应c.费时费力 (3)系列交叉研究。优点:a省时 b.得到的有关长期效应的信息比纵向研究多缺点:存在有关结论是否能推论至其他族群的问题 4.在选择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应该考虑什么?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时有很多的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可供选择,其用处在于根据一个方法得到的结果可用另一种方法加以检查或确认,如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一致性的结果,说明研究者所得到的发现是真的,确实存在的现象。 (知情同意:是指一个人在对研究的性质,不参与研究的后果以及所有可能影响其参加意愿的因素都有了清晰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愿意参加某项研究的明确表达。 隐私:是指个体有权利决定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向他人交流。 横断研究: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研究设计形式。 纵向研究: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的一种设计形式,要求对同一儿童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济宁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A)。 A、主体我和客体我 B、心理我和社会我 C、身体我和心理我 D、生理我和社会我 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B)。 A、实物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互动游戏 D、规则游戏 3、(B)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A、自我提升 B、自我否定 C、自我贬抑 D、自我接纳 4、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B)。 A、类比 B、组织 C、归纳 D、复述 5、(B)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婴儿早期 B、幼儿期 C、婴儿期 D、童年期 6、优先注视范式(D)。 A、也称习惯化范式 B、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技术 C、是一种研究婴儿动作发展的技术 D、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 A、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C、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D、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华生 B、达尔文 C、高尔顿 D、施太伦 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B)。 A、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B、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10、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C)。 A、个人经历、社会环境 B、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C、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D、生活事件、人格、社会环境 11、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B)。 A、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 B、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C、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D、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12、强化说运用(C)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A、模仿学习 B、语言获得装置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13、亲社会行为是指(C)。 A、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B、侵犯行为 C、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14、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C)。 A、情感波动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外向 C、越来越成熟 D、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15、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C)。 A、个性化 B、外化 C、社会化 D、内化 16、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C)。 A、4种水平和6个阶段 B、2种水平和4个阶段 C、3种水平和6个阶段 D、4种水平和8个阶段 17、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C)。 A、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 B、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C、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D、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 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作 5、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6、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 1岁半—2岁—5岁—6岁—4岁 11、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13、()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总结

教材: 《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方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框架 ①总论(包括发展心理学的概述、理论、方法等) ②产前期和新生儿的发展 ③婴儿和学步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发展等) ④幼儿/学前期的发展(同上) ⑤童年中期儿童的发展(同上) ⑥青少年期的发展(同上) ⑦成年期的发展(同上)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结合课堂内容和考研大纲)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指人的个体从产前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生八阶段:胎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动物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能形成明确稳定的条件发射是动物心理发生的标志。动物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3)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指人类作为一个动物种系的心理发展。意识的产生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2、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 3、毕生发展观的基本理论观点: ①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②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 a)发展既有生长,也有衰退; b)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体毕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会改变其发展的方 向。 ③发展是高度可塑的。 ④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a)跟年龄相关的事件; b)社会历史事件; c)非规范事件。 5、个体心理发展八阶段:产前期、婴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6、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林淑德)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具体包括: 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