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学号09040615 班级09国贸1班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

南京审计学院2009 级经济学院

题目: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姓名陆伊涛学号09040615

专业国贸班级1班

2011年12 月17 日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09040615 09国贸1班陆伊涛

摘要发行国债,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近二十年的相关样本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运用EViews软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定量分析,从而得到国家财政赤字规模和居民储蓄总量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债规模;财政赤字;计量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国债的定义和作用

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世界各国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债除了具有传统的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外,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接点。

国债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债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方面,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最通用的方法,通过国债筹资可以迅速、灵活、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发行国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国家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程度又如何,本文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但是,国债的发行对经济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过程中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在微观资源配置方面,会对私人部门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与私人部门争夺资源,不利于私人部门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我国国债发行的现状剖析

国债到期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国债的发行既受到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限制,又受到国家财政偿债能力的制约。因此,在一定时期国债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性的数量规模。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特殊情况下,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国债发行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目前的国债规模增长过快过大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可能会产生债务危机,从而人们对国债产生恐惧感、主张减少国债发行;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国债规模占GDP 的比重不高,国债规模还不算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前提下应当充分发挥国债调节经济的作用、主张多发国债。

国债既是一种调控手段,也是一种筹资手段。在其适度规模上,国债的筹资功能与调控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说,国债规模过大,其副作用也就大;国债规模小,其积极作用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适度增加国债规模保证经济健康运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当前实体经济下行的现状,财政建设资金缺少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利用国债筹集建设资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

是必需的。

(三)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国债的发行既受到国家财政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限制,又受到投资者投资能力的制约。(1)财政的应债能力

<1>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国债发行额与当年的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这一指标从流量上反映了财政支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债务收入。政府举债过多,债务依存度高,表明财政债务负担重,可能给财政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当国债的发行量过大,债务依存度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分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对财政的未来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可见财政支出与国债发行规模紧密相关。

<2>国债偿债率。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的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这一指标反应政府财政偿还债务的能力。一国财政偿债能力越大,政府举债的承受能力越大。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每年我国政府发行的国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用来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借新债还旧债是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2)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

<1>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衡量的是一定时期的国债余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这一指标表示国民经济国家债务化程度和国债累积额与当年经济规模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衡量国债规模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从这一指标看,国债累积余额也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之一。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积余额越大,国债负担率就越高,可供发行的国债规模就越小。

<2>赤字率。赤字率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对财政的应债能力。国债的发行主要以弥补财政赤字为主,财政赤字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

(3)国债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1>居民的应债能力。在我国,国债的持有者主要是个人,居民是认购国债的重要主体之一。而城乡居民存款和手持现金是居民购买国债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国债投资者投资能力的主要指标。居民应债率是反映居民应债能力的指标之一,它是指国债余额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或年度国债发行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的比例。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国债发行规模存在正向关系。

<2>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分析。国债的认购主体除了广大的居民个人外,机构投资者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具体的体现在社会资金的余缺。而信贷规模则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资金的余缺状况,因而信贷规模也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因素。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越多,可用于购买国债的资金越多,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就越大。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将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居民储蓄、国债余额。

(四)学者研究成果

由于国债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国债规模以多大为好,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国内有很多学者曾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历年国债规模以及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进行过统计分析,但不同的学者由于所使用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的结果差异颇大:

杨大楷等人曾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得出国债余额、居民储蓄额、贷款余额、国民生产总值、国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财政赤字和预算内投资规模与国债规模都存在较高相关性。

朱世武、应惟伟利用AR-GARCH 模型,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和向量自回归法对国债的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中央财政支出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

许小平等通过对国债发行规模及相关影响变量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了GDP 增量和居民储蓄规模都与国债发行规模正相关的结论。

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国债规模的各因素,根据1989-2009年中国的经济数据,就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展开分析研究。

二、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影响一国国债规模的因素很多,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本文只考虑宏观方面的因素,初步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当年的国债发行额(Y),国内生产总值(X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2)、国家财政收入(X3)、国家财政赤字(X4)、国债余额(X5)。其中,国债发行额为被解释变量,其余为解释变量。以上因素只是作为备选因素出现,至于国债规模到底与其中的哪些因素关

关于资料的几点说明:

(1)国债发行规模包括特别国债。

(2)国债余额包括国内债务、国外借款,是指中央政府历年的预算差额,即预算赤字和预算

盈余相互冲抵后的赤字累计额和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特别国债的累计额。。

(3)财政赤字=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下面我将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诸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程度。

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均为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89-2009 年,共20组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

图2

从样本数据的线性图可以看出Y、X1、X2、X3、X4、X5都是逐年增长的,但增长速率有所变动,探索将模型设定为对数模型,如下:

LnY=b6+b1*lnX1+b2*lnX2+b3*lnX3+b4*lnX4+b5*lnX5+U

其中,U 为随机误差项,描述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干扰作用。

运用EViews 软件的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方法对本数据进行包括全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LN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7/11 Time: 14:27

Sample: 1989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C -5.931936 2.006553 -2.956283 0.0098

LNX1 3.201625 0.935380 3.422808 0.0038

LNX2 -2.064049 0.924988 -2.231434 0.0413

LNX3 -1.999533 0.415731 -4.809681 0.0002

LNX4 0.077585 0.037274 2.081457 0.0549

R-squared 0.986557 Mean dependent var 7.815790

Adjusted R-squared 0.982076 S.D. dependent var 1.475374

S.E. of regression 0.197522 Akaike info criterion -0.170977

Sum squared resid 0.585224 Schwarz criterion 0.127458

Log likelihood 7.795261 F-statistic 220.1688

Durbin-Watson stat 2.51722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Y=-5.931936+3.201625lnx1-2.064049lnx2-1.999533lnx3+0.077585lnx4+1.973785lnx5

t=(-2.956283) (3.422808) (-2.231434) ( -4.809681) ( 2.081457) (4.570261)

R2=0.986557 F=220.1688 df=15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年GDP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债发行额会增长3.2016%;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储蓄存款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债发行额会减少2.064%;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财政收入每增长1%,平均说来国债发行额会减少1.9995%……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有所出入,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

三、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1、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3数据可以得到R2=0.986557,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82076很高,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F检验值220.1688,明显显著,即“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储蓄量”、“财政收入”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债规模”有显著影响。但是当α=0.05时,t0.025(21-6)=2.131,不仅X3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而且X1、X3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LNX1 LNX2 LNX3 LNX4 LNX5

LNX1 1 0.995745727

355 0.984855203

199

0.733295812

846

0.987041424

059

LNX2 0.995745727

355 1 0.976985557

173

0.762064681

692

0.990693284

496

LNX3 0.984855203

199 0.976985557

173

1 0.675705781

479

0.986563657

877

LNX4 0.733295812

846 0.762064681

692

0.675705781

479

1 0.706601080

072

LNX5 0.987041424

059 0.990693284

496

0.986563657

877

0.706601080

072

1

图4

利用EViews 软件可得到相关系数矩阵,X1 和X2的相关系数为0.9957,高度相关,这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居民储蓄和GDP 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高,各项都低于0.8的只有X4,证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综上所述,由于X1、X2 具有高度相关性,且X1 的符号与预期相反,故去掉变量X1;由于X3 的系数不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而且显著性水平较低,故去掉变量X3。剔除X1、X3、X5,修正后的回归结果为:

Dependent Variable: LN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7/11 Time: 14:39

Sample: 1989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5.512199 0.694351 -7.938630 0.0000

LNX2 1.222419 0.088122 13.87196 0.0000

LNX4 0.013422 0.039710 2.338007 0.0093

R-squared 0.963585 Mean dependent var 7.815790

Adjusted R-squared 0.959539 S.D. dependent var 1.475374

S.E. of regression 0.296772 Akaike info criterion 0.539856

Sum squared resid 1.585321 Schwarz criterion 0.689073

Log likelihood -2.668486 F-statistic 238.1495

Durbin-Watson stat 2.27180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Y=-5.512199+1.222419lnx2+0.013422lnx4

t=(-7.93863)(13.87196)(2.338007)

R2=0.963585 F=238.1495 DW=2.271807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居民储蓄额X2每增加1亿元,财政赤字增加1亿元时,平均说来国债规模将分别增加1.22亿元和0.013亿元。

2、相关性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可决系数R2=0.995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比较好。

图6

对样本量为21、2个解释变量的模型、10%的显著性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0.89,du=1.277,模型中杜宾统计量DW=2.2718>dl且du

3、显著性检验

F=238.1495,明显显著,即“居民储蓄量”和“财政赤字”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债规模”有显著影响。当α=0.05时,t

(21-3)=2.093,对于b2,t=13.87196>2.093;对于

0.025

b4,t=2.338007>2.093,所以表明X1、X5的系数t检验显著。

4、异方差检验

F-statistic 2.348110 Probability 0.091828

Obs*R-squared 9.220138 Probability 0.100599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7/11 Time: 14:44

Sample: 1989 200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831354 3.969194 0.461392 0.6511

LNX2 -26.65078 25.31116 -1.052926 0.3090

LNX2^2 3.089950 2.998589 1.030468 0.3191

LNX2*LNX4 -3.755919 3.908668 -0.960920 0.3518

LNX4 26.39330 25.96839 1.016363 0.3256

LNX4^2 0.674530 0.880175 0.766359 0.4554

R-squared 0.439054 Mean dependent var 0.075491

Adjusted R-squared 0.252072 S.D. dependent var 0.123366

S.E. of regression 0.10669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02818

Sum squared resid 0.170742 Schwarz criterion -1.104383

Log likelihood 20.72959 F-statistic 2.348110

Durbin-Watson stat 1.842892 Prob(F-statistic) 0.091828

由White检验结果可知,nR2=9.220138,查分布表,在α=0.05下,临界值χ20.05(5)=11.0705(辅助回归中共有5个解释变量,所以自由度为5),因为9.220138<11.0705,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5、序列相关检验

图8

根据Q检验法知,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6、因果关系检验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12/17/11 Time: 14:55

Sample: 1989 2009

LNX4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2 19 2.63650 0.10672

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2 19 0.38303 0.68872

LNX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 3.84516 0.04667

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4 19 0.56774 0.57933

LNX4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 4.74264 0.02675

由该检验结果表明,在α=0.05的水平下,lnX2的F检验的P值小于0.05,所以居民储蓄额对国债规模有显著影响;Y的F检验P值大于0.05,所以国债规模的改变不会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lnX4的F检验P值小于0.05,所以财政赤字对国债规模有显著影响;Y的F检验的P值大于0.05,所以国债规模的改变不会影响财政赤字的变量。

从经济意义方面检验参数估计量,各值均大于零,符合一般经济规律;从统计检验来看,方程拟合优度很高,总体显著性很好,变量也很显著;再经过White 检验,证明不存在异方差;利用D-W检验法,也验证了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经过以上分析和检验,可以认为拟合的模型基本达到标准,各项要求均通过检验。最后模型确定为:

Y=-5.512199+1.222419lnx2+0.013422lnx4

t=(-7.93863)(13.87196)(2.338007)

R2=0.963585 F=238.1495 DW=2.271807

四、模型评价

通过上文中模型建立的过程以及一系列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财政赤字和居民储蓄存款。这说明了,在我国国债发行所筹集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弥补财政赤字,而国债资金的主要来源则是居民储蓄存款;二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从而使得GDP 增长与国债规模扩张趋于同步;三是国债余额对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程度较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国债的偿还并不完全依赖于新国债的发行。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之处在于,模型还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其他一定的影响因素,如信贷规模、国债还本付息额等;因为偶然原因、政府干预、非经济因素等使得原始数据有较大波动,导致估计出来的模型有偏差,例如2007年国家发行了15502.28亿元的特别国债;因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过高而剔除变量时,没有运用逐步回归等方法,仅是经系数与显著性判断而确定最终变量,这样的做法略有草率。

五、政策建议

对目前我国增加国债规模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将导致国债规模的过度扩张,出现债务危机,影响国家信誉,造成社会混乱。政府应注重提高国债资金的运用效率,合理规划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向,将考察重点放在投资项目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上。

对于如何处理国债使用方向、使用结构、使用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增加国债规模后如何管理,国债投入后如何有效偿还,具体建议如下:

(一)把控制赤字风险和国债规模纳入当前财政发展规划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我国实体经济下行,最明显的特征是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大于收,防控财政赤字风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能长期过度使用,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需要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否则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当前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一种追求财政平衡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国家财力集中程度又低,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必须同我国国民经济的较低承受力相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向我国蔓延,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长期高赤字、高债务无疑会增加未来国民经济的风险系数。

(二)不断优化国债结构,健全和完善国债运行机制

合理的国债结构及国债运行机制,对保持合理的国债规模增加,提高国债资金效益,增强国家偿债能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 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满足各经济主体的国债需求。首先,为配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应允许中央银行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尤其是规模合理的短期国债;其次,应允许商业银行更大规模地直接进入国债市场,使商业银行成为购买国债的主力军;再次,要吸引外国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最后,应继续鼓励居民个人持有相当比例的国债。

2. 合理配置中长期国债,增发短期国债,优化国债期限结构。目前,我国国债以3- 5 年期居多,结构单一,这势必造成偿还期过份集中,增大还本付息压力,同时也很难满足投资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应兼顾政府投资需要和投资者意向,以优化国债期限结构。

3. 调整国债利率结构,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发行的主要是固定利率的国债,并比同期储蓄利率高出1- 2 个百分点。这种状况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来确定利率,国债流动性也较差的缘故,今后需完善国债利率的形成机制。

4. 国债品种应多样化。除了现在一般的财政债券(中央、地方)、储蓄债券外,特别需要强调加大发行专项建设国债的比重,通过发行专项建设国债方式,既可以为国家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筹集资金,又可以相应从建成后的投资回报中解决或部分解决还本付息问题。(三)建立健全偿债基金,确保偿债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为了保障偿债来源,有效降低偿债风险,避免债务危机,可尽早建立偿债基金。国债偿债基金的规模与来源是紧密相关的,解决偿债资金来源的主要途经:一是从国债资金支持的盈利性较高的项目中提取部分资金,这主要根据国债资金的有偿性原则决定;二是从当年财政收入中提取部分充作基金来源,因为国债资金有偿使用既创造社会效益,又产生经济效益;三是国债资金使用受益的地方财政适度缴纳;四是偿债基金中的增值部分继续滚存于基金之中。

(四)按照国家通用口径,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经常性财政支出发达国家都把国债利息支出列入预算,作为经常性财政支出的一项,这样,当政府每年支付了债务利息后,便不会出现“利滚利”现象,债务余额就不会呈指数型式增长。在我国目前国债利息支出往往采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方式,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加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特殊时期,这种做法使得债务余额占GDP 的比重迅速上升,会对国家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此外,按国际口径规范利息支出行为,可增加赤字的国际可比性,又可如实地反映财政赤字,有助于社会各界认识财政困难,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财政赤字风险。

参考文献

[1]纪凤兰、张巍.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

[2]梁艳.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商品与质量,2004.

[3]李南.我国国债投资政策效应分析[J].投资研究,2004.

[4] 胡平.国债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投资研究,2004.

[5]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2496231.html,/中国统计数据库系统

[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2496231.html,/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

[7]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2496231.html,/中国证券信息网

班级09国贸1班姓名陆伊涛学号09040615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一、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评价国债有不同的内涵。; ;通常来说,国债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广义地讲,国债是指政府实际负担的债务,除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外,还加上或有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国有银行系统中的坏帐,随着现收现付制逐渐取消而产生的退休金债务,国家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外借款,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积累的损失)2。在众多学者与评价债务规模时,国债有时指内债,有时指外债,这些差异不他们提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涉及到总的债务规模时,对形势的某些判断则有所不同。; 国债规模即内外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我国从1979年开始恢复发行公债,截止到1998年,累计公债发行13755.8亿元,1997年底公债余额为4825.84亿元,年度公债发行额从1979年35.3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亿元,国债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和评价国债规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有学者认为,判断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主要指标有五项:一是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它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二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GDP,表示国民的国债化程度,指标越高,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而财政收入相对不足。三是国

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到期付息额/GDP,指标越高,表示债务偿还越集中,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四是财政分配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GDP,比率越高,表示财政通过发行国债集中的财力越大。五是国民应债率,既人均国债量/人均存款,指标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购买国债的比率越高,而其潜在购买力不足3。按照国际标准,前4项指标的警戒线分别是20%、15%、6%、3%。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债依存度在1996年已达26%,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债负担率1995年达到5.2%,国债偿还率1994年为7.48%,1995年为13.48%,财政分配率1991年超过警戒线,达到3.3%,1995年末3.8%。储蓄存款的应债比率1995年仅为5.1%,但人均国债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国债偿还率、国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其中三项指标超标说明不能对继续扩大国债规模过于乐观。; 毕业论文 也有学者提出这样几组相对指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其债偿债率指一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居民应债能力指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或其余额1。有学者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比较国债的增幅与财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国债增幅超过财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个年度出现跳跃式增长,说明国债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没有密切关系,主要取决于政府需要和国债自身还本付息。二是分析国债依存度,有三个口径:内外债/国家财政支出,反映国债总规模;内债/财政支出,反映内债规模;内债/中央财政支出,反映发行主体的债务负担;从90年代起,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 素分析 摘要文章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广义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1993年国债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1994年~2003年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政府要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减少财政赤字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一、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

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们将国债发行规模Dt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t财政赤字FDt财政收入FIt财政支出FEt居民储蓄St国债还本付息PDt上一期国债余额CBt-1 这里国债余额采用上一期数据是考虑到若采用本期数据本期国债余额CBt就包含了国债发行规模Dt国债发行规模Dt和本期国债余额CBt的关联度自然较高不利于找出国债发行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数据选取期间为1981年~2003年考虑到1994年以后

国债成为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资金来源为了分析出1994年前后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变化将数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1981年~1993年第二段是1994年~2003年其中国债余额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 由计算结果可知1981年~1993年各影响因素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关联度的排序为国债还本付息0.806>财政支出0.756>财政赤字0.742>财政收入0.729>国内生产总值0.674>国债余额0.641>居民储蓄0.5521994年~2003年各影响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排序为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 上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981年~199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一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还本付息、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这一时期由于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赤字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当年国债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是用于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支出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慢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二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 一、发行国债的目的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 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 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我国市场机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发行国债,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已逐渐演变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现状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国债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基准收益率曲线初步形成。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国债市场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流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分割局面严重、基准收益率曲线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等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市场管理国债市场现状政策建议 一、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总体回顾 我国政府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更为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债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各类投资者投资国债、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国债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发行规模日益壮大。总体来说,市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国债市场经过24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债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共发行国债7022亿元,比1981年的49亿元增加6973亿元。国债余额到2005年底已超过3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7%。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行政分配方式,到90年代初的承购包销方式,发展到目前全部国债通过承销团成员承销,全部记账式国债都通过招标公开发行。在招标方式上,财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创新,综合运用了国际通用的荷兰式招标、美国式招标,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混合式招标,使得国债管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债券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 为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保证银行间市场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努力拓宽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参与主体类型从原来单一的商业银行扩大到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者为补充的新格局,增加了不同投资偏好的交易对手,形成交叉的市场需求,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

国债规模理论研究分析.docx

国债规模理论研究分析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不断增大,对于如何确定国债的适度规模,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就是在这些探讨的基础上,从金融经济角度对我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现状的应债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作出定量判断。 一、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应债能力 国家债务负担率是反映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基本指标。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出发,我国国家债务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中Y政F 的国内债务余额;2、国家外债余额;3、银行不良贷款等隐性债务。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准确数据很难得到,于是相关的分析可以采用了国内学者从控制金融风险角度所得出的估计数值进行,即不良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余额比例。目前这一比例在25%左右。20XX年至20XX年,我国国家债务负担率年均达到了20%以上,如果考虑到银行不良贷款,那么国家的债务负担率一下便上升至45%以上,20XX年甚至超过了50%。 虽然,这个比率还低于美国等一些政F赤字很高的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其联盟内国家所规定的60%最高限国债负担率。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国债负担率还不足以真实地反映转型期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主要原因有两点:(1)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虽然很高,但是他们的财政收入所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高,一般可以达到4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都十分强大,国家财力、物力集中

程度很高。20XX年以后,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直线上升,由于基数较低,目前,财政收入占GDP比较不过就是30%左右。但是,我国国债负担率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的1.5倍多,因此,相比起之前的发达国家,我国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2)发达国家发行国债的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二级市场,国债的流通性很强。以美国为例,七成以上的国债都可以进入二级市场自由交易。同时,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金融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已经成熟,因此,流通中的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也比较合理。再有便是联邦储备银行利用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作为主要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使得相当一部分国债可以长期稳定在二级市场流通,从而减轻了政F还本付息的压力。但是,我国发行国债的历史不长,目前所发行的又多为凭证式国债,上市流通的比率很小,二级市场的容量非常有限。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才开始五、六年的时间,远远没有形成发达国家国债二级市场上的流通存量,能够稳定地保留在二级市场中的国债数量对于减轻财政负担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政F还本付息的压力不断增加,对国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从金融经济角度出发,目前我国已经存在潜在的债务风险。为此,我国应该放慢国债发行的速度,理性的制定国债发行规模与类型设计。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良好的国债流通的二级市场,首先需要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防范其不良资产影响国家财政的公信力度,同

国债规模现状与计策.docx

国债规模现状与计策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XX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XX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XX年的近20XX年鉴(19XX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XX年,从19XX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XX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XX年,19XX 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XX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XX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Y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Y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则在

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1987年以前这个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Y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从19XX 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接近20XX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了政F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二)衡量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 上面在描述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时,我国使用的是绝对数。实际上,衡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通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Y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Y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Y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Y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 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国民,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1958—1980年。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1997年。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1998年一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 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1998年到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国债贡献率是从动态上衡量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一个指标,它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表示。为了使数据更精确,可以根据GDP和国债发行额的数据,建立一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L GDP和LDEBT分别表示对GDP和国债发行额取对数,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L GDP=6.22+0.63×L DEBT R2=O.97 t检验值:; (24.5); (18.5)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计算。(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则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1987年以前这个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从1991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接近200亿元大关。1994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了政府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empirenews.page--](二)衡量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上面在描述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时,我国使用的是绝对数。实际上,衡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通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央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当国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摘要】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急剧膨胀。本文引用国际上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国债规模的四项指标,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指标状况,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了理性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关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一些基本结论。 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规模进一步膨胀,因此,不免使人们产生了一些担心:现有的国债规模是否过度了?这样的国债规模是否会造成沉重的偿债负担从而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是学术界和实际决策部门普遍关注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对此作出理性而准确的回答,不但要对中国现在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分析,还要通过对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下面,本文就通过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来分析一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及合理走势。 一、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国际比较。 国债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断与确定一国的国债是否适度不能仅仅看国债本身的绝对值,它不能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应债能力与财务负担状况,而必须用被国际上公认并经常使用的指标和经验数据来对各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考察,并依此对中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

/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前两个指标是从国民经济大局角度考察国债规模,而后两个指标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的。对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一)对国债负担率的比较。从理论上讲,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和偿债能力、居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国债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集中在一点,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换句话说,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那么,考察国债的相对规模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债负担率。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扩大,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规模(国债负担率)都几乎翻了一倍,不过,在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国家中,债务规模有很大差别。有的国家的债务规模只相当与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国家超过了120%(比利时)。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则大都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在与国外的这一指标进行比较时,不能仅看数量上的对比关系,还必须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债取向产生误导:其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亦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1980年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长的势头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基础之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应债能力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导读:本文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

计算。 (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 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 一 1958年。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1958—1980年。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 1993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 我国丁 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 1997年。由丁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 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1998年一 2000年国家财 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 2.4万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1998年到2002年国债 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 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国债贡献率是从动态上衡量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一个指标,它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表示。为了使数据更精确,可以根据GDP和国债发行额的数据,建立一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L GDP和LDEBT分别表示对GDP和国债发行额取对数,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变量统计显著,F统计值为342. 8,基本通过检验。GDP与国债发行额之间成正比,且国债发行对GDP的弹性为0.63,可见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很大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学号09040615 班级09国贸1班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 南京审计学院2009 级经济学院 题目: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姓名陆伊涛学号09040615 专业国贸班级1班 2011年12 月17 日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09040615 09国贸1班陆伊涛 摘要发行国债,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近二十年的相关样本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运用EViews软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定量分析,从而得到国家财政赤字规模和居民储蓄总量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债规模;财政赤字;计量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国债的定义和作用 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世界各国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债除了具有传统的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外,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接点。 国债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债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方面,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最通用的方法,通过国债筹资可以迅速、灵活、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发行国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国家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程度又如何,本文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但是,国债的发行对经济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过程中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在微观资源配置方面,会对私人部门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与私人部门争夺资源,不利于私人部门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我国国债发行的现状剖析 国债到期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国债的发行既受到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限制,又受到国家财政偿债能力的制约。因此,在一定时期国债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性的数量规模。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特殊情况下,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国债发行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目前的国债规模增长过快过大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可能会产生债务危机,从而人们对国债产生恐惧感、主张减少国债发行;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国债规模占GDP 的比重不高,国债规模还不算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前提下应当充分发挥国债调节经济的作用、主张多发国债。 国债既是一种调控手段,也是一种筹资手段。在其适度规模上,国债的筹资功能与调控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说,国债规模过大,其副作用也就大;国债规模小,其积极作用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适度增加国债规模保证经济健康运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当前实体经济下行的现状,财政建设资金缺少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利用国债筹集建设资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

我国国债规模及投向的现状-最新范文

我国国债规模及投向的现状 1998年以来,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同时,国债规模迅速扩大,国债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存在一定的潜在财政风险。2003年下半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形势明显转好,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的迹象。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延续,国债政策何去何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经济形势开始转热,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适时而退,国债规模应该消减;也有人认为经济形势并未过热,仍然偏冷,应继续坚持增发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笔者认为,我国转型时期的财政政策和国债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注意防范潜在财政风险,适度控制国债规模,适时调整国债投向。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考察 国债规模管理是国债管理的首要内容,适度的国债规模既是优化国债结构、提高国债使用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防范财政风险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国债规模,既要受认购者负担能力的制约,又要受政府偿债能力的影响。因此,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包括应债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两大类,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考察。 (一)我国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 国债发行规模首先受到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制约。国债的应债来

源,从国民经济层面看,主要是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微观应债主体看,就是社会居民储蓄存款。反映一个国家应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即国债负担率、国家借债率和居民应债率。 1.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由国债余额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和国债规模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国际上一般以欧洲货币联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作为该指标的警戒水平。我国国债负担率并不高,1990到1997年仅在4.8%-7.4%之间,即使1998年以后,也只有10%-1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和国际警戒线。以此而言,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仍有较大空间。但是需要指出,我国国债负担率的增长速度过快,仅1991到2001十年间,就从4.79%增长到16.05%,增长了2倍多,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该指标的增幅都在1倍以内。再者,必须考虑到我国达到当前的国债规模仅用了短短20多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规模则是由上百年累积而成。 2.国家借债率。国家借债率由当年国债发行量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我国的借债率仅5%左右,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年度国债发行量还有一定上升空间。但是,由于年度国债发行量的增速明显超过了gdp的增速,导致我国借债率呈快速增长态势。反观大多数发达国家,国债发行的增速与gdp增速较为接近,借债率基本呈较稳定态势。 3.居民应债率。居民应债率由当年国内债务发行量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率来表示。我国在国债发行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因此居民应债率增长相对

浅谈我国国债规模(一)

浅谈我国国债规模(一) 摘要:本文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衡量国债规模的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四大指标的分析,结合现实提出了合理控制国债规模的建议。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主要衡量指标 在信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某种需要而举债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债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以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公债。发行国债对拉动内需、筹集建设资金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宏观调控工具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反之就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加重国家和群众的负担。因此,合理的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恢复了国债融资。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无限制地发行国债是有风险的,也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在此,本文拟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中国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 国债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它的限度导源于国债的负担。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国债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积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一国的国债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常用的指标有四个:即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现分别作以分析: (一)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国债积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政府债务存量的总规模,是衡量国债风险积累情况的基本指标。用公式表述为: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各国债务规模的警戒线是60%,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6%左右的水平。这就说明我国的国债规模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是上百年累计下来的结果。而我国举债的历史不长,如果按目前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就很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二)债务依存度 国债依存度是指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国债依存度=国债年度发行额/财政支出。国债依存度从流量上反映了财政支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债务收入。政府举债过多,债务依存度高,表明财政债务负担重。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是15%-20%,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25%-30%左右。在我国使用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地方公债。我国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一半以上要依赖发行国债,长此以往,恐怕难以维继。 (三)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衡量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可用公式表述为: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支出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是8-10%。我国国债偿债率从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9年我国国债偿债率继续上升,主要原因是在于我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很低,未能有效地收缩财政支出的范围。 (四)居民的应债力 居民应债力是指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这是考察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指标。居民是我国认购国债的重要主体之一,而城乡居民存款和手持现金是居民购买国债的主要来源。自1981年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到1999年已高达71.29%。我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