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山东社会科学

Social.scier目

Shandong

2004年第6期(总第106期)№.6.2004(serialN0.106)

【编者按】邓嗣禹先生的《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一文是50余年前的日作。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此文与周子同先生的Cr,-十年来中国之新吏学》(1941年)及齐恩和先生的《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1949年)一起被归列为研治20世纪史学史、学术史的基本参考文献,素为海内外学人所重。但此文在大陆并不广为人知。在文章中,作者全面而细致地总览和分析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煽纂学的图景;他重视史料派,但并未忽略史现派,还比较分析了两派的长短,提出了建立融吏实与思想于一体的理想史学形态的设想。时间早已证明了作者的远见卓识。有鉴于是,本刊特将译文登载于此,以飧学界。

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美]邓嗣禹

李扬眉周国栋译

[摘要]中国历史蝙纂学在经历了14至19世纪的襄颓之后,到了20世纪,似乎叉重新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历史蝙纂学的思想倾向趋于开放,历史观念得以更新,材料、内容和领域

也大有扩展,社会史和经济史等诸多分支学科都取得了进步。而结合思想史实、超越中西藩

篱,则可谓为历史研究发展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20L#-W.前半期;历史鳊纂学;疑古派;考古派;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围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4]06—0005—10

中国历史编纂学有一个辉煌的过去。不论就质量还是数量而言,只有现代欧洲历史编纂学堪相媲美。而在其他古老的国度,如印度,就远为逊色了。其他民族或许可以为他们的哲学、科学和艺术成就自豪,但就历史编纂学而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具有中国这样悠久而值得称道的传统。o

引言

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段,从远古时代到公元2世纪,是所谓纪传和编年体裁的确立形成期;第二段,公元2世纪到公元13世纪,尤其在南宋王朝(1127一1279),中国历史编纂学进人全盛阶段;第三段,从1280到1900年,是其衰颓期;但最后一段,1900至今,似乎又呈上升趋势。

近2000年来,中国历史编纂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公元元年以前,它已由简单的《春秋》叙述体发展到由司马迁(公元前145--86或87)在公元前1世纪创立的复杂的《史记》o体结构。

在这部130卷包罗万象的巨制中,作者以人为要素把著作分为五部分:(1)本纪,记载与帝王有关的主要史实;(2)世家;(3)列传;(4)年表;(5)书,即有关礼仪、音乐、天文和经济制度等的专述。《史记》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1世纪初约2600年的历史,其结构可容纳各种类型的史料。这本著作一直被公认为数一数二的史书,堪称正史典范。它的体裁一般被称作纪传体,此书甚至完全可同希罗多德的著作相提并论。

班固(32--92)g¥司马迁之后撰写了一部更为详尽的著作——《汉书》(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并开启了

收稿日期:2004—02—06

作者简介:邓嗣禹(1905--1988),历史学博士,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6年赴美,194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芝加哥太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印第安邵大学等多所高校,井曾担任g-正清的助手。主要著作有《中国对

西:6-aL反应》(与费正清合著,剑桥、麻萨诸塞、哈佛大学出版社,1954年),《中国考试制度西传考》(台北中央文

物供应社,1953年),《太平起义和西方政权》(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年)等。本文原刊载于美国《远东季刊》

(FarEastQua.,'ter/y)v01.Ⅶ,'No.2,1949年2月。

断代史撰述之先河。这部著作在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地位很类似于修昔底德的史书在西方的地位。为使班固的著作易于阅读,一位中国皇帝谕示苟悦(148--209)按年代顺序重新编排史料,苟悦从而创造了一种优良的编年史形式。这种体裁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时到达了极致(为政府提供借鉴)。《资治通鉴》涵盖了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是中国最优秀的编年体史书。为使这部卷帙浩繁的史书便于使用,袁枢(1130---1205)')睁其内容归隶为239目,从而创立了一种处理史料的典范体裁,即纪事本末体。

除了以上三种体裁:记述王朝史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之外,还有像“十通”这样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们记载政治社会制度、地方志、年谱等。简言之,此时出现了种类繁芜、数量巨大的史书。但过去的绝大多数史书都是写给统治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看的。

自8世纪开始,绝大多数断代史书由朝廷资助下的史馆编纂,这也是随后几个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衰颓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人对史书的协调一致负全部责任,而且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也受到压抑。o

19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大势

整个19世纪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没有高质量的煌煌巨著问世。学者1¨终生忙碌于对正史的抄录、支离烦琐的研究和补注的工作。造成这种停滞的原因之一在于满清皇帝的文字狱政策,他们不给人们以思考和表达的自由。o结果学者们被迫埋首于儒家经典辞句的训诂或版本校勘。他们在这方面承袭了黄宗羲(1610---1695)的学风,黄是力主史学“见诸行事”,对王阳明哲学学派后学身上表现出的游谈元根、求知但凭直觉之流弊加以矫枉的先驱。黄的流风所及,使许多史学家受到了此种训练,一种谨慎求实的研究之道由此蔚然成风,史书编纂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首先,有如《东华录》等的当朝历史文献汇编,这是一部从更为详尽的官修《清实录》及其他著述中辑出的清朝编年体史书。

其次,是对正史进行史料充实、补正、评注或校订的著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姚振宗(1842--1906)对《隋书》中经籍志部分的考证;王先谦的《汉书》评注;吴卓信对《汉书》地理志部分的补注及翟云升的《校正古今人表》。姚是中国文献学权威;吴的著述水平很高;翟的著作可以作为中国古代重要人物词典。许多散佚的书籍通过对古代百科全书的辑录得以重现。

第三,家谱、年谱和地方志在19世纪有大规模的编纂。中国史学史上最杰出的少数几位史学家之一的章学诚,对创建地方志的构架和提高其编纂水平贡献极大。主要的地方志如阮元(1764一1849)所编的《浙江志》;林则徐(1785--1850)所编的《湖广志》;郭崧涛(1818—1891)所编的《湖南志》;以及王树栅(1851--1936)所编的《新疆志》都是很好的例证。古代地理、历史地理和西北地理研究也取得了相当进步,这些基本上都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蒙古史和外国史研究进步甚速,许多有关蒙古史的波斯文、阿拉伯文和西方语言的资料都译成了中文,中国史学家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国及邻邦的史学、地理学和风习民俗上来。

第五.19世纪的学者们开始对金石器铭文进行精心的研究,其中吴大徵(1835--1902)和孙诒让(1848—1908)或许最为出色并且贡献最大,他们在探追确凿书面文献过程中对铭文的悉心释解促进了语源学及20世纪初甲骨文解读工作的发展。

最后一点,今文经学派。对中国古代经书、史书进行的批判研究,开创了一个怀疑诸多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著名典籍和重大事件真实性的时代。前辈学者或敢于怀疑一些哲学、史学和私人著作,但还几乎无人有足够的勇气对儒家经典的权威性提出质疑。

阎若璩(1636---1704)首先试图证明《尚书》并非孔子所作。19世纪末,康有为(1858--1927),一位今文经学派的追随者,激烈而系统地指控刘向、刘歆父子为迎合王莽的政治意图而伪造经书。康还把孔子描绘成一个宣扬自己改制思想的改革者形象。o他大胆批判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后人。

虽然19世纪没有一部鸿篇巨制,但的确出现了一些辅助研究和局部研究。甲骨文和金文、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等新域业已开辟出来,并最终出现了对所有文献的批判研究之势。19世纪初的中!il/Y/史编纂学相当多产但并不令人激动,一方面在史书著述方面它是个衰微期,另一方面说,它又是一个2.0世纪新进展的铺垫阶段。

20世纪的转捩

中国的20世纪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变革的时代,虽然在许多方面中国文明的进化停滞甚或后

退,但历史研究仍有相当程度的进步。

历史哲学在过去的50年中几经变化。有些传统学人受到古文经学派的影响。像张尔田的《史微》、陈汉章的《史学通论》这些著作,虽然资料宏富,显示了其所学之广博,但并没有多少新思想。那些信奉今文经学派的学者则更具批判精神,因而更富开创性。

崔适、夏曾佑(卒于1924年)与梁启超(1873--1928)大力鼓吹今文经学,他们三人在中国发起了一场如同詹姆斯-H-鲁滨逊在美国发起的新史学运动。崔适的代表作为《史记探原》,书中对司马迁的史学权威地位提出质疑,指出《史记》中的许多段落是由刘散和他人人为添加或伪造的。他的革命性思维至今仍对研究《史记》很有指导意义。

夏曾佑为中学生编写r一部中国通史教材。他只完成了开头三卷,于1904年出版,记载了从远古时代到公元617年间的历史。由于这本未竟之作享誉很高,1933年它被更名为《中国古代史》.并成为大学的教科书。在序言里,夏试图引用西方学说阐释历史进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等等。本书尤为注重宗教与哲学的发展及其互动关系和中外交流。其他文化要素也得到r相应的考虑。本书还对中国文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一番总结性的归纳。时至今日,他对中国宗教信仰、哲学、民族和社会进化的见地依旧正确。夏的巨大成就在于他从传统的史书编纂方式向现代教科书形式的转变。在这方面他受到了日本某些有关中国历史的教科书的影响。

梁是康有为的弟子。梁是个极受欢迎的作家,他笔锋常带情感,行文流畅,极具说服力。他不仅通晓中国典籍,而且熟请L1文及部分英文书籍。他广泛游历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富有政治和学术经验。1902年,梁发表了《新史学》,…m1”在论文中他指出中国旧式史家的四大缺陷:(1)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2)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3)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4)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接着他建议中国新史学应当密切注意进化论——人类与社会作为整体的进化。

1922年,梁肩超将他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整理成本,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名出版。这本书的补编在梁

去世后由他的弟子们自他1926年和1927年所作讲演的讲稿中整理出来。从这两本书可以看出,梁主张摈弃中国的lLI史学而学习西方史学,就特定题目作专题研究,写一部中国文化通史。他有许多崭新的思想和宏大的计划,遗憾的是,他于西方史学知之有限,见解肤浅,所以他的设想并不总是正确可行。

对西方历史和史学方法的理解比粱启超要深刻得多的一个人是胡适博士。他自称是个“业余历史学家”,然而他在他的研究中运用r科学方法。胡博士将赫胥黎的不可知论与杜威的实验主义结合起来去解释历史变迁、追溯原因并作出价值判断。12㈣1’他在历史研究、文学批评和其他领域的尝试为青年学生树立了典范。㈨P539579?…“t”—”’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或文言文体写作及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对年轻的知识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崔适、梁启超和胡适都可以被视为“疑古派”,胡适的同代人何炳松和胡适的弟子顾颉刚也同属这一学派。何炳松是个职业历史学家,他曾推动过中国社会发展史(或称新史学运动)。

顾颉刚教授不仅仅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关于中国远古历史的传统描述——他几乎是将其撕成了碎片。他认为尧和舜或许只是传说中的人物,而夏朝的禹也许纯属子虚乌有。顾教授的思想和他的反对者的言论被辑在七卷奉的《古史辨》中,其中第一卷1926年出版,最后一卷则刊行于1946年。

另一历史研究学派是“考古派”,他们只相信有考古证据支持的中国史前期史实。这个学派里研究中国占代史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1877一1927),他对中国上古史及中世纪戏剧研究贡献卓越。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使他成为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王国维死后,疑古派仍然兴盛了数年。顾教授的研究方法很受欢迎,尽管他的许多基本思想并不为古文经学派的学者和其他保守学者认同。他的一些追随者们有时没有多少依凭地怀疑几乎所有古书的可靠性,结果他们的成果往往价值甚微;好像举凡将漫长的中国历史削短、或把一部名著的编纂日期推迟到后代的人就可以一举成名。当时,狭小冷僻的专题研究非常时髦。

1919到1937年间,新颖的革命思想占据了中国史学阵地;1931至1937年,审慎的学风得以建S'fo没有人能在一夜之间通过凭空杜撰显示批判精神的瓤思想而暴得大名。如果一篇文章或一部专著没有真正的价值,它只会得到冷漠的反应甚至直率的批评。疑古派和考古派开始结合,许多有关中国历史或文学的硕士论文几乎和西方国家的博士论文一样优秀。

最后一次中R战争(1937--1945)使中国学术活动蒙受丁沉重打击。因为图书馆被毁,优秀的教授和研

究人员流失,满足基本精神生活需求的设施匮乏,学术研究被延搁了10到15年。

过去10年中有两大史学流派:激进派和保守派。一个是根据卡尔?马克思的学说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形成的对中国历史的唯物解释学派。尽管共产主义学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被介绍到中国来,但直到lo年后才被运用到中国历史中去。首先应当提及的是郭沫若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是位在日本受过科学训练的天才,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起初从事于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善于提出新思想,但也常犯错误。后来,他在负笈15t本期间对甲骨文进行了深人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作了基础而艰深的探索。其他一些思想激进但历史素养较差的作家也仿效郭,试图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重写中国史。他们的确为摈弃乇朝体系的传统编纂方式做出了切实功绩,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阐释,但他们的著作往往很不成熟,也常带有先人之见,不过评价这些中国史新书的价值为时尚早。

另一派则对历史阐释持保守态度。这一学派多由国民党政府人员组成.他们把一切事物都推回到其原始的状态,对顾颉刚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则视而不见。此外,他们还以科学刷新了中国的史前期(即传说时代),并用人类学加以装点.据此认为传说的真实性就得到了证实。在这种情形下,好像准怀疑中国古迹谁就不爱国。

这两个学派在很多方面存在歧异,但在一点上趋同:他们都回复到了相信中国远古真实性的倾向l二来,并用考古发现和科学术语加以支持。这两种极端,即对古代传说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保守的观点.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状况的反映。20世纪的中国处在十字叉道口上:她带着几分眷恋回望自己灿烂辉煌的过去;另一方面也即将受到来自欧美俄日的影响。

历史学及其相关著述范围的拓展

近年来,主要由于新的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的发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范围大大扩展了。上一世纪的历史学知识和研究持续发展,并成为运用新证据的工具。

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省的商或称殷朝(公元前1766一公元前1123)首都遗址出土,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些甲骨上的铭文虽然破损不全,却展示r中国古史的原始面貌及年代状况。这些甲骨的搜集和研究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成为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专门领域。

第一个试图解读这些古代铭文的学者是孙诒让,随后,罗振玉和王国维作了全面的搜集和悉心的研究,这些工作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很有帮助。罗振玉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的《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和《菁华》。这些著作是由各类经准确复制及精心编排的原始资料汇总而成的。

1928年到1937年,中国考古学界在董作宾教授等人的指导下在殷墟共进行了七次发掘,获得了2万多片甲骨。董先生是杰出的甲骨学权威,他治学严谨,工作建立在第一手资料之上。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有助于学者们对这些甲骨文进行断代和评估。

郭沫若也是一位杰出的甲骨学泰斗。尽管他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作的概括性解释上易于犯错,他也已出版r一本《h辞通纂考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这一领域初涉者的教科书。

与甲骨文紧密联系的是1920到1930年间在河南、山西、陕西及山东出土的青铜器。这些祭器的年代可上溯到周朝(公元前1122一公元前256)。青铜器上二的一大段铭文常常比儒家经典t-_的一章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这些铭文保持了它们的原生态,而书籍则因重复抄录和传播而讹误甚多。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是很好的青铜器资料书。

另一项重大发现是1929年在北京南部周口借出土的北京人和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时代的许多物品。虽然北京人的头骨在战争中确实佚失了,o中国人类学的一个崭新时代却开启了,并且因为德日进(P6teTeil—hardde,Chardin)和李桑(P6reLicent)在陕西”1及其他地区的发现,旧石器时代在中国的存在得以确认。

J?G?安特生及驻北京的中国地质勘测局也在河南的仰韶村和山西夏县发现了数百件属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和彩陶制品。1930和1931年,中国考占所在山东城子崖和中国北方其他几地发现了黑陶。这砦早期发现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不同类型陶器的分层结构现象。白陶在遗址的第一层,黑陶在中间,彩陶则在底部,这似乎表明彩陶使用最早,黑陶次之,而白陶最晚。

1905年日俄战争后,171本发动了对辽东半岛的考占掠夺。他们在貔子窝、牧羊城、南山里等地进行发掘,发现了许多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和铁器、漆器、绘画等物品。对于每次发掘都存有资料充足的报告,大大有助于说明中国文化的演进。

中国西北又有一项更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它展示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l一公元420)的木制刻版、帐簿记录、书面文献以及隋唐时期的佛教卷宗等。

另一位斯坦因爵士(Aurels恼n),一名在印度政府供职的英国官员,对中国西北作了四次探险旅行,发现了许多木制刻版和佛经,这些在他的《沙埋和阗废址记》中有所描述。不过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他于1907年在甘肃敦煌的一个秘密藏书嗣里取得的。成千上万卷的各类佛教文献为求妥善保存丽于lo世纪时封存于此,并在1901年5月25日被~名来自附近道观的道士在偶然间发现。斯坦因得知此事后去了那里贿赂了这个道土,把24箱手写本和5箱壁画带回了印度。1914年,他三度出行,穿过帕水尔高原到达新疆,进而到达敦煌,扶住持那里购买了5大箱近600卷经卷,并带至大英博物馆。当斯坦因在1930年做第四次旅行,试图带走更多东西时,他被中国政府制止了。

1908年,一名法国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伯希和(paulPelllot)到达敦煌。凭借他广博的语言学知识选择带走了1500多卷极有价值的资料。在返回巴黎途经北京时,他展览了他的发现,中国政府由是开始对此加以关注。他们向敦煌派驻代表,并带回了所有伯希和斯坦困遗留F的约8679件材料。这些敦煌文献保存了极为宝贵的中文和中亚文的印刷和手写本资料,提供了许多有关佛教及其他宗教的知识,并有助于了解中外关系史,因为在占代,敦煌正处于国际交通要道上。尽管这些保存在伦敦和巴黎的资料没有很好地编目,对研究者束必完全可用,但仍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一个新术语——“敦煌学”已经创造出来。

其他考古学家像勒柯克(A.v∞k(∞),科智洛夫(PKKozlc¨q"),斯文赫定(SvenHedin)和徐炳昶发现r约20(X)块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碑刻,并探明了新疆楼兰、宁夏西夏黑城等古城遗址。他们开掘r高昌占墓,发现了一些古砖和陶器,还在库车发现了许多壁画和佛经手稿。

所有这些新材料扩充r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100年间的中国历史知识。它们l乜已被证明对研究艺术、文化和中外交流,以及考察中国对边疆地区如新疆、蒙占和西藏的政治、社会影响极有助益。

有关中同近代史的原始资料也因保存于内阁、军机处及清朝大内的政府文献和档案的首次公布而大大丰富了。,

1911年发生了一场悲剧,8000麻袋共重180,OGO磅的文献被一位政府代表以,4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造纸厂。那时政府既无财力也无地点来存储这些宝贵文献,因而把它们作废纸处理。幸亏这些文献的大部分很快被罗振=i}三以双倍的价钱将其购回。他选择r其中最整洁最有价值的部分资料以《史料丛刊初编》为名编辑出版,余者被售弘中央研究院,一部分现存于国立北京大学。

近20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权威学者们已印行了相当数量的文献,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清代筹办夷务始末》。o这是中国19世纪外交史的原始材料。另外,许多有关所谓“太平叛乱”(185ff--1865)的资料也已出版。

随着以上五种新材料的发现:甲骨文、青铜器和石器铭文(金、石文);北京人和新旧石器时代的物品;中国西北发现的秦汉时期竹木简牍或官方帐簿;敦煌的洞藏书库;以及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国历史的范围扩大r,山容也丰富了。

史前史和古代史研究

史前史在中国史著中是个新名间,不过,这个领域里仍有几位考古学家,如裴文中,他的双手曾经捧起过北京人的头骨;杨钟健,也是一位参与过诸重大发掘的田野工作者;还有陆懋德,一位中国古代史教授所写的一些论文和小册子。

在古代史领域,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唐兰、商承祚、徐仲舒、孙海波、胡厚宣等人已就甲骨文、金文、石器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著作值得一书。除前文已提到的著作之外,还有其他一砦可视为此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是研究这段历史一部出色的入门书。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集中体现了他在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上的成就。这两部著作,除j,部分曲解外,可用作甲骨文和金文的教材。董作宾的《殷历谱》是研究殷代历书的渊深详尽之作。唐兰的贡献在于古文宁的分类和译解,通过运用这些方法,许多文字已可辨认,他已出版了《古文字导论》和《殷墟文字论》。容庚的《金文编》和以上提到的《殷周彝器通考》写作审慎细致,后者则展现出他对事物博大精深、鞭辟人里的分析。

在古代史研究中,顾颉刚和他的一些弟子们就吉史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更新,七卷本的《古史辨》应

该有人像D.C.索麦维尔(D.C.surnerveⅡ)对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所做的那样,去做系统的摘录和提要。所幸部分摘要已由顾本人在其近作《当代中国史学》o中做了。顾教授认为28章今文《尚书》的写作日期被粗率的安置了,【6J‘“””’《左传》并非一个鲁国人写的,《左传》和《国语》是两部毫不相干的著作,并不是从一本书中分离出来的,它们也非出自一人之手;再者,它们也都不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因而有关《左传》的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关于《周易》,正文《易经》写于西周(公元前11227一公元前770)初年,《易传》却并非孔子所作,从《象传》开始的评注的写作年代当在秦汉之交.《系辞》和从《文言》开始的评注作于公元前1世纪。郭沫若在他的《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认为,《周易》的正文写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81一公元前221),其评注(《易传》)写于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6)。

关于老子,有三种不同的意见:(1)粱肩超、钱穆、冯友兰、顾颉刚等人认为《老子》(或称《道德经》)和老子本人都晚于孔子,而孙次舟则怀疑是否确有老子其人;(2)胡适和马叙伦对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仍持传统观点;(3)唐兰折衷r以上两种看法,认为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而《老子》是由其门生在大约墨翟和孟子的时代根据他的言论辑成。

按照顾等人的说法,《周礼》是战国时代的作品,《礼记》是在东汉时期(25—220)编纂而成。

在中网古代的种族和部落问题上,殷(商)和周并不属于同一世系。中国古代有两大族系:东方的殷和西方的周。m(r,”1“’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8]ct_,”—“’中认为殷、淮夷、舒庸、楚、晋、赵等为东方部族,而西周、羌、戎、蜀等属于西方部族。这种中国族系二分法已被公认为史实,尽管并没有界定东西方的明确标准。杨宽还认为从未存在过夏国,而杨向奎坚持认为有过夏朝,它起源于东方。19J…1—…

戈于中华民族源自中亚或近东,或者生于本土,过去二三十年中争论纷纭,未有定论。随着北京人和其他中周猿人遗迹的发现,倾向于中国本土说的成为主流。

在有关中古史的出版物中,下列著作也应提及:蒙文通的《古史甄微》,从不同地区的传说中探究异同;吕思勉的《辜汉史》,其中按专题形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进行了论述;童书业的《春秋史》,第一章脚注加得

非常精当;杨宽的《战国史》和齐思和教授的战国史论文也非常出色。

坚持传统思想的著作也应登录,这就是黎东方的《先秦史》和徐炳昶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他们两位都曾在法国接受过历史学训练。

通史的编纂

编纂一一本好的中国通史殊非易事,原因在于其历时之久远及争端之纷纭。近15年来,下列通史相对较好: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用流畅的现代语言写成,是很受欢迎的教科书。它已有点过时,并有一些缺陷和舛误,而El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稍加阐释的事实说明。邓之诚的《中华Z-千年史》原本计划涵盖汉代以降到鸦片战争的历史,但作者有生之年未能完成。他从正史和稗史里搜集了大批宝贵资料,进行仔细甄别,较少个人主观论断,可用作资料参考书。缪凤林的《中国通史纲要》也是一本由一位严谨学者作的资料搜集书,但同样几乎未加解释。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引证很少,论断精当,组织严密,写得相当漂亮。不幸,他还未来得及写到公元2世纪便辞世了。钱穆的《国史大纲》论列中国占今,文笔流畅,古代史部分比其他部分要精彩。钱教授因民族主义色彩太重而受到批评,但此书写于抗战之中,那时历史乃是激发爱国热情的手段。

还有一些左翼作家的著作电应一提。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长达766页,是从古代一直写到19世纪中叶的一部通史。这部史书由共产主义者编纂,1941年出版。尽管主编范文澜是中国共产主义学者的一名领袖人物,但他接受了太多的传统训练,不可能产生很激进的观点。涉及古代史部分时,他比顾颉刚教授要保守得多。因而此书非常简单、浅显、易读,更多地注重了整体的下层民众史。范试图以科学发掘的结论来印证中国传说中统治者们的可信性。他坚信中国史应始于黄帝,而新石器时代的河南仰韶文化即为黄帝文化。范先生仅是以新瓶装旧酒而已。

同属这一类的另一部著作是周谷城的两卷本《中国通史》,1229页,1939年初版,到1947年第九次印刷a它从社会学的角度撰写,被上海和广卅l的一些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它的优点在于崭新的着眼点,在论述各朝历史时清除了旧体系,但作者运用了过多的引证及新术语,有许多重要论点证据不足,略去了许多像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重大事件,并只循一种观点写作。

翦伯赞的《中国史纲》是另一项雄心勃勃的尝试,至今只出版了两卷:第一卷,史前史和殷周史;第二卷,秦汉史。翦先生似乎蔑视他所有的前人,但他的确组织精密,有一些新思想。对此书的价值评判必须等到整

项工作完成之后。

社会和经济史研究

这是在中国随着20世纪革命运动而兴起发展的另一历史编纂学新领域,其中杰出的史家有郭沫若、李玄伯和陶希圣。前者一直受到卡尔-马克思的影响,后两位则受到了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影响。

郭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于1930年出版,饶富创新思想,很有价值,但它犯了一些荒谬的错误。李玄伯的《中国占代社会新研初稿》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部更为审慎严谨的著作,1941年完成初稿。李教授把柯兰支(FustildeCoulange)的方法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并有许多新的发现。郭有许多荒唐的想法,而李更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严格依据资料得出结论。尽管李先生谦虚的称自己的书为初稿,但它的确是中国古代史研究者的必备之作。陶希圣先生精通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郭的贡献在于试图打破传统的古代史体系,陶的成就则在于正确揭示了整个中国社会史的真实状况。他的抗鼎之作是《中国社会的分析》和《南北朝经济史》。吕振羽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和《史前期中国社会》也值得一提。前书有许多新概念,后书则是在考古资料基础上对主题进行的篱明论述。

在半月刊《食货》上,陶希圣、全汉异、杨联陲等人发表了许多好文章。全先生的《中国行会制度史》和《唐宋帝国运河》是二战期间的佳作。在后一篇文章中,全先生把唐宋帝国时期大运河的航运比作人体中的大动脉,航运未遭破坏前。帝国强盛富庶,之后则孱弱贫穷。

除了以E著作,马乘风两卷本的《中国经济史》记述了上起远占,下至汉末的历史。马收集丁相当可观数量的资料,并以审慎的态度整理出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c作要做。

柳诒微编纂的《中国文化史》是本领域中的杰作。柳是南京中央大学的著名教授,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尽管有点守1月,但他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路。1936年,商务印书馆的经理策划了中国文化丛书系列,至今已有40多部钏趣著作出版。值得一提的有白寿彝的《中国交通史》,冯承钧的《中国南洋交通史》和李俨

的《中国算学史》。,

在中国哲学方面,胡适和冯友兰是两位毋庸置疑的杰出学者。冯的哲学成就有时被认为已出其师右。在政治哲学上,粱房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已被L.7r.陈译成英丈于1930年出版,是该领域的拓荒之作,至今仍有一定的重要睦。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被认为是其领域中的权威之作,他接受过严格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训练.并已教授此专题多年。这部近作代表丁他长期科研和教学的成就。曾资生的《政治制度史》同样对这一专题进行r详尽的阐述。

关于中国中世纪的佛教,汤用彤和吕徵可能蔗最权威的。关于清代学术史,梁启超和钱穆的著作都不可或缺,尽管他们使用材料的范围和方式迥然相异。梁书应先阅读,因为钱在书中对他人业已探讨过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阐说。

元及蒙古史和中外关系史方面的成就

元史研究在20世纪已取得巨大进展。屠寄的《蒙兀儿史记》运用了蒙文史料,很有价值。柯劭志的《新元史》尽管被指责在选择史料方面有所遗落,但它可能是18世纪中叶《明史》编修以来最宏大精当的史书。柯费时多年来编纂他的研究成果,并用了一种易读的文言体叙述。陈垣教授也对蒙古史和元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文章和论著准确性极高,资料收集近乎穷尽无遗。方豪教授的外国宗教史,尤其是有关中国天主教的著作,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中外关系史方面,向达和岑仲勉教授做了许多研究。向的中西关系简史文笔简练,长人见闻。冯承钧,即以I二提到的《中国南洋关系史》的作者,和张星娘都已讲授此专题多年。

断代史的权威作者们

王先谦的《汉书》评注于1900年H5版,遐迩闻名。汉史专家中,杨树达教授是位精通中国经史书籍以及汉语语法的旧式学者,他的《汉书补注补正》定会为王先谦所激赏。年轻一代中,在中央研究院已工作20余年的劳幸籴先生是一位秦汉史方面的大家。他广泛利用了西北的发掘史料.其论文和专著发表在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所集刊》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吕思勉的《秦汉史》也是一部很好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22l一589)阶段,陈寅恪和周一良是为权威,他们也同样擅长于隋唐(589---906)史。他们都精通梵文,周博士是一位Et文方面的专家,陈寅恪则可谓为当今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文章大都发表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两本小书,并非写给一般中国大学生,而是给那些熟谙一般政治事件和原始史料的教授们看的。

仅次于陈先生对唐史之贡献的是岑仲勉(上已提及)。他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唐朝史料,并按不同专题做了详尽的资料搜集工作。他的大部分专题论文也发表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

宋史段的两大权威是国立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和燕京大学教授聂崇歧,后者还是《哈佛一燕京研究院汉学索引丛刊》的编辑。

在辽金(907--1234)史段,陈述、傅乐焕和冯家异已研究多年,著述颇丰。元朝史段除了以上已提及的之外,燕京大学的翁独健教授、清华大学的邵循正大有可为。二人都将半生投入到研究并讲授该专题上,还掌握r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一些蓖欧语言。

明史专家有是晗、王崇武和黎光明教授。对于明末阶段史.朱希祖和谢国桢教授已做了宝贵的资料收集12作:,

清史领域里,孟森和萧一山贡献最大。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5)史研究方面,有许多中国学者堪称专家。其巾以简又文和罗尔纲先生著述最丰,值得赞誉。罗的《太平天国史纲》是有关这段动人心魄的历史的最好的全史简编。萧一山和谢兴尧对太平天国运动也有许多杂集出版,谢在这个专题J:花费了20多年的心血。郭廷以的《太平灭国史事日志》司作为一般的资料书,第二卷末尾还附有一个很好的有关这次“叛乱”的中英文书籍的注解索引。这方面的专家和著述如此众多,已有人筹划就近10年来有关太平天国的新资料及新见地写一篇总括性的々题论文。

尽管有许多学者致力于近代史研究,除蒋廷黻外,仍无人被公认为至上的权威。蒋的研究方向是近代外交史。遗憾的是,他已不再从事学术研究,转而走上了仕途。

近代史著作中。郑鹤声的《中国近世史》相当优秀。它涵括了近300年或400年的历史,阐释清晰,证据

充分,至今只有两卷出版,时间叙述到了18世纪末。,而蒋廷黻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小册子,上起鸦片战争,止于中日战争之初(1894--1895),是对上一世纪历史进程简要而权威的概述。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也始于鸦片战争,看起来也很不错,但只出版r两卷。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多年来一直被作为大学课本,它资料繁富,但课堂实践并不受学生欢迎。它的事实过于琐碎,思想过于西化(特别是H.B.莫尔斯的),陈教授的观点也相当保守。中国学生比较欢迎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它起初是作为中学教材编写的,有着很好的大纲和内容提要.其中的一些基本史吏里紧密交织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另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对中国的政治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最后是王芸生七卷本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这是一名报社从业人员收集的大量主要是有关中日关系,也涉及其他国家的珍贵文件资料。在日本侵华期间,它被日本当局禁止发行,现在很难在北京找到。尽管第六卷中有关签定《二十~嘈}》的部分文件也许已被当时的“卖国贼”们公布于众以洗刷他们的罪名,这部资料收集的巨作仍然很有价值。

关于共和国史,迄今仍无一部单独的、优秀的全面史作出版。

通俗文学和中国艺术研究

通俗文学如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戏曲的研究曾被胡适、王国维、郑振铎等人多次强调,他们硕果累累的工作大大拓宽了通常为正史所忽略的一般民众社会史的认知面。这是历史范围扩大的另一方面。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必会是不朽的杰作,卢前的《明清戏曲史》也同样既通俗易懂又意义不凡。冯沅君小姐强调研究戏院、戏装和表演的构造,钱南扬也对中国戏院史作了渊深研究。他们各在1936年第20期《燕京学报》上有一篇优秀的论文。

中国艺术史研究依然处在拓荒阶段,只有几部插图精美、自成体系的著作值得一提。相对而言,绘画史和建筑学史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不过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已被忽视了。自从中国毛笔被西式钢笔取而代之,再也没有那么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了。

汉学索引和其他参考书

中国的旧式学者总是试图将一切学术都烂熟于胸,所以大量的著作未附有索引。编制索引也通常不被

视为学术工作。但给大部头、未标点的中国著作做索引必须要有专家,因为索引是一种省时的工具,能大幅度加速研究工作的进度,所以“哈佛一燕京汉学索引丛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套丛书由威廉姆?黄教授创意发起,丛书索引由聂崇歧等人编纂。它是中国历史编纂学在一个新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二三十年前几乎没有学术研究的T具书或参考书,但过去20年中,许多字典、百科全书、年表、地图、图表等已出版,为研究者查找引文、人名、地名或书名时提供帮助,这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进步的一方面。这个领域中有许许多多突出的著作,邓嗣禹和毕乃德(K.ightBiggea'staff)已在《中国参考书选目解题》(AnAnnotatedBibliographyof.SelectedChirte.seReferenceWorks,北平,1936)一书中就此进行了论述,此书的修订版也将很快发行。

由是我们看出,中国历史编纂学显然已实现了巨大跨越,历史范围扩大了,许多分支学科也都有了进步。为数众多的专家在中国史的不同方向和阶段上得到培养。进步的原因有很多:(1)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后,历史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引介,以及这些方法在中国考古学、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中的运用;(2)西方史观的引进,把史学的重点从帝国政府的政治事件转到社会和经济事件上来;(3)新材料的发现;(4)欧洲、美国、日本在汉学上,特别在蒙古史、中西关系史上进展的激励;(5)最后一点,促进了社会史和经济史产生的白话体等新文学的兴起以及随后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曲和其他通俗文学形式如民歌民谣等地位的提高。

因如上所列,中国人对待历史研究的态度已由盲目崇古转向疑古,又由消极的怀疑转向积极的研究。他们的史著已从破坏转而注重建设,由一般概述转向专题讨论,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大规模撰写综合性著作的趋向。

中国历史编纂学前瞻

近50年来,中国历史编纂学已由一种保守的思想倾向趋于开放,怀疑名著的权威并从事对古代学术的专门研究。它先是受到日本.而后是英、美、法。最后是俄国的影响。在抗战中,为了激发反抗侵略中必不可

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许多历史学家蝎力美化他们的过去。这些各不相同的动机和影响也许有一天会创造出更美好的史学天地,就像新儒学在12、13世纪被创造出来一样。

过去10年中的中国史家可分为两派:一派致力于微观专题研究,如一人的死期,一地的勘定,一个术语或专有名词的解释,似乎论文题目越专越好。撰写论文时,作者经常花费很大气力去搜集资料,绕许多复杂的弯路去证明一个细小的问题,以此显示其专精和博识。这一类的中国学者可能受到了伯希和的负面影响。他的职业要求他对各种问题作详尽的答复,结果没出现几部杰出的大作。他经常像老祖父那样喋喋不休,在评价一本书时有时要用比原文都长得多的篇幅。许多中国学者,尤其是那些住在雍容威仪的北平城内的,拥有查阅之便,总想撰著详尽的狭小专题论文的学者,不能称作史学家,而应称作博物学家。[10]‘”…

1930年后,社会发展史一派开始受到欢迎。一般而言,这些学者不如北平学者博学,也没掌握那么充足的材料,但这些史家通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习惯使用原始社会、奴隶、封建或半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等等新术语。他们新思想多,而所掌握的史实相对较少。

这两派都互相鄙视。博物学家学识渊博,思考消化少,而社会发展史家通常思考多,而学识占有少。他们能运用几个定式解释全部历史,叵l答一切问题。出于必要,两派应通力合作;为求信史,思想和史实应完美结合。

中国历史编纂学显示,不仅是中国两派史家之间,与西方学者也需合作。中国史家应熟谙西方历史,西方通史史家和汉学家也应通晓中国历史。简言之,历史研究应超越中西藩篱。专门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也应当结合或有机的发展。中国断代史研究力量应更合理的分配,不能过分偏重古代史和近代史。

在美国历史上找个题目作博士论文难度很大,因为这段历史太短;但要在中国史的任一阶段或时期发现一本甚至十本书的题目却是易如反掌。在近50年来,中国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近乎停滞甚至倒退,而历史编纂学却开辟_:广很多新领域并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史这一领域正像一座拥有着几乎不竭之资源的金矿。

①KS.Latoumte教授说过:“迟至18世纪末,(中华)帝国几乎拥有其他所有国家的印刷品的数量的总和’’(The“讹钾,TheirHistoryⅡrtdCulture,3“rev.ed.,NewYork,1946。213)。E.z:--A-五史为例,——如果把它们翻译出来,需要的篇幅为“450卷,每卷500页”(HornerHDubs,“TheReliabilityofChineseHistories”,Far

EasternQuarterly,6[Nov.1946],P23—25)。

②《史记》为130卷的著作,其中47卷已被Edwardch舯蝴鼬(186卜1918)以MOno/resHistorlques(5vols.,Paris,1895~1905)为题译为法文。

③对于有意进一步了解中国史学史的人们来说,Charle8S.Gardner的ChineseTraditionalHistoriography(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8)虽不无缺憾,仍然倍受推崇。

④L.S.Goodrick关于这一问题有一部很好的著作,即‰L/teraryInquisitionofCh’ien—lung(Baltimore。1935)。

⑤令文经学派是与古文经学派相区弄{l的;在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焚书后,据亩Lcq-多儒蒙经典被馏学者们口耳相传。并以现代文体抄写。因而被称为“夸文经学派”。后来据称一些古文体旧书在孔庙的墙壁夹层里及其他一些地方被发现了,因而有了“古文经学派”这一术语。4&,411每一派都自认为正统,并指对方为伪。逮两派至今已经斗争了约2000年。

⑥令古文经学专家周予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长篇讨论。参看他的论文《五十年来中周dr_新吏学》,载《学林》1941年2月第四期,第l一36页。另见ArthurW.Humel所译注的TheAutobiography耐aChirmseHistorl一Ⅱn,BeingaPrefacetoaSymposiumoftAnc曲gtChineseHistory(Leydon,1931),IntroductionandP41。

⑦在洞穴中亲手捧起北京人骨的襞文中教授告诉笔者说,日本士兵用箱子装运走了这些化石。当美军飞机轰炸他们的卡车时,他们在天津附近将所有东西都粳进了书中,北京人化石从此再无踪影。

⑧北平1930年石版影印本。该文献是为呈献给帝王鉴阅,由皇室出资蝙纂。其前80卷覆盖1836—1850年的时期,蝙于1856年;次80巷起止年份为1851一1861年,鳊于1867年;后100卷叙述1862--1874年覆,编于1880年。,

⑨1947年由南京胜利出)t友/2-司发行(共142页)。该书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其中的大势在顾教授的笔下论速得相当精彩,但仍不无偏见。他对友朋及偏爱弟子们的著作褒扬有加,却完全排除了其对手们的著迷,而不顾他们的贡献如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日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2J胡适.导言[A].中国哲学史大纲[ra].北京:商务即书馆,1936.

【3]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A].胡适文存:第一辑第2册[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8;《水浒传》考证[A].胡适丈存:第3册[M];《缸楼梦》考证[A].胡适文存:第3册[M].

[4]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A].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C]【5]Pere’Feilha耐deC.hardin,MareellinBoule.Lep口如z洫‘斗¨,de/aCh/ne[M].[6]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南京:胜利出版奁司.1947.

[7】傅斯年.荑夏东西说[A].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nt[c].[8]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A]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c].上海[9】扬向奎.说夏[A].禹贾:第七卷6—7期[c].北京:1937年6月.

[10]齐思和.现代中国史学评论[J].大中:第l期.

北平:中央研究院。1933

Paris,1928.

开明书店,1941

(责任编辑:扬眉)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及其发展与展望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及其发展与展望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关于《禹贡》的著作时代,晚近大致有四种说法:辛树帜的西周说、王成组的春秋孔子说、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日本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是战国说,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顾颉刚认为“《禹贡》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测可能是秦人;而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 传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作为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功绩显赫。 两汉以后,历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为正宗,抛弃了司马迁的专题研究法,只讲地名沿革,很少涉及其他内容,沿革地理学俨然成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继《汉书·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种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为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职方考)即《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蓝勇历史地理学课后复习题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方法和手段:文献逻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2013级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学习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 导言:了解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史。著作、学者、刊物、学会等 1、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 2、你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什么不足? 3、《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 4、中国古代有那些历史地理著作?(成书时间、作者、主要内容、学术价值) 5、简述裴秀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 6、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资料是如何获得的? 7、现代科技发展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那些新的研究手段? 8、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可发挥哪些作用? 9、简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 10、工业化阶段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人类应从中汲取那些教训,如何检讨这段人地 关系? 11、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2、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评价科学发展观。 14、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二元论、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内涵。 15、从历史地理视角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16、结合史实论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四个冷暖期、气候变迁规律、影响因素、气候变迁与社会发展 1、试述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变迁的温暖期与寒冷期及其气候变迁的规律。 2、分析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 3、论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迁的相互关系。 4、结合史实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1、森林的价值。 2、分析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3、结合史实列举人类活动破坏森林资源的事例,并说明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教训。 4、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 5、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历史时期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 2、列举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湖泊。 3、基本概念:云梦与云梦泽、金沙江、荆江、川江、峡江 4、分析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频率增大和灾害强度增大的原因。 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 1、概念:疆域、西域、北向户(北户)、葱岭(葱山)、河西四郡、河西五郡 2、解释:“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3、谈谈你对历史时期疆域问题的认识。 4、谈谈你对《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认识。 5、谈谈你对第三环境和第四环境的认识。 6、画出近代东北边界疆土丧失图(略图、示意图),并对地图做出说明。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辞书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剑雄、吴松弟、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

《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知识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古都、农业、工商业、人口、交通、文化、军事等分支;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历史地理学注定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特性。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它以人地关系为枢纽,研究社会和历史文化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自人类产生以来至当代以前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文环境也有重大改变。“以大地山川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各具空间特征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根据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行政区划、都邑聚落、道路关隘、民风习俗,以及伴随这一切而出现的人口、物资流动。所有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停留在过去时段,成为解读中国地理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时,我们可以系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掌握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等的分布。其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军事地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丰富他们的军事知识。 2.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资料、时间又多是历史学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以及隋唐宋元时的地理总志、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史学典籍,可以管中窥豹,提炼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可以理清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在大脑中建构一部环境视角的中国历史。 3.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地互动观念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时,我们在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理分布基础上,学习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进一步掌握“人地互动”观念,明晓“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从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

(最全)2017年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1.0分) 1.0 分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九十年代后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1.0分)1.0 分 ?A、黄巾起义

?B、靖康之乱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1.0分)1.0 分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1.0分) 1.0 分 ?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 ?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1.0分)1.0 分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绍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导言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 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问答题)

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发展。尽全空间的地理剖面基础上,以高密度连续时间堆积为前提,再来探索人地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尽时空概念(名词解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的时空组成,这样,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历史地图与《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

历史地图与《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它注重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历史地图则是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工具,它可以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变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只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地图;空间观念 地图是用特定的符号和图形表达地理事物的一种有效工具。古往今来,几乎凡是具有空间分布差异的地理事物,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过去的还是现实的,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可以用地图予以表现;历史地图作为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人类历史时期发展情况的地图,它能对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明显的概念。如反映历史时期疆域、政区、历代政治军事形势、民族迁徙、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等即是如此。显然,历史地图与抽象的文字相比更直观、更具体,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补充了教材文字叙述的不足,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重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历史地图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一、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 1.历史地图是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一种常用方法。对于历史地图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就提出“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学史要点。相对于教材内容而言,历史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更能体现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重要进程。因此,利用历史地图教学已逐渐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 众所周知,历史的空间观念是靠历史地图来表示的,没有历史地图,就不可能获得空间观念,没有空间观念,要较好和学好历史地理课程是不可能的。 2.历史地图可以补充、完善教材之不足。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文字知识,且重点突出,节省语言文字表述,而教材内容相对于历史地图而言是现成的、枯燥的文字表述。历史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历史地理学知识,是学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图文结合、时空结合,全方位掌握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综合的学科素养。 二、历史地图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地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观念。历史地图就是把客观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总学时72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