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并以前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对于部分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而言,其早期确诊仍极具挑战性。为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关于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诊断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断流程主要根据病史明确前庭症状与综合征类型信息,结合支持中枢性病变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选择适合的影像学检查确认责任病灶或血管,并综合评估病因机制(图1)。

治疗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治疗内容包括对症治疗、对因治疗、预防治疗及康复治疗。原则上应遵循相关诊疗规范与指南,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症治疗

对于眩晕症状严重或呕吐剧烈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前庭抑制剂改善症状,在减轻症状同时积极评估病因。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苯二氮卓类与止吐药物,在前庭症状改善后应尽快停用上述药物,以避免损害前庭中枢代偿恢复能力。

?对因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早期积极进行对因治疗,缺血性卒中应依据病情选择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或抗凝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以及给予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等其他治疗方案;对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的小脑梗死或出血者,无论有无脑室梗阻致脑积水的表现,均应尽快手术干预。

?预防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所致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开展卒中二级预防,包括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积极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康复治疗

对于存在前庭功能障碍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治疗(VRT)有助于促进中枢前庭功能重塑、减少失衡感和振动幻视、提高移动过程中平衡功能、动态视敏度及整体状态。中枢前庭功能障碍的前庭康复治疗应强调头眼运动与步态平衡性活动同步训练,并建议物理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

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有助于加速前庭代偿,促进前庭康复,建议疗程3~6个月。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观察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血管性眩 晕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血管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7日;治疗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入舒血宁注射液15 ml静脉滴注,1次/日,西比灵胶囊5~10mg,每晚口服,治疗7日。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 、椎动脉 (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9%(62/64),对照组有效率为85。9%(55/64),治疗组患者MCA、PCA 、VA、BA血流情况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两组有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可提高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 【关键词】眩晕 ; 西比灵 ; 舒血宁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眩晕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根据病因不同除表现眩晕外,尚有恶心、耳鸣、耳聋、自发性眼震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中血管性眩晕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应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血管性眩晕,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男76例,女52例;年龄35~78岁;病程1个月至30年。所有患者均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TCD、CT、监测血压、心电图,并由五官科对部分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听力测定、体位实验等专科检查。排除:(1)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2)有严重的心、肺、肾疾病;(3)对本药品过敏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者;(4)孕期及哺乳期妇女。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治疗组男37例,女27例;年龄45±4.7岁。对照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46±5.6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肌苷、维生素及三磷腺苷等基础治疗,对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行常规降压、降糖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治疗7d;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5 ml加入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西比灵胶囊5~10mg,每晚口服,治疗7d。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后行TCD检查,观察患者MCA、PCA 、VA、BA血流情况。 1.3 疗效标准判断 参照卫生部1997年7月制定的《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进行判断。临床治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

内耳眩晕症病历

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位住院号 入院记录一 姓名吴章忠婚况已婚 性别男职业农民 年龄 63 岁籍贯溆浦 民族汉住址西湖1组 入院时间 2012-09-08 记录时间 2012-09-08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认为可靠 主诉:眩晕,呕吐2天。 现病史: 患者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头痛,伴恶心欲吐,不敢睁眼,不敢活动,动则眩晕更剧,静卧则稍缓,面色苍白,皮肤湿冷,为求 进一步治疗,由家属用摩托车送入我院治疗,病后神清楚,精神极差。 既往史:既往有“低血钾”病史,无“结核、肝炎、伤寒”等 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本地,无长住外地史,无特殊环境、毒物接触史。 婚育史:22岁结婚,生2女,爱人及子女均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特殊病史可询。 体格检查: T 36.5C P 73次/分 R 19次/分 BP 115/60mmHg

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位住院号 入院记录二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较差,面色苍白,低头闭目, 皮肤湿冷,不敢活动,表情痛苦,检查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未见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乳突无压痛,鼻中隔无偏曲,无鼻翼煸动,鼻腔内无分泌物,鼻旁窦无压痛,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未见明显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胸廓形态正常,触无异样,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和痰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尖博动位于第五肋左锁骨中线内 0.5cm 处。心率73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舟状腹,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未扪及包块,上腹部稍有压痛,胆囊点和麦氏点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区无叩痛。二阴未查,脊柱及四肢未见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可,未引出神经系统病理反射。 辅助检查:缺 入院诊断:内耳眩晕症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 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 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 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 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 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 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 (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眩晕别大意,可能预示多种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3466291.html, 眩晕别大意,可能预示多种病 作者:周婷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第12期 周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中医药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相关科技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曾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周六下午 星期一的神经内科诊室迎来了两位眩晕患者。 张阿姨,58岁,平时身体挺健康的,每天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近3天来,每次 睡觉时,她一向左侧翻身就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天天如此。张阿姨不禁犯起嘀咕:该不会是中风了吧?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来到了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经过问诊和专科的体检,初步判断张阿姨的眩晕不是中风引起的,而是耳石症,经过手法复位和中药的运用,张阿姨的眩晕症状当场消失。 另一位就诊的刘爷爷,78岁,眩晕一周,感觉头重脚轻、昏昏沉沉,他以为只是年纪大了,休息休息就能缓解。可是一天早上,刘爷爷一起床,突然发现自己不能说话,也不能吞咽了!老伴陪着他来医院一做颅脑磁共振,竟是脑干的梗死急性期!被医生急忙送进了病房。 同样是眩晕,患者家属就不明白了:刘爷爷晕的症状不如张阿姨那么明显,为什么病情却反而更严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老年人的眩晕症。 其实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会经历眩晕。眩晕更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神经内科和五官科门诊的“常客”,该症状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中枢性眩晕约占眩晕发病总数的30%,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与耳部或前庭疾病有关。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症状相对更为明显。部分周围性眩晕患者可有反复发作性眩晕,并能自行缓解。 说到这里,有必要先来明确下眩晕和头晕两个概念。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症状,但很多患者将其混为一谈。广义的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相当于我们所特指的“眩晕”,其特征症状是具有明显的自身或外物旋转感,常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假性眩晕就是我们常说的“头晕”,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症等,都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

中国卒中杂志2013-09-12分享 血管源性眩晕是指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占各种眩晕的50%以上。血管源性眩晕可来自前循环,但大多数来自于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⑤内听动脉,大多起源于AICA (85%),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15%),个别起源于PICA (2%~4%)。其中发生眩晕频率最高的为内听动脉、AICA、PICA。 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一般不难。而非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多不伴神经系统体征,这类患者大多就诊于眩晕门诊,作出诊断较为困难。如何在早期抓住先机,及时识别这类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引起了眩晕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如下。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ertebrobasilar artery-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VA-TIA) ①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可以是VA-TIA的唯一症状,62%就诊于眩晕门诊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且不伴其他体征,其中19%患者是TIA的首发形式。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可非常短暂,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一天可有数次发作。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不难作出诊断,但不伴体征时,是很难区分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 频繁TIA性单纯眩晕发作的影像学研究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异常的患者中,7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的病变(6例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1例梭形血管瘤样管壁改变),6例同时伴有椎动脉硬化形成的狭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很少或没有,靠侧支循环供血。该研究认为虽然MRI未见梗死灶,但血管壁硬化狭窄造成低灌注,高凝状态促进栓子生成,使闭塞血管的灌注压进一步降低,呈典型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状态。在某些诱因下(如过度转

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

第二节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 一、前庭抑制剂 表4-2 改善眩晕症状的常见药物 药品名常用剂量(PO)镇静效应其他给药途径 茶苯海明 苯海拉明 美其敏 异丙嗪 东莨菪碱 麻黄素 25~50mg q6h 25~50mg q6h 12.5~25mg q8~12h 25mg q6h 0.3-0.5mg(经皮) 25mg q6h ++ ++ + ++ + _ rectal, im, iv im,iv rectal, im, iv po, sc, iv im 1.抗组胺类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H受体,抑制前庭神经元及脑干呕吐中枢,具有抗眩晕和止吐疗效,同时可以协同抗胆碱药物中枢效应。副作用主要是镇静,服药期间应避免机械操作。有时也可出现类似抗胆碱药物的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 2.抗胆碱类药物 该类药物可以通过中枢抗胆碱作用抑制前庭系统活动,减轻眩晕症状。副作用主要是副交感阻滞,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悸等。对于老年人,应谨慎应用,防止精神症状以及尿储留的发生。 3.吩噻嗪类药物 该类药物最主要效应为止吐。如氯丙嗪等有强效止吐作用,但对眩晕疗效甚微。副作用主要是嗜睡、体位性低血压及锥体外系副作用。 4.安定类药物 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罗拉西泮等可缓解患者急性发作期焦虑、恐惧情绪,并有协同的抗眩晕效果。羟嗪作为兼有抗组胺和止吐作用的安定类药物,推荐剂量为25~50mg tid 。 二、血管扩张剂和改善脑功能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改善内耳和(或)脑组织的血供来缓解眩晕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丁、氟桂利嗪、尼莫地平、银杏叶制剂等。 倍他司丁(β-Histine ),为组胺衍生物。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循环,消除内耳水肿;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控制内耳性眩晕效果较好。 盐酸氟桂利嗪: 选择性Ca2+通道阻滞剂,可阻滞在缺氧条件下Ca2+跨膜进入细胞内;可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膜迷路积水,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对中枢及周围性眩晕均有效,10mg(65岁以下),5mg (65岁以上),qn,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初次疗程常小于2个月。治疗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急性眩晕症2个月后,症状仍未见改善,则应停药。 第三节眩晕治疗概述 一急性期治疗 (一)急性期的一般治疗 ⑴注意防止摔倒、跌伤。 ⑵安静休息,择最适体位,避声光刺激。 ⑶低盐饮食。 ⑷可低流量吸氧。 ⑸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轻内耳迷路水肿。(二)急性期药物对症治疗 ⑴扩血管:山莨菪碱、阿托品、倍他司丁。 ⑵镇静:可早期适量应用(前3天),如鲁米那、非那根。 ⑶止吐:胃复安、吗丁啉。 ⑷脱水:早期限制进水量,可临时应用甘露醇125~250ml。 ⑸有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患者行心理治疗,需要时予药物治疗。 ⑹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二、间歇期治疗 40%的患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可控制症状,40%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20%药物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一)一般治疗 ①避免水盐过量,忌烟酒,舒缓压力、改善睡眠。②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积极根治。 (二)药物治疗原则 ⑴扩血管:钙离子拮抗剂、α1受体拮抗剂、山莨菪碱、组胺受体拮抗剂等。 ⑵疏通微循环:东菱迪芙、凯时、维脑路通等。 ⑶促进前庭代偿:可通过促进邻近神经元恢复,复苏休眠神经元,提高神经元敏感性;还可促进前庭中枢代偿。药物选择有倍他司丁、钙离子拮抗剂、银杏叶制剂、其他中药等。用药时间常需3~6月。 (三)特殊治疗 ⑴手法复位适用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⑵高压氧适用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 ⑶耳道压力治疗适用于梅尼埃病。 (四)手术治疗

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

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 导言 这份共识文件由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联合美国放射学会(ACR)、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北美心血管影像学会(NASCI)、动脉硬化影像及预防学会(SAIP)、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学会(SCAI)、心血管计算机断层学会(SCCT)共同编写,对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的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专家共识旨在为从业者及相关人员提供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对于已经广泛应用或新出现的临床实践和(或)技术手段的开展领域的观点。一些主题没有出现在共识中是由于相关循证学证据、技术经验、和(或)临床实践尚未考虑成熟,有待ACCF/AHA实践指南进行评估。本文内容经常是正处于调查研究中的项目,所以读者应该把这份专家共识视为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在尚无严格循证证据或循证证据尚未被广泛接受的领域提供信息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最大尝试。ECDs会适当的包含适应征和禁忌征。一些ECDs中未发布的内容将会由ACCF/AHA临床实践委员会随后颁布。 专家小组尽一切努力防止透露编写成员的外在联系或个人兴趣引起的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特别指出,所有编写成员都被要求做出声明,保证表述出他们所能感知的实际或潜在的能够影响编写努力的利益冲突。这些声明将由监审负责组在第一次会议时口头通知所有编写成员,并在修改时更新。编写委员会及审稿人的关系和行业信息在附表1和附表2中分别显示。 Robert A. Harrington, MD, FACC, FAHA 主席, 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 J Am Coll Cardiol. 2010;55(23):2663-2699. 1.绪论 1.1编写委员会组织 编写委员会包括CTA领域的知名专家, 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中的联络成员,以及文件监督组。除两名ACCF成员外,编写委员会包括2名ACR和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 主要原因之一。 1 病因与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前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2临床表现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通常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 2.1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小脑病变是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据统计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缺少构音障碍或肢体辨距不良等典型症状体征。

2.1.1 P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2 A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3 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2.1.4 小脑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脑干部位病变除了引起头晕、眩晕及失衡症状外,通常伴随邻近结构损害相关症状和体征。 2.2.1 延髓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延髓背外侧梗死因累及前庭神经下核与内侧核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失衡,而邻近脑神经核及传导束受累可引起病灶同侧霍纳征、面部及躯干交叉性痛温觉减退、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及肢体共济失调等。 2.2.2 脑桥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近1/3的脑桥被盖部梗死患者可出现眩晕、眼震、霍纳征、水平凝视麻痹及偏身共济失调。 2.2.3 中脑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4 脑干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3 丘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丘脑损害主要表现为感知与姿势异常。 2.4 前庭皮层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前庭皮层病变很少出现持续性旋转性眩晕,而多表现为摇摆性眩晕、定向障碍、姿势不稳或失衡。 2.5 短暂性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SCMR心脏磁共振参数定量技术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

SCMR心脏磁共振参数定量技术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凭借其无创、无电磁辐射及多参数、多平面、多序列成像的优势,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对心脏的结构、功能、血流灌注及组织特征的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目前常规的成像技术多为定性或半定量技术,局限于评估心肌局灶性病变,而对病变范围广泛的弥漫性病变以及早期微小病变则有很大的局限性[1]。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参数定量技术则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2]。 T1、T2是组织的固有属性,分别代表组织的纵向及横向弛豫时间。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是指细胞外间质容积占整个心肌容积的百分比。理论上,正常心肌组织在相同条件下具有固定的T1、T2及ECV值,在疾病状态下,心肌细胞和(或)细胞间质出现病理改变,这些数值亦会随之改变。因此通过测量心肌组织的T1、T2及EDV值即可动态分析心肌组织成分的改变,直接反映其病理生理状态,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磁共振参数定量技术(T1和T2 mapping、ECV)首次实现了对心肌组织T1、T2及ECV值的在体定量,将心脏病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前沿。与现有的半定量技术(T1WI、T2WI、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等)不同,这些参数定量技术无需正常心肌组织做对照,不仅可以评估心肌局灶性病变,还可以评估早期微小病变及心肌弥散性病变,应用前景广阔。为充分开发其潜力,早在2013年由欧洲心脏病协会首次颁布了心血管磁共振T1 mapping的

眩晕综合征

眩晕综合症 定义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眩晕综合症的类型及治疗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需求专家共识

经导管瓣膜置换设备的发展为之前只能通过开胸手术或无法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福音,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便是其中一种。但是由于开展例数有限,TPVR 尚未成熟,保证新治疗方案最佳实施的首要步骤在于定义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需求标准。 近期,美国SCAI/AATS/ACC/STS 协会发布了经导管瓣膜修复和置换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需求标准之肺动脉瓣置换需求专家共识。全文发表在JACC 上。 医疗机构需求标准 1. 例数需求 每年应实施150 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或结构性心脏病,其中100 例应包括但不局限于肺动脉分支或右室流出道支架植入。另外,儿童医疗机构每年至少100 例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例数至少为25 例/ 年。 2. 人员需求 医疗机构需配备心脏团队(Heart Team),包括介入心脏科医生(儿童或成人介入医生,有肺动脉瓣膜置换经验)、心脏外科医生、非介入心脏科医生、心脏麻醉师和心血管放射科医生等等。心脏团队应在治疗肺动脉瓣和右室流出道疾病方面具备一定经验,并对每例病例进行讨论,共同决策。 3. 设备需求 (1)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仪并配备在先天性心脏病方面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医师;(2)心脏CT 和心脏磁共振; (3)心血管导管室或提供高分辨率的X 线荧光透视系统; (4)血流动力学评估、记录和检索设备; (5)国家注册体系,供采集所有TPVR 患者信息; (6)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 操作人员需求标准 1. 操作人员实施过先天性或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除了在球囊瓣膜成形术方面有经验外,还需在肺动脉分支和右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方面有一定经验,以便处理复杂病变。为了最小化压迫冠脉风险,操作人员应该悉知并在评估相对于右室流出道冠脉位置方面有一定经验。 2. 操作人员每年应实施至少100 例诊断/ 介入手术,其中50 例应为先天性/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该标准高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需求,因为TPVR 难度更大,可能导致支架栓塞、肺动脉分支破裂、右室流出道破裂以及压迫冠脉等严重并发症。 3. 操作人员应该参加点对点训练课程,详细讨论患者选择、基线评估、操作技术、潜在并发症及处理和避免并发症等问题。 4. 可以的话患者应实施模拟TPVR 术 5. 最初3 例(至少)应在上级监督下完成。监督系统在TPVR 术中很有必要。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自体动静脉瘘>80%;移植物AVF>10%;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10%。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 出血,少见病因则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动脉夹层;而表现为E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病因以后循环TI A最为多见,少见病因包括表现为短暂性前庭症状的小梗死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邻近部位卒中所致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箭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二、临床表现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2017-05-04血液净化通路学组肾内时间 上次我们介绍了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管通路学组2014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中第1章和第2章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第3章:动静脉内瘘。 1. 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 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时机 1.1.1 GFR 小于30mL/(min?1.73m2)(CKD4 期,MDRD公式)患者应接受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的宣教,以便及时确定合理的治疗安排,必要时建立永久性透析通路。 1.1.2 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当预计半年内需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或者GFR小于1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6mg/dl(528 μmol/L) ( 糖尿病患者GFR 小于2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4 mg/dl(352μmol/L),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首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若患者需建立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 则推迟到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3~6 周。 1.1.3 尿毒症症状明显,支持治疗难以控制者应尽早实施AVF 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 1.2 上肢血管保护

CKD4 期、5 期患者,如果前臂或上臂血管能建立AVF,则不要行上肢静脉穿刺、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 CVC等。 1.3 患者评估 1.3.1 病史 1.3.2 物理检查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 1.3.3 辅助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 1.4 心脏系统 通过相关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术 2. 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 2.1 AVF 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首选AVF,其次AVG。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2.2 上肢动静脉内瘘优先次序 2.2.1 AVF 通常顺序是腕部自体内瘘、前臂转位内瘘、肘部自体内瘘。 2.2.2 AVG 前臂移植物内瘘(袢形优于直形)、上臂移植物内瘘。 2.2.3 当前臂血管耗竭时,可选择前臂AVG 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 2.2.4 上肢血管耗竭后可考虑选择躯干AVG、下肢AVF 或AVG。 2.3 血管吻合方式 AVF 推荐静、动脉端侧吻合。 2.4 术后注意事项

2020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并以前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对于部分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而言,其早期确诊仍极具挑战性。为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关于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诊断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断流程主要根据病史明确前庭症状与综合征类型信息,结合支持中枢性病变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选择适合的影像学检查确认责任病灶或血管,并综合评估病因机制(图1)。

治疗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治疗内容包括对症治疗、对因治疗、预防治疗及康复治疗。原则上应遵循相关诊疗规范与指南,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症治疗 对于眩晕症状严重或呕吐剧烈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前庭抑制剂改善症状,在减轻症状同时积极评估病因。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苯二氮卓类与止吐药物,在前庭症状改善后应尽快停用上述药物,以避免损害前庭中枢代偿恢复能力。 ?对因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早期积极进行对因治疗,缺血性卒中应依据病情选择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或抗凝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以及给予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等其他治疗方案;对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的小脑梗死或出血者,无论有无脑室梗阻致脑积水的表现,均应尽快手术干预。 ?预防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所致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开展卒中二级预防,包括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积极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康复治疗 对于存在前庭功能障碍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治疗(VRT)有助于促进中枢前庭功能重塑、减少失衡感和振动幻视、提高移动过程中平衡功能、动态视敏度及整体状态。中枢前庭功能障碍的前庭康复治疗应强调头眼运动与步态平衡性活动同步训练,并建议物理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 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有助于加速前庭代偿,促进前庭康复,建议疗程3~6个月。

内耳眩晕症病历

内耳眩晕症病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溆浦县岗东乡卫生院病历纸 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位住院号 入院记录一 姓名吴章忠婚况已婚 性别男职业农民 年龄 63 岁籍贯溆浦 民族汉住址西湖1组 入院时间 2012-09-08 记录时间 2012-09-08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认为可靠 主诉:眩晕,呕吐2天。 现病史: 患者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头痛,伴恶心欲吐,不敢睁眼,不敢活动,动则眩晕更剧,静卧则稍缓,面色苍白,皮肤湿冷,为求进一步治疗,由家属用摩托车送入我院治疗,病后神清楚,精神极差。 既往史:既往有“低血钾”病史,无“结核、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本地,无长住外地史,无特殊环境、毒物接触史。 婚育史:22岁结婚,生2女,爱人及子女均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特殊病史可询。 体格检查: T 36.5C P 73次/分 R 19次/分 BP 115/60mmHg 溆浦县岗东乡卫生院病历纸 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位住院号 入院记录二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较差,面色苍白,低头闭目, 皮肤湿冷,不敢活动,表情痛苦,检查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未见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乳突无压痛,鼻中隔无偏曲,无鼻翼煸动,鼻腔内无分泌物,鼻旁窦无压痛,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未见明显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胸廓形态正常,触无异样,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和痰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尖博动位于第五肋左锁骨中线内 0.5cm处。心率73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舟状腹,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未扪及包块,上腹部稍有压痛,胆囊点和麦氏点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区无叩痛。二阴未查,脊柱及四肢未见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可,未引出神经系统病理反射。 辅助检查:缺 入院诊断:内耳眩晕症 溆浦县岗东乡卫生院病历纸

2020年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会纪实

2020年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会纪实关键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近年来,肿瘤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治疗,我们步入了个体化精准诊疗的新时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其中蒽环类药物抗肿瘤疗效确切,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蒽环类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引起更多临床医生的关注。 随着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机理、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治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马军教授、秦叔逵教授等国内几十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C 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2020)》完成了更新,于7月1 6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正式发布。 马军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担任2020年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会的主席,邀请张宇辉教授、刘基巍教授参与指南的解读与讨论。马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从《共识》到《指南》我们走过了9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使用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本次《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进一步规范了蒽环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秦叔逵教授:《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制定原则及临床指导意义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地区经济和学术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指南需要兼顾地区发展差异、药物和诊疗手段的可及性以及肿瘤治疗的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因此指南的制定,要求每一个临床问题的诊疗意见,需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度形成证据级别,同时结合产品的可及性和效价比形成推荐等级。CSCO指南主要基于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和CSCO专家意见,确定推荐等级,便于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使用。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开启了国内肿瘤心脏病学的先河,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国内临床诊疗手段的可及性,给临床医生指导建议,同时推动了肿瘤学家和心血管专家的合作,规范临床实践。本《指南》秉承科学、先进、实用、便捷的出发点,采用口袋书的设计,更便于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此外,秦叔逵教授还介绍了国内外肿瘤心脏病学的进展,2000年,首个肿瘤心脏病学专科在美国成立,2016年,第一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大会在大连召开,标志着肿瘤心脏病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正式成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