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毒清瘟汤

抗毒清瘟汤

抗毒清瘟汤
抗毒清瘟汤

抗毒清瘟汤

主要成分: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

功能主治:清瘟解毒,扶正祛瘀,宣肺泄热。

适用症:畜禽DNA、RNA病毒感染。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鸭肝炎、小鹅瘟、猪瘟、猪流感、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等病毒感染。

产品特点:

深厚中医理论+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科学生产管理=抗毒清瘟汤

一、深厚的中医理论支撑抗毒清瘟汤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的发明往往伴随着一个理论的诞生。抗毒清瘟汤的投产,正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依托,并大胆创新的结果。

病毒性疾病,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形成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属于中医“瘟疫”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也指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流感等疫毒侵袭,热毒壅肺,壅阻肺络的病机特点,治疗当以“清瘟解毒,扶正祛瘀、宣肺泄热”为大法。抗毒清瘟汤选药重在病因治疗,选用对病毒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药物,针对病毒侵袭机体所造成的热毒偏盛临床特征应用重药清解热毒。热毒壅肺,壅阻肺络,病位在肺,所以重用宣肺泄热,宣畅肺气,清泄肺中壅闭之毒热。纵观抗毒清瘟汤在运用中医理论并大胆创新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卫气同治,表里双解

无论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感染,发病初期表证未除,内热已炽,显属卫气同病。抗毒清瘟汤方源于银翘散与麻杏石甘汤,连翘,薄荷,麻黄,外疏卫表,佐贯众,板蓝根助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石膏为清气分热之重剂,与麻黄配伍既可遏制其温散之性,又能协同加强扶正祛瘀、宣肺泄热之效。如此,在疏散外邪的同时重用清热解毒之品,直清气分热毒,可收卫气同治,表里双解之功。方中麻黄与大黄同用,也含防风通圣表里双解之深意。

2先证用药,截断病势

病毒性疾病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治疗不能遵循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规律,正如吴又可所说:“数日之法,一日引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因此中药治疗应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抗毒清瘟汤在病变早期即应用麻杏石甘汤宣泄肺热,配伍大黄,通腑泄肺逐瘀,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下通,肺热自降。

从而扭转病机,截断病势,切断向营血的传变。防止机体好热后发生肺炎、心肌炎等疾病。

3整体调节,多靶治疗

抗毒清瘟汤虽以“清瘟解毒,扶正祛瘀、宣泄肺热”为治疗大法,但适当配伍了活血

化瘀,通腑泄热,芳香避秽等药物,尤其是配伍了益气养阴的红景天调节免疫,扶正祛邪,既能调动机体抗病康复能力,又防大黄攻下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景天能提高机体对氧的耐受性,兼有生脉饮和丹参、川芎合剂的效果。对肺水肿有明显改善作用。

抗毒清瘟汤的药理研究表明,既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能抗菌、退热消炎、止咳、化痰,调节免疫功能,从而阻断多个病理环节的恶性循环,显示出该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治疗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二、现代微生物发酵先进生产工艺

我国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酿酒,其后又相继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对天然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国家之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药炮制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本品是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机理、炮制和发酵工艺结合科学现代的微生物发酵技术打造而成。

1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概述

古代医药典籍将中药炮制又称为“炮炙”、“修治”、“修制”、“修事”。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中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1.1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来实现。酶是一类具有高度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可以使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等多种胞内和胞外酶类。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能分解各式各样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增强和调整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

1.2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探讨

传统中药经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与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如发酵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温度、湿度、氧气、pH值等)等因素。因此,应通过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确定其最佳的发酵炮制工艺。

在长期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中药炮制人员对影响中药发酵炮制的质量因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而言,发酵最佳温度以30~37℃为宜,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为宜。在此培养条件下,适合大多数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的生长繁殖。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只能凭经验,例如,混和发酵时以“握之

成团,指间可见水迹,放下轻击则碎”为宜。因此,在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过程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影响了其质量的稳定性。

培养基成分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组成培养基的药材质量和相互间的比例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此来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证。

1.3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和现代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比较

中药的发酵炮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药炮制中一种常用和重要的炮制方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用于传统中药的研究开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和炮制工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的炮制理论。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是多菌种混合自然发酵,参加发酵的菌种种类和数量都存在一定的波动;同时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采用的是传统的固体发酵,整个发酵炮制的过程都是凭主观经验来控制。因此,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稳定性难于保证。

现代中药的发酵炮制根据微生物生长所用培养基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发酵炮制和液体发酵炮制。现代中药的固体发酵炮制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发酵炮制过程中可以较好地控制参与发酵的菌种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对温度、湿度、酸碱度、通气等也能较好地实现动态控制,因而通过现代固体发酵炮制的中药其质量的稳定性得以较大的提高。在抗生素工业发展起来后,逐渐将液体发酵应用到中药的发酵炮制中,开启了对液体发酵炮制中药的研究。由于液体发酵较固体发酵具有更高的物质传递效率,也易于实现发酵炮制工艺的自动化控制,从而保证发酵炮制后中药质量的稳定性,所以此项工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 发酵炮制中药的本草考证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因品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微生物发酵。根据所采用方法的不同,可将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分为两大类[2]。一类为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为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2.1 神曲

神曲一名始载于《药性论》,又有六神曲(《本草便读》)的异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神曲得名的由来[3],“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我国制造神曲始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叙述了神曲的制法。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制成曲剂,含酵母菌、淀粉酶、复合维生素B等成分,有消食化积、健脾和胃等功效。

神曲还可炮制加工成炒神曲、麸炒神曲、焦神曲。生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麸炒后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等;炒焦后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

2.2 建神曲

建神曲一名载于《纲目拾遗》,又有百草曲(《纲目拾遗》)、泉州神曲(《药性考》)、范志曲、老范志神曲等异名。建神曲主产于福建泉州,为麦粉、麸皮、紫苏、荆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枳实、青皮等数十种药物经发酵专制而成。建曲性味苦微温,消食化积功效与神曲相似,并能理气化湿、健脾和中。

2.3 半夏曲

半夏曲一名载于《韩氏医通》。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本草纲目》中叙述了半夏曲的制法[4],云:“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半夏曲有化痰湿,消食滞的功效。而未发酵的半夏则性味温辛,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饮片新参》载:“内热烦渴者慎服。”

2.4 采云曲

采云曲是以六曲为基础,再加桔梗、白术、紫苏、陈皮等二十多种药品加工制成的,性味作用与建曲相似,对于夏秋暑热伤中引起的食滞消化不良作用较好。

2.5 沉香曲

沉香曲一名载于《饮片新参》。沉香曲为沉香等多种药末和以神曲糊制成的曲剂。用沉香、木香、檀香、砂仁、蔻仁等20多种药材研成粉再加1/4的面粉,搅和压制而成。《饮片新参》称沉香曲有“理脾胃气,止痛泻,消胀满”的功用。

2.6 红曲

红曲一名载于元代《饮膳正要》,又有丹曲(《天工开物》)、赤曲(《摘元方》)等异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红曲的制法[5],云:“红曲,本草不载,法出近世,亦奇术也。其法:白粳米……入曲母……其米……鲜红可爱。未过心者不甚佳。入药以陈久者良。”从李时珍叙述中的“法出近世”,可推测出红曲的制造大约始于元代。红曲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本草经疏》中称:“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

2.7 淡豆豉

淡豆豉一名载于《本草汇言》,《伤寒论》中称为香豉,《名医别录》中称为豉,《本草纲目》中称为淡豉和大豆豉。淡豆豉的制造历史悠久,在《伤寒论》中即有记载。《本草

纲目》还详细叙述了其制作方法。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的功效。《本草汇言》称:“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药性论》载:“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2.8 百药煎

百药煎一名载于《本草蒙筌》。百药煎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百药煎的制法,云:“用五倍子为初末。每一斤,以真茶一两煎浓汁,入酵糟四两。擂烂拌和,器盛置糠缸中 之,待发起如发面状即成矣。捏作饼丸,晒干用。”百药煎有润肺化痰、止血止泻、解热生津的功效。《本草纲目》论述:“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2.9 片仔癀

明代宫廷神药片仔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明嘉靖年间,一御医逃离宫廷后流落到漳州璞山岩削发为僧。他多方采集药材,按秘方精制成锭,并将药锭切成片状,既可吞服,亦可外用。片仔癀由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组成配方,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中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片仔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片仔癀的配方及工艺至今秘而不宣,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

从上述举要品种可见,我国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应用微生物发酵炮制中药,实现了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的目的。我国传统发酵中药值得进一步深入地发掘,并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生产全新中药广谱抗病毒新药——抗毒清瘟汤。

三、科学的实验依据证明抗毒清瘟汤

抗毒清瘟汤问世后,在国内许多科研院所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证明了其科学价值。

1.广谱抗病毒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对抗毒清瘟汤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抗毒清瘟汤对流感病毒甲3(A3)、副流感病毒I型(HVJ)、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鸡新城疫(ND)、禽传性染法氏囊炎(IBD)K株、猪瘟HCV和CSFV、鸭肝炎、小鹅瘟均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甲3(A3)、副流感病毒I型(HVJ)、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作用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抗毒清瘟汤进行了杀灭禽流感病毒实验,结果表明,抗毒清瘟汤每毫升含0.01g生药的浓度时,病毒杀灭率为55.32%和68.37%,对禽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杀灭效果;每毫升含0.1~0.25g生药的浓度范围内与禽流感病毒作用10分钟,对病毒的杀灭率可达99.99%,有显著的杀病毒作用;在0.5~1g生药的浓度范围内与禽流感病毒作用10分钟,对病毒的杀灭率可达到100%,有完全杀病毒作用。

2.退热抗炎

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药理室实验证实,抗毒清瘟汤对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三联菌致家兔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角叉苯胶致

大鼠足肿胀,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并具有一定的止咳化痰作用。

3、调节免疫

抗毒清瘟汤通过增强2、4--二硝基氟苯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可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4.临床验证药效确切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味甜,微苦。

【用法用量】混饮;禽,每1L水3.5ml(500ml兑水150kg),每日二次连用3—5天。预防用药量减半。猪,每公斤体重0.5ml,饮水或拌料。

【注意事项】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进一步探讨联系QQ:466392355

中医燥证实用方剂

桑杏汤(《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3g 杏仁5g 沙参6g 象贝3g 豆豉3g 栀皮5g 梨皮3g 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梁润温燥医。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知母18g 石膏30g (碎,绵裹) 甘草(炙)6g 粳米1g 人参9g 功效: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方歌: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酒洗) 厚朴6g(炙,去皮) 枳实9g(大者,炙) 功效: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方歌: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化斑汤(《温病条辨》) 组成:石膏30g 知母12g 生甘草10g 玄参10g 犀角(水牛角代)60g 白粳米9g 功效:清气凉血 方歌: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g 玉竹6g 生甘草3g 冬桑叶4.5g 麦冬9g 生扁豆4.5g 花粉4.5g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方歌: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痛干咳最堪尝。 杞菊地黄汤(《医宗金鉴》) 组成:枸杞子15g 菊花10g 熟地黄10g 山茱萸15g牡丹皮6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6g 功效:滋肾养肝明目 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泄侣。三阴并补重滋肾,养肝明目加杞菊。 翘荷汤(《温病条辨》) 组成:薄荷6g 连翘10g 生甘草3g 黑栀皮6g 桔梗8g 绿豆皮8g 功效:轻清宣肺 方歌: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9g 石膏(煅)8g 甘草3g 胡麻仁(炒,研)3g 真阿胶3g 人参2g 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 3g 麦门冬(去心)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2g 功效: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方歌: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胶杷麻仁。痰多贝萎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阿胶黄芩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黄芩9g 甜杏仁6g 陈阿胶9g 生桑皮6g 生白芍3g 甘蔗梢15g 生甘草2g 鲜车前草15g 甘蔗梢15g 功效: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方歌:肺燥肠热便血见,阿胶黄芩汤可痊,桑皮杏芍生甘草,车前甘蔗糯少燕。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 甘草6g 芒硝9g 功效:缓下热结 方歌:热郁澹语溲汗无,先子牛黄继白虎。便唯更须用调胃,硝黄甘草热结除。 口燥心痛便稀水,斑疹内壅暇即出。调胃承气防内陷。热解气承津液复。 五仁橘皮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症34例疗效观察

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症34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4-26T16:40:31.500Z 来源:《求医问药》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吴振成1徐秀云2 [导读] 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症疗效确切,见效迅速,治愈后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吴振成1徐秀云2 (1山东省临清市刘垓子镇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清,252660;2山东省临清市松林镇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清252652) 【摘要】目的:观察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症的效果。方法:将68例干燥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予以清燥救肺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34例,予以口服强的松片治疗,疗程4周。通过量化计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论: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症疗效确切,见效迅速,治愈后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清燥救肺汤;干燥综合症;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0)12-0136-01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以中年后女性发病居多。目前国内外现代医学没有效治疗药物。在发生严重的功能改变及广泛的系统累及以及伴同其他结缔组织病时,可采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治疗等。但是疗效不佳。 本人自1992年8月至2010年6月,采用清燥救肺汤治疗干燥综合症 34例,并且与临床常规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根据1992年董怡等提出的诊断标准:①干燥性角结膜炎;②口干燥症;③血清中有下列一种抗体阳性者:抗SS-A、抗SS-B,ANA>1:20、RF>1:20具有上述3条,并除外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淋巴瘤,AIDS和GVH等疾病者可以确诊。 68例干燥综合症患者,男22例,女66例,年龄11至82岁,平均年龄63.5岁,干燥综合症病程28天至25年,平均7.6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方法 治疗组采用清燥救肺汤每日一剂,清煎二次,频频饮用,不计服药次数,以饮用完为止。方药如下:冬桑叶30g,石膏10g,人参15g,甘草6g,胡麻仁15g,真阿胶33g,麦门冬15g,杏仁10g,枇杷叶15g。 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生产),每次10mg每日三次,饭后服。一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和血清中抗SS-A、抗SS-B,ANA、RF测定值。 评分标准. 1.症状:症状全部消为0分,症状不明显为1分,偶尔有明显的症状为2分,持续有明显的症状为3分。 2.体征:没有阳性体征为0分;没有明显阳性体征为1分,偶尔有明显体征为2分;经常有明显体征3分。 3.血清免疫学检查:抗SS-A、抗SS-B,ANA<1:20、为0分,抗SS-A、抗SS-B,ANA>1:20、RF>1:20,但是比治疗前减少了70%以上为1分;抗SS-A、抗SS-B,ANA>1:20、RF>1:20,但是比治疗前下降了30%至70%之间以为2分;抗SS-A、抗SS-B,ANA>1:20、RF>1:20,但是比治疗前下降了5%至30%之间为3分。 4.副作用:未出现任何副作用0分,有轻微副作用1分,有明显副作用,停药5日内可以恢复2分,有明显副作用,停药5日内不能恢复为3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计分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观察组显效(症状、体征、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副作用计分之和减少90%以上)12例;有效(症状、体征、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副作用计分之和减少50%以上,不到90%)17 例;改善(症状、体征、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副作用计分之和减少20%以上,不到50%)3例;无效:(症状、体征、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副作用计分之和减少不到20%)2 例。有效率85.3%;对照组显效8 例,有效15例,改善7例,无效 4 例,有效率 67.6%。两组显效率比较,p<0.05。 4讨论 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重症的方剂,通过加减方药,治疗干燥综合症效果更佳。方中桑叶为君,清宣肺燥。石膏为臣,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经之燥。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清宣之性。余药皆为佐药,杏仁、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诸药相伍,燥邪得宣,气阴得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若痰多难咯者,加贝母、瓜蒌以润肺化痰;兼血瘀证者,加丹参、当归,或加桃红四物汤;兼阴虚者,重用生地,另加土茯苓。细阅本方,从火燥一端起见,六淫火邪,外伤于肺,肺之津液素亏之人,更易为火邪所伤。肺主皮毛,故多表现为体表干燥的症状。外来之火,非徒用清降可愈,火郁发之,故以桑叶之清宣肌表,解外来之邪,桑叶得金气而柔润之不调。石膏甘寒色白,直清肺部之火,禀四方清肃之气,以治主病。肺与大肠相表里,杏仁、麻仁降肺润肠,阿胶、麦冬保肺之津液。人参、甘草,补肺之母气,枇杷叶苦平降气,除热消痰,使金令得行,诸证痊愈。

老中医:一剂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的“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方歌方义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粑,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方义: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甚则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均为温燥伤肺佐证。治当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兼顾,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伤阴耗气。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清燥救肺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9g,石膏(煅)8g,甘草、胡麻仁(炒,研)、真阿胶、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各3g,麦门冬(去心)4g,人参、杏仁(泡,去皮尖,炒黄)各2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现代用法:水煎,频频热服。 加减: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清燥救肺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运用: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甘凉滋润法)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经霜桑叶三钱,去枝、梗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去心杏仁七分,泡去皮尖,炒黄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主治】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痰。 【方论选萃】 清喻嘉言: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旨矣。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大杂,如弋获飞虫,茫无定法示人也。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

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医门法律》)。 清柯韵伯: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淳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清金保肺之法。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此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矣。石膏、麦冬禀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气之源,而气可不郁;土为金母,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之源,而金有所持,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矣。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虚,则东方实矣。木实金平之,二叶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非肺家之肝药乎、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气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气,气降火亦降,而治节有权(《古今名医方论》)。 清徐玉台:喻氏补秋燥一门,以正四时,以备六气,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但燥气伤人,必由阴分先虚,非比风寒暑湿,由于外感者多。所制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症,纯以生津伤肺立法,并不杂入外感之药。石膏清肺中之

治燥剂

第十四章治燥剂 一、含义 凡以轻扬宣散药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燥的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 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系感受秋季燥邪所致。初秋夏季暑热未尽,燥与热合而伤人,症见发热口渴,咽痛鼻干,干咳无痰,舌红脉数,此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邪,燥与寒合而伤人,症见恶寒头痛,鼻塞嗌干,咳嗽痰稀,苔白脉浮,此为凉燥。故外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内燥多因嗜食辛辣,或攻伐太过,吐利亡津,或房劳太过等因素,导致体内阴液耗伤,脏腑失其濡润所致。因其病变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从发病部位上,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从病变脏腑来说,有肺、胃、肾、大肠之分。一般上燥在肺,以干咳气逆为主;中燥在胃,以呕逆食不下为主;下燥在肾与大肠,以消渴大便燥结为主。 三、分类 燥证的治疗虽总以“燥者濡之”为主,但由于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异,所以具体治法又有所区别,大体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温燥宜清宣,凉燥宜温宣。因此本类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两类。 四、组方大法 燥者润之是治疗燥证的总原则,无论外燥或内燥,治疗均以濡润之品为主组成。温燥之证,多因秋阳以曝,燥热伤肺,治宜清宣燥热,佐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品,使温燥得以宣散凉润;凉燥之证,多发于晚秋气候偏凉之时,治宜辛温宣散祛邪,佐以理气化痰和宣肺止咳药。对于内燥,常用甘寒和咸寒滋润之品为主,但应分辨燥邪偏盛的部位,上燥在肺,治宜滋阴润肺药为主,中燥在胃,治以生津养胃药为主,下燥在肾,以补肾养阴药为主。 五、使用注意 使用本类方剂时,首先宜辨明病证,分清燥证的内、外、温、凉及上、中、下证型,然后根据病证准确立法处方。同时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病理上每多相互影响,以致内外相兼,上下互见,治法亦相互配合使用,但用时要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三钱(9克)石膏锻,二钱五分(8克)甘草一钱(3克)人参七分(2克) 胡麻仁炒,研,一钱(3克)真阿胶八分(3克)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克)杏仁泡,去皮尖,炒黄, 七分(2克)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克) [用法]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 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 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 本方所主系燥热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肺合皮毛,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治宜清燥热,养气 阴,以清金保肺立法。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清透肺中燥热之邪,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宜于润,故用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共为臣药。《难 经·第一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而胃土又为肺金之母,故用甘草培土生金,人参益胃 津,养肺气;麻仁`阿胶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苦气上 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杏仁`枇杷叶之苦,降泄肺气,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如此,则肺金之燥热得以清宣,肺气之上逆得以肃降,则燥热伤肺诸证自除,故名之曰“清燥救肺”。 本方与桑杏汤虽均治温燥;但本方以清肺燥与养气阴的药物组成,较桑杏汤的养阴润肺作用为强。故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不甚,十咳少痰,右脉数大者,宜桑杏汤; 若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干咳,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宜用清燥 救肺汤。 [运用] 1.本方为治燥热伤肺重证之主方。以身热,干咳少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证治要点。 2.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3.适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者。 [附方]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三钱(9克)玉竹二钱(6克)生甘草一钱(3克)冬桑叶一 钱五分(4.5克)麦冬三钱(9克)生扁豆一钱五分(4.5克)花粉一钱五分(4.5克)水五杯,煮取二 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9克)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主治:燥伤肺胃 阴分。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沙参麦冬汤与清燥救肺汤两方组成中均有桑叶、麦冬、甘草,两方功用亦颇类似。但沙参麦冬汤配伍玉竹、沙参,以燥伤肺胃阴津为主;清燥救肺汤配伍石膏、人参,则以燥热伤肺, 气阴两伤为主。 [文献摘要]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廖仲醇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清燥救肺汤,用

治燥剂

第一章 治燥剂 润燥法就是滋润内脏的一种治法。脏腑干燥缺津的原因很多,多数系由内热灼津化燥,也有内脏平素津液亏损,外感燥邪,形成燥证。燥证有内伤、外感,故治法也各自不同。“燥者濡之”为本法的立论依据。 一、含义 凡是利用轻宣润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脏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为治燥剂。 二、作用 具有轻宣燥邪及生津增液,滋润脏腑症状等作用。 三、运用 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为外感秋令及干旱无雨之燥邪致病者,二为内脏功能失调所致各种缺津证候者。 四、注意事项 为邪易于化热,热病又易伤津化燥。 1. 润燥剂中应适当配伍甘寒清热或益气生津之品。 2. 忌用辛香苦寒耗津伤气之品。 3. 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痰内盛者不宜用润燥剂。 4. 应辨清内燥,外燥而分别先方用药。 五、类型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治燥剂分以下两种:一轻宣外燥,二滋润内燥。 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法,重点是对感受自然界的干燥邪气致成的燥证而设。特点是秋天较多。如秋深气凉外感凉燥,燥邪骤束肺气,肺气不宣,疾病与外感 风寒近似,(燥为次寒),证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咽干唇燥、干咳少痰。属于外感凉燥,治宜轻宣温润,常用药物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苏叶、豆豉、桔梗、前胡、葱白等。燥伤肺,多见咳嗽,常配宣肺止咳药如杏仁、前胡等,代表方为杏苏散。 或秋天久旱无雨,气候干燥,外感温燥,燥伤肺津,清肃不行,证见干咳无痰,发热头痛,咽喉干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证,属于外感温燥,治宜轻宣凉润,常用药物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玉竹)、薄荷、连翘等,以辛凉宣肺药为主,代表方剂为桑杏汤等。 伤津成痰,常用天花粉,芦根,玉竹,贝母,杏仁等。 燥证 外燥(秋燥无雨) 温燥 凉燥 内燥(内脏津亏) 上燥(肺) 中燥(胃) 下燥(肾)

《方剂学》74清燥救肺汤(王付)

74清燥救肺汤(王付) 这一堂我们学习一个方,叫什么方呢?叫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汤这个方,是《医门法律》中的一个方。这个方,方的组成有桑叶、石膏、麦冬、麻仁、阿胶、人参、杏仁、枇杷叶、甘草所组成。这个方用量从临床治病来看,你们说总的认识这个方,用量是偏小还是偏什么呢?从总的来说,它是偏小了。我的认为呀,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方的用量加大二到三倍。我们在临床中用古人的方,除了用药之外,用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时间的话,给同学们留一道思考题做一做。假如说,你在明朝之前,或者是明朝以后。凡是在明朝之前,方定的量绝大部分是比较准确的;到明朝以后,离我们今天是比较近的,定的量不是偏大就是偏小。他为何要这样定?我估计,他告诉药的时候,他在用量方面做了一个什么?变化。就是告诉别人,我开这个方有效,你开这个方,如果重视调整用量有效,如果忽视了用量,那效果就怎样?不够理想。这个方是什么朝代的?与今天相对来说,是比较近的。这个方在煎煮方面,它主张煎的时间怎样?是偏短的。我们今天用,煎煮到二三十分钟就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受到当今人们认识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说矿石类煎煮的时间应该长一些。我们在学习古人方的时候,他在应用矿石类药的时候,大部分都没有煎煮的时间偏长。我在临床中开方的时候,受古人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让病人先煎。我们要借鉴古人的认识。清燥救肺汤这个方的功用,你们说这个燥,它是清的还是润的?燥是靠清,还是靠润?这个方名啊,他说是清燥救肺汤,我的认为呀,应该是清肺润燥汤。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病,一个方面是热,一个方面是燥。同时根据方中的用药,它还有益气养阴。从当今认识清燥救肺汤的时候,认识到,它的药理作用和谁差不多?和杏苏散差不多。这是当今西医,或者说我们中医,在研究药理作用的时候,发现这些方药理作用差不多。有一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哪一个问题?你比如说,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寒邪作用的特点是什么?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热引起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中医今天研究,还是停留在研究西医研究这个水平上,没有和我们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你比如说,都是抗菌,杏苏散抗的是什么菌?清燥救肺汤抗的是什么菌?你比如说,菌有阳性菌,阴性菌,有杆菌,有球菌。你说球菌是偏于热还是偏于凉呢?现在都没有搞清楚,也没有去认识它。 学习清燥救肺汤,治疗中医的证,是温燥伤肺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说受热了,又假如说受凉了。一个人受热了,一个人受凉了。受凉的人,大部分有感冒的症状,还是受热这个人,大部分有感冒的症状?同学们说,大部分都是受凉了,有感冒的症状,或轻或重,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同名方约有2首。 清燥救肺汤(一) 【来源】清燥汤(《伤寒大白》卷四)。 【组成】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芝麻,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即桑叶(去枝梗)三钱,石膏(煅)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上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滚热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加犀角、羚羊,或加牛黄。 【功用】轻宣达表,清肺润燥。 【出处】《医门法律》 [组成]:霜桑叶三钱(9克) 石膏二钱五分(12克)人参七分(2克) 甘草(3克) 胡麻仁(炒研)(9克) 一钱真阿胶八分(9克)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10克) 杏仁(去皮尖炒)七分(9克) 枇杷叶(刷去毛,涂蜜炙黄)一片(9克)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功用]:轻宣达表,清肺润燥。 [主治]:外感燥火伤肺。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咳痰

带血,甚则引动胃气,呕吐痰涎,脉躁疾。 [适应症]:1.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胸胀(或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少津,尖边俱红者。2.肺痿,咳吐涎沫,喘逆上气,咽喉干燥,口渴,舌光红,苔干剥,脉虚而数者。 [禁忌]:肺胃虚寒者忌服。 [不良反应]:清燥救肺汤有1例致过敏性皮疹. [方解]:方中人参、甘草、麦门冬是《金匮》麦门冬汤中的主药,功能生津润肺,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主治津液亏损、肺虚而燥的肺痿。现在再加芝麻滋补润燥,阿胶补肺养阴,杏仁宣肺化痰,桑叶、枇杷叶肃肺降气,清宣肺络,石膏直泻肺火,综合起来,便具有滋补润燥、清热祛邪两顾的作用。所以用它治疗肺燥津伤、邪热犯肺的温燥与肺痿,最为适合。 清燥救肺汤(二)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燥润肺。 【出处】《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桔梗,三钱(9g),石膏煅,二钱五分(8g),甘草一钱(3g),人参七分(2g),胡麻仁炒,一钱(3g),真阿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