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理清思路。

3、学习分析和论说文学作品,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说。

4、学习本单元文章的语言,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

单元教学重点:

1、筛选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揣摩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读懂文章。

课时安排:3课时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要点:

1、筛选信息,准确理解咬文嚼字、字的联想意义、套板反应等重要概念的含义。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所举实例和观点之间的关系,理清层次。

3、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过程:

一、筛选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

1、标题“咬文嚼字”有哪些含义?在本文中,这个成语应该怎样理解?(用文中原话回答)

咬文嚼字的字典义:

①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②形容卖弄才学。

③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文中含义: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什么叫字的直指意义、字的联想意义?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回答。

字的直指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的,易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3、什么叫套板反应?(用文中原话回答)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二、筛选整合信息,理清层次关系: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在阐释咬文嚼字时运用的材料。

①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郭沫若改台词: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③《水浒传》里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杨雄醉骂潘巧云“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④《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⑥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⑦“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⑧《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⑨“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阅读文章1-5段,筛选整合出相关信息:

⑴“这”和“是”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

①你是:单纯叙述。你这:坚决判断

②你这:感情强烈,极端憎恶。

③你是:假定语气,讽刺意味。

⑵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自认为改得简洁,作者的评价是什么?

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种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地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⑶推敲的故事历来被传为佳话,朱光潜先生怎样认识?

推:鲁莽,孤僧步月归寺,自掩自推,寂静无声,冷寂的场合。

敲:拘礼,僧人月夜访友,有人应门,剥啄有声,热闹的场合。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3、作者借用以上材料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和课文要论述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是否累赘啰嗦?请简要说明。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这是在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不啰嗦。三组事例,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一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二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三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情感不同。

4、文章的第六段列举了大量与“烟”相关的诗句,并对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两句进行了剖析,想说明什么?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糊而意蕴丰富。

5、文章第七段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6、以上两段中的例子和课文要论述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

表面上是在讲“字的联想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实际上是在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7、理顺文章结构:

⑴什么是“咬文嚼字”?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⑵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①文字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②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⑶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①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②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

三、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哪些启发?

①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②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③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④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⑤轻易滑入“套板反应”,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⑥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写法上:

①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②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③议论文中心论点可以出现在开头、结尾,也可以出现在中间,由事例引出。

四、拓展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眩晕)

2、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⑴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⑵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参考答案:

⑴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鸟儿清脆的鸣叫着,树下的清澈的泉水欢快的流向远方。

⑴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柳树叮叮咚咚奏着曲子流向远方。

⑴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⑵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的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的流向远方。

⑵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⑵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的鸣叫着,树下寂寞的流水懒洋洋的流向远方。

五、作业:

1、读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对比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完成课后练习二。

2、朱光潜先生写一篇文艺评论,将“咬文嚼字”变成了褒义词,那么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咬文嚼字”呢?将自己的见解写成200以上的短文。

说“木叶”

林庚

教学要点: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1、什么是关键词句?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句和关键词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

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

2、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

对象)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

第五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过渡句)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上段尾句——过渡句)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独立成段的句子)

3、梳理文章脉络:

(1-3),列举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4-6),说明“木”的两个基本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7),总结全文,“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二、研读4-6段,筛选整合信息,深入理解内容:

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方法提示:浏览第四段,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高木:落木千山的空阔

高树:枝叶繁茂的饱满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品读第5段,筛选整合信息)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

3、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色上的暗示性。(方法提示:朗读第六段后面内容,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木叶:飘零透些微黄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

5、“木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落木”比“木叶”还要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意,更显得空阔,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6、“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结合4-6段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

(落) 木(叶) 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枯黄干燥空阔疏朗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树(叶) 春夏之交枝叶繁茂绿(叶)

褐绿(干) 饱含水分饱满绵密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

木:叶落,树干,微黄,干燥→疏朗、秋风、晴空的清秋气息。树:叶茂,枝叶,碧绿,湿润→饱满、繁茂、浓阴的春夏气息。

7、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8、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筛选文中原句回答)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三、问题探究:

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2、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⑴作为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⑵作为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⑶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五、作业:

1、选择一个意象,寻找和这个意象有关的诗歌,谈谈此意象的暗示性,400字左右。

2、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诗句提升自己文章的文采,写一段400字左右的短文,主题不限。

(二选一完成)

谈中国诗

钱钟书

教学要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揣摩文章语言,深味其中的睿智与深刻。

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己鉴赏比较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1、(1),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2、(2),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和规律。

3、(3-7),阐述中国诗的具体特点。

①篇幅短小

②富于暗示性

③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④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8),作者的结论。

二、再读课文,品语言:

请赏析下列语句: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2、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的,余下的只是静默——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3、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用比喻手法对比写出了中外诗歌的不同特点,突出了中国诗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隐喻那些对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三、课堂拓展:

钱钟书语言精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本文外,你还知道哪些钱钟书的趣言妙语呢?请说出几句与大家共同分享。(自由发言)

示例:

(1)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围城》(2)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围城》

(3)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灵感》

四、单元综合:

这三篇文艺随笔虽然所写内容不同,写法也有差异,但它们都涉及了同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找出来,做简单解说?

都涉及到了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咬文嚼字》探讨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使用了联想意义也就赋予了语言暗示性。

《说“木叶”》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谈中国诗》主要探讨中国诗的具体特征,特征之一就是富于暗示。

五、作业:

1、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2、选择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任意一篇课文,自选角度,尝试写一篇文艺评论,400字以上。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3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时需要把握: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词语的意思;迁移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中,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是木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 课文的朗读要重点练习读好角色的对话、读出儿童诗的情趣。"读好人物的对话"具体落实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课文第3段以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构成段落,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怎么都快乐》要指导体会儿童诗的情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课文 1.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会写20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

3.学习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知道"孤单、快乐、独自、有劲"等词语的意思;初步体会"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用法;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和表示游戏活动的词语。 4.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初步体会诗歌的情趣,读出自己的感受。 (2)口语交际 1.懂得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2.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3.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 (3)语文园地 1.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2.学习独立识字,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习惯。 3.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4.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巩固学过的汉字,知道要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成语故事》: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推敲》: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 《嫦娥奔月》: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育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伊索寓言》:知道三则寓言小故事,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认读18个二类字,掌握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画龙点睛》,复述故事、寓言和《嫦娥奔月》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能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4.了解《红灯记》故事,朗读唱词,体会弦外之音。 5.口语交际《学会拒绝》。。 情感目标:

1.从故事和各个寓言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2.学习嫦娥追求幸福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和寓言的寓意。 8成语故事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教学内容: 《自相矛盾》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矛又卖盾,先夸卖的盾坚不可摧,又夸卖的矛锋利无比。旁边的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他哑口无言。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设计意图】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阅读。教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进行语言积累。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

第三单元英语教材分析

新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Unit 3 Last weekend 一、单元教学内容 1、话题:What did you do? 2、功能:动词过去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基本使用方法。 3、语言结构: (1)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played football/ watched TV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fishing/ went to a park … Did you read books? Yes , I did./ No, I didn’t. (2)词汇: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2)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询问别人过去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并作答。如:Did you go fishing last weekend? Yes, I did. No, I didn’t. (3)能够对某人过去某天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叙述。如:Zhang Peng visited his grandparents yesterday.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 1.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商的近似值。 3.循环小数。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例5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出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增加循环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等方法灵活计算。 2.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使学生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编写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教学,体现了“基于情境、结合意义、探究获得”的基本思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跑步情境,利用长度单位千米、米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商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也是通过米和厘米的转换以及“商的变化规律”等已有知识,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可见,教材呈现了“算法掌握”和“算理理解”两者不可偏颇的教学取向。同时,教材十分关注算法探究经验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知识”的思想。

2.重视计算方法的概括,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 数学与数学学习都不可能“去结论化”。强调“数学活动”、突出“思维过程”“探究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与抽象并概括结论、结语并不矛盾。因此,教材将原来不出结语或通过学生对话形式将计算法则分解呈现的方式,改为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概括算法之后,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如“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等。因为,适当的结语是掌握算法、指导计算操作所必须的,同时,让学生在概括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更准确、更完整,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学习过程。 四、具体内容 (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分两种情况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安排了3个例题。例1和例2是两种基本情况:例1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没有余数,能除尽;例2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例3是特殊情况: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要先商0。 1.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 重点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另一种是一般的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重点放在第二种方法的理解上,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结合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里24表示24个十分之一,除得的结果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例1前,可以先复习整数除法,如,224÷4。让学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十,或多少个一,为后面理解算理作准备。 2.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名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 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 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如果设上半场:x 分 如果设下半场:x 分 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下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下半场:x 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上半场:2x 分 (依据“下半场 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即“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列出方程 42-x =x 或 x =2(42-x )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x +x =42 (依据“全场得42分”) x =(42-x ) 或42-x =2x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或“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2x +x =42 (依据“全场得 42分”)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共包括《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三。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学习这组教材时,可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47个生字,会写4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3.有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秀丽风光,领略风土人情。背诵自己 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难点: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9、日月潭 教材分析: 《日月潭》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每当我们看到“日月潭”这三个字,心中总会荡起一圈圈涟漪,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日月潭令人神往,是因为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是因为“那里群山环绕,树

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然而更吸引人的还是那被光华岛分成两半的日潭月潭的碧水。作者以清晨与中午两个特写镜头来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风姿,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看吧,清晨,在薄雾的笼罩下,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好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再看中午,要是太阳高照,就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话中的仙境”了。本文结构清晰,景美情浓,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图片,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日月潭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所设计的内容,一直围绕Li Ming、Jenny和Danny三位虚拟人物的学习和生活为故事主线。本学期《Learning English》将要讲述Li Ming、Jenny和Danny到北京旅行的故事。本单元中,Li Ming计划这次旅行并邀请Jenny 和Danny一起去。本单元复习学生在第2册中已掌握的几种表示交通方式的词汇,增加一些和交通方式相关的新词汇和描述性词汇。同时,通过这次对北京旅行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其标准英语短语和词汇总量。本单元内容按照故事主线展开,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课文多以人物对话为载体,期间渗透重点句型,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的表达能力。应以激发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利用语言环境大胆实践。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型:(设计目标:学生可以读、写、说出并且听懂下列词汇)形容词: about 形容词和形容词的比较级: fast, slow, faster, slower 交通方式: airplane(plane), train, 名词: Beijing(Peking), trip, hotel, 动词: come, go, leave, arrive

重点句型:(设计目标:学生可以说出并且听懂下列词汇) ---May I/We______(动词)? ---Yes, you may. (No, you may not.) ---How far is_____? ---It’s ____kilometres. 2.可以进行简单描述北京景物。 (设计目标:本环节作为本课难点设立;突破方法:针对普通受众教师提示简单对话) 3.根据所学词汇简单的谈论自己的一次旅行或制定一项简单的旅行计划。 (设计目标:本环节针对普通受众与顶尖受众相继展开;突破方法: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计划进行讲解,并组织开展) 【情感、策略、文化目标】 1.本次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做到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2.注重创设情景,让不同层次受众有话可说,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3.让学生用英语对关于北京景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培养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Unit3《Lesson 17 :Beijing Is Great!》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三单元《A Trip to Beijing》系列学习主题之一。既是第二单元China内容的延伸,又是第三单元A Trip to Beijing故事的开端,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为“故事集锦”主题单元,包括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说理,文学故事和民间故事重在赞人。《成语故事》由3个成语故事组成,均由古籍故事改编而来,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及寓意。《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嫦娥奔月》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人物的形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读书莫放“拦路虎”》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伊索寓言》选择了三则意蕴丰厚的寓言,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传神,发人深省。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与之呼应,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面。《习作3》是观察习作,重点训练如何观察,并将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练习3》共安排5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感悟、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语文与生活”这道题需要学生领会李玉和这段唱词的弦外之音。“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诵读与积累的是散文《幸福》。“写好钢笔字”继续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学写毛笔字”练习写虎字头和病字旁两种偏旁的写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讲述推敲、嫦娥奔月及寓言故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字只要求会认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人间处处有真情。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主题安排教学内容的。一共选入了四篇课文:《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围绕“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展开一次辩论。通过辩论,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这次习作内容是:写一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的写法;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细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 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 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 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 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 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 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 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 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 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释句和背诵。朗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 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 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最新版)Unit3 教材分析

(最新版)Unit 3 教材分析 一、教学背景: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英语课堂,应该是灵活开放,色彩缤纷的舞台,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丰富多彩,书本应成为提供学生自由交往和实践活动的平台,课堂应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与充分创造的空间,要扩大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性。同时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参与课堂的准备,课内的主动学习,自我与相互的评价与反思,从而真正提升学习的能力,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二、教材内容分析: Section A所呈现的是人物之间的特征比较,人物的个性比较。通过不同的比较,展现形容词比较级的一般用法,重读闭音节结尾的,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多音节双音节形容加more的用法。句型A+比较级+than B。…as+形/副+as…。be good at 等等。借用日常交际用语,层层铺垫,展开听说读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切的活动设计都围绕比较级展开。 Section B具体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朋友要求的观点,比较朋友和自己的相同点,不同点。谈论个自的喜好,性格特征。通过比较的方法,达到对人生完美境界的自我追求。教材内容从基本语言知识到语言综合运用层层递进,听说读写依次展开,以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在做事中有目的地学习语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及认知特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词汇及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2、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一般用法,特殊用法。3、能用比较级的句型表达不同的或相同的人物、事物的特征。 四、学生学情分析: 调查学生的喜好,从喜欢的话题入手。根据不同的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前准备。让每一个学生上课都有出色的表现。让基础较差的学生预习好单词的读法,去了解一下什么是比较级。 中等基础的学生罗列出形容人物特征的形容词。基础较好的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相似点,不同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

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设其中一个未如果设上半场:x分如果设下半场:x分知量为x用代数式表示下半场:(42-x)下半场:x分上半场:(42-x)上半场:2x分出另一个量分(依据“下半场分(依据“下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42分”)的一半”)42分”)的一半”,即“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列出方程42-x=x或x+x=42 x=(42-x)2x+x=42 x=2(42-x)(依据“全场得或42-x=2x(依据“全场得(依据“下半场42分”)(依据“下半场42分”)得分是上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半场的2倍”)虽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互相转化,但其背后的思考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并通过不同解法的交流,养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类是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分析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分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hird unit "Common Multiples and Common Factors" textbook analysi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分析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公倍数。主要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26~31页教学公因数。包括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练习五里还安排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比较。 第32~36页实践与综合应用。利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例,教学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 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我国古代曾经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也介绍了现代人们经常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阅读这篇材料后,如果学生

愿意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允许的。但是,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编排的一道思考题,是可以用公因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总结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课题:The Olympic Games 姓名:Mia Dong 学号:17 专业:英语班级: 4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学期: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 《The Olympic Games》教学设计 Mia Dong 外语系4班17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 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有的学生还不喜欢英语。 2、学习风格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是局限于较为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很 少有自发的对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或学习; 学生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较少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一直是较为死板地学 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融进课堂学习。 3、初学能力判断; 既一个学期的高中英语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有提高,但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必修二已经学习了第一、二单元,学生基本可以接受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 前提是必须认真融入由教师带领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 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二、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一)教学模式 关于第二单元本环节——reading部分,采用教学问答模式、课堂授受模式、指导自 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多种模式交叉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主要是使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中 穿插问题引导方式,从而克服单一的替代式教学策略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 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 读书面语言为主,其中使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交叉使用。 四、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之以少量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教室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计划 本单元用6课时 第一课时: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第二课时: Speaking 第三课时: Reading 第四课时: Reading 第五课时: Language study 第六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 (注:本课件为教学计划中的第三课时) 六、教学动力和动机 关于第三单元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普遍关注的或喜欢的图片调动学习兴 趣,并且共同讨论学习各种有趣的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告知学生在reading 后有课堂测验,从而使学生感到较小的压力,促进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和教学目标。 七、教学具体环节

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提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提纲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提纲(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沈益萍一、原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单元生字53个,能正确描写认识的字32个。学习部首同字框、巾字旁、页字旁和门字框。在写字练习中重点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2、正确朗读本单元6篇课文,背诵课文3篇、古诗一首。积累词语不少于45个,句子不少于10句。 3、继续借助拼音识字、正音,不断提高拼读能力。 4、通过听说活动和结合课文“说一说”的练习,学会用一两句话和同学进行口语交际,学习编个小故事说给别人听。 5、学习一些汉字的造字方法,并能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生字。初步学习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激发识字兴趣。 二、调整目标 1、继续培养在听说活动中能根据要求听清有关的内容,能静心听同学发言,听清同学讲的话,学习围绕一个内容表达。

(修改依据:听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在这个单元中不仅要训练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而且应该培养他们静心听同学发言的习惯。说是写得基础,一下开始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展开,因为孩子在表达时往往会扯开。) 2、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48个。 (修改依据:“象、苗、包、干、句”这五个生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都会读,反而是同字框要着重强调。) 3、学习一些汉字的造字方法,并能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生字。初步学习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激发识字兴趣。能在本单元的识字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方法识记。 (修改依据:增加了“能在本单元的识字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方法识记。”的目标,主要是根据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以致用,激发强化知识。)三、学法指导 1、结合语言环境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继续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_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编排说明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值得强调的是: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对学生来说是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另外,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它经常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理解困难,学生往往依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因此,抓住这两个难点,组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措施。本单元可

用13课时进行教学。四、单元主体分析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1)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材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2)在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中,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明白算理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个环节中,教材设计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案例片段】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灰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活动)出示情境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可能脱口而出)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在准备的长方形纸上折一折,然后用彩笔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2==(师: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也就是)板书:÷2=×=(师: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的,也就是。)这个练习环节,学生可能认为第一种方法更简便一些。3、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你在另一张纸上折一折,然后用彩笔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组织交流:从图上你看出了什么?用算式怎么表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由于4不能被3整除,第一种方法要将每个平均分成3份再涂色,分法比较麻烦,不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天气的单词与句型及相关的法。要求学生能用本单元所学句型与单词进行有关天气的熟练对话。 2、单元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Let’s tal 部分的内容,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如:能正确的用It’s ar in Beiing hat’s the eather lie in Beiing? H abut in Ne r? 等句子描述和谈论天气情况及an I put n …? u an ear …等句型,根据天气情况选着合适的着装与活动项目。能用英语熟练地对衣着不合时令的同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单元教学难点:字母组合ar, al在单词中的发音。 二、单元教学目标:认读Part A and Part B 中的单词;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Let’s tal 中的重要句型。 三、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以及本单元的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请学生复述老师的话或是复述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引起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要仔细听别人的说话。 2、对于学习还不错,但是不愿或害怕发言的学生,堂中教师主动请他们表达其意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3、充分运用英语名、英歌、儿歌、绕口令、顺口溜、谜语等,给予小学生语言感染的机会。还可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第一时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an I ?”并能在适当情景中应用。 2、在对话中巩固描述天气的词ld,ar,l,ht。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重点:句型:an I ear …? es,u an/N, u an’t 词汇:ear an an’t 教学难点:“an I …?” 问答中的人称转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 1、教师播放图像资料,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服装猜一猜天气情况,复习单词:ar、ht、l、ld。 二、教学新 1、教师根据当时情况说:It’s ht/ar an I ear shirt(seater, sirt, dress…)? 并引导学生回答:es,u an或N, u an’t 并进行板书。 2、学生分小组练习:A:an I ear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