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唐朝铜镜纹饰

浅谈唐朝铜镜纹饰

浅谈唐朝铜镜纹饰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铜镜讲稿

铜镜的故事 ——铜镜的穿越之旅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近古代铜镜。 一、铜镜探源 俗话说,人人都有爱美之心,那么人们是怎样知道自己美不美的呢?自然是照镜子,镜子是人们正衣冠、饰面容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具,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是玻璃镜子,同学们知道在玻璃镜普及前的几千年中,人们是用什么来照容饰面的吗?我要告诉大家,当时铜镜一直是人们照容的主要器具,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古代镜子的制作材料除了铜以外还有金、银、铁等,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但是铜镜最多)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同学们不仅要问了我们的先民是怎样想到和使用铜镜的呢?这要从远古时期讲起,古人无意中在河边或井边的水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并认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容貌,从此人们知道了用水可以照容。于是人们常常到河流旁边,水井之上,借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来观察自己的容貌。但是,这一方面要求水面必须平静,另一方面要求水必须清洁。还有,不能总是往河边跑或去井水旁,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冬天,水会结冰,根本照不到。由于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三代(夏商周)之初,人们发现利用器皿盛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于是在陶器发明后,就用陶盆盛水来照容,陶盆称为“监”,从监字的甲骨文字形上来说,它描绘的是一个跪着或者立着的人,在水盆旁 边,睁大了眼睛在低头看自己的容貌,监自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监字是没有金 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由于青铜的冶炼成功,匠人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古代“监”、“鉴”通用。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铜鉴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时没有水也可以照容,进一步发展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子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那么铜水盆是怎样成为镜子的呢?古人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原来盛水的水平面,然后磨光,而鉴外的花纹,就演变成镜背的花纹了。古代铜镜也称为“鉴”,镜鉴二字是通用的。 (简单介绍一下铜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插图)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镜。 一、古铜镜各部位的名称及术语

日韩博物馆藏唐代铜镜

日韩博物馆藏唐代铜镜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海上和陆路交通的发达,唐代铜镜在汉代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尤其在盛唐时期,铜镜的发展已臻全盛,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美不胜收。其最大的特点是铸造技法和艺术样式的多样化。而金银平脱镜又是盛唐时代铜镜在铸造技法和艺术样式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金银平脱”得名于近代学者陆树勋。所谓金银平脱,陆树勋在《平脱螺钿漆器?考古学丛刊第三期》中解释为:“剪金银薄片为种种花鸟等画片,贴于糙漆之上,然后敷涂以漆,再磨出其金银花,平者,与漆面齐平;脱者,其花自漆中脱露也。”后来,现代漆艺泰

斗沈福文先生对金银平脱制法的解释更为具体,他说:“金银平脱装饰之法,就是将金银薄片剪刻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纹样,在髹涂打磨光滑的漆胎上面用胶漆粘贴牢固,十分干燥后,在漆器表面通体髹涂漆二三层,再研磨出金银纹样,这样纹样与漆面就达到同样平度,然后推光则成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银花纹在面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密纹样,但不能刻铸而露出底漆,即毛雕。”由此考察,这种金银平脱技法实际是由流行于汉代的金银箔贴花髹饰工艺发展而来的。至于在漆器上使用金银嵌饰的历史则更早。无论是金银嵌饰还是金银箔贴花,这些新颖别致的工艺到了唐代有了创造性的发展。金银制造业的工匠继承前人传统,充分利用金银延展性能好的特点,将其反复捶打成箔片,再经仔细剪裁、錾刻,制成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鸟兽、花枝图形,再将其镶嵌在漆木、铜

器、瓷器、玉胎、铁胎表面,髹漆数重之后打磨,制出金银与漆、瓷、铜、铁器合璧的新型工艺品。这就是“金银平脱”。此种工艺制作的纹饰精美绝伦,其线条流畅,刻划细致,疏密得当,繁而不乱。因此,可以说唐代是金银平脱的兴盛时期,也是金银平脱工艺的成熟期。许多唐代典籍中都曾提到这种技法而且名目众多,诸如平脱盘、平脱碟、平脱屏风帐、平脱函、平脱盏、平脱胡床等,足见当时金银平脱使用之广泛。当年唐明皇与杨玉环宠幸安禄山,经常以金银平脱作为御赏,可见该器物在当时的受宠程度。金银本身是贵金属,再经过工艺加工,塑造出各种纹样贴于漆面,更显得主人的地位和尊贵。 金银平脱工艺使用于铜镜之上,也始于唐代,盛于唐代。金银平脱铜镜的制作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在唐代即被视为绝等之作,是贵重的奢侈品,现在更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简析西汉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写西汉初期、中期、晚期铜镜的纹饰特征以及影响铜镜纹饰形成流行的因素。 关键词: xx铜镜纹饰 中国古代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度。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铜镜逐渐进入普通平民的家庭,这时它们表现出的民俗艺术,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

唐代铜镜

浅谈唐代铜镜 【摘要】李唐王朝是继汉代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繁盛时期,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各族人民用辛劳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瑰丽的民族文化。作为体现当时工艺发展水平的铜镜,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关键词】铜镜唐代价值 镜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用来照见事物的工具。南北朝时的著名长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征战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儿女嫁妆的情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足以说明了铜镜的最基本的功能。而古代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的男儿,常从镜中看到时光匆匆、青春易逝,有的感怀于事业未成,禁不住嗟叹不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一、铜镜的起源 铜镜作为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史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中国古人将镜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古有云:“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这一传说包含着古人对先祖的崇拜和敬仰,并将其神化的体现。关于铜镜的起源,著名近代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亦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尚书》:‘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1】 我国至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铜镜。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进步,零星出土一些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就发现在该文化的墓葬中。其一为素镜。1975年甘肃广和齐家坪墓葬出土,此镜圆形,直径六厘米,镜面平坦,背面无纹饰,中心铸有半环状钮。【2】其二为七角星纹镜。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镜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镜面光滑,镜背拱钮已残,镜背周沿和钮旁各饰一道凸弦纹,两周同心弦纹间,以填平行线三角和空白三角相间的方式,呈现出七角图案,这面铜镜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纹饰铜镜。【3】早期铜镜镜面较小,多光素或简单几何纹饰。战国之时,始见精美铜镜。因铜镜使用远比鉴方便,秦汉时期,鉴逐渐消失,铜镜的使用日趋广泛。汉朝官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铜镜制造。从制镜原料的使用来看,有金、银、铜、铁,其中尤以铜为多。汉镜多有铭文,均为吉祥语,如“家室富昌”、“富子孙”、“大吉祥”等。常见式样有十二辰镜(规矩镜)、辟邪镜、仙人镜等,还曾出现过奇妙的透光镜。汉代镜以尚方所制镜最为精良。清代湖州知府赵学辙有临汉镜铭:“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书如金石国之宝。”隋唐之后开始出现带柄铜镜、放行铜镜,纹饰亦趋多样,唐代最为有名的是海兽葡萄镜。宋代以后一改以前青铜作镜,作镜的合金铜含银、铅、锡量均少,质量不及前期。明朝后期玻璃水银镜从欧洲传入,时称西洋镜。清朝乾隆以后,玻璃水银镜大行于市,铜镜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正直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乐业,当时的铜镜铸造业迎来了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显示出一派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面孔。总体来说,这时的铜镜质地精良、制作精细、造型多样、纹饰绚丽,达到铜镜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1992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庆城县三十铺阜城村的唐代虫鸟纹葵花形铜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此镜直径10.5厘米,厚0.45厘米,镜面光滑,虽经岁月侵蚀,表面花鸟仍清晰可辨。这一时期的铜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制作精良、质地优良。据已发现的唐代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三分之二左右,锡与铅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 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 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 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陶斝(新石器时代酒器) 陶鬶(新石器时代) 玉刀(新石器时代) 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 凤柱斝(商代晚期) 羊首勺(商代晚期) 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 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 宗仲盘(西周晚期) 柞钟(西周晚期) 史迹角(西周早期) 梁其壶(西周晚期) 祖辛爵(西周早期) 日己觥(西周中期) 它盘(西周晚期) 它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传世品。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 整器造型别致。 梁其壶(西周晚期) 鸟盖瓠壶(战国) 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腹曲恻施八棱形壶,两端饰螭首。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 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师丞钟(西周中期) 金怪兽(战国) 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 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 利簋(西周早期) 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牛尊(西周中期) 五鼎四簋(西周中期) 豹纹瓦当(战国) 鎏金蟠虺纹铜扁壶(战国) 兵马俑(秦) 兵马俑彩绘跪射俑(秦) 青铜鹤(秦) 青铜鹅(秦) 杜虎符(秦) 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 是小篆,规整挺秀。 龙纹空心砖(秦) 半两钱铜合范(秦代) 龙纹空心砖(秦)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 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1981年陕西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绿釉孔雀陶灯(东汉)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孔祥星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提纲) 孔祥星 一、关于铜镜的一般知识 1、铜镜的合金成份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铜镜的基本成份是铜、锡、铅三元素,有少部分含锌。但在不同时期其比例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古人对含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 3 4 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 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 富有。 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 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 等。

镜面:镜子正面,用来梳妆整容。可以观察出有平面、凸面、凹面的差别。 镜背:镜子反面,有的光素无纹,一般称为素镜或素面镜,有的铸有纹饰或铭 文,有的还进行特种加工,如贴金银、镶螺锢,被称为特种工艺镜。 钮:一般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带,亦在有镜背其它地方或置于边缘的。不同时期的镜钮,显示了不同特征,其异同是鉴定铜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弦纹钮、 圆钮、兽钮等。 钮座:钮的周围部分,以紧连钮的装饰为准。学者之间着眼点不同,看法亦有 古”,绿黑、青黑、青绿色俗称“绿漆古”,灰白、白亮俗称“水银青”“水银沁”、,铅黑、灰黑古称铅背。镜子研磨面所呈现的颜色,如白色、银白色、深灰、淡黄、黄中闪白等。这些色泽的不同与铜镜合金成分及受腐蚀的情况是有关系的。 二、中国历史铜镜的特点 目前仍按历史朝代分为六个阶段: 早期出现时期——商周铜镜发展

流行时期——春秋战国 铜镜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 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铜镜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 日趋衰落时期——五代~明清铜镜 1、齐家文化和商周铜镜——古拙简朴 面,此 以三弦最多。钮座:方形,圆形,多为凹面带形式。 纹饰结构:地纹与主纹相结合,初期只有单纯的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地纹即作为图案衬低的花纹,从青铜器看,商代后期,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有地纹。 主纹即主题纹饰、主要纹饰。 纹饰表现手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石、彩绘。 透雕:又称夹层透纹镜,镜面是一层较薄的铜片,镜背透雕镂空铜片,二者合 贯而成。

正衣冠看铜镜

正衣冠看铜镜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扬博,正在举行一个展览,“菱花镜影”,唐代的铜镜。大唐三百年,林林种种的创造,每一个都是了不起的奇迹。大唐的铜镜,有这样的毫光? 今天的玻璃镜子,锃亮、明澈,不止正衣冠,巅毫之处,看得清清爽爽。脸上有没有斑点,不敢看了。古人的镜子没有现代工艺,他们用的是铜镜。铜镜出现在四千年前,最早的功能,与祭祀相关。今天的风水先生对镜子还有这样那样的讲究,可能便是缘于古老的遗传。 历史的车轮走到大唐,什么东西都有了浪漫。镜子也是。千万不可以认为,镜子看的是鉴照那一面。那一面需要经常擦拭,以正衣冠。真正的玄机在镜子的背面。今天镜子的后面是水银,没什么看头。有的镜子后背坏了,镜面便有了斑驳的萧索,难以胜任正衣冠功能,非常难看。古代铜镜则不然,即使镜面长满了铜绿,背后的艺术特质依旧珍贵。被使用过的古镜,包浆为它们增加的,何止是价值呢? 展览厅的镜子,全部是唐代出产。背后乾坤有多

少?挂一漏万地简单介绍。最先一只让我驻足的镜子,是精美的宝相花。唐代贵妇们,可能在某个时段特别流行宝相花。“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的作者乃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我在西安博物馆看过武则天的裙子实物,不是石榴裙,而是满满的宝相花。宝相花与摇钱树、聚宝盆一起,被称为吉祥三宝。金银器、敦煌图案、石刻、织物、刺绣等各方面,常见有宝相花纹样。 唐代铜镜,少不了宝相花。不同镜子的区别,就在纹饰构成的花卉。有的是牡丹,有的是莲花,镶嵌的其它花叶,不是植物学家,看不清楚。宝相花有仙、宝的含义,宝相,本来就是佛的弟子对佛的尊称之一。大唐的开放,不仅表现在形式,对儒佛道的全面包容,让青铜镜的后背,呈现出不一样的神采。神仙?有!不但有神仙,还有八卦。玄文、八卦符箓图等。八卦与瑞兽组合,八卦与生肖组合等,简单又神秘的八卦,因为组合而多了亲近感。 根据镜子后面的内容,我分析,有很多镜子估计是结婚时的嫁妆。为什么?海兽葡萄图镜、双花衔绶图镜、双鹦鹉衔绶图镜、莲生贵子镜等,还有双狮图镜。少狮太狮,高官厚禄啊。吉祥的图案,带有父母

安阳博物馆馆藏铜镜展文字大纲

《馆藏铜镜精品展》文字大纲 前言 铜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常备用具,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铜镜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而后经过商、西周、春秋,在战国得以发展,至汉唐臻于繁荣辉煌,又延续到宋元明清,直至近代逐步被玻璃镜所取代。 铜镜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照容整装的实用品,也被用来佩挂装饰、驱邪佑福、传达情谊等,是一种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工艺品。铜镜背面的纹饰和铭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使用者和制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乃至整个社会风俗,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 自建馆之时起,安阳市博物馆就通过考古发掘、收购和接受收藏家捐赠等方式收集古代铜镜。此次展出的65枚铜镜是从馆藏品中遴选出来的,时间跨度从西汉至清代。它们或造型优美,或纹饰精巧,或制作精湛,表现出了铜镜赏心悦目的特质。 此次举办铜镜专题展,可以让观众在参观常设陈列的同时,欣赏到平时深藏于库房的文物精品,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彩缤纷,也为爱好收藏青铜镜的朋友提供一个欣赏比照的机会。 图版: 1、铜镜各部位名称与主要镜型: (1)圆形 (2)方形 (3)折角方形(亚字形) (4)葵花形 (5)菱花形 2、汉以前中国名镜欣赏: (1)七角星纹铜镜(齐家文化直径8.9) (2)多圈凸弦纹镜(商直径7.1) (3)镶嵌镜(战国直径)

第一部分两汉铜镜 铜镜是汉代铜铸造品中最多的产品。正当许多汉代青铜日用品逐渐被漆器和陶瓷器取代的时候,铜镜却获得了重要发展。两汉时期是铜镜制造工艺的繁荣时期。从西汉开始有鎏金、包金和漆背加彩绘人物等各种不同工艺形式的铜镜出现,特别是西汉中晚期铸造的透光镜,代表了铸镜工艺的新水平。 两汉时期铜镜的镜型比较厚重,形制一般为圆形,镜钮除了西汉早期有些沿用了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圆钮,形成了以后镜钮的基本形制。钮座除了圆形或方形,还有连弧纹、连珠纹、四瓣柿蒂纹等。镜缘除西汉早期有卷边镜缘外,多为宽厚的外缘。 两汉时期的铜镜纹饰布局以四分法为主,多是细线浅浮雕,地纹逐渐简化,东汉时期地纹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这个时期的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草叶纹、星辰纹、连弧纹、弦纹、博局纹等。新莽至东汉时期,铜镜纹饰复杂多变,大量流行“四灵”、仙人等神话图案,带有华丽幽雅和怪异之感,汉镜之精品佳作多出于此时。 西汉早期带铭文的吉语镜渐多,多饰在钮座外。文体多是秦汉诗歌形式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字体古朴方正,多为篆书。内容多为表现汉代贵族享乐求仙,长保富贵的思想。西汉末年出现了铭文中有年、月、日的纪年镜。 图版: 1、汉代铜镜常见纹饰: (1)蟠螭纹:蟠螭即一种盘曲着的没有角的龙,蟠螭纹在战国青铜器上是一种常见的纹饰。到了汉代,铜镜上的蟠螭纹已没有战国时期同类纹饰复杂, 但线条却更为灵活流畅。 (2)草叶纹 (3)星辰纹 (4)连弧纹 (5)博局纹(又称规矩纹、TLV纹) 2、汉代铜镜铭文书法: (1)“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要点过比较全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商代),有了原始青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的饕餮。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采用对称格式的原因:A、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可以强烈地烘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B、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回纹为地花,制作精美层次丰富。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10分)

2013年高洛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2013年高考(108)洛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河南省洛阳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铜镜源流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上古的镜,叫监,就是大盆的意思。《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在三代之初,其器皿一般为瓦制。不过,在距今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有两面铜镜。至商代晚期,铜镜已有较多出土。进入战国,铜镜已经比较流行。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铜镜又是精芙的工艺品,铸造精良,形态美丽,图纹华丽.铭文丰蛮。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则须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便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大标准器之一。因此铜镜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艺术水平、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而且还是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战因时期青铜艺术发生重大变,青铜嚣由祭祀礼器向实用品变,铜镜以其新顿时尚流行于上流社会。铜镜在历史上曾是宫廷、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在早期使用上还有一定的级别限制。因此,铜镜的制造量少,保存流传于世的就更少。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也更加精良。直到明代末期,才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但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仍有以铜为镜子的。 汉以前的铜镜存世较少,现在所能看到的铜镜大多是入汉后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且多有嵌镶珠宝的。汉代的铜镜都为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盛唐以后,以花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了大唐帝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一一选自《文史杂志》 1.下列关于一、二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铜镜在上古时期叫监,就是大盆的意思,既可以取水,也可用于照看人的面影。 B.铜镜的纹饰和铭文是由当时制精心选择的,反映了古时人们的精神生活。 C.铜镜的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 D.铜镜工艺精美,图文华丽,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成为古代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恩的一项是()

唐代纹样研究

唐代装饰纹样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在风格上,开启了一代新风尚,呈现出色彩浓艳、华美、雍容饱满、繁复的特征; 在形式上,吸收包容了外来纹样的新造型,把以前以神话为中心的装饰思想转化为面向自然生活,描写现实景象,使人们的思想彻底解放和审美转变,如卷草纹、宝相花、瑞锦花纹、花树对鹿等是唐代的主要装饰图案。 这一时期纹样,对外来纹样吸收包容,又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给人们呈现一种繁荣景象,富有生活气息。 纹样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而花草瑞兽在植物纹里占有重要部分,大胆变化,构思新颖,通过形式化夸张表现出一种带有意向性的装饰形式,体现出了唐代装饰艺术。唐代流行的纹样,大量的使用在织锦、金银器等器物上,无不展示出丰满华丽、饱满的特色,体现我们独有的中国文化。 大唐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容纳诸多异域风采,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并趋于一体化,当时的艺术家们也喜欢表现外来题材还有外国的神和圣者,并吸收着他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唐代的图案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因其水平之高,与同时代的唐诗、书法绘画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 唐代典型植物纹样的种类 1、宝相花 宝相花纹不是自然界中单一的某一种自然植物的花舟纹样,而是莲花、石權、牡 丹、等多种自然形态的花朵揉合在一起并且以四向对称放射或多向对称放射的形式经 过艺术处理,使之趋于理想化、图案化、具有独特装饰性而形成的一种纹样,就像鸟 中之凤或神异的龙纹一样集众美于一身。也是一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应用范围广泛 的吉祥植物纹样,多用于铜镜、金银器、织锦、壁画、陶瓷装饰之中就是宝相花纹在不同载体上的应用。宝相花可称得上是中国与西方意匠的经典之作,是唐代花齐纹样的代表之一,花丼纹样中的佼佼者之一。它在雍容广阔的唐朝气派的背景下产生,拥有汉朝铜镜中适合造型的严谨,而且还拥有中国古老的神蒂纹样中花形的某些特征,还拥有来自罗马繁复的风格

page.1.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的论文

page.1.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的论文 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 镜与生命及其永恒 生命的繁衍及人们对长寿的渴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是宗法社会,社会关系多靠血缘纽带来维系。子嗣问题关系宗族命运,所以,历来受到人们及大的关注。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父母及家族的命脉,这是人生的重大罪恶。而子孙的繁衍昌盛,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有了生命的诞生,人们随之又希望能健康成长,获得长寿。围绕着人的出生,成长与长寿,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由此产生出了太多的思想信仰与巫术。用镜祈求子孙繁衍,祈求寿命长久,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此理想而做出的努力。 人们以祈求子孙繁衍,这在镜的早期纹饰铭文中就有相关的表露。从铭文的产生来看,有专家认为:“铜镜上有文字,目前最早的例子是1979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46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上有一字似为‘车’字简化,时代是西周中期。在传世品中,还看到过有秦国文字的东周铜镜。但是,镜铭的流行还是始于西汉,正式镜铭的这一起点,当不早于文帝后期。编辑:。 ”而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铭文出现于战国末,西汉初期镜铭也只是作为点缀,武帝后才渐成为镜背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汉代——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产生了一类极为流行的,被后人冠以“长宜子孙”之称的铜镜,其铭文反映的正是祈求子孙蕃昌的内容。《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中就有一面长宜子孙镜:“主题纹饰为四个成熟的石榴,自纽座向外伸出。石榴之间夹以篆体铭文‘长宜子孙’。”而石榴自古以来就是多子的象征。 此后的铜镜中,与子嗣相关的内容显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可以说,在镜铭中对求子心愿的表露已成为历代铜镜的惯例,这种做法直至明清仍很盛行。如清代有喜生贵子镜,“主区饰儿童,宝瓶,金钱和花朵等。镜钮处饰吉祥语‘喜生贵子’四字”。其中,强调的主题就是子孙的繁衍。 总的来看,镜中对祈求子嗣愿望的表露呈现出发展的趋势。至清代甚至产生了一面镜中有三十二个童子的样式,人们称之为“清代百子图镜,”镜背饰三十二个形态不同的天真稚童,其中,有五子夺盔,意为“五子夺魁”,有三重三元,莲生贵子,榴形百子等,寓意都与子孙昌盛有关。在清代还有明显体现祈求意义的送子图形镜:“纽上方和两侧饰有人物,两人作送子交接状,一人手指送子者:下方饰宝瓶。”这些镜中对童子的强调,夸张,渲染,无疑是人们祈求子嗣繁衍思想的集中体现。 镜与婚嫁 婚礼中对镜的运用,已成为古人的生活习惯,因此,人们似乎多对之视而不见,文献中的记载也极为有限,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为数不多的记载中看出中国传统婚礼中对镜的重视。唐代杜佑《通典》之“后汉纳采礼物”中有阳燧,宋代郑樵《通志》“纳徵聘礼三十物”中也说后汉聘礼三十物中有阳燧,而在古人的认识中,鉴,燧完全是同属的。人们并未注意到二者在形制上的区别,认为阳燧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炼于午日午时火盛之时。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镜的运用,表现在婚礼的各个方面。首先是以镜为聘礼。其次是夫妇其结镜钮,以表同心。第三是共拜宝镜,尊其为神圣。第四是新娘佩带或手捧宝镜。第五是以镜照新娘。第六是以镜遍照喜轿或挂于喜轿之上。 人们不仅在婚礼过程中强调用镜,即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示婚恋关系时也常用到镜。从古至今,人们都广泛的以镜为恋爱婚姻的信物,以此表达双方真挚的情感。以镜为情感信物的最早最确切的记载,当见于汉代镜铭中。汉镜中有一种小型平边镜,镜体厚实,铜质泛黑,铭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此铭表明西汉初年社会中已起始用镜子作男女间爱情的表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文字部分

一、战国四虎纹镜 径12.2厘米,钮长1.3厘米,连钮厚1.3厘米,边厚0.8-0.87厘米,镜心最薄0.58厘米,边宽1.2厘米,重710克。 桥形钮,三环钮座。整个镜背作四等分,饰四虎,纹饰规整,作高浮雕,虎耳耸起甚高,厚度已超过边缘。四虎横置于同一方向,头对准钮座,做噬咬状足皆有利爪,形体似扑跃姿势,尾部较小。横置的虎每头有七厘米长,在直径不足10厘米的内区,安排的非常妥帖。每头虎的尾部安置在后一虎的颈与前足间的空隙处。整个镜背留有很小的空间。空间不填任何纹饰,突出了主纹,虎颈有毛片,体躯上有精致的云雷纹,这是匠人精心设计。 此镜相传于1948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镜体厚重,镜面较平坦,与通常的战国镜不同。纹饰和山西侯马出土铸青铜器的陶范纹饰颇相似,铸造年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相传大量的战国薄型镜,大多是战国中期铸品。此镜较早,代表了三晋地区的一种式样。 镜边平直,面缘上所留存的四等分线出自陶范,可见此镜浇铸、脱范后未经任何加工。四虎纹镜的传世,使我们知道当时范铸技术已非常高超。 二、战国三龙纹镜 径16.4厘米,钮长1.5厘米,连钮厚1.3厘米,边厚0.59-0.65厘米,镜心最薄0.12厘米,边厚1.4厘米,重325克 三弦钮,三角云纹钮座,外围凹弧形带一周。主纹为三虎,做浅浮雕,龙头居中,作回顾状,张口吐舌,龙角的线条向左连接一菱形回纹,体躯盘旋作蔓枝状,三龙之间蔓枝相连,组成繁密的图案,空间以细点和雷纹为地。镜面平坦,狭缘上卷。 龙作为纹饰起源很早。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龙纹形象不太具体,商代中期已有比较明确的形象。在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商到西周时代以爬行龙纹为主,除了少数有立体龙的装饰以外,一般平雕的纹饰只见龙的侧面形象。到了西周晚期以卷体回顾式龙纹维多,春秋、战国之际盛行卷龙纹和交龙纹,即龙的躯体做蜷曲状或是两龙相交状,这种纹饰比较粗壮的称蟠螭纹,较小作繁密式排列的称蟠虺纹。在战国青铜镜上,一般都是蟠螭纹,也就是形体比较大的龙,体部弯曲、盘旋。镜背上一般以三组到四组构成一个整体图案。这类题材的纹饰,在战国青铜镜上曾流行一时,但在同一地区,不同工匠设计的图案,只能大致相同。湖南长沙容园864号战国墓出土的龙纹镜,粗看花纹形式与此镜相同,也是三组龙纹和菱形回纹,仔细看,结构就不尽相同了。 三、战国三龙纹镜 径16.7厘米,钮长1.4厘米,连钮厚1.15厘米,边厚0.54-0.59厘米,镜心最薄0.17厘米,边宽1.6厘米,重360克。 三弦钮,截取菱形格的雷纹和细点纹作为钮座的地纹,外围浅凹弧形圆周,宽度为1.2厘米,外又有一圈极狭的复线。主要纹饰为三组蟠龙,龙头较小,张口,后顶处有一向下弯曲的角。蟠龙做盘旋环转之形,有不甚显著的双爪,两侧有复杂交连纹饰组成的变形龙翼。其主纹用0.2厘米均匀的狭线条构成,地纹是雷纹和细点纹。整个构图线条活泼流畅,结构变化,得心应手,足见战国时代铸镜匠人技艺之高超。素平宽边上卷,镜体极薄,镜面平坦。 这种形的蟠龙纹,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上都有发现,大多是文献 中所记载的卷龙纹和交龙纹之类。这种纹饰的构图非常复杂,都是单体纠结或相互交缠,有的还有角。1955年湖南长沙侯家塘第13号战国墓曾出土过云纹地龙纹镜,与此镜形制、纹饰相似。 四、战国三龙纹镜 径15.9厘米,钮长1.1厘米,连钮厚0.7厘米,边厚0.33-0.4厘米,镜心最薄0.15厘米,边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铜镜概述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

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镜的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现在各地均已挖绝,只有安徽亳州还不时有出土。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 铜镜的仿制和辨别(一) 1、铜镜的仿制 青铜器仿制和伪造历史久远,《韩非子?说林》中就有记 载有伪制青铜谗鼎的鼎而攻打鲁国,结果鲁国战败,鲁国国君舍不得将他喜爱的谗鼎送给齐国,事先请工匠铸造了一件假的,企图蒙骗齐国,不料齐使者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一眼识破是件赝品,并提出请乐正子春来鉴定。乐正子春秉公鉴定,当面戳穿了鲁君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的把戏。乐正子春和那位齐使可称得上是当时青铜器的辨伪专家了。 从文献史料和青铜器实物资料看,大量仿制和伪造青铜 器是在宋代,在统治阶段信古、尚古的风气影响下,掺杂在真青铜器中流传于后世。 铜镜形小而价低,其镜背的装饰艺术在汉唐时期甚为发达,宋代仿制汉唐铜镜的主要是受当时崇古敬古思潮的影响,以及出于对汉搜时期那些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布局雅观、铭饰丰富铜镜的喜爱心理,延请工匠,以古铜镜为模式仿铸。金代仿铸古铜镜的方法与宋相似,不仅仅仿制汉镜唐镜中的精品,而且还仿造宋镜中的精品。 宋、金仿造古铜镜,主要是纹饰、形制方面的仿造,有的有真器直 接制范,有的借助摹本制模,然后再铸成镜体, 打磨光洁后应市 明、清时代仿铸铜镜技术较前有一定的进步,朝廷设有专门机构为

皇室大量仿制古器物,以致达到不惜工本,只求精美的程度。铜镜也是当时主要的仿造对象。 与青铜礼器相比,铜镜仿制品的鉴定要简单得多,因为仿制铜镜的品种有限,如宋代主要仿制唐晚期的花鸟镜、双凤镜、瑞花镜、八封镜,仿制汉镜则以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画像镜为题材。金代仿制唐海兽葡萄镜、鸾凤葡萄以及东汉人物画像镜。元代主要仿汉连弧纹镜、“家常贵富” 镜。明清时代仿汉日光镜、连弧纹镜画像等等。其次,铜镜镜形变化不大,价值也有限,宋以后仿制数量也有限,仿制的方法主要是铸造仿制,不象其它青铜器还有拼凑改造法(如真器伪铭)作伪。第三,各时代铜镜铜、锡、铅的配料比例不同,铜色、铜质各有不同,重量、厚簿也有区别,只要掌握一定的铜镜鉴定知识,了解各个不同时代铜镜的特征,鉴别仿制铜镜并不太难。 2、仿制铜镜的特征和辨别 鉴定传世仿制青铜器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工作,如前所述,仿制铜镜的鉴定相对而言来说要简单一些。有些方法与一般靓器鉴定法相同,如根据铜镜的色泽作初步的判断,汉镜一般呈银灰色,质量好的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包括仿镜)黄中发红,颜色较暗;明镜黄中发白;清镜多黄铜色,之所以色泽不同,是因为各代在铜合金的配料上比例不同。另外,汉镜至东汉时变得较厚;唐镜厚重,显得富实,而宋以后镜大都较单簿,重量也较轻。 宋代仿造铜镜,少数用真器直接制范倒铸,这样仿造出来的铜镜仅仅是形似,而难以做到形神备,许多细小的纹饰无法铸清晰,一般而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