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楹联匾额的内容,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徽州楹联匾额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流传,而且在平民中间吟诵,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

徽州楹联匾额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

徽州楹联文化兴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第二,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第三,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

对仗工整,简明易懂,內涵丰富,寓意深刻。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古楹联,以朴素而精辟的哲理,鼓励世人和子孙后代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与人为善,与这里淳朴民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把这些文化理念浓缩成格言,题于楹柱上,让子孙后辈朝夕与其相见,是一种家教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不少古楹联出自名家之手,是楹柱生辉、厅堂增色的文化瑰宝。

古黔为程主理学之乡,各处古村都散落有众多的名人名联,书法精美绝伦,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寄存着屋主的精神追求,人生的体味以及对后世的期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徽州楹联和其他地方的楹联有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文化传承,但是作为徽州的特色文化,徽州楹联也有他自己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比如说“错字”,对于道德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方面的训诫像族规一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承接着并谨遵着。根据上面对于楹联的分类以西递宏村为例统计发现名联有120条左右,其这其中中又以训诫后人为人处世等道德修养,重传统教育的种类最多,比如说“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楹联有的成为家训,有的成为名言流传开外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成为一个信条,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当地的深刻影响。千百年来,徽州地区的人们恪守这些训诫并身体力行。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面貌。直到最近。

春联的文化意义

1、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黄山楹联

黄山楹联 位于文殊院象石之右的立雪亭,面对石笋,前有深壑,后有群松,旧有对联: 去一天地;得一天地。 明人余书升曾在石笋建颖林庵,楼上供佛,楼下为静室。庵四周峰峦奇异,气象万千。旧悬陶题联:自疑骑日月;我欲小蓬莱。 吴静川题慈光寺联: 就这里看破禅机,下乘、中乘、上乘,解脱因缘十二; 从此地参透妙谛,取法、执法、非法,定慧世界三千。 注:“因缘十二”即“十二因缘”,为佛教三世轮回最基本的说法。 清代歙人吴退旃题写慈光寺僧人幽雅生活的对联: 洗钵乍分蕉上雨;弹琴时引竹间风。 清代显官,歙人曹振镛所撰描写慈光寺的对联: 谈经云海花飞雨;说法天都石点头。 胡子庆以黄帝在黟山修行炼丹的神话传说立意,作黄山慈光寺联: 跌宕炉鞴,婆裟火烛,看自三十六峰,头头是道; 影为形本,声是响根,历尽八万千岁,滴滴归源。 听涛亭距慈光寺约一华里,过亭以后,前山奇景方正式拉开帷幕,旧有楹联非常贴切地道出此亭在黄山的绝妙位置:过此成仙侣;回来无俗人。 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古代有二幅描写玉屏楼地势的对联: 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尽;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因文殊院后依玉屏峰,前有文殊台,左青狮,右白象,清代萧山人高枚以佛教用语撰联: 蓬飞九品为黄海;狮吼一声下玉屏。 在金沙岭上的辨源亭,旧有顾锡畴题联: 丹液一杯;渐江千里。 位于后海芙蓉岭下的芙蓉居,四面环山,溪水绕流,院内有名贵的古花木,繁花似锦,芳香扑鼻。院中有一圆池,日月映照,如浴水中。描绘这一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门联为:养得翠池常浴日;乱飞花雨且耕耘。 散花精舍原址为明建散花庵,旧有楹联:经残花雨外;僧散佛香中。 在引针峰下,明末僧一心和其徒雪奇建引针庵,因峰而得名,孙鲁山题有:“平乐净土”匾额,并题楹联:引针一线衣珠露;笑指千峰觉路开。 黄山疗养院原址为紫云庵,因座落在紫石峰麓,后倚紫云岩,故清人赵子良题联赞道: 紫石云烟作屏障;青天风雨走蛟龙。 紫云庵又名茅篷庵,面对溪壑,翠竹拂檐,住持僧悟千曾自题匾额“黄山一茅篷”,后歙人蒋龙章重书匾额,并题联:地近丹泉,岩涌飞流千嶂雪;院依紫石,门开曲径一茅篷。 紫云庵前原有紫竹林一片,故紫云庵观音神龛的对联为: 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座上现如来。 黄山观音寺联: 音可能观,观遍黄山开慧眼;士可以大,大如沧海显婆心。 光明顶之西旧有普贤庵,庵为明万历时建,曾有楹联: 奇妙脱凡蹊,果到峰头始信;光明凌绝顶,直从天外飞来。

【选】徽州楹联集锦

徽州楹联集锦 “徽州楹联”,作为古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 入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经发掘整理的 徽州楹联题额近千条,公开出版的研究徽州楹联的专著和相 关著作20多部。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瑞玉庭的堂前,悬挂一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书法遒劲,寓意深刻。“辛”字多加了一横,“亏”字多添了一点,寓意“多一份辛苦,多一 份收获;多吃一点小亏,可赚大便宜”,告诫后人做人要勤奋、 要厚道。和瑞玉庭一样,皖南古徽州家家正堂中高悬的楹联 与题额,与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一样耐人寻味,其中蕴涵着 经商的艰险、做人的道理、治家的高招。“事无不可对心意, 人生处事需谦言”,“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透过这些楹联与题额,徽州人重商、重仕、崇善的人生哲学 令数百年后的人们获益匪浅。 上联:和谦为贵 勤俭是珍 上联:淡泊明志 清白传家 上联:友天下士 读古人书

上联:梯山航海裕厥嘉猷 上联: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上联:悌义为文章忠孝作良图 上联: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上联: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 上联: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上联: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上联: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 上联: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 上联: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

上联:恪勤在朝夕 怀抱观古今 上联:孝悌传家根本 诗书经世文章 上联:以八千岁为春 之九万里而南 上联:宁静方能致远 达者才能智慧 上联:屋小仅能容膝 楼高却可摘星上联:儒雅修身为本士夫厚德传家 上联: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上联: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上联:事无不可对心意 人生处事需谦言 上联:粉署精名题柱早 朱潘盾政下车传 上联:事业从五伦做起 文章本六经得来 上联:快乐每从辛苦得

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 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 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这是。。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传说这足黄帝时公元前世纪之前的作品。又如《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埋协《诗经》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协这些语句都是前后成对偶的。由此叮见先秦时期的口头或书面文学不管韵文、散文都很自觉地运用着对偶句。当然那时的对偶常常是顺其自然的在形式上不是有意雕琢的。自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有了格律要求而且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精细。到了唐 代格律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格律诗中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对仗足移用朝廷仪制的专有名词。它不仅要求对偶旬整齐、严谨、相称而且必须拱一个中心。它们两两相对彼此依存。因此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但小能称为“对联”。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对联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得较晚。开始时常用“对子”后又出现了联语这个名称或在联前加上一个定语如春联、楹联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其中一则说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至于对联的应用这与我国民间习俗有关。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所谓桃符是画着降鬼大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 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

2-五言楹联集锦

厅堂联 诗礼袭遗训,风雪入壮怀。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德行动天地,著作寿山河。清风挺松柏,逸气上烟霞。松菊开三径,琴书萃一堂。梅影横窗瘦,松荫复座闲。博览增见识,广交得观摩。天和随所寄,风气若无怀。琴清鹤自舞,花笑鸟当歌。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户牖观天地,诗书见古今。学贯天人际,名争日月光。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文房书斋联 几净云生砚,窗明月映书。书存金石气,室有惠兰香。兰香盈秀室,岳色染书窗。琴书多古意,水石淡幽居。读书清磐外,听雨暮钟时。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铁砚磨古法,长毫写新书。书画怡且乐,金石寿而康。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云来画檐宿,龙向墨池归。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意飘云物外,诗入画图中。弦随流水急,诗带好风吟。风月畅怀抱,琴书悦性灵。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晓窗照铁砚,朝露润竹窗。墨花飞紫露,笔阵起雄风。笔端通造化,意表出云霞。润笔看凤舞,和墨化龙飞。著书惊日短,舞墨伴星稀。文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墨有屋漏痕,笔存金石声。笔酣诗意厚,墨舞友情深。智慧生灵府,功夫在笔端。破壁群龙舞,临池玉凤飞。墨龙神飞意,书乐雅趣情。

静闻鱼读月,笑对鸟谈天。 翰墨试新竹,张琴和古松。 人书松墨字,室有桂花香。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明左光斗) 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清伊秉绶) 灵石一千尺,天花百亿军。(康有为) 面壁嚼左传,挑灯追右军。 挥毫摇五岳,泼墨成江河。 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 窗开千里月,砚洗一溪云。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魏野) 束云归砚匣,裁萝入花心。 翰墨惊天地,诗书通古今。 积照涵德镜,素怀寄清琴。(清人集句楹帖。孟郊权德舆)春风寄潇洒,大雅含画容。 胸中荡霁月,笔底鼓风涛。 翰墨书盛世,丹青绘宏图。 闻鸡晨练笔,挑灯夜读书。 读书觅佳句,润墨得风神。 诗从肺腑出,心与水月清。 明月一池水,清风万卷书。 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 高一三班组 石钰,杨勋辉,鲁伟红,马文博赵鑫 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 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或者与它密切相关。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 6.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西递宏村楹联收集

西递宏村楹联收集 一、竹室依花槛 松云护草堂 [注:竹室的门坎被小花依伴着;松和云绕护着草堂。] 二、砚以静方寿 诗乃心之声 [ 注:用砚台写字清静者得高寿;吟诗作赋能表达人的心灵。] 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注:此联内涵哲理,寓意深刻,是宣扬经商之道的好联文.] 四、文以载道史以载事 义者为己仁者为人 [注:文章记载有道之人,史书记载有义之事;不讲道义之人为己,而讲仁义的人为别人。] 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 注:此联劝诫人们惜衣食不光是节俭钱财,而是积德聚福;要想获得名利不要借助他人支助帮忙,而是要靠自己艰苦努力,拼搏上进。] 六、淡泊明志 清白传家 七、诗书执礼 孝弟力田 [ 注:执礼,守礼;力田,耕作田园。只有读书才会遵守礼节,自觉做到孝顺父母尊兄爱弟,安居家园,务农耕作。] 八、梅花不是人间白 山色偏来竹里青 [注:梅花虽然本身不是白色的,但是山的颜色却是从竹林里透露出青得来。] 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芝草无根酿泉无源 [注: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开动的枢纽不会生虫;灵芝没有根,酿酒的好泉水是没有源头了。这是一副勉励人们自学成才的对联。] 十、一溪烟水明如画 十亩桑田谁并更 十一、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做马牛 书是良田传世莫嫌无厚产 仁为安宅居家何必构高堂 (知识学问就是传世的良田厚产;仁义待人比建造高堂大屋更能安家。) 万石家风惟孝悌 百年事业在诗书

(石,读“担”,为粮食的计量单位。家中虽藏粮万担,可最重要的还是要传承“孝悌”的家风,一个人要成就百年大业,最根本之处就是要读书。) 传家有道惟存厚 爱世无奇但率真 (传家的道理就在于做人要厚道;处事的方法没有什么怪招,关键就是要对人直率而诚恳。) 襟怀旷达云中鹤 品德清高崖上松 (一个人能做到胸襟宽广,开朗豁达,就能像云中的仙鹤那样快乐了,而那些品德清高的雅士,真像是高山上的青松一样另人仰止。) 道德神仙增荣益誉 福禄欢喜常乐永康 (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既有良好的道德,又有神仙般的飘逸生活,必能享誉四方;福禄双全,心存欢喜,使人长久快乐、身心健康。) 和气位一家天地 书声起万里风云 (位:方位。阖家和睦就好像天地同春天一般美好;书声一起,则如同卷起万里风云一样让人舒心。) 善为玉宝一生用 心作良田百世耕 (怀一颗善良的心,就像揣着一块美玉一样宝贵,够人一生享用;而人心就如一块良田,必须要世世代代不停地耕种下去,不能一蹴而就。) 快乐每从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亏来 (联中的“辛苦”的辛多加了一横,寓意多吃一份辛苦,就多一份收获;将“吃亏”的亏多加了一点,示意为多吃一点小亏,反而是福。) 守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积善行德胜过给子孙留下大笔的钱财。) 遇事虚怀观一是 与人和气誉群言 (是:正确。处理问题能够虚怀若谷,才是正确的态度;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赏。)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一个人只有心中无我,除掉私心,才会没有烦恼;人生遇到磨难,经历艰难,对自己的成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春联集锦(精选版)

喜气盈门春满人间公仆之家美满幸福团结奋进满院生辉艰苦创业安定团结养车致富勤政为民百业兴旺采煤光荣拥军爱民国富民强荣华富贵拥政爱民实事求是吉祥如意惩腐肃贪春满校园莺歌燕舞见义勇为欣欣向荣花好月圆保驾护航春光明媚福地洞天勤俭建国祥云北至人才辈出克勤克俭紫气东来人文荟萃克己奉公招财进宝人心思治勤劳致富纳福迎祥人定胜天科教兴农和气生财建功立业开拓市场繁荣经济股市沙龙儿童乐园欢度新春音乐茶座科技之家喜庆丰年文明商城文化园林光荣乡镇求实进取人民奋发和睦家庭封山育林祖国昌盛勤劳门第护林防火风调雨顺建设祖国牛肥马壮经济繁荣尊师重教鸡鸭成群腾飞事业希望大成康乐所在人民功臣金融实体 通用新春联(1) 四时为柄闻鸡起舞年年大发 万象皆春跃马争春岁岁有余 东风解冻春盈四海百业兴旺 春日载阳花漫九州五谷丰登 春和景丽梅开五福江山不老 国泰民安竹报三多祖国长春 春风得意诗书门第一家瑞气 科气致祥礼义人家万里春光 年逢大有莺歌燕舞一帆风顺 日过小康虎跃龙腾四季平安 庆云兆日龙飞凤舞一派正气 芳草迎春月满春盈两袖清风 一堂春色一元复始山青水秀 七巧良缘百福骈臻地利人和 三更猪去三星拱户三通国瑞 五夜春来四柱擎天两制邦兴

八方秀色五星高照六畜兴旺 一室清辉四海欢腾二气雍和 三阳开泰万事如意新春伊始 两岸连心五谷丰登福寿即来 通用新春联(2) 春为一岁首天地英雄气一曲迎春调梅在百花先乾坤锦绣春三杯祝福歌 江山千古秀云霞开锦绣万里春光暖日月一时新草木弄新姿九州气象新 四化千秋业春风吹大地寒风随岁去九州万里春淑气满人间德政伴春来 春来千枝秀财源通四海国安民有福冬去万木苏春色满人间民富国无忧 长空盈瑞气勤是摇钱树轻烟芳草地大地遍春光俭为聚宝盆微雨杏花村 祖国山河壮日丽春常驻朝阳澄玉宇侨乡气象新人和福永留壮志化宏图 风和千树茂柳枝揉雨绿政善山河美雨润百花香杏蕊闹春红天清日月明 春风迎顾客民奔小康路勤劳携福至淑气溢商场国臻大治年科技引财来 碧水流新韵花随春意发九州开泰运青山笼彩霞富自政通来万福启春华 芳草连天碧柳眼凝眉绿乙颂初阳岁春花遍地红桃腮映面红亥迎多福春 九州花似锦春花含笑意有天皆丽日五岭诗如云爆竹播欢声无地不春风 庆三阳开泰绿柳迎春舞民富九州乐喜万象更新红花应节开国强五岳高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一、民间文学 1.鞭打芦花 萧县春秋时称“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传说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至今,萧县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孔雀东南飞传说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不容,被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走投无路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悲剧。时人为怀念这对夫妇的忠贞爱情,作长诗《孔雀东南飞》以悼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记载了故事梗概、发生年代、地点、人物姓名、身份等,其时其人其事,真实可考。男主角焦仲卿是潜山焦家畈人,女主角刘兰芝是怀宁县刘家山人,焦家畈与刘家山仅一河之隔。潜山与怀宁在西汉至西晋时均隶属于庐江郡皖县。故事历代流传,至今在方言里仍见端倪:比如将磨媳妇的婆婆喊作“焦八叉”,这是影射焦母的;将受折磨的媳妇叫做“苦芝子”,这是暗喻刘兰芝的;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为“糯米官人”,这是怜惜焦仲卿的;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这是讽刺刘兰芝哥哥的;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这是赞美焦仲卿妹妹的。 3.桐城歌 桐城歌是源于桐城县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类别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时兴歌(情歌)就流传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桐城歌),不仅成为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本土歌谣,而且还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等更大空间,历史上形成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对后来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桐城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很多专家学者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屡次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亦作了充分肯定与介绍。20世纪50年代搜集了大量桐城歌原生态资料,80至90年代相继整理出版《桐城歌谣》、《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先后举办六届桐城歌演唱会。 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注视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尚有很多原生态歌谣资料有待发掘,不少濒临失传的桐城歌曲调和吟唱表演形式,需要及时抢救与保护。发掘、保护、研究桐城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4.六尺巷传说 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

描写徽州古城导游词3篇

描写徽州古城导游词3篇 下面是带来的徽州古城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徽州古城导游词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我是小导游郑晗,我会给大家带来旅途的快乐,让您无怨无悔!准备好了吗?请随我来吧!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歙县是古徽州的州治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在历史上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和艺术之乡。 现在,我们走在古城的西门,你们看到的是保存完整的瓮城。 古城有内外城门和护城墙,两旁原有徽式的小肆,现在我们还能看出它的古色古香。 走完瓮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便是一座古樵楼,俗称二十四根柱。 传说古时候,有位知府,为了镇制不吉利的山势,就在徽州府堂正前方建造了这幢皇式楼阁。 为了区别于皇城城楼,特地少造了两根柱子,只竖立二十六根。 谁知被人告状说是与皇帝分庭抗礼,结果以欺君之罪受酷刑而死。 如今,这幢构造独特的古谯楼是歙县博物馆的馆址。 再往前走就是徽州府府堂,你们现在看到的也许是一些废墟。 这是歙县为保护徽州文化生态而开发的一个重要工程,就是在原来府衙地址上进行修复,恢复徽州文化古貌。

这里将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个旅游亮点。 你们看!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着一座谯楼,叫阳和门,红石城墙,古朴典雅。 走过阳和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气势磅礴的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建于明朝,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 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坊主许国是三朝重臣。 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受到了“加恩眷酬,回到老家歙县,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 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 当时徽州四脚牌楼林立,许国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 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许国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 由于超假,许国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 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 皇帝听了哭笑不得。 许国石坊左边是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新建的仿古旅游城。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这个学期学习了《徽州文化》这门课程,算是第一次正式地了解了徽州文化。以前听到“徽州文化”这个概念,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观念总是“安徽文化”,其实不然,现在对徽州文化的概念总算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所辖的六县(歙县、黟县、休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徽州府 (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 、绩溪、祁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宁、婺源 (今属江西) 文化。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很多文化学者都在研究这极具特色的文化。他们研究的方向有很多,比如徽州的商业文化、学习文化、建筑、美食等领域。不管在哪个领域,文化本身都异彩纷呈,灿烂丰富。 在《徽州文化》的课上,首先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徽州文化宗族方面的内容。徽州宗族对于研究徽州文化和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姓氏众多。除了徽州本土的姓氏之外,更有其他宗族迁往此地,对于徽州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对此呢,就会想到自己的姓氏起源,以前上过民俗相关的课程,也对自己的姓氏起源做过分析。孙姓的堂号是“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囊萤映雪夜读的典故,而孙姓后人以此为励,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记得某年的清明节,我们孙姓的人都聚在一起,说是“晒谱”,就是把宗谱拿出来见见太阳,并且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我有幸参加了那个活动,才知道我们这一脉的祖先。 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有所成就,对徽州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徽商。 徽商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是当时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他们的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等。徽商的商业活动不是单独进行的,他们往往以宗族为核心,以此对外发展。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徽菜,它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一道道美食背后有都严格的讲究: 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的原料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善于烧炖,浓淡相宜;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比如“黄山炖鸽”、“红烧果子狸”、“徽州圆子”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由此,我也想到我家乡的美食,虽然没有徽菜这么有名,但也为大众喜爱。当涂大肉面是马鞍山小吃中的新品牌,起源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205国道途经当涂段,故很多面馆都叫“205面馆”,打出广告“正宗当涂大肉面”。我曾经吃过很多次,很多品种。大肉都是肥而不腻的,也有大片瘦肉的,总之面条劲道,面汤香醇,当属佳品。 以上是我自己大致的理解,还有我觉得教学方法很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徽州文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师漏掉的部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徽州文化。比如徽州的古建筑,徽州菜系,徽州民居等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熟知所了解所感兴趣的徽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加深了印象,又能让这些文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对于文化的小区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现在一提起徽州文

经典励志对联集锦

经典励志对联集锦 上联:尚流云致远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剑锋出磨砺下联:梅馥发苦寒 对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不论他的生存条件如何,都不会自我磨灭自身潜藏的智能,不会自贬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他会锲而不舍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地踏踏实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坚定地前进! 万马千军争喧Y,百岁奋斗定胜负;一意二心制毒龙,三年拼搏夺乾坤。(注:专心,恒心)刘博罕一塘清波,安夜蕴琼浆;满池绿荷,盛夏舞芳香。——马丽军 树缠树绕树,永结同根树。相拥至耋耄,恩爱相不负。举案齐眉始,众心同效慕。时举金婚礼,福禄寿同祝。祝你们恩爱有加,福禄寿同。 自信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成功,首先必须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信心建立之后,新的机会才会随之而来。 上联:境由心造下联:事在人为 上联:远想出宏域下联:高步超常伦 .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下联: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上联:历劫方显钢骨硬下联:经霜更知秋水明

上联:立志须知三古盛下联:为书自起一家言. 上联:鱼翔浅底下联:鹰击长空 在你不害怕的时间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时不去斗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时还去斗牛才是真正了不起。 上联:学贵独得轻独享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上联:忧国忧民忧世界下联:友直友谅友多闻 中国人的习俗在结婚当天都有张贴对联的做法,也为增添结婚的气氛,这是一篇关于结婚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上联: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下联: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 上联: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下联: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上联: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下联: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上联: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下联: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上联: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下联: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上联: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下联: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楹联匾额的内容,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徽州楹联匾额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流传,而且在平民中间吟诵,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 徽州楹联匾额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 徽州楹联文化兴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第二,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第三,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 对仗工整,简明易懂,內涵丰富,寓意深刻。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古楹联,以朴素而精辟的哲理,鼓励世人和子孙后代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与人为善,与这里淳朴民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把这些文化理念浓缩成格言,题于楹柱上,让子孙后辈朝夕与其相见,是一种家教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不少古楹联出自名家之手,是楹柱生辉、厅堂增色的文化瑰宝。 古黔为程主理学之乡,各处古村都散落有众多的名人名联,书法精美绝伦,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寄存着屋主的精神追求,人生的体味以及对后世的期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徽州楹联和其他地方的楹联有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文化传承,但是作为徽州的特色文化,徽州楹联也有他自己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比如说“错字”,对于道德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方面的训诫像族规一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承接着并谨遵着。根据上面对于楹联的分类以西递宏村为例统计发现名联有120条左右,其这其中中又以训诫后人为人处世等道德修养,重传统教育的种类最多,比如说“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楹联有的成为家训,有的成为名言流传开外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成为一个信条,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一个侧面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中的图形素材 徽州虽然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但缺乏广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狭,村落密集,当地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其中不乏善于经营者,以当地盛产的木材、茶叶、蚕丝、大米等土产为商品,长途贩运,进而发展到经营盐业,很快富甲一方。明清时期,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商场纵横捭阖的富商大贾不是发迹于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镇,恰恰是地理封闭的山西、安徽的晋商、徽商。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问题。在那个时代,商人一旦有了丰厚的资金,首先要办的事就是在家乡大兴土木,营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乡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

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宏村中的徽派“骑马墙” 徽派建筑由于受建筑空间的局限,没有北方四合院的阔绰,所以建筑普遍显得“小气”。从外到里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门——板壁(类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只起到阻隔门外人视线的作用)——天井(起通风和采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开凿水池,巧设盆景,另有情趣)——与天井平行的左右厢房

-客厅(家庭日常起居、用膳、会客的主要场所)——与客厅平行的左右正房——后天井-与天井平行的厨房和杂物间。一般来说,徽派的建筑都是两层楼的格局,楼梯常设于厢房与正房之间,狭窄而陡峭,楼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筑中的天井 徽派建筑最巧妙的设计我认为当推天井。取其名为“井”,可见不同于“院”,取其高而狭之义。两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于一宅的中心,因其狭而更有通风之效,形成“烟囱效应”,这类古宅夏天凉爽,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得益于天井的功效。徽派建筑为安全起见,窗户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风之外,还有采光的效用。

古黟楹联鉴赏.doc

古黟楹联鉴赏古黟楹联鉴赏 一、处世哲理类 能吃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快乐每从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亏来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作人 忍片刻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事临头三思为妙 怒上心一忍最高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遇事虚怀观一是 与人和气誉群言 忍一时之气 免百日之忧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 敬而不怠,满而不盈。

君子不忧还不屈 丈夫能屈也能伸 居安思危,念念如同临敌日, 得宠思辱,心心常似过桥时。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每逢谦处好 人伦常在忍中全 克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克; 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 忠厚留有余地步 和平养无限天机 是非只为多开口 烦恼皆因强出头 能受天磨真铁汉 不遭人忌是腐才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 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安居如撑伞,遮身便是爱身; 处世类围棋,出手不如束手。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多处是非多。 但于得时思失时

知足常乐不极乐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则止,毕生无耻。 忍为最高,到衙前仔细思量,莫如且罢; 官虽好见,想事后许多支用,岂不吃亏? 二、崇儒重教类 传家礼教谆三物 华国文章本六经 注:三物即三纲 文章本六经得来 事业从五伦做起 敦孝弟此乐何极 嚼诗书其味无穷 慈孝后先人伦乐地 读书朝夕学问性天 寿本乎仁乐生于智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诗书经世文章 孝弟传家根本 诗书执礼 孝弟力田 百年世业在诗书 万古家风惟孝弟

学有经法通知时事 行无瑕尤宜似古人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天上人间方便第一 圣代衣冠光宇宙 儒门礼乐壮山河 书作良田何必嫌无厚产仁为安宅由来自有亨衢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周铜盘字富贵吉祥三、积德行善育人类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 振家声还是读书 养真精神于大事业 积实阴德培贤子孙 善为玉宝一生用 心作良田百世耕 光前须种书中粟 裕后还耕心上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