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古代漢語連詞研究

摘要:对于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历来多从单本著作入手,详尽研究该本文献中有关连词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连词的定义入手,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接着再进行专书研究,从甲骨文中的连词开始,到《孟子》中的连词再到《史记》连词,为古代汉语连词研究展开一个新面貌。

人们在尚未接触语言学之前对连词的定义应该比较模糊。首先,它的属性很明确,即它是一种虚词。以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为例,该书中对连词的定义为: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也有连接词和词组)、分句与分句,以及句与句的词类。不管是在丰富词的类型方面还是充当句子的成分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赘述。古代汉语连词系统中除了少数几个连词与现代汉语全然不同,大部分的都是延续至今的。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断言现代汉语连词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它是不断地从古至今发展过来的。研究连词,无论是古代汉语连词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它有怎样的发展演变,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这样就更能理解在此阶段中出现的文献中的连词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对文献的解读多方面解读。

关于汉语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家已经发现连词早在殷商时代就已产生了。甲骨卜辞作为殷代王家档案,可以部分反映出当时语言的基本面貌。据研究,甲骨卜辞文已经初步具备一个包括连词在内的虚词系统,其中连词有“及”、“于”、“以”、“若”、“则”等。其作用有的是连接词与词的,也有的是连接分句与分句的,比如说“及”、“于”是连接词与词的。从中古时期开始,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逐渐分化,书面语中的连词系统基本保持古代汉语的面貌,延续使用至近代,即文言的连词系统。口语中的连词不断发展演变,历经中古、近代两大历史时期,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连词系统。晚唐代以后,连词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新旧形式继续交替,双音节词剧增,口语化趋势已经形成。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大多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清中叶至清末到民国初年这段时期是近代汉语演变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连词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大量增加,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也已全部出现,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旧的形式。当然这个时期的连词与现代汉语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这体现的是汉语过渡时期不稳定的特征。经过这个时期,连词中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趋于消亡,比如同义异形、文言词、紧缩形单音节词等现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筛选同义异形的词,把晦涩冷僻的词淘汰出去,通俗常用的词则加以保留,此外,紧缩形单音节词和文言词大量摒弃,大大重用口语词和双音节词,这样连词才呈现出了现有的面貌。这大致就是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过因为研究方法、方式的不同,人们对于这一点又有着不同的见解。

关于连词分期,汉语中的连词和汉语其他的语法现象一样,从产生、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经历了一个很悠久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连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期应该与汉语语法史的分期一致。王力先生提出的汉语语法史分期是:(一)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3、4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

段);(四)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吕叔湘先生却认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吕叔湘1985)。在此基础上他还补充道,“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近代汉语读本·序》)。我阅读了安徽大学中文系周刚先生写的一篇论文,他在参考了前贤的分期之后,根据连词本身的特点,把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为了五个时期。我发现这五个分期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我想表达的重点即连词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一)上古时期(殷商——两汉);(二)中古时期(魏晋——唐中叶);

(三)近代时期(晚唐——清中叶);(四)近代至现代过渡时期、(清中叶——清末、民国初年);(五)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对于专书研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专书研究,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

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

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地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

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

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连词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所以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

我们必须在已有的文献、古籍中去发现。

前面已经提到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连词的存在,有学者通过参考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

和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虚词》,并且依照姚孝遂的《殷虚甲骨刻辞类纂》中的辞例的用法

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确定甲骨文连词为“眔(da)、又、以、及、于、并、乍、若”等。根据它

们的意义,我们将它们分为以下两类: 连接词与词的连词: 眔、又、以、及、于、并;连接分句

的连词:乍、若。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连词基本相同,例如,能够连接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名词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能够连接联合关系的词语、词组和句子以及连接偏正关系

的分句;在把词、词组或者分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补充的作用:如果删

去连词,句子的基本意思不会受到影响,同时,连词在句子中也不受修饰。接着,我将从以下几个

方面对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首先,甲骨文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可以是名词、动词,

也可以是数词。在甲骨卜辞中,还有另外一个较为特殊的连词“又”,主要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其次,在甲骨卜辞中,连词结构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如: 连词结构作句子的主语,这样的连词主

要有“眔、又、及”三个;连词结构作谓语,这样的连词有“又、并”两个词;连词结构作宾语,

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又、于”四个词。此外,连词结构还可以作兼语、时间状语以及同位语

等。最后,甲骨文连词结构独自成一小句,连词及其所连接的成分组成连词结构,在省略其前后

成分的时候,可以单独出现,独立成一句或一大句。在甲骨卜辞中,连词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其数量

还很少,用法也远远不及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广泛。向熹也曾指出:“卜辞里还没有表示递进、选

择、转折、因果、假设、让步等关系的连词。”但是,根据连词所连接的词语及其在句子中所起

的作用,我们又可以将甲骨文连词划分为并列连词和承接连词两类。所谓的并列连词,就是指连接

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者分句的连词,连词前后两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的连词有“眔”、

“以”、“及“、“于”、“并”、“又”等六个。所谓的承接连词,是指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词组或

者分句、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词。这样的词,在甲骨文中有“又”这个连词。甲骨文“又”可

以连接数词,在连接数词的时候,前后往往不尽相等,一般是前面为整数,后面为零数。甲骨文连词“又”还能连接三个数词,意思与所连接的两个数词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在连接两个以上的数词时,有时并不是每个词语前都用连词,而有时又在每一项之前都用连词连接,这种情况,在后代文献中很少见到。在卜辞中,无论“又”连接的是整数,还是零数,都可以直接带一个名词。连接数词的“又”不同于一般的连词,所连接的数词由于前后数量的多少或者是零整的不同,前后的位置不能互换,否则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甲骨卜辞中,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很少,只有“乍”和“若”两个连词,都表示假设关系,用于连接两个复句,我们称之为假设连词。所谓的假设连词, 是指连词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前一个提出假设,后一个为假设情况下所推测出的结果。这些都是甲骨文中的连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连词多用来连接名词或者动词,而连接句子、分句的很少,没有发现连接句群的甲骨文连词。在体系上,甲骨文连词系统还不完善。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复句连词以及表示转折的连词,甲骨文连词系统中也还没有出现,这也是连词体系在甲骨文阶段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一个体现。甲骨文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字,它以书面的形式,记录着当时的一些事情,极具历史价值,同时,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通过对甲骨文中的连词研究,我们看到了上古汉语中的连词及其用法,以上是甲骨文中连词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产生了许多语论式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口头语言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书面语的特点。《孟子》即是这些著作中篇幅较长、较为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先秦语言重要的语言材料。我们先来概述一下《孟子》这本著作。它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是先秦中期文学影响较大的文本,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古汉语的实际面貌,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适于利用的宝贵材料。学者们采用专书语法研究的方法对这种典型的语料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发掘和归纳其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完成整个上古汉语语法研究、草拟更为完整详实的上古汉语语法史著作提供可靠而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孟子》全文共使用字 1906 个,其中使用频率超过100 次(含 100 次)的字有 66个,虚词有 33 个。在 33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有 20 个,超过一半还多。此外,就全书中的高频词来看,全文使用频率超过 200 次(含 200 次)的字有 27 个,其中虚词有 18 个,占一半以上。在 18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的有 12 个,又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连词在《孟子》一书语法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连接词(短语)与词(短语)的连词。根据连接对象的不同,过去有些陈旧的语法将连词直接划分为连接词和和连接短语两类,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有些连词连接的两部分分别是词与短语,这些连词既不能完全归到连接词的连词中,也不能完全归于连接短语的连词中。因此本文的研究中不采取这样的细分,而将短语归入词一类。不论是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均归入连接词与词的一类。《孟子》中出现的这部分连词有“而”、“及”、“且”、“如”、“斯”、“为”、“以”、“与”、“于”、“则”、“之”,共计 11 个,占单音连词数量的 56%。其次,就是连接句与句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单音连词有“而”、“故”、“则”、“抑”、“将”、“其”、“然”7 个,占《孟子》单音连词总数量的 40%。这部分连词可分为两类,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分句,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复句,这类连词有

“而”、“故”、“则”;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句群,这类连词有“抑”、“故”、“将”、“其”、“然”。然后,就是连接词(短语)与句或句与词(短语)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连词有“而”、“故”、“况”、“斯”、“以”、“因”、“则”,计 7 个。其用法灵活,是连词种类里数量最多的一组。这类连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连接句和谓词性成分,一类可以连接句和体词性成分。连词所连接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我们看作语义关系。根据连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孟子》中的单音连词分为十类,即:并列连词、承接连词、因果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选择连词、让步连词、目的连词、修饰连词。

1.其中表并列的连词共有 6 个,即“而”、“及”、“且”、“为”、“与”、“于”。例句有“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等。

2.其中表承接的连词共有 3 个,即“而”、“以”、“则”。例句有“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舜往于田,则吾既得命矣”等。

3.其中因果连词有 7 个,包括“而”、“故”、“如”、“斯”、“以”、“因”、“则”。例句有“若民,苟无恒产,因无恒心”、“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

4.其中递进连词有“而”、“况”、“且”、“以”4 个。例句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等。

5.其中转折连词有“而”、“乃”、“然”、“若”、“以”、“则”,共计 6个。例句有“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皆古人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等。

6.其中的假设连词有“而”、“苟”、“其”、“如”、“若”5个。例句有“而舜既为天子,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苟行王政,四海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等。

7.其中选择连词有“将”、“其”、“抑”、“则”。例句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等。《孟子》中让步连词有“虽”、“则”。例句有“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等。

8.其中目的连词有“而”、“以”。例句如下,“益烈山泽而焚之”、“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等。

9.其中修饰连词有“而”、“以”、“之”。例句如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等。

以上这些都是单音连词。《孟子》共出现单音连词 22 个,分别是“而”、“故”、“及”、“将”、“况”、“乃”、“其”、“且”、“然”、“如”、“若”、“斯”、“虽”、“为”、“以”、“抑”、“因”、“与”、“于”、“则”、“之”。当然,《孟子》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复音连词。《孟子》共出现复音连词 16 个,分别是“而后”、“(而)况(于)”、“况乎”、“然而”、“然后”、“然且”、“是以”、“以至”、“然则”、“乃若”、“若夫”、“是故”、“至于”、“苟为”、“今有”、“如使”。16 个复音连词中,

前 8 个处于对称连接结构中,包括“而后”(连接句句、句谓、谓谓、谓体)、“(而)况(于)”(连接句谓、句体)、“况乎”(连接句句),“然而”(连接句句、句谓),“然后”(连接句句、句谓、谓谓),“然且”(连接句谓、谓谓),“是以”(连接句句、句谓)、“以至”(连接体体);后 8 个处于非对称连接结构中,包括“然则”(连接句、谓),“乃若”(连接体)、“若夫”(连接谓、体)、“是故”(连接句)、“至于”(连接体)、“苟为”(连接谓)、“今有”(连接体)、“如使”(连接句)。(括号内是可以连接的对象。)16 个复音连词依“语义分析”分类,表承接的有“而后”、“然而”、“以至”,表递进的有“(而)况(于)”,表转折的有“况乎”、“然且”、“乃若”、“若夫”、“至于”,表条件的有“然而”,表因果的有“然后”、“是以”、“是故”,表让步的有“然则”,表假设的有“苟为”、“今有”、“如使”。和单音连词表示的语义关系相比,只有 7 种关系,少了表并列、选择、修饰的连词。以上就是简单地把《孟子》一书中出现的一些连词做了一下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连词在《孟子》一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间接表明连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如果想要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的话,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古籍、文献中去发现。《史记》是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鲁迅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它,这前后两句分别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梁启超更是赞誉《史记》是“千古之绝作”,由此可见《史记》无论是在中国史学方面还是文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来具体阐述一下对《史记》的连词研究成果。从词项上来看,《史记》中共有连词 105 个,分为 12 类。这十二类连词大体上构成了《史记》的连词系统,现在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1.并列连词。《史记》中共有并列连词 11 个,用例 936 个,连词分别为“而”、“与”、“之与”、“既”、“臮”、“暨”、“且”、“若”、“以”、“及”、“以及”。能连接词或者短语的连词共有 9个,分别为“而”、“与”、“之与”、“及”、“臮”、“暨”、“且”、“以及”、“以”。能连接句子的连词共有 6 个,分别为“既”、“而”、“及”、“且”、“以”、“若”。既能连接词和短语又能连接句子的连词有 4个,分别为“而”、“及”、“且”、“以”。双音节连词有“以及”、“之与”。

2.承接连词。《史记》共有承接连词12 个,分别是“而”、“则”、“然”、“然则”、“然后”、“焉”、“以”、“因”、“总之”、“今夫”、“后而”、“已而”,共有用例 1270 个。时间顺承连词有“而”、“已而”、“然后”、“以”、“则”、“因”、“后而”7 个,事理顺承连词有“而”、“以”、“则”、“因”、“然则”、“今夫”、“总之”、“然”、“焉”9 个。只有复音连词“总之”、“今夫”、“后而”、“已而”、“然则”、“然后”6 个,其余为单音节连词。

3.选择连词。《史记》中共有连词 8 个,分别是“则”、“与”、“与其”、“而”、“其”、“且”、“若”、“抑”,用例 36 个。任选择连词有“则”、“与”、“而”、“其”、“且”、“若”、“抑”6 个;单一选择连词 4 个,分别为“而”、“与其”、“则”、“其”。“与其”为双音节连词,其余为单音节连词。“与其”和“而”既能单独使用,也能与其他词连用,构成“与其……不如……”和“非……而……”结构,其余都为单用连词。

4.数词连词。《史记》中仅有数量连词“有”,“有”通“又”,共有用例 35 个。这种连词大致上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有”后面跟有具体的数字,第二个就是“有”后面跟“余”字,表示数字的不确定。

5.偏正连词。《史记》中共有偏正连词 3 个,分别为“而”、“以”、“已”,共有用例 485 个。我们将偏正连词分为修饰连词和范围连词两大类,修饰连词只有连词“而”,共有用例 362 个;范围连词有“而”、“以”、“已”3 个,共有用例 123 个。

6.转折连词,。《史记》中共有转折连词 13 个,分别是“而”、“至”、“至于”、“至如”、“则”、“顾”、“及”、“乃”、“且”、“然”、“然而”、“若夫”,用例 512 个。轻转折连词有“而”、“顾”

2 个,重转折连词有“而”、“然”、“然而”、“则”、“乃”5 个,他转连词有“而”、“及”、“若夫”、“至于”、“至”、“至如”、“且”、“若”8个。双音节连词有“至于”、“至如”、“然而”、“若夫”4 个,其余为单音节连词。

7.递进连词。《史记》中共有递进连词 8个,分别是“而”、“而况”、“犹”、“加”、“况”、“乃”、“且”、“且夫”,用例 163 个。只有“且夫”、“而况”为双音节连词,其余均为单音节连词,从运用形式上,只有“犹”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况”构成“犹……况……”结构,其余均为单用连词。根据语义关系,可将递进连词分为顺递连词和反逼递进连词。顺递连词也就是“前轻后重”,语义上以前分句为基础,后分句顺递推进,有连词“且”、“而”、“且夫”、“加”、“乃”5个。反逼递进连词也就是“前重后轻”,语义上以前分句为基点,相比之下后分句在语义上显得不值一提,有连词“况”、“犹”、“而况”3 个。

8.假设连词。《史记》中的假设连词有 15 个,分别是“必”、“诚”、“诚使”、“而”、“苟”、“果”、“即”、“借”、“籍”、“且”、“如”、“使”、“微”、“乡使”、“若”,用例 163 个,仅有“诚使”、“乡使”为双音节连词,根据提出假设语义的不同,将假设连词分为推测假设连词和反证假设连词两大类。推测假设连词指的是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某一情况提出假设,然后推论出由此产生的结果,共有连词 14 个;反证假设连词指的是对现在或将来相反的事实情况提出假设,然后得到在这种相反情况下的结果,仅有连词“微”。

9.目的连词。《史记》中的目的连词分别为“将”、“而”、“且”、“以”4 个,用例 452 个。根据连词所表达的目的意义不同,可将其分为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两大类。积极目的连词有词3 个,分别为“将”、“而”、“以”,消极目的连词有 1 个,为“且”。

10.让步连词。《史记》中共有让步连词 15 个,分别是“必”、“将”、“而”、“诚”、“纵”、“自”、“则”、“犹”、“其”、“且”、“尚”、“虽”、“虽然”、“唯”、“惟”,用例 241 个。根据让步情况的真实性,将让步连词分为对已然事实的让步和对假设事实的让步两大类。已然事实让步指的是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结果并不因此改变,共有连词 11 个,分别为“虽”、“虽然”、“犹”、“自”、“而”、“尚”、“且”、“必”、“将”、“则”、“其”;假设事实让步指的是让步是一种假设,结果也是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共有连词 5 个,分别为“虽”、“纵”、“唯”、“惟”、“诚”。复音连词为“虽然”。“虽”和“犹”既能单独使用,又能构成“虽……

犹……”结构。

11.条件连词。《史记》中共有条件连词 3 个,分别为“必”、“诚”、“而”,共有用例 41 个。条件连词分为充分条件连词、必要条件连词和无条件连词。充分条件表示构成结果的条件虽然在句中提及,但是并不排除别的条件也能引起同样结果,有连词“而”;必要条件表示造成结果的条件是唯一的,有连词 3 个,分别为“而”、“必”、“诚”;无条件连词表示不管什么条件,结果都是一样的、不会发生改变,《史记》中无此类连词。

12.因果连词。《史记》中共有因果连词 12 个,分别是“而”、“则”、“有”、“盖”、“既”、“以”、“以此”、“是以”、“所以”、“以故”、“因”、“用”,用例 510 个。因果连词分为说明因果连词和推论因果连词,说明因果连词连接已经实现的因和果,根据连词出现的位置不同,分为因连词和果连词,因连词有“以”、“因”、“盖”、“用”、“有”、“而”6 个,果连词有“所以”、“则”、“而”、“以故”、“以此”、“用”、“以”8 个;推论因果连词指的是用已经实现的因推断还没有产生的果,有连词“既”。双音节连词有“以此”、“所以”、“以故”、“是以”,其余为单音节词。

这十二类连词,是构成《史记》连词系统的关键。当然,《史记》也有其连词特点,前人对于《史记》的连词特点已经作过充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连词音节上的特点,根据连接成分的特点,还有连词的兼类情况。在此不一一重述。以上,就是对《史记》中的连词的研究所做的一些简单的陈述。《史记》是出于上古的晚期时代,连词发展已经逐步初显规模,这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但是《史记》的连词仍然是以单音节连词为主,双音节连词为辅的状态,并且关联连词数量很少。不过这并不影响少数关联连词和双音连词的产生为以后连词的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连词概念的出现并不晚,早在中国汉语语法学始创时期就有“连字”一说。自《马氏文通》伊始,汉语连词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虽然仍然存在很多“悬案”有待后辈语言学家一一破解,但是大部分连词的源流问题、语法化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定论,在此不赘述。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研究的文章有很多,成果也颇为丰富,它们最终探讨的都是其中的连词系统以及连词的用法等。研究汉语中的连词,首先我们要知道连词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发展的。其次,通过何种渠道我们才能更加深入、更加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古代汉语连词?答案很明显,古代的书籍、文献应该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书籍,它们最具代表性,因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最具说服性。综上所述,我对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研究主要就是借助《孟子》、《史记》这两部古籍展示的。本文的不足主要是由于篇幅有限,因此缺乏对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英哲,卢卓群.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2] 孙良明.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3] 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1953年

[7] 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82年

[8]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9]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年

[10] 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

[11]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12] 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3] 周文德.《孟子》数据库[M].成都:巴蜀书社.2002 年

[14]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16]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17] 安平秋、张大可、俞樟华《史记教程》,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年

[18] 瞿林东《史记研究》,北京: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年。

[19] 吴庆峰《史记虚词研究》,山东:齐鲁书社,2006 年

[20] 张大可《史记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年。

[2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 李丽艳甲骨文介词、连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3] 彭笠《孟子》连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 孙东宁《史记》连词研究——以纪世家书表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现代汉语连词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条件关系连词:... 现代汉语连词 一、连词的性质、特征和类别 汉语的连词是一种具有多层级连接功能的虚词,既可以连接词和短语,也可以连接小句和句子,还可以连接句子和句组。而且,连词除了具有连接的语法功能之外,还兼有修饰的语义功能和表述的语用功能。例如:长期以来,“钻石男”一直是许多女人梦寐以求的择偶对象。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和“钻石男”组建家庭需要面对太多不安定因素,高风险下未必获得高回报。“牛奋男”虽然暂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却拥有可靠的人格魅力和信得过的品质;不乏上进心,能够为家庭努力奋斗;对爱情忠诚度高,像牛一样执着。《比钻石男靠谱的牛奋男长啥样?》2010-09-07中国日报网) 前一个“但”连接句子构成句组,后一个“但”连接分句,构成复句。 连词在句法功能上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a连词是粘附的,本身不能单说,也不能同被连一方一起单说。比如:儿子和女儿或快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才能了解实际情况。 [* ]和女儿 [*]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 ] 在对话中,会话一方单用的连词其实是配合关系的合用。比如:路上出车祸了,塞车了。-----哦,难怪好多人到现在还没来到呢。 你去通知他们一声。-----要是他们不同意提前呢?-----那就不等他们了。 上面“难怪、可、要是”看似是同所连接的成分单用,其实都是在对话中,从会话双方所组成的整个话轮看,上面的“连词X”是整个复句的一部分。 b连词不能被其他词语修饰。也就是说连词前面出现的修饰语,都不是修饰连词本身的,而是修饰整个由连词引导的分句的。比如: 正因为这一带饭店太多了,所以大家生意都不好。 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也不论你是否已作好准备,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马上行动。 显然,“正因为、也不论、更为了”在汉语中单用都是不能成立的。 c同类连词不能在同一层次上连用。比如: *要是如果明天早晨下大雨,他们可能就不会来了。 *因为由于这两天他身体不太好,其他事情又多,所以没有接受我们的邀请。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例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写的性质。 第二,“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第三,“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例如: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

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 =跟、=与、=及、=同<方>。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工业与农业。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同你一起去。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以及 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就。。。既然。。。也。。。既然。。。还。。。 继而=既而 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 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过、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三十而立。 而且 表示更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跟它呼应:性情温和而且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而且会修汽车。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且获得了丰收。 因而=因此 表示结果。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因为 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因为今天事情多,所以没去成。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何况他又是新手。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even)

《战国策》“所”字结构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战国策》“所”字结构研究 姓名:余谷 指导教师:张静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提交日期:2011年5月5日

目录 中文摘要 (3) 外文摘要 (4) 引言 (5) 一.“所”字结构的类型及功能 (5) (一)“所+动词”结构 (5) 1.“所+动词”结构作主语 (6) 2.“所+动词”结构作谓语 (6) 3.“所+动词”结构作宾语 (7) 4.“所+动词”结构作定语 (7) (二)“所+介词+动词”结构 (7) 1.“所+以+动词”结构 (8) 2.“所+为+动词”结构 (8) 3.“所+从+动词”结构 (9) (三)“所+动词+者”结构 (9) (四)“所+动词+名词”结构 (10) (五)“有(无)所+动词” (11) 二、“所”字结构的名词性 (11) 结语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战国策》“所”字结构研究 指导老师:张静 (黄山学院文学院,黄山,安徽 245041) 摘要:《战国策》作为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说辞的国别体史书,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它的语言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战国策》中出现的“所”字结构进行分类整理,从“所+动词”,“所+介词+动词”,“所+动词+者”,“所+动词+名词”,“有(无)所+动词”结构五个方面对书中出现的“所”字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及“所”字结构进行探讨,肯定了《战国策》中“所”字结构在“所”字结构发展中的位置,并得出了不论“所”字性质如何,整个“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的这一结论。 关键词:《战国策》;“所”字结构;名词性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介词、连词 一、介词 1、于(於、乎) ——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 ——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2、以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3、为 (1)引入行为动作的对象。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古代汉语练习题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现代汉语连词

现代汉语连词 一、连词的性质、特征和类别 汉语的连词是一种具有多层级连接功能的虚词,既可以连接词和短语,也可以连接小句和句子,还可以连接句子和句组。而且,连词除了具有连接的语法功能之外,还兼有修饰的语义功能和表述的语用功能。例如:长期以来,“钻石男”一直是许多女人梦寐以求的择偶对象。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和“钻石男”组建家庭需要面对太多不安定因素,高风险下未必获得高回报。“牛奋男”虽然暂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却拥有可靠的人格魅力和信得过的品质;不乏上进心,能够为家庭努力奋斗;对爱情忠诚度高,像牛一样执着。《比钻石男靠谱的牛奋男长啥样?》2010-09-07中国日报网) 前一个“但”连接句子构成句组,后一个“但”连接分句,构成复句。 连词在句法功能上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a连词是粘附的,本身不能单说,也不能同被连一方一起单说。比如:儿子和女儿或快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才能了解实际情况。 [* ]和女儿 [*]或慢只有亲自去一趟,[* ] 在对话中,会话一方单用的连词其实是配合关系的合用。比如:路上出车祸了,塞车了。-----哦,难怪好多人到现在还没来到呢。 你去通知他们一声。-----要是他们不同意提前呢?-----那就不等他们了。 上面“难怪、可、要是”看似是同所连接的成分单用,其实都是在对话中,从会话双方所组成的整个话轮看,上面的“连词X”是整个复句的一部分。 b连词不能被其他词语修饰。也就是说连词前面出现的修饰语,都不是修饰连词本身的,而是修饰整个由连词引导的分句的。比如: 正因为这一带饭店太多了,所以大家生意都不好。 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也不论你是否已作好准备,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马上行动。 显然,“正因为、也不论、更为了”在汉语中单用都是不能成立的。 c同类连词不能在同一层次上连用。比如: *要是如果明天早晨下大雨,他们可能就不会来了。 *因为由于这两天他身体不太好,其他事情又多,所以没有接受我们的邀请。 如果是在不同的层次上,非同类连词共现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因为宁可空缺,也不能降低标准,所以后来真正入围的名额比原定的少了许多。 虽然总经理已经口头答应了,但是如果到时候他又改变主意的话,还是办不成。 d连词可以位于主语之前,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比如: 情况如果属实,那就应该坚决予以制止。→如果情况属实,那就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虽然我当时不在场,但是案情基本了解。→我虽然当时不在场,但是案

古代汉语介词连词

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3.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 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2)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3)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2.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自知) 1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为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5.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 6.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劝学) 7.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独体字结构教学

独体字结构教学 第一课独体字结构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独体字中两种结构的写法,学习书写取中结构的字和偏斜结构的字,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独体字的两种结构的写法;写偏斜结构的字,主笔不要过斜,使字的重心稳定。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背“写字歌”,强调书写双姿。 二、出示“中、结、折、主、飞、稍、斜、勿”。请学生们找出其中的独体字,并分析独体字的特点:独体字,直接由笔画组成,一般笔画较少,分取中结构的字和偏斜结构的字。 三、学习书写取中结构的字。 1、找出取中结构字的特点:中间竖是主笔,要直,两侧笔画要相称。 2、习书写:中、木、平、水、主 中:长竖要垂直,位于字的中心。 木:横较短,撇、捺相称。 平;点撇相称,撇起笔稍高。 3、练习书写。 四、学习书写偏斜结构的字。 1、说说写偏斜结构的字的要领:主笔不要过斜,使字的重心稳定。 2、学习写左偏斜的字:“夕”、“力”、“户”、“勿”。 3、学习写右偏斜的字;“飞”、“戈”、“气”、“式”(主笔向右偏斜) 五、学生练习书写并进行行款练习。 六、教师小结。 第二课上下结构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上下结构的字的规律,学习书写上窄下宽和上宽下窄的字,学习上下结构字的行款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书写时要使上下结构的字上下对正,宽窄适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二、指名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找出这类字的规律,并说说书写要求。

规律:上下结构的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有的上窄下宽,有的上宽下窄。 要求:书写时要使上下对正,宽窄适当。 三、学习书写上窄下宽的字。 1、出示上窄下宽的字:志、支、星、实、泉、笔、辈 2、读一读,说说书写这些字应注意什么?(先说后书写) “志”首横偏上居中,下部托正上部。 “支”撇捺舒展,左右相称。 “星”横的间隔均匀,末横要长。 “泉”下部右撇起笔要高。 “笔”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底横较长。 “辈”横的间距要匀,下横要长。 3、学生练习书写以上几个字和与上面几个字结构相同的字。 四、学习书写上宽下窄的字。 1、出示上宽下窄的字:分、学、金、皆、春、努 2、同位互相分析这些字的写法。 3、练习书写以上的字。 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行款练习中去。 六、教师小结。 第三课上中下结构 教学目的: 帮助学 生认识上中下结构字的特点,掌握这类字的书写规律;学习书写上部较宽的字:意、章,学习书写中部较宽的字:苦、等、墨、茶、举、餐;学习书写下部较宽的字:克、草、率、篮、蕉、慧等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清上中下结构的字的最宽部分,书写时上中下三部分要对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说说上中下结构的字的特点:上中下结构的字由三部分组成,每个字都有最宽的部分,写这类字要注意上中下三部分对正。 三、找出字帖中上中下结构的字的最宽部分,说说其上部的特点。 上部最宽:意、章中部最宽:赛、餐、崇 下部最宽:篮、蕉、慧 四、学习书写上部最宽的字。 意上部下横要长 章上部下横长并与中、下部横间隔均匀。 五、分四人小组分析中部最宽和下部最宽的字的写法。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例: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左传》)“日”表回溯 4)表及时,按时,当时。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海。(《庄子.秋水》)时:及时 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意思为“用橐载”。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法律”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例: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研究报告的结构

研究报告的结构 题目 题目是课题的最高概括,要点明研究的对象、问题、方法。应以陈述句式表达,字数不要超过20个字;忌使用疑问句式。 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研究意义通常是研究者从社会发展、教育实际、现实意义等方面阐述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表述应针对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忌脱离工作实际,空话套话;强调逻辑的严谨。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包括:主要成绩;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的空白点等内容。这部分内容要在广泛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体现出“综合”与“评述”的特点。忌只就一两个实例发挥没有综合的特点。同时忌脱离具体研究问题,泛泛而谈,更忌不做考察,枉下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点根据相关研究综述,说明本课题的与众不同之处。应从研究内容、对象、方法、途径、侧重点等方面表述;忌缺乏参照,主观想象。 (四)概念的界定界定研究中关键词的内涵、本质。应抓住课题研究的主题进行界定;忌过于宽泛、界定共识性概念。 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是指与课题研究紧密相关,对研究目标的达成具

有指导与支撑的作用的理论。表述应与研究的问题形成密切关联;忌理论罗列,逻辑松散。 (二)政策依据说明研究符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为教育行政所认可。应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忌简单罗列,缺乏针对性。 (三)实践依据说明本类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实践层面上开展的状况。上述三项依据表述上均要先概括,再展开。 研究的原则 研究的原则是本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应紧密结合所本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述;忌缺乏针对性。表述上要先概括,再展开。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教育目标:研究要达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发展与进步。即通过什么方法,促使研究对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与效果。 科研目标:研究要获得规律的目标,表现在知识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方法技巧的创新,认识的发展。即通过研究收获什么样的策略、方法、模式等。 工作目标:研究所要达成的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目标,表现在教学等工作的效益上。上述三项目标的表述均应为将来时态。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目标的具体细化,是把目标加以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研究项目。强调内容与目标要对应,忌两者不对称;强调语言简捷,具体说明研究什么内容,忌描述过多、忌将具体措施表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 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 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 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6、城朔方城修筑 方位名词作动词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 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 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 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 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 4、臣活之:使……活 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 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 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 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 形容词使动: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 名词使动 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 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 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 5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 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 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 名词意动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 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 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

古代汉语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例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所”字结构研究 现代汉语学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所”字结构研究现代汉语学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摘要 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来源甚早,在古代汉语“所”字结构的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在前人对“所”字结构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常见的“所”字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同时,对“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进行较深入地论述,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所”具有的转指功能,对其语法意义进行了简要地归纳与分析。从而使我们对古代汉语中的“所”结构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所”字结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

Abstrct The the word structure “Suo” originated early in ancient Chines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remain to be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further.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to the word structure “Suo”, the paper will analyze and induce the common types, as well as discuss deeply to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the word structure “Suo” , which will be given a brief summary and analysi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ord structure “Suo”turned to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 In order to make u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he ancient Chinese word structure “Suo”. Key words: The Word Structure “Suo”; Grammatical Functions; Grammatical Meaning.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