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八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一、人际关系及其建立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慨念与意义

1.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通过直接交往(包括沟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交流)过程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情感联系。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2.人际关系的意义

人际关系系统是一个人的情感支持系统。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其自身的意义是由其所存在的社会系统决定的。为此,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直接成为个人心理健康、工作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背景条件。

人们在自己的整个生活结构中,总是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情置于重要地位。人际关系是人们快乐的重要来源。

(二)人际关系的状态

1.人际关系的状态

(1)动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的交换。

(2)静态:在双方直接的语言沟通开始之前,彼此对于对方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

2.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

(1)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依次如下:

①彼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

②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

③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话,产生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

④沟通不断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现,并伴随情感逐渐融合。

(2)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可将人际关系分为以下三种:

①轻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合,情感融合范围小;

②中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大,心理世界有较大的重合,情感融合范围相应较大;

③深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心理领域,心理世界高度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人们往往只同极少数人甚至不能与人达到这种人际关系深度。

应当注意的是,人与人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三)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人际关系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影响的性质与大小,取决于一种人际关系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于个人的意义。

1.长期与短期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

(1)长期人际关系的作用

长期人际关系通常都与重要的社会角色关系相联系,是人们长期社会角色关系伴随的人际情感关系。

长期人际关系与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涉及的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关系双方从社会角色上与情感上都有相互的依赖,因此关系性质

对双方的影响持久而深远。涉及这类关系的人们经常发生交往,因而关系的作用性质常为关系的卷入者所觉察。通常的人际关系困难与不适应,主要来自这类关系。

(2)短期人际关系的作用

短期人际关系是偶然生活事件使人们发生交往所产生的人际情感关系,即各种社交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所涉及的人际关系。

短期人际关系由于它的偶然性,也因为关系所涉及到的对象通常在人们生活中没有产生长久的影响,因而往往只影响具体的、表面的行为,难以影响人们深层的态度与价值观。

2.社会角色与影响力

社会角色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力存在着不均衡,进而对相关双方产生的意义也不同。

居于社会有利地位、掌握更多资源的一方影响力更大,双方关系对他们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对他们的行为与态度的影响也较小;相对社会地位较低、掌握资源较少的一方影响力较小而有更多依赖,双方关系对他们的重要性更大,行为与态度所受到的影响也更深远。

3.个人性与非个人性关系

人际关系可以是以个人情感目标为中心的,也可以是以个人情感之外的目标为中心的。前者为个人性的关系(如友谊和爱情关系),后者为非个人性的关系(如雇佣关系)。两类人际关系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

个人性的关系对人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通常是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实现的。而非个人性关系对人的影响则是间断性的,是通过交往目的是否达成来实现的。

个人性关系与非个人性关系的划分是相对的。更多的情况下两类关系是交织

在一起的。无论何种情况,和谐的情感关系都是人际关系对人发生积极影响的前提。

(四)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1)注意。注意是一种选择,它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具有自发和非理性的特点。人对交往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只有那些具有能激起人们兴趣的人,才会被放在注意的中心。

(2)抉择。抉择是理性的决策。人们决定交往对象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只有在价值观念上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才会被选作交往的对象。

(3)初步沟通。初步沟通是人们在选定交往对象之后,试图建立更深刻关系的尝试。目的是对别人获得最初步的了解,以便确定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

定向阶段的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而对于有经常的接触机会而彼此又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2.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沟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但自我暴露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双方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

3.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

立,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4.稳定交往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

(五)人际关系的深度

1.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对于陌生人、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

(1)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

(2)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增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

(3)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

但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每个人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2.自我的分层

鲁宾等对自我做出了以下分层:

(1)自我的最表面水平是人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方面。

(2)自我的第二层次是人们的态度。

(3)自我的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对属于这一层次的

问题,人们有很高的自我卷入,往往不轻易向别人暴露。

(4)自我的最深层次是通常称为隐私的方面。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有些人可能不会向任何人暴露。

可以从自我暴露的层次的深浅来推断人际关系状况。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交互原则

1.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

人们在交往中都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上常常遇到困难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他人。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喜欢别人的人,才得到别人的喜欢;愿意接近别人的人,别人才愿意接近。疏远和厌恶的情况也是如此。

2.人际交往交互性的原因

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据此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

当个体得到别人的接纳和支持时,个体会感到“应该”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当个体对他人作出友好的行为后,也会期望后者作出相应回答。同时,人们对于排斥、拒绝自己的人,也会采取排斥、拒绝的行为方式。

(二)功利原则

1.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而言是值得

的,人们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以建立和维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对于那些对自己而言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于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按照人际关系的功利原则,人们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会自然地选择给双方带来最大满足的行为。

2.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人们的价值观的倾向不同,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

(1)增值交换机制

对于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对于交往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高于交换行动的发出者。他们作交往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卷入增值交换过程的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

(2)减值交换机制

对于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减值交换过程。他们对于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往行动的发出者。在对别人的交往行动做出回报时,往往低于别人的期望。卷入减值交换过程的双方最终往往都感到失大于得。

(三)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个体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如知觉的自我支持、记忆的自我保护、行为归因的动机性偏差等。

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人际交往中的接纳和拒绝是相互的,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则倾向于排斥。

(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1.理论要点

阿伦森与林德通过实验提出了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gain-loss principle):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即人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他的量,还决定于别人喜欢他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2.解释

(1)阿伦森与林德认为,一个人在遭到否定评价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从而使人们更需要肯定。因而当肯定评价最终真的来到的时候,它比通常的肯定更有意义。

(2)弗里德曼等人认为,人们在归因判断上,会认为一直给予自己肯定评价的人缺乏对人的区分或诚意,因而贬低这种肯定;而对原来持批评态度,但后来变得肯定自己的人,人们更倾向相信他们,因而更高地估价来自他们的肯定评价,并回报以更高水平的喜欢。

(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既有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但是当外界参照信息出现变化时,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也会出现相应变化。

①所获得的喜爱,要比原来就已经具有的同等强度的喜爱更引人注意。因为它代表着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增加,人们被激发起的做出回报的愿望也更强烈。

②对于向来就否定自己的力量,人们已经适应,而原来肯定的人转向持否定态度,意味着人们正在丧失既有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这会激发起人们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所以对这样的对象拒绝要比对原来就同样持否定态度的人更强。

三、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

(一)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改善沟通状况的最有效的步骤和途径:

1.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自我评价分为三步。

(1)开列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

沟通情境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朋友聚会、开会及日常的公共沟通等;沟通对象包括经常性的沟通对象和偶然沟通对象。开列清单的目的,是对自己的沟通范围和对象建立一个明确的概念。

(2)评价自己沟通的状况

对有关沟通的问题进行回答,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沟通状况并诊断社交状况。

(3)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沟通主动性和沟通注意水平是评价沟通方式最有效的两个维度。

①沟通主动性是评价人在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是主动始发沟通还是被动接受沟通的维度。

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状况有明显差异。主动沟通者沟通对象广泛,沟通内容不拘一格,容易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沟通也较为充分、及时和有效;被动沟通者的倾向与主动沟通者相反。

②沟通注意水平所评价的是沟通者投入沟通,对沟通过程起相互支持作用,使其自然持续的注意水平。

沟通注意水平高的沟通者,不仅注意自己的信息和对方的可接受性,还注意对方的反馈过程。能够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支持对方的沟通,使沟通保持顺畅;沟通注意水平低的沟通者,注意经常分散,发出的信息不能与沟通意图对应,不能注意对方的反馈和给予反馈支持,与别人的沟通常缺乏应有的对应性,沟通过程很难顺利进行。

2.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准确是沟通成功的前提。提高沟通的准确性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保证。

(1)提高沟通的准确性首先需要提高自己准确表述事物的能力。练习复述故事是提高表述能力的很好方式。

(2)遵循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提供信息的原则,有助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3)保持对反馈信息的敏感并及时调整沟通方式,是提高沟通准确性不可或缺的途径。

(二)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1.增加对自己身体语言的自觉性

恰当使用身体语言与准确解释身体语言同样重要。想提高自己有效使用身体语言的能力,首先要增加自己对身体语言的自觉性。增加身体语言自觉性包括三个步骤:

(1)检查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信号与整体的身体语言状况。通过对身体语言进行记录,自己定义和解释自身的各种身体语言信号,并建立起各种整体身体语言模型。

(2)对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可以使人将身体语言经历与真实情绪状态和沟通过程充分地联系到一起,而且可以对上一步骤中建立起来的身体语言定义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检验并进行修正。

(3)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并检验其有效性。沟通者之间对某种身体语言行为与整体模型的解释存在着差异。当差异超出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误解。要想避免误解,就需要检验自己的身体语言行为的有效性。

2.情境同一性概念

小亚历山大等人提出情境同一性(situated identity)的概念,即对应于每一种社会情境,人们都有与自己社会身份相符合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如果与自己的社会身份或社会角色规范相符合,则有恰当的情境同一性,反之则是情境同一性混乱。

情境同一性实质是社会角色与情境对身体语言运用的限制问题。外部社会对于一个人身体语言的理解与接受,要受到其社会角色的影响,同一种身体语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运用,会有不同的意义。情境对身体语言还具有规范作用。

可以运用提高身体语言自觉性的类似程序,来提高身体语言与自己社会角色及行为情境的对应性。人需要经常评价、检验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适当性,保留对应的身体语言行为,放弃不适当的行为。

(三)人际关系改善的综合性心理学技术

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人们的自我意识、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主要有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等;第二类方法专门改善人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技能,主要有意识训练法,移情练习和社交能力训练等。

1.敏感性训练(sensitivity training)

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即对正常人在群体中的人际技能及其有效性获得反馈的方法。

敏感性训练最普遍的形式是训练团体或称T—小组(T-group,Training group 的简称),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常由5~15人组成,包括一名心理学家,训练期限可以是1~4周。

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随着团体成员之间沟通的深入,信任感和真诚的气氛建立起来。参与者开始逐渐理解并接纳自己真正的自我,学会准确掌握、理解和评价别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的意义,做出对人际关系起积极作用的反应。

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的真实反应,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可以学会对别人表现出来的真实情绪状态和行为作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提高移情能力;学会如何对别人作恰当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反应,提高社交技能。

2.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的个体训练技术,可以改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它通过让别人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角色扮演方法可以直接帮助人们改善双方相互作用的状况,最终有效地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还能用来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助人技巧,并被用于系统改造人的个性。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交测量法是目前应用最广且得到广泛承认的人际关系测量方法。

(一)社交测量法的原理

社交测量法(sociometry)也称社会测量法。它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是由莫雷诺最先创造的。

社交测量法的原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人与人之间在反映不同评价意义的各个方面的肯定性或否定性选择,实际上反映着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

(二)社交测量法的实施方法

社交测量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六个步骤:

1.明确测量目的

测量目的是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如想要了解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该群体的条件,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等。

2.确定测量变量

测量变量可以是被测量者对具体个人品质特征方面的评价,或对一个人的笼统判断,或被测量者自己现实的人际关系状况,或被测量者在人际关系上的期望或倾向等。

选择哪些方面进行测量,是根据测量的目的决定的。测量的结果,必须能够提供与测量目的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在实际运用社交测量法时,常同时测量相互关联的多个方面,必须保证所选择的方面共同指向测量的目的。

3.选择方法

选择方法的确定是社会测量法的关键一步。社交测量所运用的选择方法如表8-1所示:

4.编制测量问卷

将选择出来试图测量的各个方面转化成问题,编制成问卷。问题如何表述,是由此前确定的测量方面及选择方法决定的。

问卷的构成除了有关的问题外,还必须包括对测量目的、回答方法等方面的简单明了的说明,并且明确声明对测量结果保密。

5.测量的实施

社交测量法的实际施测可以由一个群体的上级权威人士施测或研究者自己施测。

测量者应与被测量者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和合作的关系,并向被测量者解释测量的目的和意义,对测量问卷给予明确的说明,强调测验结果一定保密。

6.结果处理

不同的选择方法,结果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1)两种顺序选择法

测量结果主要用n×n(n为被测者的总人数)行列表格法处理。

肯定的选择用正分表示;否定的选择用负分表示。记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参数顺序选择法由所规定的选择参数决定,非参数顺序选择法由整个群体最大的顺序选择范围确定。

得分按照排列顺序递增或递减。肯定选择是递减序列;否定选择是递增序列。不选择的情况不记分。根据公式计算群体的凝聚力:

其中:C表示群体凝聚力;CS i表示各选择者的选择总分;n表示被测量群体总人数;Mcs表示最大选择总分。

(2)两种简单选择法

也可以用行列表格法处理测量结果,与顺序选择法相类似,不同点在于,简单选择法正的选择一律记1分,以“+”记;负的选择一律记-1分,以“-”记。

(3)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

根据被测量群体人数,制作相应数目的接纳水平等分类表,然后按照等级记分,记分对应五个等级,分别记5分到1分,接纳程度最高记5分,最排斥记1

分。分别计算出每一个群体成员的选择总分和被选择总分。前者是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程度,后者是个人被群体所接纳程度的数量指标。根据上面同样的公式,也可以计算出群体作为整体的凝聚力。

(三)图形法社交测量结果处理

图形法主要运用于参数简单选择法的结果处理或者非参数简单选择法对较小群体进行社交测量时的结果处理。

1.图形结果处理方法有靶形图和阶梯图两种形式

靶形图更利于显示群体的结构分化,阶梯图更利于显示领袖在群体中的地位。示例如下:

(1)靶形图(如图8-1)

结果来自一个班集体,总人数为33人。测量所用的是参数简单选择法。图中数字是被测量者的编号,三角形表示男生,圆形表示女生,实线表示相互选择,虚线表示单向选择,其箭头表示选择方向。

在制作靶形图时,须将被选择次数最多的编号放在最里面,然后按被选择次数的递减,依次向外层扩展分布。这样既便于绘制,又可以使整个群体的结构状况一目了然。

(2)阶梯图(如图8-2)

结果来自一个小组,也是运用参数简单选择法获得的结果。同样,图中数字表示被测量者编号,三角形表示男生,圆圈表示女生,连线表示选择路线,箭头表示选择方向。

2.图形法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不仅可以表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而且也可以明确呈现被测量群体的结构状况,领袖的产生及小群体的分化。通过对群体结构的了解,可以对该群体的凝聚力、士气、效率等做出推断。

(2)不足:它不能像行列表格法那样将社交测量的结果转化成连续变量,从而使人们有机会考察社交测量的结果与其变量之间的联系或相关。

在实际进行结果处理时,可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先进行行列表格法的处理,再根据表格法结果绘制靶形图或阶梯图。

计算机网络答案-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计算机网络答案-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第一章概述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一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三个步骤的一条专用物理通路。从建立连接开始,通讯就一直占用信道资源,直到释放。它具有实施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其线路利用效率低,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之间不可通讯。电路交换适用于信息量大,较长的报文。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本质上也是存储转发方式,但是它将整个报文从一个结点传到下一个。它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缺点在于报文信息量大,时延长,且占用交换机内存较大,不具有实时性。它适用于报文较短,实时性较低的通讯。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报文分组,在每个分组之前加上地址信息,通过路由器经接收,存储,再转发到下一个接口,直到将分组传到目标地址,再去掉地址信息将其重组为完整报文。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逐

段占用通信链路,多个分组数可同时传送。它传输效率高,且保证数据传输有很高可靠性。同时分组排队会造成时延,但比报文交换小,且成本较高。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主要为边缘部分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边缘部分不同终端上的程序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指进行通讯的双方中一方为服务请求方,一方为服务提供方。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远程服务请求,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而服务器只需要被动接受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但需要强大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对等方式是双方均可既为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为服务请求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4、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二章 第三章 1、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①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及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生10-11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则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②体内机能的发育:小学儿童心脏和血管都不断地均匀增大,12岁时儿童的心脏接近成人的水平;14岁以后男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肺活量是的大小是儿童肺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③神经系统的发育:人脑平均重量的变化为-----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为660克,2-3岁为990-1011克,6-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平均脑重量。 2、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意义:1、学习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2、学习活动增强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4、有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8、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9、儿童注意的培养: 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11、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1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13、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 15、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小学男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更快。 16、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内容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个性心理 二、辨析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 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 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 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 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 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 法? 7.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 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论述题 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 现实意义。 章节题型内容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一、名词解释 1.教师胜任力2.教育机智3教学反思.4.自我效能感 5.教师期望效应 6.教学监控能力 7.教师角色 8.教学

师心理风格9.教学效能感 二、辨析题 1.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 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 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 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 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 更多的知识。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 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三、简答题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 4.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 响。 6.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 7.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8. 简述专家教师的特点 9.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10.试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1.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胜任力。 12.简述教师胜任力及其结构。 13.简述教育机智及其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 1.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并谈谈如何养 成良好地教学反思习惯。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如何尽快完成 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 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 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请结合高 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 对这段话的理解。 4.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章节题型内容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 二、辨析题 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 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由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 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 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新闻图片编辑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图片的种类及其地位 1.报纸上常见的图片种类 (1)照片 新闻照片就是以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为拍摄对象,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照片,它可以作为独立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版面上,也可以配合文字报道一同编发。 (2)漫画 漫画在现代报纸上的使用非常广泛,有根据新闻事实进行艺术加工的新闻漫画,时效性较强,经常刊登在新闻版上;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社会性漫画,通常刊登在专刊副刊上;还有用来配合文字报道的图解式漫画以及连环漫画、幽默画等。 (3)图示 图示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新闻地图三类。 统计图表就是将统计数字制成表格图,便于读者集中阅读,一目了然。

示意图不但将统计数字集中绘制成图,而且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示这些数据所说明的意义。 新闻地图则是根据标准地图,将新闻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绘制成更加简洁明确的地图。 (4)图饰 图饰一般是用美术图案点缀和烘托报纸的报头、报眉、标题、栏题、版头或版面的其他部位,使整个版面更加美观生动,恰当地运用图饰还能使版面编排思想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2.图片的地位与作用 (1)纪实性作用 作为独立报道体裁的新闻照片具有再现新闻现场、记载真实瞬间的作用,这类照片成为报纸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证实性作用 非独立使用的新闻照片与非新闻照片具有证实文字报道的作用,这类照片对新闻资源的充分发掘,对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3)解说性作用 图表、示意图、新闻地图、漫画等能够以形象性的符号统计和描绘新闻报道中的某些内容,从而对相对比较枯燥的文字表述进行生动易懂的解释。 (4)装饰性作用 图片的形象性特征使其可以作为文字稿件的美化装饰手段。 (5)视觉冲击性作用 图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震撼力,这是文字报道所难以达到的。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①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③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 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根据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①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②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①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③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④发展新型人际关系⑤纠正畸形人际关系 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依恋、牵挂、心心相印。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一方不愿交往。第二,疏远阶段。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零接触状态,彼此避免接触,甚至讽刺、挖苦。第三,终止阶段。并非都是有害的、不道德的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霍桑实验(实验者梅奥、实验组成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群体实验4.态度调查、实验结论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个体士气主要表现,而使其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4.除了正式群体,企业中还有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霍曼斯1961年正式提出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的观点:1.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最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必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精品

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是微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简称,微型计算机的一种。 它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I\O 接口,串并通信等接口电路的功能集成与一块电路芯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在计算机中有一组二进制编码表示一个信息,这组编码称为计算机的字,组成字的位数称为“字长”,字长标志着精度,MCS-51是8位的微型计算机。 89c51 是8位(字长)单片机(51系列为8位) 单片机硬件系统仍然依照体系结构:包括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内部总线等。 由于一块尺寸有限的电路芯片实现多种功能,所以制作上要求单片机的高性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单片机软件系统包括监控程序,中断、控制、初始化等用户程序。 一般编程语言有汇编语言和C语言,都是通过编译以后得到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 1.1单片机的半导体工艺 一种是HMOS工艺,高密度短沟道MOS工艺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 另一种是CHMOS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的HMOS工艺,它兼有HMOS工艺的特点还具有CMOS的低功耗的特点。例如:8181的功耗是630mW,80C51的功耗只有110mW左右。1.2开发步5骤: 1.设计单片机系统的电路 2.利用软件开发工具(如:Keil c51)编辑程序,通过编译得到.hex的机器语言。 3.利用单片机仿真系统(例如:Protus)对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设计的外围电路,进行模拟的硬软件联合调试。 4.借助单片机开发工具软件(如:STC_ISP下载软件)读写设备将仿真中调试好的.hex程序拷到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里面。 5.根据设计实物搭建单片机系统。 2.1MCS-51单片机的组成:(有两个定时器) 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I/O口(串口、并口)、内部总线和中断系统等。 工作过程框图如下:

计算机网络答案 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第一章概述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一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三个步骤的一条专用物理通路。从建立连接开始,通讯就一直占用信道资源,直到释放。它具有实施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其线路利用效率低,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之间不可通讯。电路交换适用于信息量大,较长的报文。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本质上也是存储转发方式,但是它将整个报文从一个结点传到下一个。它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缺点在于报文信息量大,时延长,且占用交换机内存较大,不具有实时性。它适用于报文较短,实时性较低的通讯。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报文分组,在每个分组之前加上地址信息,通过路由器经接收,存储,再转发到下一个接口,直到将分组传到目标地址,再去掉地址信息将其重组为完整报文。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逐段占用通信链路,多个分组数可同时传送。它传输效率高,且保证数据传输有很高可靠性。同时分组排队会造成时延,但比报文交换小,且成本较高。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主要为边缘部分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边缘部分不同终端上的程序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指进行通讯的双方中一方为服务请求方,一方为服务提供方。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远程服务请求,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而服务器只需要被动接受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但需要强大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对等方式是双方均可既为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为服务请求者。 网络核心部分要想网络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起关键作用的是路由器,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使得边缘部分的每一个终端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1、速率:连结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单位为b/s(其中 b 为bit,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比特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 2、带宽:带宽本来指的是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为赫;由于通信的主干线传送的是模拟信号,所以,带宽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 3、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口的数据量,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通过网络 4、时延: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发送时延从主机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生理学B

生理学 B 一、单项选择题 1.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 A.刺激 B.反射 C.反馈 D.兴奋 2.寒冷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局部调节 D. 自身调节 3.心室肌收缩期及舒张早期相当于兴奋性的 A.低常期 B.相对不应期 C.有效不应期 D. 超常期 4.肾上腺素对受体的结合力是 A.都很强 B.对α强,弱 C.对β强,α弱 D.只对α 5.使细胞去极化达阈电位的刺激是 A.阈刺激 B.刺激阈 C.阈下刺激 D.阈强度 6.细胞膜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转运脂溶性物质 B.耗能 C.靠通道协同 D.顺电-化学梯度7.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通称为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跨膜电位 D. 局部电位 8.房室瓣关闭与动脉瓣开放间的时间相当 A.快速射血期 B.射血期 C.室缩期 D. 心室等容收缩期 9.下列哪种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A.刺激迷走神经 B.由卧位转为站立位 C.心率>180次 D. 颈动脉窦内压降低 10.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时,可引起 A.心室后负荷减少 B.心室舒张期延长 C. 心室前负荷增加 D.充盈期缩短 11.血浆pH值主要通过下列哪条途径维持的? A.血液B.消化道C.肾D.皮肤 12.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 A.肺通气量增加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D.肺泡通气量减少 13.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吸气和呼气初B.吸气末和呼气初 C.呼气初和呼气末D.呼气末和吸气末 14.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主要的物质是: A.盐酸B.组织液C.肠致活D.糜蛋白酶 15.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的特点是: A.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胰酶含量很少 B.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胰酶含量也很少 C.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胰酶含量很丰富 D.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胰酶含量很少 16.滤过分数是指: A.肾血流量/ 心输出量B.肾血浆流量/ 肾血流量 C.肾血流量/ 肾血浆流量D.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浆流量

电大社会心理学试题(三次形考作业)

1 “9·11”事件后,美国人面临着进一步恐怖威胁时,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是因为(D.共同外部威胁)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 2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3 “望梅止渴”的成语说的是一种( A.直接暗示)。 4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 C.内化)阶段。 5 ( A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6 ( B.调查法)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7 ( B.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9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10 ( B.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1 ( B.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2 ( C.公平理论)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3 ( C.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14 ( D.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15 ( D.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确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16 (A.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 17 (A.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 (A.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9 (B.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0 (B.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 (B.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2 (B.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