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椑阖第一

椑阖第一

鬼谷子·捭阖(baihe)

作者:佚名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寒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

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睦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有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热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20111021三阴三阳讲稿

各位同修,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汉传经方,真是殊胜的缘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复习三阴三阳理论。 一说到三阴三阳,大家都会想到“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这几个名词谁不知啊,很简单嘛。的确,大道至简,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但如果不能熟悉其来龙去脉,就很容易让脑袋糊涂。如果能理顺其运用关系,就能使思维清晰,运用自如。 一、三阴三阳概念起源 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的真正理论内涵核心。 是阴阳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根本框架模型,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更是指导六纲临床辨证的根本理论。 刘师前不久在YY语音中又特别进行讲解。 三阴三阳,和五行一样,是分类方法,老祖宗不知道从哪来的高智慧,“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掌握了这种方法,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二分法归类,然后再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 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刘师说: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加上中气,就是三才。三才之道,是万物化生最基本的模型,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 三才者,天地人,象阴、阳、中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三才而两之,六位定矣。 孔子在易经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者,三才两之而成。在卦曰爻,象万物之变化。 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刘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比生矣。辨治者,类比之道耳。盖三才两之,则阳有三,阴有三,六纲出也。阳有太阳、阳明、少阳,阴有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阴,天之阴阳也。阳明太阴,地之刚柔也。少阳厥阴,人之贵贱也。此皆万物类象耳。 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六纲辨证理论、六气学说、经络的三阴三阳开合枢定位,都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 二、三阴三阳不同运用 在中医学上,经络、六气、六纲辨证,虽然共用了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分类和理论指导,但是其赋予的理论内涵和概念以及在时序上各不相同,各自有严格的对应标准。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

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文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概括吗?等等此类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或八纲说所能解释清楚。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三阴三阳”指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三阴三阳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这就明确指出了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什么叫“阴阳离合”呢?《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

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导读】2008年7月6日,“上古真人”在上古中医二群里为大家讲授了第一节别开生面的中医基础课。当我们都在嗟叹“西医恐怖,中医失传”的时候,一起听听中医课堂,感悟其中精髓。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课堂记录,谨供大家复习。发扬中国传统中医文化,靠大家齐心协力啊! 引: 同学:老师,广东这段时间下雨特别多,我腿上开始长那些小红点,一开始是小红点然后慢慢变大很痒。晚上开始长,白天就没有了。为什么呢? 天地清宁:湿热所致。 同学:湿热?那应该怎么治啊?医生说我过敏,然后吃了些不知道什么的药,还有皮炎平,吃了就好,不吃就长一个月我都不想治了。现在考试更没有时间出去市里看。 天地清宁:木棉花煲水。 同学A:今晚上六点上古真人讲中医基础? 同学B:你到时上来看看就知道了。 先去预习一下中基。 上古真人:各位好! 同学:真人好!期待您的指点。 同学:真人今天讲什么?大家都在等呢! 上古真人:跟各位讲中医基础问题吧。 同学:好啊!请! 上古真人:先发个图。是摘自汤泰元先生的《中医精髓图解》第7页。 这个图比较形象的说明了中医的五行。 同学: 真人,可否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基础书籍,让我们平时阅读阿。 上古真人:中医基础书籍我想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就可以,配上汤泰元先生的《中医精髓图解》电子书,对中医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 同学:谢谢!真人,都说怒伤肝,是使得肝火更旺,木气更甚,还是使得木气减弱啊。同理,喜伤心,是使得心火更旺还是心火虚弱呢!同学: 真人,上面的那幅图怎么看呢?您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一讲呢!

上古真人:掌握五行,首先要掌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对应肝心肺肾。春夏为木火,属阳,气生、长;秋冬为金水,属阴,气收、藏。参考图可以看出,自然界与人体类似一一对应的这种关系。 同学:那土呢? 同学:土是脾胃。 上古真人:图片中对于五行的象征用自然界的金属,火焰,等来比拟不是很好。还不如去掉。 同学:我找不到长夏。 上古真人:土是长夏, 同学:在四季的最末一个月的后半月么?土主化?是不是因为金属、火焰这些类比太实物了,是五材? 上古真人:脾与时令的关系在《内经》中有独主时与不独主时两种说法,独主时说配应天道,不独主时说配应地道。这个将来再讲,涉及的内容比较深。先把基础知识熟悉了再说。 同学:是阴中之阴,但我想知道长夏对应的四季里面到底在哪几天 上古真人:古人将天道运动中的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间段,称为五行五分法。小言之则为一日。地法天,但天道讲的是时间,地道讲的是方位,所以天道时间之中段,就配应地道的中央一方。地道说采用脾水灌溉四旁的理论,主张不独主时说。其中又分为四分法和八分法两种。能看懂吗? 同学:什么是“独主时”?小言之则为一日。请问真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上古真人:小言之就是可以是一年五分,也可以是一天五分。 同学:一天中的五行怎么分呢? 上古真人:至于长夏所主时间长短,《内经》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长夏与其他四时时间均等,都是主七十二日,如《素问?阴阳类论》所说:“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第二种认为,长夏只主阴历的六月份,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灵枢?五音五味论》说:“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王冰注:“长夏,谓六月也。”《新校正》注:“按全元起云:盖以脾主中,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内经》认为脾主长夏的篇章较多,如《素问》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平人气象论》、《脏气法时论》、《风论》、《宣明五气论》以及《灵枢》的《本神》、《五音五味》等,而长夏在一年之中段,故曰脾主中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同学:请问不同的说法会导致什么结果阿?会不会殊途同归呢? 上古真人:天道有四、五、八、九等数的时间周期。天道的四、八时间周期对应地道的四方、八方,却没有中方,故太极的二分法只属于天道。天道的五、九时间周期对应地道的五方、九方(九州),包括中方在内,故太极三分法既有天道

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 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 “升降出入”与“开阖枢“ 开阖枢升降出入与土枢四象论六经 【开合枢论】 引子;A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是以火为枢机所在: 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 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 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厥阴之阖主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 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阳明之阖主降,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条水道,转入肾。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始终之点,少阳少阴则为阴阳未动根本之位。 B子时统于肾,为少阳所主,用为甲木,丑寅卯乙木升散于辛庚;,辰巳主地气上升,胃腑降而脾脏升,输布火门,统于太阴,合于阳明(以太阳为用)。午时统于心,为少阴所主,用为丁火,未申酉丙火降敛于壬癸;戌亥主天气下降,心包升而三焦降,通调水道,统于太阳,合于厥阴(以太阴为用)。如是则一日之内五行六气脏腑十二经俱能相应于十二时。若以五十分之,则十二时流散无穷矣,何益于用哉 皆少阳主升少阴主降也,火门乃命门也,,,,,, 笔记;【合后天八卦图及左右定太阳太阴上下火水内外定阴阳而悟之】 1、《火之降有表里二途,,,》解译: 一者,上之阳火随内之阴而走之,太阳为开,其由下内而出上表,阴出阳也。太阳表开则其内随厥阴太阴之升同化心包寄于丁火,转枢少阴而动由丙火下降以温壬水,化黑为膀胱为肾,此之谓上而下之; 二者,上之阳火随外之阳而走之,内应少阴枢动而降行,阳明为阖,其左太阳表至右阳明里,承其表阳而阖之于里为阳明,阳明里阖随太阴之开而由阳济阴化为燥,此之谓左而右之。 2、《水之升有内外两道,,》解译; 一者,下之阴水随外之阳而走之,太阴为开,其由上外而下内,阳入阴也。太阴开上承太阳阳明之降同化三焦而寄于壬水,转枢少阳而由癸水上升以清丁

寒山内功七式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 武当太乙门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是于明末由武当一代祖师铁松子引入武当太乙门中,当时寒山派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已濒于绝境。其功法技艺虽然高超,但后继艰辛。祖师遂将这种超世内功融于武当功中,作为新鲜的血液,成为武当铁松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又称为太乙司注十三式,其含意是指其中的每个势子都有阴阳气脉的交注,然而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却是八个式子。按人身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循行,专主修持锻炼的。人身体中的六阴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向阳,面东而施。调督脉一式,只限夜晚向北而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十二正经之循行阴阳六式,加任督各式,每次行功计七个势子,故名寒山七式。然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任督周天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 详列如下: 第一节:掌托日月。开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第二节:卷翅斜飞。开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第三节:展翅冲霄。开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通天彻地。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第五节:手掐太极。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六节:玉鉴杨明。开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第七节:丹凤朝阳。开任脉。 第八节:鹤眠拜斗。开督脉。 二、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功法要领释译 (动作要领作用) 每日行功次序。第一式掌托日月,可按每人行功时间而定,如时间充足可将十二正经的六式配任督一式按早晚各练一遍(共七式练习法)。倘若时间不足,可以将调三阴(手足三阴亦为六阴)三个式子和调任脉一式在晨时练习。即午前为阳而炼阴,午后为阴而炼阳,晚上炼调三阳(手足三阳合为六阳)三个式子和调督脉一式。 前三式调阴经的动功,要联贯一气呵成。动作先以流水行云为标准,继而放慢速度。随着内气的潜行逐渐缓慢,只要感到潜气内动,而外形相随则可,每式练4~6次。中途以神意不断为佳。后三式调阳经的动功。按要领要求站好,当觉得不易坚持就停止。改站第二势,调任督之势也如此。以自然为度不要免强,顺其自然。随着每日练功时间的累积,自然会有切身受益的感受。 从传统学术观点看,祖国的太极易理,把人身的气脉循行,分为纵横演示而名为经络,又有主经,又有毛络、孙络、微络。大大小小每一阴阳的交注为一循环,即为一太极,称作一轮。而人身分为阴阳两大部分。任脉统领人身手三阴、足三阴六部阴经的总汇。督脉总辖人身手三阳、足三阳六部阳经的督营。任督二脉的一阴一阳的循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内气交注,丹经上称为小周天。在十二正经、任督二脉,正常的阴阳交注,内气循行的基础上,自然而导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同时运转。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大周天循行。 人身中周身气脉交注的阴阳平衡过程中,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展示出新的生机平衡。 武当太乙门寒山内功七式是我们的先人历尽千百年切身实践所得到的内功升华。通过特定的姿势活动来调节人身经脉的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精确循行,阴阳气机的交注。随时改善人体与自然宇宙交注的不平衡,随时调节身心活动,用来达到内功精修的主要方法。除去在武技内功上的修持而外,则即使在内景境地的精进层次,是不可多得,没有偏废的行功。古人留传下来的这些精品,即便我们不去作更深的探索体会,但究其保健强身、治病疗疾、

六经气化学说

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六气运行于皮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

经络本质已被证明之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了解了经络的演化顺序之后,如果再比较一下子午流注表,你会发现,经络的循环顺序并非和演化顺序相吻合,这只不过说明了经气的循环顺序与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流注顺序其实是不同层次的。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是经气在一天之中的“当令”情况,而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经气在人体循环一周绝对不用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由于任督二脉自成独立的循环系统(经气流循任督二脉常被道家称为小周天),所以剔除此二经以及天地环境的影响,关于经气的自身循环顺序,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十二正经的循环情况。 道教的祝华英道长在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中记载说: “一、春秋时代的“十二经脉”运行之谜至今未解 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出自于《素问》、《灵枢》。由于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而《灵枢经》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仅只一个侧面而已。贫道认为:若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必须将《灵枢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经脉”的真谛。如果仅凭《灵抠经》中某一章节对“十二经脉”之片面的论述来分析,即形成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例如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主义传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 1、井荣俞经合的出入矛盾 《灵枢·本输篇》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经日:“手之三阴从脚走手”……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人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盾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之道中所“入”呢?此为手三阴经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本输篇》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地为合。”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到头,故人走于“曲池合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其“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又为何所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

12地支掌决图

十二地支掌决图 十二地支是用来描绘月亮的运行周期的。子是孳的意思,是指万物孳萌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系的意思,继萌而系长。寅(读银yin)是移、动的意思,指物芽稍吐,引而生之,移出于地。卯是冒的意思,指万物冒地而出。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读寺si)是起,巳的意思,指万物到此已经毕尽而出了。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末是昧的意思,指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暧昧。申是申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完成。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戍(shu数)是灭的意思,指万物皆衰灭。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而坚核。由此可见,十二地支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关,而月亮的循环往复的周期,同样对万物产生直接影响。 熟读十二地支时,可以把他们分为两半来快速读熟。它们在手上的分布于方位有关,认记时应坐北向南,伸出左手,从无名指的指根起“子”,顺时针走向,至“亥”,周而复始。其分布在掌的四指的外围指节顺时针环步的,如图所示: 掌决图.jpg

二,十二地支方位图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戍丑末四季土。 掌决图.jpg2.jpg 三,六合子丑合土,亥寅合木,卯戍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末合土。 掌决图.jpg2.jpg

四,六冲 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戍相冲,巳亥相冲。 掌决图.jpg2.jpg 五,六害 子末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戍相害。 clip_image002.jpg

六,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末合木局,寅午戍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 水长生在申,帝旺在子,墓于辰 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墓于末 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墓于戍 金长生在巳,帝旺在酉,墓于丑 clip_image002.jpg 七,三合局在地支排列是间隔四位而成局的。 在掌决图记忆,只要记住四个角的五行长生就行了,水长生申,木亥,火寅,金巳。每隔四位的子午卯酉便是帝旺之地,再隔四位的辰戍丑末便是墓了。记忆它们并不太难,记住四时长生之地,用左手拇指顺点现用,很容易掌握。

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伤寒论》“三阴三阳”时空生命模型探源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 六经的来源、六经的实质等问题,在中医学界尚有争议,未成共识。本文仅从文化背景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1. 关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体系直接来源于《素问·热論》。《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实际上最早记载“三阴三阳”名称的文献并不是《黄帝内经》,而是汉初的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只是到了《黄帝内经》足臂“三阴三阳”十二脉才得以完整,那么马王堆帛书和《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又有什么来源呢? 有人进一步认为《内经》的“六经”与《左传》的“六气”有渊源关系。《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这里的“六气”主要指气候现象。《内经》中的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亦指天地自然的气候。虽然《素问》“七篇大论”将六气与三阴三阳结合在一起,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将两者结合为:风合厥阴,暑合少阴,湿合太阴,火合少阳,燥合阳明,寒合太阳,幷以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然而“七篇大论”毕竟在《素问》主体篇章之后,这种结合必然是在三阴三阳的名称以及学说形成之后。因此我们认为“六气”并不是“三阴三阳”的直接来源。 我们认为,“三阴三阳”来源于先秦哲学的“一分为二”(阴阳)思想和“一分为三”(三才)思想,而直接导源于《易经》的六爻卦和《易传》的六子卦。殷商时期的“阴阳”文字已经初显阴阳思想的端倪,西周末期以阴阳解释地震等自然现象(见《国语·周语上》),更标志着阴阳学说的成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分为三”思想开始出现。如《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出了“三生万物”的观点。汉初《淮南子·天文训》解释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道家“三生万物”的说法体现了“一分为三”的思想。 而成书于西周前期的《易经》的六爻卦结构无疑是比老子更早的阴阳六分思想的体现。《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均有六爻组成,呈现六位结构。六十四卦中,除乾坤两卦外,每一卦都有阳爻和阴爻,从而形成阴阳交错的布局。其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明确提出"三才"和“三男三女”概念。《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画而成卦。”《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认为宇宙由天地人三才构成,同时说明了一阴一阳分化为三阴三阳的过程。《易传》作者在分析六十四卦时,采用了上下卦爻位分析法,将一个六爻卦看成两个三爻卦。三爻卦由初中上三爻构成,表示天地人三才;六爻卦的六爻两两一组,也可以分为三种象,其中下两爻为一组,中两爻为一组,上两爻为一组,也表示天地人三才。可见《周易》的卦爻包含着“一分为三”的思想。同时,八卦中的三爻和六十四卦的六爻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各爻从下到上包含着初中末的时间意义和下中上的空间意义,

五运六气推算

五运六气的推算、应用简介 五运六气包括五个方面:司天, 客气,中运,主气, 在泉。 一、干支 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代表是三阴三阳。 二、中运(五运) 中运是《黄帝内经》的作者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运用天干及五行相联系所表示的一种年运变化。 天干代表五运是: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示不及。如今年(2006年)是丙戌年,天干为丙,丙辛化水丙属阳干。故今年的年运(中运)是水运太过。 三、司天、在泉 地支代表六气主要是表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特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作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 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 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司天的确是根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确定的即:

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很容易的推算出来了,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如今年(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因此今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四、主气 主气是指每年分六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也就是不管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次序是: 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之后是一阳(少阳)、之后再接三阴(太阴)、之后再接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时间区域是:从每年大寒节开始至小寒节终,每一气主四个节令。 初之气,为一阴(厥阴风木),从1月21日至3月21日; 二之气,为二阴(少阴君火),从3月21日至5月21日; 三之气,为一阳(少阳相火),从5月21日至7月22日; 四之气,为三阴(太阴湿土)从7月22日至9月22日; 五之气,为二阳(阳明燥金)从9月22日至11月22日; 六之气,为三阳(太阳寒水)从11月22日至次年1月21日终。 五、客气 客气是一个相对于主气的概念。主气虽分六步,三阴三阳而周一年。但每步气所主的间区都是恒定的,年年如此。因此它是常住之气。常住之气在于刻划这个周期内阶段性恒定的气运变化。 每个阶段内既然有一个恒定性的气,就必然有一个变动的气,这个变动的气就是客气。这个变动的客气是由司天、在泉决定的。 客气的推算有两条原则: (1)客气的排列是以三阴三阳的次第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阴后接阳,阳后接阴,所以说如环无端。 (2)每年的第三个客气或者说第三步客气,始终都与司天相同。每年的第六个客气或者说终之客

“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 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 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 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 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 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 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 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 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 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 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治”、“死”的条文就有8条之多,远较太阴和厥阴病深重,其证候性质能以“表阴”

五行养生操练习要领以及功效

五行养生操练习要领以及功效 五行养生操共分为五个动作,分别是:一,舒展心胸开经络,通心宣肺;二,螺旋托按天地宽,疏肝健脾;三,双手攀足固肾腰,补肾固精;四,旋转代,脉熨五脏,平调五脏;五,敲振九穴通经络,通经排浊。 动作要领及功效: 一、舒展心胸开经络,通心宣肺。 抬手时吸气,落下时呼气。本动作通过呼吸的调整于动作的配合,使我们的内心好像花朵开放一样,打开,舒展。本动作可以开胸宣肺,使浮躁烦闷的心态 变得平静祥和,自然而然的产生空气清新,世界美好的感觉。对对肺系疾病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同时,下降时两臂相平,双肩放松,中指上翘,略停片刻。 这时会感觉手臂内侧正中手厥阴心包经发热,可以打通心脉。对于心脏病,心绞痛,心慌,心律失常等心系疾病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二、螺旋托按天地宽,疏肝健脾。 本动作通过双手的上托下按,调理脾胃之气。同时,两手三阴经与体侧的肝胆经撑开,疏肝利胆。对于肝胆疾病和脾胃疾病有良好的调理保健功效。通过拧身螺旋运动,将脊柱,脏腑进行整体性张弛松懈,对应人体的任督二脉进行顺向刺激。同时,拧住身体时,保持身体的中正,不偏不倚。其内在心法在于依从百会到会阴这条人体的中脉为中轴,全身进行协调性旋转,锻炼了百脉之王----中脉。长此锻炼,使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气血流通通畅。可以有效的预防各种肿瘤癌症。 三、双手攀足固肾腰,补肾固精。 本动作来源于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通过前屈后伸,刺激了人体脊柱,腰椎,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命门穴,肾俞学, 并对肾脏起到了牵引按摩作用,肾脏受到牵引按摩增强了生化肾精肾 气的功能。“腰为肾之府,肾生髓主骨”,肾气,肾精的增强能温养腰 部,本法可使腰部受温养。其所处经络和穴位能畅通。双手从腰部往 下一直摩熨到足跟,环足一周后,沿足三阴经上行,加上呼吸吐纳和 意念引气作用的结合,进一步刺激了该摩熨路线的足太阳膀胱经和足 少阴肾经。该动作在形,气,神三者的结合下,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对于腰腿痛,肾病,精虚,遗精,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均有良 好的保健功效。 四、旋转带脉熨五脏,平调五脏。 带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 阳二桥脉均受带脉约束。本动作以双手和缓按摩带脉,温养与带脉相 关的下焦肝肾,可以达到固精、强肾、养肝、壮阳。由于带脉总束全 身诸脉,本动作可以平调五脏五脏,起到滋润内脏的功效。对于宫寒, 腰冷,尿频,气虚,乏力等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五、敲振九穴通经络,通经排浊。 通过一次敲打全身的九个穴位,膻中、内关、外关、神阙、环跳、足

从厥阴病欲解时探讨乌梅丸证治特点

四论著四 四学术探讨四 从 厥阴病欲解时 探讨乌梅丸证治特点 史锁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角度对‘伤寒论“中 厥阴之为病 进行阐释,根据‘伤寒论“ 厥阴病欲解时 探讨乌梅丸的使用特点三认为厥阴乃阴尽阳生之时,如果阴尽或阳生不能正常转化,则会产生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问题,进而导致 厥阴之为病 三如果病证的发作时间符合 厥阴病欲解时 ,可选用乌梅丸进行治疗三 关键词:三阴三阳开阖枢;厥阴病欲解时;乌梅丸 中图号:R222.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482(2019)02012103 D O I:10.14148/j.i s s n.1672 0482.2019.0121 引文格式:史锁芳.从 厥阴病欲解时 探讨乌梅丸证治特点[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2):121 123.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W u m e i P i l l i nT r e a t m e n t B a s e do n t h eR e c o v e r y o fD i s e a s e f r o mJ u e y i n S H IS u o f a n g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N a n j i n g21002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 J u e y i nd i s e a s e i n T r e a t i s e o nC o l d D i s e a s e s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 t h r e e y i nt h r e e y a n g a n dk a i h e s h u t h e o r y i n T h eY e l l o wE m p e r o r's I n n e rC l a s s i c a n d p r o b e s i n t o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W u m e i p i l l w h e n t r e a t i n g t h e J u e y i nd i s e a s e I t i s b e l i e v e d t h a t J u e y i n i s t h e t i m ew h e nY i n i s r u n n i n g o u tw h i l eY a n g i s a b o u t t o r i s e I fY i n i s e x h a u s t e d o r Y a n g c a n n o t b e t r a n s f o r m e dn o r m a l l y t h e p r o b l e mo f i n c o n g r u i t y b e t w e e nY i n a n dY a n g w i l l a r i s e w h i c hw i l l l e a d t o t h e J u-e y i nd i s e a s e I f t h e o n s e t t i m e o f ad i s e a s e a c c o r d sw i t h t h e J u e y i n W u m e i p i l l c a nb eu s e d f o r t r e a t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t h r e e y i n t h r e e y a n g a n dk a i h e s h u t h e o r y r e c o v e r y o f d i s e a s e f r o mJ u e y i n W u m e i p i l l 乌梅丸是仲景方中的一首经典名方,主治蛔厥,又主久痢三‘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方书及现在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列为杀虫剂或驱虫剂范畴三事实上,清代以来,诸多医家都对此种观点提出过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多种疾病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二外二妇二儿各科杂病[1]三检索1958-2009年中国知网上关于乌梅丸类方主治病证的文献,达200多篇,运用其治疗疾病 的案例达300多例,涉及中医病名58种,西医病名75种三而至2010年后,该方的运用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学界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和‘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重视和研究,该方的运用范围变得更为广泛三 笔者在顾植山教授的指引和启发下,近六七年来对该方运用颇广,受益良多三并且随着临床案例的不断积累,越发感觉该方不仅仅是治疗蛔厥或腹泻那么简单,随着实践和思考的不断深入,对该方的适应范围和应用指征有更深的体会,现分享如下,以飨读者三 1厥阴之为病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四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乌梅丸主之 [2],又有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 [2]三‘金匮要略四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亦有相关记载: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三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三 [3] 综合以上经典原文,可知该方的落脚点是 厥阴 121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3月第35卷第2期 J N a n j i n g U n i vT r a d i tC h i n M e dV o l.35N o.2M a r.2019 收稿日期:2019 01 25 基金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课题(Y19015) 通信作者:史锁芳,男,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二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E m a i l:j s s s f2006@126.c o 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