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2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2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2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2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楚辞体:

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

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

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⑷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现代诗歌的分类

1、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⑴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⑵抒情诗: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⑴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⑵自由诗:

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⑶散文诗: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麻烦详细举例并论述,谢谢。 linda911010 |浏览604 次 2011-05-09 20:43 2011-05-09 22:46最佳答案 按照探索唐诗历史的要求,似乎诗圣杜甫的是最合适的,谁让他的诗号称“诗史"呢,如果是要从整体全貌上来论,可能可以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诗派来分析。建议去看《唐之韵》这套视频,很全面。如果懒得看,下面是我按照视频脉络大概总结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

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虽然我个人感觉,能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呃,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天天忧国忧民。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大历诗人,这批比较惨,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代表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乎也无缘得见了。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此时的诗人们,对生活迷茫而矛盾,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 第五,韩孟诗派。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孟郊我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 摘要: 唐代的文坛绚丽多彩,百花争艳。除诗歌、传奇、变文、词之外,散文也异常发达。特别到了中唐贞元、元和期间,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掀起之后,散文更是盛况空前。它的题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广泛了,举凡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可以运用散文这种形式。作家作品方面,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兼擅诗文,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元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越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散文作品,数量也蔚然可观,如韩愈的散文现存约三百多篇,柳宗元的散文现存约四百多篇。晚唐小品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的喜爱和称赞。 关键字: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唐末小品文。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散文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他的贡献在于:不但恢复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和历史地位,而且大大扩大了散文的功用,使这种原来主要用于著述的文体,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思想、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语文工具,从而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广阔天地。同时,由于他十分重视文学特征的表现和文学手段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文学散文,提高了散文的审美品格,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的散文有300多篇,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论说文、杂文、记叙文、抒情文四类: 论说文鲜明体现了他文以“明道”的主张,集中阐发了他关于儒道的基本思想,《师说》批评了士大夫耻于求师、轻视学习的不良风气。这类文章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论证雄辩有力,纵横开合,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杂文主要揭露官场中的丑恶和官僚制度的腐朽,讽刺各级官僚尸位素餐,批评士大夫的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1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唐代文学地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地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地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地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地诗歌 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地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地顶峰.唐诗地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地繁荣,首先最直接地,当然是表现为数量地丰富.唐诗地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地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地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地《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地一个记录().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地.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地唐代,作品地传播主要靠手抄地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地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地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地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地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地《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地《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地《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地诗歌地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但在

不到三百年地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地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地奇观. 、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地是它 地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地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地成就,不仅 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地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地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地 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地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 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地诗人,但是他地这一首题为《春怨》地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 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地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地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地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地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 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地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地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地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 唐人诗歌艺术地精湛. 、体裁全面古典诗歌地体裁是多样地,常见地有五、七、杂言、 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地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先秦两汉 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二、屈原《离骚》我国最早的一首(抒情)长诗,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1、这是屈原前半生心理痛苦的郁结,一种深广的忧愤,一出雄壮的悲剧。全诗通过述怀,上下求索而不改其志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再现了他前半生不懈地追求理想而历尽坎坷的心理历程。 2、取兴作比构成象征,以香草美人和恶禽臭物构成两大肯定和否定的意象系统。 三、东汉文人《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四、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魏晋南北朝 一、时代背景:

这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三国鼎立——司马炎建立西晋,八王之乱,十六国分裂——东晋——宋齐梁陈。佛道盛行,门阀制度等 二、代表作家作品:三曹: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东临碣石)(其四神龟虽寿);曹植(陈思王)《白马篇》《七步诗》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三、东晋陶渊明 1、作家生平:田园诗人之(鼻祖),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人称之(五柳先生)。 2、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大混战、大分裂时代,北方鲜卑的拓拔氏统一北中国,南方东晋偏安江左,过着腐化的生活,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陶出身低微,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生活所迫而出仕,因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思想及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影响而选择了归隐,躬耕田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慰藉,保全自己清高的品格。 3、作家个性:(“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 4、作品风格:(平淡自然)

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那什么是诗歌呢?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漫长,几千年中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面貌,我们大致把中国诗歌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这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先秦诗歌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大约有三千以上,但现存只有五百余首。 1、上古歌谣 古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产生在生产力极低、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是先民们的集体口头创造。它起源于劳动,是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劳动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先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发音器官的发展,这种由节奏的呼喊逐渐变成有意义的语言,这样,富有韵调和节奏感的诗歌便产生了。 据记载,最早的上古歌谣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古老的猎歌。前两句是说先民砍断竹子,再把竹子绑在一起做成弓箭;后两句是指将土块用弓箭弹出击中猎物。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它们制造工具和射猎的过程,描绘并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洋溢着先民学会制造工具以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歌谣又经过传说的黄帝时代、尧舜禹时代以及夏商时代,进一步得到发展,作品数量多了,艺术水平也提高了。 2、《诗经》的产生 周代,不但涌现了大量的歌谣,还产生编定了诗歌的集大成者——《诗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及汉乐府诗。 2、了解《诗经》和《楚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弹歌》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2、(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3、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4.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1)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2)《九歌》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 (3)《天问》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

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陶渊明,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张华而外,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刘琨和郭璞。其中潘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

唐代诗歌发展史

唐代诗歌发展史 --我的古代文学作业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的影响下,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一直到后来的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后来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开元、天宝年 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

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山 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与前朝相比,山水田园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以丰富的内容、题材,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盛唐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杜甫的诗则是反映社会真实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河。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特色,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除此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荡。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诗歌的发展史

我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

中华茶历史——唐朝篇

中华茶历史——唐朝篇 中华茶历史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唐之前在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之后,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饮茶人群甚为广泛,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饮茶器具完善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

规定。 ▲唐代鎏金天马流云纹银茶碾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4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 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

高考复习——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学案

高考复习——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学案 古典诗文 2012-06-06 0539 5d56b7b40102dxng 高考复习——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学案 先秦两汉 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二、屈原《离骚》我国最早的一首(抒情)长诗,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1、这是屈原前半生心理痛苦的郁结,一种深广的忧愤,一出雄壮的悲剧。全诗通过述怀,上下求索而不改其志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再现了他前半生不懈地追求理想而历尽坎坷的心理历程。 2、取兴作比构成象征,以香草美人和恶禽臭物构成两大肯定和否定的意象系统。 三、东汉文人《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四、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魏晋南北朝 一、时代背景 这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三国鼎立——司马炎建立西晋,八王之乱,十六国分裂——东晋——宋齐梁陈。佛道盛行,门阀制度等

二、代表作家作品三曹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东临碣石)(其四神龟虽寿);曹植(陈思王)《白马篇》《七步诗》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三、东晋陶渊明 1、作家生平田园诗人之(鼻祖),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人称之(五柳先生)。 2、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大混战、大分裂时代,北方鲜卑的拓拔氏统一北中国,南方东晋偏安江左,过着腐化的生活,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陶出身低微,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生活所迫而出仕,因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思想及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影响而选择了归隐,躬耕田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慰藉,保全自己清高的品格。 3、作家个性(“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 4、作品风格(平淡自然) 具体体现陶渊明的田园诗主题表现他(归田)的乐趣,表现他离开(污浊的官场)回归(大自然怀抱)以后无限欣慰的心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归园田居》5首和《饮酒》20首。 (1)平淡。表现在用平淡无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表现平常的田园风光。如“春秋多佳日”、“今日天气佳”之类明白如话,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等,这些只是(白描),朴素的叙述,给人平淡无奇而清新自然的感觉。 (2)平淡中有深味,平淡中有奇趣。这是陶诗的内蕴特征。 味与趣表现有真淳的感情美,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清新的自然美,从融注深情的景物描写中表现出来。(如“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5、代表作品及解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ài)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