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315535.html,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张燕平

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4年第11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发现外资具有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分布集中和资金来源于特定地区等方面的特点,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主要通过影响资本的形成,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地区聚集效应等途径来实现。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如外资流入下降,转移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科技研发依赖外资企业,造成国内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制定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特征;影响机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为3487亿美元,2000年为40715亿美元,而到2013年已达118721亿美元,增速达33倍,2011年全球FDI流入金额为152442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外资的流入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总量从1990年1871832亿元,2000年增长至9800045亿元,2013年则达56613018亿元,其中FDI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外资活跃度下降,中国吸引外资也有所放缓,2013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为22773家,同比下降863%,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深化,作为对外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也在全球寻求最优资源配置,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优势,各级政府竞相出台的优惠政策也对国外资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下降,资源优势已不再明显,而中国也遭遇到环境恶化,能源衰竭等诸多问题的挑战,政府开始调整过于优惠的外资政策。为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增长增添动力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特征以及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发挥外资的作用提供政策依据。

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

1、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由东部的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城市先行开放,这些地区享受了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上也集中进入这些区域,造成FDI分布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异比较大。2012年中国各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统

计显示,东部地区达7641%,而中西部地区仅分别为767%和819%。地区不平衡已经严重影

响到经济健康发展,为此国家鼓励资本向中西部倾斜,外商直接投资逐步进入中西部地区,相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国际投资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1、国际投资如何分类 投资的类型划分 1。按照地域划分: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 2。按照性质划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广义的国际投资和狭义的国际投资(前者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后者专指间接投资) 2、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宏观经济形式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 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之间如此,一国之内同样如此。200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欣欣向荣,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屡创佳绩;与此同时,西欧大陆国家宏观经济疲软,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也萎靡不振,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汇率是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3]。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某些结构性因素也有利于他们吸收国际直接投资。首先是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不仅是在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地点,而且越来越多地是在选择接近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人口众多且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更能够得到外资的青睐。其次,放松管制、监管体制改革都可以激励投资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中对消费品、汽车等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市场导向型的投资,同时,由于人民币长期预期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都带动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 第三,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其中尤以中国入世和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影响最为重大。

贸易自由化趋势或者说贸易壁垒的减少,都为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大好机会和条件。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少,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国资本到中国投资的兴趣。

近十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近十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渗入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协调策略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是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GDP指数逐年攀高,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来华投资。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决定了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储备资产的增减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实际吸收的FDI存量已突破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FDI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本表为2000—2011 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根据近十年《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整体所得。

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4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152家,同比增长8.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到2011年四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逾1445.38亿美元,已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2011年1-3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96.87亿美元)、台湾省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步伐显著加快。中国已成为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先国家。但是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分布上以及各区域内的行业分布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内地表现出的地区差异性,既反映了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性考虑,又显现出外商对中国各区域环境特征和优势资源的选择性利用。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及投资的区位选择行为,对了解中国各区域的经济特征与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以及如何改善劣势地区条件以便更好的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趋势;区位;影响因素 一、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外商首先选择要投资的国家,然后再具体确定国内建厂地区和厂址。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研究实际上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别选择;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内区位选择。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已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入地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但迄今为止,还并未形成统一的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近期,在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中占主流的仍是邓宁(Dunning)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区位理论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要进行国际投资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

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互补性研究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互补性研究论文 [摘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转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手段。然而学术上对其研究要么局限于直接投资的研究,要么局限于间接投资的研究,而对从两者关系的角度研究的则未见也。本文分析了二者的互补性,发现两者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出二者并举的政策建议。 [关健词]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互补性 对外投资是指资本突破国家界限在国外的投资,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投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权,可以把对外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与对外间接投资(FPI)。前者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后者主要是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本文所指直接投资是指外商在华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而把股票投资和对外借款及其他外商投资作为外商间接投资。 学术上关于FDI的论著主要集中在解释成因和讨论影响两个方面。早期的FDI理论主要从微观或宏观层面出发,重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原因。微观层面如海默(1960)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理论,雷蒙德·维农(1966)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和卡逊(1976)等建立在科斯定理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以及约翰·邓宁(1977)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折衷理论(OLI);宏观层面如日本小岛清(1978)的比较优势理论。近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即国家层面)上,主要讨论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提出政策建议,多为实证研究。 FPI的理论主要是证券投资理论,大都从微观层面即从投资者层面论述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如上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60年代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及70年代史提夫·罗斯的“资本资产套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等。近期也开始有宏观即国家层面的论述。如有学者(于永达,2000)在分析FPI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应力主FPI的健康发育、有序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中外合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各方出资折算成一定的出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在吸收外资中占有相当比重。 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外商独资 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外资企业法的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应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条件,即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 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它是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虽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合作开发比较以上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小。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应用文-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1.地区结构失衡。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东部地区,新批企业数量、 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均超过80%;中部和西部所占的比例很低,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例均不超过9%.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失衡。 2.产业结构失衡。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于其他产业的比重较低。截至200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二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3%、60.87%,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三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15%、37.31%,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一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85%、1.82%.这说明,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起到重要作用。 3.存在重复引进现象,且未能有效地消化、吸收。在我国以合资方式引进的外资中,属于硬件技术的成套设备进口占了绝大部分,技术许可和技术咨询服务等软件技术引进的合同数量及金额较少,中方企业对外方存在技术依赖。 4.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有偷逃避税问题。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存在避税问题,其最常见的避税方式是 定价,手法主要有:在企业建立初期,对进口成套设备高定价,可多提折旧尽早收回投资,若是合资企业,又可增加其在合资企业中所占份额,以后可多分利润;企业投入运营后,高价从境外关联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再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低价销售给境外关联公司,然后由境外关联公司将产品以正常价格销售给无关联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当国外所得税税率低于我国时,上述转让定价的运用使跨国企业整体税负降低。在合资企业中,还存在着逆向避税的现象,即境外税负高于我国时,合资企业仍向境外转移利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外商可独占转移出去的利润,而不用与中方合资者按比例分配。外商投资企业还存在滥用优惠的问题,它们通常实施“金蝉脱壳”之计,即在享受完优惠后,将原企业资金撤走,再在异地投资另成立一家外商投资企业,重新享受优惠。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偷税问题。 1.未能正确认识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中的作用。有些地方政府高估税收优惠的作用,以为税收优惠越多,吸引外资越多,在中央统一规定的优惠之外乱开口子。这样做的危害是:(1)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给外商留下一种投资 不好的印象。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现在越权减税,将来有可能越权增税,吓跑了一部分欲来投资的外商。(2)各地方政府在税收优惠上恶性竞争,造成地区间的不均衡。(3)造成我国税收流失。 2.税收优惠政策有不妥之处。(1)地区优惠明显。在优先 东部的政策指导下,针对东部地区设计了很多税收优惠。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划出部分区域为经济特区,规定凡在经济特区内投资开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投资于什么行业,均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纳税。(2)产业优惠不明显。我国税法规定,如外商投资于生产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可享受“免二减三”的待遇,但未对生产性企业再作进一步的区分。即使其投资于一般制造业,仍可享受此项优惠。很显然,有些不该享受优惠的行业也享受了优惠。另一方面,有些行业优惠不足,比如我国对投资于能源、交通的外资企业给予“免五减五”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但由于这些行业所需资金多,投资回收期长,优惠对外商缺乏吸引力。从实际执行效果看,这些行业吸引外资的效果不理想。(3)税收优惠方式太过初级、简单。税收优惠方式有多种,如减免税、投资抵扣、提取投资准备金、加速折旧、亏损结转等,但我国所选用的仅有减免税、亏损结转等形式。 3. 税收政策欠透明。当前我国税收执法过程中依据的有法律、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这些资料纳税人都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但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通知、答复、说明,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摘要:自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7%, 毋庸置疑,外商直接投资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1 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 亿美元,连续21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令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然后分别从外资国别结构、行业结构、投资方式结构、地区分布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最后对各阶段我国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做了一个概括和总结。 关键字:外商直接投资;FDI;发展历程;特征 上世纪70 年代末的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紧接着,1979 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里程碑。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外资的规模从小到大、进而蓬勃发展。在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所使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外资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外商直接投资(FDI)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 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1]。 我国利用外资30 年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利用外资东道国的前列。自1993

(完整word版)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大致是相同的,简单的说都是指为了取得和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获得利润和其他利益为目的的投资。 根据OECD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其中的“持久利益”是指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长期的关系,并且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影响。OECD还建议直接投资企业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企业或无限企业,其中外国投资企业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票权,或在无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国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在197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为:“本草案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营所有制企业,不论这类企业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行,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该企业中的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通常情况,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同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体,也不是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之间的国家间投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商”,既包括外国投资者,又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个称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我国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作开发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类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当然现在有五种形式,但由于习惯在我国的统计中仍然沿用“三资企业”这个名称来代表外资企业。另外,由于政治的因素,在统计中为了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之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了便于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在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根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的一项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广泛的正面外部性,可以为东道主国提供资本,扩大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产生广泛的新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促进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和流动,同时还会产生放大效应,促使系列产业和企业的跨国私人投资。国际折衷理论也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将其优势与东道主国本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本国有利,但同时会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厚的资本、管理技能、销售技巧、研发能力、组织形式及企业文化等,不管企业是自愿或是非自愿。

杭州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杭州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杭州作为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FDI对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贡献自然比较大。杭州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就现状来看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我们有必要对其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作进一步的评价,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以便提高其对FDI的利用效益。 杭州在浙江省各市利用外资的资金一直名列前茅。2009年杭州招商引资四大指标全面完成。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54家,合同利用外资69.65亿美元,时间利用外资40.14亿美元,分别增长11.835和21.25%.在长三角城市中,利用外资总额跃居第三位,仅次上海、苏州。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来源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港台地区。自发达国家的比较少。近年来该种情况有有好转。在2009年的统计中显示,其他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中其他地区占12.53%。相比往年有所上涨。香港依旧是最主要的来源,实际利用外资为65.92%,超过半数。 由于早期国家对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有则会较为严格的限制,杭州市早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几乎基本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占9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的不断开放,对于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限制的放宽,自2003年开始,杭州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领域开始拓宽,投资产业开始向机械、电子、环保、建材等方面拓展,这些项目已占投资项目的72%.到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占全部资金的16.47%。制造业位列第三,占全部外资的13.65%。 对于如何更好的吸引外资依旧是杭州面临的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这些因素又会有多大的影响程度。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探索这些问题,有利于总结杭州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吸引外资成为各

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2009-04-09 11:29:19) 鲁月峰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麦克杜格尔(Macdugall,1960)较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后经肯普(M.C.Kemp)等人对其分析的发展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福利。麦克杜格尔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有海默(Hymer1960)等人的垄断优势论,哈佛大学教授维弄(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P.J.Buckley)等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等等。在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这三种约束都将阻碍经济发展。实质上双缺口模型是在新古 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得出的,而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来研究外国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将经济增长率对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对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各种实证分析中,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否定态度。其中,V.N.Balasubramanyam 和M.Salisu利用46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学者Husian和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不包括中国)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如Raghuram G.Rajan,Eduardo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从内生技术进步层面来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理论入手,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运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分析考察了中国将外商投资存量作为产生外溢效果的知识载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终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干中学;知识外溢;技术进步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认为,知识已超越资本和劳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本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因为资本和劳动,而首先在于“知识差距”。而外商直接投资又是知识、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载体,是知识外溢、干中学和规模经济等多种效应的集中体现,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提高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事实的理解与思考,运用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模型,实际测算并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Arrow)在1962年发表的《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中提出,在生产过程中边干边学积累的经验也是一种要素投入。阿罗用生产经验作为要素投入则旨在说明:只要生产继续,生产经验可以无限增长,资本收益就不会消失,这样经济的无限发展就会得到物质保障。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Romer,1986)继承了阿罗的研究思想,用技术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把知识作为一个要素引入模型,提出技术变革或创新是知识积累的产物,知识积累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动力。其模型基本结论是: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率,投资又会导致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增加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在这种正反馈中,经济系统中出现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因此,一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增长,不断增加资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充分的。罗默的贡献在于从知识天生具有的“外部溢出性”来说明为什么以知识作为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会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他认为一国知识存量越大,各专业知识之间交流与沟通越便利;而新知识、新技术出现越快,知识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先发国家所以形成“先发优势”,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而后发国家可以从先发国家先进技术“外部扩散”中获取巨大收益,从而形成“后发优势”。干中学和知识外溢观念的引入为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内生增长理论的主流。巴格瓦迪(bhagwati,1978)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内总资本的一部分对本国经济总量有重要影响。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在质量上区别于国内资本,它比国内资本有更高的效率,隐含更多的技术。正因为如此,外商直接投资被公认为发展中国家知识和技术增长的主要源泉。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传递生产知识和管理技术,使得其具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形式的利用外资的显著特点,外部性或外溢效果也被认为是外商直接投资给东道国带来的主要好处。然而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经济增长的很小部分。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初始人力资本差异造成的。发展中国家R&D投资受发达国家的外部效果限制,因为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非技术密集型产品。差异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消除。发达国家通过R&D,不断创新并积累知识与技术,不断应用并扩散知识与技术,已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获得了先发优势和先发利益;而发达国家的新知识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外,外资企业技术禀赋的优越性,可以迫使本国企业投资于学习和创新,以保持其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反过来,本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又迫使外资企业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隐含的技能和技术提高了本国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力,加速了经济增长。[!--empirenews.page--] 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应该承认外商直接投资是带来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然而,其潜能的发挥需要一个合适的经济环境。发达国家积累的技术知识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笔可供利用的巨大资源。然而,除非发展中国家自己有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包括资本引进、技术消化和管理适应等因素),否则,它们不可能利用这笔财富。因此,缺乏合适的环境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①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着产业、行业、区域结构失衡,核心技术含量不高,FDI 利润汇回给国际收支带来潜在风险等新问题。因此,要提高我国利用FDI 的质量和效果,需调整和改进利用外资的政策,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新的引资途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规范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失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8-04 收稿日期:2010-03-24作者简介:毕海霞,女,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海霞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005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FDI )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2009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6%。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40.24亿美元, 同比增长4.86%。中国连续17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吸引外资年均增长 20%,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多,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综合经济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 问题 (一)产业分布极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在各产业的分布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突出表现为:2009年,我国在外商投资中流入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实际使用金额达到 500.7亿美元, 所占比重高达55.6%;第三产业次之,实际使用金额为385.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2.8%;第一产业最少,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 比重最小。 ① 这种投资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出偏高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行业分布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均衡,在各行业内部的不均衡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外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中,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投资比较多,而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明显偏少;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沉淀的资金给经济走出低谷带来困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 我国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金额的比重约为56%,2000年以来, 该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2004年超过70%, 比1997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在2005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 但2005~2009年间仍然达到50%以上。2009年, 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 51.95%。 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2009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制造业是我国较成熟的行业,而外商对该行业的大规模投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我国新兴行业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我国行业结构的失衡。而且,这种投资结构也容易使外商借此转移过时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抑制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可见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 低水平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过高,2009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 同比增长25.88%,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实际投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梳理了FDI质量的文献,归纳并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FDI质量的评价体系及FDI在东道国利用质量的“门槛”效应问题,以期对进一步研究FDI质量的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FDI 质量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在开放型经济体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利用外资是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投资均呈现出新的趋势,对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而言,如何在新常态下应对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将是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研究如何提升FDI质量势必要先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FDI质量问题的研究视角、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结论,以期得到更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FDI质量是引进和利用FDI时对用资方要求的满足程度(朱晓菁、韩福荣,2007),FDI质量应包含FDI的本身质量和东道国FDI的利用质量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且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和“门槛”效应。文章即以FDI质量的评价体系和“门槛”效应为主线进行梳理和

述评。 一、FDI质量评价体系 (一)国外学者对FDI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Kumar(2002,2005)较为系统地构建了FDI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的具体测度方法,Kumar认为FDI项目本身的新知识、新技术、更优的管理水平及其在东道国经济中扩散范围影响着东道国的经济发展,FDI的应用质量也因东道国的影响因素不同而差别较大。Buckley(2004)从FDI的项目规模、产业结构及关联和区域分布等方面考察了中国FDI 利用质量,认为中国利用FDI的质量不高。Kumar和Buckley 对FDI质量评价体系中忽略或简化了FDI本身的引进质量因素,而更测重于对FDI在东道国的利用质量评价,这种评价FDI质量的结果必会有一定的偏差,对东道国进行招商引资时的可借鉴性较低。 (二)国内学者对FDI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FDI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可分为三类,对FDI本身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FDI应用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对FDI本身质量和应用质量两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1 国内学者关于FDI本身质量评价主要围绕FDI的规模、结构、区域分布及安全四项指标构建FDI的宏观评价体系和引进FDI的技术进步、企业经营效益两项指标构建FDI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