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

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

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
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光敏色素的概述 (1)

1.1光敏色素的发现 (1)

1.2光敏色素的分布 (2)

2 光敏色素的主要反应方式 (2)

3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 (3)

3.1光敏色素对细胞生长的调节 (3)

3.2光敏色素与光周期 (4)

4 研究展望 (5)

参考文献: (5)

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

摘要:综述了20世纪20年代光敏色素被发现以来的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主要包括:从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阐述了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光敏色素的三种主要的反应方式,尤其是光敏色素的主要分子基因PhyA和PhyB在反应方式上的区别;虽然迄今为止人们极少研究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在苜蓿秋眠中的作用,但对此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光敏色素;光受体;光周期;生理功能

Abstract: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surveys and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phytochrome since 1920s it was discovered, including as follows:It expatiate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phytochromes a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evel; Phytochrome has three main reaction modes,especially distinguishing on reaction modes of molecular genes PhyA and PhyB of phytochrome; Although people have hardly studied effects on alfalfa fall dormancy of phytochrome and plant hormone so far,this paper brought forward prospects of research at this aspect.

Key words:Phytochrome; Photoreceptors; Photoperio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引言

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为了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光强、光质、光向和光周期并对其变化做出响应,形成了光受体系统。目前已知至少存在三种光受体:光敏色素(phytochrome),接收红光和远红光信号;隐花色素(cryptochrome)和向光素(phototropin),感受蓝光和近紫外光区域的光;UVB受体(UVB receptor),感受紫外光B 区域的光。而光敏色素的发现是植物光形态建成研究的里程碑。

1光敏色素的概述

1.1光敏色素的发现

1920年植物生理学家Garner和Allardt[1]发现了光周期现象,即有的植物(例如大豆晚熟品种)能感受每天日照的时间长短来调节其开花的早晚。Flint和McAlister(1937)进一步发现的红光能促进莴苣种子萌发,而远红光抑制其萌发。Hendricks等对大豆叶片行了暗诱导期的单色光的中实验断,结果发现也是RL的中断抑制开花诱导效应最

强,而FR则无效,并且能够逆转RL的效应(Parker等,1949)。于是,Borthwick等提出了植物中存在一种吸收红光或远红光而可逆地控制植物发育的色素的假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取得了直接的实验证据,说明了玉米黄化苗中确实存在着这种“幻觉中的色素”。1959年Butler等[2]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成功地检测到对黄化玉米幼芽(Zea mays) 和黄化芜菁(Brassica rapa) 或其蛋白提取液照射红光(RL)后,在RL 区的吸收减少,远红光(FR)区的吸收增加;而照射FR后在RL区的吸收增加,在FR 区的吸收减少。这种吸收差异的光谱变化,可以反复发生多次。次年4月,植物学家Harry Borthwick和物理化学家Sterling Hendricks把这种吸收红光或远红光可逆转换的色素命名为光敏色素(phytochrome)。经过几年的研究证明,光敏色素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作为主要的光受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调节种子的萌发到幼苗胚芽鞘、中胚轴生长、幼叶的展开,或下胚轴生长、弯钩伸直、两片子叶的张开和扩张;从叶片表面气孔的形成和活动到幼茎维管束的分化、表皮毛的形成;从植株地上部分发育形态到根的生长和根冠的调节;从叶绿体的发育到光合活性的调控;从贮藏淀粉、脂肪的分解到硝酸盐的还原活化、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从光周期控制发芽分化到叶片等器官衰老的调节,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光敏色素的作用。光敏色素的发现在植物科学,尤其是在植物的发育生物学研究中是一个重大发现。

1.2 光敏色素的分布

光敏色素存在于从藻类到被子植物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中,并且分布于各种器官组织中,在植物分生组织和幼嫩器官,如胚芽鞘、芽尖、幼叶、根尖和节间分生区中含量较高。光敏色素主要存在于质膜、线粒体、质体和细胞质中。通常黄化苗中光敏色素含量比绿色组织中高出50~100倍。

2 光敏色素的主要反应方式

光敏色素是一类光接受器的蛋白家族,而且这些蛋白是由不同的基因来编码的。光敏色素有两种可通过光逆转的形式,即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而且,在体内最先合成的是红光吸收型(Pr),然后再转化成远红光吸收型(Pfr)。一般认为,Pfr是光敏色素的活化形式。

光敏色素有3种主要反应方式[12],即极低辐照度反应(VLFR),低辐照度反应(LFR)和高辐照度反应(HIR) 。

极低辐照度反应(Very-1ow-fluence-response,VLFR)。此种反应是由光敏色素钝化态Pr吸收10-4 ~10-1u mol/(m2·s) 红光或远红光诱发的,估计只有0.01 %的

Pr向活化态Pfr转化。介导这种反应的一般认为是PhyA,而且PhyA对短暂的红光或远红光的吸收是VLFR的主要模式。

低辐照度反应(Low-fluence-response,LFR) 。短时间的红光可诱导一个反应,这反应还可被红光之后立刻照射的远红光所充分逆转,这是经典的光敏色素的诱导可逆反应,反应所需红光能量为1~l000u mol/(m2·s) 。Phy B诱导的休眠种子,在10~l000u mol/(m2·s )的R下萌发,但却被辐照度相近的FR所阻止。而且,PhyB的作用光谱与1952年Borthwick报道的R/FR对莴苣种子萌发可逆效应的光谱很相似。这都说明,PhyB是负责R/FR可逆的LFR的主要光受体[13]。

高辐照度反应(High-irradiance-response,HIR)。光照越强或光照时间越长则反应越大。对黄化苗最有效的光是720nm周围的远红光和400~500nm的蓝光,对绿色组织红光也同样有效。这种反应没有可逆现象,也不遵守光照和时间的互惠定律。这种反应的光受体主要是PhyA。大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光敏色素其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研究表明,PhyA主要调节VLFR和HIR,而PhYB则调节LFR,拟南芥的突变体和番茄的突变体由于缺少PhyA,在FR下就不能引起下胚轴生长和子叶伸展。单子叶植物中的PhyA的过量表达,会扩大植物对持续的FR反应的敏感性(Casal et al,1996)。转基因烟草中PhyA的过量表达,也会加强对持续红光的反应( McCormac et al,1993 )。但是,这种反应是VLFR,而不是HIR,因为在持续FR下,PhyA介导的反应不能进行,这表明HIR反应的出现[14]。

3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

以前对光敏色素生理功能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生理方面,如茎的伸长、叶的扩展、种子萌发、光周期诱导、小叶的偏下性运动等。近些年来,由于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定点突变技术在光敏色素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越来越从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来阐述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

3.1光敏色素对细胞生长的调节

研究发现,光对植物的下胚轴生长有抑制作用,但不同的植物其作用的光谱有差异[3]。对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燕麦等,短暂的红光(RL)能抑制其下胚轴的生长,远红光(FR)有逆转作用,其反应是低辐照度反应(LFR);而对双子叶植物,需要的是连续的FR,即光敏色素介导的高辐照度反应(HIR)。Elzenga等[4]用豌豆的叶表皮细胞进行研究,发现生色团突变株Pcd2和PhyB突变株,其叶子在红光下的大小明显小于白光下的大小,而且他还发现,叶子的减小不是细胞分裂受抑制的结果,而是由于细

胞伸长受到抑制。

Quail等发现,黄花幼苗的抑制主要是PhyA介导的FR-HIR反应,而在已转绿的植物茎的生长抑制中是由PhyB介导的RL-HIR反应。最近,Bertram[5] 对西红柿再生芽的获得进行了研究,发现再生芽至少是由PhyB,和PhyA两种光敏色素所调节,而且,PhyB是从下胚轴各个位置诱导再生芽,而PhyA却没有从下胚轴的中间和基部诱导再生芽。Bossen在研究RL诱导绿豆原生质体膨大过程中,发现Pfr会引起G 蛋白、Ca2 +、CAM、PKC、cAMP酶的活化,说明这些分子都参与了信号传导。但是,光敏色素对细胞生长的调控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同一种光敏色素分子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中对细胞生长的调控可能是不同的,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2光敏色素与光周期

光周期现象1920年被发现,但直到1959年光敏色素被发现以后,人们才真正从内部生理和分子水平来解释植物的光周期现象。而且,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光周期不仅能影响到植物的开花,而且还能影响到色素的形成、叶子的脱落、种子的休眠等一系列生理过程,童哲[6]曾证明光敏色素通过光周期参与调节光敏稻的雄性器官发育,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光周期调节育性其信号传递至少分为4个步骤[7]:(1)光周期的差异由叶片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接受,光敏色素在不同的细胞部位诱导了许多平行的生理生化反应,其中大多数可能和调节育性无关,只有诸如叶绿体等个别的发育过程受光周期调节,又和育性转换有关。(2)叶绿体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叶绿体的许多蛋白,包括光合作用中参与光反应的几个蛋白质和暗反应的许多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受光敏色素的调节。(3)叶片产生的内源激素可能是调节育性的化学信使。GA3和IAA 是从叶片送往幼穗的激素,因此对幼穗形成的薄弱环节产生了重要影响。(4)从叶片得来的光周期化学信使在花药内有多个作用位点。IAA亏缺可能在花药发生、发育全过程中的各个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Devlin等利用突变技术,发现拟南芥的PhyE 缺失突变体的开花时间提前,而且,它也减弱了PhyA、PhyB幼苗对远红光的反应[8]。Kretsch[9]等发现,PhyB的1个亚中心是高度保守的,这个亚中心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交换,这个突变株表现出对持续红光的敏感性,在短日照条件下,其表型发生了改变。而最近Childs的研究也说明,PhyB基因中由于1个碱基的缺失而导致PhyB功能的丧失,引起植物对光周期的敏感性降低。拟南芥的光敏色素生色团突变体hYl 和hY2在长日和短日条件下其开花都比野生型提前。最近的研究表明,拟南芥的PhyB 突变体其开花提早,PhyD能通过控制开花时间来控制植物的避阴反应[10]。在植物的

光周期反应中,至少涉及到LFR和HIR两种类型的光敏色素作用[11]。而且,一般性的结论是:PhyA与长日植物(LDP)诱导的光周期有关,它是感受延长光照信号所必需的。而PhyB与短日植物(SDP)诱导光周期有关。最近,王伟等在光敏核不育水稻中的研究说明,PhyA在暗期中的显著增加可能是诱导育性转变的光周期反应所必需的。苜蓿为长日植物,迄今为止尚未见人研究光敏色素与苜蓿秋眠性的关系,苜蓿的秋眠性是对低温和短日照的综合反应,既然短日照影响秋眠,说明秋眠的调控存在着光周期效应。而光敏色素可能通过光周期实现对秋眠的调控。

4 研究展望

在较早的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研究基础上,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途径对光敏色素作用机理的认识已有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还需了解光敏色素通过光质异构化启动光调节区域功能,引发信号转导的细节;第二,受光敏色素调控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还不明确,亟待借助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这一领域的工作深化:第三,除有花植物拟南芥外,还需加强藻类、蕨类和裸子植物中相关模式植物光敏色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分析和分子进化研究。这些工作将丰富我们对光敏色素所调控的信号转导途径和网络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Garner W W, Allard H A. Effect of relativ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 and other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in plants[J].Agric. Res,1920,18:553~606.

[2] Butler W L, Norris K H, Siegelman H W, Hendricks S B. Detection,assay, and

preliminary purification of the pigment controlling photoresponsive development of plant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50,45:1703~1708.

[3] Quail P H, Boylan M T, Parks B M, et al. Phytochromes:Photosensory percept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J]. Science, 1995,2(68):675~680.

[4] Sharrock R A, Lissemore J L, Quail P H.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

Cucurbita phytochrome DNA clone, identification of conserved features by comparision with Avena phytochrome[J].Gene,1986,47:287.

[5] Bertram L, Lercari B. Phytochrome A and Phytochrome B control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ence for shoot regeneration in tomato hypocotyls[J].Plant Cell.2000,19(6):604~

609.

[6] Tong Z, Wang T, Xu Y. Evidence for involvement of phytochrome regulation in

male-sterlity of Oryza sativa L.Photochem Photobiol[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90,52:161~164.

[7]童哲.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育生物学研究评述[J].植物学报1998,40(3):187~199.

[8] Debvin P F, Patel S R, Whitelam G C. Phytochrome E influences internode elongation

and following time in Arabidopsis[J].Plant Cell,1998,10(9):1479~1487.

[9] Kretsch T, Poppe C, Schafer E. A new tipe of mutation in the plant photoreceptor

phytochrome B causes loss of photoreversibility and an extremely enhanced light sensitivility[J]. Plant Journal,2000,22(3): 177~186.

[10] Elzenga J T M, Staal M, Prins H B A. Red light induced acidification by pea leaf

epidermal cells is regulated by more than one phytochrome[J].Phyton Annals Rei Botanicae,2000,40(3):35~44.

[11] Smith H.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within the phytochrome family[J].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1995,46:289~315.

[12] Casal J J. Mode of action of phytochrome[J]. Joum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1998,49(319): 127~138.

[13] Alba R, Kel menson P M, Cordonnier-Pratt M M, et al. The phytochrome gene family

in tomato and the rapi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of this family in angiosperm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0,17(3):362~373.

[14] 童哲,赵玉锦,王台,等.植物的光受体和光控发育研究[J].植物学报,2000,

42(2):111~115.

焦糖色素生产及应用的进展

ScienceandTechnologyofFoodIndustry 焦糖色素生产及应用的进展 张国瑛,顾正彪*,洪雁 (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036)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焦糖色素发展的现状、分类、生产方法、理化 性质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焦糖色素制备中的反应机制、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 关键词:焦糖色素,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应用 Abstract:Anoverviewonthecurrentsituation,classification, manufacturemethods,propertiesandapplicationofcaramelcolorispresented.Thetwomaintypesofbrowningreactionoccurringduringtheprocessaremaillardreactionandcaramellization. Keywords:caramelcolor;maillardreaction;caramellization; application中图分类号:TS2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306(2007)04-0232-05 收稿日期:2006-09-18*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张国瑛(198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碳水化合物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02EFN213200236)。 焦糖色素(caramelcolor)是一种浓黑褐色粘稠物质,可溶于水,不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明显的焦香味,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调味品、饮料等行业。 194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发布了有关焦 糖色素的规定[1]。 由于4-甲基咪唑的毒性问题使焦糖色素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和实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1,2]均认为,焦糖色素作为食用色素是安全的,但对4-甲基咪唑作了限量的规定。 国外焦糖色素的生产历史悠久,美国1863年就首次商业化生产[3]。我国20世纪70年代河南等地就有以红薯为原料生产焦糖的小作坊式[4,5]工厂,生产设备极其落后,产品色率极低。80年代后期,重庆引进美国威廉生公司的生产技术,大大地推动了我国焦糖色素工业的发展。90年代中期,以恒泰、 红双喜为龙头的焦糖色素生产企业相继形成,主要产品为氨法焦糖。2001年我国根据焦糖色素工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又制定了GB8817-2001标准。 2焦糖色素的生产 2.1生产原理 焦糖色素为非单一的化合物(约100种不同的化合物)[8],是多种糖脱水缩合的混合物,反应机理非常复杂。色素生成主要是下述3种化学反应。 2.1.1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9~ 12] 美拉德反应是食品中的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在加热时产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多数学者认为美拉德反应大体分为初、中、后期3个阶段: 2.1.1.1初期阶段初级Maillard反应不引起褐变,其 中关键步骤是Amadori重排产物。反应式如下: 2.1.1.2中期阶段Amadori重排产物在1,2位置烯 醇化并消去C3上的羟基,加H2O生成3-脱氧已糖酮,然后脱水生成2-糠醛类风味成分。反应式如下页: 2.1.1.3后期阶段3,4-二脱氧葡萄糖醛酮、3-脱氧 葡萄糖醛酮经甲基糠醛等与氨基化合物作用,以缩 合与聚合反应生成类黑色素。反应如下: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专题论述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缪少霞1,王鹏1,徐渊金1,孙健2,3,* ,李昌宝2,李丽2 (1.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3.广西 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 摘 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兼具营养和药理作用,目前已逐渐替代人工合成色素。结合近 年来的研究,从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分类、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取与纯化方法、分析鉴定及筛选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关键词:植物源;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理论基础 Review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 Sources MIAO Shao-xia 1,WANG Peng 1,XU Yuan-jin 1,SUN Jian 2,3,*,LI Chang-bao 2,LI Li 2 (1.Jiande Supervision Testing Center of Quality and Metrology,Jiande 311600,Zhejiang,China;2.Institute of Agro-food Science &Technology,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a;3.Guangxi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Laboratory,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 a ) Abstract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 exhibit inartificial color in appearance.They are safe for our health,and some of them possess 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benefits.Therefore,at present,the natural plant pigments have gradually substituted for artificial on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history,category,property and utilization,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This review would b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plant sources;edible pigments;development;uti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桂科攻10100009-2)作者简介:缪少霞(1981—),女(汉),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食品检测。 *通信作者:孙健(1978—),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研究。 天然食用色素直接从天然资源(如动植物组织、微生物)中获取,使用较多的是植物性色素。天然植物性色素能使食品形成一定颜色,刺激人们的视觉,从而增进食欲,现已广泛应用于饮料、酒类、调味品、糖果、 医药等行业生产中。1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概况 人类很早即已使用天然色素为食品着色,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栀子黄、 茜草红、蓼蓝等用于着色的记载[1]。植物源天然色素具有营养价值丰富、色调柔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有些还具一定的药理作用(如降压、利胆、 补肝和益肾等)[2] ,但其色素不稳定,着色能力较差。相 反,人工合成色素稳定性好、着色力强、色彩鲜艳,并且生产成本较低,在食品中被迅速推广使用。随着苏丹红事件的爆发,大多数化学合成色素具有的致泻性、慢性毒性和潜在的致癌性等危害陆续被报道,这些危害主要是由于砷、铅、铜、苯酚、苯胺和硫酸盐等有毒物质残留所致[3]。20世纪中期,全世界大概有100多种化学合成色素,现只剩60多种;日本曾批准使用27种化学合成色素,现已减少到9种;美国当时允许使用35种,现仅有7种;此外,挪威等一些国家已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色素。其他国家,如印度、挪威、瑞典、芬兰、法国、丹麦等已禁止使用偶氮类合成色素[4]。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包括胭脂红、苋菜红、新红、赤鲜红(樱桃红)、诱惑红、日落黄、柠檬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5]。 截至2005年,世界上允许使用50多种食用天然 食品研究与开发 F 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年7月第33卷第7期 211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

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09年第4期12月出版 食品工程 F00DENGINEERING 3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Researchadvancesofapplicationanddetectionmethodsof ediblepigmentsinfoods 王惠琴1≯郑大威啦‘(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1二程学院,北京100124) 林太凤1’2钟儒刚1.2 :(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撼监督检验站,北京100124) WangHui-qin‘≯ZhengDa—weil.2HnTai—fen912ZhongRu—gan91工l(CollegeofLifeScienceandBioengineering,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ualitySupervisionandInspectionStationofBeveragesandFoodAdditivesofBeijing,Beijing100124,China) 摘要介绍了食用合成色素、天然替代色素和天然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概况,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以及未来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色素;应用;检测方法;发展趋势 AbstractApplicationofnaturalediblepigmentsandsyntheticediblepigmentsinfoodsanddetectionmethodsofthesynthetic pigmentsinfoodswereintroduced.Inaddition,thedevelopingtrendsofediblepigmentsinfu-turewerediscussed. Keywordsediblepigments;application;detectionmethods;developingtrends 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刺激人们的食欲,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广泛用于医药卫生、日用化工产品、化妆品和印染工业等的着色。食用色素虽然用量甚微,但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却非常大。 食用色素按其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来区分,主要有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花色苷类、甜菜色素类、单宁、焦糖色素等。 通常把食用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王惠琴,女,1976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9-09—23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其中大多数实用天然色素是植物色素如胡萝b索、叶绿素、姜黄等;动物色素有虫胶色素等;微生物色素有核黄素、红曲色素等。食用天然色素不仅安全性较好,而且许多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食用合成色素也称为食用合成染料,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因此,食用合成色素多为含有R—N=N—R’键、苯环或氧杂蒽结构化合物,他们对人体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或者产生有害作用。 1食用色素的应用概况 1981年以前,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共只有14种,到2004年,在GB2760—1996(包括增补品种)中我国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计61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批准允许生产和使用的食品色素共65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产、销售和应用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规模。近年来,我国的食用色素的总产量大约为10000t/a,其中,合成色素约1000t/a。天然色素约9000t/a。天然色素中焦糖色素占80%以上,其余为植物提取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等。 1.1合成色素 全世界20世纪50年代约有100多种化学合成 万方数据

森林冠层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森林冠层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李德志1 臧润国2 (1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 林冠是森林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和最活跃的界面层,同时,它本身又承载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主体部分。森林冠层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而促进了有关林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于林冠结构与光能截获以及群落干物质积累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对于森林冠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以及冠层内各营养级之间相互关系动态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考察森林冠层的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及其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林冠 功能 机制 格局 结构 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rest Canopy, as well as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Li Dezhi1 Zang Runguo2 (1D epar tment o f Env ir onmental Science,East China No rma l U niv ersity,Sha ng hai200062; 2R esear ch Inst itute of F or est Ecolog y,Env ir onment and P r otectio n,Chinese Academy o f Fo restr y,Beijing100091) Abstract Fo rest canopy is regarded as a m ost direct and active interface betw een the for est and its outer env ironment.At the meantime,it also contains the m ain part of the forest biodiv ersity.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 r studying forest canopy hav e progr essed g reatly in the recent years,w hich prom oted the r esearches on the forest canopy structur e and function.T hese re-searches deepened the reco gn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 est canopy,light capture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 n within the co mmunity,and also,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cycle,energy flo w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rrelations am ong the trophic levels w ithin the canopy.The studies on the fo rest canop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 ell as their temporal spatial changes are the bases fo r deep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process and mechanism o f w hole forest ecosystem. Key words:canopy,function,m echanism,pattern,structur e 1 引言 植物的冠型是植物用以适应环境和提高整体光合效能所采取的一种生态对策。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或生长在不同类型生境中的植物,其冠型结构特征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例如,生长在开阔地的树木一般倾向于形成扩散型的多层冠型结构(叶片散布于冠层的内外);而生长在庇荫环境中的树木则倾向于形成单一而连续的冠层(叶片多集中于冠层的外部)[21]。传统的植物形态学研究侧重于对植被冠层进行定性描述,并主要以单株植物为研究对象。随着现代测量技术手段的发展,在植物群体冠型结构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森林是地球表面上生物量最为庞大的植被类型,同时,森林冠层的生物多样性也构成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部分,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光合活性的叶层系统也基本囊括其间[25]。因此,林冠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也有利于合理培育和经营森林群落。 林冠的研究典型地包括4个组织层次,即器官(叶、茎、枝)、植株、林分和群落[40]。林冠生物学是森林科学中的一个新兴学科,它包括固着的和运动的生物的研究,以及它们与生态群落相联系的过程[29,30]。 有关森林冠层的生态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并且最初基本上是以描述性的研究为主。随着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问世,生态学家们终于能够采用更加便捷、有效和数量化的方法进行林冠方面的研 第17卷 第3期2004年6月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Vol.17 No.3 J un.2004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生态学重点学科、华东师范大学211工程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370245)的资助。收稿日期:2004-02-20

纺织品染色用微生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第38卷一第1期2017年1月 纺一织一学一报JournalofTextileResearchVol.38,No.1Jan.,2017 DOI:10 13475/j.fzxb.20160203706纺织品染色用微生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任燕飞1,2,巩继贤1,2,张健飞1,2,李一政1,2,李秋瑾1,2,李辉芹1,2 (1.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天津一300387;2.天津工业大学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一300387)摘一要一为实现环保染色,以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生物色素的研究为基础,总结了可应用于纺织品染色的微生物色素三按照染料的三原色(红色二黄色二蓝色)进行分类,叙述了微生物色素的菌种来源二色素结构及性质,重点分析了它们对纺织品的染色性能及染色效果三结果表明:微生物色素可较好地实现对纺织品染色,部分主要色牢度满足服用要求,但染色织物的日晒牢度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微生物色素应用于纺织品染色需要重点加强对培养基的廉价化二色素提取的高效化和优质菌株的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三 关键词一微生物色素;纺织品;染色;天然染料 中图分类号:TS193 6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Researchprogressofmicrobialpigmentsusedintextiledyeing RENYanfei1,2,GONGJixian1,2,ZHANGJianfei1,2,LIZheng1,2,LIQiujin1,2,LIHuiqin1,2 (1.SchoolofTextiles,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Tianjin一300387,China;2.KeyLaboratoryforAdvancedTextileComposites,MinistryofEducation,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Tianjin一300387,China)Abstract一Inordertoachieveenvironmentalprotectiondyeing,microbialpigmentsusedastextiledyestuffweresummarizedbasedonrecentresearchesathomeandabroad.Thesourcesofmicroorganisms,pigmentproperties,especiallydyeingpropertiesandeffectswereintroducedaccordingtothreeprimarycolors(red,yellowandblue).Theresultsshowedthatmicrobialpigmentscoulddyetextileswithrelativelygoodeffects,andsomemaincolorfastnesscouldsatisfytherequirementofwearability.However,poorsunlightfastnesshadbecomeaburningproblem.Thispaperpointedoutthatmoreworkshouldbedoneontheculturemedium?sdeflationaryforce,highefficiencyofpigmentextractionandscreeningofhighqualitystrains.Keywords一microbialpigment;textile;dyeing;naturaldye 收稿日期:2016-02-08一一一修回日期:2016-08-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0719,51403152,51473122);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研究计划项目 (15JCYBJC18000);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项目(YR2012014);生态纺织(江南大 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LET1101) 作者简介:任燕飞(1989 ),男,博士生三研究方向为生物质染料用于纺织品染色三张健飞,通信作者,E?mail:zhangjianfei1960@ 126.com三一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化学合成色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当一部分色素对人体的致癌性和其他毒 害作用日益显现三用于纺织品染色的染料同样存在 安全性二健康性二环保性等方面的问题三纺织工业每 年生产和使用大量染料二颜料和染料前体,几乎都是 人工合成色素与染料,且生产二加工以及染色废液的 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1]三随着人们对色素质量二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天然色素以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2-4]三其中微生物色素的生产具有不受季节二气候和地域限制,生产周期短,条件易于控制,产量大, 种类丰富等优点,被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同时保护 了环境和生态平衡,解决了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可万方数据

天然色素及其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生物技术 天然色素及其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摘要:天然色素比合成色素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少,是食品,化妆品工业所青 睐的染色剂。 关键词:色素;有机溶剂萃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色素提取 1 前言 色素的食品中添加必不可少的要素,各种色彩鲜艳的色素,一方面可以提高食欲,另一方面能提高商品价值。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两种,目前食品中的大部分色素仍然是通过人工合成的。近几年来,苏丹红、孔雀绿等合成色素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合成色素的安全性疑虑。随着现在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发现,大部分人工合成色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严重的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而天然色素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种类繁多[1]。因此发展天然色素是食用色素的必然趋势。 2 色素研究现状 天然色素主要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的原料主要是甜菜红、姜黄素、红花黄素、叶黄素、叶绿素铜钠、辣椒红色素、高粱红色素和玉米黄色素等[2]。近年来,随着对天然色素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所利用的原材料也更加丰富。如朱彩燕[3]以常见的中药材决明子为原料,成功分离纯化大黄素,适用于大量制备高纯度的大黄素以及含量测定。周岩[4]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红花红色素,研究了红花红色素的分离纯化条件,并且对红花红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孙明奇[5]利用柑橘果皮为原料提取类胡萝卜素,并且采用超声波和机械搅拌辅助,优化了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9.3h,选定提取转速为2400r/min,提取料液比为1:80,获得提取率为82.1%。唐琳[6]以迎春花为原料提取黄色素,确定了色素提取条件,分析了该黄色素组分。朱洪梅[7]以玉米糁为原料提取黄色素优化了黄色素提取条件,并研究了玉米黄色素抗氧化活性。赵丹青等[8]利用向日葵花瓣提取黄色素,并研究了该色素的稳定性。蔡璇[9]等以四季桂为原料提取类胡萝卜素色素。但从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存在两个缺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林业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补助项目 合同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手机: 传真号码: 电子信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制 二〇一九年

填写说明: 1.各项内容应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如有不实,责任自负。文字表达,须准确严谨。每项空格不够,可另续页。 2.各款项标题字体为“标准3号黑体”字;正文字体为“标准4号宋体”字,纸的规格为A3纸双面复印,中缝装订。 3.合同签约各方中的负责人签字(章)及单位公章,不得用复印件,否则无效。 4.一式4份报送。

一、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 1. 重点实验室简介; 2. 主要业务范围; 3. 规划布局及发展目标。 二、年度工作计划及预期成果 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运行能力、科普宣传、示范服务等方面的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 三、考核指标 1.科研成果(可具体说明)。 2.正常运行大中型仪器?台套,公共仪器设备共享度达到90%以上,设备利用率70%以上,设备性能完好率80%以上。 3.完成评估报告、咨询报告或相关工作及研究报告1份. 4.培训技术人员?人次。 5.其他考核指标。 四、经费支出内容及标准 包括用于维持正常的观测(监测)与实验、数据采集与加工处理,仪器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运行与维护,部分耗材、软件的购置,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等的支出预算,并注明核算标准。 五、组织保障 依托单位在人、财、物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六、经费支出预算明细 单位:万元(保留两位小数)

七、经费预算说明: 1. 设备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购置或试制小型(5万元以下)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修缮保养,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2. 材料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共性原材料、辅助材料、通用软件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3.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4.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油等燃料消耗费用等。 5. 差旅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开展野外科学实验(试验)、科学数据采集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 会议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由学术委员会批准召开的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7. 信息交流费:是指围绕平台开放运行,开展多种宣传需要支付的印刷出版、图书文献资料购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8. 专家咨询费:是指围绕平台建设运行、验收评估等,支付给临时聘请专家的咨询费用。咨询费的开支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9. 劳务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支付给平台工作人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10. 开放课题费:是指面向非平台固定人员设置的、围绕平台主攻方面设置的研究费用。

微生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天然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相比有无毒、安全性高、色泽自然鲜艳、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理功能等优越性, 日益受到重视和青睐。而利用微生物资源生产天然色素, 克服以动植物为原料生产天然色素的诸多缺点, 并且易于工业化。因此, 采用微生物生产天然色素将逐渐成为天然色素来源的主流。本文介绍了几种微生物色素以及他们的提取和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色素;色素种类,应用 19 世纪中期以前, 人们应用比较粗制的天然色素作为主要的色素。1856 年, Perkins 等首次合成了苯胺紫,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 合成色素迅速取代了天然色素在食品中的地位。但随着毒理学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合成色素不仅无任何营养价值, 而且污染大, 毒副作用严重。因此, 开发更为安全高效的色素生产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微生物能产生种类繁多的天然色素, 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色素不受资源、环境和空间的限制, 是一种有效的天然色素生产途径。国内外对微生物天然色素的生产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主要集中于高产菌株的选育、培养条件的优化和产物的提取等方面。由于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色素存在所得色素价格较低、提纯工艺复杂及成本高等不足, 因此, 从分子水平阐释色素生物合成途径, 分离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改变微生物色素的组成和含量, 构建色素高产工程菌将是未来微生物色素生产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概述了微生物色素的生物合成和遗传工程的研究进展, 为微生物色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参考。 微生物色素是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一般是在菌体生长后期开始合成,其合成过程可能是在培养基中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菌体的生长过程受到限制时被启动的。一般是菌体生长繁殖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菌体失去合成这种物质的能力后照常生长。 1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天然色素的主要提取方法有有机溶剂提取法,碱提取法,超临界CO 萃取法, 2 微波萃取法等。以下是几种常见提取方法的简单介绍。 1.1有机溶剂提取法 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微生物色素提取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石油醚等。相对而言,有机溶剂提取法萃取剂便宜,设备简单,操作步骤简单易行,提取率较高,但用其提取的某些产品的质量较差,纯度较低,有异味或溶剂残留,影响产品的应用范围。 1.1碱提法 碱提法主要是应用了碱对多种生物物质的影响作用。其提取效率虽不如有机溶剂提取率高,但从经济角度和安全性考虑仍有应用价值。由于碱提法加工过程需消耗大量酸碱,且废液较难回收,因此近几年来对碱提法的研究报道也较少。 1.2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

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光敏色素的概述 (1) 1.1光敏色素的发现 (1) 1.2光敏色素的分布 (2) 2 光敏色素的主要反应方式 (2) 3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 (3) 3.1光敏色素对细胞生长的调节 (3) 3.2光敏色素与光周期 (4) 4 研究展望 (5) 参考文献: (5)

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 摘要:综述了20世纪20年代光敏色素被发现以来的光敏色素研究概况及进展。主要包括:从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阐述了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光敏色素的三种主要的反应方式,尤其是光敏色素的主要分子基因PhyA和PhyB在反应方式上的区别;虽然迄今为止人们极少研究光敏色素和植物激素在苜蓿秋眠中的作用,但对此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光敏色素;光受体;光周期;生理功能 Abstract: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surveys and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phytochrome since 1920s it was discovered, including as follows:It expatiate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phytochromes a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evel; Phytochrome has three main reaction modes,especially distinguishing on reaction modes of molecular genes PhyA and PhyB of phytochrome; Although people have hardly studied effects on alfalfa fall dormancy of phytochrome and plant hormone so far,this paper brought forward prospects of research at this aspect. Key words:Phytochrome; Photoreceptors; Photoperio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引言 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为了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光强、光质、光向和光周期并对其变化做出响应,形成了光受体系统。目前已知至少存在三种光受体:光敏色素(phytochrome),接收红光和远红光信号;隐花色素(cryptochrome)和向光素(phototropin),感受蓝光和近紫外光区域的光;UVB受体(UVB receptor),感受紫外光B 区域的光。而光敏色素的发现是植物光形态建成研究的里程碑。 1光敏色素的概述 1.1光敏色素的发现 1920年植物生理学家Garner和Allardt[1]发现了光周期现象,即有的植物(例如大豆晚熟品种)能感受每天日照的时间长短来调节其开花的早晚。Flint和McAlister(1937)进一步发现的红光能促进莴苣种子萌发,而远红光抑制其萌发。Hendricks等对大豆叶片行了暗诱导期的单色光的中实验断,结果发现也是RL的中断抑制开花诱导效应最

植物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介绍了植物食用色素的分类,提取方法,纯化技术,色素的改性,分析了植物食用天然色素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色素是为食品着色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等行业.作为食品的三要素(色,香,味)之一的颜色可使食品颜色更接近新鲜食品的颜色和自然色,对提高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人们使用原始型天然色素(植物,动物为原料)对食品着色.自从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发明了第一个合成有机色素苯胺紫以后,食品着色开始进入使用合成色素的时代.由于合成色素色泽鲜艳,性质稳定,成本低廉,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取代了天然色素,在其全盛时期,食用合成色素的品种超过90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多数合成色素被证明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而对人体有害,甚至有致癌,致畸作用,因此食用合成色素的使用不断降温,其使用范围和用量受到限制,目前仍在使用的合成色素13本有10种,英国有16种,我国只有8种,有的国家如丹麦,挪威则已完全禁止使用.天然食用色素,安全可靠,且种类繁多,不少品种兼有营养和药理作用,因此,天然色素更受人们欢迎而重新获得发展. 英文摘要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pigments, extraction metho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pigment, analyzed the modification of natural pigments edible pla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od pigment is for food. Use a shading food additive, is widely used in food, cosmetic, pharmaceutical, etc. As food of three elements (color, fragrance, taste), one of the color can make food color more close to the fresh food color and natural color, to improve food habits and stimulate appetite is importa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developed, people use the natural pigment (plants, animals, as raw materials) in food colouring. 关键字:植物食用食用色素 当前,天然色素的开发与应用发展很快.日本在这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早在1975年,其天然色素的使用量已超过合成色素.现在,有45家公司生产食用天然色素,品种达30个之多,其中大量使用的有20多个品种,生产原料大都从我国进口.美国在1976年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量已达4544 t,为合成色素用量的5倍.目前,国际上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已达50多个品种.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已由过去的30多个品种限制到8个品种,即:苋菜红,胭脂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赤鲜红.其中,前5种都属于偶氮型化合物,据有关研究认为,这类化合物在人体内代谢生成的β萘胺和α- 氨基–1 - 萘酚,都是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所以,我国对这些食用合成色素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范围和用量的限制,从而使天然色素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国内食用天然色素专利,论文进行系统检索表明,近10年来国内食用天然色素的研究开发十分活跃.据统计,其报道有100余篇,其中专利,论文各占一半,品种已达20多个.天然色素按原料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和矿物色素.我国在天然色素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中最多的是植物天然色素,因此,本文重点对植物色素的种类,提取技术,分离方法,色素的改性,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作一简介. 1 植物色素的分类 1.1 按色素的化学结构式分类 各种天然色素主要成分虽有不同,但可据化学结构式归为几类: 类胡萝卜素类:如栀子黄色素,辣椒色素,胡萝卜色类等; 花色甙类:如玉米色素,葡萄色素,玫瑰茄色素等; 查尔酮类:如红花黄(红)色素,菊花黄色素等; 黄酮类:如高粱色素,甘草色素,可可色素等; 醌类:如胭脂虫色素,虫胶色素,茜草色素,紫草根色素; 叶琳类:如叶绿素等;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关心以及全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 在中共××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所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 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我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下大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

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谋求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谐建设新突破,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林业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二、科研推广工作 (一)思茅林产业发展共用科技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万元,主要通过配套设备和检验手段,建立和完善我市林木种苗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收集、选优、分子标记鉴定等方法,选育思茅松、西南桦良种家系;建立良种资源冷藏保存库;制定××市思茅松、西南桦营养袋苗木检验标准,该项目于4月通过验收。 (二)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运用云南省林科院和××市林科所共同承担的省攻关课题“思茅松、西南桦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

研究”的成果,于到2011年在××市营造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示范林600亩;举办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培训班四期,针对我市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自主经营林地面积扩大的现状,培训林农急需的思茅松采种母树选择及种子收集、思茅松壮苗培育和思茅松造林密度控制等技术,系统培训林农200人次。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思茅松示范林600亩的育苗、整地和造林工作,现场培训林农50人次。 (三)墨江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项目 该项目以我所为技术支撑,围绕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林业科技的迫切需求,选择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和组装配套,通过在墨江县建立10个科技示范村、100户示范户、 1000亩科技示范林,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加速林业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项目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