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 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 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绪论 1石油地质学 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沥青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 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 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 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 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 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第二章油气显 1油气显示 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气苗 气苗是天然气的地面露头。 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全)

1.概念 沉积岩;母岩;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风化壳;牵引流;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表生作用;准同生作用;碎屑岩;重矿物;杂基;原杂基;正杂基;假杂基;胶结物;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成分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圆度及划分;碎屑颗粒的分选;结构成熟度;沉积构造;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波痕;冲刷面;包卷层理;结核;生物遗迹;生物扰动构造、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泥晶;亮晶;鲕粒;内碎屑;藻粒,球粒,生物格架;缝合线构造;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海滩岩;蒸发岩;泥炭化作用(或腐殖煤);腐泥化作用(或腐泥煤);含煤岩系(煤系);油页岩;沉积相、相模式、沃尔索相率;沉积体系;冲积扇;河道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浪基面;潮坪;泻湖;等深流;碳酸盐补偿深度; /*重力流;湖底扇;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陆表海、陆缘海、碳酸盐台地、生物礁。 2. 简述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类型;常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何按风化作用由难到易的顺序给下列矿物排队:橄榄石、辉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和特征;以玄武岩为例,说明母岩的风化过程;母岩风化的元素迁移序列;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方式;试述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碎屑颗粒搬运与沉积作用的条件——尤尔斯特隆图解的结论;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静水条件下,沉积速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生物的沉积作用;碎屑岩沉积后作用的阶段划分和特点;碎屑岩的组成;碎屑岩结构包含的内容;简述碎屑岩中石英、长石、岩屑的一般特征和富集条件;杂基含量在结构上的意义;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及分级;根据碎屑颗粒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及碎屑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碎屑岩中存在哪些胶结类型和支撑方式,两者之间有何种对应关系;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区别;确定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的方法;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划分;碎屑岩粒级的三级命名法;常见胶结物的结构类型;碎屑岩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类型;图示组成层理的要素;层的厚度划分;一些常见层理的特征及成因;画出并简单描述4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及其成因;波痕要素及常见波痕类型的特征;流水波痕与浪成波痕的区别;波痕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常见的同沉积变形构造的特征;结核的类型及判定结核形成阶段的标志;砾岩的分类;图示教材中的砂岩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的特征及形成条件;杂砂岩的形成条件;常见砂砾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或作为论述题);粘土沉积物沉积后有哪些变化;常见的胶结物类型及特征;交代作用的原因、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及部分常用的判别标志;成岩作用的划分阶段;火山碎屑的物质成分;火山碎屑的粒级划分;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类名称及碎屑相对含量;碳酸盐的结构组分类型;碳酸盐内碎屑的成因和粒径划分;鲕粒的成因和类型;常见亮晶胶结物的成因分类;亮晶胶结物的世代;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重结晶的泥晶(或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颗粒灰岩泥晶与碎屑岩杂基的异同点;白云岩的生成机理;毛细管浓缩白云化作用的形成机理;Mg2+在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简述灰泥和亮晶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区别;碳酸盐矿物的转化和重结晶作用(微泥晶除外);溶解离子、结晶速度对碳酸盐胶结物结晶形态的影响;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试以三级命名法对颗粒-灰泥石灰岩进行分类;海水蒸发矿物结晶顺序六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蒸发岩的形成条件;主要的蒸发岩成因假说。煤是怎么形成的?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石油地质学

油气勘探的基础理论学科: 沉积学构造学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三大核心课题: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 石油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五个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焉耆盆地三塘湖盆地 第一章 石油的组分、族分和馏分: 1.石油的组分(按照在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性溶解)油质胶质沥青质 2.族分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部分。 3.馏分组成(热分离)汽油煤油柴油 三、石油的化学成分 (一)元素组成D、H、S、N、O. 海相石油与陆相石油V、Ni含香及V/Ni比的差别 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V/Ni>1 陆相石油V、Ni含量低,且V/Ni<1 (二)化合物组成 在异构烷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异成间二烯型烷烃,其特点是从第二个碳原子开始,每四个碳原子有一个甲基支链。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烷和姥鲛烷。姥鲛烷(Pristane)和植烷(Phytane)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常用来进行油源对比,区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环境)。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 相对密度:20℃的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 0.75~1.00 也有>1.0者(伊朗、加州、墨西哥,我国孤岛馆陶组石油:0.93~1.026。前苏联苏拉汉石油0.71) (四)荧光性 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性质。多环芳烃及非烃引起发光,饱和烃则不发光。 第二节天然气 天然气的化合物组成 (1)烃类气体CH4(Methane)占80—90% 重烃气(C2-Ethane C3-Propane C4-Butane)<10% 干气(dry gas):CH4>95% 蓝色火焰,少含汽油蒸汽。 湿气(wet gas):含重烃气,黄色火焰。 (二)天然气的赋存形态(产状) 1.气藏气(干气,贫气): 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一般大于95%,重烃气含量极少(1—4%)。 为主的气藏数量<10%,或为主的气藏<1% 2.气顶气(湿气,富气): 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几十(仅次于甲烷)(gas cap) 3.溶解气(dissolved gas):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1.doc

地质学基础电了教案1 绪论 0.1本章导学 地质学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所形成的一门科学,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本章知识,要明确地质学的任务、要点讲解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之一。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球外部物质。 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同体外壳一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 一门学科。 0.2.1地质学的任务、内容及分科 1.地质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揭示和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2)提供地质资源和地质资料,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评价全球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与分科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特别是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地质学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一些综合性学科迅速发展。根据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地质学大致可以划分出以下儿个分科: 1.基础地质学: 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元素分布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学科: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 2.应用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 3.综合地质学: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的综含性学科,如遥感地质学、数字地质学、实验地质学等。 0.2.2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一)地质知识的积累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都与劳动工具的制造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分不开的。人类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化时代,地质知识的获得都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有极大的关系。 (二)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1880?1883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出版了《地质学原理》,奠定了现代地质学的基础。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至今),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向纵深发展,开拓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地质学各分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导致了新的边缘学科出现。 主要表现在: 1)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 2)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形成独立各分支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北京大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亦可参考)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 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 么?近年来有何进展? 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 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

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 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 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 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 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威利斯顿盆地大型油气田石油地质研究要点

高等石油地质学期末考核作业——文献翻译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授课教授:蒋有录 班级:资源研09-8班 专业:地质工程 姓名:隋永婷 学号: Z09010025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摘要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油田是巴肯组中段(泥盆系一密西西比系)的一个大型油田,发现于2000年,在2000年开始在这个油田钻水平井,目前为止,油井总数已有600多口,其石油可采储量在两亿桶以上。 油田区域内巴肯组可划分为三段:(1)上页岩段;(2)中粉砂质白云岩段;(3)下粉砂岩段,总厚度介于3.1到15.3 m 之间。上部页岩呈黑灰色,坚硬,以硅质为主,呈页状。页岩由暗色干酪根、少量粘土、一些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干酪根以无定型为主,整个页岩段内有机质均匀分布。上页岩段的厚度为1.8~3.1 m。中段为粉砂质白云岩,厚度为3.1~12.2 m。下段为泥质粉砂岩,有掘穴动物和腕足动物化石碎片。相当于油田以北地区巴肯组下段的黑色页岩相,为深水黑色页岩相在向陆上倾方向上的同位地层。下段的厚度为0.61~1.8 m。根据化石的丰富程度和掘穴的数量来判断,巴肯组各段的沉积环境为含氧环境、低氧环境和缺氧环境。 Elm Coulee油田的储层主要分布在巴肯组中段,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低,埋藏深度为2 593~3203 m。目前发现的油田面积大约为1 165 km2。巴肯组中段的孔隙度介于3%到9 %之间,渗透率平均为0.04 md。巴肯组中段的储层物性随着粘土基质含量减少而变好。基质渗透率在区内石油开采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水平井的井距为640~1 280英亩。初产量为200~1 900桶/日。该油田的巴肯组上段可能对石油产量也有一定的贡献,估计在总产量的20%以下。 Elm Coulee油田的情况说明,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油气系统的石油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引言 密西西比系——泥盆系巴肯油气系统特点为:储层低孔低渗、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和区域油气聚集。目前非常规成藏带是很多油气公司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认为巴肯组烃源岩的潜力巨大,生油量估计在100~4 000亿桶(Dow,1974;Williams,1974;Meissner,1 978;Schmoker 和Hester,1983;Price等,1984;Webster,1984;Meissner和Banks,2000;Pitman等,2001;Flannery和Kraus,2006;LeFever和Helms,2006)。美国地质调查局认为,巴肯组的油气资源量为石油36.5亿桶(5.8亿方)、伴生气和溶解气1.85万亿立方英尺(518亿立方米)、天然气1.48亿桶(0.235亿方)。图l表示了威利斯顿盆地密西西比系的底面构造图。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 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源控论: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复式油气藏聚集带: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煤成油理论: 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石油:

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气体,如CO 2、H2S等(油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气藏气: 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气,是研究的重点。 ●气顶气: 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型气(煤成气): 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 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 ●油田水: 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石油地质资料(完整)

一、名词解释 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二、问答题 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平均0.65%;氮:小于0.1%。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石油中化合物包括烃类化合物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烃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碳数有C1~C45,大部分正烷烃碳数≤C35。石油中多数占15.5%(体积),轻质石油可达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15%。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和原油的成熟度。异构烷烃以≤C10为主,且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以植烷、姥鲛烷的研究和应用最多。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 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芳香烃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在石油的低沸点馏分中,芳香烃含量较少,且多为单环芳香烃。随沸点升高,芳香烃含量亦增多。 非烃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尽管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只占石油元素组成的2%左右,但与其有关的化合物却占10~20%,甚至更多,这些非烃组分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 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石油地质学简答,论述

1石油与固体矿产有何不同 (1)油气的可流动性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地并非是其成藏地,固体矿产基本上是生成地就是其储存地。 (2)固体矿产可在地表及近地表找到,而油气易被氧化,当其达到地表层会被迅速氧化掉,所以在地表只能找到油气苗或沥青脉,找不到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藏。油气大多深埋在地下。 (3)固体矿产形成后不易被破坏,所以对保存条件要求不高。而油气藏形成之后,很易被破坏,如分子的扩散、水动力的冲刷、断裂的破坏、构造运动影响、岩浆活动及温度、压力的变化等均会破坏原生油气藏,或改变其性质。 2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转化的地质环境 1长期稳定下沉大地构造背景(V沉积≈V沉降); 2较快的沉积(堆积)速度; 3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 4低能、还原性岩相古地理环境 5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 3影响碳酸盐岩溶孔和溶洞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1碳酸盐岩的溶解度。碳酸盐岩溶解度与其成分的Ca2+/Mg2+比值、粘土含量、组构及构造等因素有关。 2地下水的溶解能力。地下水的溶解能力是由地下水的性质和运动状态决定的。 3地貌、气候和构造的条件 4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化对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起改善作用。 5重结晶作用。 4裂缝发育的岩性因素 1决定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脆性。影响岩石的脆性的因素:岩石的成分、结构、层厚、组合、成岩后生变化等。 2泥质含量产生的影响: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增加,会降低岩石的脆性,减弱裂缝的发育。3硅质含量产生的影响:硅质含量增加,会加强岩石的脆性,有利于裂缝的发育。 4杂质含量产生的影响:质纯粒粗的碳酸盐岩脆性大,易产生裂缝,并且开缝较多。 除此之外还与岩层的厚度、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等有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