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729 大学语文(专) 课后题答案

4729 大学语文(专) 课后题答案

4729 大学语文(专) 课后题答案
4729 大学语文(专) 课后题答案

4729 大学语文(专)

一、《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4)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用此比喻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周庄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将这一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努力拼搏,居安思危,谦虚谨慎。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极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让人信服。

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第一种论据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怎样接过晋王临终的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取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后又写出如何“仓皇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样一个由盛而很快又衰败的历史事实。作者紧紧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第二种论据就是理论论据,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说明庄宗之事就是例证,所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洁有力,确凿无疑。

四、《论毅力》-梁启超

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大学生,应从三个角度理解: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为人民而学。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没有高深学问你,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三是个人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一、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三事”的内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六《容忍与自由》-胡适

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容忍别人,给别人以自由,别人才容忍你,给你自由,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回答这一问题不要受作者原文意义拘束,要源于作者,高于作者。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历史角度看,所有强调自己“绝对正确”的人,都在历史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并被历史的潮流抛弃,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实际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文本“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作者不摆驾驶,将深奥道理融化在平易白话中哦那个,排除了阅读和理解障碍,容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七《咬文嚼字》-朱光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文主要采用①归纳法。在论证 a.“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顾到联想意义”;b.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②归纳论证之例证法。在论证 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举了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证法;

b.论证“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是为了语句通畅或漂亮”时举了“推敲”的故事,用的也是例证法;

c.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③“类比法。a.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

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b.在论证”联想的意义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时用”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做比喻,是类比论证。

八、《吃饭》-钱钟书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

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俞有烘托,分得俞开,则合得俞出意外,比喻就俞新奇,效果俞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

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在于新奇,即本体与喻体不同处很大,距离很远,常人想象不到,给人的印象越深。“吃饭”本来是生活小事,作者却把它和金钱婚姻观、以公权谋私利的政客本性、轻视劳动人民和普通工作的劳动观联系在一起,把吃饭与吃菜的结合同音乐、烹调、合而不同的社会理念联系在一起,联想奇特,收到了新奇、独特、印象极其深刻的效果。

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钱钟书散文的独特风格是机智隽永,幽默诙谐,作者擅用丰富独特的类比和巧妙的比喻,表达对社会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是由于他知识非常广博,信手拈来,想象无比丰富,任思想驰骋,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九《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再者,爱因斯坦有伟大的人品,他深知自己是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才取得成就的,因此“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1)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2)他对科学艺术有独特的感情,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他“生存的目的和意义”3)他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对别人劳动的报答,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谈谈这篇演讲辞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作者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表现为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这个特色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在文风上的鲜明体现。因此,作者的文风与人格是相一致的。

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

概况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自以为是,有些本来不难弄明白的问题因不去深究而造成常识性的错误。由于自高自大,将个人或群体的立场介入对事理的判断,便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性别主义,民族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等认识误区,带着傲慢与偏见去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就难免产生愚蠢的见解。

避免愚蠢的途径有三条1)坚持科学认知态度,要尽量亲自观察,自己的见识要有充分的证据。2)要谦虚谨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其具体方法包括:扩大生活范围,多与持不同见解的人交往,阅读一种和你不同的报纸杂志,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3)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本文用例证方法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有以下5个层次:1)在讲用亲自观察避免愚蠢见识的观点时,从反面举亚里斯多德认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和古代、中古时代的著作家大谈麒麟和火蛇为例,正面举了自己不敢妄下断语的例子。2)在讲要使自己的见解有充分的证据的观点时,举了“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时“你”的态度为例3)在讲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道理时,举了自己曾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的例子4)在讲要发挥“心理想象力”与“假想的论敌”辩论来检验自己的见识的方法时,举了圣雄甘地反对现代技术的例子5)在讲人们要提防狂妄自大的意见的观点时,举了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例子。这些例子都真实可信,有典型性代表性,有力地支持了论点。

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使用了一半文章中较

少采用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作为论述的依托,使文章形成了“你”中还大量运用了以“如果”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十一《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的“三窟”的看法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对冯谖注重民心背向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冯谖向孟尝君报恩是对的,他为孟尝君的长远利益谋划,也是正确的。他这样做显示了自己聪明才智,显示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十二《垓下之围》-司马迁

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自表现了项羽怎么样的性格特点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结合文中对“太史公曰”一段评论,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太史公对项羽评价很高,虽然项羽没有称帝,但仍然将其列入帝王的本纪之中,可见一斑,对项羽挫败而将之归之于天命也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项羽在起兵灭秦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违背民心,他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情商低,不师古,不谦虚,不觉悟,不自责,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该好好吸取。

十三《张中丞后叙传》-韩愈

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的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的刻画了张巡地博闻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不足,用来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时英勇事迹以及和其它轶事的。因此名为后叙,

概况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1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

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3)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

同时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场面描写,侧面烘托得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十四《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及给人民带来的祸害,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本文在说理方面总体上运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乎民心”;用“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性;用种完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要让老百性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百性“病且怠”。比喻扰民的官吏,用害树、仇树来类比那些政令重重,使民不堪其苦的害民、祸害者,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明治民必须养民的道理。

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此自然段可划分为两层:前一层写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态度和结果,第二次写他植树种树的方法、态度和结果,两层构成了对比关系。

十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赵武灵王欲“护肤骑射以教百姓”时,“国人皆不欲”,群臣均反对。面对这种情况,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1)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

赵武灵王是如何说服公子成的?赵武灵王先派人去劝说公子成,说推行法令须从贵族近臣做起,否则在百姓中也难以执行,公子成未听从。后来,赵武灵王亲自登门劝说,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说服了公子成。其根本原因在于赵武灵王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十六《前赤壁赋》-苏轼

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胞弟苏辙及一些大臣的营救,方才得免死罪。获释后被贬谪到黄州,为团练副使,生活艰难,行动也受到监视。在如此重大的打击面前,苏轼感到沉重的苦闷,想从山水之乐及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写于元丰五年的这篇《前赤壁赋》,就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坦然,是很难得的。

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作为一篇文赋,本文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具有诗歌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音乐美。文章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文中描写清风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帷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描写江水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描写明月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作者以这些景物为意图,来进行抒情、说理:借江水、清风、明月抒遗世独立之乐,借箫声呜咽和由明月,江水联想到的曹操立于赤壁之雄姿,说人生变化无常之理,抒人生无常之悲。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之不变,宣泄适意自然,热爱生活、抒乐观旷达之情。

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之哀怨悲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箫声的描绘,很具艺术功力。

十七《先妣事考》-归有光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深情?《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说说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

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记叙其外祖父的家境能烘托母亲的高尚品德,母亲出身敦尚简实之家,继承了娘家的传统道德——勤劳节俭、待人厚道,而且贵而不骄,这样的母亲更是令人敬慕。

十八《马伶传》-侯刚域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意图是要赞扬艺术创作上潜心专研、刻苦磨练、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另一个创作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说明(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作者为什么先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此技艺较量,再倒叙其取胜的原因?文章详略有度,剪裁得体。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之中凸现出来。

十九《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这样开头对全文有何作用?

开篇这句话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举例说明本文语言传神和笔调诙谐的特点《西湖七月半》以一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作者开篇就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幘,酒醉饭饱,呼群三五,擠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情怀。

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诸如“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前者以轿夫之恪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则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干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这些人的庸俗。

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的对比情景作者写“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了场面、氛围、情趣上的对比。(1)场面对比,“杭人游湖”的场面规模大,人多,时间早短。“吾辈游湖”场面是小,人少,时间长。(2)氛围对比,“杭人游湖”的氛围是热闹,杂乱,“吾辈游湖”的氛围是幽静,雅致(3)情趣对比,“行人游湖”的情趣是附庸风雅,凑热闹,“吾辈游湖”的情趣是赏月、赏景、交友、饮酒、赏乐、休憩、清高拔俗。

二十《秋夜》-鲁迅

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抒情的艺术特点(注意)作者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

本文开头对两棵枣树的重复叙述,是为了达到什么表达效果?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显示枣树的孤独,象征自己的处境,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二十一《香市》-茅盾

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本文通过浙江乌镇香市今昔变化以小见大写出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以及对市镇的影响,说明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本文所采用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什么?今昔对比分析文中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第一层次:以说明性文字,表达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与“玩”

第二层次:昔日香市的热闹场景,层次十分清楚:先写香市的庙前规模之大,节目之多,再写庙内的物品和香火之盛,最后写整个香市的声音多、杂、传播远。

第三层次:由多种感觉出发,描绘庙里的物品之盛与祈神赐福的香火之缭绕第四层次:从听觉角度,表现庙内庙外的声响之嘈杂作者多角度地描摹香市的内容、场面与气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况。

为什么说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冷落情景时采用了反衬手法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写武术班技艺精湛,远远优于从前弄缸弄甏beng,走绳索这些无名江湖班,而且表演卖力,票价拍内衣,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满场没个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眼下看客缺少,仅有五六十人,特别是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从而通过往昔下三流的技巧却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艺高价廉的武术班却不能赚取观众的对比,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实,反衬出香市的冷落与重兴的失败。

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了什么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十二《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概况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所引发的思想感情祖辈们所安排的圉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的家庭,旧的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这才是光明的路。

说明文中出现的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本文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第一种灯光:是第3自然段中出现的: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这灯光从色彩来看“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给作者的感觉是“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使他感到好像盛满希望的水碗被打碎了一般失望。这灯光象征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这灯光蕴含着一个姐弟情深的悲哀的故事,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文章最后一段出现的“我心灵的灯”,这灯光是作者奔向广大世界的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他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以“灯光”为线索,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萦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者抓住伫立在故居门前所见到的微弱灯光,猛着想起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生发、开去,展开对姐姐这一旧氏女子命运的回忆。从而引出对封建家庭的遗训“长宜子孙”的批判。从中清楚的领悟到: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于是,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路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间,他又仿佛见到了常见的灯光,那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作者以“灯为”贯穿全文,体现着作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过程,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突出文章的主题。

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的这种回忆暴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二十三《纪念傅雷》-施蛰存

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刚直、易怒、直率。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通过这种交往,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因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个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极为难得的刚直品德。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开头运用了倒叙,先写傅雷死了20年的情况,然后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这样写的好处是节省笔墨,文章有波澜,重点突出,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二十四《哭小弟》-余璞

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一个“哭”字作者围绕着一个“哭”字,把小弟的童年、工作、去世的往事、自己对小弟的伤悼之情,对一代

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之情等8块材料有机地组织了起来。

举例说明文中的细节描写方法和侧面烘托手法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显现出他活泼、可爱而憨实的性格。作者还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小弟的信,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章结尾,作者由哭小弟为哭蒋筑英、罗健夫,这有何寓意1)作者关心祖国,关心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小弟同蒋筑英、罗健夫一样都是“迟开而早谢”的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作者对小弟的痛惜之情自然地也推及到这一批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身上,对他们的奉献精神极为赞扬,对他们的早逝极为痛伤,他们是同样的人,因而作者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2)他们都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长期奋斗抱病而终的无私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3)前半部分运用了排比,后三行中“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是比喻。

运用排比手法,更酣畅地抒发了自己的痛伤之情,增强了语势,运用比喻使议论变得形象,使抒情更加感人

二十五《都江堰》-余秋雨

本文一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长城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两者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

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李冰是蜀郡守,他没有把权力当作捞取私利和更大政治名誉的基础,不像一般的封建官吏,因而作者说他“大愚”、“大拙”,但李冰为了治理四川的旱涝灾,为人民谋利益,他努力学习水利知识,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设计修造了造福子孙万代的都江堰,因而,从一般封建官僚角度看他是“大愚”,而从他为民造福、流芳百世角度看,他是“大智”;他把劳动人民的土办法。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他是“大智”,他把劳动人民的土办法、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治服了水患,他建造的水坝历经两千余年,仍然坚定屹立,继续为民造福,在那些官僚、专家看来,他是“大拙”,在劳动人民看来,他是“大巧”。

概括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部分的层次和内涵。作者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包含着“壮丽的驯顺”深刻寓意:1)强调突出了水的被驯服2)表示都江堰建造得科学、坚固3)突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4)突出李冰父子的伟大贡献

二十六《我与地坛》-史铁生

作者通过哪几种方式来表现母爱的深挚?请结合有关段落做简要说明(1)行为描写。例如,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而只是不停地位望。(2)心理描写。例如,第6自然段写我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第7自然段写“我”在面对古园中一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后,受到启迪与鼓舞,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3)侧面烘托。例如由“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来的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品中哪些地方具有象征性意蕴作品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

对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

说明作品第三部分中排比、类比、象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排比句式与类比、象征手法结合一体。文章文笔从容,语言优美,特别是第三部分,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将排比句式与类比和象征手法三位一体融合起来。

从修辞手法上看,这里运用了多重句式排比,从而构成了双层排比。这些排比句式,使文章内容无比丰富,增加了语言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这里春夏秋冬各有七种事物与之相对应。这些对应的内涵都是从抽象的事物中来说明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和体验,所以其表现手法不是比喻,而是类比。累了比手法的运用,打开了读者联想的闸门,使作者将抽象的人生感悟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感悟,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含蓄美。

作者铺陈这么多对应关系,并不仅仅是让人们体会对四季和各种事物的感受,而是为了让人们透过这种种感受,领略“我”在遭受不幸后对自然和人生的种种深微的体验,领略“我”的复杂心境,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沧桑的命运。这样,就从对四季和各种事物的感受,上升到对人生的

体验,这就是象征。文章第三部分的主旨,就蕴涵在这种象征意义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类比带来的联想进一步升华,意蕴深沉而悠长。

三者之间,双层排比使结构整齐而扩大,蕴涵了丰富的意象,类比把抽象的人生感悟具体化、形象化,加深读者的理解,象征手法进一步加深了丰富意象的内涵,突出了作者的表达目的,使整段文字具有了结构美、音乐美、意境美和含蓄美。所以说,这段文字物象层出,寓意含蓄,韵味分外深长。

二十七《蚂蚁大战》-亨利.梭罗

本文所描写的蚂蚁大战有何类比象征意义?由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梭罗的蚂蚁大战描写中,处处“微言”着社会和人生的大义,即战争只能造成两败俱伤,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深重的灾难。

本文在场面描写方面有何特点?在场面描写中,作者又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着重描写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从而让人透过典型细部而通览全局,这是处理复杂场面的有效途径。举例说明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如描写双方在木片小山谷的战斗时,写到:“那精瘦的红色斗士像老虎钳一样紧紧咬住死敌的额头不放”,“胖大的黑色斗士,举起对手撞来撞去”。在描写三武士混战时写道:“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地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断了对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胸部却诶黑武士撕开了,露出了内脏,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结实,无法刺穿。这痛苦的红武士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它身体的两侧,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红蚂蚁头仍死咬住不放。黑蚂蚁微弱地挣扎着,它没有触须,且剩下的唯一的腿也已残缺不全,浑身伤痕累累,它用尽力气要甩掉它们。”

观察细致表现在,文章详细写出了蚂蚁大战的四个阶段——初战、增援、鏖战、结局。描写生动表现在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外形体态描写,完全是人的举止、表情和心理状态。

二十八《蒹葭》-诗经

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两种境况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这种向往与追求表现为两种状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跻、右);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坻,沚)”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及,“伊人”不可得,令人产生追求不得而失望,惆怅。

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二十九《湘夫人》-屈原

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志强大致有几个层次?

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举例说明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

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试说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首先,诗句点明当时是秋季,微微秋风不断吹拂,同时蕴涵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水波荡漾,一望无际的景象如在眼前,其次,它渲染了湘君望眼欲穿的隐隐期盼心情和望不到湘夫人的焦灼期待之情。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这正是热恋中的人对心上人的深挚殷切的真实情感。

“洞庭波兮木叶下”呈现的是大自然的脉动,洞庭之水微波涌动,湖边的树木那翩舞而下的落叶落到水面,随着水波而荡漾,渲染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焦灼,忧郁的气氛。大自然也被湘君感动了。这就是融情入境。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天地,令人荡气回肠,固然受到了后人的喜爱和传诵。三十《陌上桑》-汉乐府

分析罗敷形象,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这首民歌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融为一体,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

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诗中对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具体描写,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诗中哪些地方用了侧面描写?有何艺术效果诗中描写罗敷之美,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容貌,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先渲染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写她的采桑用具和服饰,篮子精美芳洁,服饰鲜明华丽;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如何理解夸夫这一情节?“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三十一《饮酒》-陶渊明

其五本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对此应如何评价?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他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态,也流露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情绪。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在当今社会,隐居绝对不可能,不与社会俗流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是高尚的品德和处世态度,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难得的,应该肯定。

深入体悟诗中“心远”的三层内涵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

你认为作者所谓“真意”指的是什么?直接抒写诗人心灵的感受,含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它表明诗人的愉悦绝非出自偶然,而是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无须辩说的大彻大悟境界。当今社会,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太少了。

请说说适意自然心态与本诗风格的关系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态观物。显然,这首诗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幽然见南山”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字。对全诗意境来说,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用“见”字更好。因为“见”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悠然自得、自由惬意、被动的、无意识的心态,而这与全诗的主旨和意境是一致的。“望”则显示出主动的,有意识的心态,与全诗的意境不和谐。

三十二《行路难》-李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

本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本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二句写朋友的热情送行,三四句写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其中含有对比反衬,这是第一层。五六句写仕途的艰难,这是第二层。七到十二句写作者对仕途的希望与信念,这是第三层,层次划分的依据是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心理变化。

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有何表现作用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情怀。三四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五六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而七八句与末尾两句则是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三十三《秋兴》-杜甫

这首诗悲秋的含义有哪些方面诗人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

说明此诗前三联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首联融情入境,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喻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

指出颈联中“开”“系”二字的双关意义开,既指花开,又指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就船而言,是系岸不发,就心而言,是牵系不忘。

三十四《长恨歌》-白居易

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讽刺与爱情的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深情?其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和修辞手段通过景物、举止、神态、心情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运用了比喻抒情,举止抒情,移情于景的抒情方法,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分析第四段中杨贵妃的心理活动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细致生动地写出了样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表现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诗人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合情合理。

三十五《早雁》-杜牧

说说这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的表现方法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全诗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蕴两相契合,含蓄而深沉。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诗中用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而建的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长门宫指代宫廷,加上月夜灯暗冷寂的气氛,隐含了对君王腐败堕落、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也包含着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分析“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一联的情感内容与抒情手法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秋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得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佂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喻着委婉的愤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本联的抒情手法是借用典故、因情造景。

三十六《虞美人》-李煜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其应如何评价?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对于他为失去拥有而哀叹,我们并不同情,对于他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我们给予肯定。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是什么?作者为何有此感叹?“春花秋月”意味着良辰美景。这句词表面上写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是哀叹亡国之痛何日了结。春花秋月一年一度来刺激“阶下囚”,使其倍生故国之思,备感亡国之痛,实难忍受,故有望其了解之质问,然而春花秋月不会了结,实乃词人忍受不了亡国之痛和囚居生活,内心胜出让生命早日了结的恨意。

“雕梁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指自己容颜憔悴不堪,又喻故国宫殿丹色已消褪,暗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生动贴切、意境深远?以一江春水喻愁,首先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其次写出了胸中愁之多且深,无边无际,再次写出愁之永恒,无穷无尽。三十七《鹧鸪天》-贺铸

这首词是如何关合生者与死者双方来抒发情感的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是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自己北行后回到苏州,想到妻子已经长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叹;妻子新亡,中老年丧偶,备感孤独、凄凉;霪雨连绵,长夜难眠,依稀看到妻子挑灯补衣的形象,思念无限。这是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温馨生活为基础而写成的。“旧栖新垅两依依”,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

具体说明词中所运用的多种抒情方法开头二句借叙事抒情,“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

归?”问得无理,然而有情。三、四句借比喻抒情,用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寓意中老年丧偶,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寂寞凄凉。“原上草,露初晞”,借景物抒情,既暗示夫人生命不永、逝世不久,又是实写坟场之杂草萋萋景象,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是借举止抒情,在“旧栖”中彻夜不眠,辗转思念往昔妻子夜补衣的情景,抒写贫贱夫妻之间休戚与共的真情。

说明词中所用比喻的含义“梧桐半死清霜后”及“原上草,露初晞”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以“原上草,露初晞”喻人生短促,如草上易干的露水。

三十八《声声慢》-李清照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首词就是抒写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

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气候、淡酒、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雨等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的。首先是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其次是借助“淡酒”和“晚风”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再次是通过由南飞雁所引发的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一是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九组叠字,富于创造精神;因为在古诗写作中,要求用字尽量不重复,本词用词的故意重叠却用的非常好,所以说富于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宋代的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三十九《摸鱼儿》-辛弃疾

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这是一首感慨国事的抒情词。作者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自己的政见和抱负,表达出在主和派得势的情况下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结合作品实际,领会此词融贯全篇的比兴手法本篇比兴手法的运用不拘限于个别语句或局部的喻譬,而是通贯全篇,在总体上具有象征意义。如全词前后三次写及的残春景象,无疑是南宋局势风雨飘摇的象征;而词中美人之失宠见妒、伤春怀怨,则显然是作者遭际、心境的比况。作者用类似于《离骚》的“芳草美人”比兴,在春愁,闺怨中,象征了国势的殆危和对自己遭遇的悲愤和无奈。

此词上片所写之“春归去”有何象征意义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本词风格有何特点?

委婉沉郁,寓豪放于婉约之中,风格刚柔相济

四十《一句话》-闻一多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军阀政府的专横独裁与对民众革命的惧怕于镇压,另一方面是民众中普遍存在的不满与反抗情绪。这首诗是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民众革命的信心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指出诗中“一句话”“火”“火山”“霹雳”的隐喻意义“一句话”就是“咱们的中国”,这句话短小凝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咱们”是民众常用语,通俗、朴实,亲切,有主人翁的自豪语态。“火”隐喻民众革命,“火山”象征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象征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你不信铁树开花”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不相信民众会当家作主找出诗中的反复句,说明其表达作用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四十一《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首诗的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诗情画意的意象美。其二是抒情手法的精彩多样。其三是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

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请举例说明它们的特点和作用1)借比喻抒情。“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箫”喻“悄悄”,是通过美化对象来激发感情,新鲜而动人。2)借象征抒情。“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均意在言外,具有意象美、含蓄美。3)融情入景。“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个不起眼的水潭,一会儿变成“虹”,一会儿变成“梦”,既可以揉碎,又能够沉淀,这种物象的不断幻化,变身,显然是诗人当时情感跳荡、思绪延伸的结果,主观心理幻象的移入,使朴实的惊喜那个平添许多奇异的色彩和幽深的内涵。4)借行为举止抒情。反复用“轻轻来”、“悄悄走”的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的深挚,更是亲切感人。

本诗首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前后呼应有何艺术效果本诗首尾内容的呼应,表达出与康桥——西方

文明惜别之情的深挚,亲切感人,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相当委婉精妙。

四十二《雨巷》-戴望舒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927年大革命失败,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与彷徨之中。这首短诗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内里生长的也不无思索、希望与探求的积极因素。他想远遁现实,对革命理想和美的追求又使他于心不甘,便把这种矛盾心态写入《雨巷》之中。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孤独的额“撑伞者”,在绵绵细雨中,徘徊在悠长的街巷,他在等待一个较好的姑娘。他在等待,更在希望,当希望的姑娘悄然幻现,仅仅是擦肩而过,默默无语。寂寥的雨巷,依然空留下的只有怅然迷惘的“撑伞者”。这个“我”的形象,即是诗人的化身,又折射出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在迷惘中不甘沉沦的特殊心态。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象征内涵她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和情感寄托的偶像,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的化身。从日常生活层面看,“她”是“恋人”;从现实斗争层面看,“她”可以理解为“革命”;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看,“她”还可以被解读为“美”与“理想”的象征。这首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首诗的音乐性表现为:章节的排列方式基本整齐,节奏相似,韵脚一致,标点的运用也相似,整齐而和谐

四十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诗人在本诗的四个章节中是怎样逐层递进地抒发情感的全诗四个章节,情感逻辑层次清晰。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决心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献身,大致构成了一种逐层演进的关系,由沉重到热烈,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本诗是怎样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诗人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的全诗共分四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第一节以一组象征意象,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第二节则以“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感叹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第三节用一组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第四节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抒情主人公“我”在诗中有何特点“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具有灵活的象征含义,然而又都与祖国密切相关,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四十三《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

本诗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厚感情的本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全诗五节,分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五组比喻,形象地抒发了“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这些喻体的选择,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诗中“我”的形象都显得荒芜、简陋、残缺,只有在“我的爱人”的衬托与关爱下,才具有了生机与活力,形成和谐之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在这些喻体的对应关系之间,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

具体分析本诗在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我愿是一条急流》这首诗,共五节,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每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种格式,每节都有一组比喻,表示自己和爱人的密切关系,可以称为“假设语气的发愿体”。“发愿体”这种格式源自于民歌,优点是直抒胸臆,简便易行。本诗的语言朴实明快,不加雕琢,表现了爱情的纯真、虔诚、深挚。

联系你对裴多菲的了解,试述你从他对待爱情与革命的态度中所得到的启示裴多菲的爱情诗多闪现出革命精神的光芒,成为爱情与革命圆满结合的典范,他对爱情虔诚具有献身精神,但更忠于革命。在裴多菲的诗歌理念中,“真”为第一要素,他是容不得哪怕一丁点的作假和矫情的。

这首诗启发我们,爱情和革命是统一的。所爱的人和自己应该志同道合,都对革命、国家、人民无限忠诚,爱情要服从于革命和事业,只有这样,爱情才是一致的、忠诚的。我们反对爱情至上,尤其反对爱情影响革命和事业。爱情与革命、事业又相互支持,革命有助于志同道合的爱情的发生和发展,爱情使二人同心合力、共同促进革命和事业的发展。这就是爱情与革命、事业的辩证关系。

四十四《婴宁》-蒲松龄

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作者说婴宁是“隐喻笑者”,这话该如何理解?蒲松龄说婴宁是“隐于笑者”,有两层意义,一是婴宁的天然本性得到了隐藏,既是婴宁对当时社会的适应,是婴宁成熟的表现,又是婴宁的天然

本性并没有改变,仅仅是表现形式的改变而已;二是作者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揭示人类永远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谈谈这篇小鼠偶的整体建构特点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具体分析作品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爱花,是婴宁的重要性格特征。小说中对花儿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洗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现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嫁到王家,她仍“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甚至背着丈夫典卖金银首饰,用以购买上好的花种。几个月后,庭阶、篱笆、厕所,到处都是花草。经过她的打扮,这个庭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但令爱花的婴宁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庭院的木香架引起与邻人的风波,并进而改变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鲜花描写在象征婴宁性格之外的另一个作用。

四十四《宝黛吵架》-曹雪芹

宝黛吵架的心理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本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

作者运用直接心理描写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男女主人公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深入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并为后面两人爱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文中作者议论有三处“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看管,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如今只说他们外面的形容”,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正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

这些议论,都是作者以叙述人的身份,跳出对故事的叙述之外,单独抒发。这些议论,点明了宝黛吵架的心理根源,预示了两人爱情的悲剧性,引起读者的重视。、

四十五《断魂枪》-老舍

体会作品开头社会环境描写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以刀枪棍棒为代表的国术,面对强大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的镖师沙子龙,一方面对往昔神枪的威风八面满怀留恋,一方面又在痛苦与无奈中将镖局改成客栈,并执意“不传”断魂枪。通过沙子龙的复杂心态,小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揭示出当时国人在时代变迁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的孤寂与悲凉。这一丰厚而沉重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概况沙子龙、孙老者、王三胜的个性特点,把握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基本心态。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沙子龙武艺高强,个性孤傲内向;孙老者嗜艺如命,个性豪爽固执;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但面对时代变革大潮,沙子龙虽无奈却成为“东方的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而孙老者和王三胜则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尽管作者对主要人物沙子龙着墨不多,但由于有孙老者和王三胜的多侧面对比烘衬,他的性格内涵和心态容量,却显得更为深沉、丰满。

抓住重要段落,分析其中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心理刻画的特点和表现作用(1)肖像描写。作者写孙老者的外貌“小干巴个儿”、“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且腿脚不便,走起路来,“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像是患过瘫痪病”,惹得四周的观众直笑。但是与人交起手来,却眼明手快,腿脚敏捷,啪啪两下,就把彪形大汉王三胜打得落花流水,真是与外形判若两人。而对王三胜的肖像描写则与孙老者形成了鲜明对照,二人比武的过程显得生动热闹,很有故事性戏剧性。2)语言描写,语言异常个性化。王三胜在场子上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他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耍小心眼。沙子龙对孙老者的那段对话,既表现了他镖师的大方,又表现了他个性的孤傲内向,尤为精彩。孙老者的语言“不,我还不饿”以及“两个’不’字把小辫从肩上抡到后边去”的动作,将孙老者干脆利落的性格和为求艺而来的迫切心情生动地显现出来。

3)动作描写作者对王三胜和孙老者的武术动作进行了精彩的描绘:王三胜的大刀,“削砍劈拔,蹲越闪动,手起风生,忽忽直响”,令嘈杂的街面“鸦雀无声”,孙老者打的那趟查拳,更令人佩

服不已:“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而且“稳准狠,利落”,“把院子满都打到,走的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于巢”,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目睹了孙老者精彩绝伦的拳艺。4)心理刻画。用动作、语言表现心理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王三胜与孙老者比武时,让孙老者用三节棍,对沙子龙的激将法,都显示了自己的小聪明。孙老者对沙子龙的恳求,就是想看到沙子龙的武术绝技。沙子龙对孙老者的敷衍和夜间练习完枪法后的自语,都显现出内心的孤傲内向。这些心理刻画,鲜明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

四十六《哦,香雪》-铁凝

你认为这篇小说包蕴着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内涵?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香雪性格的质朴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以动人的抒情笔调,歌唱了在这文明与原始的交汇中,后者所折射出来的质朴美。香雪就是这质朴美的化身。她心地纯真,“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爱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她性格执著,为了一个小小的“铅笔盒”心愿,竟能不顾后果地冲上火车;她生性胆怯,但趁着心愿满足的激情,也能勇敢地在暗夜荒山中独自穿行。仔细阅读香雪夜行荒山一节,说明其中的心理刻画手法及其艺术效果小说对香雪夜行荒山时的心理描写,真实、丰富、细腻。真实:香雪是个内向胆小的姑娘,深夜荒山独行,既有兴奋,也有恐惧,两者交替演进,切合人物的处境和心性,合情合理。丰富:小说多角度地描写了香雪对山中环境,台儿沟、台儿沟的姑娘们、父母、铅笔盒、外部世界、自己的前景的心性。细腻:香雪的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对父母的感谢、对姐妹们的喜爱和同情、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和对前景的憧憬,写的细致入微。

这些心理刻画,进一步表现了香雪质朴的心灵美,进一步表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质朴美对现代文明的追求,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一派诗化的意境美,真切感人。

四十七《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

为什么说这篇小说是在平易的叙述中见出内涵的深刻?

原因如下:(1)故事好,内涵深刻,真切动人。故事以小见大,从一个百裥裙的故事中反映出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给旧中国妇女造成的沉痛的心灵创伤。(2)运用了倒叙手法,增加了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文中人物之间具有对比烘托关系,突出了时代变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化了金鲤鱼的悲剧命运(3)言中平实流畅,委婉含蓄,不渲染,不议论抒情,在不动声色中见出深味。

试分析“金鲤鱼”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1)金鲤鱼的性格特征。金鲤鱼性格内向,聪明伶俐,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头脑内同样深藏着封建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2)金鲤鱼的内心世界。金鲤鱼的梦想是取得许家主人、太太的身份和地位,受到众人的尊重。这个梦想本身就是封建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的产物。3)金鲤鱼的悲剧命运。金鲤鱼生活在一个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家庭,自己的内心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化,身为一个没有地位的孤独妇女,她的反抗力是微小的,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和支持,失败是必然的,她的悲剧命运也是必然的。

本文在叙事结构上有何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怎样的审美效果其一是首尾呼应,突出现代背景,而中间则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并通过金鲤鱼与珊珊祖孙两代人的命运对比,突出时代变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化了金鲤鱼的悲剧意味。其二是以百裥裙为叙述的中心线索:一开头就是特写式的详尽描写,继而以“谜语”增加悬念,再次突出百裥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百裥裙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工、未穿过的衣裙。这样的叙述方式,单一集中而起伏跌宕,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四十八《苦恼》-契科夫

车夫姚纳的苦恼是什么车夫姚纳年迈体弱,终日奔波却得不到温饱,妻子早年过世,儿子又新近病亡,他生活的痛苦,心中的哀伤竟找不到人去诉说,无人理解、无处诉说是姚纳心中最大的苦恼。

概况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总体特色小说通过老马车夫姚纳孤苦寂寞,有苦无处诉说这一简单的小事,反映出世人的自私、冷漠,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小说就题材来说就是社会生活中很平淡的小事,但作者却能匠心独运,借此揭露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小说以小见大的总体特色说明作品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的手法及其表现作用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冷酷无情的,姚纳想给人们说说自己老年丧子的痛苦,然而他的乘客、看门人以及年轻车夫竟没有一个愿听他的倾诉姚纳的小母马是没有人性的,但它似乎听懂了主人的痛苦,闻闻主人的手,姚纳就把心中的痛苦全讲给了她的马,马是没有人性的,但马比世人要有情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使人们了解到俄国社会的黑暗、冷酷、揭示了主

题。

说明作品将人与马相类比的手法及其表现作用作者写马的瘦弱神态,处境和境遇,是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结合具体段落,说明人物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作用作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及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这三个青年的话,活画出了他们卑劣无赖、冷酷无情的个性和心态。

注意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和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绘,说明其表现手法和表现作用。

第一自然段,是一副寒冬季节街头景物的图景。时值隆冬,暮色晦暗,大雪纷飞,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像个幽灵”,纹丝不动地坐在车座上,瘦骨嶙峋的小母马也一丝不动地呆立着,他们被遗忘在“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断的喧哗、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开头的景物描写运用了白描手法,简练、概括,具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中,运用了类比手法,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下层小人物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

四十九《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作者为什么在小说末尾赞叹德拉夫妻“他们就是麦琪”?

他们赠送的礼物,都是对方最心爱的东西,他们为了赠送礼物,都为对方作出了自己最大的牺牲他们各自收到的礼物,虽然都将无用,但他们并不互相埋怨,而是透过这一行动看到了对方的心,因而,即使接受了无用的礼物,也显得十分高兴,从而增强了两人的感情,互相爱得更深了。为什么说作品采用了“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构思方式?这样剪裁和结构有什么好处作品构思精巧。这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剪裁和故事结局的处理上。主人公德拉和杰姆各自牺牲自己的爱物以换钱购置对方的意中物,夫妻俩同样痴情,同样善良。但作者只详写了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对杰姆卖表买发梳一事则直到末尾方一笔点出。实际上是两条线索,一明写,一暗示,“一虚一实、双线并行”。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固然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作品末尾形成一个令人惊愕、出人意料而又不违背情理的精彩结局。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仔细阅读德拉下决心卖掉秀发一段描述,说明作者是怎么样通过动作和表情描写来显现她的心理活动的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描述德拉站在壁镜前决心卖掉秀发时的由兴奋、到惊骇、到留恋、到痛苦、再到坚定的心理过程,都是通过外在动作和表情描写来显现的,十分真切、细腻而生动传神。

体味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小说写了一个喜剧故事,可其中又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与此相应的是语言的幽默诙谐。文中关于“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交代,关于“信箱”、“门铃”、“名号”以及壁镜、秀发的描述,都是妙语连珠,意趣横生。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叙事特点这篇文章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文章在开头批评了梁惠王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提出了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这是先抑后扬的说理方法。另外,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地,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这都是循循善诱特点的体现

《论毅力》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来阐明毅力的重要性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其中隐含两个方面:一成一败,论点本身就是正反对举,把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本文自始至终都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总之,作者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说理详细、具体、透彻,有力地阐明了毅力的重要性

诗歌《蒹葭》的形式特点是什么《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形式,这不仅有回环往复的整齐,而且有一唱三叹的美感,另外这种层层递进的形式,能步步深化诗歌意境。虽然只换了几个字,但期间的微妙变化和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秋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1将哲理和形象结合2运用比喻进行说理3用虚拟的寓言故事进行说明4宏肆有力的语言气势

试述《马伶传》的倒叙方式及其作用作者在文章中部采用了倒叙手法,即将第二次较量及其结果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进行叙述,使第一次和第二次较量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吸引读者推究原委,吸引读者读下去,这也为下文阐明中心奠定了基础

诗歌《湘夫人》中用到的抒情方法有哪些用到了直接抒情、借举止抒情、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等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

《咬文嚼字》是如何运用归纳论证方法的本文采用了归纳论证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分析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大量实例,广征博引,归纳它们所共有的性质,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不仅凿凿有据,而且能将抽象的概论或陌生的道理讲得有如日常生活经验那般浅显易懂

谈谈《垓下之围》这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司马迁在这篇文章文章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例如“虞兮虞兮”的悲歌慷慨,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等。这些有

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试述《秋夜》中意境的营造及其所表现的心情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运用冷隽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了萧瑟森然的秋夜氛围,营造出幽远清寂的意境,让人有一种清冷而幽寂的感觉,在这幽寂深邃的意境中,我们可以蕴藉又强烈地感受作者当时即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情《吃饭》这篇文章的如何巧设陌生化比喻的巧设陌生化比喻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例如“吃饭有时候很像结婚”“一碗饭仿佛一只乐曲”等,在这些比喻中,作者发挥最充分的想像,将完全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语出惊人,具有很强的表达冲击力,这些比喻不仅新奇,而且自然,让人觉得这些新奇的比喻,贴切生活

《冯谖孟尝君》中孟尝君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开始写到孟尝君能够容纳冯谖的“无好”、“无能”而收留他,后来在冯谖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时,又先后一一给予满足,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真情相待、礼贤下士的品德、但与之同时孟尝君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茅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这又是他目光短浅的一面

散文《香市》中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了什么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对城镇的影响,文章开头说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的,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从中折射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

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我”与“你”的“对话”口吻展开说理的作者将一个关涉哲学认识论的大论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侃侃而谈,尤其是从头到尾运用了一般文章较少采用的第二称“你”,又引入了“我”的生活经验为论述的对象,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直面交谈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效果,从而使整篇文章显得通俗易懂,亲近自然

试述《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性格特征作者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不知满足的小人,但后来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凿三窟,使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也展出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个性

《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三种灯光分别象征什么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象征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来进行说理的作者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论证,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又感叹庄宗失败时形势之“衰”,这样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庄宗历史悲剧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试述《先妣事略》中作者不支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母亲的一生,她16岁嫁到归家,七年中生了七胎,为解决多子苦,喝了民间避孕偏方,留下喑哑的后遗症,三年后去世,仅仅活了26岁。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生产力的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着极其悲痛的心情,作者不动声色而让读者却深受感动

散文《都江堰》是如何描绘都江堰的水流及其寓意的作者在描绘都江堰的水流时,先写水流的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饱含着“壮丽的驯顺”的深刻寓意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的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认证方法。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风确实有诸多不尽如意之处,于是作者将这种现象明确指出,归纳出其思想本源,并且与自己所提倡的观点进行对比。从而使本文所提出的观点针对性更强,主题也更加突出

试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从例说明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是以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但是梁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得出梁王没有真正实行王道的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

《我也地坛》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深挚母爱的作者通过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的深挚,一是无声的行动描写,如看到作者在园子里,就悄悄转身离去,显露了母亲深切的理解与焦虑的心情;二是借作者进行直接描写,如母亲“宁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三是侧面烘托,反复抒写作者对母亲思念,痛悔之情的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力量

《容忍与自由》是如何运用例证法的这篇文章运用了例证法来阐发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先后用到了三个典型例证,先后证明了文章三个层次的论点,也就是三个道理。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论证了“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这三个分论点

谈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特点议论与叙事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整篇文章前

半部分侧重于议论,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这两个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来展开,前半部分议论是后半部分的“纲”,后半部分叙事是前半部分的事实佐证,整篇文章显得文气贯通,神气凝聚

试述《哭小弟》将多方面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及其作用这篇文章以“哭”为线索,开头借小弟的名片抒情,随即对小弟的幼年、童年进行回忆,接着写小弟病重和治病的艰难,接着又写小弟的工作经历……这种围绕小弟的病逝,把现实和回忆,家庭和社会,情与理交融一体,分成块状,交叉垒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

例证法与概括法有何异同点例证法和概括法都属于归纳法,都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例证法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多属初步归纳,而概括法则是将多个分论点综合为一个总论点,是在初步归纳的基础上的再归纳

试述《郭橐驼传》中类比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在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作者就是通过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讲透了种树的原理和治民的道理

诗歌《陌上桑》是如何运用侧面烘托手法的《陌上桑》在描写罗敷之美时,没有直接描写其容貌,而先渲染环境氛围的绚丽,再写精美芳洁的采桑用具和鲜明华丽的服饰,最后写旁观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主,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些都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余地,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说明《鹧鸪天》中所用比喻的含义词中主发有两处用到比喻,一是“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借“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借“鸳鸯失伴”喻老年丧偶,“清霜后”喻自己年老,另一处是“原上草,露初xi”,借草上易干的露水,喻人生短促

试述《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篇文章在阐述种树道理时,采用了对比手法,将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态度,方法及结果和“他植者”的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讲得清清楚楚

诗歌《饮酒》中的三忘分别是什么三忘分别是“忘世”“忘我”“忘言”,其中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就是忘世;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便是忘我;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便是忘言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为孝、弟(悌)、忠、信的道德礼教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性善”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4.“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5.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 6.“暮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论语·先进》,冠者指(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7.《兰亭集序》的作者为(东晋)朝的(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出身于掌权的大世族,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王右军 )。 8.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极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10.“老庄”指的是(道)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11.文学史上并称“风骚”的是《诗经》、(楚辞)。 1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章》、《九歌》,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1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小品文集。 14.代表两汉时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班固撰写的《汉书》是一部( 断代 )史书。 15.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的是唐代的(李白)、(杜甫)。1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是(李清照)。 17.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议论文 《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是本文说理的特点。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此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秋水》(节选)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思想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中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海神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出叠见,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例如:“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稊米之在大仓”比喻“中国之在海内”;“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末之在于马体”比喻人与万物的关系,结论是微不足道,不必自多。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丈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在论证中又多用形象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其中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其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已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五代史伶官传序》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企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 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指、、 、;“五经”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 C、默默无闻的人 D、敢于行动的人 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 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 B、使民如承大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 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 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 举直错 ....... ..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

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原君一、填空题 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 将、、 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 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 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 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A、地位 B、声誉 C、财 富 D、职分 三、多项选择题1、《原君》中采用最为广泛的论证手法是()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引证 D、对比论证 E、类比论证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A、思想家 B、文学 家 C、政治家 D、革命家 E、史学家 3、《原君》一文中,主动放弃了做君主的机会的人是()A、许 由 B、尧C、禹 D、务 光 E、舜 4、《原君》文中,作者举出的“耻食周粟”的人是()A、许由 B、伯夷 C、崇祯 D、务光 E、叔齐 四、简答题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如今的天下人如何看待为君者? 2、黄宗羲在《原君》中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3、《原君》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文章的论述方法。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 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 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 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 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 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 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 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 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 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 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 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 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 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 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 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 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 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 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 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 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 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 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 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 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 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 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 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 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 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 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 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 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 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 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 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 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 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大学语文课后题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4. 有生则必有死,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供学生自由讨论

科学出版社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 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 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 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 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 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 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 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 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 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 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 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 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 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 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 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 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伎→被吴三桂娶为妾→被刘宗敏掳获→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 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 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

大学语文-道士塔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道士塔课后练习答案 1.文学常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着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痛恨、无奈(王道士) 痛恨(腐败政府) 谴责(外国冒险家) 4.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 (2)讽刺手法的运用 [课后练习] 一、简答题 1. 作者为什么说敦煌文物的遗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 文中有一些简略的数字记载,例如“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等,分析这些数字的作用。 3. 作者说斯坦因等人“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1. 当几面铜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 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2)“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说明什么问题王道士“再作下一步筹划是什么 2.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接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其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1) 当时的旧中国为什么“筹不出这笔运费”,是因为“中国是穷”吗 (2) 中国官员为什么没有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的那副赤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 ) A《短歌行》 B 《饮酒》C《蛇》 2、《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B C ) A 反复咏叹 B 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 起兴手法 3、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中的“甘”“美”“乐”属(B ) A 使动词 B 意动词 C 名词 5、“功施到今”中“施”读作( A ) A yì B sī C shī 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 )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7、下列诗篇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C ) A 《短歌行》 B 《月夜》 C 《春江花月夜》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C ) A 陆游 B 唐琬 C 白居易 9、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 A ) A 赠别诗 B 七言古诗 C 山水诗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 A 夸张 B 对比C借代 11、不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C ) A 崔莺莺 B 张珙 C 红娘 12、《铸剑》属于(C ) A 散文 B 神话 C 小说 13、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 A ) A 《道士塔》 B 《蛇》 C 《乡愁》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是( B ) A 李白B曹操 C 杜甫 15、下列作品属于梁实秋的有( B ) A 《听听那冷雨》 B 《雅舍》C《神女峰》 1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出自( A ) A 《短歌行》 B 《邯郸记》 C 《还魂记》 1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出自(C ) A 《蜀道难》B《逍遥游》C《短歌行》 18、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ABC ) A 举一反三B当仁不让C君子成人之美 19、《诗经》中的“风”是(C ) A 人风B家风 C 国风 20、《采薇》是选自《诗经》的(B ) A 《大雅》 B 《小雅》 C 《国风》 21、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老子》的有(A ) A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当仁不让 C 君子成人之美 22、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 A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是(ABC ) A 夸张B比喻 C 对比 24、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C ) A 韩愈B柳宗元 C 白居易 25、下列诗句属于《春江花月夜》的有(B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B白云一片去悠悠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2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 )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 27、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B ) A 《短歌行》B《月夜》C《春江花月夜》

大学语文课后题整理(最终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整理 先秦文学 《静女》 【诗文今译】 娴静姑娘真艳丽,久立城角等我来。 姑娘藏身不露面,心急挠头我徘徊。 娴静姑娘真娇美,赠我彤管表深情。 彤管美丽有光泽,爱它美艳特真诚。 郊外归来赠白茅,白茅美丽惹人爱。 不是白茅它美丽,因是美人赠我怀。 课后题: 1. 改编成小故事: 月出东山,似一轮玉盘。清亮的光辉撒在枝头草丛间,也笼罩着城边的那座城楼。城楼上徘徊着一个男子的身影,月光剪出他英挺的身材轮廓,也照出他一脸焦急不安的神色,他不停地搔头,四处张望。他在等人。不是说好月出东山头的时候见面吗?怎么还不来呢?他俯身城墙,朝月下那一条灰白的小路上张望。路上没有一个人的影子,周围一片静寂,小路也静静地像睡着了似的,悄无声息。是她躲藏起来了吗?不会吧。月亮都移到枝头了。他转身在城楼里四处寻找,能藏人的地方都找过了,不但没有她的影子,连一点儿声息都没有。傍晚,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我在水沟边洗去锄头上的泥土,也洗去满腿的污泥。是你在经过我身旁时轻轻扔下一句话:?月出东山,城楼上。?我抬头时,你已飘然而去,只把婀娜的背影留在我眼眸里。可

是现在你却不在这里,这是为什么?月亮又移高了。他抬头望月,月亮丰满圆润,多像你的脸庞啊。记得吗?三月三,桃花满树,春水满河。水边树下,四处散布着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大家或嬉戏欢笑,或眉目传情,或一对儿拉着手朝远处走去。春风骀荡,春意浓浓。你独自一人坐在水边,洁白的双脚放在清清的河水里,一头如墨的长发瀑布般披垂而下,我就站在你身后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凝望着你美妙的身姿。似乎是心灵的感应,你终于回头了,嫣然一笑。然后我们无言而默契地相随而行。记得吗?三天后,也是一个黄昏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是你把一把白茅草放在我的背篓里,然后转身跑开去,像一只小鹿在草丛间跳跃不见了。你知道吗?当时我的心是怎样的狂跳不止吗?我拿起白茅草,望着你远去的背影,又是怎样的欣喜无比吗?从此,每天劳动归来,我总是在你送我白茅草的地方驻足片刻,那一刻心荡神驰的感觉又涌上我的心头。记得吗?十天后,我们第一次相约这城楼。也是这样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月亮,是你送给我一只红色的管箫。你说当我想你的时候,就吹起这箫吧。你会听到悠悠箫声的,就会来见我的。月光下,这个年轻人拿着一只红色的管箫,管箫在月光下闪烁着光华。他把箫放在了嘴边,吹出一支忧伤的曲子。他心里默默地说,静女,你听到我的箫声了吗?四周静谧,只有悠悠的箫声在静静的月光下传出很远很远。 2. 与《蒹葭》比较,分析意境异同。(参考) 在《蒹葭》当中,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给人表现的是爱情对人的折磨和煎熬和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之痛。秋意秋思、迷离怅惘的意境。清冷朦胧、渺远无助的、伤而不哀的意境之美。 《静女》全篇都洋溢着一种爱情的甜蜜之感。通过男子的叙述。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一对情侣的幸福和快乐。 《鹿鸣》 【诗文今译】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像山那样思考》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涵。 2、从本文节选的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