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完整版)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完整版)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完整版)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

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

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

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

方法。

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7、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活动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2、初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

变化程度的关系。

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

重力。

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2.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

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

教学目标:

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4.初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

第二单元物质的溶解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

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溶解(P10—P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

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

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学难点:

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二课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P12—P13)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

2.初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3.初步了解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

4.提高实验、比较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三课时:食盐的提取(P14—P15)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是怎样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

2.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3.初步发现有些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4.进一步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是设想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教学难点:

是使学生发现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温度的变化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温度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发现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是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实验、记录和整理资料为基本方法,探究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比较沙的温度变化规律,寻找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根据折线图总结水温、沙温的变化规律。

3. 探究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知道不同的

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不相同。

4. 体会长期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5. 进一步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1课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

3.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

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作出简单描述。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秒表、演示板。

活动一水的加热和冷却(p.17)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记录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

活动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p.18)

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

第2课沙的温度变化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沙的温度变化规律。

3. 根据折线图比较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

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

探究沙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图发现沙和水温度变化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坩埚、秒表、演示板。活动一沙的加热和冷却(p.19)

活动目标

1. 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

活动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19)

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沙温变化折线图。

活动三比较水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20)

活动目标

第3课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2.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

3. 比较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教学重点

探究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变化异同。

活动一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连续几天的一日气温表、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表。

活动一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p.21)

活动目标

1.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

活动二不同地区的气温状况(p.22)

活动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

第四单元家蚕的一生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在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家蚕为例,探究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从而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初步的感受。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饲养家蚕并进行持续观察,初步了解家蚕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继续学习如何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课外饲养与观察活动,单元的设计又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为此,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综合考虑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以及课堂

教学内容的均衡性,尽量做到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动可做,同时课时安排基本反映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把整个单元切分为以下四课时:孵化(包括产卵、孵化)、蚕宝宝在长大(幼虫期)、结茧(包括结茧、蛹)和破茧而出的蚕蛾(包括成虫、交配、产卵)。如果教师可以直接获得蚕卵,那么可以从第1课开始教学;如果得到的是蚕宝宝,那么可以从第2课开始教学,将第1课观察蚕卵和孵化的活动移至蚕蛾产卵后再进行。

从教学的总体安排来说,由于蚕的孵化、蜕皮、结茧等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从着手孵化蚕卵到蚕蛾产卵,整个周期长达约两个月),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环境条件及蚕的实际生长情况灵活安排本单元各课的上课时间。在等待的日子里,可以穿插教学单元五或单元七,也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教师换课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比学生提前从事孵化和饲养(分批进行),以保证每课时都能给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蚕进行观察,同时给予必要的饲养指导,学生随后从事饲养以及有关的观察和探究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家蚕的生命周期,知道家蚕一生中的不同生长阶段,初步了解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初步具有长期观察的能力。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

4.初步学习长期饲养小动物,初步形成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5.初步具有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学活动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孵化(P24—P2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

2.知道蚕卵会孵化成蚁蚕,初步了解蚕卵的孵化过程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3.关注影响蚕卵孵化的外在条件,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乐于进行探究。

4.使用放大镜,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5.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

教学重点:

观察蚕卵和蚁蚕,了解其形态。

教学难点:

自行探究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