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多元解读

论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多元解读

论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多元解读

作者:陈洪友

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8期

摘要:媒体信息的多元解读是舆论形成初期的关键。新媒体环境中,我国主流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多元解读呈现出表达途径多元化、表现手法后现代化、交流方式团体化、影响力显性化四大特点。

关键词:主流媒体多元解读特点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12年5月17日报道了“山东魏桥集团自办电厂不但为旗下企业供电,还向周边其他企业和居民供电,电价比国家电网低了三分之一”的消息,此后许多媒体转载此消息,或进一步对此事做了报道。一时间,官方、专家、民间(网民)对此事的解读不一而足,此起彼伏,引发了一场打破国家电网垄断的讨论。这场由主流媒体一则报道引发的多元解读在我国并非首例,如2011年11月9日12时央视《新闻30分》播出的《国家发改委正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的报道引发的媒体大战等等,这些事件对现实的影响巨大而深远。透视这些媒体事件,除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具有争议外,新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受众独立解读、多元表达的意愿增强恐怕是其重要原因。

一、主流媒体多元解读及其成因

多元解读是指受众从自身特定的处境出发,根据自己的前结构和知识(包括信息资源)、能力、经验、兴趣等,对新闻信息作出的个性化解读及其与媒体编码意图相符或不相符的情形。从阐释学的角度讲,任何受众都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历史性存在去理解和解释新闻事件与文本的意义,所作出的解读也不可能完全与编码者相同,因此出现媒体信息解读的多样性。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媒体,也无论是商业性传媒还是官办主流媒体,尽管所有新闻编码都力求避免引发多义或歧义,追求传播主体引导受众按其理解和期待去诠释新闻报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受众个性化理解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因而,多元解读现象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当前舆论引导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各级党报、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综合频道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功能和地位,决定其比一般的媒体信息更容易产生多元解读。首先,主流媒体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编码立场,容易引发不同解读立场受众的多元解读;比如境内受众与境外受众,对同一报道解读可能因价值观差异而作出不同解读。其次是主流媒体内容往往是事关国家、本地的公共话题,本身具有歧见性特征,多元解读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再者主流媒体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多元解读的影响力大,一些引人瞩目的报道往往引来网络论坛的热议,各种解读意见纷呈,有时甚至在网络世界形成某种共识又反作用于现实,甚至成为推动现实改变的力

量。另外,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媒介生态,也培养了新型受众,从而改变了人们接受活动的形式和反馈意见的渠道,使主流媒体多元解读出现了显著变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多元解读的四大特点

(一)表达途径多元化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信息多元解读现象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众表达个性化解读意见的途径越来越多。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受众多元解读意见的反馈与传播,受制于表达渠道的有限性和单向性,受众个体的解读意见除与他人交流外,能够向媒体写信、打电话就已是最大胆的行为了,极个别幸运者才有可能见诸媒体。1992年北京地区受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向新闻单位反映对报纸内容及广播电视节目的意见或看法”的只有2.8%。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受众多元解读意见的表达也日益多元化。笔者2011年初开展的一次关于广东、湖北、青海三省日报多元解读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前日报受众遇到与报纸编码意图不一致的解读情况时,采取给报社写信、打电话、手机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网络留言等方式与报社交流的4.7%,与他人交流的48.5%。

如今博客、微博、播客、QQ聊天等自媒体日益成为年轻受众表达多元解读意见的首选。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自由世界,也是一个自由意见市场,受众的解读意见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交流、碰撞,从而满足了其希望获得关注和认同的欲望。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5亿多网民中论坛、BBS的用户占28.2%,播客、个人空间用户占62.1%,微博的用户占48.7%,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

(二)表现手法后现代化

受众多元解读表现手法的后现代化是指受众对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多元解读往往采用移用、对比、反讽等后现代主义手法,实现对文本、意义、表征、符号等的解构,造成滑稽、恶搞等效果。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各大媒体不时出现纪念杜甫的文章和相关报道。3月微博上盛传一组“杜甫很忙”的恶搞图片,照片上的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西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车等。这种采取网络游戏手法移用文化名人高大形象的行为,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诸如此类的还有,2011年11月下旬网上流传宿舍版新闻联播,目前网络上山寨版新闻联播还有很多版本。分析这些山寨版新闻联播,有一个共同点:借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节目形式、话语系统及其编排风格,演播身边日常发生的琐事,达到搞笑目的。其实质是在完全明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码规则后,用与之相同的符码规则编制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大”的编码体系与“小”的事件、严肃与庸俗形成鲜明对比,相形之下就构成了娱乐性。

受众对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多元解读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个中原因主要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