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力学信息论初探

地震力学信息论初探

地震力学信息论初探
地震力学信息论初探

地震力学信息论初探

---从四川大地震看地震力学初探(1)

习强金鑫刘文传

(四川省绵阳市)

摘要:一个处于纯粹大地震地质结构激活块态的系统,是以一种单纯的地质板块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纯粹地质结构激活块态而演化。但是,如果通过地震的出现和消失而引起地震信息的发射和丧失,则说明不存在是单纯的地质板块的方式。相反看,发射和丧失的地震信息意味着,在地震消失之后,终态的地质结构激活块变成了所谓的混合地质结构块态,这可确认为是不同纯粹大地震地质结构激活块态的一个系综。

关键词:地震力学信息论不确定性

1、地震信息悖论

有位科学哲学家说:专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已知的知识:专家比常人知道得多;但对于未知的知识,专家与常人则并没有什么不同。

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以来,考察省级以上地震机构的地震专家在电视台和出版物中公开发表的言论和著述,证明这位科学哲学家说得不错。因为5·12四川大地震中包含很多已知的地震知识,也包含很多未知的地震知识。对于这类未知的地震知识,地震专家公开发表的言论,是以地震信息悖论的形式出现的。现举几例。

1)、据初步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十一度,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汶川地震属于“逆冲型”,发生在我国中部南北向地震带上的龙门山段,是中国东西部两个地震区的分界线,本身又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地震带这两大超级地震带在中国的交汇处,因此波及范围广。但5月25日发生宁强县5.7级和青川县5.4级余震后,有地震专家就已经表示不理解。因为已知知识,两处不同震源的地震,相隔时间一般在一月或一天或一小时以上,但宁强和青川余震相隔只在几分钟之内。

2)、已知知识,地震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这称为震源点论。但5·12四川大地震后,地震专家的言论又隐含有震源线论的悖论。例如电视台播送地震专家访谈,有专家解答北川的地震烈度比汶川的烈度大时,说都江堰--汶川--北川同处于龙门山脉地质板块冲撞拼接带,震源从汶川分别传到都江堰和北川,由于地质结构等不同的原因,北川方向地质板块的断裂运动强度比汶川和都江堰都大,所以北川的地震烈度也大。这里隐含了有汶川的震源和北川的地质板块断裂运动,而是两种不同的地震起因。作为北川地质板块断裂时的运动,当然应产生地震效应,因此也构成了一个或一种新的震源,即使它是次生的。同理,都江堰--汶川--北川大地震构成了震源线论悖论。

3)、对此,有地质学家赞成一些成都人的说法:是一种“跷跷板”效应。其实也类似杠杆效应---汶川的震源类似杠杆的支点,都江堰和北川类似处于杠杆的两头,都江堰比北川离

汶川的震源支点近,如果汶川震源的支点“慢慢”有一点升高效应,那么类似杠杆的北川一头,“跷跷板”跷得就高,都江堰一头就跷得矮,但两头上下来回震动都会比汶川的烈度大。这里我们不管这种跷跷板和杠杆结合的效应比喻恰不恰当,只说如果这种效应成立,反过来看,地震机构的地震监测仪器会不会也出现悖论?

这是属于地震信息的悖论,例如它涉及管地震监测仪器专家的知识,例如地震监测仪器能不能把所谓的震源线论的地震信息监测到?具体到某个此时此地的地震专家能不能把监

测仪器监测到的这类信息分析得出来?有没有这类信息分析的现存数学公式可供参考?

2、地震预报与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和地震预测不同。地震预报是国家行为,程序是:由各个省市收集来的有关地震预报,先反映到专家委员会,由他们对预报意见进行研究,再由地震部门提出有根据性的预报,报告给政府,政府根据情况发布预报信息。地震预测一般是个人行为;在一次大地震的临震前,都可以看到地震预测现象。这是一种非高斯性,它等价于一种对称性。但作为地震力学,同一个人的地震预测理论不应是非高斯性的,即一个人拥有很多不同的地震预测理论,也会构成地震信息悖论。当然一个人可以通过优化组合、选择,完善一系列地震预测理论而通向高斯性。

大地震能预报,当然属于高斯性,但主震后的余震预报,也可能是非高斯性的。高斯性等价于奇性。我们的地震力学初探愿望是追求奇性,但正如一位专家读《从四川大地震看地震力学定律初探》后指出的那样:这种初探也还不够深入。他说,采用罗伦兹奇异子或者类似的黑洞的表象方法甚至都没有接触到流体力学的本质。就是在实实在在的流体力学研究中也不被人看重。最简单的流体力学判断失去稳定的办法是找到一种剪切、运动、耗散之间的无量纲常数(流体力学里面就是雷诺数),这个常数决定了相变、运动状态根本改变。复杂一些的,稍精确的办法是剪涡形成和失稳在简化情况下求解,就像拧绳子成麻花一样,在剪力面上形成破坏性的变化,注意到你用旋、圈的概念进行解释,旋和圈那里来得?你可以参看一下Dimitrief的用拧曲这样的模型,甚至进入量子力学深处,其简化kirchhoff方程求解也有解析方法。所以浅以为您的这篇文章还不够深入,地震最强烈的震型是连起伏带旋转的,国内已经有人建立模型。要从数学上和流体力学上介入,最好借鉴前人有效成果。

还有王守义先生说:“我从来没有研究地震问题。我是搞连续介质力学的,以前听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是用《弹性力学》建立的,我觉得有些道理。我的看法是,地球板块之间是靠裂缝连接的,犬牙交错,好像摩擦面的接触,真正的摩擦机理是’拔牙’,牙齿并不是被水平切断,而是连根拔掉。我想地震的原理与摩擦有些相似,在外力的作用下,两板块接触面之间会有相对滑动趋势,可能是横向滑动的趋势,也可能是上下滑动的趋势,或者两者都有,如果有某些又长又粗的’牙齿’顶不住了,发生崩裂,其他的牙就会跟着受损,这样,板块间产生相对剧烈滑动,进而产生强烈震动,这就是地震。’拔牙’的问题可以用《弹性力学》解决,关键是板块所受的外力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各个板块的漂移受哪些因素影响,合力有多大。如果合力引起的应力超过了这些牙齿的强度,那就合崩裂。影响飘逸的因素很多,可以通过历史统计的办法解决,例如某地区的雨量统计,包括多雨时间的统计等,这就和气象预报类似了”。

以上专家谈的东西,对于想搞地震预报与地震预测的人来说类似地震入信息。大地震还有出信息。例如有些人寄希望于神秘现象的类似靠动物异常来预测的地震信息。但这也很难

说到底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动物的异常现象?或到底和地震有没有关系?当然他们说也可

以用仪器探测次声波、超声波,还有诸如地磁、地温等类似的有可能影响动物的地震出信息。有人还说,地震预测之难,难就难在观测手段还不行。如果观测手段行,无须理论指导也能预测地震。比如生命有感知觉,如能看到不远处汽车开来了,就能本能地预测到这汽车将会压过来,就能躲过汽车。非生物无感知觉,看不到远处汽车开来,也就无法预测。如果假定人类之上有超感知的存在,这种超感知,能看到地底下的活动情况,因而能象生命看到气车压过来一样,看到地震将要发生。

那么很玄的超感知会用什么方式,告诉人类地震将会发生呢?他的意思是:预见也可以感性地预见,并不一定要理性预见。他说因为人或动物能看到不远处的汽车会压着自已,这个预见不需要什么理论,因而不是理性的预见,而是感性的。人的实验观察能力,是因实验手段延伸了的人类感性知觉,但它依然还是属于感知觉的范畴。实验观察加数学描述是人的科学理性层次上一种认知形式,与之对立的认知形式,就是哲学洞察加辩证理解。这两种认知能力其发展不是无止境的,而且其适用范围也不能越过科学理性层次。如果科学理性层次之上,是人的理性知觉(即理性的灵感),而理性知觉的形成则会地导致人的认知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循环,即形成更高层次的感知觉(即遥感,透视,预感这样的人体功能)。更高层次的感知觉不妨称为超感性知觉。他认为地震现象很可能超越了科学层次的认知能力,但没超过人的超感性知觉。超感性知觉看即将来临的地震现象,就如人的感知觉看的不远处的汽车一样容易。

他还说出信息的人类认知,开始就在于类比。人类认知的逻辑与其科学的认知能力,是看到一个现象关系,则会相当本能将与这个现象关系最相似的经验或理论调出来与之比较。这种比较,其实就是类比。当我们认为某个经验或某个理论可以与一个现象关系相类比,那么我们就用这个经验或理论作模板,推演待认知的现象关系,得到这个现象关系包含的我们需要知道的现象。那么地震这个事物所包含的现象关系是如何的呢?空洞的规律对现象关系的预测是正确的,但却是空洞的正确;空洞的正确,泛泛而谈的正确,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一个现象关系的一种形式或个体特点相近的几种形式,当被用来指导人们的认识这个现象关系的待认知形式时,它就是经验规律,经验规律具体,但很不可靠。一个现象关系显得多种多样,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其外在形式,而没看到其内在形式,外在形式要比内在形式更多样,如果我们能直接看到地内的地质构造的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地内的与地震有关的活动情形不会是多种多样,以致没有具体共性,没有具体规律的。

3、入信息和出信息

1)、地震入信息---是过去本地区及之外地震给予的信息。

2)、地震出信息---是在本次大地震本地区临震前震源及其之外地区给出的信息。

3)、当信息在地震发生后,一部分出信息会消失。这是地震力学理论奇性上的丧失。如汶川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地震对中国的大地基准和板块稳定造成了较大影响。国家测绘局已紧急组织开展汶川地震对中国大地基准和板块稳定性影响的科学测量和分析工作。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已紧急组织专门人员,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西安市周边6个GPS连续运行站和国内外28个连续运行站在汶川大地震前后总共9天的观测数据,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便评价此次地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稳定性的影响。但这只是其中出信息的处理之一。

还有其它一些地震监测仪器的测量数据,如考虑一处地质结构激活聚集成地震,随之地震因能量辐射而发生地面信息散射。这里的出信息发射,还要分明信息和暗信息。明信息类似地震入信息;暗信息指受时代的局限,人类还未认识的信息。明信息如构造地震的多数天然岩石,都有或强或弱的压电现象。大震前的弱震或岩石挤压断裂错位,会使岩石产生

强大的压电电势,继而在地壳中产生放电现象,放出电脉冲。板块运动如果挤压力在某个范围内,物质通过自我缓慢形变来适应这个挤压力,此时不会发生地震。如果挤压力(压强)超过某个范围,物质难以通过自我缓慢形变,适应这个挤压力(压强),此时物质就会被挤压破裂,这个过程很迅速,放出很多能量,会通过地震波把放出的能量传递出去。

暗信息如有专家说发现的大脉冲波,是磁电的“影子”---2001年11月6日昆仑山地震前,中国地震局的9个超宽频带数字地震仪(JCZ仪器)同时监测并记录到一个大脉冲波,推断磁电参与了地层的运动---地球不同分层控制着不同的地震震级事件,同时与地震在垂直方向非常局限相对应的是,强烈地震在水平方向的扩展极为广阔并在不厚的薄壳中发生。而这种薄壳结构受力后很容易屈曲变形,其屈曲变形波控制着地震分布地点与地震震级。

因为地震入信息和出信息、明信息和暗信息现象复杂,每个地震并不十分相同,需要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探求它们发生的规律,研究人员要有足够耐心,才能等待它的重复发生。这也许它比一个人的生命还长,而且在这一聚集和爆发的图景中,有不少信息会丧失。

4)、大地震的奇性涉及地面并在震源有上下起伏的外尔张量和收缩的里奇张量运动,地震信息散射而发放,指地震发生之前和之后的各种仪器的观测值和人类社会中的观察报告。地震信息发散时刻,从地震奇性残余的一块逃出一点信息是可能的。考虑地震信息消失的任何合理图景,由于这类地震残余的奇性处于未来的地面临震观察者的过去,其能分辨的外尔张量和里奇张量信息很小,甚至为零。但这种获取微小的明信息,比在地震发生后丧失的信息仍有放大的效应。

4、地震力学信息系综

1)、地震热量波函数是一种复值函数f(Z),其Z包含有涉及位置变量和所有动量变量。把某一次地震的地质区域,用扭量图中的黎曼球代表,从这一区域发射到地面的信息和地震力学方程就构成了地震扭量波函数。这里黎曼球可以是旋转的,而地面信息也类似复平面。这就能把地震力学的复数幅度和时空结构相联系。这也称扭量地震学。

2)地震热力学决非低能下的近似,地震力学熵也绝不会消失,必须进入地震力学的更基本理论。地震热辐射:

温度T= K/ 2 π(1)

熵S= K/ 4 (2)

一般地震发生时会发生一次辐射暴,之后粒子不再产生,但有的仍然维持着粒子产生和发射的稳恒的速率。这种辐射具有温度K/ 2 π,是准确的热性的。

3)、大地震地质结构也能带电荷,并且它们也可以成对地产生。因为大地震地质结构的质荷比大得太多,所以产生率和电子—正电子对相比就显得非常微小。这表明在产生地震对的概率达到可观的数值之前,电子—正电子对产生率已把任何电场中和了;然而还有一些带磁荷的地震解,因为不存在带基本磁荷的粒子,所以这类地震不能由地震力学聚集产生,因此磁场可以强到足以使带磁荷的地震对产生的概率相当可观。

4)、大地震具有和它的地质结构激活块事件视界面积成比例的熵的观念,协调所急需的东西,这反映了可能制造地震地质结构激活块的极其巨大数目的不同方式。

通常人们假定,一个处于纯粹大地震地质结构激活块态的系统,是以一种单纯的地质

板块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纯粹地质结构激活块态而演化。但是,如果通过地震的出现和消失而引起地震信息的发射和丧失,则说明不存在是单纯的地质板块的方式。相反看,发射和丧失的地震信息意味着,在地震消失之后,终态的地质结构激活块变成了所谓的混合地质结构块态,这可确认为是不同纯粹大地震地质结构激活块态的一个系综。

每一个纯态各具有自己的概率,但因任何一种状态都不确定,不能利用和任何地震地质结构激活块态干涉的办法把这种终态的概率减小到零,这表明地震力学在物理中引进了一种新水平的不确定性。我们或许已经观测到这种额外的不确定性,或者这种额外的不确定性并没有超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之上,而是它们中的一种互补的不确定性。这表示科学决定性论的终结,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地预言未来一些大地震,是大自然仍然藏着一些令人无法捉摸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00年5月;

[2]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3]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4]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5]王德奎等,嫘祖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6]岳定海、王德奎等,嫘祖故里大揭谜,伊犁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7][美]斯蒂芬·韦伯,看不见的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俊伟译,2007年12月;

[8][英]史蒂芬·霍金、罗杰·彭罗斯,时空本性,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杜欣欣等译,2007年6月。

Email:y-tx@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278687.html,

信息论基础各章参考答案

各章参考答案 2.1. (1)4.17比特 ;(2)5.17比特 ; (3)1.17比特 ;(4)3.17比特 2.2. 1.42比特 2.3. (1)225.6比特 ;(2)13.2比特 2.4. (1)24.07比特; (2)31.02比特 2.5. (1)根据熵的可加性,一个复合事件的平均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多次实验逐步解除。如果我们使每次实验所获得的信息量最大。那么所需要的总实验次数就最少。用无砝码天平的一次称重实验结果所得到的信息量为log3,k 次称重所得的信息量为klog3。从12个硬币中鉴别其中的一个重量不同(不知是否轻或重)所需信息量为log24。因为3log3=log27>log24。所以在理论上用3次称重能够鉴别硬币并判断其轻或重。每次实验应使结果具有最大的熵。其中的一个方法如下:第一次称重:将天平左右两盘各放4枚硬币,观察其结果:①平衡 ②左倾 ③右倾。ⅰ)若结果为①,则假币在未放入的4枚币,第二次称重:将未放入的4枚中的3枚和已称过的3枚分别放到左右两盘,根据结果可判断出盘中没有假币;若有,还能判断出轻和重,第三次称重:将判断出含有假币的三枚硬币中的两枚放到左右两盘中,便可判断出假币。ⅱ)若结果为②或③即将左盘中的3枚取下,将右盘中的3枚放到左盘中,未称的3枚放到右盘中,观察称重砝码,若平衡,说明取下的3枚中含假币,只能判出轻重,若倾斜方向不变,说明在左、右盘中未动的两枚中其中有一枚为假币,若倾斜方向变反,说明从右盘取过的3枚中有假币,便可判出轻重。 (2)第三次称重 类似ⅰ)的情况,但当两个硬币知其中一个为假,不知为哪个时, 第三步用一个真币与其中一个称重比较即可。 对13个外形相同的硬币情况.第一次按4,4,5分别称重,如果假币在五个硬币的组里,则鉴 别所需信息量为log10>log9=2log3,所以剩下的2次称重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2.6. (1)215 log =15比特; (2) 1比特;(3)15个问题 2. 7. 证明: (略) 2.8. 证明: (略) 2.9. 31)(11= b a p ,121 )(21=b a p , 121 )(31= b a p , 61)()(1312= =b a b a p p , 241)()()()(33233222= ===b a b a b a b a p p p p 。 2.10. 证明: (略) 2.11. 证明: (略)

信息论基础》试卷(期末A卷

《信息论基础》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空,每小空1分,共20分) 1.按信源发出符号所对应的随机变量之间的无统计依赖关系,可将离散信源分为有记忆信源和无记忆信源两大类。 2.一个八进制信源的最大熵为3bit/符号 3.有一信源X ,其概率分布为1 23x x x X 1 11P 244?? ?? ? =?? ????? ,其信源剩余度为94.64%;若对该信源进行十次扩展,则每十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是 15bit 。 4.若一连续消息通过放大器,该放大器输出的最大瞬间电压为b ,最小瞬时电压为a 。若消息从放大器中输出,则该信源的绝对熵是∞;其能在每个自由度熵的最大熵是log (b-a )bit/自由度;若放大器的最高频率为F ,则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最大信息量是 2Flog (b-a )bit/s. 5. 若某一 信源X ,其平均功率受限为16w ,其概率密度函数是高斯分布时,差熵的最大值为 1 log32e 2 π;与其熵相等的非高斯分布信源的功率为16w ≥ 6、信源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性,信道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可靠性。 7、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平均码长最小理论极限制为信源熵(或H(S)/logr= H r (S))。 8、当R=C 或(信道剩余度为0)时,信源与信道达到匹配。 9、根据是否允许失真,信源编码可分为无失真信源编码和限失真信源编码。 10、在下面空格中选择填入数学符号“,,,=≥≤?”或“?” (1)当X 和Y 相互独立时,H (XY )=H(X)+H(X/Y)。 (2)假设信道输入用X 表示,信道输出用Y 表示。在无噪有损信道中,H(X/Y)> 0, H(Y/X)=0,I(X;Y)

朱雪龙《应用信息论基础》习题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习题答案 3.1 解: 3.2 解: (1) ?? ???≠==? ?????=?? ?????≤??? ??-??? ??-???? ???????????≤---+-=? ?????≤+∞04m o d 004m o d )43()41(4104141l o g 43l o g 043l o g 4341l o g 4143l o g )(41l o g ),(100)()(log 4344000000N N C N n P N n P N n N n P n N n U H N U P P N N N 则上式变为的个数为,则出现的个数为设该序列中出现时 δδ (2) ?? ???≤-=∑-k N k k C k k N k k N 没有满足上述条件的 满足概率为同样可推得典型序列的 时 03log 20141)43()41(05.0δ 3.3 0.469 bit/sample 3.4 1) 不妨设)20,0(2j j k j k M <≤≥+=,可进行如下编码:首先作一深度为j i K i i i N N N N N P P U H U H X X X P U H X X X P N log )())(exp(),(lim )(),(log 1lim 12121∑=∞→∞→-=-=∴-=其中

的二叉满树,并在j 2个叶子节点中取k 个节点,以这k 个节点为根节点,生成k 个深度为1的子树,于是得到了一个有 M k k j =-+22个叶子的二叉树,对此二叉树的叶子按Halfman 方法进行编码,即得到最优的二元即时码。 2)M M k j k j M k j M I 2log 212)1(1=+=??+?+?= 当且仅当k=0,即j M 2=时,M I 2log = 3.5 解: 不妨设i u ( i =…-2,-1,0,1,2, …) 取自字母表{1a ,2a …n a },设一阶转移概率为 ????????????nn n n n n P P P P P P P P P 2 12222111211,所以在当前码字j u 进行编码时,由k j a u =-1,对j u 可能的取值,依概率分布(kn k P P 1) 进行Halfman 编码,即是最佳压缩方案。 3.6 0.801 bit/sample 3.7 1) 7 6 bit/sample 2) P(1)= 72 P(2)=73 P(3)=72 如按无记忆信源进行编码,则根据信源所处的的1,2,3三个状态对应编码成00,1,01。 平均码长为:72×2+73×1+72×2=7 11 bit/sample 如果按马尔可夫信源进行编码: 状态1时:a →0, b →10, c →11 状态2时:a →0, b →1 状态3时:无需发任何码字 ∴平均码长: 76072)121121(73)241241121(72=?+?+??+?+?+?? bit/sample 3.8 x 22j I -+= 3.9 1) H(X) = -(plog p+qlog q ) bit/sample H(Y)= -(plog p+qlog q ) bit/sample

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析

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15-01-26T13:59:08.3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徐光发 [导读]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 徐光发贵州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复杂地区的浅层地震勘探中,勘探的精度和准度往往会受到常规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地质地形及浅层地表性质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复杂地区浅层地质勘探采集技术,以期为实际的勘探提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 引言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1]。 1 地震勘探采集设备概述 1.1 基本构造在实际的地震勘探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勘探任务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采集设备。不同的采集设备其性能和完备性存在一定的差异[2]。 比如石油、天然气勘探中,为实现2D 或3D 的地震勘探,通常需要超过200 道的大中型采集系统;对于浅层区的地震勘探,则大多采用96道以下,且性能和完备性较小的采集系统。同时,系统采集模式的差异也体现在分布式数字传输和集中式模拟传输之上,并且A/D 位数等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地震勘探设备的基本构造大体体制。 1.2 基本特点目前,我国大多引进国外的大中型勘探采集设备,以分布式采集系统为主,主要的特点是:(1)应用24 位A/D 转换器,提升了采集信号的质量和保真性;(2)噪声和波形畸变变较小,并具有低噪音和微畸变的特点;(2)较高的采样率和较快的频带;(4)系统性能更为完备,适应性较强。 2 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类型 2.1 2D 地震观测2D 地震观测系统一般应用中间式放炮或者端点式放炮的覆盖观测系统[3] [4]。观测系统的选择以有效波的覆盖追踪范围及干扰波较少的区域为主。具体而言:(1)端点式放炮,适用于深度较大、道数较多的地震勘探、道数少但未保证一定的炮检距及地下层角度偏大等几种情况的勘探;(2)中间式放炮:适用于深度较小、提高效率和降低费用等情况的勘探。要注意的是,采取端点式放炮观察系统时,要确保在下倾向放炮;而中间式放炮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 2.2 3D 地震观测对于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而言,通常采用规则或非规则线束状3D 观测系统。在3D 操作较为困难的区域勘探观测,可采取宽线观测系统。3D 地震勘探系统选择,主要按照:(1)覆盖的次数: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一般在15 到25 次,相对简单的地区勘探一般一般在15 次以下;(2)面元的大小:空间产生假频、勘探目标大小及横向分辨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勘探观测面元的大小。对于一些较小的、特殊的勘探目标,其面元的大小的要求是至少确保目标范围内有2 到4 个叠加道,在切片方面则要有4 到10 个道。为避免产生空间假频,在1个周期内至少有2 个及以上的采样点;同一波长内也应保持2 个及以上采样点;(3)炮间距的分布:最低炮检距的设定应为最浅勘探层的1 到1.2 倍,对于最高炮检距的设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一般要超过勘探层的深度,还应充分考虑多次波识别、速度分析等要求;(4)偏移的孔径大小;(5)斜坡带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在水平层介质中,斜坡带约为勘探层深度的25%左右;(6)长度的记录:应记录下最深测量层位的绕射情况。 2.3 复杂地区浅层数据采集的设计对于复杂地区浅层数据采集的设计,包括:(1)复杂地区浅层3D地震勘探,应按照先测量、后设计、再施工的过程。采取此过程可根据测量出的地表变化情况设计出最优的方案。进而最大限度的实现CMP 面元中的各个炮检距的均匀性分布;(2)不规则3D 勘探采集技术,是当前收集复杂地区浅层地质3D 采集的有效方式,其可根据勘探区内的地表特征,设计出不同的观测系统,以避开障碍物体,在规制3D 不可采集区进行勘探;(3)障碍区内接收点及炮点的定位,充分掌握障碍区内及其附近区域的各个接收点和炮点的初始时间,并利用好初始时间,采取分段线性拟合方法,创建各个控制点的标准初始曲线,再根据实际初始时间与标准初始曲线间的差值,应用交汇法对各接收点和炮点的地理坐标进行计算和校正。 3 浅层地表结构的调查 对于复杂区浅层地表结构的调查方法主要有:(1)微小地震测井法:主要通过地到井的观测模式,以测定浅层速度,再划分速度层的方法。可准确、有效的确定速度的界面、计算出各层次的速度;(2)小折射法:是对低降速带调查的一种方法,可对浅层速度的界面进行有效的划分,以达到确定低俗带的厚度和速度。此方法如果持续观测,可把连续变化的浅层剖面显示出来。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运行灵活、速度快及成本较低的特点,其不足就是不适合地形复杂、陡的地表;(3)雷达测深法:就是把声纳技术应用到地震勘探中,以测量浅层低降速带的方法。该方法科根据具体的地质、地貌情况,选取采集点分布,具有速度快、成本较低且不受地质地形的影响。 4 采集信息资料的控制及相关评价 对于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信息资料的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勘探采集设备的检查:也就是相关采集设备的性能检测,主要按照年月日三种形式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噪声、波形畸变、脉冲等,检测形式不同则内容也不同;(2)质量现场控制:对于野外数据的采集多采取现场质量控制,软件多以CRISYS 和PROMAX等软件;硬件则以计算机服务器或工作站点为主;(3)采集信息的评价:根据实际勘探地区的特征,选取相应的地震勘探流程为评价标准。 5 结语 对于复杂地区浅层地的地震勘探,因目标区域的地质、地震条件较为复杂,还应地下构造不同,岩层的变化较大。所以,不但会给野外作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还会使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的地震勘探作业,主要表现是波长吸收的减退较为严重,有效波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都不高,所以说,在投入和资源较为充分时,可适当提高道数、覆盖数等,对于观测方法,则可选择弯线勘探或宽线勘探,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1]沈阳,张涛,赵民等.复杂地区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讨[J].煤炭技术.2011,30(6):252-254[2]李华科,巍艳.

信息论基础及答案

《信息论基础》试卷第1页 《信息论基础》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共25分,每空1分) 1、连续信源的绝对熵为 无穷大。(或()()lg lim lg p x p x dx +∞-∞ ?→∞ --?? ) 2、离散无记忆信源在进行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时,编码效率最大可以达到 1 。 3、无记忆信源是指 信源先后发生的符号彼此统计独立 。 4、离散无记忆信源在进行无失真变长编码时,码字长度是变化的。根据信源符号的统计特性,对概率大的符号用 短 码,对概率小的符号用 长 码,这样平均码长就可以降低,从而提高 有效性(传输速率或编码效率) 。 5、为了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可以采用 信源编码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采用 信道编码 。 6、八进制信源的最小熵为 0 ,最大熵为 3bit/符号 。 7、若连续信源输出信号的平均功率为1瓦特,则输出信号幅度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高斯分布(或()0,1x N 2 2 x - )时,信源具有最大熵,其值为 0.6155hart(或 1.625bit 或 1lg 22 e π)。 8、即时码是指 任一码字都不是其它码字的前缀 。 9、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指出平均码长的理论极限值为 信源熵(或H r (S)或()lg H s r ),此 时编码效率为 1 ,编码后的信息传输率为 lg r bit/码元 。 10、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125,则自信息量为 3bit/符号 。 11、信源的剩余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信源符号间的相关性 ,二是 信源符号概率分布的不均匀性 。 12、m 阶马尔可夫信源的记忆长度为 m+1 ,信源可以有 q m 个不同的状态。 13、同时扔出一对均匀的骰子,当得知“两骰子面朝上点数之和为2”所获得的信息量为 lg36=5.17 比特,当得知“面朝上点数之和为8”所获得的信息量为 lg36/5=2.85 比特。 14.在下面空格中选择填入的数学符号“=,≥,≤,>”或“<” H(XY) = H(Y)+H(X ∣Y) ≤ H(Y)+H(X)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降低沙漠地区地震勘探空废炮率方法探讨

降低沙漠地区地震勘探空废炮率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9-03-05T10:17:30.9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作者:叶宗华 [导读]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地震勘探空炮率,为甲方提供较高品质的地震勘探资料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国际业务发展中心) 摘要: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地震勘探空炮率,为甲方提供较高品质的地震勘探资料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在沙漠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施工,使用基于法国Sercel公司设计开发的428XL一体化仪器与可控震源数字控制系统VE464,探讨在地震数据采集施工中降低地震勘探空炮率的方法及实践。 关键词:428XL仪器;地震勘探;空炮率 1.地震勘探炮点偏移 针对Shaybah Ramlah工区,阿美公司发布了一套炮点偏移标准,简单概括为: 1、在面元内偏移,不超过面元大小的一半(本工区面元大小12.5*12.5m); 2、面元内无法偏移,可以沿测线方向偏移8个道距; 3、沿测线方向无法偏移,可沿垂直于测线方向偏移1个束线距,然后可再沿测线方向偏移8个道距。如图1所示。 本工区开工初期,我们沿用这套偏移标准。但是由于本工区沙丘太大且陡,尽管有推土机修路,但是还是有许多沙丘震源车根本爬不上去。用推土机把沙丘推平,这不现实,而根据这套偏移标准,这些沙丘上的炮点又无法偏移出去。开工初期,施工进度较慢,空炮率比较高。 2.地震勘探中面临的空炮问题 根据施工中的统计数据,在一周的施工中,共计生产14703炮,空炮56炮,废炮16炮,空废炮总数为72炮,空炮率为0.49%。 另外,对这72个空废炮的原因做了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震源无法到位引起的空炮和偏移超限引起的废炮分别占到了总空废炮的73.61%和22.22%,而偏移超限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震源没有到达正点位置,因此震源无法到位为引起空废炮的主要因素。 2.1推土机施工方法不够合理 推土机在工作过程中,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没有兼顾到推路的质量要求,推路的质量达不到标准,路面宽度仅为2个推铲的宽度,在上下沙丘时此宽度无法保证震源车顺利通行。如图2所示。 图2 震源道路 2.2二次偏移导致炮点偏移超限 在遇到较大沙丘等障碍物时,前期测量组放样时对炮点进行了偏移,在此基础上,后期震源组放炮时由于无法到达沙漠道路崎岖等原因无法到达指定位置,只能偏离测量桩号放炮,由此产生二次偏移。二次偏移导致炮点偏移超限而产生废炮。如图3所示。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信息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信息传输过程的共同规律,以提高信息传输的 (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使信息传输系统达到最优化。 (考点:信息论的研究目的) 2.电视屏上约有500×600=3×510个格点,按每点有10个不同的灰度等级考虑,则可组成5 31010?个不同的画面。按等概计算,平均每个画面可提供的信息量约为(610bit /画面)。 (考点:信息量的概念及计算) 3.按噪声对信号的作用功能来分类信道可分为 (加性信道)和 (乘性信道)。 (考点:信道按噪声统计特性的分类) 4.英文电报有32个符号(26个英文字母加上6个字符),即q=32。若r=2,N=1,即对信源S 的逐个符号进行二元编码,则每个英文电报符号至少要用 (5)位二元符号编码才行。 (考点:等长码编码位数的计算) 5.如果采用这样一种译码函数,它对于每一个输出符号均译成具有最大后验概率的那个输入符号,则信道的错误概率最小,这种译码规则称为(最大后验概率准则)或(最小错误概率准则)。 (考点:错误概率和译码准则的概念) 6.按码的结构中对信息序列处理方式不同,可将纠错码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 (考点:纠错码的分类) 7.码C={(0,0,0,0),(0,1,0,1),(0,1,1,0),(0,0,1,1)}是((4, 2))线性分组码。 (考点: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8.定义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为信源的平均自信息量,即(11()log ()log ()()q i i i i H X E P a P a P a =??==-????∑)。

信息论基础》试卷(期末A卷

重庆邮电大学2007/2008学年2学期 《信息论基础》试卷(期末)(A卷)(半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空,每小空1分,共20分) 1.按信源发出符号所对应的随机变量之间的无统计依赖关系,可将离散信源分为有记忆信源和无记忆信源两大类。 2.一个八进制信源的最大熵为3bit/符号 3.有一信源X,其概率分布为 123 x x x X 111 P 244 ?? ?? ? = ?? ? ?? ?? ,其信源剩余度为94.64%;若对该信源进行十次扩展,则 每十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是 15bit。 4.若一连续消息通过放大器,该放大器输出的最大瞬间电压为b,最小瞬时电压为a。若消息从放大器中输出,则该信源的绝对熵是∞;其能在每个自由度熵的最大熵是log(b-a)bit/自由度;若放大器的最高频率为F,则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最大信息量是 2Flog(b-a)bit/s. 5. 若某一信源X,其平均功率受限为16w,其概率密度函数是高斯分布时,差熵的最大值为1 log32e 2 π;与其 熵相等的非高斯分布信源的功率为16w ≥ 6、信源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性,信道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可靠性。 7、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平均码长最小理论极限制为信源熵(或H(S)/logr= H r(S))。 8、当R=C或(信道剩余度为0)时,信源与信道达到匹配。 9、根据是否允许失真,信源编码可分为无失真信源编码和限失真信源编码。 10、在下面空格中选择填入数学符号“,,, =≥≤?”或“?” (1)当X和Y相互独立时,H(XY)=H(X)+H(X/Y)。 (2)假设信道输入用X表示,信道输出用Y表示。在无噪有损信道中,H(X/Y)> 0, H(Y/X)=0,I(X;Y)

信息论基础7答案

《信息论基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5分,每空1分) 1、信源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性,信道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可靠性。 2、信源的剩余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源符号间的相关性,二是信源符号的统计不均匀性。 3、三进制信源的最小熵为0,最大熵为32log bit/符号。 4、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平均码长最小理论极限制为信源熵(或H(S)/logr= H r (S))。 5、当R=C 或(信道剩余度为0)时,信源与信道达到匹配。 6、根据信道特性是否随时间变化,信道可以分为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 7、根据是否允许失真,信源编码可分为无失真信源编码和限失真信源编码。 8、若连续信源输出信号的平均功率为2σ,则输出信号幅度的概率密度是高斯分布或正态分布或( )22 2x f x σ-时,信源具有最大熵,其值为值21 log 22 e πσ。 9、在下面空格中选择填入数学符号“,,,=≥≤?”或“?” (1)当X 和Y 相互独立时,H (XY )=H(X)+H(X/Y)=H(Y)+H(X)。 (2)()() 1222 H X X H X =≥() ()12333H X X X H X = (3)假设信道输入用X 表示,信道输出用Y 表示。在无噪有损信道中,H(X/Y)> 0, H(Y/X)=0,I(X;Y)

探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278687.html, 探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方式 作者:张超张春毅 来源:《地球》2014年第01期 [摘要]无论是对地层界进行判断还是地质的构造以及岩土性质的探索分析等等一切基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上,地震勘探所采用的专业仪器,主要是负责仪器检测、记录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以及波形等方面的工作。通常这种多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的性质作业,大多用于煤田和工程开发前期有所准备的一些地质勘探上。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质结构地层界面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 P63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96-1 0引言 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性质就是借助专业的仪器,对人工激发而引起的地震反射波以及反射波传播的时间、振幅以及波形等信息给以详实的检测和精确的记录,并对地下矿藏位置等具体信息进行确定。专门负责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和地质构造三大项的判断和分析工作,英文名叫seismic prospecting。抛开这些不算,除了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上,另外在固体资源、地质找矿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钻探前的勘测上也之主要采取措施手段。 1地震勘探的过程 1.1采集地震数据 为了适应地震勘探的各种不同要求,中间放炮排列和末端放炮排列在检波器组之间的排列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将多个检测器布置到地震测线等间距上来获取地震波信号,是野外作业中主要实施形式。检波器组(每个)与改组位于中心上的单个检波器是等效的。且最后得到的一道地震波形记录,是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将检波器组接收到的信号“过滤”而来的。也就是专业术语中所提的“记录道”。 一维、二维、三维是地震勘探工作中的三个主要勘探分类。所谓的一维勘探即是观测某个点的地下情况时,对井中各个不同深度的各个位置,由深至浅地投放检波器。每改变一次深度的时候,此时就要在进口放一炮,而炮点直接传到检波器的时间,刚好就是对地震波的信息记录情况。专业上就称这种只在一口井中观测的方法,叫做地震一维勘探。在一定规则的遵循下,沿着一条直线将多个检波器和炮点排列起来。然后再根据测线来打井、放炮以及最后的信息接收。

信息论基础答案2

《信息论基础》答案 一、填空题(共15分,每空1分) 1、若一连续消息通过某放大器,该放大器输出的最大瞬时电压为b,最小瞬时电压为a。 若消息从放大器中输出,则该信源的绝对熵是无穷大;其能在每个自由度熵的最 大熵是log b-a 。 2、高斯白噪声信道是指信道噪声服从正态分布,且功率谱为常数。 3、若连续信源的平均功率为 5 W,则最大熵为1.2 Iog10 e ,达到最大值的条件是高 斯信道。 4、离散信源存在剩余度的原因是信源有记忆(或输岀符号之间存在相关性)和不 等概。 5、离散无记忆信源在进行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时,编码效率最大可以达到 1 。 6、离散无记忆信源在进行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时,码字长度是变化的。根据信源符号 的统计特性,对概率大的符号用短码,对概率小的符号用长码,这样平均码长 就可以降低,从而提高编码效率。 7、八进制信源的最小熵为0 ,最大熵为3bit 。 8、一个事件发生概率为,则自信息量为3bit 。 9、在下面空格中选择填入数字符号“,,,”或“ <” H XY 二HY HXY HY H X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X)(共5分,每小题1分) 1)离散无(")记忆等概信源的剩余度为0 。 2) 离散无记忆信源N次扩展源的熵是原信息熵的N倍(") 3) 互信息可正、可负、可为零。 (") 4) 信源的真正功率P 永远不会大于熵功率P ,即P P (X ) 5) 信道容量与信源输出符号的概率分布有关。 (X ) 、(5分)已知信源的概率密度函数p x如下图所示,求信源的相对熵

* p x 0.5 4 h x 2 p x log p x dx 1bit自由度 四、(15分)设一个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概率空间为P x 0.5 0.5 它们通过干扰信道,信道输出端的接收信号集为丫= 示。 试计算: (1)信源X中事件x的自信息量;(3分) (2)信源X的信息熵;(3分) (3)共熵H XY ; ( 3 分) (4)噪声熵H Y X ;(3分) (5)收到信息丫后获得的关于信源X的平均信息量。(1)I x11bit (2)H丄,丄1bit/符号 2 2,已知信道出书概率如下图所 (3 分)

信息论基础与编码课后题答案第三章

3-1 设有一离散无记忆信源,其概率空间为12()0.60.4X x x P x ???? =? ??? ???? ,信源发出符号通过一干扰信道,接收符号为12{,}Y y y =,信道传递矩阵为516 61344P ???? =? ?????? ? ,求: (1)信源X 中事件1x 和2x 分别含有的自信息量; (2)收到消息j y (j =1,2)后,获得的关于i x (i =1,2)的信息量; (3)信源X 和信宿Y 的信息熵; (4)信道疑义度(/)H X Y 和噪声熵(/)H Y X ; (5)接收到消息Y 后获得的平均互信息量(;)I X Y 。 解:(1)12()0.737,() 1.322I x bit I x bit == (2)11(;)0.474I x y bit =,12(;) 1.263I x y bit =-,21(;) 1.263I x y bit =-, 22(;)0.907I x y bit = (3)()(0.6,0.4)0.971/H X H bit symbol == ()(0.6,0.4)0.971/H Y H bit symbol == (4)()(0.5,0.1,0.1,0.3) 1.685/H XY H bit symbol == (/) 1.6850.9710.714/H X Y bit symbol =-= (/)0.714/H Y X bit symbol = (5)(;)0.9710.7140.257/I X Y bit symbol =-= 3-2 设有扰离散信道的输入端是以等概率出现的A 、B 、C 、D 四个字母。该信道的正 确传输概率为0.5,错误传输概率平均分布在其他三个字母上。验证在该信道上每个字母传输的平均信息量为0.21比特。 证明:信道传输矩阵为:

信息论基础1答案

信息论基础1答案

《信息论基础》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空,每小空1分,共20分) 1.按信源发出符号所对应的随机变量之间的无统计依赖关系,可将离散信源分为有记忆信源和无记忆信源两大类。 2.一个八进制信源的最大熵为3bit/符号 3.有一信源X ,其概率分布为 123x x x X 111P 2 44?? ?? ?=?? ??? ?? , 其信源剩余度为94.64%;若对该信源进行十次扩展,则每十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是 15bit 。 4.若一连续消息通过放大器,该放大器输出的最大瞬间电压为b ,最小瞬时电压为a 。若消息从放大器中输出,则该信源的绝对熵是 ∞ ;其能在每个自由度熵的最大熵是log (b-a ) bit/自由度;若放大器的最高频率为F ,则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最大信息量是 2Flog (b-a )bit/s. 5. 若某一 信源X ,其平均功率受限为

16w,其概率密度函数是高斯分布时,差熵的 最大值为1log32e π;与其熵相等的非高斯分布信2 源的功率为16w ≥ 6、信源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性,信道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可靠性。 7、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平均码长最小理论极限 (S))。 制为信源熵(或H(S)/logr= H r 8、当R=C或(信道剩余度为0)时,信源与信道达到匹配。 9、根据是否允许失真,信源编码可分为无失真信源编码和限失真信源编码。 10、在下面空格中选择填入数学符号“,,, =≥≤?”或“?” (1)当X和Y相互独立时,H(XY)=H(X)+H(X/Y)。 (2)假设信道输入用X表示,信道输出用Y 表示。在无噪有损信道中,H(X/Y)> 0, H(Y/X)=0,I(X;Y)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题目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邵鑫 学号 2702100423 指导教师孙_渊 学院___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专业班级___ 资源勘查(石油与天然气)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一、引言 从19世纪中叶,马利特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为地震勘探萌芽的开始,经历了数百年的应用于发展,地震勘探已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于1951年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并将其广泛的应用于石油与天然气、每天勘探、工程地质勘查已经金属矿的勘查当中。 从国内外的近几十年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 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对于人类,对于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的重要性非同小可。目前,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消费量逐年递增,据统计和预测,全世界石油消费在1990一一2010年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的速度增加,高出全世界石油消费总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产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年我国原油产量是1.5亿吨,进口5983万吨;2003年产量1.7亿吨,进口9112万吨,预计2015年我国原油需求缺口将达到2亿多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为了解决石油需求缺口逐年加大的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加强勘探,增加国内石油储量和产量;二是进口;三是促进海外石油投资,建立海外石油基地。 而作为资源勘查专业的学生的我认为第一项:加强石油勘探是重中之重。 中国现有的几大油田:如塔里木油田、延长油田、中原油田、长庆油田、胜利等等所开发的的确绝大部分为陆相生油盆地。据数据调查,世界上70%的油田是海相生油盆地。 而中国拥有着299.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有着珠江三角洲盆地,渤海湾盆地,东海盆地以及广阔的还未详细勘察的南海。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问题的探讨

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问题的探讨 吕公河 一、激发问题 1、激发耦合问题 地震勘探的炸药激发耦合有两个方面,即炸药与围岩的阻抗耦合和炸药形状与围岩接触的几何耦合。当炸药的爆速与密度之积与周围介质的波阻抗(介质弹性P波速度与密度之积)一致时,阻抗耦合匹配最佳;几何耦合认为炸药包的几何直径与激发井的直径一致时,达到最佳几何耦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两种耦合都最佳时产生的弹性波能量最大。而实际生产中并非如此。在平原胶泥中激发时,采用的炸药爆速往往较高,不符合波阻抗耦合要求,但激发的弹性波能量却比较好(当然是饱和水时);在1800—4000米/秒的致密岩石中激发时,其波阻抗与常用的中爆速炸药的爆速与密度之积相接近,按理论波阻抗耦合应该是较好的,但往往激发不出较强的地震波能量;尤其在几何耦合也较好时,爆炸能量对周围的作用很难释放开,也即是没有能量释放空间,而大部分能量从井口释放,形不成较强的弹性波。因此人们在岩石中激发时,往往是先在井中激发一下,使井底形成一定的空腔,然后再下炸药进行正式激发,这样做使爆炸有一个作用过程和能量释放空间,其激发效果有所改善。 从力学的角度分析,爆炸对围岩的作用就是一种冲击,其强度依赖于作用力和作用时间,二者的乘积就是作用的动量。 从能量的角度来考虑,激发是一种能量的转换,是将炸药化学反应产生的各种能量转换成机械能,其中产生弹性能的大小是由在弹性界面上作用力平方与作用时间决定的。 高爆速激发时,作用在周围介质上的力大;但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激发信号频率较高;低爆速炸药激发时,作用在周围介质上的力小,但作用时间相对较长,信号频率较低。在岩石中激发时,低爆速炸药会增加作用力的时间,而胶泥中激发时,高爆速炸药会增加作用力的强度,同样可能形成较好的能量。通过上面的分析,地震波的激发要在爆炸对围岩的作用力与作用时间选取一个最佳的组合,才能激发出既具有一定能量又具有较高频率的地震波。因此长期以来的爆炸耦合理论与实际的实践存在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人们一直推崇的低爆速炸药激发是建立在产生低频大能量稻号的基础上的一种做法。在高精度地震勘探中,首先要考虑围岩特性,适当选择炸药类型,使爆炸对围岩有一个较好的作用力和作用时间,以提高地震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信息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信息传输过程的共同规律,以提高信息传输的 (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使信息传输系统达到最优化。 (考点:信息论的研究目的) 2.电视屏上约有500×600=3×510个格点,按每点有10个不同的灰度等级考虑, 则可组成5 31010?个不同的画面。按等概计算,平均每个画面可提供的信息量约 为(610bit /画面)。 (考点:信息量的概念及计算) 3.按噪声对信号的作用功能来分类信道可分为 (加性信道)和 (乘性信道)。 (考点:信道按噪声统计特性的分类) 4.英文电报有32个符号(26个英文字母加上6个字符),即q=32。若r=2,N=1, 即对信源S 的逐个符号进行二元编码,则每个英文电报符号至少要用 (5)位 二元符号编码才行。 (考点:等长码编码位数的计算) 5.如果采用这样一种译码函数,它对于每一个输出符号均译成具有最大后验概 率的那个输入符号,则信道的错误概率最小,这种译码规则称为(最大后验 概率准则)或(最小错误概率准则)。 (考点:错误概率和译码准则的概念) 6.按码的结构中对信息序列处理方式不同,可将纠错码分为(分组码)和(卷 积码)。 (考点:纠错码的分类) 7.码C={(0,0,0,0),(0,1,0,1),(0,1,1,0),(0,0,1,1)}是((4, 2))线性分组码。 (考点: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8.定义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为信源的平均自信息量,即(11()log ()log ()()q i i i i H X E P a P a P a =??==-????∑)。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 县长产生 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

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