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突破练习 专题四 第3讲

2015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突破练习 专题四 第3讲

2015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突破练习 专题四 第3讲
2015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突破练习 专题四 第3讲

第3讲变异、育种和进化

[考纲要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B)。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B)。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C)。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B)。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1.变异与育种的整合

2.生物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重组性状出现,是形成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3.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错混诊断]

1.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2011·江苏,22A)(√) 2.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2011·上海,8A)(√)

3.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2011·海南,19C)(×)

4.低温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加倍(2010·福建,3A改编)(×)

5.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2009·广东,7D)(×)

6.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2011·江苏,22C)(√)

7.染色体组整倍性、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2011·海南,19AB改编)(×) 8.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为尽快推广种植,可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2013·江苏,11D)(√)

9.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分裂)期细胞的比例会减少(2013·浙江,1D)(×)

10.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2013·安徽,4③)(√)

题组一从生物变异的种类及实质进行考查

1.(2014·江苏,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答案 D

解析A项,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不一定会提高基因的表达水平,且该基因的大量表达对生物体也不一定是有利的。B项,若显性基因随染色体的缺失而丢失,可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但隐性基因的表达不一定能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C项,染色体易位不改变细胞内基因的数量,可能对当代生物体不产生影响,也可能产生影响,并且染色体变异大多对生物体是不利的。D项,不同物种作物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不育的子一代,然后经秋水仙素诱导可得到可育的多倍体,从而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2.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均使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知,图a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可能没有改变;图b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性状也随之改变;二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2014·浙江,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答案 A

解析A项,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缺失后表现为抗性突变体,则可推测出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是杂合子,缺失片段中含有显性基因,缺失后即表现了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B项,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臵的片段缺失所致,则会导致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都丢失,经诱变后不可能使基因从无到有。C项,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经诱变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D项,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若该碱基对不在基因的前端(对应起始密码)就能编码肽链,肽链的长短变化需要根据突变后对应的密码子是否为终止密码子来判断。

1.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

2.

题组二

4.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B.A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Ⅰ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C.B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秋水仙素等物质

D .C 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γ射线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 答案 B

解析

育种过程中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必须是纯合子,在杂交育种过程中F 2矮秆抗病植株有两种基

因型,其中纯合子只占13,杂合子占23

。 5.如图为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普通小麦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共7条染色体

B .将配子直接培养成单倍体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

C .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均能通过自交产生可育种子

D .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实现

答案 C

解析 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其单倍体内含有21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条形状、大小不同的染色体;将配子直接培养成单倍体的过程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环节;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细胞内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均能通过自交产生可育种子;使染色体加倍除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外,还可以对其进行低温处理。

6.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下图所示为育种专家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A .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

B .粉红棉M 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 .深红棉S 与白色棉N 杂交产生深红棉的概率为14

D .粉红棉M 自交产生白色棉N 的概率为12

答案 CD

解析 太空育种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由图可知,粉红棉M 是由于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形成的。若用b -表示染色体缺失的基因,则bb ×b -b -→bb -

(全部为粉红棉);

粉红棉bb -自交,得白色棉bb 的概率为14

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等过程,将配子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环节。后代是否可育关键要看体细胞中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有则可育,无则不可育。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不同,两种育种方法都出现了染色体加倍的情况,单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是花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株是纯合子;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题组三 从细胞分裂异常引起的变异进行考查

7.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 .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 .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 .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答案 AD

解析 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异常染色体可选择有丝分裂的中期或减数分裂的联会或四分体时期;在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的情况下,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即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该男子的14号和21号染色体在一起的精子与正常女子的卵细胞结合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8.牙鲆生长快、个体大,且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已成为海水养殖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

大型鱼类,而且雌性个体的生长速度比雄性明显快,下面是利用卵细胞培育二倍体牙鲆示意图。其原理是经紫外线辐射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不能与卵细胞核融合,只激活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代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卵细胞。关键步骤包括:①精子染色体的失活处理;②卵细胞染色体二倍体化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方法一获得的子代是纯合二倍体,原因是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B.方法二中的杂合二倍体,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所致C.如果图中③在正常温度等条件下发育为雄性,则牙鲆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D.经紫外线辐射处理的精子失活,属于染色体变异,不经过②过程处理将得到单倍体牙鲆答案 D

解析由于低温抑制第一次卵裂,DNA复制后,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导致细胞不能分裂,因为方法一导致细胞核中基因相同,是纯合二倍体。减Ⅰ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而导致同一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可能会含有等位基因,因此方法二低温抑制极体排出,会获得杂合二倍体。③来自卵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由于细胞中的染色体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所形成的,细胞中含有的是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根据性别决定方式,若③发育为雄性则为ZW型。经紫外线辐射处理的精子失活,不一定属于染色体变异,不经过②过程处理可得到单倍体牙鲆。

本题的解题关键首先在于依据基础知识正确完成图文转换。如低温抑制第一次卵裂,如何得到纯合二倍体,低温抑制极体排出,如何得到杂合二倍体;其次在于熟记可遗传变异的种类、诱变机理及适用范围。

题组四从生物变异的类型探究进行命题

9.(2014·山东,28节选)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 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 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如果F 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 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答案一:①EE ②Ⅰ.灰体∶黑檀体=3∶1 Ⅱ.灰体∶黑檀体=4∶1 答案二:①Ee ②Ⅰ.灰体∶黑檀体=7∶9 Ⅱ.灰体∶黑檀体 =7∶8

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推知后代群体中这只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e(基因突变)或_e(染色体片段缺失),由于选择隐性个体ee 进行杂交实验,后代无性状分离,无法判断该个体的基因型,所以应选择基因型为EE 或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而选择Ee 个体进行杂交后代配子种类多,计算繁琐,最好选择基因型为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杂交。

方法一:选择基因型为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过程如下:

Ⅰ.若为基因突变,则:

Ⅱ.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

计算方法提示:可采用配子法。

F 1的雌雄配子均为????? 12 E 14 e

14 _

雌雄配子结合情况有EE =12×12=14

ee =14×14=116

__=14×14=116

Ee =2×12×14=14

_E =2×12×14=14

_e =2×14×14=18

方法二:选择基因型为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过程如下:

Ⅰ.若为基因突变,则:

计算方法提示:可采用配子法。

F 1的雌雄配子均为??? 14 E 34 e

雌雄配子结合情况有EE =14×14=116

ee =34×34=916

Ee =2×34×14=616

Ⅱ.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

计算方法提示:可采用配子法。

F 1的雌雄配子均为????? 14 E 12 e

14 _

雌雄配子结合情况有EE =14×14=116

ee =12×12=14

__=14×14=116

Ee =2×12×14=14

_E =2×14×14=18

_e =2×12×14=14

利用递推法准确解答遗传实验结果预测题

此类题目多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可能有多种。实验结论比较容易写出,但一般很难直接写出实验结果。若实验结论已给出,可以从所给实验结论入手,逆推可能的实验结果。在没有给出实验结论时,应注意思路上是先设想可能的结论,然后逆推实验结果,但在书写答案时仍应把结果写在前,结论写在后,不能把结论写在前,结果写在后。

考点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图解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物种形成:

(2)爆发式物种形成

(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错混诊断]

1.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2012·江苏,5C)(√)

2.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2013·四川,5改编)(×)

3.

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2013·江苏,12改编)(×)

4.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2010·大纲全国Ⅰ,4C)(√) 5.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2010·山东,2A)(×)

6.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2011·江苏,6A)(×)

7.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2010·山东,2B)(×)

8.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2010·江苏,12A)(×)

9.生物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2008·山东,5B)(√)

题组一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问题

1.(2014·江苏,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 B

解析A项,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而是对具有不同耐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B项,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的与非耐药性的两种类型,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新生儿感染的细菌也可能存在耐药性的类型。C项,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将会导致体内的致病菌数量增加,但不会增加其耐药性,耐药性的增加是药物对致病菌进行选择的结果。D 项,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不能对该类细菌产生免疫力,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繁殖。

2.(2014·北京,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解析A项,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选择,抗性较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抗性弱的个体被淘汰;B项,若病毒毒性过强,兔被感染后会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项,兔病毒对兔具有选择作用,抗病毒能力强的兔数量增多,低毒性病毒被兔体内的免疫物质杀死,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强的结果;D项,兔病毒主要由蚊子传播,故蚊子在兔和病毒的共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1.不要错误地认为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的诱导作用。

2.不要错误地认为病毒与野兔之间只存在单向选择。

3.不要错误的认为共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题组二从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进行综合考查

3.(2014·四川,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 B

解析A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B项,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10+8=18,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36条,该类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其他时期可观察到36条染色体。C项,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变异)。D项,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物种甲(2n=20)+物种乙(2n=16),为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4.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C.当基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答案AB

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A正确;当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剧烈的种内斗争使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上升,不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B正确;基因库中W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表示生物进化了,但并不能成为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的依据,C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但包括基因W与基因w,还包括蜥蜴的其他基因,D错误。

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

(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②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题组三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5.将某生物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相差悬殊的两个区域A 和B 中,若干年后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A 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 =80%,Ss =18%,ss =2%;B 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 =2%,Ss =8%,ss =90%。下列基因频率结果正确的是(多选)( )

A .A 地S 基因的频率为89%

B .A 地s 基因的频率为11%

C .B 地S 基因的频率为6%

D .B 地s 基因的频率为89%

答案 ABC

解析 由题给数据可知A 种群内S 的基因频率=(80×2+18)÷(100×2)×100%=89%,s 的基因频率=1-89%=11%,而B 种群内S 的基因频率=(2×2+8)÷(100×2)×100%=6%,而s 的基因频率=1-6%=94%。

6.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人群中每2 500人就有一个患者。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另一个健康的男性再婚,这对再婚的夫妇生一

A.125

B.150

C.1100

D.1625

答案 C

解析 若把舞蹈症的致病基因记作a ,则女方的基因型为Aa ,女方(Aa)与另一男性结婚,如果也生一患此病的孩子,则该男性的基因型也应为Aa 。根据题意,假设a 的基因频率为q ,

则aa 的基因型频率为q ×q =12 500,可得q =150,A 的基因频率p =1-q =4950

。杂合子Aa 的基因型频率=2pq =2×4950×150

,又考虑到双亲均为杂合子,后代出现隐性纯合子aa 的可能性是14,由此可得这对再婚夫妇生一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2×4950×150×14≈1100

。 7.(2014·山东,28节选)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 1,F 1中灰体果蝇8 400只,黑檀体果蝇1 600只。F 1中e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Ee 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__。

答案 40% 48% 60%

解析 题干给出的条件符合遗传平衡定律,根据F 1中黑檀体果蝇ee 所占的比例1 600/(1 600+8 400)=16%,可以推出e 的基因频率为40%,所以E 的基因频率为60%,F 1中Ee 的基因

型频率为2×40%×60%=48%。由于理想条件下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亲本E 和e 的基因频率与F 1相同,从题目中可获取信息“亲本都是纯合子,只有EE 和ee 个体”,假设亲代有100个个体,其中EE 有x 个,根据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E 基因的频率=2x /200=60%,得x =60,所以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60%。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定义法

基因频率=种群内某基因总数种群内某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总数

×100%。 (2)基因位置法

①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

基因频率=种群内某基因总数种群个体数×2

×100%。 ②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 染色体上,则

基因频率=种群内某基因总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数

×100%。 (3)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

若已知AA 、Aa 、aa 的频率,求A(a)的基因频率,则

A%=AA%+12×Aa%;a%=aa%+12

×Aa%。 (4)运用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①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 代表A 基因的频率,q 代表a 基因的频率,则:(p +q )2=p 2+2pq +q 2=1。

其中p 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 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 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②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这五个条件是:种群足够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专题突破练

1.下列与遗传变异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可形成两种精子

B .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可通过其女儿传给其外孙

D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 B

解析 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但4个精子两两相同,即只能形成两种类型的精子,A 正确。根据交换片段的两条染色体间的关系进行判断:若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则属于基因重组,若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 错误。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只可传给其女儿,而女儿接受的色盲基因可传给她的儿子,即男性色盲的外孙,C 正确。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 正确。

2.某植物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感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对DdTt 和Ddtt 杂交后代的预测中,错误的是(多选)( )

A .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后代可出现矮秆类型

B .由于基因重组,后代可出现矮秆抗锈病类型

C .由于基因突变,后代可出现DDdTt 类型

D .由于自然选择,后代的T 基因频率可能下降

答案 CD

解析 由“某植物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感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析高秆与矮秆这对性状可知Dd ×Dd →3D_高秆、1dd 矮秆,是等位基因分离导致,A 正确。DdTt ×Ddtt →D_Tt 、D_tt 、ddTt 、ddtt ,后代出现矮秆抗锈病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 正确。后代可出现DDdTt 类型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C 错误。抗锈病植株在相应病原体的选择下,存活下来的几率大,可使后代的T 基因频率上升,D 错误。

3.(2014·江苏,13)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X 射线处理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初筛选出50株――→复筛选出5株――→X 射线处理

多轮重复筛选

A .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 .X 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 .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 .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答案 D

解析 A 项,图示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因未进行酶活性检测等,故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定符合生产要求。B 项,X 射线等物理因素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C 项,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合人类特定需求的菌株的过程,属于人工选择。D 项,人工诱变的突变率高于自发突变,但不一定每轮诱变都是与高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

4.褐鼠的不同基因型对灭鼠强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E 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E 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E 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 )

A.基因t

B.抗性个体TT∶Tt=1∶1

C.Tt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

D.基因库会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 C

解析维生素E含量不足环境中TT、Tt、tt三种基因型褐鼠的生活能力逐渐增强,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tt褐鼠会被大量消灭,Tt个体较多地存活下来。基因t的频率不会下降至0,A错误;TT个体被大量淘汰,B错误;Tt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C正确;该种群基因库不会发生显著变化,D错误。

5.(2014·新课标Ⅰ,32)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状)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________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1)抗病矮秆(2)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

解析(1)杂交育种能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抗病与矮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每对基因单独考虑时符合分离定律。(3)测交是指用F1和隐性纯合子杂交,故应先用纯合的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得到F1,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6.某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花色(红、紫、白)由两

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B基

因共存时植株开紫花;仅有A基因而没有B基因时植株开红花;没

有A基因时,不管有无B基因植株都开白花。现有两个亲本杂交,其中雄紫花为纯合子,结果如图:

(1)等位基因B、b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用射线照射亲本雄紫花的花粉并授于亲本雌红花的个体上,发现在F1代雄花中出现了1株白花。镜检表明,其原因是射线照射导致一条染色体上载有基因A的区段缺失。由此可推知亲本中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F1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镜检时最好选择F1代雄白花植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观察和比较染色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杂交方法也能验证上述变异类型,原理是:虽然一条染色体区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但是当两条染色体均缺失相同区段时则有致死效应。当杂交后代出现致死效应时,就会表现出特殊的性状比例。请完善下面的验证实验。

实验步骤:①选F1雄白花植株与纯合的雌红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2代);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F3代植株中红花∶白花为________________时,即可验证上述变异类型。

答案(1)X子代性状与性别相关联(2)AaX b X b aX b Y(3)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便于比较二者的异同(4)答案一:实验步骤:②种植F2,F2代雌雄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3代)③种植F3,观察统计F3代植株花的颜色比例结果分析:4∶1答案二:实验步骤:②F2代雌植株与F1雄白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3代)

③种植并统计F3代植株花的颜色比例结果分析:4∶3

解析(1)纯合雄紫花与雌白花杂交,子代中雄的全是红花,雌的全是紫花,与性别有关,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伴性遗传。

(2)研究者用射线照射亲本雄紫花的花粉并授于亲本雌红花的个体上,发现在F1代雄花中出现了1株白花。镜检表明,其原因是射线照射导致一条染色体上载有基因A的区段缺失,雌红花没有B基因,X b X b,因为开红花,所以含有A基因,基因型是A_X b X b,射线照射导致一条染色体上载有基因A的区段缺失,即表现出了白花性状,所以亲本中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 b X b,F1雄白花的基因型是aX b Y。

(3)减数分裂过程中会产生联会现象,由于这只白花染色体中缺失A片段,在联会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便于比较异同。

(4)选F1雄白花植株与纯合的雌红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2代);种植F2,F2代雌雄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3代);种植F3,观察统计F3代植株花的颜色比例;结果分析。

7.(2014·安徽,31)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香味物质积累。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 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__,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____________。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________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答案 (1)a 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2)Aabb 、AaBb 364

(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 基因突变为a 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愈伤组织 全部遗传信息 幼苗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a 基因控制香味性状的出现,说明a 基因纯合时,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导致香味物质不能转化为其他物质,从而使香味物质积累。

(2)据图中杂交结果分析,无香味∶有香味=3∶1,抗病∶感病=1∶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无香味感病)、AaBb(无香味抗病),则F 1基因型为18AABb 、18AAbb 、14AaBb 、14Aabb 、18

aaBb 、18

aabb ,其中只有AaBb 、aaBb 的植株自交才能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占F 2的比例为14×14×14+18×1×14

=3/64。 (3)纯合无香味植株基因型为AA ,香稻品种甲的基因型为aa ,正常情况下两者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 ,表现为无香味,但子代出现了有香味的植株,可能是由于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 基因突变为a 基因,在子代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 的植株;或者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子代由于只含基因a 而出现香味性状。

(4)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离体细胞在培养基中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再分化形成根

或芽等,最终形成完整植株。单倍体育种中,花粉细胞能够表现出全能性是因为花粉细胞中含有该种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对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幼苗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最终发育为正常的二倍体植株。

8.球茎紫堇的有性生殖为兼性自花受粉,即若开花期遇到持续阴雨,只进行自花、闭花受粉;若天气晴朗,则可借助蜜蜂等昆虫进行传粉。控制球茎紫堇的花色与花梗长度的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相关表现型及基因型如表所示。

(1)若开花期连续阴雨,黄花长梗(AaBB)植物上收获种子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所控制对应性状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开花期内短暂阴雨后,天气晴朗,则紫花短梗植株上所收获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基因型aaBB 个体因缺乏某种酶而表现白花性状,则说明基因A 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基因a 与A 的转录产物之间只有一个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不同,则翻译至mRNA 的该点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编码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________________。

(3)紫堇花瓣的单瓣与重瓣是由一对等位基因(E 、e)控制的相对性状。自然界中紫堇大多为单瓣花,偶见重瓣花。人们发现所有的重瓣紫堇都不育(雌、雄蕊发育不完善),某些单瓣自交后代总是产生大约50%的重瓣花。研究发现,造成上述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等位基因(E 、e)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而染色体缺失的花粉致死所致。

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紫堇的单瓣花为__________性状,F 1单瓣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下图为F 1单瓣紫堇花粉母细胞中等位基因(E 、e)所在染色体联会示意图,请在染色体上标出相应基因。

③为探究“染色体缺失的花粉致死”这一结论的真实性,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F 1单瓣紫堇―→花药――→a 单倍体幼苗――→b

F 2单瓣紫堇

图示方案获得F 2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经过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后得到F 2,最后观察并统计F 2的花瓣性状表现。

2018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体的营养(带解析)

专题训练:人体的营养 一.选择题 1.(2017·苏州学业考)下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③内含有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 D.X是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解析】选A。本题考查食物的消化过程。分析示意图可知,④和⑤为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在小肠内将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彻底消化,选项A正确。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选项B错误。③为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选项C错误。X是小肠,能够吸收a葡萄糖、b 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选项D错误。 2.(2017·长沙学业考)某中学为了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举办了以“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漫画竞赛。下图是一幅获奖作品。请回答问题:

(1)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更应注意合理营养,合理营养是指____________而平衡的营养。 (2)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们应每天按营养学家设计的“____________”均衡地吃那五类食物。 (3)购买包装食品时,除了要注意是否有QS标志外,一定要查看生产日期和____________期。 (4)向食品中添加防腐剂可以防止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食品腐败,但要遵照国家标准规范使用。 (5)作为一名中学生,当发现商家有类似漫画中的违法行为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解析】(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2)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地摄取五类食物。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①层为谷类、薯类及豆类,主要提供淀粉等糖类,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因此每日摄取量最多的应为第①层食物,因为该层食物富含糖类,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②层为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③层为肉类等动物性食品,④层为奶制品、豆制品,③④层主要提供蛋白质;⑤层为油脂类,能提供脂肪,

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测试题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第二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选择题 1.(2009·中山模拟)下列现象中,信息传递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谈虎色变B.杯弓蛇影 C.红杏出墙D.抓耳挠腮 解析: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比如光、声、温度等,谈虎色变的信息是声音;杯弓蛇影的信息是光;红杏出墙的信息是光;抓耳挠揌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D 2.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解析:草原的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是种间关系。 答案:C 3.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选项符合要求;B选项叙述的是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C、D选项叙述的是环境的破坏引起的变化,调节过程较为复杂。 答案:A 4. (2010·潍坊模拟)生活于树木茂密的森林中的鸟类,最可能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 A.飞翔行为B.声音鸣叫 C.性外激素D.鲜艳的羽毛 解析:在树木茂密的森林环境中,飞翔行为、鲜艳的羽毛都不容易看到,性外激素是昆虫释放的激素,故鸟类通过声音鸣叫的方式传递信息。 答案:B 5.下图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

2020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含答案)

专题训练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选择题(请将各小题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下面答案栏相应的空格内) 1. 下列关于海带、葫芦藓、肾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葫芦藓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B. 海带有根和叶,没有茎 C. 三种植物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 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 2. 地球上的生物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有关下图四种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卷柏用孢子繁殖后代 C.银杏有果实,属于被子植物 D.月季有花、果实等器官 3. 下列关于樱桃植株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 B.芽在发育时,营养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C.茎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D.植株生长需要施肥,主要是给植物提供有机物 4. 清代诗人袁枚在《苔》中描写苔藓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下列有关苔藓和牡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苔藓和牡丹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B.苔藓和牡丹都有根、茎、叶 C.苔藓和牡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苔藓和牡丹都能开花结果

5.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B.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构成 C.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D.木本植物的茎能逐渐加粗,主要是因为茎中有形成层 6. 玉米被誉为长寿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在开花期恰逢阴雨连绵,就会因传粉不足果穗缺粒减产 B.玉米籽粒中的营养物质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C.玉米籽粒里的淀粉主要在胚芽内 D.玉米果穗上有许多籽粒是因为其子房内有许多胚珠 7. 2019年,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世界种子库已建成10年,其储存的种子样本已经超过100万份。下列关于种子的储存和萌发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储存 B.低氧条件下种子能储存较长时间 C.只要有充足的水分种子就能萌发 D.建立种子库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8. 菜豆种子萌发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 A.菜豆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B.菜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芽 C.菜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的是胚乳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8生物技术实践

重访好题名师力推 做了不后悔的名校名题1.(2014·江苏押题卷Ⅰ)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中后期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后期发酵中腐乳风味形成与蛋白质的降解密切相关 B.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C.盐的用量、酒的种类和用量、温度等均影响后期发酵 D.前期发酵过程中毛霉的生长情况对后期发酵无直接影响 答案:D 解析:前期发酵过程中毛霉的生长状况、盐的用量、酒的种类和用量、温度均影响后期发酵。 2.(2014·海南卷)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 (1)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__________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__________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2)上图表示的是泡菜中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3)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_________(填“醋酸杆菌”或“乳酸菌”)。 答案:(1)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②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②样品管一致(2)亚硝酸盐含量的(3)乳酸菌 解析:(1)在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中,用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将每个样品管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相近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2)据图可知,该图表示亚硝酸盐的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曲线。(3)制泡菜时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3.(2014·四川卷)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高考生物专题光合作用知识点及专题练习

高考生物专题光合作用知识点及专题练习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必修1专题:光合作用 【考试大纲】 1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常考知识点梳理】 一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1 光合作用基本概念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备注:指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为主的有机物和氧气;条件——光照;场所——叶绿体(叶绿体的基本结构要知道)。 2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反应式 (2)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3)光反应和暗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来划分 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第一个阶段,一定要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的薄膜(基粒) 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场所:叶绿体内的基质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典例分析】

1下表为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记录,据表判断甲、乙分别是() [解题关键]光反应中水光解会产生 O2,O2 全来自于水。选 D。 2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C.叶绿体基质中可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D.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3 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反应、暗反应都需要多种酶 B.光反应消耗ATP,暗反应消耗水 C.光反应固定 CO2,暗反应还原 CO2 D.光反应储存能量,暗反应释放能量 [解题关键]CO2 的固定和还原都是在暗反应阶段中进行;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则将这些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选 A。 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 1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A、B、C三点的生理含义 A:光合作用为0时,呼吸强度 B: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一致------即光补偿点 C:光合作用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 常见考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不同环境条件下,B、C两点怎么移动

(完整word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重点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 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 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05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出现用小麦、洋葱作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回答一系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实验知识,题目很好。要加强这类题的训练,如水稻、玉米、蘑菇等。 专题三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初中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带解析)

2018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生物分类的图解,其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的生物正确的是( ) A.桃树、酵母菌、流感病毒 B.草履虫、枯草杆菌、乙肝病毒 C.醋酸菌、蘑菇、眼虫 D.小麦、醋酸菌、甲型流感病毒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分析图示,①同时满足有细胞结构、有成形细胞核、有叶绿体,属于植物;②同时满足有细胞结构、无成形细胞核,属于细菌;③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 2.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 ) A.形态特征 B.内部构造 C.生理功能 D.生存环境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依据。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将生物划归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单位,叫做生物的分类,生存环境不是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3.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称,最近七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了279种鱼类、15种哺乳动物、4种鸟类、88种蜘蛛、46种蜥蜴等近千种新生物。科学家进行如上归类的主要依据是( ) A.生存环境 B.形态结构 C.运动方式 D.生活习性 【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分类的依据。对于动物要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内部构造以及生理功能进行分类。 4.小李同学把小麦、杨梅和雪松归为一类,把卷柏、海带和葫芦藓归为另一类,则小李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种子的有无 B.果实的有无 C.根的有无 D.陆生或水生 【解析】选A。本题考查植物的分类。卷柏、海带和葫芦藓等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小麦、杨梅和雪松等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可见其分类依据是有无种子。 【互动探究】 (1)根据生活环境,可以把上题中的植物分为哪两类? 提示:水生:海带;陆生:小麦、杨梅、雪松、卷柏、葫芦藓。 (2)根据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可以把上题中的植物分为哪两类? 提示: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小麦、杨梅、雪松、卷柏。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海带、葫芦藓。 5.下表列出了四种植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 )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训练练习20分钟专题突破(2)

生物20分钟专题突破(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核糖体和DNA B.抑制膜上载体活性的毒素会阻碍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 C.神经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都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 D.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一个正常生活的细胞,发现没有叶绿体,则该细胞() A.一定不是植物细胞 B.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一定能进行细胞分裂 D.一定能进行新陈代谢 3.下列关于细胞共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内都含有糖原 B.细胞都能进行分裂和分化 C.细胞都具有细胞质和细胞膜 D.用健那绿给细胞染色都能观察到蓝绿色的棒状结构 4.右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 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 B.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②的协助 D.细胞识别与糖蛋白①有关 5.蓝藻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细胞相比,蓝藻细胞没有() A.细胞膜 B.细胞器 C.细胞质 D.核膜 6.下列过程一定不在细胞内进行的是()A.生长激素的合成B.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C.DNA复制D.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7.人类免疫缺陷综合症亦称艾滋病,其病原体的化学成分与下列某结构相类似,该结构是() A .核糖体 B.中心体 C.线粒体 D.染色体 8.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是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 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二)

【2019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1.(2015·吉林长春质检)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本身不能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B.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 C.同一个体内的各类活细胞所含酶的种类有差异,数量也不同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 解析:选B。溶酶体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这些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激素调节细胞代谢是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来实现的,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同一个体内的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会有差异,C正确;酶具有催化作用,但一部分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又可作为反应底物参与反应,D正确。 2.下列关于ATP、A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 C.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 D.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解析:选B。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的A代表腺苷,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两部分。在叶绿体基质中ATP分解产生ADP,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参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3.(2015·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B点后,适当升高温度,曲线将出现c所示变化 C.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D.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解析:选D。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测定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若温度、pH发生变化,酶促反应速率会降低。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会变大。 4.研究人员从木耳菜中提取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与四种不同酚类物质及H2O2进行催化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B.当底物浓度为0.08 mmol·L-1时,POD催化酚类2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催化酚类3的反应速率 C.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会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浓度后POD活性就会恢复 D.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相同 解析:选A。由图1可知,横坐标代表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纵坐标代表POD的活性,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二十四个专题复习笔记(超强)

范文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二十四个专题复习笔记 1/ 8

(超强) 2020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二十四个专题复习笔记(超强)专题一细胞结构与功能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DNA 或 RNA)构成(2)病毒营寄生生活,在活细胞内才有生命现象,因此只能有活细胞(噬菌体—用大肠杆菌培养;制取抗体用到活的鸡胚培养病毒)培养病毒。 (3)病毒分类:1.寄主不同: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核酸不同:DNA 病毒(全部噬菌体),RNA 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SARS 病毒) (4)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故每种病毒的核苷酸只有 4 种,病毒的繁衍过程中,病毒只提供模板。 氨基酸原料,核苷酸原料,核糖体,酶,tRNA(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都由寄主提供。 (5)核酸与遗传物质的区别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核酸 DNA 和 RNA DNA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DNA 或 RNA DNA

或 RNA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细菌,蓝藻,衣藻,酵母菌,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无此层次)→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 {病毒是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一个分子或原子不是生命系统;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植物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繁殖器官)动物八大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三.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1.区别:有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真核生物植物:小球藻,伞藻,硅藻动物大型真菌:蘑菇,草菇,木耳真菌:霉菌:青霉菌,毛菌(有“霉”都是霉菌酵母菌(有液泡) 3/ 8

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word

2018学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 临近中考,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光跟着老师“跑”没用。因为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复习进度也不同。查字典大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1.(1分)(2018?郴州)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模拟实 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 ) A. 复杂的蛋白质 B.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原始藻类 D. 原始单细胞动物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

段. 根据米勒的实验装置可知: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B 2.(1分)(2018?郴州)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 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C.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 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十八个专题复习笔记(超强)

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计算 先用O2的量进行计算 (二)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判断(糖类作为反应物)(兼性厌氧型)(1)CO2>O,O2=O 只进行无氧呼吸 (2)CO2>O2>O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 (3)CO2=O2 只进行有氧呼吸 (4)CO2=酒精只进行无氧呼吸 (5)CO2>酒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存在 在反应式中—写能量产物—写ATP 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遗传物质确定):旱生<水生阴生<阳生 (二)环境因素 1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作用(对植物是主要因素) 2 氧气浓度(氧分压)

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有氧呼吸O2的吸收量 A点只进行无氧呼吸,AD段(除A点)有氧呼吸增强,无氧呼吸减弱 B点是E点CO2释放量的2倍,E点表示有氧呼吸,CO2释放量=无氧呼吸释放量 D点只进行有氧呼吸 S(AEGD)为呼吸作用中CO2总释放量 S(AEF)=S(ADF)=无氧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 C点CO2释放量最少,有机消耗量最少 ◆贮藏水果:低氧,低温(4℃)、适宜的湿度 ◆贮藏种子:低氧,低温、干燥 三探究酵母菌呼吸类型的实验(对比实验,没有对照组,只有实验组)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兼性厌氧型(可在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 2、CO2的检测: 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BTB试剂)蓝→绿→黄

3、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酸性溶液 与乙醇反应变灰绿色 4甲装置仲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 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 2)装置中的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B瓶中的酵母菌消耗B瓶中的氧气,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四、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1、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目的是抑制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 2、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其原理: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3、花瓶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有利于吸收矿质元素 4、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细胞酒精中毒 5、慢跑:防止剧烈运动产生乳酸 重复实验作用:避免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用死种子或不放生物的目的:校正(排除)非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 五、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 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自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

2019届《精选精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练习(14):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技术实践 1.(2018·全国卷Ⅰ)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细菌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选择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外还有__碳、无机盐__(答出两点即可)。氮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__蛋白质、核酸__(答出两点即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__碘液__,该方法能筛选出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__淀粉遇碘液显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__。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__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__。 [解析](1)链霉素是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生长,故在M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作为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真菌。 (2)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一般包括碳、氮、水和无机盐等。细胞中含有氮元素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等,故所加入的氮可参与以上物质的合成。 (3)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向加有淀粉的培养基中加入碘液后培养基呈现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的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可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判断产生淀粉酶的多少。 (4)统计菌落数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个的平板,甲同学统计的3个平板中的菌落数在正常范围内且差距不大,比较准确;乙同学统计的3个平板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 2.(2018·全国卷Ⅱ)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消毒和灭菌避免杂菌的污染。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__可以__(填“可以”或“不可以”)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 (2)牛奶的消毒常采用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__在达到消毒目的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__。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 围绕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少讲精练 坚持二原则: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已有的资料; 充分研究海南生物高考考纲与高考真题 明确三(考试)方向:实验设计(整体); 实验分析(现象结果); 实验评价(方法过程) 第1讲必修教材实验概述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 (2)转动[7]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11]光圈和[13]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2]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2.在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①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正比或反比),物镜 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目镜的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如果某显微图标明“放大倍数:640”,这里的“640”是 指长度(长度或面积)放大了640倍。 ②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若希望把视野左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 央,应将玻片移向左上方。 ③异物位置的判断:异物存在的位置可能在玻片标本、目镜、物镜等;转动目镜,异物不动,转动转换器,异物仍在,则异物可能在玻片标本。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目的要求: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如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蛙的皮肤上皮细胞等),比较几种细胞的异同点。②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以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为例) 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展: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目的要求:①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②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二者就会逐渐分离开来。 2.选材 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外(内或外)表皮作实验材料,理由是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注意所选细胞必须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否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方法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用低倍镜观察细胞中紫色的液泡的大小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滴加蔗糖溶液(注意从盖玻片一侧滴入,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变小,细胞液颜色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大小基本不变)→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用清水做复原试剂) (1)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外因是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内因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 (2)相对细胞膜,细胞壁具有什么特性?全透性。 (3)实验常用0.3g/mL的蔗糖溶液。若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很快,但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 (4)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尿素等也能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但随后植物细胞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1.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液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材料: 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3.实验步骤: 取材制片→水解(用8%的盐酸溶液)→冲冼涂片→染色→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载玻片要洁净,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

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有答案))

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选择题 1.同卵双胞胎胖瘦相差很大的原因可能是( ) A.显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B.隐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C.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 D. 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 2.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DNA位于染色体上 B. 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C. 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 染色体是由DNA和基因组成 3.我国春秋末期的大军事家孙武,世称孙子,是古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其第22代嫡长孙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体内的遗传物质能确定是从孙武身上继承下来的是 A.显性基因 B.Y染色体 C.X染色体 D.常染色体 4.关于人的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子的性染色体为XY B.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一条性染色体 c.卵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X D.精子和卵细胞的性染色体都是23条 5.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正常男性体细胞及精子中染色体组成的是() A.44+XY和X、Y B.22+XY和X、Y C.44+XY和22+X D.44+XY和22+X、22+Y 6.科学家将某些农作物的种子放在神舟八号飞船里,在太空飞行返回地面后,经试种,个别种子的某些性状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原因是()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B.使种子里的一些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淘汰了某些不良性状D.改变了农作物种子的营养成分 7.如图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C 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D 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 8.鸡冠有两种性状,玫瑰冠和单冠。如果亲代个体都为玫瑰冠,后代个体有玫瑰冠和单冠,(用R 表示显性基因,r表示隐性基因)。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玫瑰冠是隐性性状 B.单冠是显性性状 C.亲代的玫瑰冠基因型均为Rr D.子代的玫瑰冠基因型均为Rr 9.一对夫妇,父亲为双眼皮,母亲为单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已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 专题5 课题2

专题5课题2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DNA的复制需要引物,主要原因是() A.可加快DNA的复制速度 B.引物可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 C.引物的5′端有助于DNA聚合酶的延伸DNA链 D.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解析:选D DNA聚合酶不能从5′端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2.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CR技术利用的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PCR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判断亲缘关系等 C.PCR技术需在体内进行 D.PCR技术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个阶段 解析:选C PCR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在体外快速大量复制DNA片段的一种新技术。 3.下列属于PCR技术的条件的是() ①单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引物②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③脱氧核苷酸④核糖核苷酸 ⑤DNA连接酶⑥耐热的DNA聚合酶 ⑦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④⑤⑦ 解析:选B PCR技术的条件:模板,本题为第②项;引物,本题为第①项;原料,本题为第③项;酶,本题为第⑥项。 4.下图是PCR反应过程中哪次循环的产物() A.第一次循环B.第二次循环

C.第三次循环D.第四次循环 解析:选A在PCR反应中,以引物为标记,第一次循环时加入的DNA为模板,两条DNA链可分别由引物Ⅰ和引物Ⅱ与其结合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所以形成的每个子DNA中只有一种引物;从第二次循环开始,上次产生的含引物的DNA分子单链又可作为模板,形成的DNA分子两端均含引物。 5.右图表示DNA变性和复性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向右的过程为加热(50~60 ℃)变性的过程 B.向左的过程是DNA双链迅速致冷复性 C.变性与在生物体内解旋过程的实质相同 D.图中DNA片段共有8个游离的磷酸基、8个3′端 解析:选C DNA体外的变性同体内的解旋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打开,只是体内需解旋酶,体外是高温条件。 6.PCR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只需一个枪头 B.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液体外溢 C.用手轻弹离心管侧壁的目的是使反应液充分混合 D.离心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提高反应效率 解析:选A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必须更换,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实验中液体外溢;离心约10 s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提高反应效率。 7.下列有关PCR技术中引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物是一小段DNA分子或双链RNA分子 B.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要的引物数目等于新合成的DNA子链数目 C.两种引物之间能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5′端连接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B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分子或单链RNA分子;在DNA分子扩增时,需要两种引物,由于新合成的子链都需要引物作为复制的起点,则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

2016学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

[键入文字] 2016 学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 临近中考,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光跟着老师“跑”没用。因为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复习进度也不同。大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1.(1 分)(2014?郴州)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 ) A. 复杂的蛋白质 B.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原始藻类 D. 原始单细胞动物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根据米勒的实验装置可知: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 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 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 1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测试及答案2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及答案(二)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发酵工程 一、选择题: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以下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合成ATP的途径总相同,但ATP的用途可以不同 B.若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含氧量增多,则产生ATP增多 C.细菌中ATP只能依靠无氧呼吸产生 D.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总处于动态平衡 2.某植株在黑暗处每小时释放0.02 mol CO2,而光照强度为a的光照下(其他条件不变),每小时吸收0.06 mol CO2,若在光照强度为a/2的光照下,光合速度减半,则每小 时吸收CO2的量为 A.0 mol B.0.02mol C.0.03mol D.0.04mol 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验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B.酶催化的专一性表现在它对底物的选择具有专一性 C.酶催化反应产物对酶的活性不具有凋节作用 D.酶分子结构在高温、低温、过酸、过碱条件下均会受到破坏而使酶失去活性 4.某同学通过对下列四条不同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通过甲曲线分析可知所得到这种细菌的产物是次级代谢产物 ②乙曲线中处于b点时,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最低 ③丙曲线中处于c点时,叶绿素的分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叶片开始变黄 ④丁曲线中处于d点时,植物生长素仍能够促进芽的生长 A.②④B.①④C.①③D.③④ 5.下图是有关生物的生理过程的描述,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A.图2中氧气浓度为b点对应值时,植物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 C.图3中a、b曲线可分别表示pH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的影响 D.图4中a曲线表示变温动物;b曲线表示恒温动物 6.将一片新鲜叶片放在特殊的装置内,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得O2释放量如下表所示:对该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A.该叶片呼吸作用消耗O2的速度为0.2 μL·cm-2·min-l B.光强为2 klx时,光合速度与呼吸速度相等 C.光强为8 klx时,光合作用释放O2的速度为0.8 μL·cm-2·min-1 D.光强超过l0 klx后,光合速度不再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