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复习题-

四、名词解释(每个3 分,5个题,共15分)

1.地下水的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水质量指标:水质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

3.地下水资源:指赋存和流动于含水系统中,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体,其量是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4.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反映含水层渗透、导水的性能。

5.水文比拟法:将参证流域的水文资料移置到设计流域的一种方法。

6.水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部分动态淡水水体。

7.矿化度:指单位水容积中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总离子量。

8.地下水文分析法:是指依据水文学,用测流的方法计算地下水在某一区域一年内总的流量的方法。

9.释水系数:表征含水层(或弱透水层)全部厚度释水(贮水)能力的参数。水头下降一个单位时,从单位面积含水层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而释放出的水量;或者水头上升一个单位时,其所贮入的水量。

10.径流模数: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11.水资源评价:指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

12.开采试验法:是指用探采结合的办法,直接开凿勘探生产井,按开采条件(包括布井方案、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到数月的抽水试验,以其稳定的抽水量(即补给量)直接确定开采量。

13.流量过程线:是指河流断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4.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质评价):是以水环境监测和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应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过程。

15.水量平衡:根据物质不灭/质量守恒定理,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在任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和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地区在该时段内的蓄水变化量。

16.湿润度:是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比。

17.蒸散度:是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18.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

19.地下水的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其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20.潜水蒸发系数:是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2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并估算下游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22.导水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M上的单宽流量,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即T=KM。

23.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和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24.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25.降雨入渗系数: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6.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

27.贮水系数:面积为一个单位、厚度为含水层全厚度M的含水层柱体中,当水头改变一个单位时弹性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28.地下水的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

29.稳定入渗率:也称最小入渗率,指在充分降水条件下一定地段的一定土壤经较长时间的下渗后,入渗率接近于某一稳定的常数。

30.降水量:指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31.蒸发力:又称潜在蒸发量,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1.简述土壤蒸发的物理机制。

答: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

的变化,可分三个阶段:①定常蒸发率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水分充分供给的条件下,

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土壤表层供给蒸发。②蒸发率下降阶段:当土壤中水分由于蒸发

逐渐减少到第一个临界点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中毛细管的连续状态逐渐受到破坏,输送到土壤表层的水

分逐渐减少,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明显下降,土壤蒸发量随之减少,直至毛管断裂含水量。③蒸发

率微弱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减少到第二个临界点毛管断裂含水量以下时,土壤通过毛管作用向土壤表层输送

水分的机制完全被破坏,土壤水只能靠分子扩散作用而运动,土壤蒸发十分微弱,数量极少且比较稳定。

2.简述井群干扰法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步骤。

答:适用条件:适用于井数不多、抽水井较集中、开采面积不大的地区(如城乡供水、工矿供水等集中

供水源地)。

计算步骤:(1)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和参数的初步选择。(2)确定允许降深Smax 。(3)拟定布井方案,依据需水量制定开采量的分配方案。(4)结合布井方案选取合适的非稳定井流公式,计算承受干扰作

用最强或分配开采量最大的井的水位降深。(5 )将计算的水位降深S与允许降深Smax 进行比较。当S <Smax 时,说明规划的开采量是有保证的;当S≥Smax时,说明开采量是没有保证的,须调整开采方案并进

一步预测。(6)计算未来历年必须的回灌量,依据开采时抽水设备确定的控制水位标高,计算历年可能的

开采量,其与规划需水量之差即为必须的回灌

3.简述数值法开展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时,模型识别的判别准则是什么?模型的识别方法有哪些?

答:模型识别的判别准则为:①计算的地下水流场应与实际地下水流场基本一致,即二者的等值线基本

吻合;②模拟期计算的地下水位应与实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二者的水位动态过程基本吻合;③实际的

地下水补排差应接近于计算的含水层中储存量变化值;实际的地下水补排差应接近于计算的含水层中储存量

变化值;④识别后的水文地质参数、含水层结构和边界条件要符合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

模型识别的方法有:直接解法和间接解法

4.水资源区划工作的一般性原则是什么?

答:水资源分区的原则:①尽量保持流域或水系的完整性。②同一分区内的自然地理要素、水土资源条件、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应基本相同或相似;③结合流域规划和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资源总量的估算

要求,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保持供排水系统的连贯性。⑤分区级数视评价区域面积大小而定,面积大

的可采取3 ~4 级分区,较小的则采用2 ~3级分区;分区个数根据评价目的及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要

有利于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计算和按行政区域或流域水系进行汇总。⑥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⑦水资源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利用评价和综合评价均应使

用统一分区,分区有利于揭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级分区;分区个数根据评价目的及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要有利于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计算和按行政区域或流域水系进行汇总。

5.简述用解析法求解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时,公式的选取需注意哪些方面问题,评价的步骤有哪些?

答:选取公式时应注意:①根据补给条件和计算的目的与要求,选用稳定流或非稳定流公式。。②根据

地下水类型、含水介质性质和边界条件,选择承压井或潜水井公式及均质或非均质、无限边界或有限边界、

有无渗入补给或越流补给等不同条件下的公式。③选取公式时适当考虑取水构筑物的类型、结构、布局和井

距等,在现有公式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依据建立的概念模型和渗流理论推导新的计算公式。

评价步骤:(1)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进行边界概化,建立概念模型并选取合适的井流

解析式。(2 )利用勘察试验资料获取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在缺少资料地区可引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且能

满足精度要求的其他地区参数或经验参数。(3 )根据建立的模型及选用的公式,计算开采量并检查水位降深,经反复调整计算选出最佳方案进行评价。

6.什么是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的意义和原则有哪些?

答: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天然和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

发利用条件等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以及对地下水资源在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论证。

评价原则:①以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为整体开展评价的原则;②“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综合考虑的原则;③根据供水目的不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地下水质、量、热统一考虑的原则;④地下水补给、储存、排泄统一考虑的原则;⑤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衡原则;⑥技术、经济和

环境综合考虑的原则;⑦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的原则。

7.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1)“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以丰补欠”原则,(3)水量

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4)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和监测相结合

8.简述使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允许开采量的评价步骤。

答:⑴开采区的概化;⑵参数的确定;⑶参数及模型的验证;⑷地下水资源评价。

9.简述运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时,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及计算区的离散化。

答:水文地质条件概化:(1)含水层结构概化,包括含水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参数分区的概化。

(2)地下水流态概化。(3)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概化。(4)初始条件概化。

计算区离散化:将研究区域和计算时段分别分割成若干个小区域(单元)与小时段(对静态模型不需要),

把各单元视为区域的等价区,根据数学模型建立各单元特征点物理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按单元、按时段

顺次求解由这些代数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从而最终得出全区域变量值的集合。

10.中国水资源分布特征有哪些?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都存在哪些问题?

答:分布特点: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

均匀,与人口、土地、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年内年际变化大,水灾害频繁;水

土流失、江河泥沙含量及水体污染是我国水资源的一个突出问题。

存在问题: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污染加剧,江

河湖库水质下降;用水效率低,严重浪费;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1.地下水文分析法的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有哪些?

答:适用条件有:(1)全排型流域,均衡区内其他排泄量占比例较小;(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

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地下水系统;(3)具有较长系列的测流资料(泉流量、地表径流量等)。

限制条件有:(1)实质属于水量均衡法,集中参数方法(黑箱),不能详细描述系统状态随空间变化

情况;(2)无法准确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评价精度取决于测流和基流分割的精度。

12.数值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可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它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一般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预报在一定开采方案条件下水位降深

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②计算在一定开采期限内不超过某一降深的允许开采量;③进行不同开采方

案的比较,以便选择最佳开采方案;④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点:(1)可解决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动态预测问题。(2)在基础资料较丰富、可靠的条件下,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且往往比简化条件下的解析解更精确。(3)借助于现有的商业化专业软件,数值法在实际应用中变得更加便捷,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缺点:要求有较多的基础资料,如气象水文资料,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动态资料等。

适用条件:精度要求较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水动态预测问题。

13.简述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⑴岩层中有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先决条件);⑵岩层中有储存、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

(3)有足够的补给来源。

14.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泰斯多边形法及其适用条件与缺点。

答:①把流域内各降水量观测站绘在流域地形图上;②把降水量观测站每三个用虚线连接起来,从而形

成许多三角形;③在每个三角形各边上做垂直平分线,所有的垂直平分线另构成一个多边形网,每个多边形

内有一个降水量观测站。最后,根据下面假设和计算公式即可求出流域平均降水量。

适用条件: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不均匀的区域。

缺点: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都视为固定不变,与降水的实际情况不符。

15.什么是允许开采量,它和开采量有何区别?

答: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

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

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概念不同:开采量是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只反映取水工程的产水能力。而允许开采量大小取决于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储存量大小,同时还受技术

经济条件的限制。故开采量不应大于允许开采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16.简述径流形成过程。

答: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可分四个阶段:①流域降水阶段:降雨

量大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及其时空变化对径流形成过程都有直接影响。②流域蓄渗阶段:通常把降

雨开始后,到地表径流产生前,降雨的截留、下渗、填洼及蒸散发等雨水的损耗过程概化为蓄渗阶段。形成

坡面的细小水流。④河槽集流阶段:进入河槽的水流沿河槽纵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沿途汇集于各干、支

流的来水,最后流经出口断面,到了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17.地下水资源评价都有哪些内容?主要分哪几类?并简述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评价目的和内容。

答:内容:①地下水水质评价;②地下水水量评价(补给资源量、可开采量);③开采后果分析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④经济评价;⑤开采技术条件分析评价。

分类: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局域水资源评价。

(1)区域水资源评价--范围:一般是指在面积较大的范围内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制定区域远景发展规划和扩大再生产规划等。内容:地下水质量评价;定量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估算可开采资源量。

(2)局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范围:针对某一供水水源地进行的评价工作。局域一般是指开采比较集中的地段,并且已完成专门的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目的:为地下水源地的建设提供设计依据。内容:地下水质量评价;确定在开采地段内通过一定的取水构筑物,能保证长期开采利用条件下的开采量;预测未来水位、水质变化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19.解析法有哪些限制因素,不宜用于地下水开采量的评价?

答:应用条件太苛刻,如边界形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初始地下水面、承压区和无压区并存,且分界线随时间变化、含水层有不均匀越流,存在天窗或有河床渗漏、水井抽水量恒定或某一阶段恒定、含水层侧向无限延伸,渗透区形状矩形或圆形。

20.什么是补偿疏干法?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应用该方法开展地下水开采量评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补偿疏干法是在含水层有一定调蓄能力的地区,运用水量均衡原理,充分利用雨洪水,扩大可开采量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含水层分布范围有限,但有较大储存量可充分调节,地下水补给在时间上分配不均的地区。

应用补偿疏干法开展评价的必要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连续稳定开采;二是雨季的补给量除满足当时开采外,多余的补给量能把旱季借用的储存量全部补偿回来,而不是部分补偿。

21.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等雨量线法及其适用条件与缺点。

答:当流域(或区域)内可选择的降水量观测站较多,且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或地形起伏对降水量影响显著时,可以绘制年降水等值线图。然后,量算每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面积,再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就得到相应的降水量。

适用条件: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且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区域。

缺点:对雨量站数量和代表性要求较高,实际应用受限制。

22.开展水资源区划的意义何在?

答: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

23.地下水径流模数法的原理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用途?

答:原理是:考虑到在一个地区内岩溶发育程度相差很大而补给条件相近,可以认为地下暗河的流量与其面积成正比,即在岩溶发育程度和补给条件相似的地区内,单位补给面积内的地下径流量一般是定值。适用条件:如果岩溶区暗河通道的“天窗”很少或埋藏很深、流量又大,用截流总和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较困难时,则可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

用途:(1)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来表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2)可用类比的方法估算

类似条件地区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3)地下水径流模数图可作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图件之一。

25.简述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中的客观运行法。

答:美国气象局系统采用的方法,将区域(流域)均分网格,得到很多格点(交点),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料确定各格点上的雨量,取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域平均降水量。每个格点的雨量是以格点周围各雨量站到该点距离平方的倒数作为权重,用各站的权重系数乘以各站同期降雨量,取总和;区域(流域)平均降水量即是格点雨量之和。

26.水资源区划工作的技术原则有哪些?

答:区域地理环境与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水域规划主导使用功能为主,结合考虑现状使用功能和超前性原则;水量与水质统一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27.简述开采强度法的适用条件和基本原理。

答:基本原理:在开采区范围内,把井位分布均匀、各井开采量基本相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区域概

化为一个或几个形状规则的开采区,再将该区分散井群的总开采量化成开采强度,通过建立和求解地下水运

动的微分方程,得到水位降深与开采强度间的解析式,由此推求设计降深时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量时的水位

降深,进而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适用条件:含水层分布面积较大、距补给区较远的平原区,或者在大型自流盆地的中部开采地下水时,

由于补给路径长、水力坡度小,输送缓慢,开采量的组成中常有较大比例的储存量,因而形成非常稳定的开

采动态;井数多、井位分散、开采面积很大时可采用开采强度法;利用开采强度法可以确定水文地质参数。28.区域水资源计算都需要哪些基本资料?在径流还原计算工作中,还原水量包括哪些方面?

答:本区域内和邻近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本区域的流域特性资料;区域内水利工程概况;区域内水文

地质特性资料;社会经济资料;水质监测资料。

还原水量包括:测站以上农业灌溉耗水量;城镇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耗水量;跨流域引水量;河道分洪

决口水量;水库蓄水量;由于水面扩大而增加的蒸发耗水量等

29.简述试验外推法注意的事项及 Q-S 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

答:(1)水文地质条件;(2)水位降深;(3)抽水井结构。

30.简述入渗的时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答:Ⅰ. 渗润阶段。水分受分子力作用呈土粒吸附的薄膜水,直至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水量为止,此时下渗强度较大;Ⅱ. 渗漏阶段。水分受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不断填充毛管孔隙,直至达到饱和含水量为止,本阶段入渗强度逐渐减小;Ⅲ. 渗透阶段。毛管力消失,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透,土壤含水量不再增加,入渗水流呈饱和隐定流,入渗强度最小

影响入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主要是土壤的透水性能和土壤前期含水量。

(2)透水性能取决于土壤质地、空隙多少与大小;前期含水量决定了土壤初渗量及初期吸水能力的大小。

(3)降水特征:主要是雨强、降雨历时和过程分布等。

(4)下垫面条件:主要有地面坡度、植被、土地利用程度等

31.运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优缺点有哪些?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⑴优点:①建立了地下水动态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程系数可很好地反映二者间相关程度的大小,回归模型可精确、真实地反映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②建立在数理统计

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便于解决一些复杂条件下的水文地质问题。

⑵缺点:相关因素间的多重相关性会使模型失真;资料匮乏时,一些影响较大、关键性相关因素无法获得,致使模型的决定系数过低,精度大大降低。

⑶适用条件: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参数较少,对含水层内部结构尚不很了解,但有较长系列的地下

水动态观测资料地区,尤其是有多年开采历史资料的稳定开采水源扩大开采规模时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32.简述影响径流的因素。

答:(1)气候因子:①降水:降水类型、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在流域上的分布、

暴雨的移动方向等。②其他影响蒸散发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例如温度、风、相对湿度和季节。

(2)下垫面因子:①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植被类型、土壤类型。②流域几何特征:流域面积、流域

形状、海拔、坡度、坡向、水网类型。

33.绘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勾绘时应注意:①根据选用站点的资料精度情况,将其划分为主要点据、一般点据和参考点据;②

绘图前要了解当地水汽来源、降水成因、降水分布趋势及其量级变化等;③注意地形对等值线图的影响;④

与年径流量、陆地蒸发量等值线图进行对照比较,力求三要素间协调平衡。

34.降水量等值线图合理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答:A.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是否符合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量影响的一般规律:靠近水汽来源的地区年降

水量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区;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高山背后的平原、谷地

的降水量一般较小。B.检查绘制的等值线与邻近地区的等值线是否衔接、与以往绘制的相应等值线有无大的

差异。C.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陆面蒸发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间是否符合水量平衡原则。

35.河流水量分析与计算的方法都有哪些类型?

答:计算类型:A)成因分析法。通过对观测资料或实验资料的分析,建立某一水文特征值与其影响因

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势。B)地理综合法。利用已有固定观测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确

定河流水文特征值在区域内的时空分布规律,预估无资料流域未来水文情势的方法。C)数理统计法。根据

36.简述河川径流量分割中,直线分割法和斜线分割法及退水曲线法各自的优缺点。

答:水平直线分割法和斜线分割法,没有建立在分析地下水对河流补给规律的基础上,忽视了流域的水

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与河水间不同的水力联系,分隔出来的地下水补给量随意性比较大。但这两种方法简便

易行,有一定精度。该方法只适应于地下水与河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情况。因退水曲线是从实际资料中分析

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补给河流的基本规律,但理论尚不完善,且在推求退水曲线和展延退水曲

线过程中存在人为性因素。

37.简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原则。

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即合理开发、统筹兼顾并优先保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以流域水系为系统,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本区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

出境水量;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最大可利用量,即根据水资源条件、工程和非工程措

施及生态环境条件,可被一次性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一次性的,回归水、废污

水等二次性水源的水量均不计入其内。

3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确定时需注意哪些事项?

答:⑴在天然水质差的干旱、半干旱区及内陆地区,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时,应扣除不符合供水要求,利用受到限制的那部分水量。⑵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水污染问题,尤其是“三废”

排放对地表水造成的严重污染。⑶在自然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要保证自然生态条件维持在最基本的限度内,不致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

39.地下水资源评价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答:a. 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b. 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c.灌溉引

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灌溉

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d.

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对岩溶地下水分布区还应搞清楚岩溶分布范围、岩溶

发育程度。

42.简述非稳定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44.运用水量平衡法进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优缺点有哪些?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限制该方法应用

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优点:原理简单,方法灵活,计算简便,适用范围广,成果要求可粗可细,即适应性强。

⑵缺点:均衡项目有时较多,实测均衡要素野外工作量大,部分均衡要素难以准确测定;对开采条件下

各要素的变化及边界条件的确定比较困难,有时计算精度不高。

⑶适用条件:地下水埋藏较浅、补给与排泄条件简单、水均衡要素容易确定、开采后变化不大的地区。实际中经常用于范围较大的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1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1、“项目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P20简) 答:①掌握学科的基础结构②联系实际,学思结合③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什么是课程?(P31名) 答: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就是在不同语言中“课程”一词的基本含义。 2、课程的表现形式(P37填) 答:①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②实践方式,由抽象到具体,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第三章 1、课程目标的涵义(P61名)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目的的反映。 2、课程目标的取向(p62选) 答:①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社会本位…②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P69三个要点,填) 答:①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②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③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4、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72填) 答: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5、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P78一,选) 答:①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特色表现: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②基本内容: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和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 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性实践活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第四章 1、什么是校本课程(p101名) 答: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习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 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 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资料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 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 A. 课程改编 B. 课程扩充 C. 课程整合 D. 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 斯塔弗比姆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 A ) 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 C. 评价的对象 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 A. 地方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校本课程 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 D ) A. 经验法 B. 客观法 C.主观法 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 A. 项目活动 B. 主题活动 C. 研究性学习 D. 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 A. 忠实取向 B. 互动调试取向 C. 创生取向 D. 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 A. 人与自然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我 D. 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 A. 组织发展阶段 B. 专业发展阶段 C. 心理发展阶段 D. 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实践性 B. 社会性 C. 服务性 D. 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 A. 标准功能 B. 导向功能 C. 激励功能 D. 协调功能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

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 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 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 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5 、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 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 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4(20%)、简答3(30%)、论述题1(30%)、案例分析1(20%) 参考《教学论稿》(王策三著)和吴晗清《课程与教学论》课件、黄华复习梳理 一、发展历程 1.诞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论述了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真正建立的教学论,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 2.确立:赫尔巴特、杜威(两种力量制衡) 三个“中心”的对立,即教师中心vs儿童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中心vs个人直接经验中心;课堂教学中心vs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对各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威: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他认为学生是课程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的反思为核心。(评价:杜威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3.新发展:布鲁纳、赞科夫(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 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科夫提出5个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评价:第一,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概念并把它付诸具体实践,这就把握了教学论现代化的中心课题。第二,他主张把教育学的研究和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第三,他进行了真正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而且长达20年之久。其研究方法、改革和实践精神都体现了科学化的要求。 布鲁纳:学问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学问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结构课程论,他提出“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布鲁纳教学论思想主要内容是:学习学科基本原理;从小学开始,螺旋上升;凭发现学习;遵循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几项原则。发现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评价:布鲁纳教学论思想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精选教材,发展智力,提高效率)的一种可贵努力;他把“结构”概念引进教学楼,并且改造了传统的迁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理论含有较多的辩证因素,对学习主题作用绘出了较为具体的图画。 二、教学的过程本质、基本特点、原则 ?教学:教学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所构成的共同活动;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 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且教学是多样个性与一般共性的统一。教学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个人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都 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映。认识过程的一般顺序或阶段: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就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就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就是( )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就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与步骤。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就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就是( ) A、克伯屈B、杰克逊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就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就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就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就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瞧作就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就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与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就是( ) A、巴班斯基B、布卢姆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就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就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就是( ) A、普遍主义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 20、( )就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A、课程编制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就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与( ) A、整合性B、逻辑性C、个别性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就是( ) A、杜威B、卢梭C、斯宾塞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就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019年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2019年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的进行能使教师们更好地掌握课程设计的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下面教师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通过近两周的奋斗,课程设计接近了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

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 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即学会了使用MATLAB软件,也掌握了一些有用的 知识,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非常的有帮助,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总体知识水平有了一个了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归纳相关资料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自己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善。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苏老师对我的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 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 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课程教学论复习题

课程和教学论复习题 第一章课程论基础 简答题 1、简述课程的类型 2、简述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3、简述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5、简述课程标准的内涵。 6、简述课程资源的类型。 7、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8、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 9、简述课程组织的原则。 10、简述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1、简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教学论基础 一、单选题 1、古代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制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2、有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3、在教学环节中,备课是上好课的() A.先决条件 B.中心环节 C.决定因素 D.重要环节 4、在教学工作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 A.先决条件 B.中心环节 C.决定因素 D.重要环节 5、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范例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模式 D.课堂会议模式 6、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者是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实习法 C.练习法 D.发现法 7、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去感知学习对象,这体现了教学的()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9、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实验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10、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社会实践 C.科学探究 D.课外活动 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量力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反映的是()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几个字概括。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14、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发现法 15、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参观法 D. 讲授法 16、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 A. 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7、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 A. 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18、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2、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简述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4、简述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5、简述学业成绩的检查的基本要求。 6、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7、简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