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知识点

美学知识点

美学知识点
美学知识点

知识点: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美的本质及规律、艺术及其规律、审美关系、审美经验。(P12-13)

周来祥先生明确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P13)

李泽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P13)

思考:请列举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P12-13)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人文学科。(P22)

体现了美学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的著名言论中,“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提出者是柳宗元。(P24)

1、美学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的萌芽,美学思想的诞生,直到18世纪中叶才建立了美学学科。(P1-8)

2、形式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P1)

3、美学思想诞生的标志包括文字记载传播、理论形态的范畴、概念、观念和认识。(P5)

4、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命题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P5)

5、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美学思想有“里仁为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P6)

5、《国语》中记载的“伍举论美”,代表着儒家美学论美的方向。(P3)

6、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的时间是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的美学专著《美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Aesthetica)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感性学)。(P7)

名词解释提示

1、伍举论美(P3)

2、涤除玄鉴(P5)

3、美学之父(P7-8 )

1、美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试用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给出解释。(P19-22)

社会实践活动是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然的人化”:这是从作为客体的自然的角度理解的。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大自然便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上升为最高一级的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作为主体的人的角度理解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的目的自由创造的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人的主体性方面。所谓对象化,是说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凝聚在、转化在他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上,以物质存在的形式显现出来。

由于产品物化了人的个性、人的生命、人的本质力量,因而该产品就不仅成为实际地供人使用的对象,而且也成为供人观照和享受的对象。就前者而言,产品呈现出其实用价值;就后者而言,产品呈现出一种审美价值。通过产品的感性形态,我们既可以获得由物质、生存需要的满足的快感,又可以直观到人的种种本质力量并产生“乐趣”。这种“乐趣”就是美感。

2、试从“审美关系”的角度阐释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性和客观性。(P20-21)

劳动创造了美,也就意味着创造出一种社会关系,即审美关系。马克思将审美关系的生成与人的生产劳动紧紧结合在一起。人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和审美主体都是劳动创造的。

一方面,劳动产品满足了社会性的人的需要,通过产品,劳动者便与这个产品的享用者结成一种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实际利益基础上的功利关系,产品的实用性就是这种功利关系的纽带。另一方面,劳动产品物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并凝结着人的审美理想,成为供人欣赏、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对象,因此,产品的创造者与产品的欣赏者结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审美关系,产品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就是审美关系的纽带。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和美的欣赏者(欣赏主体)之间结成的关系就是审美关系。

一、丹纳认为,希腊人性格中的三个特征是造成艺术家的心灵的特征,它们是:

1、感觉的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分辨细微的差别。

2、力求明白,懂得节制,讨厌渺茫与抽象,喜欢明确而固定的轮廓。

3、对现世生活的爱好与重视,对于人的力量的深刻的体会,力求愉快。

二、维柯在《新科学》中认为古希腊人的智慧是“诗性的智慧”。

1、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中国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2、简述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审美意蕴。

四合院体现了“和”的神韵而成为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优美意象。“四合院”的“四”字,指的是以南北为纵轴,北南东西分列的正房、倒座、东西厢房这四座房屋,他们各自独立,每座建筑不直接相连。“合”是围绕在一起的意思,这四座房屋从四面围合,形成一个自我圆融的“口”字形。一个家族按照“和而不同”“长幼有序”的观念,分居在不同屋内。四座房屋合围成的“口”字形的中间庭院,是一个虚空的空间。恰是这个虚空的空间,与四周质实的建筑圆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这艺术境界的底蕴就是“和”。

莱辛:“在古希腊人来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莱辛:《拉奥孔》【知识点】,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4页,1979。)

1、古希腊人在建造神庙时主要使用的柱式有多利亚式、爱奧尼亚式、科林斯式。

2、古希腊人主要使用的柱式中,更加纤细与注重装饰的是科林斯式。

3、名词解释:多利亚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

多利亚柱式:是希腊人最早使用的一种柱式,特点是强健与素朴,就像一位健壮、厚实的男子。他是参照男子的身体比例发明的,以柱身下部粗细尺寸的六倍举起作为包括柱头在内的柱子的高度。多利亚柱子就在建筑物上开始显出男子身体比例的刚劲和优美。

爱奥尼亚柱式:特点是较为纤细华丽,就像一位窈窕、成熟的女子。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在柱头左右两侧有一对像发卷一样下垂的卷涡,这种窈窕而有装饰的柱式,仿照的是女性均衡的姿态。

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更加纤细与注重装饰。他的柱头非常华丽。

下列画家中,善于创造崇优美意象的有(ACD )。

A 达·芬奇

B 米开朗琪罗

C 拉斐尔

D 波提切利

知识点:在西方美学史上,首先把美感归结为由形式所引发的那种无关利害的愉悦感(即“惠爱”)的美学家是康德。

名词解释:优美

优美意指一种圆润和谐、相戏无碍、物我合一的生命形态。优美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和谐的审美形式,既显现为审美对象的形式的统一,也显现出审美主体情感的圆融。一言以蔽之,优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瞬间照面时而生成的一种和谐圆融的审美形式。

崇高的形式特征

“无限”或“无形式”正是崇高意象的形式特征。

“崇高”是人类超越“命运”而趣向“无限”的一种生命形式。

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位从文章风格的角度经典型性地探究了“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当属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可以说,有五个真正的源泉,而天赋的文艺才能仿佛是这五者的共同基础,没有它就一事无成。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我在《论色诺芬》一文中已有所论述了。第二是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这两个崇高因素主要是依赖天赋的。其余三者则来自技巧。第三是构想词格的藻饰,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饰。此外,是使用高雅的措辞,这又可以分为用词的选择,象喻的词采和声喻的词采。第五个崇高因素包括上述四者,就是尊严和高雅的结构。朗吉弩斯对后世崇高美学所作的最大的贡献,集中地体现在他所说的这样一句话上:“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1]

可以说,“伟大心灵”是朗吉弩斯探究“崇高”的底据。他说:“一个真正的演讲家绝不应有卑鄙龌龊的心灵”[2];换言之,真正的崇高只能来源于伟大的心灵。

“悲剧”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命运”或“命”: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命”意识;在西方,它则表现为一种“命运”意识。人与“命”的对抗,孕生了中国式的“怨剧”,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赵氏孤儿》等是其代表;人与“命运”的对抗,孕生了西方式的“悲剧”,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是其代表。

中国戏剧中的“悲”的特殊形态:由“冤”而“怨”而“圆”。其中,“冤”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命”意识,“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悲”意识,“圆”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和”意识。

亚里斯多德的过失说(详讲)

黑格尔的矛盾冲突说(详讲)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略讲)

尼采的悲剧观(不讲)

鲁迅的悲剧观(略讲)

卡塔西斯、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卡塔西斯”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衡,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就悲剧而言,它所“净化”的是“恐惧与怜悯”这类的情感,使人在受净化之后“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思想

黑格尔从其“绝对理念”的哲学姿态出发,把悲剧性冲突视为两种理念的必然性冲突。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1)矛盾冲突的双方作为两种伦理观念的体现者,都是合理的;但是各自为实现其伦理观念而损害对方,因而又都是片面的。悲剧正是这种双方各有片面性的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有必然性(而非偶然性)。

(2)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根源于矛盾双方的片面性,而这一结局又导致对片面性的否定。通过否定片面性达到新的肯定,从而悲剧结局最终获得了统一性和克服了片面性。在黑格尔看来,全面性就是正义性。因此,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的胜利。

黑格尔用矛盾冲突的辩证思维来阐释悲剧的本质,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不同的是,黑格尔的悲剧冲突是理念论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把悲剧冲突由理念论拉回活生生的社会历史维度。

黑格尔悲剧要义或矛盾冲突说

一、悲剧的内容在于悲剧人物所追求的那些在人类的意志领域中本身就有其理由的一系列普遍力量。二、悲剧的命脉在于那些既各具其合理性又各具其片面性的神性的东西彼此之间必然的对立与冲突。三、悲剧的功能在于通过唤起恐惧与哀怜之类的感情以达于和解,并由此内在地凸显“绝对理念”的永恒正义性。

喜剧性的笑意味着人对某种过时或背理的生命现象的感性直观与情感评价。(教材第212页)

人之所以能够以笑的方式对此类生命现象进行感性直观与情感评价,乃取决于人在长期的生命践履与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动态地确立着的“正常尺度”或“审美理想”。(教材第212页)

帕克说:“任何人都必须有一个标准才能够笑。”(帕克:《美学原理》

喜剧的美学特征

悖谬性:

2、可笑性

3、主体性

柏格森的喜剧理论三层涵义

一是生命的活力在于绵延;

二是生命绵延的否定产生喜剧性的滑稽;

三是人通过笑的惩戒功能可以促使生命再次回归绵延

莱辛首次提出“丑”可以入诗

雨果的“美丑融合说”:1827年,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他写道:“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他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他不仅将浪漫主义艺术与古典主义艺术区分开来,而且还彰显了“滑稽丑闻”

在艺术中的独特意义。

知识点:

罗森克兰兹的丑论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丑与美一样也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主张表现丑时要使之“理想化”,以便突出丑的特征和本质。该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它的出版为现代丑学的创建作了奠基工作,代表了在这个优美与崇高逐步缺席的时代美学界对丑的思考所能达到的高度,标志着丑从此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

罗丹的化丑为美

①丑的意象在形式上:有其极致的一度且富有个性特征。罗丹认为,“艺术所认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在艺人的眼里,一切都是敞露着特性,因为在他中正坦白的视察之下,一切隐秘,无从逃遁”。“且在自然中被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能成就艺术之美,故我们常见愈是在自然中丑的东西,

在艺术中愈是美”。②丑的意象在情感上可以引发否定性的评价进而使艺术在形式的反抗中走向丑的自我否定。阿多诺:“艺术应当追究那些被打上丑的烙印的东西的起因。在这方面,艺术不应借助幽默的手法来消解丑,也不应借此调节丑与丑的存在,因为这比所有的丑更令人反感。相反地,艺术务必利用丑的东西,借以痛斥这个世界,也就是这个在自身形象中创造和再创了丑的世界。”3、“宁丑毋媚”。。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

化丑为美解释名词:在美学史上,首次将其点示出来并做了精微阐释的是罗丹。“一个伟大的艺人文士,神笔一挥,立刻可以化丑为美,这是一种最神奇的炼金术。”“化丑为美”的奥秘极其美学意义,从两方面阐释:一,丑的意象在形式上有其极致的一度,并且富有个性特征。二,丑的意象在情感上可以引发否定性的评价,进而使艺术在形式的反抗中走向丑的自我否定。

荒诞派戏剧

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与荒诞派戏剧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荒诞”这一审美形态既得名于荒诞派戏剧,又是荒诞派戏剧追求的审美风格的结晶。这类旨在创造“荒诞的真实”的剧作,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甚至连对白也语无伦次,毫无逻辑性可言,观众只会感到荒唐、不协调和某种恐怖。命名的是艾斯林。

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尤奈斯库、贝克特,代表作分别为《秃头歌女》、《等待戈多》。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写出第一部研究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著有《泰拉纳教授》)、热奈(著有《阳台》)等人创作的专著《荒诞派戏剧》一书,该流派才获得经典的命名。

荒诞的审美特点

1、反形式。荒诞的意象之所以是反形式的,说到底在于和谐的意识已遭到彻底放逐。如果说在优美中和谐是直接实现的,在崇高中和谐是通过抗争间接达成的,在喜剧(滑稽)中和谐是通过笑的力量间接暗示的,那么在荒诞中,生命连同世界,都破碎了。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呐喊》

2、反英雄。如果说崇高的旨趣是偏重于英雄主义的,那么荒诞的旨趣则是偏重于反英雄的。荒诞派艺术的主角,通常是些失去了灵韵的形象,譬如流浪汉、局外人、多余人、囚徒、白痴、残废者等。他们是一群生活在现实秩序之外的“边缘人”,他们亲手杀死了“上帝”,同时也成为被“上帝”放逐的弃儿。他们在没有质感的自由中直接与虚无相遇。

西西弗就是一位荒诞英雄。

3、象征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在整体上便是现代人荒诞生存的一种象征。

荒诞的人文底蕴

1、直面虚无的焦虑与寻找

2、在向死而生的自由抉择中勇敢地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

第十三章审美心理要素

1在《美学导论》一书中,费希纳提出要把“自上而下的美学”与“自下而上的美学”区别开来。

审美价值心理包括:

1、审美欲望

2、审美兴趣

3、审美情感

4、审美意志

审美欲望:审美欲望是审美价值心理的最初表现形态,它在审美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审美的价值追求,表现为强烈地追求审美对象的激情或冲动。

2在审美心理方面,“性欲升华”说的提出者是弗洛伊德。

3在审美心理方面,“爱欲解放”说的提出者是马尔库塞。

4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家阿恩海姆认为,所有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都具有一种“表现性”,就像人的行为、动作具有表现性一样。

5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说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指人日常清醒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则是指以性本能为主体的人的各种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是清醒的,但却是无力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无意识是盲目的,但却是有力的,它是心灵的核心,是生命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因此,无意识构成人的基本心理。但是,由于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因素,这些冲动、欲望和本能被认为是不正当的,很难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于是,这些冲动、欲望和本能便被压抑到了无意识领域,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在积极活动中寻求变相的满足。弗洛伊德把这种被压抑的以性本能为主体的本能冲动称为“里比多”。“里比多”被压抑到心理最深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永动不息的。在一个方面受阻后,它就转变方向,在其他地方寻求出路,例如在科学研究、宗教或其他创造性工作中获得本能的替代性满足或宣泄,弗洛伊德名之曰“升华”。在弗洛伊德看来,审美活动就是人的“里比多”的升华,它使人受到压抑的冲动、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欲望,得到一种补偿或变相的满足。

6简述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说

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不是单纯的性本能,而是多形态的生命本能,它追求的是完整而和谐的理想,象征着真善美的圆满境界。爱欲特别具有美的创造的功能,可升华为艺术和由此产生的一切文明创造。爱欲是生命、自由和美的三位一体,是文明的最高理想和楷模。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技术削弱了爱欲的同时加强了性欲,使性自由获得市场价值,造成虚假的幸福意识,成为贩卖压迫的工具;“性解放”是人的非爱欲化与性冲动的产物,使得爱欲被简化为性经验和性满足,使人失落了升华的需要,进而限制了升华的范围。基于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马尔库塞提出了人的全身爱欲化和爱欲的普遍化的主张,要求爱欲摆脱压抑而自由发展。他还设想通过“审美革命”,从人的生物本性的结构入手来改造人,造就革命主体,从而使人类获得解放。

审美兴趣:审美兴趣在审美过程中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它是人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的重要中介,是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7审美兴趣的形成,需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具有哪些方面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主体要有与审美对象相适应的知识储备。这在艺术欣赏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马克思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2)审美主体要有与审美对象相适应的审美习惯。这与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他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传统都有密切的关系。(3)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与审美对象相适应的审美心境。

8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何不同?

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总是涉及人的功利、欲望,而审美情感则不涉及功利、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事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欲望、给人带来

某种利益时,常常会引起人的热爱、喜悦、兴奋等情感;反之,当一个事物不能满足人的欲望、甚至伤害人的利益时,常常会引起人的憎恨、愤怒、厌恶等情感。而审美情感则不同。人们面对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到心旷神怡,并不是因为由此获得了什么利益;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的丑恶形象的痛恨、厌恶,也不是因为这些虚构的人物损坏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情感主要是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这种情感超越了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蕴涵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审美意志:审美意志在审美过程中表现为审美的价值导向。正是由于审美意志的作用,才使得审美主体进入并保持审美状态,使得审美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审美认识心理包括:

1、审美感觉

2、审美知觉

3、审美想象

4、审美理解

9审美知觉的建构功能,主要是通过投射机制实现的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论家陆机描述审美想象时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论家刘勰描述审美想象时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11审美想象有哪些基本特征?

审美想象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如果说,审美知觉的选择、发现、评价、建构功能是有限的,它一般不脱离有限的客体;那么,在审美想象中,这种局限就被打破了,它不受限于客体的束缚而可以自由驰骋。

二是它的创造性。审美想象较之审美知觉更富于自由性,因而也就更富于创造性。审美活动中新的形象的产生,正是这种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审美想象所追求的,既不是对象的实在形态,也不是对象的完形,而是合目的的创造新的形象。

三是表象运动与情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甚至可以说,审美想象就是情感想象。在想象中,表象的组合、变异发展和孕育,都以情感为纽带。审美意象正是在情感与想象的渗透和结合中诞生的。

12科林伍德认为审美理解与情感相交融,提出“理智的情感负荷”

试述审美心理过程

一、从日常态度到审美态度

二、从审美感受到审美体验

三、从审美回味到审美反思

13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在审美态度的研究中,提出“心理距离说”的是瑞士美学家布洛。

14以下关于审美态度的说法,出自《庄子》的有(DE)

A. 涤除玄鉴

B.圣人含道应物

C. 贤者澄怀味象

D.虚者,心斋也

E.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句话出自《老子》的第十章。

在《大宗师》中,庄子又提出“坐忘”的概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理距离说

心理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审美态度理论。他认为,只有当主体对客体保持一种不涉及“个人需要和目的”的心理距离时,人们才能以客观的观赏(审美)态度去对待对象涤除玄鉴

涤除玄鉴:出自《老子》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老子认为,人们要从对具体事物的观照进入到对于“道”观照,就必须先做到“涤除”。澄怀味象

“澄怀味象”是南朝宋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画山水序》开头一段话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宗炳说的“澄怀”,就是虚静空明的心境。宗炳认为,“澄怀”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

15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注意有哪些功能?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注意主要具有如下两方面的功能:

第一,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第二,审美注意能激发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从而使审美主体得以投入审美活动,并使审美不断趋向深入。

任何审美活动的开端,总是表现为审美注意对某一特定审美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将审美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的时候,他也就在对这一事物进行着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同时对这一事物产生着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在审美活动开始以后,审美注意并不消失,它贯穿于整个审美心理过程,保证着审美心理过程能顺利地进行。可见,审美注意不但强化了主体的审美驱动力,激发了主体投入审美活动的热情;而且维持着审美心理活动的指向,使审美活动不断趋向深入。

16在审美体验的研究中,提出“移情说”的德国美学家是立普斯

17试述审美感受的过程

审美感受的过程,是主体对外界刺激在情感上的接受过程。审美感受的获得过程,首先是审美知觉的选择过程。审美知觉总是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以及对象的审美属性作为知觉的对象。审美感受的获得过程,也是审美知觉的理解过程。审美知觉不但能够理解审美对象是什么,而且能够理解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蕴。审美感受的获得过程,还是审美知觉的组织、建构过程。审美知觉的组织、建构过程,也就是审美知觉的“完形”过程。在审美感受的获得过程中,还常常出现“通感”现象。

18名词:审美回味

审美回味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它是指审美对象不在当前时,审美主体通过回忆、联想、想象,不同程度地回复到审美高潮的心理状态之中的心理活动。

名词:审美反思

审美反思是指审美主体以较为平静的心态,对审美对象和自己前一段的审美心理活动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获得全新的审美领悟。审美反思发展了主体的审美需要,提高了主体的审美能力,完善了主体的审美意识,为主体进行新的审美活动打下了基础。

什么是审美愉快:

审美愉快是人在欣赏美的对象时所伴生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愉悦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积极参与的结果,并渗透于整个审美心理过程之中,体现了审美主体生命的自由。

19、17世纪英国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荷加斯认为,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因而,蛇形线是最美的。这实际上是把审美愉快与眼睛所感受到的生理愉快等同起来了。

桑塔耶纳认为审美愉快以生理愉快为基础,但又超越了生理愉快。

20以下理论家,认为审美愉快就是生理愉快的有(AB)

A.荷加斯

B. 马歇尔

C. 桑塔耶纳

D. 弗洛伊德

E.康德

以下理论家,认为审美愉快以生理愉快为基础,但又超越了生理愉快的有(C D )

A.荷加斯

B. 马歇尔

C. 桑塔耶纳

D. 弗洛伊德

E.康德

德国美学家康德认为(CDE )

A. 审美愉快就是生理愉快

B. 审美愉快以生理愉快为基础

C. 审美愉快与生理愉快完全不同

D. 审美愉快只关涉对象的形式

E. 愉快在先还是判断在先是区别生理愉快和审美愉快的关键

21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愉快是智慧的快感,艺术起源于摹仿的本能,摹仿的目的在于认知,认知给人带来快乐。

中世纪基督教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区别美与善时指出,善与欲望相对应,美则与知识相对应。

22审美愉快的基本特征

审美愉快有哪些基本特征?

(1)审美愉快的综合性。与生理愉快只与个别感官相联系不同,审美愉快是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审美愉快的层次性。与认知愉快只产生在认知活动的终点不同,审美愉快渗透于整个审美心理过程,并呈现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层次结构。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其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基本层次。

(3)审美愉快的非功利性,是指人们必须抛弃实用功利的眼光,摆脱实用功利的考虑,才能进入审美活动,感受到审美的愉快。

(4)审美愉快的交融性。与单纯的快乐不同,审美愉快交融了快乐和悲伤、愤怒、惊讶、恐惧、惆怅等多种情感色调。

23

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审美愉快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基本层次。

美国心理学美学家马斯洛将最高层次的审美愉快称为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最高的需要意味着人为了完善自身、充分实现自己的各种潜力的需要。具体地说,它也就是追求真理的需要、对于正义的需要、对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是实现完美人性的必要途径。自我实现的最高点就是高峰体验的产生。

24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审美无功利论的代表人物。

以下理论家反对“审美无功利”的有(BCDE )

A.康德

B. 尼采

C. 桑塔耶纳

D. 迪基

E. 杜威

25谈谈你对审美愉快的理解

审美愉快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心理愉快,它包含了各种审美心理要素,渗透于整个审美心理过程之中,交融了多种情感色调,是体现了主体生命自由的超越性愉快。它的基本特征是:(1)审美愉快的综合性。与生理愉快只与个别感官相联系不同,审美愉快是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审美愉快是审美欲望的满足,审美价值的引发,审美情感的深化,审美意志的实现。审美感觉是审美愉快产生的前提,审美知觉是审美愉快产生的基础,审美想象是审美愉快的主要载体,审美理解是审美愉快的意义来源。(2)审美愉快的层次性。与认知愉快只产生在认知活动的终点不同,审美愉快渗透于整个审美心理过程,并呈现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层次结构。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其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基本层次。(3)审美愉快的非功利性,是指人们必须抛弃实用功利的眼光,摆脱实用功利的考虑,才能进入审美活动,感受到审美的愉快。审美愉快之所以是超功利的,恰恰是因为,只有当人超越了实用功利和欲望的时候,人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真正达到生命力热烈奔放的状态。(4)审美愉快的交融性。与单纯的快乐不同,审美愉快交融了快乐和悲伤、愤怒、惊讶、恐惧、惆怅等多种情感色调。审美愉快的本质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自由生命的表现,而这种自由的生命表现则以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和前提。

什么是审美超越

审美超越有两层含义:审美活动首先是人对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方面的超越,使主体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生命的自由表现。这是审美超越的第一层含义。在现代社会,审美超越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对日常生活中人性分裂的超越,它所追求的是人性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这是审美超越的第二层含义。

26名词:“日常平均状态”

“日常平均状态”是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的术语,指的是人们每天经历的、通常习惯的、平凡的、普通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重复性和刻板性。正是在这样的日常平均状态中,产生了人性的分裂:人作为个体和总体的分裂,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分裂,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

27名词解释:审美精神

审美活动的独立、游戏、和谐的精神,就是审美精神。审美精神首先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在审美活动中,个性和独创性总是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加以呵护。审美精神又是一种游戏的精神。这种游戏性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它导源于人对工具性的摆脱。审美精神还是一种和谐的精神。它有助于弥合日常平均状态所造成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从而带来人性的和谐发展。28谈谈你对审美精神的理解

审美精神首先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在审美活动中,个性和独创性总是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加以呵护。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审美对象总是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进入审美主体的审美视野,审美主体总是带着独特的审美个性进入审美活动。审美精神又是一种游戏的精神。审美的游戏性也就是审美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来源于对工具性的摆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有目的的,而所谓“有目的”就意味着人的活动甚至人本身只是作为工具存在。审美作为游戏,没有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因此,人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摆脱了工具的地位,人本身成了目的,获得了自由。审美精神还是一种和谐的精神。审美活动有助于弥合日常平均状态所造成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从而带来人性的和谐发展。

29名词解释: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的术语。游戏冲动处于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间,将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结合在一起,使人的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天性得到同时发展。作为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体,游戏冲动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是人性完美实现的途径。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对物质生产领域审美创造的提升和超越。

(2)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它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3)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深刻的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4)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从传达的角度来看,实质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深刻的人性根基有哪些基本表现?

一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它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二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深刻的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30谈谈你对审美超越的理解。

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性活动。(1)审美超越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首先,审美活动是人对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方面的超越,使主体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生命的自由表现。但是,在现代社会,审美超越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对日常生活中人性分裂的超越,它所追求的是人性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这是审美超越的第二层含义。(2)在人性日益趋向分裂的现代社会,审美活动以独立、游戏、和谐的精神塑造着人的日常生活,使人得以超越平庸琐碎的日常平均状态,提升着个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品质。审美活动的独立、游戏、和谐的精神,就是审美精神。(3)审美超越的根本意义在于寻求现实人生问题的解决。就现代社会而言,审美超越的主要意义在于弥合人性的分裂。这种弥合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首先,审美活动为人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自足的审美世界,当人进入这一世界时,可以暂时脱离日常平均状态,摆脱人性分裂的困扰,感受到人性和谐统一的状态。其次,人又将这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带回到日常生活中,以审美的精神看待日常生活,塑造日常生活,从而建构起诗意的生存。(4)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审美活动获得完全的解决,要真正消除人性的分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只有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人们推翻各种本来面目的或改变了形态的剥削压迫之后,在消灭它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心理的、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各种影响、变形和残迹之后,才能真正消除人性的分裂。但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审美精神,可以作为一种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生存智慧,提升和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5)审美超越既不指向上帝,也不指向过去,它指向的是人类更为美好的未来。所谓“未来”并不在现实人生之外,而就是现实人生所孕育的可能性。审美超越所追求的,是人的个体与总体、人作为手段和目的、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这一境界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前提。

3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明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

在郑板桥看来,艺术的审美创造经历了双重转化的动态过程,即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俄国形式主义将形式视为艺术品的本体存在,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将艺术归结为形式技巧。

32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实质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古希腊美学的形式观中,对西方形式美学起到奠基作用的代表性观点包括(ABD)

A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理形式”

B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形式因

C 柏拉图的“美的理式”

D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

E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动”观

33如何理解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对物质生产领域审美创造的提升和超越。

(2)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它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3)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深刻的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4)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从传达的角度来看,实质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34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深刻的人性根基有哪些基本表现?

一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它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二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深刻的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35俄国形式主义将形式视为艺术品的本体存在,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将艺术归结为形式技巧。

36论述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从传达角度看,实质就是审美形式的创造。”结合某部具体的作品的创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追求形式是艺术创造难以割舍的情结,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品的本体存在。

(2)艺术作品审美形式意义的凸显,是意蕴内含其中的直觉形式。

(3)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形式创造,并不脱离感性材料而必须借助于感性材料以实现自身。(4)艺术品的审美形式,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本体。借助这一审美形式,艺术家才能营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世界。

37

下列关于“艺术品”的理解正确的包括:(BCDE

A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或者自然物

B 艺术品是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

C 艺术品是传达人类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

D 艺术品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产品

E 艺术品只是人工制品中的一小部分

38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艺术品的层次构成。

(一)实在层次。指某一具体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这种物理时空的存在,可以看作是艺术品本体存在的载体。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知觉,就是从这个载体开始的。艺术品的物理时空的存在就是通常说的审美客体。

(二)经验层次。是指在艺术品中呈现出来的想象的世界,或者说某一艺术品在人类经验中的存在。茵伽登把这种经验中的存在称为艺术的审美对象。从艺术品的结构层次来看经验层次似乎介于实在层次与超验层次之间,其实从结构整体来看,经验层次却涵盖着实在层次和超验层次,是艺术品的核心层次。

(三)超验层次。指某一艺术品超越人类特有经验的存在。超验层是艺术品中既不脱离形象意义而又超越经验意义的东西,是更深远、更内在的东西,是艺术品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层次。

39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等,它们构成艺术品层次中的实在层次。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实在层次。

下列属于作品层次中的实在层次的包括(ABCD )

A 画布

B 文字

C 色彩

D 音调

E 意象

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经验层次。

40下列关于艺术品的层次构成的观点,正确的有(ABDE )

A 黑格尔把艺术品分为“外在因素”和“意蕴”

B 英伽登把文学作品分为四个层次

C 符号学美学把艺术品分为“符号”和“价值”两个层次

D 实在层次是指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

E 经验层次是艺术品区别于人工制品的重要标志之一。

艺术品层次划分的许多观点中,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为“符号”和“意义”两个层次。茵伽登认为每部文学作品在保持其内在统一性与基本性质的条件下,都有这样一些“必要的层次”,可以简化为四个层次,即语音层、语义层、图示结构层和意义层。

41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艺术品的二重性。(P371-372)

所谓艺术品的二重性,是指艺术品作为本体存在在人类经验中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这种二重性,是艺术品区别于其它人工制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1)确定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实在层次上,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都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实在对象。再次表现在它的超验层次上。它毕竟是建立在物质是在层和经验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此二者的稳固性,必然带来超验层次的确定性。

(2)非确定性。主要是由艺术品的功能结构造成的。艺术品的实体实在提供了审美对象,但一经给定,就超越了实在对象的范围,进入了广大的人类经验领域。人类的经验领域是一个具有无限可塑性的领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42名词解释:意象

意象就是艺术家在审美活动中由心、物交融所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体特征的主观映象。

43意象的结构分为意和象两个方面。

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 )

A 意象分为意和象两个方面

B 意象的基础是象

C 意包孕在象之中

D 意和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E 意象只包括情的方面,而不包括理的方面

44简要分析意象的结构

1)意象是由意和象两部分构成。(2)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意大体分为情和理两个方面。3)象指想象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非现实的表象,是体现主体之意的心理表象。(4)意象的基础是象,意无象无法显现,象无意则失去灵魂。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45名词解释:

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引发人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作为正式的美学范畴,最早由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意境、物境、情境

作为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一个本质表述或规定的命题是“境生于象外”。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广度,意境主要就审美深度而言;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并不只是纯粹的艺术范畴,它可以说是一个体现中国古人心灵时空运动与存在的哲学范畴。意境所关注的问题首先是人生、人的生命价值、宇宙、历史等问题,而不仅仅只是艺术表现特征的问题。

46下列关于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有(BD )

A 意境作为正式的美学范畴最早是唐代王昌龄提出的

B 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

C 意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D 在中国美学中,意境属于纯粹的艺术范畴

E 意境具有形上本体意味

47结合某部具体的作品,谈谈你对意境哲理性品格的认识和理解

(1)意境的哲理性蕴涵,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品的形上意味,是超越具体实象所达到对宇宙、世界最高本体的领悟。

(2)意境给人以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被叶朗先生称为“惆怅感”,即一种极高的美感。使人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拘限,超越个体的渺小和平庸,进入一个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世界。48试以王维《鹿柴》为例,分析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要点:意象和意境是相通的,又有很大的不同。

(1)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基础,没有意象的营造,就没有意境的生成。

(2)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是体现中国感人心灵时空运动与存在的哲学范畴。

49艺术接受可以分为非审美接受和审美接受两大类。

艺术非审美接受主要是指研究性接受。

50名词解释:艺术审美接受

接受美学家姚斯则将接受者的视域称为“期待视野”,它意味着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所能到达的理解范围。

51简述艺术审美接受的意义

(1)审美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最后完成。

(2)审美接受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

(3)艺术的审美接受还直接是“人的复归”的一种力量。

52简述艺术审美接受的过程

(1)感性直观

(2)心意体会

(3)形上了悟

5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艺术的审美接受包括哪几个基本层次

艺术审美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即直观观照、心意领会、形上彻悟。

审美接受始于审美感官对审美客体的直观观照。此阶段表现为接受主体对作品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或直觉)。

心意领悟是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和阶段,是直观观照的深化,是艺术审美接受的核心层次。该阶段表现为接受主体对作品形象的读解和体会。

形上彻悟是整个情感和心灵生命的一种深度满足和愉快,是一种超功利、超感官、超心意的,涤除一切私欲杂念的审美境界,是“悦志悦神”的体验。

54下列不属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是:(C )

A、利奥塔

B、波德里亚

C、本雅明

D、杰姆逊

下列不属于后现代艺术的是:(A )

A、《变形记》

B、《戴胡子的蒙娜丽莎》

C、《交织字母》

D、《螺旋形的防波堤》

在后现代社会中,艺术品被明码标价成为商品化存在,这反应了后现代艺术的什么特征:(D )

A、平面化

B、碎片化

C、复制化

D、消费化

波普艺术:所谓“波普”即英文“Popular”,是流行、大众的意思,这一流派的艺术家喜欢将日常用品、现成物品或工业物品等生活中常见的有用或无用的东西都统统拿来用于艺术品的创作。

55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无深度的平面感。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是无深度的平面感,它更多表现为一种展示品,浅薄感和平淡感使得艺术可阐释的空间越来越少。

(2)无中心的碎片感。碎片感是指后现代文化一方面打破了理性主义对人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在拒绝整体的同时把自己推向了无序化、麻木化。

(3)复制化与消费化。复制化和消费化是指在机械工业时代,大量复制品的诞生使个体逐渐被消费品包围,成为消费的对象。

56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艺术亚文化,如一战以后出现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先锋派运动;

第二,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如福科、罗蒂等人把生活伦理看作艺术作品的思想;第三,充斥于日常生活的符号和影像之流,包括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到波德里亚、杰姆逊等人的“类象”所描述的现象。

57(一)中国审美教育

中国“自觉的美育活动”开始于西周时期。(P416)

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的概念,并认为“趣味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是趣味教育的“最大利器”。(P416)

王国维明确地把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肯定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1906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需“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应分:“体育”和“心育”。(P416)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坚决主张审美教育与宗教分离,认为审美教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取代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宗教是历史的必然,这一主张因其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417)

注:教材中所说“以审美教育代宗教”不确切。

58“五四”前后,积极撰文倡导审美教育的学者有(ACDE )。

A 鲁迅

B 李大钊C王国维 D 蔡元培 E 梁启超

59“趣味教育”:梁启超首次提出的概念;梁启超认为,“趣味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艺术是趣味教育的最大利器;梁启超这里所说的趣味教育,就是审美教育。

60在西方,最早对审美教育作过理论探讨的人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中。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艺术的美悦功能和教育功能统一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

寓教于乐”:是古希腊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审美教育原则。他认为诗人的作品既应该给人以快感,又要给人以裨益;既要劝谕读者,又要使人从中获得乐趣。“寓教于乐”说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在审美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席勒认为,人除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之外,还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

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性完满的重要手段;审美是教育人完美地对待生活;审美教育是对人的唤醒。

61浅谈审美教育与创造意识之关系

人的性本能冲动与宗教冲动;审美教育是协调两种冲动,是对性冲动的超越,对宗教冲动的安置和落实;审美教育提升人,将人引导到审美创造境界。

62浅谈审美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之关系

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都与美的事物有关对儿童的内部世界具有呵护作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有利于培养人的优雅举止和良好行为规范,帮助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过来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

63“寓教于乐”说

“寓教于乐”是古希腊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审美教育原则。

他认为诗人的作品既应该给人以快感,又要给人以裨益;既要劝谕读者,又要使人从中获得乐趣。

“寓教于乐”说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在审美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

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苏格拉底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问出了一部西方美学史。关于“美是难的”这一提醒,也给后人的追问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美只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作品的“意蕴”、内在精神,借艺术处理在感性形式中得以表现。他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因此,艺术形式

之所以有价值,并不是由于形式本身,而是由于这形式是作为内在“意蕴”的显现。一切造型、色彩、线条、音调的运用,都是为了显示出一种内在精神,也就是“意蕴”。

主要学说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教材P47)。

德国哲学家谷鲁斯的“内摹仿”说(教材P47)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直觉”说(教材P47-48)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距离”说(教材P48)

美学知识点总结(DOC)

1.格式塔(中文译为::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① ②基本特征:(1)但不等于成分之和, (2)格式塔各组成部分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 ③ 知觉中对简洁完美格式塔 使无 19C后半叶德国 与此相关的学派:同情派,内摹仿派 内摹仿派:与立普斯相对立:人在内心里对

3.直觉说 A.意大利克罗齐:直觉即 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 B. C. 4.存在主义:德国世纪20年代创立 A.思想来源:克尔凯郭尔和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B. C.特征: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诞和人生痛苦 D.海德格尔:悲观主义人道主义萨特:乐观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本 E.代表作:萨特《恶心》存在主义奠基之作加缪《局外人》 戏剧:萨特《苍蝇》加缪《正义者》 A.主张研究“共时态”

历时语言学:语言的变迁 6.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把语言当做一个整体研究) A.语言: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社会成员共有,是社会心理现象 C.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互联系,互为前提 ① ②语言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发展 D.语言和言语的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的语言行为 索绪尔提出 A. B.两者的关系:① ②

20世纪60年代 读者进行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② B. ③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具有 艺术接受: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对 9.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马克思提出 定义:人类通过自然被人控制,利用,改造,人的目的在自然中实现。 A. B.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自然美是 物,离开人和人化就没有自然美 ①

2021年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春美学专题模拟试题答案

《美学专项》期末模仿试题答案 春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24分) 1、欣赏和判断 2、生命形式 3、家庭美育 4、审美感知能力 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言》 6、缘情说 7、化丑为美 8、美分有说 二、单项选取题(每题3分,共24分) 1、D 2、A 3、D 4、A 5、A 6、C 7、D 8、B 三、阐述题(每题26分,共52分) 1、审美活动意义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美创造活动在实质上是一种生产,美欣赏即审美实质是一种消费,两者存在着互为前提互动互就互成关系:没有生产自然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不会有生产。

(1)美作为一种展示过程,只有在接受者详细接受实践中才干体现出来。审美活动使潜在美得以显现,使也许美变成现实美,使意念形态抽象美变成形象状态形象美,使自在美变成体验美。接受者和艺术家共同创造了艺术作品。 (2)审美活动为美创造审美主体。审美活动在艺术熏陶中实现了对接受者精神素质影响和改造,并潜移默化塑造出了审美主体。审美活动对人精神活动具备“扶正祛邪,舒筋活血”作用。 (3)审美活动也影响美创造:群体审美消费取向是导向,规定着接受者审美需要,进而规定着创造者审美取向。接受者是艺术最后裁判。 (4)卢卡契把审美人道主义特性或人道主义功能作为审美活动重要意义纬度和价值取向:艺术形式把人提高到人高度;审美与艺术具备“反拜物化使命”;审美可以使人由整体人转变成人整体。 2、试阐述康德美感特性观。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按照形式逻辑“质一量一关系一模态”,从四个方面对美感心理进行了分析,称为“审美四契机”。她揭示了审美心理特性一系列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对美感特殊规律作了哲学概括。(1)美感“质”特性。她以为,审美不涉及欲望、功利和伦理善,但又与欲望和道德感有关,产生类似快感,也就是无利害而生高兴。(2)美感“量”特性。美感不是在概念中进行结识活动,“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高兴”,审美判断是主观,但是又是普遍有效,也就是无概念而有普遍性。(3)美感“关系”特性。审美是没有明确目,但又符合目性,也就是无目合目性。(4)美感“模态”特性。审美活动虽然不依赖概念,但是,审美判断却具备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也就是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康德美感特性观对的揭示了审美心理中存在主观直觉和客观现实矛盾二重性。但是,她没能把审美心理矛盾特殊性和社会劳动实践历史联系起来,因而无法解释这一矛盾产生主线因素。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A.“美是理式” B.“美是和谐” C.“美在关系” D.“美是生活” 2.在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是()的一个分支。 A.哲学 B.语言学 C.文化学 D.伦理学 3.()说:“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式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 A.普列汉诺夫 B.黑格尔 C.鲍姆加登 D.康德 4.美感的()是指人们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会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愉快和喜悦。 A.客观性 B.直觉性 C.差异性 D.愉悦性

5.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发表论文《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A.立普斯 B.黑格尔 C.布洛 D.弗洛伊德 6.()是指抽象形式取得与内容分离的独立审美价值的过程。 A.形式化 B.独立化 C.普遍化 D.抽象化 7.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主要包括:()。 A.色彩、形状、光影、声音 B.色彩、线条、光影、声音 C.色彩、形状、尺度、声音 D.色彩、形状、光影、韵律 8.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 A.1:1.518 B.1:1.528 C.1:1.618 D.1:1.628 9.英国美学家()在其代表性理论著作《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A.苏珊?朗格

B.克莱夫?贝尔 C.弗洛伊德 D.卡西尔 10.宏观地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可以()地按不同的标准把艺术分为若干类别。 A.共时 B.历时 C.同时 D.实时 11.“期待视野”是()当代接受美学的“方法论顶梁柱”。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2.建筑是()的艺术,“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A.“空间创造” B.“空间表现” C.“空间存在” D.“空间再现” 13.创作出《亚威农的少女》的画家是:()。 A.毕加索 B.马蒂斯 C.康斯泰勃尔 D.克拉姆斯柯依

美学专题

课程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也能有所裨益。因此,期末论文的写作也希望能够贴近大家的生活实际,为大家抒发情感、表达想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期末论文的选题,请大家从以下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选题一:以某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界、诗歌、小说、雕塑、绘画、音乐、建筑、影视、舞台艺术等)为中心,与相关的美学知识相结合,写出自己亲历的一次审美体验。要涉及审美注意——体验——品味——领悟——净化的几大过程,具有理论深度,文题自拟。2000字以上。 选题二:在课程所讲授的美学理论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论述。要求严格符合学术规范,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3000字以上。 二.具体要求 选题一:更侧重大家对自己审美经验的回忆与思考,因此在文章语言方面不要求学术化,鼓励用最贴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审美过程,可以进行文学化润饰,对学术规范不做要求。 选题二:是严肃的学术论文写作,适合对美学理论有自己思考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并且符合以下要求: 1.独立写作。可以参考其他资料,但严禁抄袭、剽窃,一旦发现以作弊处理。 2.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要言之有物,尽量用平实贴切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表达准确的前 提下可以适当润饰文采。 3.论述有理有据,要有一定论证过程,能自圆其说。 4.引用的数据、观点,要注明出处,如某个杂志的某篇文章,作者及年月日等,或某部著作、作者、 出版社、出版年及页码;网络资料因权威性不足,尽量少引用,若引也需注明地址。 (以上4条要求适用于选题二。) 三.写作指导 选题一:这一选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点是理论参考,审美注意——体验——品味——领悟——净化的过程,大家可以去参考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并仔细领悟。在具体写作中,不要求形式化地将各个阶段展示出来,而要将其内在精神把握住,尽量浑然一体地描述出你自己由注意到审美对象,再到体验其中的美,然后可以脱离审美对象进行品味回味,进而有所感悟和升华的过程。第二点,就是这一选题的写作风格。这一选题的主要要求是真诚。大家的体验要真实,要选取自己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审美经验,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因为审美经验表述的特殊性,我们允许大家使用文学化的语言,但切记不要太过主观,可以使用比喻类比模拟等等的手法,但不要只是感叹,重点是描述和记叙。

美学串讲知识点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 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 说明: 1、资料整理于15年5月底; 2、含网上我要考试的多项选择和四次作业练习多项选择的全部习题及答案; 3、保证学员考试成绩为满分; 4、为方便学员快速完成考试,试题已经排序。 1.按照审美的方式可将美分为()。 A. 喜剧与悲剧 B. 荒诞与丑 2.按照文化不同质的层级划分,可以把人类的文化分为()。 全选 3.按照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分类,美可以分为()。 全选 5.从艺术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审美的物化形态,将艺术划分为()。 全选 7.从中国书法可推论出中国文化中美的一些特点()。 全选 8.从主体感官出发,可将艺术划分为()。 去掉“A. 使用艺术” 9.当代城市之美主要表现在()。 去掉“A. 地铁” 11.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是()。 A. 对比 B. 协调 12.法国狄德罗依据美在关系说,把美分为()。 去掉“C. 生活美” 14.各种基本要素在整体上的排列组合法则被称为多样统一,或者被称为()。 C. 寓变化与整齐 D. 和谐繁多的统一 15.古典美学的三面是以三套逻辑来运作的,即()。 去掉“C. 矛盾—统一模式” 16.故宫的三个大殿是()。 去掉“C. 乾坤殿” 17.怪是对正常尺度的一种变形,包括()。 去掉“A. 都是人的变化” 18.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 去掉“A. 虚构性” 19.滑稽可以分为三类,包括()。 全选 20.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去掉“B. 主体终将战胜客体” 21.建筑艺术具有如下一些审美特征:()。 去掉“B. 雕塑性” 22.恐怖形象的构成和类型很多,下列属于恐怖形象类型的是()。 全选 24.美的特性包括()。 全选 1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完整版)美学专题模拟试题1-5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历史上第一部美学专著是德国人_____于1750年所写的_____。 2.精神分析学说是瑞士心理学家_____提出来的,他的弟子荣格提出了_____学说。 3.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_____的原则。 4.历史上第一部美育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作者是_____,出版于_____年。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中国南朝的文艺理论家_____。 6.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前的括号中,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小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提出“尽善尽美”审美标准的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2. ______在解释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时说:“美是善的象征。 A.杜夫海纳B.苏珊?朗格 C.维特根斯坦D.姚斯 3.美学理论的关键是______ A.美的本质 B.美感 C.审美 D.美育 4.唐代诗歌的繁盛,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范畴_____ A.“神思”的诞生 B.“气韵生动”的诞生 C.“道”的诞生 D.“意境”的诞生 5.审美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是_____ A.相似联系 B.接近联系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美感 2.审美对象 3. 人化自然 4. 审美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直觉规律的主要表现 2. 简述审美理解及其三个层次。 3、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审美过程。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自考美学知识点一

知识点美学史上的研究做题结果 1.“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语出() A.狄拉克 B.弗洛伊德 C.柏拉图 D.李泽厚 【答疑编号126,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2.美学家()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A.黑格尔 B.柏拉图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答疑编号127,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3.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的美学家是() A.维特根斯坦 B.荣格 C.杜威 D.黑格尔 【答疑编号125,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一做题结果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29,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2.美学的对象是() A. 与对象毫无关系 B. 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 C. 完全由人决定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D. “审美”现象和活动 【答疑编号128,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二做题结果 1.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的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32,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 2.提出“文学艺术作品在看来不是作家完成以后的那个现成的”书,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审美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家是() A.英伽登 B.费西纳 C.黑格尔 D.马克思 【答疑编号131,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 3.审美现象中广义的美包括() A.优美 B.荒诞 C.丑 D.悲剧 E.喜剧 【答疑编号133,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 知识点美学是人文学科做题结果 1.审美活动中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是() A.审美思想 B.审美意识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美学专题》作业(1).

《美学专题》作业(1) 学员请注意: 作业必须用稿纸做,12月10日前和其它作业一起交电大,不交者考试成绩为0分。 一、填空:12分。 1、在中国,最早给美下定义的是先秦楚国的,他认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2、中国古代包含美学思想特别丰富的著作是:《》。 3、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的美学思想。 4、古希腊时期的和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5、1750年,德国哲学家(Baumgarten)的《美学》 的正式出版,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鲍姆加通把美学定位为“”,即感觉学或研究的完善。 7、形成了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8、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哲学诞生以后。 9、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一是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并渗透到美学领域,二是美学研究越来越细致、,如实验美学,审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美学等。

10、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真正名称是“”。 1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部分,而《美学概论》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是其 部分。 二、名词解释:15分。 1、美学; 2、鲍姆加通; 3、“美是生活”; 4、人化自然; 5、美的规律; 三、判断正误说明理由:16分。 1、“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是在德国古典美学”。 2、能够欣赏美的人是由劳动创造的。 四、简答:27分。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谈谈审美关系和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3、美的本质。 五、论述:30分。 1、“劳动创造美”。 2、美的多重属性(举例)。 1.简述关于艺术本质的再现说和表现说。 2.如何在生产、一般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这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中理解艺术的本质?(30分) 3.举例说明艺术的六对基本风格。 4.艺术的逻辑分类有哪几种?分别是如何分类的。(20分)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 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 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 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 变化。19 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 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 4) 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22、费希纳 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 “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医学美学

医学美学 1.什么是医学美学? 它是一门以医学和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的新兴学科。(具有医学人文学科的性质,又有医学技术学科的性质)。 2.医学人体美学概念? 是指采用科学手段研究处于正常状态下人体形态、结构中符合形式美的因素,以及正常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匀称、和谐和统一,旨在推进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力之美。 3.医学审美概念? 就是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与美的创造的过程。 4.容貌美的概念? 容貌美,是指面型、眼、鼻、口、耳及皮肤的综合之美。容貌美是指容貌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综合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协调、匀称、和谐统一的整体之美。 5.医学审美疗法的概念? 她是根据病人的身心特征,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医学审美规律、审美形态、审美形象、审美手段、审美环境、审美感受等多种医学审美形式对病人或亚健康人群进行保健治疗。主要通过改变受治者的心理环境和精神状态,调动人的整体生命节律系统,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强化病人自身的抵抗力,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病人的疼痛感等手段,达到治疗疾病、康复病体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6.美容医学学科的美学特点有哪些? 审美的科学性;神美的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审美主体的互动性;审美的专业性;审美的创造性。 7.睑裂的高度分哪些类? 睑裂高度指眼睛平视正前方时上下睑缘最大距离,平均7~12mm,可分细窄型、中等型、高宽型。 8.成年女性乳房分为哪些类? 成年未育的:幼稚型、圆盘型、半球型、丰满型、悬垂型、肥大型; 已婚已育的:松垂型、萎缩型、肥大型、混合型。 9.构成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素? 色彩、形体、声音、气味。 10.什么是医学感性美? 11.影响人体形态美的因素? 12.什么是美学医学? 13.眼型的特点(丹凤眼)? 属美眼一种,外眦角大于内眦角,外眦略高于内眦,睑裂细长呈内窄外宽,弧形展开。黒珠、眼白露出适中,眼睑皮肤较薄。 14.女性理想的腰围? 约60cm. 15.三庭五眼? 正面“三庭”,是指发缘点到颏下点的距离分为三等份,发缘点至眉间点、眉间点至鼻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_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美学 产生过程: 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 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 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 3.1750 《美学》 =============================================================================== 原因: 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 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 学科的发展: 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 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 在我国的发展: 1 出现 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 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 2 美学研究的开始 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 [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 [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 [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 美学研究对象: 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

口腔医学美学

口腔医学美学 (一. 1.学习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注重的是什么?(目的性) “口腔医学美学课”注重的是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把“口腔医学美学课”定为综合素质课。该课程不像一般专业课,有较强的技能培训,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传授。每学期给新开课的班级上课时,都会告戒学生,“口腔医学美学”课程可能不会教给你一项专门的技术,那些专门技术是各专业课讲授和训练的内容。“口腔医学美学”所传授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某些专业问题的新的立场和处理某些专业问题的新的方法,而非专业技能。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充分理解“医学美学”应是人们站在医学的角度,从医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 人体美、人的美感 和美的创造的一门 科学。 作为医生,在医 学模式由单纯的 “生物医学模式” 转变为“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 今天,为了提高医 学的科学研究水平 和临床医疗质量, 推动医学理论和实 践不断的向前发 展,不仅需要医学 科学知识同时还需 要学习和掌握一些 美学原理和医学美 学知识,并创造性 的运用到本专业的 医疗实践中去,这 是进一步提高医疗 质量所必不可少 的。 2.医学美学的学 科位置?学科性 质?学科范围? 我们认为:医学美 学应是美学的分支 学科,可纳入医学 人文科学的学科群 中; 医学美学的研究重 点应放在以美学规 律指导医疗实践 上,其基本原理可 成为各医学分支学 科的共同基础。 (二. 1.审美心理建构 由哪四要素构 成? 感知、想象、情感、 理解 2.儒家八目是哪 些? 《礼记?大学》八 目: 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3. 简述美的四种 形式? 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科技美 (三. 1.常用口腔颜面 部美容外科方 法? 2.面部衰老的原 因及常用的治疗 方法? 面部衰老的原因: (1)增龄性变化 (真皮胶原质、透 明质酸等的减少) (2)肌肉的活动 (3)地心引力 (4)外界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 3.目前面部年轻 化手术趋势? (1)多手术联合: 除皱手术联合眼睑 成型术、眼袋矫正 术、隆颏手术等 (2)多治疗联合: 除皱手术联合换肤 治疗(如激光除皱、 化学剥脱、光子嫩 肤等) (3)朝微创化手术 发展:BOTOX注射、 小切口除皱及埋线 悬吊等 (4)其它治疗的介 入(如超声波、面 部吸脂等) (四. 1.牙龈出血的原 因有哪些? (1)牙周组织疾病 (2)系统疾病的口 腔表现 (3)维生素缺乏 (4)某些口腔黏膜 病 2.口气的原因有 哪些? (1)口源性口臭 (a)龋齿、坏 死性口炎 与坏疽性 口炎、口 腔念珠菌 病 (b)口腔干燥 症 (c)口腔粘膜 病 (d)毛舌、义 齿、曲门 螺杆菌 (2)非口源性口臭 呼吸系统因 素、消化系统 因素、吸烟, 肝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 血液病、糖尿 病后期、维生 素缺乏、中 毒、精神性口 臭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试题及答案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5月26日;资料涵盖“我要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为方便学员考试“我要考试”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已经排序;考试登录平台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2263047.html,;“我要考试”成绩即为学员期末考试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题库 1.悲剧冲突”的提出者是\\黑格尔 2.比德“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表现是\\儒家学说 3.不能从下面那个规定去把握美\\心理距离 4.不是古希腊的杰出人物的是\\孔子 5.不是中国传统君子形象的是\\月亮 6.不属于审美心理学流派的是\\心灵感应说 7.()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俄国 9.从历时性来说,首先产生的是\\美 11.()代表的是宁静与安逸\\绿色 12.典雅在西方,就是17世纪()的宫廷趣味\\法国 13.对于美学有核心意义的分类是\\按照审美的方式分类 14.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天地境界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美学论著\\王朝闻《美学概论》 17.黑格尔说,美的理想体现在()的雕塑上\\古希腊 18.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是在\\19世纪中叶后 19.恐怖是现代()的一个审美范畴\\西方 20.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22.美体现了人与对象的一种()关系\\和谐 2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24.人类审美活动的理想和目的是\\美 25.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声乐艺术 27.审美对象的核心是\\美 29.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 30 视觉空间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空间造型 31.()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主要文化形式\\宗教 32.()首次出现了从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来确立的艺术形态划分原则\\18世纪 33.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是\\雨果 35.我国古典美学传统将()看作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 36.西方崇高理论的核心是\\康德的理论 37.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毕达哥拉斯 38.西方美学研究的主题是\\悲剧 39.希腊艺术普遍呈现了神与人的\\同形同性 40.下列不属于印度文学作品的是\\《伯罗奔尼撒》 42.下列属于古希腊悲剧的是\\《普罗米修斯》 44.下面属于命运悲剧的是\\《俄狄浦斯王》 45.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的诗句\\李白 4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学研究开始转向\\前苏联 48.形式美的基本结构是\\结构性存在 50.形式美的基本元素是\\物质性存在 52.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点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