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复习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复习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复习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复习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复

习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考纲解读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常见的几种平衡图像,能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课时)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表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快慢的一种物理

量。

2表示方法:一般用单位时间内某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来表示.

表达式: v=ΔC/Δt

单位: mol/ 、mol/等.

3. 注意

(1)以上所指的反应速率是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瞬时反应速率.

(2)同一反应在不同时刻,瞬时反应速率不同.

(3)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不

同.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对于同一反应:mA(g)++qD(g)来说

v A :v

B

:v

C

:v

D

=Δn

A

:Δn

B

:Δn

C

:Δn

D

=ΔC

A

:ΔC

B

:ΔC

C

:ΔC

D

=m:n:p:q

(4)比较同一反应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快慢,必须转换为同一物质表示的

化学反应速率,再比较其数值的大小

1.已知反应A+3B 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L-1·min-1

B、1mol·L-1·min-1

2

3. 根据以下叙述回答下列问题.把 X气体和 Y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反应:3X(气)+Y(气) nZ(气)+2W(气).5 min末已生成 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则:(1)上述反应中系数n的值是()

A.1 B.2 C.3 D.4

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从物质结构(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组成微粒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例如,在

2HBr+Cl2=2HCl+Br2反应中,H—Br、Cl—Cl断裂,形成H—Cl、Br—Br。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及条件:

1、化学反应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提问]上述反应中,H—Br、Cl—Cl的断裂是否是自发产生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分子中化学键并不会自发断裂的。只有分子间相互碰撞,化学键才可能断裂,反应才能发生。

[板书]2、反应物微粒间的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先决条件。

[提问]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学键断裂、化学反应得以发生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2倒数一段到P34第一段,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阅读,并汇报答案)

[讲解]分子间的碰撞与打篮球相似。正如图2-2所示。图(1)表示能量不够;图(2)表示虽能量足够,但是没有合适的取向;图(3)则表示有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于是发生有效碰撞。

[总结并板书]3、必须是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反映。有效碰撞的条件是:1)微粒要有足够的能量;2)有合适的取向。

4、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讲解]由于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时,化学反应才能发生。因此,改变反应体系中的活化分子数目,就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接下来一起研究外界条件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变的原因。

[板书]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2-2]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总结现象]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加入L盐酸的试管气泡很慢。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归纳)

[讲解]浓度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大。因此,由此实验推知,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设问]该结论是否适合所有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下列实验。

补充实验:往装有1ml的LNa2S2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L、L的

H2SO4(尽量做到同时加入)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讲解]浓度大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产生;而浓度小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时产生沉淀的现象要来得慢。由此可以证明,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小结]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提问]为什么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先思考、讨论;后阅读课本P34第二段。汇报答案)

[讲解并板书]原因: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思考]某一密闭反应体系中有如下反应:N2+3H2==2NH3。现往体系中再充入一定量的N2、H2,该反应的速率将有何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讲评](内容略)

[提问]如果对上述反应体系进行压缩,反应速率是否回改变为什么

(学生讨论,阅读课本P34第二部分内容)

[讲解]压缩体积,使得反应体系内的压强增大。这一过程如图2-4所示。压强增大一倍,其体积将缩小至原来的一半,而体系内分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因此其结构也就使得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增加一倍,换句话说,就是各物质的浓度增大一倍。浓度增大,反应速度也就增大。

[小结并板书]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

实质:压强改变,引起浓度的改变。

适用范围:仅适用与体系中有气体物质的反应。

[讨论]往上述反应体系中充入适量的He,体系的压强如何改变反应速率是否改变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答案)

[讲评]充入He,体系的压强增加。但是,体系压强的改变并未引起各物质浓度的改变,因此反应速率将不会发生改变。请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对于压强的改变,只有引起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才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 巩固练习]

1、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体系中发生反应:N 2+3H 2==2NH 3。现采取下列措施:(1)往体系中充入一定的氢气;(2)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3)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He ;(4)压缩容器使体积变小。哪些措施能够使反应速度增大为什么

2、讨论:乙炔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较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更低,原因是什么

1.把下列四种X 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 ml 2 mol/L 盐酸的烧杯中, 均加入水稀释到50ml ,此时X 和盐酸和缓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

A.10 ml 4 mol/L 的X 溶液 B.20 ml 3 mol/L 的X 溶液 C.20 ml 2 mol/L 的X 溶液 D.10 ml 2 mol/L 的X 溶液 2. 足量的Fe 粉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快,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产生氢气的总量,应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水 B.NaCl(固) C.NaCl 溶液 D. Na 2SO 4溶液 E.NaNO 3溶液 F.NaOH 溶液 G.Na 2CO 3溶液 H.NaAc 溶液 I.CuSO 4溶液

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10℃时以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3mol L min 11··-- ,已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是原来的2倍,则温度为50℃时,该反应的速率为: ( )

A.48mol L1

·-·S-1 B.36mol L1

·-·S-1 C.24mol L1

·-·S-1 D.12mol L1

·-·S-1

4.设C+CO

22CO-Q

1

反应速度为V

1

N

2

+3H

2

2NH

3

+Q

2

反应速度为V

2

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 )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增大,减小

D 减小,增大

(三)化学平衡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这一状态称作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

(1)前提外界条件一定

v正=v逆≠0(同种物质)

(2)特征百分含量不随时间而变化(各种物质)

(四)化学平衡的标志

1.等速标志:v正=v逆指反应体系中的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对不同种物质而言,速率不一定相等.

2.百分含量不变标志

正因为v 正=v 逆≠0,所以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百分含量、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3.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

1)从反应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考虑 M =n

m 当△ng ≠0, M 一定时,则标志达平衡. 当△ng =0,M 为恒值,不论是否达平衡.

若有非气体参与:不论△ng 是否等于0,则当M 一定时,可标志达平衡

2)从气体密度考虑: ρ=

v

m 恒容:ρ总为恒值,不能作平衡标志

当各成分均为气体时 △ng =0. ρ总为恒值,同上 △ng ≠0. ρ为一定值时,则可作为标志 恒容:ρ为一定值时,可作标志 恒压:△ng =0. ρ为一定值时,可作标志 3)从体系内部压强考虑: ∵恒容、恒温.n(g)越大,P 越大

∴不论各成分是否均为气 △ng =0.则P 为恒值,不能作标志

体、只需考虑△ng . △ng ≠0.则当P 一定时,可作标志

4)从体系内部温度考虑

若各物质均为气

恒压:

当有非气体物质参与

当化学平衡尚未建立或平衡发生移动时,反应总要放出或吸收热量. 若为绝热体系,当体系内温度一定时,则标志达到平衡. (五)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可逆反应aA + bB ==== cC + dD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或是从逆反应开始,也无论起始时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反

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b

a d

c c B A D C K ][][][][=,式中K c 称为平衡常数,K c 仅随温度变化。

平衡常数是表明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程度(即反应限度)的特征值,一般可认为,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注意:

(1) 如果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反应或生成,它们的浓度视为1,例如:

CaCO 3(s) ==== CaO(s) + CO 2(g) K c == [CO 2]

(2) 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也视为1,不写在平

衡关系式中;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或生成,则水的浓度必须写入平衡关系式。 (六)化学平衡移动

1.从正、逆反应速度是否相等分析:

一定条件 改变条件 新条件一定 v 正=v 逆≠0 v '正≠v '逆 v ''正=v ''逆≠0 平衡状态I 平衡破坏 平衡状态Ⅱ

平衡移动方向:取决于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①若v'正>v'逆, 则正移②若v'正<v'逆, 则逆移③若v'正=v'逆, 则不移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改变固体和纯液体的量,平衡不移动.) V(正)由反应物的浓度决定,反应物的浓度越大, V(正)越大;

V(逆)由生成物的浓度决定,生成物的浓度越大, V(逆)越大

(2)压强

①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之和不变的反应,例如:,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②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质上是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即通过缩小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之和发生改变的可逆反应例如:

若增大加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当减小压强时,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状态。变化过程可用如图所示表示。

压强改变时平衡混合物各组分浓度均发生相应改变,增大压强v正、v 逆都增大,减小压强v正、v逆都减小,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就短。

③充入稀有气体 a.密闭容器容积固定,充入惰性气体,体系压强虽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平衡混合气体各组分浓度因容积固定而不发生改变。

b.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可变,平衡移动。因容积增大、平衡混合气体浓度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

(3)温度

①无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都加快,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所需时间就短,降低温度反应速率都减慢,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所需时间就长。

②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例: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正反应吸热,建立平衡状态。

(1)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但可缩短达到

平衡所用的时间。

(2)

【练习题4】

1.可逆反应:3A(气)==3B()+C()-Q,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有变小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B和C可能都是固体

(B) B和C一定都是气体

(C)若C为固体,则B一定是气体

(D) B和C可能都是气体

2. 可逆反应A B s C (

)达到平衡后,无论加压或降温。B 的转化率都

增大,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气体

A. A 为固体,C 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 A 为气体,C 为固体,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七)平衡移动原理

1.定义:如果改变平衡系统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或浓度,平衡就向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Cl 2

B. 温度控制在500℃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

D.工业制取金属钾 Na(l)+ KCl(l) NaCl(l)+ 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 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

离出来

2.下列事实不能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 A、新制氯水在光照条件下颜色变浅 B 、在H 2CO 3溶液中加放碱时,CO 32-的量增多

C 、氯化铁溶液加铁粉振荡后颜色变浅

D 、H 2、I 2、HI 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

(八)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氮以及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它们是现代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为了减轻大气污染,人们提出通过以下反应来处理汽车尾气:2NO(g) + 2CO(g) = N2(g) + 2CO2(g),你能否判断这一方案是否可行理论依据是什么

【课的引入】上述问题是化学反应的方向的问题。反应进行的方向、快慢和限度是化学反应原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和讨论,

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了后两个问题,即反应的快慢和限度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讨论反应的方向的问题。

【设问】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说我们见过的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学生讨论】……

【总结】生活中的自发过程很多,如:水由高处往低处流,自由落体,电流由电位高的地方向电位低的地方流,铁器暴露于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室温下冰块会融化,……这些都是自发过程,它们的逆过程是非自发的。

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身能量趋于“最低”和由“有序”变为“无序”的自然现象,提出了互相关联的焓判据和熵判据,为反应方向的判断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板书】一、反应方向的焓判据。

【交流讨论】19世纪的化学家们曾认为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是反应热:放热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而吸热反应则不能自发进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曾经学习的反应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我们知道的反应中下列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NaOH(aq) + HCl(aq)= NaCl(aq) + H

2

O(aq)△H = -56KJ/mol;

2Na(s)+ 2H

2O(l)= 2NaOH(aq) + H

2

(g);

Al(s) + HCl(aq) = AlCl

3(aq) + H

2

(g);

CaO(s) + H

2O(l)= Ca(OH)

2

(aq)

……

【追问】上述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回答后总结、板书】焓判据: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指出】多数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也有不少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如:

N 2O

5

(g)= 4NO

2

(g)+ O

2

(g)△H = +mol;

NH

4HCO

3

(s)+ CH

3

COOH(aq)= CO

2

(g)+CH

3

COONH

4

(aq)+ H

2

O(l)△H =

+mol;

因此,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二、反应方向的熵判据。

【交流讨论】我们知道,固体硝酸铵溶于水要吸热,室温下冰块的溶解要吸热,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反应的气体通入一密闭容器中,最终会混合均匀,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

【阅读思考】课本P34—35相关内容。

【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上述自发过程与能量状态的高低无关,受另一种能够推动体系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即体系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总结、板书】熵判据: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即熵增)方向转变的倾向。

【释疑】如何理解“熵”的含义

【板书】混乱度:表示体系的不规则或无序状态。

【指出】混乱度的增加意味着体系变得更加无序。

【板书】熵:热力学上用来表示混乱度的状态函数。

【指出】体系的有序性越高,即混乱度越低,熵值就越小。有序变为无序——熵增的过程。

【板书】熵值的大小判断:

(1)气态 > 液态 > 固态

(2)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板书】反应熵变△S=反应产物总熵-反应物总熵

【讲述】产生气体的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S通常为正值,为熵增加反应,反应自发进行。

【学与问】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之一是生成气体。试利用上面讲的熵判据加以解释,由此你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否有新的体会。

【指出】有些熵减小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自发进行,如: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2Al(s)+ Fe

2O

3

(s)= Al

2

O

3

(s)+ 2Fe(s)△S = ·mol-1·K-1。

因此,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体系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 【指出】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H - T△S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H - T△S = 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 - T△S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举例】对反应CaCO3(s)= CaO(s)+ CO2(g)

△H = + KJ·mol-1△S = + J·mol-1·K-1

室温下,△G =△H-T△S =·mol-1–298K××10-3KJ·mol-1·K-1 =128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应使△H - T△S < 0,

则T>△H/△S= KJ·mol-1/ KJ·mol-1·K-1 = 1051K。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a )。2.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 平衡的建立。4.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 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速率常数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根据图表中数据和定义计算: 一1 v(X)=XS化量s 或蔦L h '即v(X) J ;c|= Vt, 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容器或溶液的体积, 不能忽视容器或溶液的体积V盲目地把△ n当作△ c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及规范书写,还要根据要求注意有效数字的处理。 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对于反应“m A+ n B===p C+ qD',有v(A) : v(B) :v(C) :v(D)= m: n :p : q。 2 .速率常数 (1) 假设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为a A(g) + b B(g)===c C(g) + d D(g),其速率可表示为 v = kc a(A) c b(B),式中的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或速率常数,它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不同反应有不同的速率常数。 (2)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a b 对于基元反应a A(g) + b B(g) c C(g) + d D(g) , v 正=k 正? c (A) ? c (B) , v 逆=k c d 逆? c c(C) ? c d(D),平衡常数K= c r-C一c b D = k一—,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K= k。c A ? c B 血? v正' k逆 (二)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一一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 的最小能量,即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内因一一活化能大小不同所致,活化能小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大的反应速率慢。 注意反应热为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差值。

化学平衡状态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 1.可逆反应 (1)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 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深度思考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H2O电解 2H2↑+O2↑为可逆反应( ) 点燃 (2)可逆反应不等同于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可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 (3)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若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 ) (4)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 2SO3(g) ΔH=2.向含有2 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2(g)+O2(g)催化剂 加热 -Q kJ·mol-1(Q>0),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 2 mol(填“<”、“>”或“=”,下同),SO2的物质的量 0 mol,转化率 100%,反应放出的热量Q kJ。 题组一极端假设,界定范围,突破判断 1.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mol·L-1、mol·L-1、mol·L-1,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

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 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化学: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及其条件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及其因素说明: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破坏了原平衡状态时v正= v逆的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然后在新的条件下使正、逆反应速率重新相等,从而达到新的化学平衡。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浓度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 即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3、固体及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定值,不因量的多少而改变,所以增加或减少固体及纯液体的量,不会影响平衡状态。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增大或降低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当:①m+n>p+q时

②m+n

选修4 化学平衡 教案

2-3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概念 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平衡问题 【教学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液节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 【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种平衡的一个小小分支,它和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环境、生态等平衡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27中“生命元素”在人体中为此着平衡,其含量由生命活动需要而定,既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化学与生命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推理、讨论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表示。如:H 2 + I 22HI 【讲解】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学与问】反应2H 2 + O 2 2H 2O 与2H 2O 2H 2↑ + O 2↑是否是可逆反应? 【讲解】可逆反应是在同一个条件下,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的反应才叫可逆反应。这两个反 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因此不是可逆反应 【讲解】由于可逆反应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反应,因此无论反应多长时间,都不能向任何一 个方向进行到底,如3H 2+ 2N 2 2NH 3 ,只能尽可能多地将氮气和氢气转 化为氨气,反应最终能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平衡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电解 点燃 反思: 本节知识较难理解,概念少讲,在练习过程中逐步融会贯通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教案新 人教版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掌握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能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知识规律总结 一、化学反应速率概念: 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1.表示方法:v=△c/△t 2.单位:mol/(L·s);mol/(L·min);mol/L·S。 3.相互关系:4NH 3+5O24NO+6H2O(g) v(NH3)∶v(O2)∶v(NO)∶v(H2O)=4∶5∶4∶6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如: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速率明显不同)。 2.外内: (1)浓度:浓度越大,分子之间距离越短,分子之间碰撞机会增大,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率加大,化学反应速率就快;因此,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有密切的关系,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 (2)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 (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通过改变容器体积而使压强变化的情况: PV=nRT, P=CRT。压强增大,浓度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相反,亦然)。 (4)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可逆的反应使用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三、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 1.“等”——处于密闭体系的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条件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0。这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重要标志。 2.“定”——当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一旦达平衡(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的程度)状态时,在平衡体系的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一定而不变(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依据。 3.“动”——指定化学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有停止,实际上正反应与逆反应始终在进行,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四教案:2.2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4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4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教学课题专题专题1化学反应速率 单元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节题第三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状态,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培养归纳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难点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提问)什么叫可逆反应? (讲解)1.可逆反应: 注:①.相同条件下的反应。 如:2 H2 + O2 === 2 H2O, 2 H2O=== 2 H2 + O2 ②.有气体参加的必须在密闭容器中 如:敞口容器:CaCO3 == CaO + CO2↑ 密闭容器:CaCO3 CaO + CO2 ③.同时具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一、化学平衡的建立 2.化学平衡 [口答]在相同条件 下同时能向正反应 方向和逆反应方向 进行的反应。 不可逆 (非可逆) 不可逆 可逆 [回忆]初中溶解平 衡 点燃 电解 △ △ 催化剂 高温

CO + H 2O CO2 + H2阅读P43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①.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V正、 V逆变化? ②.随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V正、 V逆变化 ③.当V正 = 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否再变 化。 [讲解]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①动态平衡;②(同一物质)正反 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③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一定;④一定条件下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在一定条件 下可建立相同的平衡(等效平衡);⑤条件改变,原平衡 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标志) (1)从 V正= V逆进行判断 (2)百分含量不变标志 (3)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可根据混合气体的平均相 对分子质量、密度、压强、温度是否不再改变来判断反应是否 达到平衡 [典型例题] 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 + 3H2 2NH3 △H<0达 对照图,正反应 V正变小,V逆变在 不变 理解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 1、本质: V正 = V逆 2、现象:浓度保持不变 mA(g) + nB(g) = pC(g) + qD(g) 本质:v A耗 = v A生 v B耗 = v B生 v C耗 = v C生 v D耗 = v D生 v A耗﹕ v B生 = m﹕n …… 现象:1、A、B、C、D的浓度不再改变 2、A、B、C、D的分子数不再改变。 3、A、B、C、D的百分含量不再改变。 4、A、B、C、D的转化率或生成率不再改变 5、体系温度不再改变 6、若某物质有色,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引申:mA(g) + nB(g) = pC(g) + qD(g) + Q 对 m+n ≠ p+q 的反应(即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体系的分子总数不再改变 2、体系的平均分子量不再改变 3、若为恒容体系,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4、若为恒压体系,体系的体积、密度不再改变 注意:以上几条对m+n = p+q的反应不成立。 以反应mA(g)+nB (g) 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 A的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

A的消耗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B的生成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A的生成速率与B的速率之比等于 例题:1、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A(s)+3B(g) 2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 A(g)+3B(g) 2C(g)+2D(s)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A,同时生成3a 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 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 A.②⑦ B.②⑤⑦ C.①③④⑦ D.②⑤⑥⑦ 元素推断:已知A、B、C、D、E、F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 B<C<D<E<F。其中A、B、C是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DC的晶体为离子晶体,D 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C2为非极性分子。B、C的氢化物的沸

化学平衡教案设计参考

化学平衡教案设计参考 化学平衡教案设计参考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

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H2+O2=H2O是可逆反应。 (2)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冷却又变成蓝色,所以无水硫酸铜结合结晶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氯化铵加热变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又自发变成氯化铵,氯化铵的分解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限度 (2)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在同时进行 (3)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达平衡 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 反应开始V正> V逆 反应过程中V正减小, V逆增大 到一定时间V正=V逆≠0 2.化学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要点:对象——可逆反应 条件——一定条件下,V正=V逆 特征——各成份的浓度不再变化 特点: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C、P、T)改变时,V正≠V逆,平衡发生改变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等速标志,υ正= υ逆(本质特征) 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 的速率。 (2)恒浓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外部表现):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均保持不 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保持不变。

化学反应平衡的判断

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已达平衡,方法很多,本文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根据化学平衡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即:化学平衡的根本标志是V(正)=V(逆):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某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该物质的生成速率;说明该反应达平衡。 因为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所以要描述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必须一个描述正反应,一个描述逆反应,且描述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 例1:对反应N 2+3H 2 2NH 3 而言,以下不能说明反应达平衡的是( )。 A.同一时间内消耗1 mol N 2的同时生成3 mol H 2 B.同一时间内消耗1 mol N 2的同时消耗2 mol NH 3 C.1 mol氮氮三键断裂的同时,6 mol氮氢键断裂 D.某时刻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解:A中消耗1 mol N 2描述的是正反应,生成3 mol H 2 描述的是逆反应。(根 据方程式生成3 mol H 2的同时一定生成1 mol N 2 ),所以A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平 衡。 B中消耗1 mol N 2描述的是正反应,消耗2 mol NH 3 描述的是逆反应; (根据方程式消耗2 mol NH 3的同时一定生成1 mol N 2 ),所以B可以说明该 反应达平衡 C中1 mol氮氮三键断裂描述的是正反应,6 mol氮氢键断裂描述的是逆反应; (根据方程式6 mol氮氢键断裂的同时一定生成1 mol氮氮三键),所以C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平衡。 答案选D 二、根据其他条件判断 (一)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1)平均摩尔质量M=m(总)/n(总) ①如果全为气体: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 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 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 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 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 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

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 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 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 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 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 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 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 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 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 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 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 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 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教学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山东卷考试说明》要求: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3、教材分析 在近几年教材的修订改版中,除了沪教版一直保留着“化学平衡常数”并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外,在其它版本中,这个概念几度沉浮。如今,人教版和鲁科版等教材中,都再度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而且,对知识内容的层次要求比较高。因而,可能成为课改实验区化学高考的新看点,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近几年的上海高考题来看,高考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要求主要是初步认识其含义及影响因素,并能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判断和对反应物的转化率进行定量 计算。教科书列举了H2(g)+I2(g) 2HI(g)反应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给以深化, 希望学生能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即化学平衡常数,并学会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本节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积极实践的科学作风 二、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三、教学方法 例题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引导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千阳中学罗江平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图文稿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 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 1、本质: V正 = V逆 2、现象:浓度保持不变 mA(g) + nB(g) = pC(g) + qD(g) 本质:v A耗 = v A生 v B耗 = v B生 v C耗 = v C 生 v D耗 = v D生 v A耗﹕ v B生 = m﹕n …… 现象:1、A、B、C、D的浓度不再改变 2、A、B、C、D的分子数不再改变。 3、A、B、C、D的百分含量不再改变。 4、A、B、C、D的转化率或生成率不再改变 5、体系温度不再改变 6、若某物质有色,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引申:mA(g) + nB(g) = pC(g) + qD(g) + Q 对 m+n ≠ p+q 的反应(即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体系的分子总数不再改变 2、体系的平均分子量不再改变 3、若为恒容体系,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4、若为恒压体系,体系的体积、密度不再改变 注意:以上几条对m+n = p+q的反应不成立。 以反应mA(g)+nB (g) 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

A的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 A的消耗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B的生成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 A的生成速率与B的速率之比等于 例题:1、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 明A(s)+3B(g) 2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 A(g)+3B(g) 2C(g)+2D(s)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A,同时生成3a 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 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 A.②⑦ B.②⑤⑦ C.①③④⑦ D.②⑤⑥⑦ 元素推断:已知A、B、C、D、E、F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 的核电荷数A<B<C<D<E<F。其中A、B、C是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 素。化合物DC的晶体为离子晶体,D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 同的电子层结构。AC 为非极性分子。B、C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它们同族相 2

化学平衡分析教案

化学平衡分析教案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化学平衡教案如何引入

化学平衡教案如何引入 【篇一: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 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 方向。先速率后平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 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 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 究的非常关键一步。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 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平衡这部分内 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 在反应限度。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平衡常数是反 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平衡常数与反 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 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平衡转化率 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平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 心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平 衡建立的标志问题。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 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平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的要求: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 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能进行 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 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引入化学平衡常数 的学习,对学生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明 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 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设计又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功能与价值,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