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1087294.html,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

作者:彭坤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并从理论和实证

分析方面给出了两者的比较。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了2005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应量为以及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和大型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数据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量型;价格型;VAR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概述

(一)货币政策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制定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效果,然后判断影响程度如何;具体实施方面,政府或中央银行是否可以通过该项货币政策的实施来调控经济运行,引导市场,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变量,从而达到预期经济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了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根据其表现方式,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划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1.数量型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起主导作用,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

(1)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当经济过热,央行欲收紧货币时,会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当经济疲软时则会降低比率。我国从08年开始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采取了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何国华 黄明皓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一个理论综述* Asset Price and monetary policy: A theoretical review 摘 要 该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对资产价格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考虑资产价格, 如何将资产价格纳入到货币政策指标体 系中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理论综述。文章认为, 资产价格变动会通过财富效应, 托宾Q值效应, 金融加速器效应和预期效应等影响实体经济活动, 但学者们对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考虑资产价格以及如何将资产价格纳入到货币政策指标体系中始终存在不同看法。 Abstract How does asset price influence the substantial economy? Should asset price be included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and how does one channel asset price into the measurement system of monetary policy? With these questions in mind, the authors review literatur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nd make a theoretical summary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fluctuations of asset price can influence the substantial economy by ways of wealth effect, Tobin’s Q-effect,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anticipation. However, different opinions persist on whether it is feasible to include asset price in monetary policy and how. 一、引 言 近 几十年来,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产价格波动均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 因素之一,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资产价格究竟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反应?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如何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的因素?现行的CPI 价格指数是否全面,如何进一步完善?围绕上述问题,国内 外学术界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二、资产价格如何影响经济活动 资产价格对经济活动具有直接影响,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消费的财富效应、投资的托宾Q 值效应、投资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以及预期效应。 (一)财富效应 随着居民收入中资产占收入比重的增加,资产价 作者简介 何国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黄明皓,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Authors He Guohua, Professo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Huang Minghao, Ph.D. Candidat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 本文研究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重点招标课题《国际收支失衡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黄明皓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_瞿强

瞿 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瞿 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100872) 内容提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存量的增加,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讨论了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对消费、投资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中有关资产价格的争论;最后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资产价格 货币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金融体系的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表1),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但是80年代后期日本、北欧等国家资产价格极度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①9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 中国自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中有价证券份额的持续增加,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联系加强,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划分面临新的检讨;而且,造成这种变化的基础力量还在加强,资产价格波动对实际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值得关注。 表1主要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趋势(年末值,占GDP百分比) 银行对私人非银行部门信贷私人部门国内债务证券股票市场市值 198519951998199019951998198519951998 美国6864695056715282123 日本99118118333040581757 德国93103118394253212248 法国768780413933123265 英国4711612016172862119169 意大利5158602263231101846 加拿大6879889914416194 G10758486394252446798 资料来源: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BIS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M arket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转引自P.Mylonas etc.2000,p.15。 注:欧盟四国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欧盟四国92—97年均增长率由作者自己计算所得。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银行信贷在大多数国家中还是主要的融资来源,但是确实存在着资金从银行贷款向各种证券的转移,具有流动性和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在GDP和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其结果是总财富中的一个很大比重对一般市场变化和价格变化更加敏感。 ①对日本泡沫经济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野口(1992),该书是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全景式描述;翁邦雄等(2000),该文是对泡沫经济的规范分析;北欧资产价格引发的危机主要研究参见Capie and Wood(1997);对整个90年代以美国为主的工业化国家资产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利率与资产价格

货币、利率与资产价格 本文建立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利用中国的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校准、估计,并利用贝叶斯方法和冲击响应方法对模型性质进行了评估。在通过评估对模型建立信心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预测,并讨论了货币政策和预期外生需求冲击的影响。最后基于模型性质讨论了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和经济波动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的、分析中国经济的基准模型。模型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其核心是第四代宏观计量模型的基准CEE/SW模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真实和名义摩擦,这使得模型对于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有良好的拟合能力;由于模型与世界各国央行使用的模型保持一致,这使得本文的结论可以更好的与国外的同类研究进行比较;模型在核心的CEE/SW 模型之外,还包含了新古典的银行部门和金融加速器机制,这使得模型可以探讨不同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外部融资成本与企业信贷、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关系等问题。第4章对控制模型稳态的参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校准。对稳态的初步分析发现模型对于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不同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拟合较好。 模型预测的稳态存款利率高于实际数据,除了政府控制利率的因素,另外两个重要原因是稳态的高增长率以及名义利率中包含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溢价。第5章利用贝叶斯方法对核心模型的动态参数进行了估计。与国外的估计结果相比,中国的投资调整成本较低,而资本利用率调整成本和价格粘性程度较高。历史分解的结果表明影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冲击是外生需求冲击、投资效率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 第6章对核心模型的评估表明对数据解释力最强的因素是价格粘性,而资本利用率调整成本、工资粘性、价格和工资的指数化因素则并不重要。使用去掉这三种因素的模型进行样本外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于消费和GDP的预测能力较强,DSGE模型在长期预测中表现优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第7章将核心模型与金融部门结合,考察了货币政策冲击和预期外生需求冲击的影响,表明正向货币冲击可以降低外部融资溢价,预期需求冲击可以对当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冲击响应分析,作者研究了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 证明来自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冲击和企业家风险冲击对于实体经济有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和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三个构成要素:(1)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发行量,利率等。(3)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发行量,利率等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最终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上述对货币政策内涵有了总体的把握,下面就我个人谈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货币政策工具有三个,各个国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美国喜好用公开市场业务,西欧的发达国家喜好用再贴现业务,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晚的我国喜好用存款准备金率。总体这各个工具对应国家效果还不错。 下面简要叙述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的使用情况。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个亿,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再贴现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由于我国喜欢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相对用的少一点,尤其再贴现业务,用的更少且市场影响小。我个人在这方面了解不多,也没查到比较好信息,在此多做介绍。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一、概述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

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二、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它们如何动作,利弊分析?? 1、准备金政策 ?(1)概念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 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贷款和派生 存款)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主要内容 –包括缴纳的对象,计提范围和计提比率,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等。 ?(3)作用机制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一定时期内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因此 –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 –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 ?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和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 ?(4)作用特点 –保证银行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 –操作简单,作用威力大,奏效快 –副作用大,缺乏灵活性,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力大,且央行不易把握时机和力度。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及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 币政策。 ?(2)主要内容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主要包括:再贴现票据的种类、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确定并调整再贴现率。 –管理的核心: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的申请 ?(3) 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再贴现资格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总信用的目的。 ?(4)作用特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比,作用过程相对是渐进的,政策效果不是非常的猛烈。

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钱小安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资产(股票和房地产,以下简称资产)存量日益增大,致使货币需求规律发生了变化,因此,各国货币政策也相继作出了调整, 有的扩大货币数量的控制范围,有的则从数量控制转向价格控制。 我国1996年以来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突出成绩,物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呈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在商品价格日趋稳定的同时,以股票综合指数为主的资产价格则呈迅猛增长态势,货币供应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狭义货币增长相对过快。要解释这些现象并制订相应的对策,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下从六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看,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提出,货币需求除了与收入有关外,还与非人格化财富、证券的数量及其收益率有关。在对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时,弗里德曼研究了收入、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低利率会造成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对货币需求分析时,提出“当有流动性较大和较为安全的替换资产可供利用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减少”,这说明货币与资产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债券化趋势使得资产市场(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扬。资产存量的不断增长,既体现了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麦金农曾提出以资产存量与货币供应量M2之比作为一国金融深化的重要指标),又意味着货币供应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稳定性的弱化,由此,它对货币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资产价格变化之所以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是因为它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价格变化会改变人们的货币需求偏好,当资产价格变化形成一定的风险溢价时,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有所增加,货币存量就会相应地减少;二是,金融创新使得新的资产形式不断涌现,在资产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情况下,较高的收益率使大量的存款转化为资产而产生转移效应,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并容易使货币供应相对过剩:三是,资产存量的增加使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之间的相关性有所增强。一方面,它们两者都是社会财富的不同形式;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资产价格的上涨意味着金融市场远期利率的下降,并形成对放松市场条件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四是,资产存量的形成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来实现的,其价格与长期利率密切相关,因此资产价格变化使货币供应1998年第1期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货币政策 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1,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可供货币政策当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一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 三是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两类。前者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后者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目前我国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包括: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给的划分分为哪几个层次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谈谈通货膨胀的经济含义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 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 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概述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本文见《金融实务》2011年第1期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4日共有0 条点评 央行更像是在走钢丝,要在通胀、增长和资产价格诸多目标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仝冰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大阶段: 从凯恩斯发表《通论》以后,像大萧条这样的长期衰退基本得到避免; 而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复兴和上世纪80年代沃尔克的货币实验以后,不可控制的通胀也成为历史。宏观调控只需要使用利率规则来控制通胀和通缩; 在大的负向冲击(比如次贷危机)导致利率达到零下界(即名义利率已经调整到零,仍需下调却无法下调)时,通过货币数量扩张(quantitativ e easing)和增加政府支出就可以摆脱通缩陷阱。 这一政策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家的共识。 对货币政策的挑战在于货币当局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货币扩张会不会催生资产价格泡沫? 货币紧缩会引起资产价格崩溃吗? 资产价格崩溃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保持通胀稳定的同时是否会放大资产价格的波动? 资产价格是否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对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资产价格影响实体和货币 传统的MM定理(即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认为企业以债权还是股权融资不影响企业总价值。推广到宏观经济,这一定理意味着金融结构对实体经济是不相关的。

资产价格类似于“面纱”,对于实体经济并无反馈作用。 当引入信息问题以后,企业融资方式就变得重要:不同资本结构决定企业承担不同的风险,从而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投资决策。 在宏观上,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经济增长,还影响经济对外生冲击的传播机制:当经济整体负债水平提高时,对外部冲击的反应会更剧烈,经济更加不稳定。 在模型中,随着杠杆比率增加,产出、消费、投资、资产价格和工资的波动都更强烈。 理论上,发展直接融资,减少间接融资比例和企业资产负债率,可以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 资产价格波动对于实体经济存在“反馈”作用。 货币扩张带来需求增加,伴随经济扩张资本价格也会提高,这使企业家净值增加,因此企业家贷款和资本需求增加,这进一步推高了资本价格,刺激了投资。 资产价格波动放大了货币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这一机制在经济学文献中被称为“金融加速器机制”。 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投资需求也大幅下降,企业贷款减少,总需求疲软,经济可能陷入螺旋式的通货紧缩。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还可能损害投资者信心,从而造成市场心理恐慌和金融体系崩溃。 货币政策应否针对资产价格 货币如嗜血的鲨鱼,追逐的目标是价格链条最薄弱的环节。由于资产价格相对于实体经济的CPI较少粘性,所以货币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最为直接。 在图13中,表现为资产价格领先通货膨胀,就好像狼(通货膨胀)在前面跑,兔子(资产价格)在后边追,但并不是狼怕兔子,因为还有老虎(货币流动性)在后面(这里借用了宋国青教授兔子赶狼的比喻)。 短期内资产价格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流动性,而流动性的阀门控制在央行手中。这是华尔街为什么关注伯南克一举一动的原因所在。 从经济史上看,资产价格常常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 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被认为是美联储为了打击股市过度投机而长期紧缩货币导致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