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切哲学都是()

A 智慧之学

B 各门科学的总和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人们自发的世界观

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A 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

D 德国古典哲学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D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 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

A 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

B 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

D 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

6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 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 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7 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 朴素唯物论

B 庸俗唯物论

C 机械唯物论

D 辩证唯物论

8 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

A 折衷主义

B 唯心主义

C 神秘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9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0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 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1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 唯心主义

B 经验主义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

12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 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C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D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 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物是感觉的复合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我思故我在

D 心外无物

E 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14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天下只是一个理

B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

E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15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下列关系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A 天人关系

B 名实关系

C 理气关系

D 形神关系

E 心物关系

16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

A 生产力落后

B 科学技术不发达

C 在阶级社会中,落后、反动阶级的需要和支持

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E 认识过程本身存在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17 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这是由于()

A 剥削阶级的偏见

B 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

C 私有制度的存在

D 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着矛盾

E 唯心主义有其正确的内容

18 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B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C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D 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E 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三、辨析题

19 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20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四、分析题

21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2 为什么列宁认为把唯心主义仅仅看成是胡说的观点是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1 C2 C3 B4 A5 A6 B7 D8 B9 D10 C11 C

12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答案]13 ABCDE14 ACDE15 ABCDE16 ABCDE17 ABCD18 ABCDE

三、辨析题

19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2)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3)只有不可知论才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0 「答案要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的观点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观点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为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它还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这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意义。

四、分析题

21 「答案要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里,思维是指精神或意识,存在是指物质或自然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亦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主张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凡是对此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在哲学上便是可知论者;凡是对此问题表示怀疑或做否定回答的,在哲学上最终将导致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从第一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依据这一标准,一切哲学不是属于唯物主义便是属于唯心主义,不存在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这就为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从第二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思维与存在尽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具有对立的性质,但二者又具有同一性,这就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那种主张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的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这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首先,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存在一个从什么出发的问题。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今天,就是要坚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而决不能从书本或主观想像出发,如果这样,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其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可知论。实际情况不管如何复杂,通过我们的努力总是可以逐步达到对它的正确认识,而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是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所以,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可知论,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在今天,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认识和掌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和成功。以上分析表明,在实践中,在一切实际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坚持唯物论和可知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2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用出了错误的回答。因而是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但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胡说,而是根源于人的认识过程本身的矛盾。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唯心主义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虽然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但认识的形式却是主观的。人是以自己的主观去反映客观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在主观中的客观。所以,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既可能与客观相符合,也可能与客观相分离。

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非常受人关注的哲学家,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他第一个以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并把混沌一团的科学分门别类。他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公理化体系的理想。他的形而上学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的称号!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规定了“哲学”,也就是自称为“第一哲学”。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有一种科学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存在,是存在本身。而一切存在的中心点就是‘本体’”。在同书中他还指出,哲学的对象是“可以分离的本体”。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神学”,神学不但是首要的还是普遍的。 总体来看,他的意思是说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为其他科学作为起点的最终本体,是汇集任何经验科学的全部。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分为理论.实践.创造三部分,是因为各部分目的不同。广义上说,一切学问都离不开知识。然而狭义上说,理论部分目的在认识,以纯粹的知识为对象:实践部分目的

在动作,以人类的行为为对象:创造部分目的在造作,以有用或者美学的作品为对象。实践部分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范围,创造部分是艺术的范围;两个范围却有相同之处,同处在于对象能变,人的行为能变,物方面的作品也能变。他认为人性本有理性部分与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与不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二)与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外在的世界既有不同的对象,内在的人性便也有不同的部分与之相应;知识之所以可能,只因人性中有与外界对象相应的部分。实践部分有伦理学与政治学,其实伦理学也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他的政治学分为论个人行为的和论国家行为的,前者是真正的伦理学,后者是通常所谓的政治学,他还把经济,战术,修辞等认为是政治学的附庸。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类导师,他与这个称号无疑是相对称的。诚如他的学派――逍遥学派的名称所表明的那样,他徘徊在古希腊的文化史中,游荡在天.地.人三界的广漠的知识领域中,攥写了百余部大著。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非常重要的。最早便起源于早期欧洲文艺领域,即是所谓的“自然学派”、“心理学派”和“历史学派”,这些都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术作为他们学派的理论来源。他不仅在一方面阐述古希腊文化的最高理论,而且咋另外一方面建立起规范的理论知识。给西方文学方面有

朱陆哲学异同几个方面

朱陆哲学异同的几个方面 王伟民 几百年来,对朱陆哲学异同问题的探讨,都被一个表面现象所迷惑,那就是朱熹自己说过“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尊德性,而某平日所闻,却是道问学上多。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道理全不仔细;而熹自觉于义理上不乱说,却于紧要事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不堕一边耳”[1],而陆九渊也说“朱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2]。这就使后人把究竟是以“尊德性”为主还是以“道问学”为主看成是朱陆哲学的根本差别,普遍认为陆九渊专主“尊德性”,朱熹偏重“道问学”[3]。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在朱熹的思想资料中随处可以见到对“尊德性”的关注,并把它作为问学之本,而在陆九渊的思想资料中,又常常能够发现对“道问学”的重视,还把它作为成圣成德的主要途径。要把这种对朱陆哲学差异的看法贯彻下去,便要遇到重重困难。无论是王守仁的“早异晚同”说还是陈建的“早同晚异”说,都解决不了那些困难。被这个表面现象迷惑,成为几百年来解决不好朱陆哲学异同问题的重要原因。 人的“德性”从何而来 儒学的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君子、圣人。一个人一辈子要立志做君子,而不能做小人;要做一个善人,而不要做恶人;要成圣成贤,而不要成桀成纣。那么这有什么根据?为什么要做有道君子,而不能做乡愿小人?为什么要做存天理的善人,而不能做纵人欲的恶人?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这是人的内在本性的要求。 一个人一生下来,他就是“人类”的一员,而不是别的,就具备了“人类”的种性,就应当也必然按照人类的种性而活而死,就像鸟兽鱼虫生来就是鸟兽鱼虫,就要尽鸟兽鱼虫之性一样。生下来是鱼,就不可能活成鸟,生下来是鸟,也不可能活成虫。因而《周易》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宇宙中的生生化化,任何一类事物都是按其本性而生、而长、而灭的。人当然也不例外,只有按照人类的本性去生活,才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9学时 第三章教案内容分配 学时1: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时2: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4: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学时5: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时6: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7: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9: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章第一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5、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授课思路: 1.突出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手段: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讲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切实把握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观念、方法和原则,由此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讲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问题导入: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

中西比较哲学的意义

掀开英语背后的文化纱幕,了结百年误解 田辰山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 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在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关系上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议题,即:英语教学与“中国思想传统-英欧思想传统”比较的极其重要性;中西方思想比较应成为英语学习的必修课,原因是英语后面有一层纱幕尚未掀开。这是个具有深思远虑战略眼光的议题,中国英语教育朝着这个方向改革,势在必行。 生活中,人们之间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发生误解十分常见。同样道理,国家民族之间由于语言不同发生误解更是不可避免。真正理解,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今天全球化条件下,不同国家民族空前频繁接触,为减少误解,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意识,显得尤其重要。中西语言之间(如汉英语之间)存在需深刻理解的结构性差异,它就是那层始终尚未掀开的纱幕。 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是,我到美国后读了不少英文原著,发现西方、美国中国研究学者有许多,但真正将中国搞得比较准确的极少。我们急需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比较准确地介绍出去。这种介绍必须是在

对中西方思想传统基本结构差异比较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作得可信、准确和适当。 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教授的发言包含着十分重要的意见,非常值得认真考虑。这就是他提出的“欧洲中心主义”这个概念。我注意到许多西方学者对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很久。重要的是霍布森教授为这个话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实在的历史事实。 我是个政治学或政治理论学者。我的领域是中国和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比较。文化比较作为英语教育的先决条件。这是我认为必须认真对待的题目。因为不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翻译人员,还是学英语的人将来会在他的专业和学术工作岗位派上什么用场,对中国与英欧思想传统的比较都极为重要,都应作为英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正像许多中西方比较研究学者已认识到,而且越来越敏感,西方思想传统的结构性差异(特别是现代“欧洲中心主义”)起到的阻碍作用,给西方人对中国(和东方)了解的努力造成的误解和歪曲。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而且由于是强势的,它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很多话语当中,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其中不仅包括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和解读,也包括中国人对自己的“反思”。

生死的各种观点

总按:所谓“轮回路险,生死事大”,不可不察,本连载笔记探讨生死问题,博采各家之言,虽不成篇,亦可供同道参考,友好交流。 解除永世沉沦之恐怖 按:本篇摘自《世界人生哲学金库》之“人生真谛篇”,该书由施忠连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人生哲学的永恒课题 在《哈姆雷特》这部不朽名剧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苦苦追问生存和死亡问题。他没有沉溺于对生死本质的苦思冥想,而是将主要兴趣集中于探讨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问题,……既然死亡可以使人从生存困境中得到永恒的解脱,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人世苟且偷生?……《一报还一报》中……“死了,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去,长眠在阴寒的囚牢里发霉腐烂,让这有知觉有温暖的、活跃的生命化为泥土;一个追求着欢乐的灵魂,沐浴在火焰一样的热流里,或者幽禁在寒气砭骨的冰山,被无形的狂飙吞卷着,上下八方肆意狂吹;也许还有比一切无稽的想象所能臆测的更大的惨痛,那太可怕了!只要活在世上,无论衰老、疾痛、穷困和监禁给人怎样的烦恼和苦难,比起死的恐怖来,这也像天堂一样幸福。” 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指出:“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理解死亡?这是同一基本态度的两个方面。” 未知生,焉知死:悬置死亡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程颐……发挥道:“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 后世儒家遵循孔子的教诲,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立德、立功、立言”,用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很少对死亡问题作正面阐述。与此相应,在中国传统中,人们用驾崩、殒没、溘世、过世、仙逝、永别、就义、殉难、自尽等许多词来委婉地称呼各种死亡,死亡在现实生活中最终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 伊壁鸠鲁教导人们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了”……人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死亡对于人而言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帕斯卡尔……指出:“不去想它,然后坦然自若地接受——这是对付死亡最好的方法。” 斯宾诺莎……看来,“自由的人绝少思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

生活与哲学系统复习提纲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和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识的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含义:唯一特性) 关系意识对物质具人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和计划性 原理有能动作用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正确意识会要重视意识的 客观世界具作用、精神的 指导作用有错误意识会力量、自觉树立 正确的思想意识 意识对于人 体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 具有调节和萎靡的精神 规律含义控制作用 特点普遍性 客观性不可改变 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想问题、办事情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尊重客观规 尊重规律,是正常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律,按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主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观能动性,把尊 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重客观规律和发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挥主观能动性有 机的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 重要意义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样做到 1.结合 2.结合 3.两个反对 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事实就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事实就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二、认识论 含义以人为主体(人类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客观存在) 直接现实性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实践活动的过程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时间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时间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最基本的实践)(表现P43) 认识与真理特点反复性从主体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从客体看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无限性认识的对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主体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的 认识的基础使命。(方法论)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 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性质:真理与谬误(区别 真理含义P47 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特点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和认识的 辩证关系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 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论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论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摘要:黑格尔哲学囊括很多的体系,其中有历史哲学、辩证法、形而上学、法哲学、自然哲学、逻辑学等等。其中很多分支经过黑格尔学派的发展补充,都 日臻完善,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也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在 将来也有可供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主要从黑格尔哲学内容、体系、内涵,去分 析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世界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地位 随着时间的过去,尤其是一批又一批的黑格尔学派和各大哲学家对黑格尔哲学 的补充与发展以及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哲学在今天,再次为社会所正视,也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再次展开对黑格尔哲学以及黑格尔其人的研究。如今,对于 黑格尔哲学的各种研究充塞在很多媒体之上,但是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概括却是 比较少,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定位也没有明确,因为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是对 于黑格尔哲学某方面的批判与继承。而且,黑格尔哲学的确是囊括社会很多方面,想要全面的研究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本文从各个方面去为黑格尔哲学 在哲学史上给予一个定位。 1.黑格尔哲学 在这里,主要阐述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内容以及其内涵。今天,对于黑格 尔哲学,在学术界,争端不一,因此本文将从其源头——黑格尔哲学内容、体 系开始。这里将不再考究黑格尔本人的意愿,去舍本逐末,而是探究和考察黑 格尔极其之后的黑格尔学派及其他哲学的继承与补充。一个哲学体系的发展, 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历史是群众的历史,而有的学者就犯了个人英雄主义 的错误,去探寻黑格尔本人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意愿。 1.1黑格尔哲学的内容 在关于黑格尔哲学内容的范围上,哲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即仅仅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便是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内容。这在国内或国外都比较认同。其主要的理由 便是:黑格尔既然把它命名为《哲学全书》,当然就是其全部内容无疑。其二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容除《哲学全书》外,还应包括早期的《精神现象学》、后期的《法哲学原理》和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一系列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其主要理由有三个:(1)黑格尔曾经在 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题了“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的字样,(2)黑格尔还在1812年出版的《大逻辑》的第一版序言中,表明有把 《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篇续”的意向, (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一段论述表明《精神现象学》 是包括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 1.2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因为各自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具体内容的范围的不一致,所以在黑格尔哲学的体 系划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第一种的内容,把黑格尔哲学体系划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1.怎样理解哲学及其功能?结合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说明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答:(1)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丰富关系的。有的艺术作品中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受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是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3)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中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哲学不同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它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科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从属于哲学,哲学和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思维任务、思维方式不同,所要把握的规律在范围、层次上也不同。哲学既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在这个过程

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怎样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答:(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含义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关于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在社会生活中,世界观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根本性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世界观从总体上规范和指导人的全部活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因此,人们的生活内在地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②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 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 (1)哲学与世界观:A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 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 论对应正确) .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 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 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 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 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国的哲学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此外,中国魏晋人所谓的玄学、宋明人所谓的道学以及清朝人所谓的义理之学研究的内容其实也与西方所谓的哲学大致相同。[3]这些都是中国的哲学。 比如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中就有很多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庄子学说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大小、远近、长短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这两者的分离。此外,更深刻的观点还有对于宇宙规律的认识,如老子曾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与道德标准的,在它的眼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而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生论,其实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全民稼穑,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行为准则去为人处世。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与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 、 B、 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C)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 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 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A、E)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 、 E )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D、E)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 ( 参考书是和平演变. 不选 ) 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 、 C、 D、 E)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 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 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 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母亲的哲学》读后感1000字

《母亲的哲学》读后感1000字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母亲的哲学》读后感1000字: 看到哲学二字,脑海中浮现的是政治老师的面孔,是那些冷冰冰的文字。但读罢文章,我认识到原来哲学是有温度的,是根植于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母亲的一言一行来诠释何谓母亲的“乡村生活哲学”。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流淌出作者母亲的坚强,玲珑,心胸与原则,母亲的生活哲学应该被所有人领会。 作者的母亲说:“别人说你‘不行’时,你一定要‘行’。”所以她让那些瞧不起他的人改观,对她竖起大拇指。确实是这样,尽管所有人都认为你不可以,而你偏偏要让他们知道你可以。正如当年没有人相信身患脑瘫的郭家源能实现他的戏曲梦,可长大后的他却用自己热爱的戏曲养活自己。这不就是一种很有力的证明吗? 作者的母亲说:“有时候必须装聋作哑,给人留后路。”是啊,前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长大后的我们都要披上含蓄的外套,说话不要太直接,要学会给他人、给自己留后路。

作者的母亲说:“做不了‘玉米’,就作‘高粱’。”我想作者的母亲大概是想告诉我们,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并鼓励我们多方面发展吧。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做不了“玉米”也要硬着头皮去努力争取做“玉米”。因为有时候我们带着年少的勇气,带着不撞南墙布星死的决心去做,说不定我们真的做成了“玉米”。 作者的母亲说:“在什么山上就要唱什么歌,唱就要唱好。”在生活中,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做好自己分内事,这是责任感的体现,这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在我看来,能够像作者的母亲这样唱好自己这支歌的人是值得大家敬佩的。 同样作为母亲的范雨素,也像作者的母亲那样,活出了自己的哲学,活成了一本书。在经历了丈夫酗酒和家暴后,她孤身一人带着儿女在北京打工。住在八平米的房间里,她可以微笑地说这里好有安全感;她可以感叹阳光真是温暖。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后,她也会提笔写文章,对残酷的命运说:“活着就是要干点和吃饭无关的事。”这个骄傲抬起头说“我是范雨素”的女子,她的生活也是哲学,她努力地着自己那本“装订拙劣的书”。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教授《生活与哲学》主编孙熙国在《生活哲学》教材中,我们把“物质”、“意识”、“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讲。如何理解教材的这一安排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 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自然界 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有原则的区别。这一区别,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明确的阐述。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说: “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同样讲物质世界,但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马克思说: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他又说: “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为与人分离的存在,对人来说也是‘无’。”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联系康德。

论马恩哲学思想差异基础上的同一

论马恩哲学思想差异基础上的同一 摘要:随着“马克思学”的兴起,“马恩一致论”开始转向“马恩差异论”、“马恩对立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是不能成立的。这不仅有悖于他们多次宣称思想一致,并共同战斗数十年的基本事实,而且也缺少充分的文本根据。但是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完全一致,同样不符合实际。 关键词:马克思学;马克思;恩格斯;对立同一 “马克思学”是由法国学者吕贝尔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在60年代西方出现的“马克思热”中被广泛流传,1975年被法国《大拉鲁斯法语辞典》收为词条。“马克思学”主要是指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业与思想著作的研究和解释。正如列宁所说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应”,是企图从资产阶级立场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进行解释。【1】其实质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篡改。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割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旨趣和思想上是不相一致的。 一、马恩对立论的由来 列宁曾近指出,自从命运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带到一起以后,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便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佳话,他们的共同理想成为他们事业的基础,他们的毕生合作成为他们实现共同事业的桥梁。然而,随着“马克思学”的兴起,“马恩一致论”开始转向“马恩差异论”、“马恩对立论”。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于卢卡

奇,他在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发展的是一致社会理论,而恩格斯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一种包括自然界的理论。而美国马克思学家诺曼?莱文将此问题推上了顶峰,他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可悲的骗局,还将此问题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之间的全面对立,而这种对立间接上反对的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恩对立论的表现 具体而言,莱文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质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莱文质疑恩格斯的自然观思想。莱文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观将自然理解为独立于人以外的自在自然,而完全漠视人在改变自然中的能动作用,是与马克思的自然观相对立的。 其次,莱文质疑恩格斯的实践观。莱文认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实践观上有着根本区别:马克思强调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恩格斯不了解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过分强调客观自然的规律性,认为人的思想只不过是客观对象的物质附属物。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莱文进而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对立起来。他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观将自然视为脱离于人与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在辩证法研究中忽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所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背离马克思哲学,是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根本对立的。 不难看出,莱文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一问题上明显存在误解。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②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境界与实体——论中西传统哲学的一个差异(1)

境界与实体——论中西传统哲学的一个差异(1) 在本文中,我首先试图讨论的观点 是:存在着超语言的思想--对这种思想而言,我们必须超越语言才可能获得对它的真正理解;所谓超语言,并非是指它与语言无关,而是说语言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它,而无法真正地触及它,它站在语言的边上。在我看来,这里的“思想”一词的含义用中国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将试图通过对西方哲学中“实体”概念的简略检讨,指出中西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异--境界论与实体论的不同。 一 冯友兰先生在“贞元六书”之《新原人》(1943年)中提出了境界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注一】“就大同方面看,人所有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注二】在我看来,冯先生可谓目光如炬,他对中国思想和宇宙人生之觉解也深湛,故其言之也透辟。叹服而外,我只好另寻他途来思考境界问题。在我看来,这种虚实交融、超名言之域的“境界”或“意境”是孔子以降中国哲人的“正眼法藏”。 “境”、“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基本概念,而且我以为是核心概念。王国维说:“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注三】就对象而言,有物镜,有情境,有心境。就性质而言,有实境,有虚境;有幻境,有妄境;有常境,有异境。就层次而言,有佳境,有妙境;有神境,有化境。就旨趣而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注四】就创作而言,有缘境,有取境,有造境。严格说来,“境”不是概念,我们对它可以描绘而不可以定义,因为境中所存在的是象--有气象,有景象,有意象,有兴象;可以体味而不可以分析,因为“境界”并不具备可供分析的结构--主客体的结构、逻辑映射的结构,等等;可以分析的是居于其中的一部分概念。我在下面将谈到,中国哲学的境界说与西方哲学的实体论是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工作平台,在我们对它们分别作出较为清晰的描述之前,先不要随随便便地进行“对接”。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词义的演变。 境界或省作境,《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郑玄笺:“召公于

哲学知识体系

《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概念 ①哲学的本义:爱智慧,追求智慧,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______ 。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③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_ (方法论是指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 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_ A具体知识的分类:可以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B区别: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C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作用 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___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_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真正的哲学,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彼岸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前途

彼岸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前途 刘洛 一、哲学的三个世界 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的两大需求。 所谓哲学,就是系统的思想体系,哲学是人类理性对超验问题的系统回答。哲学中有三个世界(三种哲学):自然世界(自然哲学)、伦理世界(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和心灵世界(心灵哲学、宗教哲学、形而上学)。前两者合称此岸世界(此岸哲学),后者称为彼岸世界(彼岸哲学)。 自然哲学是哲学的发端,很多自然问题最初是哲学问题,因为在当时这些问题是不可验的。例如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古人没有航天飞机、没有化学元素周期表,所以只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理想主义的宣称式的回答。泰勒斯认为世界是由水构成的,地球是一个水球,大陆就漂浮在上面;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火;经院哲学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尽管这些观点今天看来可笑,但这却是人类对世界最初的理性思考,剥离掉对物质世界的错误描述,这些宣称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形而上学成分。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的累积,自然世界逐渐可验,人类可以给出客观的描述,这样自然哲学就逐渐让位于科学,退出了自然物质的领地。 伦理-政治哲学是人类对社会的系统思考。粗略的讲,伦理哲学是微观的,政治哲学是宏观的。政治哲学可以出自伦理哲学(中国政治哲学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政治哲学也可能不出自伦理哲学而直接出自形而上学。正义和善是伦理-政治哲学的主题。伦理-政治哲学家小心谨慎的处理着“利”这个概念,因为他们认为利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而人际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尽管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伦理政治哲学的特点在于,它是此岸的,又那么的带有精神性;它是实用的,又那么的带有燃烧感。伦理政治哲学没有自然哲学的肤浅,也没有心灵宗教哲学的晦涩,谈论它既优越又平实,既冲动又安全,所以它一直居于哲学的中心地带。在中国,孔子的仁爱总是大于天命,孟子的民贵君轻总是大于浩然之气,杜甫大于李白,屈原大于陶潜;在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大于理念论,孟德斯鸠大于贝克莱,马克思大于黑格尔。 心灵-宗教-形而上学,彼岸世界的哲学,哲学的皇冠。一个伟大民族的真正精华在于她对彼岸世界——这个过去不可验,现在不可验,将来也必不可验的世界——的描述,人类的至善只能在彼岸世界中实现。庸俗的讲,彼岸世界就是精神的寄托,精神的家园。在西方,早期希腊罗马时代的彼岸世界是以哲学和原始宗教的形式出现的,柏拉图式神秘主义的彼岸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式理性主义的彼岸哲学并行发展,彼岸哲学即使在当时没有压倒此岸哲学,那也至少取得与其分庭抗礼的地位;中世纪,随着基督教优势地位的确立,彼岸哲学彻底宗教化了,尽管经院学派有其幼稚、腐朽、封闭的一面,但彼岸哲学确实在此时达到了一个巅峰,西方第一次无限接近“精神的救赎”,虽然这是一种赤贫的、一无所有的接近;近代,哥白尼、开普勒的研究成果将科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却也不小心彻底打破了上帝之城,伦理政治哲学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勃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西方开始沉醉于物质文明的胜利,而逐渐将通往彼岸之路抛之脑后。尽管近代西方诞生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形而上哲学家(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但彼岸哲学却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彼岸世界从未像今天一样被弃之不顾。面对西方在物欲横流中的裸奔,纷繁杂扰的现代主义以一种怪异、凄厉的方式表达着强烈的不满,但它只具有破坏性而不具有建设性。在西方,高等级的精神荒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彼岸哲学总有一天会被重新“发现”,迎来一场复兴,与中世纪不同的是,这一次“精神救赎”将是衣着光鲜充满自信的。 印度,谜一样的存在,有人说她至今还是一个彼岸的世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