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年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年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九年级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下列词语中,各组划线字的注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 挨紧/挨饿熬菜/煎熬奔波/投奔参差/差互

B. 骨碌/骨气和泥/搅和供养/提供使劲/强劲

C. 勒索/勒令撩水/撩拨靡费/萎靡刹车/刹那

D.请帖/字帖应届/应承头晕/晕车登载/载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缜密镇静剂嗔目而视轻歌慢舞

B.汇萃哈蜜瓜目不暇接步履蹒跚

C.陨落咨询处墨守成规循序渐进

D.裨益订书机麻痹大意旁证博引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3.古诗文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2)以中有足乐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晏殊《浣溪沙》中,通过场景的对比感叹时光易逝,抒写由轻松喜悦转而伤感惆怅心情的句子是:“,。”

(4)古诗中的诗句往往在诗人精神境界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都表现了诗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三、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法号是什么?他的哪个优点最值得你学习?请简要概述一个能体现这一优点的情节。

(2)根据下面摘自《格列佛游记》的片段,结合作品相关情节,简述造成两国纷争的原因是什么?两国兵戎相见实际映射了当时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皇帝的野心很大,他要再找机会把敌人的船舰都拉回他的港口,甚至想把不来夫斯库整个帝国灭掉。但是,我尽力设法让他打消这种念头,从政策到正义,我向他列举了许多论据。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先生”一词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①。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②,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称为先生,如陶行知先生、叶圣陶先生、季羡林先生等。

① 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阅读下面有关“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引用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名言,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中“兼相爱”的传统理念,为互联网空间这片“新疆域”提供了可以通用的治理规则。就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他提出了应该坚持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拘建良好秩序。习近平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负责任的态度、从法治的角度,给垒球互联网世界,勾画了一个清晰的治理轮廓,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广泛,必将栽入人类互联网发展的史册。

(2)下图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徽,请写出该会徽的内涵。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能说话的那堵墙

①最初,是他发现了那堵会说话的墙。没人跟他说话,憋得慌,他走到冷僻的角落,恰好面对着那堵墙。那堵墙大概是一个早先的大户人家院子迎门的一堵屏风式的墙,不知什么缘故,院子拆了,只剩下那堵墙,墙上还留着斑驳的图案。

②他就站在那堵墙对面,开始自说自话,仿佛对面站着个听他说话的人。独白了一阵,他察觉自己的话音弹回同样的话语,似乎在模仿他的话,但是,十分毕真,语调、节奏都雷同,仅仅是音量雄浑了些,还很饱满。

③他试了两句,甚至,听到了余音,就是回过来的话后边,又拖了个尾巴,是前边的话的又一次重复,只是,音量减弱了许多,似乎那后边还在重复。于是,他来劲儿了,真有点觅得知音的味道。

④没有一个人这样耐心听他说话。他积压了那么久的话,一股脑都倾泻出来,他将那堵墙的回音当成对他的话的反应,墙的回应,仿佛两个倾吐的人相逢了。

⑤那天,他一直说到艾城街灯辉煌,终于过了一把瘾。这样,很舒坦。他甚至走近,感激地抚摸墙体。墙体保留着夕阳的余温,还有太阳的气息。大概那堵墙说久了,墙体发干发软。

⑥之后的数天,他都来那堵墙的对面,说起已说过的话,还有没说过的话,都倾述出来,他庆幸有了这么一个说话的对象,而且,很受用,始终按照他的话来说。

⑦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别人,竟有许许多多的人感兴趣。他欣慰的是,艾城其实不止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他一直以为自己孤独,是不是有毛病。他看见数十个人都赶到那堵墙面前,说些不着边际、没头没脑、莫名其妙的话,甚至,穿插着,他还能跟这些人搭腔。

⑧那堵墙是个忠实的聆听者,而且,积极、灵敏、忠实地反应着,不管有多少人对它说话,它都能一句不拉地回音。不过,各种话同时由它保持原样地反馈,好像墙生出了相应的嘴巴,形成了话语的重叠。话语庞杂地返回,他在那杂乱的话堆里,还是能分辨出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话音。

⑨那效果,像是漫长的旅途后,睡了个好觉,如久渴的人们,饮了清凉的泉水,似从蹲久的黑屋里走到阳光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轻松、喜悦的表情。

⑩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那堵墙前边,朝朝暮暮,人流不断,那么多倾述者、表达者、呼喊者,都一帮一帮、一拨一拨来说来喊,甚至有人说完了就激动不已地流泪。11 作为发现者,他担任了维护秩序的角色,当然,适当收费也理所当然。谁会在乎出点钱呢?他还把那堵墙围起栏栅。渐渐地,他发现,墙面坑坑洼洼了,那是声波频繁冲击的结果,像久经日晒雨淋,墙体衰竭了,这影响到它的对话(人们已将墙的回音称为对话了)。反馈的话已走调失真了。

12 他雇了泥瓦匠,精心地修复了墙体。可是,一旦对话,那些抹上去的泥浆纷纷脱落下来,又恢复了原样。大概那堵墙负荷繁重——日夜来说话的人根本不间断,终于有一天,墙体塌倒了,是瘫下去了。他认为它累坏了,是艾城的人们把它说倒了。

13 随后,艾城居民就失语了,很多人没精打彩,有的人自言自语,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上街抓住陌生人说话可在家里一声不吭。更多的人仿佛在寻找什么,甚至去抚摸楼房的墙体。

14 后来,他模仿那堵墙,建造了几乎看不出差别的一堵墙,但是,只剩下他孤单的声音——墙不回应。他拍击着那堵墙,失望地说:你说呀!说呀!说!

7.请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补充完整。

他发现墙————更多人来————修复墙体————居民失语

8.联系上下文,回味第⑨段,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9.结合划线句子,试谈你对第⑦段的理解。

10.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经过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11.分析全文表现手法,谈谈你对主旨的理解。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3.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1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1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六、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6.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帝武丁继位,思复兴殷①,而未得其佐。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②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③中。是时说为胥靡④,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注:①殷:指殷代,殷商。因商代曾迁都于殷,故又称殷或殷商。②百工:各种工匠。

③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④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亦为刑罚名。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帝武丁继位,思复兴殷①,而未得其佐。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②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③中。是时说为胥靡④,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注:①殷:指殷代,殷商。因商代曾迁都于殷,故又称殷或殷商。②百工:各种工匠。

③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④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亦为刑罚名。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有人认为语段(一)论证的观点主要是“生于忧患”,而不是“死于安乐”,你赞

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19.《孟子》有言:“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意思是说,有道德、有智慧、有才能,有知识的人,常处于灾祸与逆境之中。请结合语段(二)的内容,分析傅说的事例分别印证了语段(一)中的哪些语句?

八、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21.“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答:

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22.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好想为你唱首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在缅甸被日本人围困,国民党政府从云南派兵解救。事后,出于答谢,英国给出两个选择:一是归还唐摹本《女史箴图》,二是赠予潜艇。国民党选择了后者。如今,潜艇早已退休,《女史箴图》的价值则节节攀升,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6年濮阳市油田第十九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16.D

3. (1)思而不学则殆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示例:(1)悟能,他具有忠勇的优点。唐僧师徒受阻于流沙河,猪八戒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

(2)造成两国纷争的原因是:利立浦特国规定在吃鸡蛋前应打破较小的一端,而不来夫斯库国则支持打破较大的一端。两国兵戎相见映射的是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5. ①“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②“先生”作为教师的传统称谓仍在使用。

6. (1)示例一:习近平借墨子名言为互联网空间提供的可以通用的治理规则意义深远。示例二:②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四项原则。

(2)会徽形似互联网的“互”字,点明互联网的主题;“互”字中心由圆形交织而成,寓意互联网信息的纵横交错;“互”的上下两笔以中国书法来展现,整体形似眼睛,意指中国互联网大会中见识的拓展。

7. 与墙对话墙体衰竭墙体塌倒

8. 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与墙对话后的满足、轻松、喜悦。突出了沟通对缓解孤独,对人的重要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9. 墙的发现,吸引人来与墙对话。交代人的孤独和缺乏沟通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他欣慰,是因为找到了同病相怜者,搭腔也是因为能达成共鸣,“甚至”一词表现了他的惊讶和欣喜,流露出人们对沟通的渴望,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深深的孤独感和缺乏沟通的现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 第三人称能客观冷静地叙述这件超现实、荒诞的事件,不受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启发读者深入思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深深的孤独感和缺乏沟通的现状。

11. 以小见大。以人们与墙对话到最后失语反映出人们的孤独,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重要性,批判了一味忙碌导致的社会畸形,富有震撼力,发人深省。

12.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3. 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14.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15. 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17. 通过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18. 不赞同。语段(一)首先通过舜、傅说等六人的典型事例,及在人才造就的过程中所要经受的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磨难条件,充分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但文章的最

后,又由人才的造就上升到国家的兴亡,通过国家兴亡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共同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本文的论点应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语段(二)中傅说是一名奴隶,在傅岩做苦役一事,充分印证了语段(一)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武丁四处寻找贤士,得到傅说后,商王朝出现了天下太平的兴盛局面,也印证了语段(一)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语句。

20.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意近即可)

21. 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22. 略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拼读和辨析能力。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本题D项中第一组的读音分别为“tiě”和“tiè”,第二组读音分别为“yīng”和“yìng”,第三组读音为“yūn”和“yùn”,第四组读音分别为“zǎi”和“zài”,每组读音都不相同,故选D。

2.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中错别字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此题A项中“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B项中“汇萃”应为“荟萃”;C项全部正确;D项“旁证博引”应为“旁征博引”。故选C。

3. 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此题中注意“殆”、“厦”、“庇”的书写。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平时应认真阅读。不仅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还要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对于书中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解答此题,可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等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悟能,他具有忠勇的优点。唐僧师徒受阻于流沙河,猪八戒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2)造成两国纷争的原因是:利立浦特国规定在吃鸡蛋前应打破较小的一端,而不来夫斯库国则支持打破较大的一端。两国兵戎相见映射的是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根据文意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注意前后句语意的连贯性。根据“‘先生’一词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这两句话,可知第一处横线上应补写的语句为:“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根据“在教育界”和“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来分析,第二处横线上应补写的语句应为:“先生”作为教师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

6.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首先要熟读材料,能理解和概括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概括提炼出来的主要内容,整理简洁合理的语言作答即可。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回答。从材料中句子“引用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名

言”、“他提出了应该坚持的四项原则”、“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广泛,必将栽入人类互联网发展的史册”等可以概括写出: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四项原则。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会徽内涵的能力。解读图表的流程:根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①文字标志:文字标志有直接用中文、外文或汉语拼音的单词构成的,有用汉语拼音或外文单词的字首进行组合的。②图形标志:通过几何图案或象形图案来表示的标志。图形标志又可分为三种,即具象图形标志、抽象图形标志与具象抽象相结合的标志。③图文组合标志:图文组合标志集中了文字标志和图形标志的长处,克服了两者的不足。该会徽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徽,应从会徽的整体形象上来分析。会徽形似互联网的“互”字,点明互联网的主题;“互”字中心由圆形交织而成,寓意互联网信息的纵横交错;“互”的上下两笔以中国书法来展现,整体形似眼睛,意指中国互联网大会中见识的拓展。

7 ~ 1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小说的情节概括可以根据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认真阅读小说,根据题目中提示语,可以概括为:他发现墙——与墙对话——更多人来——墙体衰竭——修复墙体——墙体塌倒——居民失语。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和小说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要我们赏析的句子一般都是有特点的句子,要么是运用了精彩的修辞,要么是运用了恰当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了特殊的写作手法,要么是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么是表达作者情感、揭示主旨的句子。赏析的角度有:①修辞:运用了何种修辞。②词语运用: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③写作手法: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④句式:双重否定、疑问句、反问句,长短句结合。⑤结构作用: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本文第⑨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与墙对话后的满足、轻松、喜悦。突出了沟通对缓解孤独,对人的重要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重点语段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仔细品读第⑦段,写墙的发现,吸引人来与墙对话。交代人的孤独和缺乏沟通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他欣慰,是因为找到了同病相怜者,搭腔也是因为能达成共鸣,“甚至”一词表现了他的惊讶和欣喜,流露出人们对沟通的渴望,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深深的孤独感和缺乏沟通的现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称作用的理解掌握能力。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本文中使用第三人称能客观冷静地叙述这件超现实、荒诞的事件,不受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启发读者深入思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深深的孤独感和缺乏沟通的现状。回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结合文章内容”,切忌只用术语来回答。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和主旨的分析能力。了解常用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明确每一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小小说以小见大,以微显著,在单一中追求精美,从单纯中体现丰富,这才是小小说的本质特征。以小见大的作用:可以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

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本篇小说以小见大,以人们与墙对话到最后失语反映出人们的孤独,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重要性,批判了一味忙碌导致的社会畸形,富有震撼力,发人深省。

12 ~ 1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和概括可围绕以下两点来进行:(1)、中心论点必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概括必须全面、正确、鲜明。(2)、从论点提出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如:文章标题;文章正文开头第一句话;文章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文章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第一段即“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即可。抓住此句的中心意思“熟读精思“,分析”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谈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行文思路和文章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把握,这个考点较少考到。“思路”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论点是什么,怎样突出等。做这类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读全文,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故本题答案为: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能力。论据是议论文阅读中重要知识点。首先要弄清两种论据的区别,注意论据要与论点有紧密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论据要能证明论点。做题时要了解文章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再去找适合的论据。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所以应放在第②段。

16.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A项中第一个“发”意思是“起用,举用”,第二个意思是“发出,表达”;B项第一个“士”解释为“狱官”,第二个解释为“贤士”;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是动词,给,给予。D项均为代词,他。故选D。

17 ~ 19.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翻译文句时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动”、“忍”、“曾”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行文思路的把握能力。思路”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论点是什么,怎样突出等。做这类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读全文,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语段(一)首先通过舜、傅说等六人的典型事例,及在人才造就的过程中所要经受的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磨难条件,充分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但文章的最后,又由人才的造就上升到国家的兴亡,通过国家兴亡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共同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本文的论点应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能力。论据是议论文阅读中重要知识点。首先要弄清两种论据的区别,注意论据要与论点有紧密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论据要能证明论点。做题时要了解文章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再去找适合的论据。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语段(二)中傅说是一名奴隶,在傅岩做苦役一事,充分印证

了语段(一)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武丁四处寻找贤士,得到傅说后,商王朝出现了天下太平的兴盛局面,也印证了语段(一)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语句。

20 ~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我们首先要知道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对于内容的理解,则要根据诗文大意及景物特征等综合分析。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时,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解答此题时,抓住重点字词“狂”进行分析:①狂在外表,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

③狂在神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22. (1)此题考查学生的命题作文能力。“好想为你唱首歌”,虽然是命题作文,但其实是只是提出了写作的一个情境,具体写作时,我们要缩小范围,即明确“为你”“唱首歌”。可形成文章完整的立意,“你”可以是最亲近的人,如爸爸、妈妈、朋友、老师、同学等,也可以是生活中关爱他人、奉献自己的人,或者是为伟大的祖国歌唱。这里的“歌”是比喻的说法,突出事物的美好之处,有歌颂赞美之意。写作时,可侧重叙事,表达这首“歌”的美好之处,表达赞美之情。要把情节写生动,把细节写丰富,把情感写真切,写出“我好想”的迫切,以事托情,以情动人。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把你最易驾驭、最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2)此题考查学生的材料作文能力。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①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②议——分析议论材料。通过分析议论,可以挖掘材料的内涵,强调论题或论点。③联——联想议论。“引”“议”之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演绎社会生活,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进行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进行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需要注意的是,由“议”到“联”,过渡要自然、贴切。④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⑤结——给文章下结论。通常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开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出结论并简要说明怎么办。认真阅读材料,文章立意:如果处于二选一,或者多选一的奖励当中,你是什么样的心情?答案是,很多人有一种“我放弃另外一种选择”的感觉,为此患得患失,十分不痛快。无论是作为奖励,还是要赠予对方礼物,最好不要让接受奖励或礼物的人,在多项奖励或礼物中进行选择。本作文可以从“选择”或“患得患失”方面展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