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文化统领办学 以精神凝聚风气

以文化统领办学 以精神凝聚风气

以文化统领办学   以精神凝聚风气
以文化统领办学   以精神凝聚风气

以文化统领办学以精神凝聚风气

——延安市第一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记略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贾猛

延安市第一中学近四年来连续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创佳评差”先进单位,近四年来连续荣获延安市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先后获得“陕西省标准化高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陕西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省级文明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和“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等荣誉。总结学校发展经验,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的学校文化是实现市一中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学校文化是无形的“场”,是学校的“魂”,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命脉”,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反映师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概括,是潜在课程的一个重要教育因素,是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的体现。在高中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延安市第一中学作为年轻而快速发展中的省级标准化中学,在参与竞争激烈的省级示范中学创建中,一中人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课程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不断推动学校层次的提升,树立了学校的品牌。目前,学校文化建设所生产的学校文化力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能源,并日益发挥着其他物质力量难以替代的作用。

优化环境,增强学校环境文化吸引力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一中人深解其中三昧,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始终将自己

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重视学校的整体布局设置,切实做到了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区、家属区、运动区、餐饮区和学生住宿区明显分开,各功能区域特点鲜明,景点设计和休闲场所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区域文化和区域景观交相辉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具匠心的规划使学校处处体现着艺术性和教育性,处处散发出浓浓的文化神韵。整个校园突出了绿色、典雅、人文、愉悦的特征,坚持了绿化、净化、美化、人文化协调发展的校园环境建设,真正使校内“每堵墙、每个牌匾、每个景点”都生动起来,不仅让学校美起来、温馨起来,还使校园富有时代气息。无论你身处市一中哪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感觉到视觉上美的愉悦,感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从而产生愉悦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学校环境文化彰显出巨大的向心力和吸引力。

科学管理,彰显制度文化催人的功能

制度文化是制度化了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文化、道德规范等。良好的制度建设不仅是保障学校健康发展的抓手,更是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革创新的有效载体。市一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法治民主的管理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把制度的不断修订完善和强化落实作为管理文化的抓手,用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创新,把制度导向与价值导向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公平、效率,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建设公平有序的制度文化平台。让制度管人,让规章规范人、指挥人;用管理制度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力,引导人的天性,发展人的天性。通过实施校长负责制、民主监督机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教师健康档案制、管理服务承诺制、中层干部的“四制(竞聘制、任期制、问责制、评议制)”等人事管理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制和班级管理的学月考核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逐渐形成了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校的管理理念,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形成了规范、科学、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发挥了制度文化催人的功能。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团结和谐、合作共赢的团队氛围正在形成,全校教职工一改过去的工作作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把“为别人干”变成“为自己干”,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不仅“做”而且要“做实”,不仅“做实”而且要做成“经典”。

培育精神,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充实、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的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一所学校缺乏精神指引,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生机和灵气,自然也就谈不上健康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潮流里,学校的精神文化始终发挥着支撑作用。

市一中改制六年来,师生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共同孕育着学校精神,具体概括为“团结和谐、真情奉献、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

为了使“一中精神”的丰富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能够成为以精神文化为指导的文化核心,学校又提出唱响唱懂五首歌曲,树立五种意识,即唱《国际歌》,树立主体、自主意识;唱《国歌》,树立紧迫、危机意识;唱《敢问路在何方》,树立实干、创新意识;唱《爱的奉献》,树立爱心、奉献意识;唱《团结就是力量》,树立合作、共赢意识。通过培育和实践,“一中精神”已经成为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宗旨的特色品质,已经成为引导广大师

生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成为把学校建设成幸福家园、精神乐园的灵魂,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目前,全校上下已经形成人人自觉践行“一中精神”和大力树立“五种意识”的良好风气,“一中精神”和“五种意识”已经成为打造“和谐一中、实力一中、品牌一中、魅力一中”的重大法宝。

深化课改,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课程是文化的有效载体,是育人取向的有效途径。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建,因为它直接体现着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直接体现着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教育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强调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因此,从实质上说新一轮课改就是对学校传统课程教学文化的一次再创造,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体制下简单分出等级的“筛子”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博爱的思想,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相长,从而使师生的精神品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双赢。

我校在新课程文化构建中,充分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关注课程文化管理体系构建。学校因此成立了教师学术委员会,下设青年教师学术研究院,用组织保障新课程研究的顺利进行,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市一中已经制定出台《延安市第一中学学分认定办法及程序》、《延安市第一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延安市第一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工作及学业评价方案》和《延安市第一中学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这些方案、办法已经入编《延安教育2008年专刊》)等相关教学管理和评价制

度,建立了相对科学的制度管理体系和新课程评价体系,为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确保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是关注课程文化的开发和运用。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市一中采取开发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双管齐下的做法,既要开好开足国家课程,又要注意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既要注意从必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要注意开发人文精神、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注意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力求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课程文化育人、强校的功效,从而在整体上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目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市一中正着力加强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优化学校资源,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加大文化精神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朝着省级示范高中目标奋力迈进!

本文发表于《陕西教育》2009年第3期。

大学文化精神

大学文化精神---高考作文金牌素材 一、大学精神的含义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 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二、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创造精神1、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2、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斯坦福精神”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3、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批判精神1、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 2、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3、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社会关怀精神1、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 2、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 3、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三、何为大学精神(表现) 大学精神育人第一 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尊重科学善于创新 1、科技改变了人的观念,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 2、善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3、哈佛大学以师资雄厚,将近40名教授获诺贝尔奖而著称,学生以学术卓越、全面发展、自信能干而闻名。耶鲁则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而普林斯顿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展示校园风采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展示校园风采 这是一篇关于校园文化解说词,学校文化墙解说词,校园文化墙解说词地文章.在一楼和二楼精心布置了校园文化长廊.一楼以“心育、乐学”为主题,二楼从“博学、自立”着眼.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摄像机地镜头,一起来欣赏这精美地校园文化长廊吧! 阿奎利亚学校作为一所新创办地县直学校,从立校之初便确立了以“心育、乐学”为发展主线和办学思路.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地育人环境,让孩子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一楼和二楼精心布置了校园文化长廊.一楼以“心育、乐学”为主题,二楼从“博学、自立”着眼.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摄像机地镜头,一起来欣赏这精美地校园文化长廊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楼地前言是对整个校园文化长廊地介绍,起到了总领全局地作用,为我们欣赏长廊文化指引方向. 紧随其后地第一个版块,主题是“美丽地校园,我地家”及孩子笑脸群图.整个版块以图片、图画为主来突出我校“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地办学理念,通过鲜明地色彩、生动地笑脸以及一只只和平鸽飞舞,展现出孩子们在校园里地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地课余生活,也突出了我校老师在工作之余注重学习,不断丰富自我地进取精神.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接下来文化墙地主题是“快乐中学习,学习中成长”.它象征着学校是孩子们地殿堂,希望孩子们能在阿奎利亚学校地这块沃土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为此我们设计了可爱地笑脸张贴在板块地两侧.其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体育板块以“我运动、我快乐”为主题.音乐板块以“跳动地音符”为主题,用音乐地灵性注释孩子们多彩地生活.英语板块展现了孩子们快乐地充满自信地走进英语课堂,在英语课堂上享受成功和快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紧接着“足迹深深”版块以孩子学习成长地过程为主线,通过“沿途风景”、“苦乐年华”、“孜孜以求”、“荣誉殿堂”四个板块,反映出在求知过程必须经历地几个心路历程.“沿途风景”是龟兔赛跑故事地改编,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应克服遇到地纷纷扰扰.“苦乐年华”以学生地感言为主,从孩子地嘴里讲出自己心中地苦与乐.“孜孜以求”用古代地名人故事去鼓励孩子在学习中要坚持不懈.“荣誉殿堂”将在上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地教师和学生地照片以及得到地荣誉进行了归纳,以此来激励更多地孩子.四个板块连起来正好说明:在求知地路上,只要有明确地目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到达成功地彼岸.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跨过深深地足迹,接下来看到地是“品诗词经典,扬古韵风情”版块.这个版块分四个部分:唐诗欣赏、宋词精选、元曲名篇和论语诵读.设置这个版块地目地是想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地欣赏,使孩子们受到传统文化地熏陶,打造书香校园,激发孩子们地民族自豪感和阅读经典诗文地热情,提升学生地文化素质和学校地文化底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环保是人类重要地课题.“还地球青山绿水”鲜明地将环保地主题彰显了出来.该版块通过绘画、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形式,用孩子们稚嫩地画笔、简单地废物再利用手工制作来表现出破坏环境地危害,保护家园地必要,提高孩子们地环保意识.板块两侧动态地枝条、左下角地大青蛙、下面一排茁壮地小草、鲜艳地小花无不显示出生命地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为了创建诚信校园,学校地文化长廊还包括“做诚实守信地好孩子”这一主题.该主题有三个版块,即名人诚信地故事、学生以“诚信”为主题地手抄报、以“诚信”为主题地优秀诗篇.这样地设计旨在让孩子们知道名人是怎样讲诚信地,自己在成长地路上是怎样做到诚信,同时也希望诚信地种子能播撒在每个孩子心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毕业论文选题】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 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 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 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 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 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 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 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 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 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 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 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 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 1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为此,整合后的九江学院应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作用。九江学院是江西高校的“航母”,有着近4万名师生员工,在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应尊重原各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传承和融合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新的大家认同的统一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旋律和精神文明主旨。 构建九江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框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例如对新生入学教育应把学院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和校训校风作为内容之一介绍给学生,教学生唱校歌(应有自己的校歌并制做成光盘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毕业时,在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高唱《毕业歌》,让学生带着豪情和对母校的眷念走向社会。 三、医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之思考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治校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高等学府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在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方面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它揭示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和医学发展规律。医学院作为医学圣殿,是众多学子献身医学、立志成才的基地,更应弘扬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九江学院大学精神的框架内来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在营造医学人文环境、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时应把“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誓言”等内容纳入医学人文建设范畴,让医学生、护生从一入校就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激励和感染。新时期的九江学院人,继续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九医精神,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师风范)和“团结友爱、勤奋守纪”的学风,

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 提到校园文化建设,不少人自然会联想到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的校风、校训、校歌,以及多姿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固然,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日常文化活动和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有其重要意义,但我们更应重视的是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的建设,前者是基础,后者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管理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关爱、培育学生、不断激励学生奋发成才,以关心、依靠教职员工,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如果不注重作为文化灵魂的精神和理念的塑造,校园文化就不会有生命力。塑造校园文化之灵魂,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决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学校管理者要在师生员工中推介学校的使命和办学目标,树立学校的理想和追求。有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教职员工才会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师生的精神力量才会迸发出来,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源泉。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中,在学校办学的艰难历程中磨砺而成的。 校园文化建设要富有文化教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造性。学校管理者,对于校园规划一定要高瞻远瞩,不能感情用事。校园建设中今天建,明天拆,或前任建、后任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能把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校园文化的光芒照耀和激励代代学子,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如何激励师生员工、如何有效地发挥其创造力的宗旨上。如果把制度的建设当作是紧箍咒、狼牙棒。制度建设就失去了其统一思想、规范行为、激励员工、形成合力的文化价值。那种没有群众基础、空洞而无操作依据的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不仅不会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起什么的保障作用,反而会成为学校文化的杀手,阻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重点体现在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集体、如何对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上,师生员工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只有当自身的价值在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中得以实现,才能不断奋发向上。管理者要从人本思想出发,做到尊重、爱护、信任、理解人,让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营造出一种和蔼融洽、平等互利、宽容谦逊、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群体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日臻成熟而稳定的环境力量,它有其形成的客观规律,但也是可由人选择和造就的。塑造校园文化之灵魂,使之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稳固基础,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战略。 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的点晴之笔我有几点体会与思考如下: 1.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层次的推进,面临着入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秩序重构的考验,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知识转型,它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诚信品德、法制意识、国际观念、民族情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合作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等。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总是引领着地区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科学地传播和不断地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 2.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本思想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坚持科学和人文的不断整合,建设三级课程有机结合、机制创新的课程文化,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

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调查问卷 此次调查旨在通过您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解读和评说,为构建充满人文精神和馥郁书香的和谐之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参考意见。本问卷不记姓名,答案无所谓对错,您的回答将按照国家《统计法》予以保密。占用了您的宝贵时间,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说明: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号码上画“√”,或在“”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一、问题 1、您认为学校留给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可多选,并按深刻程度由深到浅排序) ①图书馆丰厚的藏书②富有人格魅力的校长、系主任或老师③美丽的校园④感情笃厚的学友⑤丰富多彩的讲座⑥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校园习俗活动⑧其他④ 3、您是否以所在的系(院)为自豪?①是②否③说不清楚③ 4、您所在的班级对您的成长有否影响?①有②没有③说不清楚③ 5、您是否留恋所在的宿舍?①是②否③说不清楚① 6、您有否在学校或系(院)一级的社团组织任过职?①有②没有② 7、这些经历对您的成长有帮助吗?(第6题选②的这一题不答) ①很有帮助②较有帮助③一般④没什么帮助⑤根本没帮助⑥说不清楚 8、您认为校长对您影响(指正面影响,下同)大吗?⑤ ①影响很大②较有影响③一般④没什么影响⑤根本没影响⑥说不清楚 9、校长对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第8题选⑤的这一题不答) ①为人②治学③做事④个性⑤其他 10、您所在系的系主任、系书记对您影响大吗?⑤ ①影响很大②较有影响③一般④没什么影响⑤根本没影响⑥说不清楚 11、系主任、系书记对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第10题选⑤的这一题不答) ①为人②治学③做事④个性⑤其他 12、您的辅导员、班主任对您的成长帮助大吗?③ ①很有帮助②较有帮助③一般④没什么帮助⑤根本没帮助⑥说不清楚 13、辅导员、班主任对您的影响主要是什么方面?(可多选,第12题选⑤的这一题不答) ①为人②治学③工作④个性⑤其他①④ 14、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任课老师是哪种类型的教师?(可多选)②① ①和蔼可亲的②专业知识渊博的③教学经验丰富的④比较严厉的⑤其他

大学文化与精神

文化的定义 汉语“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下,以人文化成”。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修养和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 大学文化的定义 版本1:大学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实践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版本2:从概念上讲,大学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行为和校园文化精神所组成的一种社区文化。 注意:大学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首先,随着大学逐步走向社会中心,大学文化的影响己远远超出了校园,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必须将社会纳入视野;其次,大学文化更能体现大学的历史传承性,比如很多大学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址,但其文化却可以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大学文化的内涵 “二分”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三分”说(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四分”说(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注意:以下整理采取此种分类 “六因素”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阵地文化、网络文化等六个因素。 大学精神(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大学文化的其它层次起着统领和引导作用。所谓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基于时代要求、历史传统和大学使命,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追求等。 一般而言,大学精神应当包括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学风、校风建设、师生群体意识、大学精神符号(校训、校服、校徽、校旗、校歌)等。 1. 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 校训、校歌和校史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抓手,是高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中,高校应充分重视校训、校歌的提炼工作,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此外,校史也是对学生进行大学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式。高校应加强校史馆的建设,并通过校史资料展览、编订校史、进行校史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史教育,激发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山阳县小河口镇初级中学校长张存才 [文章摘要]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关系;加强学校领导管理育人能力和优化德育工作;合理布局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力度;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育人水平;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德育空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开辟德育工作新局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 德育为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民主科学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摄取精神营养,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 1、物质表现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2、精神文化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与其他几种文化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指标。 3、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件,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知识活动、健身活动、娱乐活动、服务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4、媒体文化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画廊、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学校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

怎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怎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党的十七大在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推动创先争优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稳步发展的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将对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特定环境为背景的学校文化精神和氛围。“校园文化”体现了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人文价值取向,所以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 的具体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校园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积累。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其表象往往使人们对学校有个直觉判断,即第一印象的判断;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她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精神文化包含师德建设、师生公德意识的建立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等几方面。 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我觉得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政治素质、很强的是非观念、优秀的精神面貌,需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必须在支部委员的带领下,服从管理,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参与开展支部活动,这是对自己的一次自省与总结。结合自我的学习和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努力做好个人计划,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此,我想作为大学生预备党员,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努力学习 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这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党员首先应该做到的,在努力让自己做到优秀的同时,和大家共同进步,经常交流学习经验,不保留,乐于帮助后进的同学。另外,提高自己在知识的摄取方面的宽度和深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

社会学视角看南通旅游发展

社会学视角看南通旅游文化发展 摘要: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与以人为载体的地区旅游 发展、地区旅游文化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南通为例,旅游发展、旅游行为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人文旅游也成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旅游社会学;南通旅游发展;人文旅游 目录 1引言 (2) 2南通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方面 (2) 3以“张謇”为代表的南通人文旅游发展 (3) 3.1南通实业文化旅游 (3) 3.2老城区为基础的人文旅游 (4) 4结论 (5) 5参考文献 (5)

1引言 旅游社会学在中国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介绍述评国外研究成果到致力于学科本土化的学科发展。随着中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类旅游项目被大量开发,社会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话语权也逐渐加重。目前,旅游社会学的理论的特点体现在主体的日趋多元[1],在学科发展趋势上也呈现综合趋势,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结构、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与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使社会群体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空闲时间,因此旅游也成为了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旅游者、旅游机构、旅游目的地三者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一书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2]。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就是把旅游同现代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处江苏东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南通,有着发展旅游业特色的天然优越条件,具有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在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与旅游开发中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特色由传统的自然旅游风貌渐渐转变成人文旅游风貌。 本文通过对南通旅游文化发展特征及人文开发现状的研究,力图找出社会学影响下的南通新旅游发展现状,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南通旅游业的发展。 2南通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方面 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社会变迁与旅游 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的变革对旅游的影响,协

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论文题目: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 化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论文小组组长闵雄学号 10120129 论文小组成员杨凤学号 10120145 刘林学号 10120127 饶名祯学号 10120133 余英明学号 10120151 张泽奇学号 10120155 周平学号 10120159 院别、班级生命科学学院10级(1)班 指导教师贾凌昌 2013年 6 月4日

从先进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大学文化和大学 精神的理解 内容摘要: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自由”,就是大学的内在超越,就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和并存而共荣,统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产主义。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先进文化社会 引言 一言以蔽之,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的方向。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融进先进文化,即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 方向,全面应时代要求,在各方面与时俱进,大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要养成先进的思想道德,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种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相辅相成,这种大学精神成为大学里人人都有的精神,共同创造先进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共同建设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正文: 大学是人类精神资源的传递和创造的最佳学堂,是一个聚集了智慧的学者,对世界进行不断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场所;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

论当代大学生之精神文化

论当代大学生之精神文化 不置可否,当代大学生现实了,物质了。部分当代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一种人文素养,他们追求成功,追求名利,没有了对学术的钻研精神,没有了纯粹的学术精神,一心一意向“钱”看。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现状是病态的,黑格尔说:一切存在皆合理,或者说,在病态的社会中,这种病态的现象是最合理,最应该被理解的。所以,我想要先指出一点,那就是众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每每谈到这样消极负面的问题,总会出现一些自负的人甚至是大学生本身,他们总是站在一个高点,以“举世混浊我独清”的态度批判大学生本身,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其实这样的姿态,才是病态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当我自己开始构思这篇评论时,我总是在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应当接受并受到尊重的现实,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每个人都没有错,无论是社会还是大学生,无论是原因还是结果,我应当秉着一个尊重、理解的态度,站在一个大学生的立场上,或者说站在我自己的立场上,而并非一个改革者或者批判者的位置上,这样才能相对更清晰、更全面的剖析这个现状,从而给出自己的意见。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的过度阶段,他们自以为成熟,其实还存在许许多多不成熟的思想,他们自以为有能力,其实还差得远,于是便滋生出了许多问题。他们忍过了高中的煎熬、争破头皮挤进了大学校门,可各大高校却屡屡传出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此为价值观的缺失;他们每天刻苦学习,却并不以获得学术知识为首要目的,不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最终目的,此为学术精神的缺失;他们一直在“创新”的口号下生长,却鲜有人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虽身处在大学这样一个有着浓厚学习氛围的地方,在学术科技上有所创意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佛法云:有果必有因。因在何方?

浅谈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浅谈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摘要: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缺失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源有其自身的认识不足,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是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必要条件,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性;氛围 在英国名校中国行2009春季见面会上,曼彻斯特大学面试官海伦.李女士曾说道“在我们的课堂里,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的同时,她也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想留学,请先了解你的祖国,带着中国特色去”[1]。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日渐成为话题的中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中国学生虽擅长于应对各类考试,但对中国的文化和国家当前的发展却了解甚少,知识面和视野只局限于书本,对社会缺乏了解。这一现象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曾有教育家提出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竞争力的人?显然,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作为中国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一、大学文化教育的困境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文化自觉性的缺失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持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及其优缺点,懂得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同时还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了解其他文化及与自身文化的关系,进而使自身文化为世界所用,成为世界文化新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一个民族能够生存和延续离不开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造就了我们灿烂的文化,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西方文化正以迅不可挡之势渗透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影响着最易受到这种力量冲击的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自觉的关键时期,然而,当今的情况却是,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外来文化及思潮的广泛传入,加之中国教育政策上的重理轻文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的激烈竞争,造成了当

景区过度商业化之社会学原理分析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之社会学原理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危害也日益凸显,不仅危害到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的的治理非常必要,所以我用社会学原理分析了这种现象。 关键词: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社会互动论失范社会控制 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是指旅游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简单地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济产业对待,过分地强调旅游经济功能,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一味地迁就旅游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不合理要求,采用开放式的商业经营模式过度开发的行为。近年来,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从社会学原理来说,旅游类型可以分为消遣性旅游和事务性旅游,但现阶段旅游仍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为主导的消遣性旅游为主,人们出去基本上是利用闲暇时间去旅游,闲暇是一种财富,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增多、以及农民等收入相对中下层人、国家分红补助增多、闲暇时间增多等一系列原因,出去旅游见识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就增强了,旅游变得越来越普及了,而且,根据社会互动论理论,旅游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去旅游也是一种社会交换,付出时间和金钱,都希望交换到精神上的满足,增长到自己的见识,放松自己以及获得愉悦的心情。但往往就是因为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让很多游客很不满,交换不能达到想得到的满足,交换到的与预期相比大打折扣。 我从小自在广东四大名山——西樵山下长大的,西樵也是一个旅游度假区,我也感受到商业气息的日益增重。另外,我从小就经常去不同地方旅游,去过全国十几个不同的省市,还去过国外几个地方。最近2年上了大学后,我还带过几次团出去旅游,对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其实也感受到挺多的。下面我就说说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表现: (一)景点过分显示经济气息 景点过分依赖门票经济,是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另一种表现。门票收入是旅游景点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景点的价格逢节假日必涨这是近几年的一种常态现象。2004年,北京故宫、天坛等著名景点门票集体涨价。随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国内旅游景点门票不断掀起涨价狂潮。在2010年“五一”期间,黄山景区就把门票价格由200元上调至230元,今年以来最近炒得挺热的这一轮涨价风又是涨价的一个信号了,西樵山今年票价都从50元升到70元了。景区资源成为某些企业或行政管理部门谋利的工具,门票价格涨与不涨、怎么涨,其实反映了管理者的发展观问题。每当景区投入很多钱,打造“几A景区”或者申请了什么遗产和保护名录,票价又自动上涨,好像非要收回那些投入的钱不可。“涨”声一片未必能赢得掌声一片。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念左右下,一些景区最终既得不到保护,也会失去旅游市场。景区涨价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利益驱动。旅游景区逢节假日必涨的作风,必然给人以“抢钱”的嫌疑。还有景区内的景点上洗手间居然要收钱这种行为太过功利了。或者景区设计很多的景中景,进去第二或者第三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王志刚马平川 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

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马平川: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应该是指引社会的灯塔。依此说来,那么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灯塔。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品格,文化气质。是大学自己的“精神名片”。是展示大学形象、引领大学发展的内在力量。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立身于独特时代背景、地域环境、文风学风之中养成的文化个性。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几度岁月的风雨沧桑,数代人的敬业笃行,使大学精神在日渐沉淀中滋养、丰富而充盈着大学人的思想和个性,又在大学日新月异的创造中,主导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王志刚: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主要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大学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

从先进文化的视角谈谈对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的理解

从先进文化的视角谈谈对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先进文化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论文摘要:在先进文化背景下办什么样的大学,是对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大学要倡导和守护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本质就是崇真、向善、求美、务实。在我看来大学精神是一种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高水平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精神。还有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在先进文化视角下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所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先进文化背景下,这将不断为大学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要确保高等教育能更好地持续地发展,就要解决好其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这一重要课题.全面提升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是今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动力和趋势,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那到底要怎么理解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呢?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本身具有创新性,人与自然物区别开来,就在于人的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创新;创造表现着人的本质。文化以创新为内核,因为创新才有了文化。关于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不同时代、内涵和民族的之化,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不样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没有创新机制,二是创新机制是什么样的。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即使没有创新机制,当然也要创新,因为人要生存,更要发展,而发展的前提便是文化创新: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文化内在的创新机制不一样,文化的创新和转型也会不一样,例如中国封建文化的墨守成规,使中国文化长期被禁锢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沐因为文化思潮的突变和打破成规的创新精神,使欧洲文化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进人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认识大学文化,首先要分析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大学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同一。如果孤立地看待传统与现代,认为传统的就是过去的,现代的就是现实的,那传统与现代就成了一对矛盾。但如果从这个概念来看,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特质或模式。既然传统是特质或模式,那么,完全可以在现实当中和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决定是否吸收这种特质或采用这种模式,则传统与现代也就不成其为矛盾:大学文化,首先是吸收和继承了以往的文化成果,是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积累。同时,大学文化相对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列,又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大学成为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就使大学文化成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