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毒理学复习提纲

毒理学复习提纲

毒理学复习提纲
毒理学复习提纲

出防治措施的科学。

2.毒性:指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生物体损伤的能力,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总称为毒作用或毒效应。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4.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对AchE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使Ach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功能严重紊乱的一类毒剂。主要代表有塔崩(GA)、沙林(GB)、梭曼(GD)和VX。

5.联合作用(毒性):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6.糜烂性毒剂:又称起疱剂,是一类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引起局部炎症、吸收后可导致全身中毒的化学战剂。主要代表有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氏剂。

7.失能性毒剂:简称失能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战剂。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其典型代表为毕兹(BZ)。

8.氰类毒剂:主要指含CN-的一类毒剂,也称作全身性毒剂。包括氢氰酸和氯化氢。

9.窒息性毒剂:又称肺刺激剂或肺损伤性毒剂,是一类损伤呼吸道、引起肺水肿、导致机体急性缺氧、窒息的致死性毒剂。主要代表有氯气、光气和双光气。

10.刺激剂:是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人员接触后出现剧烈眼痛、流泪、咳嗽、胸痛而暂时失去战斗力。主要代表有苯氯乙酮(CN),亚当氏剂(DM),CS和CR。

11.酶“老化”:膦酰酶经一定时间作用后,烷氧基上的烷基就会脱落,即脱落烷基反应。脱落烷基后的膦酰酶就失去了重活化的能力。中毒酶从能被重活化的状态转变为不能被重活化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酶“老化”。

12.毒剂医学防护:指对敌进行化学武器袭击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对应措施,包括化学(毒剂)侦检,遭受袭击时采取防护,袭击后及时消毒、急救、以及后送医疗等一系列措施。

13.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h之内多次接触(染毒)外源化学物之后,在短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引起死亡效应。

14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指统计学上获得的,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

15.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阈浓度):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

16.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17.毒剂的战斗密度:地面、物体或人体表面染毒程度达到伤害作用时的密度。单位:μg(mg)/cm2或mg(g)/m2。

18.毒剂的战斗浓度:单位体积内染毒空气(或水)中含有的毒物剂量叫作染毒浓度,有杀伤作用的染毒浓度叫战斗浓度。单位:μg(mg)/L或mg(g)/m3。

19.毒性作用的特征

1.效应:即生物学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以均数表示,为量的改变。

反应: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为质的改变。

2.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毒物与其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3.时间-反应关系: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不仅仅是剂量反应关系,即时间反应关系。

4.选择性毒性:在一定条件下,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5.耐受性:生物体对毒物毒性作用的反应降低。它是由于暴露的生物体以前接触过该毒物或结构类似的毒物。20.联合作用的种类:

1.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2.协同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大于各种化学物的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一种物质本身无毒性,与另一种有毒物质同时存在时可使该毒物毒性增加。

3.拮抗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4.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1. G类毒剂的纯品为无色水样液体有水果香味;VX为无色、油状液体,有硫醇味。

2. G或V类毒剂在水中均可缓慢水解,水解产物无毒。挥发度:GB最大,VX最小

水解速度依次为GA>GB>GD>VX;毒性:VX>GD>GB>GA,

3. 中毒酶的转归:自动活;老化;重活化

4. 我军装备11号急救针:主要由阿托品、苯那辛和氯磷定组成。

5. 失能剂分为:A精神性失能剂;B躯体性失能剂。

6. 氰类毒剂:速杀性,暂时性毒剂;中毒机制:作用于细胞呼吸链末端细胞色素氧化酶,

特点:苦杏仁味;中毒后静脉血似动脉血(皮肤黏膜)呈鲜红色。

7. 氰类毒剂重度中毒的临床分期:刺激剂,呼吸困难期,惊厥期,麻痹期

8. 氰类毒剂实验室检查:全血CN-浓度

9. 氰类毒剂抗毒药物:A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亚硝酸异戊酯),B供硫药物(硫代硫酸钠),C钴化合物,D醛,酮类化合物

10. A.芥子气具有大蒜味;B.路易氏剂具有天竺葵叶汁味(洋绣球味);C.氮芥有微弱的鱼腥味

11. 增值旺盛的组织细胞对芥子气最为敏感,潮湿多汗、四肢屈侧等皮肤薄嫩及受摩擦部位都较敏感

12. 芥子气中毒的症状特点是潜伏期长,后相继出现皮肤、眼、呼吸道、消化道损伤。

13. 路易氏剂(含砷)具有细胞毒、神经毒和毛细血管毒三方面的作用,潜伏期短

14. 二巯基类化合物是含砷毒物的特效抗毒剂

15. 刺激剂按照作用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催泪剂(CN和CR)、喷嚏剂(又称呕吐剂DM)和CS。

16. 常用作“抗暴”剂的毒剂是:刺激剂。

17. 窒息性毒剂:烂苹果、烂干草味,生产场所最高允许浓度0.5mg/m3,潜伏期2~13小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18. 窒息性毒剂中的的临床分期: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19. 窒息性毒剂的诊断根据中毒史、症状特点、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毒剂侦检综合判断,尚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20. 防毒面具:A.结构:面罩、滤毒装置、面具袋。

B.原理:防毒炭层(物理吸附,化学吸着,催化作用),滤烟层(扩散沉积,化学吸着,催化作用)

21. 防毒面具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呼吸阻力,有害空间,面罩对头部的压力

22. 化学消毒法有:水解作用,氧化作用,与碱作用,氯化作用

23. 化学事故:危害程度:一般,重大,特大化学事故。形式:泄漏型化学事故,燃爆型化学事故

24. 化学事故发生的原因:技术因素,自然因素,战争因素,人为投毒

25. 化学事故的特点:发生突然,防救困难;扩散迅速,受害广泛;污染环境,不易洗消;影响巨大,危害久远。

26. 三种化学危险品是:液化石油汽,汽油,原油。

27. 有潜伏期的毒剂:光气,芥子气。暂时性毒剂:失能剂,氰类毒剂

28. 化学武器五种战斗状态:A.蒸汽B.烟C.雾D.液滴E.微粉。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粒子直径为0.1~10μm。

29. 化学武器的制伤特点: 毒性作用强;中毒途径多;持续时间长;杀伤范围广

30. 毒性作用的特征: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反应关系,选择性毒性,耐受性

31. 毒性作用:A.局部或全身,B.可逆或不可逆,C,即刻或延迟性,D.功能、形态损伤,变态反应,特异性反应。

32. 按毒效持续时间的毒性分类:暂时性毒性,持久性毒性,半持久性毒性

33. 化学毒物“三致” 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

34. 急毒试验的实验设计步骤:选择实验动物,剂量与分组,染毒途径与方式,毒性反应观察,观察时间

35. A.亚急性毒性试验:短期毒性试验。研究受试动物在1/20左右生命期间少量反复接触受试物后所致损害作用。

B.慢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接触时间大于1/10生命时间的试验。

36.联合作用的种类:相加作用,协同作用与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37.毒物联合作用的机制:生物转化的改变,受体作用,化学物间的化学反应,功能叠加或拮抗,其它(吸收、排泄..)

1.毒性作用的一般机制

1.直接损伤作用;

2.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结合的选择性作用;

3.干扰细胞能量代谢;

4.炎症作用与呼吸爆发;

5.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6.膜自由基损伤;

7.细胞钠、钙功能通道失调;8.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9.诱发细胞凋亡。2.毒剂分类及代表物质(6类)

1. 神经性毒剂:塔崩GA,沙林GB,梭曼GD,VX;

2. 糜烂性毒剂:氮芥;路易氏剂

3. 氰类毒剂:氢氰酸,氯化氢

4. 窒息性毒剂:光气,双光气,氯气

5. 失能剂:毕兹

6. 刺激剂:苯氯乙酮(CN) 亚当氏剂(DM) CS CR

3.神经毒剂的代表毒物?作用机制?毒理作用?临床表现?急救原则?治疗

4.糜烂性毒剂的代表物质?作用机制?芥子气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1.代表毒物:芥子气、氮芥、路易氏剂

2.中毒机制:化学烃化作用;分子毒理学作用;细胞毒作用

3.临床表现:1.皮肤损伤:潜伏期、红斑期、水疱期、溃疡期和愈合期

2.眼损伤: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全眼炎,角膜穿孔,失明

3.呼吸道损伤:突出症状:咳嗽,主要为阵发性干咳,尤以夜间为重。死亡原因:伪膜阻塞支气管

4.消化道损伤:典型表现为口腔粘膜起疱溃疡。腹部剧痛,恶心呕吐等

5.治疗原则:无理想抗毒剂,以对症及综合治疗为主。

A.皮肤:类似烧伤或接触性皮炎。红斑:消肿,抗炎,止痒的外用药。水疱, 溃疡:保留疱皮,上皮,保护创面,预防感染。

B.眼:防治感染,减少后遗症。

C.呼吸道:控制感染;对症处理;促使坏死假膜咳出。

D.消化道:引吐,洗胃,促排

5.氰类毒剂的中毒机制?临床特点?急救措施?

1.中毒机制:作用于细胞呼吸链末端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能量代谢受阻,功能失调,迅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

2.临床特点:上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症状→呼吸困难,呼气可闻及苦杏仁味,皮肤粘膜呈鲜红色→角弓反张、

意识丧失、反射消失、全身麻痹

3.急救措施:第一步: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尽快离开染毒区域;除去污染衣物防止再次染毒

第二步:亚硝酸异戊酯;人工呼吸,心脏按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