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

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附件六: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附件六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试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二〇一三年三月




目 次 ............................................................................................................................................... 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与定义................................................................................................................................... 3 4 前置环境....................................................................................................................................... 5 5 系统组成....................................................................................................................................... 6 5.1 前置目录服务 ................................................................................................................... 6 5.2 前置交换服务 ................................................................................................................... 8 5.3 前置环境配置 ................................................................................................................. 10 5.3.1 系统硬件 .............................................................................................................. 10 5.3.2 系统软件 .............................................................................................................. 10 5.3.3 环境配置具体要求 .............................................................................................. 11 5.3.4 其他要求 .............................................................................................................. 12 5.3.5 注意事项 .............................................................................................................. 12 6 前置环境管理............................................................................................................................. 14 6.1 6.2 6.3 6.4 角色 ................................................................................................................................. 14 提供者管理要求 ............................................................................................................. 14 使用者管理要求 ............................................................................................................. 14 管理者管理要求 ............................................................................................................. 14
I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概要 一、项目概述 1.概念定义。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共享、管理平台,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中,对下是公共基础数据库中数据的进出通道,对上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它通过对城市公共数据进行交换、清洗、整合、加工、组织、编目、管理以及对外提供服务,实行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建设背景。 201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需的若干意见》(国办〔2013〕32号),把智慧城市建设列为重要发展战略。同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规和指导各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同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建办科〔2013〕22号),正式确定市区为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还起步阶段,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尚未建设,空间地理、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各部门部分业务系统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资源都是分散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建自用、难以共享

的状态,亟需建设统一管理平台,对城市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交换共享。 3.建设意义。 资源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城市公共信息整合共享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将目前分散的、条块化的数据资源统一集中起来,提供平台化服务,提高数据共享率;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数据的开发使用水平,使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在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中的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节约社会成本,为支撑智慧、信息惠民建设,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4.现状难点。 信息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部门业务数据分散,资源整合、使用率较低,数据共享程度较低,要实现从起步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予以解决的突出难点。一是认识不足、各自为政。二是部门为本,共享意识较差。三是标准规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四是数据异构现象突出,各行业要求不一。五是数据链路不畅,整合共享难度较大。 二、文件规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及其附件 2013.4 住建部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与战略选择分析 引言: 智慧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有效产物,是实现智能化城市、数字化城市的有效融合,是结合工业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城镇化建设对先进城市建设的有效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落实,能有效提升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成效。基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部分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基础、工业基础、技术支持,更加便于快速有效的落实智慧城市建设方针,此外, 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所给予的政策支持、资金帮助等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因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尚明确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同时也尚未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因此,要落实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针,必须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具备可靠的理论支持,进而,逐步进行技术创新、资金链完善,保障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功能性。 一、有效融合市场、政府的支持力量 落实智慧城市建设方针的过程中,为确保建设进程的稳定发展,必须维护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推动市场转型时,重视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帮助,有效利用市场的调节能力和政府的法制保障力度,进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扎实基本支持。市场调节作用:市场发展的过

程中,为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有效利用资源配置的价值,通过供求量控制、价格变动、市场竞争等因素,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提升,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市场价值来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扎实市场基础。政府支持:通过产业转型的规划,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政策制度的持续完善,进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引导教育部门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有效培养,同时也要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来提供对应的资金支持和资金保障,在企业发展方面加大智慧城市的相关产业建设力度。 二、重视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人员一定要重视技术创新、资金保障的重要地位,确保两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共存发展关系,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金融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有效融合。首先,要确保相关企业(民营、国营)正确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的政策安排,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系统,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一旦出现技术创新的风险,导致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受到影响。引导企业正确看待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价值,重视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构建融资机制,积极主动的进行融资建设,进而提升融资效率;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重要力量,就是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人员,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技术研发、质量评估等相关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发部门的合作,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积极、有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南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引言 (5) 1围 (5) 2 规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5) 3.1 术语与定义 (6) 3.2 缩略语 (6) 4 平台定位 (6) 4.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6) 4.2 公共信息平台 (8) 4.2.1 目标 (8) 4.2.2 作用 (8) 4.2.3 能力要求 (9) 4.2.4 性能要求 (10) 5 平台组成详述 (10) 5.1 功能框架 (11) 5.2 组成说明 (11) 5.2.1 支撑数据 (11) 5.2.2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12) 5.2.2.1 交换能力要求 (13) 5.2.2.2 资源管理 (13) 5.2.2.3 交换管理 (13) 5.2.2.4 资源监控 (13) 5.2.2.5 查询统计 (14) 5.2.2.6 订阅信息管理 (14) 5.2.2.7 目录互动 (14) 5.2.2.8 日志维护 (14) 5.2.3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 (14) 5.2.3.1 整合配置 (15) 5.2.3.2 整合组件管理 (15) 5.2.3.3 整合流程管理 (15) 5.2.3.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 (15) 5.2.3.5 整合结果订阅 (16) 5.2.3.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 (16) 5.2.4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16) 5.2.4.1 目录能力要求 (17) 5.2.4.2 资源标识符管理 (17) 5.2.4.3 元数据定义 (17) 5.2.4.4 系统配置 (17) 5.2.4.5 编目信息发布 (18) 5.2.4.6 编目信息撤销 (18) 5.2.4.7 编目状态同步 (18) 5.2.4.8 交换互动 (18) 5.2.4.9 查询统计 (18)

智慧城市建设技术路线图的关键技术分析

供稿:5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7030488.html, 在进一步分析了事态发展、视觉元素、挑战[Geels 2006, Kemp et al. 1998] 和收到了一个创新路线图案激发的解决方案,这个路线图案基于应用系统概念的过渡、细分市场和领域,系统性概念创新路线图评价方法的支撑和社会变化路线图的发展。这种方法认为四个层面的趋势:技术变革、业务变化、改变政策和社会的变迁即将到来。这个概念的"利基"表示新兴而根本性的创新有潜力来修改现有价值网络(或"机制")。文中的"智慧城市",一个组合的创新项目,政策工具,开放实验环境,如生活实验室,赋予权力的公民和颠覆性技术可以预期制定这样的"利基"。 在拟定路线图的过程中,我们专注于特定的动态和三个主要影响互联网的技术:云计算;现实世界的用户界面的传感器、标签;还有语义网。其目的是评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操作,这些技术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实时警报、集体智慧、学习的问题解决,其中描述了智慧城市信息和认知过程所产生的更改的预期效果。 未来互联网域名景观包括多种多样的研究分支和为未来互联网设计选择的相关主题。例如,在物联网被认为是主要的研究和创新流领导,在大量的房屋、车辆、街道、建筑物和许多其他公共环境中的分布式电子设备互连物理和虚拟世界中创建大量的服务机会。因此,大量的数据将在因特网上流动,不应降低总体服务性能和满意度。[Calabrese et al. 2009] 建议检查的实时控制系统的四个关键职责:在一个环境不确定性的地点实体来控制;传感器能够获得实时信息实体的状态;情报能力评估系统性能与预期结果;物理驱动器能够作用于系统实现控制策略。这个观点对应于新技术范式的嵌入式空间智慧和智慧城市。未来研究所[Townsend et al. 2011]还确定了一些关于智能城市未来互联网技术的主要趋势,智慧城市开始出现云计算、智能传感器和设备以及开放数据。 云计算和智慧城市 云计算基于高速网络、虚拟化和主要的标准化平台与应用程序等技术进步。然而,"云计算是一种新的提供计算资源的方式,而不是一个新技术"[澳大利亚政府2011],通过互联网和一系列的新商业模式的外包提供计算服务。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提供的云计算组成的五个基本特征 (点播自助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表的使用、弹性和资源库)、三 个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与四种部 署模式(私营、社区、市民和混合型) 的程式化的说明[Mell and Grance 2011]。 在云计算方面的进展预测到Gartner对云计算的炒作周期[Gartner 2010],这是 该领域的技术定位38个不同阶段的炒作周期。 在这种类型的分析,每个炒作周期是由代表典型的一种新兴的技术进展的五个阶段组成:(1)"技术触发"或技术上的突破和产生极大兴趣的厂商的产品上市,(2)"通货膨胀预期的 峰值"的阶段过度热情和不切实际的期望,(3)"理想幻灭的低谷"的利益下降,因为技术无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

附件6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专项将以推动智慧城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形成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要目标,按照“特大城市”“城市群”“中小城市”“国家新区”等四类不同智慧城市重大需求,启动若 —1—

干应用示范任务,开展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另按照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启动若干共性关键技术与平台任务,支撑应用示范城市的集成创新。启动1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2.6亿元。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应用示范类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2:1。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组织申报。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考虑支持前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两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1.面向不同类型城市的重大场景应用示范 特大城市创新应用示范 1.1智慧城市物联泛在接入网关及平台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中众多设施物联化—2—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1.1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网络层 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感知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系统区别于数字城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系统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

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 在各地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基础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来构建。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基础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计算基础设施服务。 ?城市公共数据库 城市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类数据库组成,由法定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纲”。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库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 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专题应用类数据库处于该结构的顶层,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智慧应用 以公共数据库和部门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平台对公共数据和部门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让智慧应用能够获取各类协同信息,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0-09T11:52:54.5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郭少芳[导读] 打造智能管理、智能生活、智能产业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更是新四化中“信息化”、“城镇化”的落脚点。身份证号:41052119880314****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技术创新;策略 1智慧城市概述 1.1智慧城市的定义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得出智慧城市定义——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感知技术等高新技术,来充分、高效的获取公众用户、各行业、城市管理等海量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打造智能管理、智能生活、智能产业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更是新四化中“信息化”、“城镇化”的落脚点。 1.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提倡建设智慧化城市,智慧城市全面建设,使得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到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更科学、更高效、更美好,实现城市(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相互通信、相互联系、对信息技术产生的作用进行全面感知和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变的更美好,而且也能够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管理的能力,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2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认识不全面 目前,虽然有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却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都还停留在技术表层,对上层架构鲜少有触及。有些地方的那些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而还是采用以前老旧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间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2.2规划不系统 当前,我国国家层面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性规划尚未出台,现有规划主要对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智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向做出了原则性和纲领性的指导。而根据数据显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一哄而起”的过热现象。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2.3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也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采用国际标准,但是最主要的超高频领域,其标准是有国外组织所控制的,如果我国照搬这个标准,各区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是当务之急。3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原则 3.1利用与被利用并行 智慧城市,“智”鲜明的体现了当前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资源的相互结合,信息技术的有效开发和掌握,能够全面的掌握城市的运行状况,对城市信息的归纳与总结,是城市管理系统相互协调更加全面的基础。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智慧城市也是一座要有效被人利用的城市,要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对智慧城市的利用有效的协调在一起,用先进的科技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高才层次的服务。 3.2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的建立归根结底是能够为人创造出一个和谐环境,高效管理的现代化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只是看到管理利用的简单一部分,应该多角度的看待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从环境的角度,考量环境的生态需求,也要从人文的角度,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统一的发展模式。既要在经济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也要在生态上,注重环保的环境利益。 3.3要彰显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应该在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与其发展相匹配的道路,而不是随意的模仿,让智慧城市的构建中表现的千遍一律,避免模板化,要在与城市适应的情况下不断创新。4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策略 4.1强化“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 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混乱状态,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建设步调不一致,主要是因为城市建设管理层的支持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只有从顶层出发完成合理设计,推动城市建设的深入化规划才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新方向与新方式,但城市化建设的步调必须与国家政策联系在一起,不能盲目建设,并将智慧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方案当中,以智慧理念建设智慧城市。 4.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

[导读]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所推动的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创新形态演变进一步推动产业形态、政府形态、社会形态、城市形态演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 Two Genes of Smart City: New Generation of ICT and Innovation 2.0 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 2012年12月6日,泛在网技术与发展论坛年度大会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召开。会议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由泛在网技术与发展论坛主办的,来自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信息通信业专业人士出席了该次盛会。智慧城市是泛在网技术与发展论坛重点关注的领域,“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圆桌讨论得到与会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与会代表围绕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所推动的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创新形态演变进一步推动的产业形态、政府形态、社会形态演变,以及给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识分享的壁垒,消融了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2.0形态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的“消融”。创新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如果说创新1.0 是工业时代沿袭的面向生产、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2.0 则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创新形态。智慧城市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信息装备中心主任宋刚博士在“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与管理创新”的主题演讲中,从三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社会脉络出发,对创新形态转变带来的产业形态、政府形态、城市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微博、维基等社会工具的应用,更需要Living Lab等用户参与的方法论及实践来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同时他结合北京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智慧城管建设对创新2.0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是北京市第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2012年10月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在十一国庆环境保障和扫雪铲冰应急指挥以及党的十八大环境秩序保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整合固定点位视频监控、车载GPS、车载视频监控、工地噪音监控、数字集群、执法城管通等感知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常量体系的智能分析和三色态势预警;建设完成了北京城管新一代指挥中心,并初步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云到端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实现了“市民城管通”和“执法城管通”的端到端互动;基于创新2.0的

智慧城市领域

智慧城市 概述: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八大领域: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

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 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该平台在和平区经济建设中将为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

2017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最近,“智慧城市”这一短语正式成为了现代词典的一部分。在欧洲众多城市已经逐渐走向智慧城市的阵列,西班牙巴塞罗那是最早采用者之一,而迪拜、新加坡、汉堡和哥本哈根也迅速跟上。在美国,芝加哥、旧金山、纽约、西雅图和丹佛是早期添加智能技术的城市,现在全球各地的城市都使用了新技术,以简化从交通、停车到路灯的公共公用事业,以及提供城市服务和保证城市安全。 在我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建立起4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多个物联网产业基地。 我们一直走在智慧城市的前沿,且未曾停下脚步,从三个时间段来对我们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做介绍:过去、现在、未来。承接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过去 到2015年为止,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其中, M2M(Machine to Machine)连接数突破7300万,RFID产业规模超过

3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我公司的商务数据,请其他部门做补充------ 其主要的解决方案如下: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为市民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为政府公共管理(市政监控、智能交通、电子医疗、数字旅游、城市安全等层面需求)提供高效而有竞争力的手段,为企业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产业能力,最终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如图: 一、智慧政务体系

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电子政务战略行动计划和国家电子政总体框架,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无线电子政务工程,构建移动政务平台,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为核心,以关键来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推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主要功能如下: 1、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是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络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应用了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创建城市管理监督和执行分离协作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精确精细、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智能信访 智能信访是政府集中联络服务中心。通过智能信访可以将公众对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请求进行集中统一的受理和回复。可通过语音、视频、WEB、WAP、短/彩信、传真、邮件等多种途径为公众用户提供服务。实现了从窗口工服务向电子化服务的转变,为用户创造了良好的服务体验,提升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

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引言 随着通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通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通信市场几乎无“蓝海”可言;另一方面,运营商不仅要应对来自行业内的竞争,还要面临着行业外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不仅是运营商抢占未来战略优势的市场,更对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推动收入结构调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已完成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中国移动的战略为“无线城市”,中国电信的定位为“光网城市”,而中国联通作为最早进入智慧城市领域的电信运营商提出以“共建汇聚共享”为发展模式的智慧城市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智慧城市云平台,从七大行业(城市管理类、销售管理类、地方电子政务类、视频监控类、媒体发布类、营运车辆类及小流量数据监测类)切入,帮助政府落实规划,提高政绩,达到“强政、兴业、惠民”的最终目的。 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各个领域推出了多个面向智慧城市的行业应用,如中国移动的“智能农业”、“市民主页”、“电子旅游门票”等应用;中国电信的“平安城市”、“车联网”、“智慧教育”、“智能农业”等应用;中国联通的“移动警务”、“智能交通”、“移动采编”、“移动定损”、“数字家庭”等应用。如何利用运营商在网络、平台、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平稳快速地推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是目前电信运营商在智慧城市领域竞争的重点。在诸多行业中,由于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迫切需求,汽车信息化被认为是目前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应用之一,本文从汽车信息化行业出发,提出面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在汽车信息化应用领域,国外品牌中通用的On-Star和丰田的G-BOOK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系统。On-Star主要将功能集中在车辆救援以及提供援助方面。当车辆发生较为严重的碰撞时,On-Star能提供诸如碰撞方向和力度、是否有多次碰撞或者翻车的信息。在气囊爆开的同时,它还会发出报警,让客服中心与车主建立通话并确认其安全状况。如果On-Star中心发现呼叫无应答,便会立刻由GPS定位,并联系事发地紧急救援机构。与On-Star专注于做安全不同,G-BOOK 把更多的注意放在提供便利舒适的用户体验上,包括话务员服务、G路径检索、信息提供、远程诊断、紧急通报、道路救援、被盗通知、远程维护等服务。在国内,上汽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汽车”荣威350搭载了智能网络行车系统InkaNet,依托中国联通WCDMA网络,实现信息检索、实时路况导航、电子路书、股票交易和社群交流等互联应用,其他的国内汽车企业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该领域。在现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中,较多的是将服务的重心放在了为车载信息终端提供各种生活娱乐信息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方面,比如导航服务、生活秘书等;而On-Star主要将功能集中在了车辆救援以及提供援助方面,对于紧急救援来说,由于它对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事件处理等方面的时间要求较为苛刻,因此,无论是在传送信息数据的大小还是对传送通道的选择上面,要求都很严格[1]。正因为对信息采集和传输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导致它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无法采用;另一方面,由于各个系统自身的封闭 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毋 涛 张云勇 房秉毅 中国联通研究院 北京 100032 摘 要提出一种应用于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方案,通过定义一种基于车辆的信息数据集合以及构建一个开放的系统框架来实现车辆信息数据集的上传和分发,从而实现系统对公共服务的支持。 关键词 智慧城市;车辆信息数据集;汽车信息化

2018最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过去的十年,人类的科技创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进化周期。这个为期十年的小周期将成为两个科技进步大周期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今回头去看,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社会经济活动是一次重创,但对于科技革新却是一件好事。 首先,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迅速退潮,大量问题暴露无遗。世界上各主要经济体都面临老龄化或人口红利衰减问题,投资效率降低,杠杆效应和拉动能力不足。当主要依靠资本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拉动经济继续前行的时候,技术就要走向前台,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驱动的新的核心动力。 其次,从2008年至今,科技创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进化周期,即基础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一轮基础技术创新的循环。最初,信息载体技术创新,互联网+智能手机催生移动互联网为时代,之后完成了基于此的各种技术应用,再到最后的通过商业模式变化进行利益的再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技术迭代提供了基础,应用创新开辟新的市场,模式创新重新分配蛋糕。 但到2014年,以硅谷为代表,商业模式创新已经走到的瓶颈期,现有的技术平台无法继续承载海量数据带来的新技术时代,模式创新进入瓶颈期。这个时候,就需要下一代的技术创新去破旧立新,去搭建新一代的信息载体平台,推动下一层面的应用创新。 到了2016年,硅谷依托于新技术的新一轮应用创新探索开始逐渐形成。这一轮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和现有以及传统行业的应用结合。新技术的真正价值实现不在于替代,而是整合到现有行业和技术解决方案中,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六大领域的科技红利期 由于创新周期与周期主导产品生命周期的共同作用,在历史上出现的每一个创新周期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规律性——需要经历科学技术与成本竞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人工智能。AI是未来最重要的方向之一。2003年硅谷出现大规模AI创新以及投资失败潮,如今投资人卷土重来,是因为现在的AI技术较之十几年前不仅更加成熟,更重要的是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市场应用窗口也已经打开(这两点也是技术创新应用产生经济价值的关键)。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 1 范围 本要求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建设要求系列之接口与服接口与服接口与服务要求。 本部分要求分两大部描述平台接口分两大部描述平台接口分两大部描述平台接口分两大部描述平台接口分两大部描述平台接口要求,第一部分:总体,第一部分:总体,第一部分:总体,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地址使用说明。第二部分:业务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地址使用说明。第二部分:业务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地址使用说明。第二部分:业务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地址使用说明。第二部分:业务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地址使用说明。第二部分:业务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地址使用说明。第二部分:业务接口要求,具体描述每个业务应用服接口的,具体描述每个业务应用服接口的要求。也就是每一个业务接口。也就是每一个业务接口要求套在总体要求内。只有使用业务接口内。只有使用业务接口内。只有使用业务接口内。只有使用业务接口要求+总体要求才能正常使用信息平台的应才能正常使用信息平台的应才能正常使用信息平台的应才能正常使用信息平台的应用服务来发现,查询管理资源。 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及要求接入公共信息平台的外部应用开发人员。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引用而成为。凡是注日期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引用而成为。凡是注日期用文件,其随后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订版均适用于本部分,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订版均适用于本部分,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订版均适用于本部分,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凡不注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于部分。 GB/T 21063.1 -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GB/T 21063.2 -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 GB/T 21063.3 -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 GB/T 21063.4 GB/T 21063.4 -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GB/T 21063.5 -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5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 本文<业务接口要求> 引用《GB/T 21063.2 GB/T 21063.2 -2007 》中的附录A 目录服务接口; 本文<附录A 要求所涉及的结构表所涉及的结构表所涉及的结构表所涉及的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