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

二. 教学目的

1. 总结归纳初中电学基本知识

2. 对题目的基本类型进行总结归类

三. 教学内容

(一)静电部分

1. 静电现象

(1)带电

①梳子带电:干燥的天气下,梳过头发的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梳子经摩擦带了电;

②衣服带电:春秋季节,干燥天气下,化纤衣服容易吸尘土,主要是因为衣服经摩擦带了电的缘故;

③塑料捆扎绳带电:把塑料捆扎绳向下捋几次,捋的次数越多,绳子越松散,主要是因为绳子在摩擦时带了同种电荷,绳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

(2)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叫中和现象;中和现象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如雷电、我们晚上在脱毛衣时看到的电火花等。

2. 电荷的种类

我们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正电荷,我们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吸引法:准备一些纸屑或轻小物体,如果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就带了电。这种方法较麻烦。

(2)用验电器检验: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它包括金属球、金属杆、金属铂片,带电体与金属球接触后,金属铂片就会因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证明物体带了电。

5. 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不同,摩擦起电过程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要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弱的要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也就是说: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由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6.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都是摩擦起电现象。

(2)接触带电:与带电物体相接触使物体带电叫接触带电;验电器金属球和带电的玻璃棒或带电的橡胶棒接触后带上电荷就属于接触带电。

(3)静电感应带电:当不带电导体与带电的物体相靠近时,由于静电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该导体两端产生等量的异种电荷。若将导体接地后又断开(或用手触摸一下随即将手离开,则该导体带上异种电荷)这种靠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静电感应带电。

7. 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范

(1)雷电

(2)静电引爆易燃物

8. 静电现象的利用

(1)静电复印

(2)静电除尘

(3)静电喷涂

(4)静电植绒

(二)电路部分

1. 六个基本物理量

(1)电荷量Q

(2)电流I

(3)电压U

(4)电阻R

(5)电功W

(6)电功率P

2. 两个主要定律

(1)欧姆定律

(2)焦耳定律

3. 两种基本电路

(1)串联电路

(2)并联电路

4. 三个重要仪器

(1)电流表

(2)电压表

(3)滑动变阻器

5. 两个重要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2)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6. 重点、难点知识

(1)会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会判断电路的串、并联;

(2)会正确选用、连接电表(电流表和电压表)和正确读数,能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解决有关问题;

(3)会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并能综合利用欧姆定律等电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4)能熟练运用电功、电功率的公式及焦耳定律来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5)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知道开关和保险丝的作用,安全用电常识以及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6)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不同磁体周围的磁场和磁感线的分布,能根据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电流方向,会说出电磁铁及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7)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及能量转化、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

【典型例题】

[例2] 电流、电压、电阻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电流通过的电阻两端,一定有电压存在;

B. 电路两端有电压时,电路中一定有电流;

C. 没有电流通过的导体,没有电阻;

D. 导体的电阻大小,由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大小共同决定。

解:正确答案A

[例

c、d

乙中

探测时,他们首先将m 与n 直接连接,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为0.6A ,接下去的操作程

因为

L L L R R R U R I P 212)(

+==实,所以有:Ω

?+Ω=484)484220(8121

R V

W

解得:Ω≈8.531R

(2)当开关S 扳向触点3时,发现灯变得更暗,说明电路中的电阻比原来增大,电流比原来减小,灯会变暗,由此可以看出12R R >。

(3)此同学设计的缺陷:① 调节灯光亮度范围较小;② 调节时光线亮度变化是跳跃

A. 两棒均带正电

B. 两棒均带负电

C. 甲棒带正电、乙棒带负电

D. 甲棒带负电,乙棒带正电

2. 以下关于静电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穿着化纤服装的人在晚上脱衣服时,常常会看见闪光并伴有“辟啪”的声音,这是由于摩擦起电造成的现象。

B. 摩擦起电产生的电压总是很低的,因此对人并不会造成伤害。

C. 脱化纤服装时,由于摩擦起电所产生的电压可能高达几千伏以上。

D. 脱化纤服装时,由于摩擦起电所产生的静电能量很微小,通常不会造成伤害。

3. 把酒精灯的火焰靠近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稍微合拢了一些,这说明验电器的电荷减少了,其原因是()

A. 电荷被火焰烧毁

B. 火焰使周围空气变成导体,电荷转移到空气中

C. 电荷转移到酒精灯上

D. 火焰产生相反的电荷与它们中和

4. 验电器的金属箔带上负电后张开,一个人拿着棒状物接触验电器上的金属球,发现金属球箔片全部闭合,这可能是因为棒状物()

A. 带正电

B. 是导体

C. 不带电

D. 是绝缘体

5.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1)当开关S1、S2闭合,S3、S4断开时,灯泡发光;

(2)当

(3)当(4)当(5并联呢?

6. 7. A. C. 8. A. I S B. I S C. I 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子数为个 D. I 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C 19

10

6.1-?

9. 如图所示,I S 内通过导体甲处横截面的电量为甲Q ,I S 内通过乙处的横截面的电量为

乙Q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乙甲Q Q >

B. 乙甲Q Q <

C. 乙甲Q Q =

D. 无法确定

33压的21

,已知Ω=33R ,求电阻R 1、R 2的大小。

26. 用均匀电阻丝制成直径为D的半圆图,如下图所示,已知oa两点间的电阻为R,则bc两点间的电阻为()

A.

2

)2

/(

8+

π

πR B. 2)2

/(

2+

π

πR C. R D. 无法计算

【试题答案】

1. C

2. ACD

3. B

4. AB

5. ① L 1亮 ② L 2亮 ③ L 3 ④ L 1亮;L 2、L 3不亮

6.

7. D 8. BC 9. C 10. B 11.

A I I L L 2.021== A I L 38.02= A I L 01=

12. =1.4A =1A

=0.4A

=0.6A

13. A 14. 50V 15. A 16. 9V 17. BC 18. V U 2.71=,V U 8.42=

19. 45V 20. 4:1 21.

Ω=36.0并R

22. Ω=11R Ω=42R 23. 略 24. A 25. D 26. A

27. )

()21

(5.11A I n n -=

【励志故事】

不归路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芭蕾舞演员。

十个脚趾,找不到一个完整的趾甲,在拇指的前端,是一团模糊的肉球,那是十几年舞蹈磨成的茧。谁能想到,这样一双可怕的脚,竟是踩着足尖鞋,在舞台上旋转如蝶的芭蕾舞演员的玉足。芭蕾舞演员一边活动脚尖,一边跟我说话:“现在脚的样子尽管很丑陋,可是不痛,刚开始跳舞的时候,一场舞跳完,鞋的前端殷红殷红的,没有亲身经受过的人,绝对体验不出钻心疼痛的滋味。”压腿、弹跳、下腰,短暂的喝彩和瞬间的辉煌的后面,竟藏着数十年的艰辛和磨难。

这是一条别无选择的不归路,就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能获得新生。对于舞出仙姿的芭蕾舞演员,除了迎向前方,没有第二种活法。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

初升高中衔接教程 化学 典型试题举一反三 理解记忆成功衔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1 知识目标 1、巩固并掌握化合价有关知识; 2、能熟练地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分析并总结出有关知识的联系及规律;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学习过程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 (1)金属元素:(字旁,其中汞元素特殊)如钠、镁、铜、铁、铝 (2)非金属元素:(字旁、字旁,其中溴元素特殊) 如氧、氢、氮、氯、硫、磷、碳、硅 (3)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练习:书写下列元素符号 钾钡钙银铂锰氟碘铅锌 二、化合价 1.规律:(1)单质的化合价为 (2)所有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 为。 (3)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价;当氧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氧通常显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价;当氢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氢通常显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价;+2价; 三四五价;氯有价,氧有价; 铁有、价;铜有、价; 3.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硫酸根()价;硝酸根()价; 碳酸根()价;氢氧根()价; 铵根()价;磷酸根()价; 高锰酸根()价;锰酸根()价; 亚硫酸根()价;碳酸氢根()价; 次氯酸根()价;氯酸根()价; 3应用: (1)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例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铵;硫酸铁;硝酸钙; 氢氧化亚铁;碳酸氢镁;磷酸钡; 次氯酸钙;氧化亚铁;氯化铜; (2)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例2、标出下列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CuSO SO CaCO ZnSO HCl HClO KClO Na SO

初升高衔接

课程目录 开篇语学法指导——————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和物理量 第二讲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描述 第三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第四讲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第五讲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第六讲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运用 第七讲力重力和弹力 第八讲弹力 第九讲摩擦力 第十讲力的合成 第十一讲力的分解正交分解 第十二讲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

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区别 1、教材方面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重现象,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且研究问题相对独立,知识点间联系较少;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知识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物理知识体系;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 近几年初中、高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中考试题几乎无难、繁题,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功能等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物理初升高衔接试题

初升高物理试题2013.6.29 一、选择题:( 3*24=72分) 1、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B ) A.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多少 B.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 C.当加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D.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又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2、关于速度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C.加速度为零,速度也一定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2米/秒2,它意味着( B ) A.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是该秒初的两倍 B.物体在任一秒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米/秒 C.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为2米/秒 D.物体任一秒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米/秒 4、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B.速度的增量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在连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增量都相同 5、对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无往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B.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大 C.速度随时间增大,位移随时间减小 D.速度随时间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大 6、一个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D) A.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秒内的平均速度 B.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大于第4秒末的即时速度 C.第4秒内的位移小于头4秒内的位移 D.第3秒末的速度等于第4秒初的速度 7、甲、乙两物体沿一直线同向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 t时刻, 下列物理量中相等的是 (B) A.运动时间 B.速度 C.位移 D.加速度 8、若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初速度和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则该运动一定不是 (D) A.匀速直线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C.匀减速直线运动D.加速度减小的运动 9、有一个物体开始时静止在O点,先使它向东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5秒钟,使它的加速度方向立即改为向西,加速度的大小不改变,再经过5秒钟,又使它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东,但加速度大小不改变,如此重复共历时20秒,则这段时间内: ( C) A.物体运动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物体最后静止在O点 C.物体运动时快时慢,一直向东运动 D.物体速度一直在增大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 数与式 1、 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 2 ()()()()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 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 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 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 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

(3)|x -1|+|2x +1|<4 (4)327x -< (5)578x +>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 ()()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 ()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 -3x +2; (2)2 672x x ++ (3)22 ()x a b xy aby -++; (4)1xy x y -+-. 2.提取公因式法 例2.分解因式: (1)()()b a b a -+-552 (2)32 933x x x +++ 3.公式法 例3.分解因式: (1)164 +-a (2)()()2 2 23y x y x --+ 4.分组分解法 例4.(1)x y xy x 332 -+- (2)2 2 2456x xy y x y +--+-

初升高物理衔接教材资料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1讲 令狐文艳 一.教学目的 1. 总结归纳初中电学基本知识 2. 对题目的基本类型进行总结归类 二. 教学内容 (一)静电部分 1. 静电现象 (1)带电 ①梳子带电:干燥的天气下,梳过头发的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梳子经摩擦带了电; ②衣服带电:春秋季节,干燥天气下,化纤衣服容易吸尘土,主要是因为衣服经摩擦带了电的缘故; ③塑料捆扎绳带电:把塑料捆扎绳向下捋几次,捋的次数越多,绳子越松散,主要是因为绳子在摩擦时带了同种电荷,绳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 (2)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叫中和现象;中和现象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如雷电、我们晚上在脱毛衣时看到的电火花等。2. 电荷的种类 我们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正电荷,我们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吸引法:准备一些纸屑或轻小物体,如果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就带了电。这种方法较麻烦。 (2)用验电器检验: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它包括金属球、金属杆、金属铂片,带电体与金属球接触后,金属铂片就会因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证明物体带了电。

5. 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不同,摩擦起电过程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要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弱的要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也就是说: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由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6.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都是摩擦起电现象。 (2)接触带电:与带电物体相接触使物体带电叫接触带电;验电器金属球和带电的玻璃棒或带电的橡胶棒接触后带上电荷就属于接触带电。 (3)静电感应带电:当不带电导体与带电的物体相靠近时,由于静电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该导体两端产生等量的异种电荷。若将导体接地后又断开(或用手触摸一下随即将手离开,则该导体带上异种电荷)这种靠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静电感应带电。 7. 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范 (1)雷电 (2)静电引爆易燃物 8. 静电现象的利用 (1)静电复印 (2)静电除尘 (3)静电喷涂 (4)静电植绒 (二)电路部分 1. 六个基本物理量 (1)电荷量Q (2)电流I (3)电压U (4)电阻R (5)电功W (6)电功率P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 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 | a | 0,a0, a, a0.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b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 f ( x) a 。 ③ f (x) g ( x) f 2 ( x)g 2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 1.求不等式3x 5 4 的解集 例 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 例 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 例 4. 求不等式 | x+ 2| + | x- 1| > 3 的解集.

例 5. 解不等式 | x- 1| + |2 -x| > 3-x. 例 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x 1 x 3 >4+x (2) | x+1|<| x-2| (3) | x- 1|+|2 x+1|<4 (4)3x 2 7 (5)5x 7 8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 1)平方差公式( a b)( a b)a2b2 ( 2)完全平方公式( a b) 2a22ab b2 ( 3)立方和公式( a b)(a2ab b2 )a3b3 ( 4)立方差公式( a b)(a2ab b2 )a3b3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a2b2c22(ab bc ac) 33223

初中升高中物理教材衔接知识点归纳总结13牛顿第二定律

衔接点13牛顿第二定律 1 【基础知识梳理】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 3、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3、超重和失重 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1.如图所示,质量为2 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3 kg的物体B用轻质细线悬挂,A、B接触但无挤压。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g=10 m/s2)

A .12 N B .22 N C .25 N D .30N 【答案】A 【解析】剪断细线前,A 、B 间无压力,对A 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弹簧的弹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21020A F m g ==?=N 剪断细线的瞬间,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A B A B m m g F a m m =+-+ 代入数据得整体加速度为:6a =m/s 2 隔离对B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B B m g N m a -= 代入数据解得:12N =N ,故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 2.如图所示,小球从轻弹簧正上方无初速释放,从小球开始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和所受的合力的变化是 A .合力变大,加速度变小,速度变小 B .合力与加速度逐渐变大,速度逐渐变小 C .合力与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 .合力、加速度和速度都是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C 【解析】小球与弹簧接触后,受重力和弹力作用,开始重力大于弹力,合力方向向下,则加速度方向向下,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重力和弹力相等后,弹力大于重力,合力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上,与速度方向相反,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小运动。所以合力和

2018暑假人教版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教学衔接教材 第二讲物质的组成 在我们的周围,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怎样?物质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化学正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一门科学。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化学才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魅力无限!

课题1 元素 一、元素的基本知识 1、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里也包括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意:(1)不能说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2)“一类原子”指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的原子。(3)元素是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一种概念,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无数量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 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简单离子都应包括在同一种元素内。 3、元素的分类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的为金属元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的为非金属元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个(氦为2个)的为稀有气体元素。 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5、常见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例如:Oxygenium 氧,表示为O Hydrenium氢,表示为H,当第一个字母与其他元素重复时,可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并用小写表示,如果Na、Ca、Cu 等。 (2)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6、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存在形态,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以游离态存在,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称游离态,如氧气就是氧元素的游离态;另一种是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的,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称化合态。如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就是化合态存在的氧元素。 7、元素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3)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 (4)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5)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说明:(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也能按照一定的化合价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而且种类、种数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化学式不同的化合物和化学式相同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由于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所以110多种元素便组成了种类繁多的物质。 (2)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元素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中(单质或化合物),脱开具体的物质,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 二、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要强调的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序言Word版

序言 一、初高中化学的区别 1.宏观:初中——蜻蜓点水,埋下生命的种子 高中——知识系统性凸显,脉络更清晰,学科特征更明显(初中更像科普) 2.微观: (1)从知识的层次看 ①陈述性知识 初中化学 ②程序性知识高中化学 ③策略性知识 (2)从能力的层次看 ①思维能力 ②表达能力初中化学 ③计算能力高中化学 ④综合能力 ⑤自学能力 (3)从考试的要求看 ①知识的简单再现 初中化学 ②知识链的关系考查(或者对学习过程、方法的考查) ③联系STSE(社会、科学、技术、环境),以此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 知识的能力高中化学 ④考查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

性、逻辑性、独创性 二、高中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简介 根据高中化学模块课程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必修模块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必修模块课程包括两个课程模块:《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选修模块课程包括六个课程 模块:《化学与生活(选修1)》、《化学与技术(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和《实验化学(选修6)》。必修 模块课程是为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基础;选修模块课程是必修模块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见图1) 高中教材 必修模块 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 选修模块 社会类学科类 化学与生活(选修1)化学与技术(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实验化学(选修6) 图1高中化学课程模块关系 其中,《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分别为高一上、下学期开设,《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为高二上学期开设,《化学与技术(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各个高中学校会根据自己学校特点选择这三本书中的一本或多本进行开设。 在内容设置上,初高中在学科知识的安排上进行了如下的课程设计,(见表一) 表一:初高中化学内容设置对比 分类 阶段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必修模块高中选修模块实验 元素化合物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实验化学 有机化学基础

初升高物理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物理八年级上册 1.第一章《机械运动》 参照物、运动的概念、运动与静止 的描述、相对静止、运动的快慢— 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s-t/v-t图像的分析 2.第四章《光现象 光的反射原理、折射原理 八年级下册 1.第七章《力的产生》、第八章 《力与运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二力平衡、同一方向上的 二力合成、受力分析、牛顿第一定 律、摩擦力的含义/分析/计算 九年级全一册 1.第十三章《内能》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2.第十五至第十八章《电学部分》 串并联电路的分析、电流电压和电 阻在串并联电路中的规律、欧姆定 律的理解和计算、测未知电阻的阻 值、电功率的计算、焦耳定律 3.第二十章《电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右手安培定则、奥斯特实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磁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衔接知识点 衔接高中知识点 1.高中必修一第一章 参考系、相对运动、相对静止、位置变化、路程、平均速率,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v-t、s-t图像 2、选修3-4光学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角,折射率 3、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力的产生,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牛顿运动第一定 律--惯性定律 牛顿运动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 4、选修3-3 热学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布朗运动 5、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 电流、电源、电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路的动态分析。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焦耳定律,电路的连线,电路短路、断路判断,电表的使用 6、选修3-1 第三章磁场 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感线,磁感应强度,奥斯特实验。直线导体、通电螺旋管的磁场分布,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左手定则,电磁感应,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第六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初高中知识对接 一、本章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 (1)知识点:功、功率、机械功原理、机械效率、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能力要求: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本章在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 (1)知识点:功、功率、动能、动能定理、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联系、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 (2)主要能力要求: ①善于在读题后形成物体的运动情景并用图示意。 ②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③能熟练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二、知识对接: 1、功:在初中只要求计算力F和物体移动距离S方向相同时所做的功,在高中教材中拓宽到物体受到的力F与发生的位移S互成角度时功的计算。 2、功率:在初中“功率”概念的基础上,导出公式P=FV,并提出瞬时功率的概念。 3、动能:在初中只需知道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在高中则给出了计算物体动能 = mv2/2 。 大小的公式:E K = 4、重力势能:与动能一样,在高中教材中给出了计算物体重力势能的公式E P mgh。 5、弹性势能:与初中要求的一样。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初中教材中所讲“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7、功和能的关系:在初中讲了“能”的概念和“能的转化”基础之上,总结了功和能的关系。 二、例题引路 三、衔接训练 (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7讲——功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2. 掌握功的公式及单位,并能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 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二、学习要点: 1. 功的概念的理解。 2. 功的计算方法。 三、课程精讲: 思考1:初中我们学过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思考2:举几个例子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判断:在下列图片所示的情景中,人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2016初升高精编物理教材衔接班讲义

初中升高中衔接班 讲 义

编者寄语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高中是人生求学阶段的重要里程,它既是初中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活的预备,因此如何度过高中的三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一名高中阶段的物理老师,我想和即将踏入高中门槛的学生浅谈一下高中物理的有关学习。 想学好高中物理,特别是高一物理,首先要注意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初中物理是知识型的学习,只要多做题,取得好成绩是比较容易的;高一物理是能力型的学习,特别强调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对初高中物理的学习类型反差,准高中生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 其次,想学好高中物理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课本的阅读,学会看书。高中物理较为抽象,注重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比初中物理高,不能死记公式。物理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学生预习上,作为学好物理的第一步,仔细反复阅读课本,领会要领是极其重要的。二是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做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能读懂所表达的物理情景,明白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状态。要学会分析解题的难点,要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简单对答案。 有鉴于此,高一预科班(衔接班),初高中衔接教材,教材除了汇集有关高考重点、难点知识点外,还精选的习题以及高考真题。从而达到对学生一下五种能力的重点培养: 一、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并能应用于简单的实际物理问题。 二、推理能力——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中已知的事实和条件,结合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或做出正确判断,并能够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三、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问题的本质,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并能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判断、进行物理解释或作出物理结论。 五、实验能力——能根据实际要求,控制实验条件,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更多精彩内容,比如对于高中阶段的不同及衔接研究成果将会在暑期预科班上由教师展开讲解,由于篇幅所限,编者只分析到这里,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及排版等各种原因书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

初升高数学衔接讲义 前言 【数学科是什么?】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上有什么变化?】初中:学 习? 模仿; 高中:学习? 模仿? 自主探究。 ⑴知识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量的剧增,要求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初中有时间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而高中,课程都在加深,一天的时间又不会加长,集中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需要学生自主学习。 ⑵模彷与创新的区别。初中学生多是模彷做题,模彷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 和知识面的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彷,需要整合创新。 ⑶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⑷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初中知识范围小,层次低,知识面窄,思维受局限,高中知 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要求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思想转化, 个别学生难理解。 ⑸定量与变量的差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 学生在分析问题 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 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化归思想)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初中力学综合(2课时) 一.教学目的: 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 (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 (2) 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 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 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 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 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又因为,所以,A球漂浮在水面,B球浸没在水中。其所受浮力分别为: , 所以 又,所以: (三)等效法 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的方法。 [例3]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00cm3(取10N/kg) 求: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上放置一个重4N的铁块,静止后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3)木块上放置铁块后与未放铁块相比,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多少? 分析:这道题的第(1)问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直接求出;第(2)问中,木块的重力可由第(1)问浮力的大小及漂浮条件得到,再由可求出质量,所以,求木块密度的关键是要求出木块的体积。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注意解题条件的等效变换,即放置在木块上铁块的重力

初升高暑假数学衔接教材(含答案)

初升高暑假数学衔接教材 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 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及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及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例如:高一《代数》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52个,数学符号28个;《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只有七十多课时,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使得数学课时吃紧,因而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及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 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 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有的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再弥补后悔晚矣。 3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 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及训练,经常是知道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一讲数与式 欧阳家百(2021.03.07) 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①()(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 a -<<。 () a f x a ②()(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 a 或。 ><- f x a f x a ()() ③22 >?>。 ()()()() f x g x f x g x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 x-<的解集 例2.求不等式215 x+>的解集 例3.求不等式32 ->+的解集 x x 例4.求不等式|x+2|+|x-1|>3的解集. 例5.解不等式|x-1|+|2-x|>3-x. 例6.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5|+|x-3|<a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 -+->4+x x x (2)|x+1|<|x-2| (3)|x-1|+|2x+1|<4 (4)327 x-< (5)578 x+>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2-3x +2; (2)2672x x ++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2.提取公因式法 例2.分解因式: (1)()()b a b a -+-552(2)32933x x x +++ 3.公式法

初高中衔接物理衔接校本教材

目录 绪言 -——————————————2 专题一高中物理剖析———————4 专题二运动的描述————————8 专题三力的概念—————————25 专题四力和运动的关系——————32 专题五功和功率—————————38 期末复习—————————————43

初高中物理衔接 绪言 同学们,大家好! 同学们进入高中学习了,欢迎大家学习高中物理,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物理知识,但都比较浅易,需要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大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大家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通过初中的学习,大家知道,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等都需要物理学,并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地球物理等等。当前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意的课题,如生命科学、宇宙起源、材料科学等等,都与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许多高新技术如空间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现代医疗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 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物理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许多与物理学直接有关的重要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学们应该怎样学好高中物理呢? 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学生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